师生交往心理

合集下载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
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刺激的心理现象,因此也
称为“新颖效应”。
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熟人最近、最新的认识
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的评价。因
此,近因效应也是容易发生偏差的,特别是在对方
最近表现糟糕的情况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更为严
习得性无助效应——我只有听天由命了
含义 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之后,即
使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 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心理
1
2
3
现象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效应。
4
学习的结果。动物和人类习得了他们避
免厌恶事件的无能为力,其结果他们不能认识到以
后的情景实际上是在他们控制之下。
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
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
“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
达”的超限效应。
(二)霍布森选择效应——想象与创新的杀手 1.含义及影响 提供选择机会时附加苛刻条件以至于没有选择 余地的心理现象,被称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 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因为,好与坏、优 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
05
再次,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
06
的个人需求或者忽视了教师的巡回督促,这可能会
07
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不劳而获,
08
从而抑制了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
09
最后,对合作学习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
10
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交往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而心理沟通作为师生交往的一种方式,更是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双方的良好互动。

下面将就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展开阐述。

师生交往的心理沟通是双向的。

心理沟通不是纯粹的教师灌输或学生受教的单一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理解和接纳的双向互动。

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在知道他们的需求、疑虑和困扰的基础上,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而学生则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互动。

只有双方都能在心理沟通中真诚交流,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教育能量。

心理沟通需要基于尊重和理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立性和独特性,充分理解并认同他们的需求和差异。

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该摒弃偏见,不轻易评判学生的行为和观点,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理解。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疏导情绪,提升心理素质。

心理沟通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师生之间的信任是良好交往的关键,也是构建学生主体意识和促进其自主学习的基础。

教师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给学生以可信赖的形象。

教师还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

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相信教师的教导和引导,并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

心理沟通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的选择。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心理沟通,如面对面的交流、书信或电子邮件的沟通、电话或网络的咨询等。

与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适当的沟通方法,例如启发式提问、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心理沟通是师生之间顺利交流的关键。

心理沟通是指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息,实现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过程。

在师生交往中,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提高双方的交流效果至关重要。

1. 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果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学生就会更容易地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表达出来,获得老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业的发展。

2.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沟通能够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对一些个性内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师生心理沟通更是至关重要。

3. 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通过良好的心理沟通,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增加彼此的信任,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也会更加顺畅,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应具备的要素1. 尊重:师生之间进行心理沟通时,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尊重是心理沟通的前提,只有双方都感受到对方的尊重,才能更加愿意打开心扉。

2. 真诚:沟通中必须是真诚的,只有真诚的言辞和表情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不要遮掩事实,不要说假话,不要掺杂私人情感。

3. 清晰:表达清晰,要使对方明白你的想法,不令对方产生误解。

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示范和引导,对于老师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

4. 自控:心理沟通时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避免情绪冲动和言行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一种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加强师生心理沟通的前提。

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增进感情,如开展班会、互动游戏以及利用节假日进行师生互动活动等。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讲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讲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第十一讲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一、引发正向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类型(一)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把与自己有相似特点的人归于同一类型的人;如何让学生认可教师为“自己人”呢?1.可以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学生认为教师是“自己人”2.努力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商量制定规则;3.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4.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二)反馈效应-埋头拉车,抬头看路反馈效应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会对学习过程发生强化作用;反馈效应的启示:1.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既要努力学习,又要及时总结学习的结果;2.在学生作业上写评语,应特别慎重,需要认真总结学生学习上存的优、缺点,从而明确其努力的方向;3.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进步要总结经验、落后要分析原因;(三)犯错误效应-白壁微瑕更可爱"犯错误效应",也称"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际吸引力提高。

(“犯错误效应”前提是教师本人是有能力的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一名选手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饮料.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更有吸引力,才能出众但未犯过错误的排名第二,而才能平庸却犯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二、引发主体偏差的心理效应认知偏差是指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传播者或对传播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其对传播者意图的理解偏差,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

了解以下心理效应,有利于教师走出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即“第一印象”,它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现象。

幼儿园师生心理互动规定

幼儿园师生心理互动规定

幼儿园师生心理互动规定引言心理互动是幼儿园师生之间、幼儿之间以及师生与幼儿家庭之间进行心理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规定旨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健康、快乐的下一代。

师生心理互动原则1. 尊重个体差异:认识并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兴趣、需求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关注个体成长。

尊重个体差异:认识并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兴趣、需求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关注个体成长。

2. 积极引导:用鼓励、肯定、支持的态度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积极引导:用鼓励、肯定、支持的态度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平等互动:师生之间应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平等互动:师生之间应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4. 情感支持:关注幼儿情感需求,给予适时的情感支持和关爱,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关系。

情感支持:关注幼儿情感需求,给予适时的情感支持和关爱,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关系。

5. 家庭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促进家园共育。

家庭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促进家园共育。

师生心理互动行为规范1. 倾听与理解: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给予恰当的反馈。

倾听与理解: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给予恰当的反馈。

2. 正面交流: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与幼儿交流,避免批评、斥责、嘲笑等负面言行。

正面交流: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与幼儿交流,避免批评、斥责、嘲笑等负面言行。

3. 情感交流:教师应以温暖的情感对待幼儿,通过拥抱、微笑、点头等非语言方式传递关爱和支持。

情感交流:教师应以温暖的情感对待幼儿,通过拥抱、微笑、点头等非语言方式传递关爱和支持。

4. 共同活动: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研究等活动,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增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交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

在师生交往中,心理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一、倾听是心理沟通的前提在师生交往中,倾听是心理沟通的前提。

任何一方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感受到对方的关心和理解。

只有当双方都愿意倾听对方,才能真正地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沟通关系。

教师需要积极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当教师展现出关心和耐心,学生也会感受到这些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加愿意向教师倾诉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这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十分重要。

二、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心理沟通的重要媒介。

当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样的语言,双方的交流就会更加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语言,保证自己的言辞准确、清晰、易懂。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耐心和信任,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用语言把这些想法分享出来。

三、身体语言的影响身体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沟通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体语言可以传达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或者是消极的心态和对学生的不满。

正面的身体语言可以帮助教师在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下与学生互动,从而建立起更好的心理沟通。

四、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需求。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为他们创造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被尊重也是心理沟通的重要方面之一。

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回应他们的需求。

这种相互的信任和关心会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互动。

总之,心理沟通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身体语言,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尽可能理解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和积极的教学环境。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是指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方式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有效的心理沟通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的重要性和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些关键点。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师生之间的有效
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满
足感。

心理沟通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进行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建立良好的关系基础。

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理解和关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营造和谐、亲密的交往环境。

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耐心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问题,不要轻易打断或表达自
己的观点。

教师还应注重肢体语言和表情的沟通,通过眼神交流、微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
关心和支持。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还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

教师应尽量用简单明了、直观易懂的
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避免使用生僻或过于专业的术语。

教师还应注意语速和音量的控制,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听到并理解自己的意思。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需要注重个案的差异性。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个性、需求和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沟通方式。

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心,有
的学生可能更需要被独立培养和引导。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和策略,以满足
不同学生的需求。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心理沟通技巧:因“心”施教在与学生沟通时,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要能够因“心”施教。

2500年前,有两个学生同时问老师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根据其中一个学生为人懦弱的特点给予肯定回答,以激励他的勇气,给另外一名学生否定回答以中和他的暴性,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

社会发展到今天,气质的四种类型学说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与学生沟通指引了方向。

在教育那些任性倔强而冲动的学生时,我们老师一定要保持一份职业性的克制与冷静,采用“冷处理”方能“以柔克刚”;对于那些活泼好动但常常有始无终的学生,批评时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对于那些文静内向的学生,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动之以情。

师生心理沟通技巧:恰当地运用沟通语言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们老师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沟通语言。

“请、谢谢、对不起”,这是社会服务行业的专业用语,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用语。

在与学生沟通时,老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风趣、幽默,这样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有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消除学生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更好地敞开心扉,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遗憾的是,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使用了尖酸嘲讽的语言,尽管含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意,但师生之间的隔膜就在这不经意中产生。

这样不适当的表达,不仅会降低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相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激起学生的怨恨心理和报复幻想,甚至闭锁心灵、厌学、逃学、自杀等严重后果。

师生心理沟通技巧:注意情绪、情感的心理效能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们要注意情绪、情感的心理效能。

有的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太注重讲道理,似乎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学生就会自然按照老师的意愿做出某种改变。

其实,被忽视的情绪、情感因素恰恰正是师生沟通成败的关键。

教师良好的情绪会增进师生间彼此的亲近和依赖,使教师的思想感情被学生所感知和理解。

所以,在进行个别沟通时,教师要表现出耐心和韧劲、爱心与期望,只有感情真诚和情绪良好的双向交流,才能产生师生"共振"效应,才会得到学生的情感回报。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交往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心理沟通是师生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沟通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因此,学习和掌握有效的心理沟通技巧尤为重要。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师生交往中,应该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

这包括他们的情感状况、情绪变化和想法感受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有的需要安慰,有的需要鼓励。

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情感需求是相互影响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并关注这些方面,以便提供更准确的帮助和指导。

二、用积极的态度沟通沟通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态度。

在师生交往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保持极其积极的态度,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与学生建立互信和支持的关系以及共同努力。

在沟通中,需要保持耐心和理解,摒弃批评和指责,尊重学生的权利,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

通过这种积极态度的沟通,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能够更好地获取学生的信任。

三、用开放的心态沟通心理沟通需要教育工作者将自己的心态打开,以便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如果教育工作者置身高高在上的状态,不愿意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就很难与其建立信任关系。

在沟通中,需要保持公正、坦诚和透明,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问题和问题被认真地理解。

要以平等和人性化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思想,尊重学生权利、简单明了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也体验到通过沟通获取力量的感觉。

四、使用正确的语言在师生的沟通中,使用正确的语言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应该使用通俗易懂、具体细致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

如果使用抽象难懂的语言,学生很容易感到挫败和失望。

在使用语言时,应该避免使用负面语言和否定性言辞,尽可能地使用肯定和积极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师生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生活质量。

心理沟通是有效师生交往的先决条件,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积极、开放、正确的语言与学生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心理沟通则是师生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心理沟通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感受、情感和思想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在师生交往中,通过心理沟通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学业成就。

本文将详细讨论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并提出一些实践建议。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需要倾听和关注。

心理沟通的前提是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困惑,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

而学生则需要主动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配合教师的倾听和关注。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需要尊重和理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感受,并积极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表达。

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提供意见,并且尽可能给予积极的反馈。

教师应该尽量减少批评和指责,而是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引导学生。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需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信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

教师应该坦诚相待,以身作则,并且保持信守承诺。

而学生也需要展示出对教师的信任,并主动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通过共同的努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会不断增强,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需要注重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心理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而学生也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尤其是面对压力和困惑时,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践中,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定期班会或个别谈心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班会或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并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2.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生活状态,并与他们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育心理学-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

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一、师生交往的含义与类型(一)哈贝马斯认为交往交具有四层含义:“交往行为”是两个以上主体间产生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它是以符号或语言为媒介的;它必须以社会规范作为自己的准则;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通过对话以求达到人们间的相互“理解”与“一致”(二)师生交往的含义特指教与学活动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间,在认识、情感、行为上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并且交互作用的过程。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

(三)师生交往的突出特点:其一,它是人文追求的过程;其二,它也精神相遇的过程;其三,它还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四)现实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师生个体间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增加;第二,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第三,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五)师生交往的类型及表现师生交往类型表现积极的师生交往类型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民主信任,学生敬重和爱戴教师,交往结果是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消极的师生交往类型包括紧张型、冷漠型和庸俗型的师生交往。

二、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一)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1.主体的认知因素:人际交往以人际间的认知为前提;2.情感因素: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理联系的过程;卡尔.罗杰斯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

他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形成真实、接受、理解的心理气氛。

教师要注意情感三忌(一忌冷漠无情、二忌傲慢与粗暴、三忌偏爱)3.言语和行为因素:心理学家基于对交往中信息传达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公式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7%语言+38%声音+55%体态语(二)促进师生良好交往的方式:期望、指导、分配角色、谈心、激励与制止等方式(三)积极师生交往的主要功能:1.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2.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提高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三、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一)环境因素: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二)教育因素:教师和学生成长于不同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受到不同类型的教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心理沟通则是师生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理沟通是指师生之间通过情感、态度、语言、表达方式等渠道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

通过心理沟通,师生之间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够促进教学、学习效果的提高,使教育活动更加顺畅、高效。

在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中,师生双方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沟通技巧。

师生双方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尊重对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双方需要倾听对方的心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考虑对方的利益,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师生双方还需要注重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以增强对话的效果。

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有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在学生看来,一个关心他们的老师,将更容易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而在老师看来,一个愿意倾听并且理解自己的学生,也会更容易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近关系。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老师需要注意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老师还需要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并且作出积极的反应。

老师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中,老师需要更多的关怀学生,尤其是在关键时刻。

在学生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老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包括情感上、心理上和学业上的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师生交往中的几个心理效应_

师生交往中的几个心理效应_

师生交往中的几个心理效应(2020-01-02 12:56:28)分类:心理健康师生交往中的几个心理效应1、自己人效应——谈话时多用“我们”我们习惯于说“你们怎么会这样……”“我要求你们……”,仿佛师生是对立的双方,这种思想常常会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困难。

师生之间要想沟通顺畅,贵在真诚、平等。

教师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高出一大截,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

在与学生说话时,多用“我们”,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也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尽力让学生感觉到都是“自己人”。

2、角色置换效应——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在师生沟通中,教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耳濡目染,学生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和分享,对终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效益。

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这样的话语:“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

”“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3、调味品效应——巧妙的“废话”非常重要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打破学生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

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

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

4、第三人效应——“数学老师说你很棒!”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若把握不当,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5、可是效应——“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

“师生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

“师生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

“师生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师生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案一、活动目标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活动内容1. 交流分享安排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环节,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赞赏之情,同时老师也可以分享对学生的理解和鼓励,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2. 合作游戏组织师生参与合作游戏,如团队拓展活动等。

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师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增进彼此的沟通与配合能力。

3.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讲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通过研究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何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 亲子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和家长参与亲子交流活动,如亲子游戏、亲子讲座等。

通过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三、活动计划活动名称:师生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时间:XX年XX月XX日活动地点:学校礼堂活动流程:- 09:00 - 09:10:开场致辞- 09:10 - 09:30:教师分享心得- 09:30 - 10:30:合作游戏- 10:30 - 11:00:茶歇休息- 11:00 - 12:00: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12:00 - 13:30:午餐及亲子交流活动- 13:30 - 14:00:总结分享与闭幕致辞四、活动预期效果通过师生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师生之间建立更加良好的互动关系,相互理解和信任度提高。

2.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提高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能力。

3. 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增加,积极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 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五、活动评估活动结束后,通过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师生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分析活动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心理沟通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发展。

如何在师生交往中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成为了每一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需要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无论是师长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在心理沟通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师长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感受,学生也应该尊重师长的职业和经验。

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才能够顺畅进行,双方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愿。

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需要建立在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

信任是关系的基石,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沟通。

师长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而学生也需要相信师长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愿意接受他们的帮助和建议。

只有在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才能够真正地产生共鸣,让双方更加融洽地合作。

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需要建立在积极和鼓励的基础上。

积极的态度是心理沟通最好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的态度下,双方才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师长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学生也应该积极地接受师长的指导和教诲,努力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只有在积极和鼓励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才能够更加顺畅,双方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有效的心理沟通更是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的保障。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作意识,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只有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成长并取得成功。

而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非常重要。

良好的心理沟通,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成长。

下面,本文将探讨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首先,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应该完全开放。

师生们需要能够自由地表达想法和感受,并从中获得支持和指导。

教师需要保持开放和倾听的姿态,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认真的反馈,并在必要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和认可时,他们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信心。

其次,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需要是真诚的。

它不能只是一种虚伪的交流,而应该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真实对话。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只是给予某些标准的回应。

而学生也应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问题,并开放地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

此外,在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中,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正在面临的问题,并促进他们自由表达感受。

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教师是在乎他们并愿意尽力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建议的。

当学生感到这种支持时,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可能会加速。

最后,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需要得到双方的认可。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保持合理的期望和求知欲,并且负责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也需要说出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努力跟随教师的指导。

当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和独立,并且能够克服困难并实现个人目标。

总之,在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为维护良好的交流进行努力。

当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变得开放、真诚和认可时,教育过程会更加成功,学生将在各个方面得到成长,同时教师也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交往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心理沟通是师生交往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

本文将探讨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包括其重要性、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

心理沟通在师生交往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生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心理上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扰。

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导者,需要倾听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发展个人潜能。

心理沟通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共情,从而为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双方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

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表情,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意思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也需要学会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与教师交流,以便让教师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问题。

沟通环境也会对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产生影响。

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可以提供让学生感到安全和值得信赖的空间,使他们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和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意见。

如何改善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应该倾听和关注学生。

当学生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或问题时,教师应该主动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回应和支持。

教师也应该要有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当行为。

教师应该重视非言语交流。

学生的言语表达可能不够成熟,或者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他们的非言语信号往往可以传递更准确的信息。

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肢体语言、表情和动作,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心理沟通技巧来改善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教师可以用积极的语气和鼓励性的措辞与学生交流;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得到学生更深层次的回答。

心理沟通在师生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通过倾听、关注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辅导。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师生交往是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往中,心理沟通是促进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

本文将从师生心理沟通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师生心理沟通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行为、表情等方式进行的心理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能够增进师生的互信、理解和尊重,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师生交往中,心理沟通起着桥梁的作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期望。

师生心理沟通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沟通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通过良好的心理沟通,教师能够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从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心理沟通有助于促进信息传递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知识、观念等信息传达给学生。

而通过心理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风格,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沟通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在心理沟通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进而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心理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合作能力。

通过心理沟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并给予他们支持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心理沟通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师生心理沟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环境因素、师生个体因素和沟通方式等。

教育环境因素对师生心理沟通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环境中是否存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师生心理沟通的进行。

师生个体因素也会对心理沟通产生影响。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性格、特点、经验等因素会影响到他们对心理沟通的态度和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角色认同也会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心理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怕。 怒视:表情愤怒,引起学生恐惧,易产生对立情
4、渠道因素
面谈:可以及时捕捉对方感受,相应地调整交流的内容或技巧。 非面谈: 适合于隐私话题的交流,也有助于内向学生回避面谈交流所面临的
压力。
二、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一)心理效应 (二)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 (三)如何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效应 (四)反馈效应对教师的启示 (五)教育中易发生的超限效应 (六)避免“搭便车效应”的做法 (七)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用法
关注注视---- 目光亲切、柔和、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注意或得以鼓励 、接受良性暗示。
亲密注视----发自内心,出乎真情,使学生感到关心、体贴,产生温暖
消极眼神面面观
垂视:目光指向地面,有“拒人以千里之嫌”。 漠视:冷漠地注视,使学生感到老师瞧不起自
己,产生自卑感。 侧视:斜视,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有蔑视感。 盯视:带有一定的威慑力,引起学生不安和害
(一)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
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 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 ,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引发正向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有:自己人效 应、反馈效应、犯错误效应;
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应有:超限效应、霍 布森选择效应、搭便车效应以及习得性无助 效应。
第十讲 师生交往心理
教学内容:
一、师生交往心 理概述
二、师生交往中 的心理效应
二、师生交往的 技巧
目标要求:
掌握师生交往缺失的特点 理解和掌握影响师生交往 质量的因素 理解和掌握师生交往中的 不同心理效应的含义及应 用 理解和掌握师生交往中的 教师应该具备的特质
一、师生交往心理概述
(一)高校师生交往的缺失的表现 (二)积极师生交往的功能 (三)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
2、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 的间接交往增加;
3、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正式的 体制内交往增加。
一封大学生的奇特家书
爸爸妈妈: 你们好!我最近身体好()一般()
不好();学习累()一般()不累(); 有钱()缺钱()……
(二)积极师生交往的功能
1.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2.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提高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 息比成的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 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 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形 成近因效应。
对陌生人应注意首因效应的影响,对熟人应注意近因 效应的影响。
教师做好自己”第一印象”的管理
见好第一次面. 讲好第一次课. 批好第一次作业. 开好第一次班会. 处理好第一次班级事件.
2、重视着装美 活泼而不失庄重、时尚而不张扬。
3、妙用眼神:
眼神的一般用法:
视线朝下意味着紧张或怯弱; 视线往左右岔开表示排斥或拒绝; 视线笔直和凝视不动有敌对的意味或受到严重的打击 视线喜欢上扬的人则充满自信并性格强悍. . . . . . .
4、注视学生的艺术:
严肃注视---- 目光有锐利感而不僵直,使学生心灵震撼、吐露真情
(二)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
认知偏差是指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传播 者或对传播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其对传播者意 图的理解偏差,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 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 理效应有: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 3、刻板印象 4、投射效应 5、期望效应
活用体态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信 息交流的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 和动作。
1、教师的体貌特征:天生的体态语。 胖胖的教师---随和、亲切、易接近; 消瘦的教师---严肃、不易接近; 年轻秀美、声音柔和的女教师—亲和力; 高大强壮、留小平头的中青年男教师—畏惧 白发苍苍的老教师---敬重、尊重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即“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 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 动机、感情、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 这些外部特征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眼神、仪表等。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往往表现出这样的
倾向,即当人们只获取了有关他人的少量信息时,就力图对他人
的另外一些特征进行推理、判断,以期形成有关他人的统一、一
致的印象。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见面后的十秒钟时给人留下印象的最关键时间。 第一面印象不好你要用100倍的时间来补救。
近因效应(recently effect)
(三)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 光线、音量、位置等物理因素。 社会环境: 场合、氛围、话题等因素。
2、教育因素
家长教养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教师领导方式: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
3、个人因素
气质类型的影响 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 身体状况和心情的影响 交往的技巧
心理学家经过大 量的调查研究研究 得出:一个成年人, 在日常生活中,需 要维持与大约120个 人的不同程度的人 际关系,其中应该 包括20-50个心理关 系比较密切的人。
•企业管理者70%的时间花在沟通上 • 企业中70%的问题是由沟通不畅造成的
(一)高校师生交往的缺失的表现
1、师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减少,个体与群 体的交往增加;
“花时间准备一张脸,去面对你所遇 到的所有的脸。”
“要去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形象。 人们将通过外表对你进行判断。”
案例:一位语文老师在开学初的自我介绍
“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 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 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理我早摸透了,甭 给我玩什么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 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试”。 北京一位中学生1998.3.22.给《北京晚报》的一封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