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合集下载

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老师:本人打算开展以“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为题的文献调查及思想分析研究。

以下是本人的开题报告,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各种社会问题。

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逐渐淡漠,利益至上的风气严重扭曲了社会伦理规范。

在这个背景下,弘扬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探讨其中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弘扬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特点以及现实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1、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渊源:以《资政新篇》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核心理念和渊源。

2、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分析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如以民生为本、重视节俭、推崇诚信等。

3、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出发,探讨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调查法:对于张之洞及其经济伦理思想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逻辑分析法:采用逻辑分析法对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内涵、特点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阐释。

3、比较分析法:将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与其他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并进一步确定其现实意义。

三、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对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和逻辑分析找出其内涵、特点和现实意义,并为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预期结果如下:1、明确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历史渊源和主要特点。

2、阐述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包括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

四、研究计划及预算(一)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3月开始,到2022年12月完成,具体研究进度如下:3-4月:文献调查及目录筛选5-7月:文献获取及检索、材料整理8-10月:理论研究及框架构建11-12月:论文撰写、修改和完善(二)预算本研究所需预算为15000元,主要包括图书采购费用、出差费用、打印费用等。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二十一章张之洞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二十一章张之洞经济思想


“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 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外 篇· 变法第七》 • 至于“西学”,也只能选择其中“无 损于圣教者”来“补中学之缺”,“起中 学之疾”。
• 3.西学为用,用在技术和工艺 • 用“西学”之“末”巩固“中学”之 “本”。 •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西学 学”; 《内篇· 循序第七》 • “儒术危矣。以言乎迩,我不可不鉴于 日本”; 《内篇· 守约第八》
• 1884年,出任两广总督。设缫丝局、枪炮局,开 矿务局、制铁厂等。设广雅书院。 • 1889年,因张之洞上奏修筑芦汉铁路,被清政府 任命为湖广总督。此后,除了1894年和1902年两 度赴南京暂署两江总督外,张之洞长期经营湖北, 大举兴办洋务,迅速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 领。先后开办汉阳铁厂( 1894 )、湖北枪炮厂 (1890 ),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 还创办了白沙洲造纸厂、武昌制革厂、湖北毡呢 厂、湖北官砖厂等。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 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 力推行“湖北新政”,
第二十一章
张之洞经济思想
——近代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形成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张子洞生平 张子洞与洋务思潮 劝学篇与中体西用 利权分离说
第一节
• • • • •
张子洞生平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又字香涛, 号香涛、香岩, 又号壶公、无竞居士, 晚自号抱冰。直隶南皮 人。

“其意以为非效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 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 •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 • 严复:马蹄与牛腿论:“夫中国之开议学堂久矣, 虽所论人殊,而总其大经,则不外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也;西政为本,而西艺为末也。……善夫 金匮裘可桴孝廉之言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 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 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 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 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1902年《外交报》第9和第10期与《外交报》 主人书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作者:王文霞来源:《卷宗》2018年第31期摘要: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实业家。

他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贡献突出,而且在文化理论创新和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幼时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晚清特殊的历史环境,对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张之洞改革教育体制、创办新式学堂、推行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教育实践1 张之洞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1.1 历史环境的影响时代的变革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推动时代的变革。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特殊的的历史环境。

在英国的军舰尚未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东西方文化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强大。

张之洞作为首批睁眼看世界的朝廷重臣,自知使命之艰,责任之重,于是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创学院、办实业、练新军,他认为“世运盛衰”的本质在于学术,而学术的重点则是培育人才。

因此,张之洞从人才的教育抓起,让旧时代的人跳出传统的束缚,博历广闻,增长才干,以此来达到力挽狂澜,自强求富的目的,改变清朝腐朽衰败的局面。

[2]1.2 家庭环境的推动张之洞的学问与思想,离不开幼时其父张瑛的循循善诱。

张瑛早年勤学苦读,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在朝中为官,张家是典型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张之洞出生在贵州,由于贵州多山,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连书籍都成为奢侈之物。

但张瑛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特意拿出自己的大部分俸禄购买书籍,并为了子女阅览方便,就把书籍放到了他们平时读书学习之所。

张之洞五岁开始翻阅经典,八岁时,四书五经已烂熟于胸,而后,他又开始作词写诗,文笔颇佳。

[3]从后来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看,他小时候所读的各种儒家书籍和所受的文化的感染,都对他以后所从事的教育产生了特别深厚的影响。

浅议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议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议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作者:崔龙曼陈菲菲刘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3期[摘要]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围绕“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1]”的根本目的,他兴建了不少新式学堂、建立了新式的教育体系,主张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加强师范教育,这些积极的教育思想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大门,也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张之洞;教育思想;启示张之洞是晚清的重臣名儒,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

办教育是他一生成就最大、所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他办过旧式的书院、新式的学堂,制定“癸卯学制”和女子教育、师范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的规章制度,他举办教育事业的影响很大,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功绩。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没有蓝图和模板,我们的教育在摸索中前进。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变革时期,“以史明鉴”能够开启我们智慧的钥匙,回顾历史能更好的为当代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一、张之洞的主要教育思想1、创建新式学堂,建立系统的新式教育体制近代学堂的兴办,是洋务运动的需要,也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张之洞是这一改革的集大成者。

首先他把书院改为“学堂”,除开设传统科目外,增设天文、地理、数学、测量、化学、博物学等新学科,采用按日上课的教习法。

其次他在“以学图强”教育思想指导下,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学堂、武备学堂等。

同时,他积极推行兴学育才,兴办了一系列专业化学堂。

如:矿业学堂、工业学堂、商务学堂、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等,这些学堂沿着专业化的趋向发展,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2]。

由于缺乏办近代教育的经验,张之洞兴办学堂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经验,为此他请外国人做顾问,高薪聘请国外的洋教习、洋教师,此外,还向归国的驻外使节和留学生请教,阅读有关的国外书籍[3]。

张之洞为国家的富强,不断的学习与模仿,为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增添了教育的活力。

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

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

聚焦教育JUJIAOJIAOYU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胡 琴(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张之洞作为清朝晚期政坛上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一身成就无数,也饱受争议。

世人提到张之洞,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张之洞一生的政治成就,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史学家的眼中容易被忽视。

基于此,从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以及评价来论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借鉴一、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1.早期“通经致用”的教育观。

早期,张之洞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植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表现为忠君、爱国,呈现出一定的保守主义。

在这一时期,他任职四川学政等职务,主张新办书院,大力求经讲学,整顿学风,提拔有真正实学的人。

早期“通经致用”的教育观最早体现在他的《书目答问》《輶轩语》两本书中,他主张用“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整改当时汉学、宋学互相争论的教育现状。

他提倡汉、宋两学各有所长,应互相正视并以儒经为据点互相补充,主张在儒学内部进行调和,并提出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

前期清朝的书院只注重考课而非讲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实际脱节,因此他开始引导书院讲学,提出:“经义以通大义为主,不取琐屑;史学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

他主张书院教育培养“体用兼备”人才,“令守道之儒兼为识时之俊”。

2.中期洋务教育思想。

中法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张之洞的教育思想逐渐转化为“中体西用”。

他主张将国外的教育方式与旧的科技制度相结合,这一阶段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典型的洋务教育思想。

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开始意识到“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并不能挽救清王朝的衰落,也不能使国家致富,他的教育思想开始由“经世”向“中体西用”转变。

所谓的“中体西用”就是维持清王朝统治的封建体制不变,学习西方的技术取长补短,增强自身国力,弥补封建体制的不足。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

张之洞教育思想浅析张梦彤张之洞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长期兴学、办校、推广新学的实践活动中,张之洞形成了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如经世致用;革故鼎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启迪意义。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

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府,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研读儒家经典,二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之一,是请流派首领,他不仅在政治和实业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也在清末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之洞十分注重教育,站立朝堂的40多年中,他一直认为兴学育才是立国自强的首位。

他经常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在教育立国思想的指导下,他将一生中巨大的精力投入到兴学育才中,为清末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对张之洞在清末教育事业中所做的贡献大加赞赏,盛赞他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张之洞在长期兴学育才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内容丰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特征鲜明。

1 经世致用张之洞自幼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接受严格的正统儒家教育,学的是儒家经典,读的是宋明理学。

长期的儒学教育为张之洞儒家内圣外王、经世致用观念打下基础。

他自由研习儒家经典,十四岁的时候中状元,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

按部就班的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走入朝堂成为国之重臣。

但是张之洞对当时的科举制度颇有不满。

张之洞通过科举入仕之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经世致用”。

他认为读书人要“经世致用”要“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周悉利病,此为根柢。

尤宜讨论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蝤轩语》)。

张之洞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对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阐述,认为通晓儒家经典是必要的基础。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摘要:《劝学篇》是张之洞对洋务教育改革思想的系统阐述。

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是以“致用”为灵魂的“旧体新用”论。

他在《劝学篇》中主张以“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以“守约”来改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实学”,鼓励多层次的“游学”来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关键词:《劝学篇》张之洞教育改革思想《劝学篇》是张之洞“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下简称“旧体新用”)[1](P41)洋务思想的系统总结,也是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从“经世致用”转为“旧体新用”后的系统总结。

在《劝学篇》的24 篇文章中,或多或少涉及到教育的有12 篇,分别是《内篇》中的《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中的《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科举》、《兵学》。

这些文章反映出了张之洞系统、全面的教育改革思想。

一、对“旧体新用”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作了总结张之洞从踏上仕途即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长达40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张之洞一直都从事着教育事业。

为了挽救清王朝“贫弱废弛”的“国势”,张之洞认为必须从教育入手。

“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2](P684)“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3](P908)他将国家、王朝的兴衰与教育直接联系起来,将兴学育才作为国家富强的第一要义,认为教育是立国的基础,国家的强盛要靠教育。

“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

”[1](P35)他还特别强调“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1](P1)“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

[1](P4)因此,他一生也始终把兴学育才作为立国、强国的重大举措,致力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张之洞意识到中国“人才之贫由于见识不广,学业不实”,[3](P908)即学不适用是中国人才贫乏之因,所以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

在《輶轩语》中,张之洞说:“国家养士,岂仅望其能作文字乎?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尤宜讨论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12
“中学”的内容
•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 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 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 实在于此” 。这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君 权,主张男女平权等主张的。
• 张之洞指出:“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 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 也”。
36
话题5:
学英语行跪礼“中体西用”? /pn/content/2007
-09/07/content_2171693.htm
37
电影《孔子》引发国学热 早教高教均青睐 北京丰台区教委从2008年9月起,在全区6万
多名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 经典诵读已纳入所有小学课程里,有专门的 课时、教材,由具有一定古文功底的老师教 授。
2
3
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生平 张之洞(1837-1909),字 孝达,号香涛,别号 香岩 居士,晚年称抱冰老人, 死谥“文襄”,直隶(今 河北)南皮人,是清朝后 期洋务派的重要首领。
4
张历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廷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
在督理地方期间,张之洞尤其重视发展教育 事业,创办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新式学堂, 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对中国地方教育的发 展和近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7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3、改书院为学堂,废科举,推行新学制
8
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在他的代表作《劝学篇》 中有系统的论述。

简析张之洞的经济思想

简析张之洞的经济思想
大 的发展 , 中 国民族 工业 的产 生创 造 了商 品 市场 ; 国资 本 主 义 商 品排 挤 和代 替 中 国手 工业 产 品 , 为 外 使 大量 农 民和 手 工业 者破 产 , 迫流 入 城市 谋 生 , 为 民族 工 业 的 产 生创 造 了劳 动 力 市 场 . 如 毛 泽 东 所 被 又 正 指 出 :事 实 上 , “ 由于外 国资本 主义 的刺激 和封 建 经 济结 构 的某 些 破 坏 , 在 1 还 9世 纪 的 下半 期 , 在 6 还 0 年 前 , 开始 有 一部 分 商人 、 主和 官僚 投资 于 新 式 工 业 .… 张之 洞 就 是 这 一 时 期 的代 表 , 由 此 产 生 就 地 ” 并
了他 的经 济 思想 .
张之 洞 (8 7—10 ) 字孝 达 、 涛 , 香 严 、 公 、 竞 居 士 等 , 隶 南 皮 ( 河 北 南 皮 ) , 僚 出 13 99 , 香 号 壶 无 直 今 人 官
身 .8 4年 任 两 广 总督 .89年起 任 湖广 总督 达 1 18 18 8年 之久 .9 7年 升 大学 士 、 机 大 臣 , 管学 部 . 年 10 军 兼 次
为 了培 养封 建 经 济者 所 需要 的人才 , 张之 洞很 重视 抓 教育 . 任湖 北学 政 时 , 立经 心 书 院 . 四川 学 设 任
政 时 , 立 尊经 书 院 , 广 东 设水 师学 堂 和广 雅 书 局 , 湖北 设 两 湖 书 院 、 强 学 堂 和存 古 学 堂 .8 8年 设 在 在 字 19
任督 办 粤 汉铁 路 大 臣兼 督 办鄂 境 川汉 铁 路大 臣 . 后谥 “ 襄 ” 著 作 有《 死 文 . 张文 襄 公全 集 》 .
张 之 洞 原 来 属 于 所 谓 清 流 派 集 团 , 个 集 团 以 不 避 权 贵 , 论 时 政 相 标 榜 .8 9年 钦 差 大 臣 崇 厚 同 这 议 17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文丹【摘要】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同时师从鸿儒、8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勤于治学,可谓集文治武功与文章学术集于一身,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自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主要区分为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两派壁垒森严,互相攻讦,今古文之争绵延数千年.张之洞强调治经"以汉学为本",从"文字训诂入手"精研经书.自宋代始,理学立为正统学说,传统学术的重心转入对人心、人性、人欲的主观世界的探究,使儒学由孔、孟时代的伦理政治学演变成道德哲学,明清逐渐走向空疏清谈.张之洞以汉学为宗,一贯反对空疏清谈而尊承孔儒"经世"之传统,主张"通经明理致用".通经明理致用最终"归于有用",这种思想与张之洞尊承汉学"经世"之传统并行不悖.【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年(卷),期】2018(010)002【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四书五经;通经明理致用;汉代经学【作者】文丹【作者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9;G527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

清同治进士。

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师从鸿儒、八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勤于治学,可谓集文治武功与文章学术于一身,在中国学术上特别是经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守古文经学、恶古文经学中国之学术以经学为主流。

自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主要区分为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

两派壁垒森严,互相攻讦,今古文之争绵延数千年。

张之洞早年所师从者,有如韩超、黄政钧、王含章、敖国琦、丁诵孙、童云逵、洪次庚、吕文节等,皆宗古文经学,这无疑给予张之洞以决定性影响。

张之洞恪守古文经学立场,而对今文经学深恶痛绝。

在《读聂氏三礼图札记》、《汪拔贡述学》以及《读书札记》、《輏轩语》、《劝学篇》等著述中,都表达了他的立场和观点。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评析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评析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评析摘要:张之洞一生都在致力于国民教育,为培养既能精通洋务又能恪守古训,既知“新”也知“本”的“中体西用”式人才而努力。

他一方面积极倡导变革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大力倡导尊经。

张之洞试图通过废除科举制度来对传统社会体制进行自我调节,不可能在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藩篱,这是张之洞本人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科举考试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2-0105-05张之洞一生都在致力于国民教育,从1869年在武昌创办经心书院,到1908年奏请创办存古学堂,他一直都在为培养既能精通洋务又能恪守古训,既知“新”也知“本”的“中体西用”式人才而努力。

他所办的书院和学堂,北起太原,南到广州,西起成都,东到金陵,遍布大半个中国,而他在20世纪初主持中国的教育改革,制定了全国性的“癸卯学制”,被誉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1]对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些又使其对中国近代儒学的尴尬处境,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一、张之洞对西方实业教育的倡导张之洞到任两广总督之后不久便发现,”粤东官吏,结识洋人者甚多,而讲求洋务者甚少。

向来号称熟习洋务者,非学识粗浅,即品行猥杂。

”[2]这也坚定了张之洞开设洋务学堂,培养经世干才的决心,所谓“善俗之道,以士为先;致用之方,以学为本。

”[2](585)事实上,张之洞很早就发现,“学校之盛,近推泰西,合计英、法、德三国幅员不及中国之半,而所设初学、中学、大学三等学堂凡二十余万区,所收学生在堂有额可稽者共一千七百八十余万人之多”,而“其专门小学堂尚不在此数”。

[2](1140)有感于西洋诸国人才之盛在于设学之广,1887年,张之洞创办水陆师学堂,在考察了“外洋诸国于水、陆两军皆立专学,天文、海道、轮算、驾驶、炮械、营垒、工作、制造,分类讲求,童而习之,毕生不徙其业,是以称雄海上”之后,坚信“若欲应时制变,固非设学不可”,[2](574)遂设计了一整套聘请洋教员训练水师和陆师的方案。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作者:文丹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2期摘要: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同时师从鸿儒、8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勤于治学,可谓集文治武功与文章学术集于一身,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自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主要区分为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

两派壁垒森严,互相攻讦,今古文之争绵延数千年。

张之洞强调治经“以汉学为本”,从“文字训诂入手”精研经书。

自宋代始,理学立为正统学说,传统学术的重心转入对人心、人性、人欲的主观世界的探究,使儒学由孔、孟时代的伦理政治学演变成道德哲学,明清逐渐走向空疏清谈。

张之洞以汉学为宗,一贯反对空疏清谈而尊承孔儒“经世”之传统,主张“通经明理致用”。

通经明理致用最终“归于有用”,这种思想与张之洞尊承汉学“经世”之传统并行不悖。

关键词:四书五经;通经明理致用;汉代经学中图分类号:G529;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2-0135-04DOI:10.15958/ki.jywhlt.2018.02.027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

清同治进士。

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师从鸿儒、八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勤于治学,可谓集文治武功与文章学术于一身,在中国学术上特别是经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守古文经学、恶古文经学中国之学术以经学为主流。

自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主要区分为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

两派壁垒森严,互相攻讦,今古文之争绵延数千年。

张之洞早年所师从者,有如韩超、黄政钧、王含章、敖国琦、丁诵孙、童云逵、洪次庚、吕文节等,皆宗古文经学,这无疑给予张之洞以决定性影响。

张之洞恪守古文经学立场,而对今文经学深恶痛绝。

在《读聂氏三礼图札记》、《汪拔贡述学》以及《读书札记》、《輏轩语》、《劝学篇》等著述中,都表达了他的立场和观点。

张之洞强调治经“以汉学为本”,从“文字训诂入手”精研经书。

现代化视野下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

现代化视野下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

现代化视野下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作者:刘合新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5期【摘要】张之洞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其现代化经济思想和实践,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他最初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在现代化视野下审视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和实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研究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关键词】张之洞;经济思想;现代化视野Research on Zhang Zhidong's Economic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Liu Hexin(Department of Medicine, Huai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Abstract: Zhang Zhidong is a famou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ization School. His modern economic thoughts and practice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modern China's industry,agriculture, commerce,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modernization. . Although his purpos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eudal rul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examination of Zhang Zhidong's economic thoughts and practices in the modern perspective has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capitalism and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modern China. Studying Zhang Zhido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ut also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research.Keywords: Zhang Zhidong ;economic thought ;modernization vision现代化即工业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革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张之洞民营经济的发展理念探析

张之洞民营经济的发展理念探析

之盛衰”[2]1184“,泰西创行铁路,将及百年,实为驯致富强之一大端”,因 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
此,他积极倡导在国内兴修铁路“,铁路一开,百废俱兴,人货运载,为 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
有形之利;风气开通,才智增长,工商奋兴,穷民有业,上下情通,百事 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2]706 但是,对官商之间在企业经营
谈”[2]995,同时他还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战略部署,认为“营垒器用,但
二、张之洞发展民营经济的“官督商办”思想
守旧法,绘图、测量、行军、水陆工程诸事,尤所不习,讨内匪则可,御
晚清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不仅有军事工业还涉及了民用工
外侮则不能”[2]1053,总之他认为治军之道“是非竭累年心力精加训练不 业,而在经营方式上,军事工业以官办为主,而民用工业在其发展期
时,还对传统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见解。 持定力,务底于成。由炼铁而制器,由制器而练兵,用能扩充工商诸
一、张之洞对传统产业结构模式的超越
务,雄长欧洲”[2]921。在当时,张之洞致力于引进西方文明,建立了当时
兴办洋务之初,张之洞对西学的兴奋点主要来自于军事领域,认 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 ——汉阳铁厂,创设了晚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
史 学 争 鸣 SHIXUEZHENGMING
张之洞民营经济的发展理念探析
□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 任晓兰
摘 要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这就给民营经济以发展机遇。但是,洋务派虽然给“官督商办”的 经营模式披上了“护商”的外衣,但是“官督商办”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却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2)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2)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引言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葆真,号石泉。

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教育家、经济学家、思想家。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 教育的目的张之洞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应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之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 教育的内容2.1 道德教育张之洞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主张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品德。

2.2 知识教育张之洞主张注重知识教育的传授。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3 体育教育张之洞提倡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他主张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4 艺术教育张之洞强调艺术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他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3. 教育方法3.1 启发式教学法张之洞提倡启发式教学法。

他认为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主张教师要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2 实践教学法张之洞主张注重实践教学。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个性化教育张之洞主张个性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和潜能,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差异化教学。

他主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

张之洞的国学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国学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国学教育思想鲁力【摘要】张之洞认为国学教育包括经学教育、史学教育、子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国学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国学教育可以弥补西学教育的不足.把国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是要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二是要建立国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储备国学师资.【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年(卷),期】2014(006)001【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张之洞;国学;教育思想【作者】鲁力【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92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为我国的教育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之洞也是一个学者,具有丰富的国学修养,曾著有多部国学著作,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家。

他用《书目答问》以教导青年人学习国学,用《劝学篇》来说明怎样正确处理国学和西学的关系。

对于国学教育他有诸多思考和实践,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提出了普及性国学教育和专业化国学教育的宗旨和办法,提议设立存古学堂以培养高水平国学人才。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国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高校还开设了国学专业或建立了国学院、国学研究院。

社会上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读经热。

张之洞的国学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不无裨益。

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也就是经史子集四部为代表的中国学术,尤其是指传统的儒学。

在张之洞看来,国学教育包括以下方面。

1.经学教育经学教育指儒家经典教育,也就是十三经。

在张之洞看来经学教育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读经要读全本,而不可读选本,删节本,虽然可以有重点的读但是也必须把全本读过一遍,然后再选读里面的重要部分。

二是解经要先识字,古代文献由于年代久远,不先识字肯定读不懂,识字可以读字书《尔雅》《说文解字》。

三是读经宜正读音,古代读书讲究讽诵,如果把字音弄错了就会读错,会因此发生一系列错误。

四是要讲汉学,汉代人注经态度严谨,在训诂上是很精确的。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晚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对清末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由此受到朝廷的重用。

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以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

《劝学篇》共24篇,分内篇和外篇。

内篇9篇,外篇15篇。

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而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专从“西学”发题,但所论常兼及中、西学的关系。

《劝学篇》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措施,成为张之洞规划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其教育思想积极作用如下:(1)“中体西用”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开展等,打破了单一的传统教育格局。

(2)“中体西用”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

(3)“中体西用”使教育领域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4)“中体西用”思潮的扩展,极大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5)“中体西用”固守“中学”为体,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

消极作用为:(1)在没有克服中、西学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引起两者的排异性反应。

(2)这种简单拼凑中学西学而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政体的改造,必然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

(3)抑制了维新思想的更广泛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试论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试论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试论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孙德华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1)001
【摘要】在晚清经学史上,张之洞是位重要的人物。

他以经学入仕,其治经学先倾向古文经学,崇尚汉学,后主调和汉宋之学。

在"中体西用"的思想中,亦有其经学思想的体现。

他的经学思想在晚清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孙德华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
【相关文献】
1.试论张之洞的警察教育思想 [J], 柳卫民
2.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J], 文丹
3."卫道"与"开新" --试论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 [J], 罗高峰
4.论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J], 李茂祝
5.试论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J], 杨庆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之洞经济思想与中西主流经济思想比较

张之洞经济思想与中西主流经济思想比较

张之洞经济思想与中西主流经济思想比较作者:顾雅文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张之洞是洋务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同时又是学习西方的先驱者。

在传统自然经济向社会化商品经济缓慢过度的时期,他的经济思想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萌芽,一方面又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的羁绊。

本文对张之洞的经济思想进行浅析,论述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经济思想中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交织与矛盾,进而对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做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张之洞;经济思想;中体西用;儒家;西方资本主义一、张之洞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由近代思想家冯桂芬提出,随后沈毓桂之于培养人才的新型教育观念也提出该思想。

[1]而张之洞将“中体西用”的概念提升到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亡的高度,扩大到军、工、农、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成为少数之一的践行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经济思想的命脉,出自他的代表作《劝学篇》。

“中学”指中国根深蒂固的孔儒文化,“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

张之洞作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将孔儒文化视为“上学”,称“ 孔门之学,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孔门之政,尊尊而亲亲,先富而后教,有文而备武,因时而制宜。

孔子集千圣,等百王;参天地,赞化育,岂迂陋无用之老儒,如盗踌所讥墨翟所非者哉!”。

他的经济思想中,中庸、等级秩序、重义轻利、诚信的观念皆出之于此。

“西学”之于张之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一切张之洞所认为应该学习吸收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2]张之洞对于“中学”和“西学”并非一视同仁,“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抵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张之洞是封建统治的捍卫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经济关系持鄙夷态度,所谓“西学”不过是在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出于民族自救,被迫提出的方案。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着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

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

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简介】 孙 ̄ k 17 一 ,男,辽 宁大连人 ,长春 师范学院历 史学院讲师 ,博 士,从事 中国思想史研 究。 (98 )

5 ・ 8
闻 为贤 。 除 了致 “ ” 当务 ”之 “ ” 以外 ,张 之 洞 还认 为 “ 用 以考 古 ,可 用 以经 世 ,可 用 以治 身 心 三 用 可
但 是 ,随着 西 学 的 “ 东渐 ” ,张 之洞 意 识 到 应 当调 和汉 宋 之 学 ,消 除 门 户之 见 ,甚 至对 汉学 提 出 了质
疑 ,说 : “ 汉兴之初 ,曲学阿世以冀立学 。哀平之际,选谶益纬以媚 巨奸 。于是非常可怪之论益多 ,如文
王受 命 ,孔 子称 王 之类 。此非 七 十子 之 说 ,乃 秦汉 经 生之 说 也 。 3 并且 他 还认 为 :宋 代 学术 之 中正 ,风 ”[6 1 4 “


《 公羊春 》 属今文经学 ,张之洞 自 “ k 称 平生学术 ,最恶公羊之学。每与学人言 ,必力诋之” 。可见
张 之洞 早 年对今 文 经学 是深 恶 而痛 绝之 的。张 之洞 出生 在偏 远 的贵 州 ,就学 于闭 塞 的直 隶南 皮 。此 二 处在
当时均为西学 尚未深入的地 区 ,比较保 守和传统 。因此 ,张之洞早年思想 的保守和传 统是不奇怪 的。在 《 劝学篇》中,他说 “ ……如近儒 《 公羊之说》 ,是孔子作 《 春 而乱臣贼子喜也” “ ,实有不宜于今之世道 者 ,如禁方奇药 ,往往有大毒可以杀人” 。很显然 ,这是针对 当时炙手可热 的今文经学大家康有 为而言 的,与其说这是因学术观点之不 同,毋宁说是 因政见之有异。不难理解 ,维新派主张 “ 君主立宪” ,这在相 对保守 的张之洞看来 ,简直不可理喻。张之洞的老师 吕贤基 、 何养源都是古 文经学家 ,均崇 尚汉学。不难 断定 ,这一时期的张之洞倾古文、崇汉学、轻今文学是难免受其影响的。
子》二经 ,因此他 主张 “ 诸经之义 ,其有迂 曲难通 、纷歧莫定者 ,当以 、 《 子》 折衷之” 孟 , 因为在他看来 , “ 论语》 ( 子》 文约意显 ,又群经之权衡”t 。而对儒家与其它诸家之关系 ,他则认 《 、 锰 3 1 4 6
则可 以寡过矣……不惟汉 、宋两家不偏废 ,其余一切学术亦不可废。 这是为他的 “ ”嗍 中体西用”思想寻找 理论依据 ,其 “ 中学为体”当是指以调和汉宋 、融合古今 的中学为体 。并且 ,他批评道 :近代学人大率两 “
途 ,好读书者宗汉学 , 讲治心者宗宋学 。逐末忘源 ,遂相诟病 ,大为恶习。夫圣人之道 ,读书 、 心 ,宜 治 无偏废 ,理取相资。诋祺求胜 ,未为通儒 。 59 ”[7这就委婉地批评 了那些不肯向西方学习的顽 固派及其抱残 ]4 9
21 0 2年 1 月
Jn 0 2 a . 1 2
试论 张之洞 的经学思想
孙 德 华
( 春师 范学 院历史 学 院 ,吉林长 春 长
【 摘
10 3) 30 2
要】 在晚清经学史上 ,张之洞是位重要的人物。他以经学入仕 ,其治经学先倾 向古文 经学 ,崇 尚
汉学 ,后主调和汉宋之学 。在 “ 中体西用” 的思想 中,亦有其经学思想 的体现 。他的经学思想在晚清
俗之洁清 ,远过汉唐 。国脉既厚 ,故虽弱而不亡。 可见 ,此时的张之洞不但不主张宗汉 ,反而还有些 ”
崇宋 的意 味 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 了应对 西 学 的挑 战 ,张之 洞 主 张 以调 和汉 宋 之 学来 统一 中学 。他 说 :汉 学 ,学 也 ;宋 学 ,亦学 也 “
… …
大要 读 书宗 汉学 ,制 行 宗宋 学 。汉学 岂无 所 失 ,然宗 之则 空 疏蔑 古 之弊 除 矣 ;宋 学非 无 所病 ,然 宗之
等 。 59 ”[ 3 1 有趣的是 ,强调致用本为今文经学家 的特点 ,作为古文经学出身 的张之洞也强调 “ 9 7 致用” ,恰恰
表 明 了他融 会古 今后 留有今 文经 学家 的痕 迹 。
二 、尊 崇儒 家 经典 。排斥 其它诸 家
在 《 书目答问》 中,张之洞把经部放在首位 ,举凡 “ 正经正部第一”[、 “ 6 1 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 二 ”[、 “ 6 小学第三” ,可见张之洞对儒家经典的尊崇 。他认为 , “ 1 7 今欲通知学术流别 ,增益才智 ,针 起喑聋跛蹙之陋儒 ,未尝不可兼读诸子 ,然当以经义权衡而节取之 。 3 而在诸经之中尤为推崇 《 ”[ ] 4 3 沦语》 、
第 3 卷第 1 1 期
V l No 1 n 3l .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文社会 科 学版 ) 人
Junlf hnc u om l nvrt H m n i dS a Si cs o raoC a gh nN r aU i sy u aie a  ̄i c n e) e i( tsn l e
学术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 关键词】 晚清 ;张之洞 ;经学 [ 中图分类号】 2 6 K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18 (0 2 0 — 0 8 0 1 0 — 7 X 2 1 ) 10 5 — 3
在晚清的 “ 封疆大吏”中 ,张之洞是有些不同的,他不仅为政 ,同时也为学。但他不做死学 问,主张 通经致用 ,曾作诗道 : “ 仁厚守家法 ,忠良抱 国恩。通经为世用 ,明道守儒珍 。 1 ”[ 1 其治经学先崇 尚古文经 学 ,倾 向汉 学 ,后 主调 和汉宋 之 学 。在尊 崇儒 家 经典 的 同时 ,排斥 其 它诸 家 。他 的经 学思 想 也体 现 在 “ 中 体西用”上。可以说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在晚清的经学史上影响很大,占有重要的地位 。 先倾 向古 文经 学 ,崇 尚汉学 ,后主 调和 ,以致用 为归
守 缺 的作 风 。若 以古文 经学 多 宗汉学 ,今 文经学 多 崇宋 学论 ,张之 }调 和汉 宋 的主张 在 某种 程 度 上也 是 融 同
会古今文经学 , 并都以致用为其依归 。他在 《 劝学篇 ・ 守约第八》 中便强调 :以致用当务为贵 ,不 以殚见洽 “
【 稿 日期】 0 1 1一 2 收 2 1 — O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