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何为中古欧洲引入新课:2.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大主题: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
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点。
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一)社会秩序的纽带: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以讲授、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促进了社会的大重塑和进步。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世纪西方混乱的根源追溯至罗马3世纪的危机,但若将5世纪蛮族入侵看做是促成变化、加速灾难、彻底改变面貌的事件,那么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雅克·勒高夫著《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2.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是什么?借助于学生的答案引入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的学习。
观看视频并且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与思考的能力3.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一、二所提及的封建制度相关内容,指出采邑、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统一等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然后,以分叉图的形式先向学生介绍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说明它的形成背景、内涵、特点与影响。
4.设置两个课外延伸: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封建制度的不同之处,指出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指出西周与西欧的制度的异同点。
5.以讲授的方式引入基本特征之二“庄园制”,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内容、基本特点。
6.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指出农奴和奴隶的不同之处及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
7.以两张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庄园内的生产活动。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教学设计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本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清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教学目标】知道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
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地图等的解读,基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了解中古时期西欧、拜占庭、俄罗斯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理解这一时期欧洲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的原因。
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的内容,由“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三目组成。
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貌,聚焦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城市的复兴,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文明特征。
【教学资源】本课教材中“学思之窗”的材料,“一个庄园的图解”,中古西欧的“三种人”,“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问题与探究”部分的材料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
【内容主旨】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重点难点】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材分析】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
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研究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研究专题构成。
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迁移转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纪律构成的关键时期。
其生理处于半老练、半成熟的状况,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愿望和研究热情,研究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构成可以认识更复琐事物的知识系统,还很难构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本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生理安康题目。
因而,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施展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安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学案--高一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学案一、学习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和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认识农耕文明对古代文明扩展的作用。
时空观念:从时间表顺序和空间要素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创设情境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各文明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奴隶制帝国不同的区域性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分析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不同特点及其形成的不同背景条件,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交往的过程,培养对人类文明交流历史的理性情怀。
二、教材梳理及难点探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加交流,不断扩大影响。
不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海洋文明,古代文明总是以征服、殖民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
各种古代文明的不断对外溢出,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文明的交流与扩展,一些大帝国得以逐步建立,而大帝国的建立,又加强了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加了交流的内容,丰富了交流的内涵,推动人类从分散逐步走向整体。
(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社会动荡和①的产物关系②为封臣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影响国王或皇帝与各级封建主成为统治阶级;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王权加强表现15世纪晚期,英格兰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国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影响为西欧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经济庄园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农奴在④上是非自由人,他们和自由农民都要为领主服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⑤。
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城市条件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发展10—11世纪起,城市兴起;一些城市通过谈判,以赎买或暴动的方式赢得⑥影响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大学开始兴办;城市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三)基督教会特点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在中古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四)代表拜占庭帝国6世纪⑧统治时期,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1453年灭亡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16世纪初建立统一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颁布新法典,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答案】①自然经济②封君③民族国家④法律⑤租税⑥自治权⑦等级制度⑧查士丁尼(五)教材问题解答1.P15【学思之窗】这段话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怎样的关系?答案提示:这段话反映出封君和封臣之间互有义务:封君要善待封臣,并且按照规定赏赐封臣,这里主要指赏赐土地;封臣效忠封君,与封君同敌共友,而且对封君的命令不能有丝毫违背。
高中人教版必修2019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
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教学理念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立足学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恰当的历史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历史课在学生的参与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圆满结束。
三、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东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基本社会状况。
并能够通过史料,进一步分析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在通过史料阅读,重点分析西欧封建社会如何演变的基础之上,理解欧洲社会如何走出封建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解释欧洲不同区域文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文明的发展不是统一的,而是具有多元面貌。
四、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本专题内容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包括“西欧封建社会”、“东罗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三个标题,教材内容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广,发展时间跨度长,且三个文明发展各具特色。
在教学中应着重梳理三个文明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其发展的多元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应该重点关注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及西欧是如何走出“中世纪”。
五、学情分析本课面向的高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望,但总体水平不高。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空间广泛,学生仅有初中历史学习的一些片断记忆,对于新教材新课标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六、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文明发展脉络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表现七、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讲述法、讲解法、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思考讨论。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案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I、历史纲要导引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II、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年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及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衰亡的原因及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及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重点难点内容提要原始农耕文明初期,人类依然处于彼此格局的状态,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彼此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每一件活动仅引起当地人的注意。
然而,随着农耕文明的纵深发展,欧亚大陆曾经孤岛般分布的文明区域相互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农耕文明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生活区域以外的认知渴求,渐渐地使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相互接触,甚至密切交流,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已经非常密切。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上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以及中华秦汉帝国的出现,使武力扩张成为一种可能。
然而,武力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帝国统治者通过战争、掠夺等方式将帝国的文化输入到他们的未知区域,他们又从那儿获得新的文化形式。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班级姓名一、标学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结合史料,分析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特点。
2.小组合作,分析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和中国西周的分封制的异同。
3.阅读教材,简述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4.观看视频,简述拜占庭和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二、互学★★★1.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特点有哪些?★★2.比较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项目西欧封君封臣制度西周分封制不同点时间社会性质维持形式统治方式相同点★★4.简述拜占庭和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三、示学团队展示互学成果,师生点评,共同归纳要点。
四、用学1.对下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国王效忠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2.“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
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
”材料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一个A.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C.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3.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特征的是()①封建庄园制度盛行②城市复兴③民主制度盛行④大学产生⑤基督教主主宰精神世界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4.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
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包括()①促使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瓦解②推动封建制度在西欧推广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基础④促进了西欧大学的兴起A.②③④B.①②③C. ①②④D.①③④5.“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它所调节的社会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以及基督教的发展,认识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包括封建制度、庄园经济、城市兴起和基督教的地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分析封建制度、庄园经济和城市兴起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基督教在欧洲社会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研读历史文献和资料,提高史料实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4.认识中古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家国情怀)一、封建制度背景/原因:1.罗马帝国的衰落: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外部受到日耳曼人等民族的入侵,帝国逐渐分裂。
2.日耳曼民族的入侵:日耳曼人等民族的迁徙和入侵,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并在其废墟上建立了许多蛮族王国。
3.采邑制度的推行:为了稳定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度,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骑士,形成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
政治体制:1.封君封臣制度: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再将土地分封给下属,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
封君与封臣之间通过土地的分封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封臣要对封君效忠,提供军事服务和赋税,封君则要保护封臣的权益。
2.王权较弱:在封建制度下,王权相对较弱,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拥有较大的权力,包括政治、经济和司法等方面的权力。
3.分裂割据:由于封建领主之间的权力分散,欧洲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封建王国和领地,政治上呈现出分裂割据的局面。
影响:1.造成了政治上的分裂和割据:封建领主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导致欧洲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2.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的稳定:封建制度下,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欧洲文化。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中世纪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欧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建立历史时空的联系网络。
(时空观念)3.根据史料和示意图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的特征,理解它们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继承和变异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认识到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产生探索不同文明的兴趣和守护本国文明的担当。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2.中世纪欧洲的多元文明教学过程导入用西欧中世纪家具史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探案的形式层层推进,从家具的发展窥视西欧发展的大时代。
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分析重难点重点:中古西欧的社会状况;难点: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基督教、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多元性。
概念分析:1、中世纪:通过概念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性质,这样和家具呈现的阶段性变化对接上,其实也是在梳理西欧中世纪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蛮族入侵通过两幅蛮族入侵的图示的展示,体会这种大时空中持续的军事战争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如骑士文化、坞堡建筑,当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社会提问学生:特征?宏观上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些中世纪的标志了解一下。
(一)封君封臣制度【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特点是什么?【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做好过程中的思维点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要求】通过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以及城市与王权的关系,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
了解东欧民法典的编订与俄罗斯的崛起。
【素养目标】1、历史解释:了解西欧的庄园制、封君封臣制、农奴制,认识西欧封建制特点。
2、了解 11 世纪王权加强及西欧城市的自治,认识欧洲社会的发展。
3、唯物史观:了解基督教在西欧的地位和影响、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俄罗斯的兴起及发展历程,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重点难点】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自主学习】一、西欧封建社会1.建立: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灭亡。
2.封君封臣制度(1)原因:社会动荡和____________的产物。
(2)内容:___________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_________。
(3)影响①国王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__________局面。
3.庄园与农奴制度(1)耕地①领主自营地。
②农民份地分为_________份地和________份地。
(2)农民:______________的农奴和自由农民,要向领主服劳役和缴租税。
(3)庄园法庭:领主或管家主持,维护庄园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的加强(1)背景:中古中后期,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增长。
(2)概况①英格兰:15世纪晚期________王朝建立后,形成强大王权。
②法兰西:到15 世纪晚期,完成统一。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国家形成。
(3)影响:为西欧____________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的兴起与自治(1)兴起:随着社会走向稳定和封建经济获得发展,10~11 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城市。
(2)自治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方式:与封建主谈判、以__________买、武装暴动。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面貌。
【问题导学】1.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2.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内容、影响。
3.欧洲庄园的地位、概况(从耕地构成、经营、产品分配;劳动者地位;庄园法庭等考虑)4.中古西欧王权的地位、逐渐强化的表现。
5.概述西欧基督教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地位。
6.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条件、概况(从经济形态、自治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考虑)。
7.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政治、扩张状况;灭亡的原因和时间。
8.概括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历程(9世纪、13世纪中期、16世纪初、1547年、17世纪末)。
【基础必备】一、西欧封建庄园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1)背景: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思考:结合课本第15页学思之窗内容,回答问题。
3.庄园(1)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概况(注意运用唯物史观中生产关系的内容理解)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1.中古西欧的王权(1)王权的地位: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权的衰弱,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王权的强化2.中古西欧的教会: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举足轻重。
3.中古西欧的城市(1)兴起的条件: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时间:10—11世纪。
(3)基本特征①经济形态: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
②政治斗争——争取自治权A.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居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B.过程: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中古欧洲的艺术、文化等方面,撰写一篇关于中古欧洲文化特点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在每个知识点结束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中古欧洲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7.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制定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4.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事件,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与分裂、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评价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中古时期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结合中古欧洲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同时,通过比较中古欧洲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中古欧洲的图片,如城堡、骑士、基督教堂等,引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营造氛围。
(一)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古欧洲社会的影响。
2.掌握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中古欧洲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高中人教版必修2019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
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解析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本单元课标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要点学纲一、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一)封君封臣制度1.形成原因;2.基本特征;3.历史影响。
(二)封建庄园1.性质;2.庄园耕地的组成;3.庄园剥削方式;4.庄园法庭。
(三)农奴制度(略)(四)▲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政治、思想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一)▲王权强化与新兴王权集中国家1.王权强化背景;2.英、法、西、葡的王权强化(方式)及意义;3.《大宪章》和英国议会起源(第一次议会和“模范议会”、议会构成、议会在中古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二)城市兴起与自治斗争1.西欧城市的兴起;2.△城市自治斗争:背景、方式、影响(三)基督教会(略)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一)拜占庭1.▲拜占庭帝国的强大;2.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
(二)俄罗斯1.基辅罗斯;2.俄罗斯帝国:⑴莫斯科公国的兴起与统一;⑵▲伊凡四世改革;⑶16—17世纪沙俄的扩张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2.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⑴封君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⑵层层分封,建立起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3.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典型政治风貌。
它一方面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使西欧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对农民和农奴份地,封建领主主要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领主或其管家还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5.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在政治上,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并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在思想上,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亮点三: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历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历史场景,如教堂、城堡等,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欧洲的历史氛围。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好奇心和兴趣。
3.提出问题,如:“中古欧洲是一个怎样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观念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历史素养的现代人。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历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提升意识。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1)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时空坐标】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一)封建社会形成: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融合。
(二)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特点影响政治封君封臣制度①以封赐土地为纽带;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③层层分封,互为主从,不能越级;④具有严格的契约关系;⑤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积极:有利于社会秩序形成,维护社会稳定。
消极:权力分散,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
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①(性质)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②经济上:自给自足、较为封闭。
③政治上: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身份世代相承,受地租和劳役剥削;庄园内拥有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积极: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化,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消极:为地方割据提供经济根源。
【知识拓展】农奴农奴的是“半自由人”。
国家保护农奴的生命,但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可以被主人连同土地一起转让。
只拥有农奴主所给份地的使用权。
思想基督教会垄断①经济上:拥有庄园和土地,征收什一税。
②政治上:最大的、有等级的组织力量,教权高于王权。
③思想上:控制着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知识梳理】封君封臣关系①以封赐土地为纽带,依靠契约建立的双向关系,存在规范的仪式。
②权利和义务:封臣效忠于封君,为其服兵役;封君封赐土地给封臣,并依靠其司法等政治特权保护封臣。
【知识补充】西欧二元社会西欧封建社会具有二元特征,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教权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也有相互斗争的一面。
对以市民阶级为代表的群众来说,二元结构既意味着双重的政治经济负担,也为市民阶层联合王权斗争教权提供可能。
知识点二: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一)政治上:王权加强(1)背景: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归纳概括理解中古西欧的来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2、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概括基本内容、归纳理解特点(双向;相对独立;契约)、分析影响
3、了解西欧庄园经济的构成、归纳特点、建立与封君封臣制度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4、中古西欧自治城市城市兴起的条件、方式、多角度分析对欧洲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5、中古西欧王权的地位、逐渐强化的表现、影响。
6、归纳西欧基督教会的显赫(政治、经济、思想)地位。
7、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政治(《罗马法大全》的构成和影响)、扩张状况;灭亡的原因。
8、俄罗斯帝国发展历程(9世纪、13世纪中期、16世纪初、1547年、17世纪末)伊凡四世改革措施和影响。
【重点难点】
1、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古代日本的基本状况,通过分析地图,分析史料突破。
2、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
通过教学渗透和课后总结突破。
【要点梳理】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背景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
(2)庄园与农奴制度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
2.基督教会
(1)地位:在中古西欧占有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表现:
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②政治: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文化: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3)影响: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3.城市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2.俄罗斯 演变
发端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兴起 (1)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2)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
(3)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伊凡四
世统治
(1)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2)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3)俄罗斯继续扩张
【巩固练习】
1.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
对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A .印度人
B .希腊人
C .阿拉伯人
D .罗马人
2.花剌子米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
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
这套数码也凭借其
著作传入欧洲,后来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 .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 .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 .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3.“伊斯兰历”即伊斯兰教的历法,在我国也叫回历,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
这种历法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 ( )
A .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B .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C .使各部落承认了他的独尊地位
D .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4.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的国家是( )
A .阿拉伯帝国
B .笈多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苏丹国家
5.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的民族,向前推进了几
个世纪。
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 )
A .日本
B .阿拉伯帝国
C .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6.右图是某帝国的扩张路线图,伴随其扩张而传播的宗教是(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犹太教
D .伊斯兰教
7.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伊斯兰教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
科里希特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权范围内的伊斯兰教教徒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穆罕默德命令他的信徒行动起来,并准备为出征所需的一切东西。
后来,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
——以上材料摘自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概论》(1)结合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针对遇到的困难,穆罕默德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参考答案
1——7:C B A C A D B
8.(1)遭到麦加科里希特贵族的排挤和迫害。
(2)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