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辨证施治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331925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5.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之一。
痹证是指肌肉、骨骼、关节、筋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或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疼痛、麻木、僵硬、肿胀、强直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痹证多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体内,致使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引起经络气滞、血瘀、痰湿、肝肾不足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病症出现。
在辨证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痹证类型,中医医生常采用不同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本人在临床中对不同类型痹证的体会:1.寒湿痹寒湿痹是由风寒湿邪困扰,使筋骨、气血受阻而引起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僵硬,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
此类痹证以温补为主要治疗,常用药物有羌活、巴豆、芍药、细辛、细辛等。
羌活温经散寒、活血化湿,巴豆散寒止痛,芍药、细辛活血止痛,可缓解痹痛、肿胀、僵硬症状。
2.湿热痹湿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热感明显、肌肉萎缩、痒痛难忍等。
主要是由于湿热邪气侵入人体,致使湿热毒邪郁积肉体所致。
此类痹证,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有木通、南星、车前子、蒺藜、泽泻、茵陈等,这些药物多为利尿清热、通经活络之剂,能缓解痹痛、肿胀、红肿、热感等症状。
3.气滞痹气滞痹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运动僵硬、肌肉萎缩等,主要由于气机郁滞不畅、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气滞痹主要以行气活血为主要措施,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
川芎能活血行气、舒筋活络;赤芍能凉血止痛、活血调经;乳香、没药可通经活络、扶正化气,从而缓解气滞症状。
4.血瘀痹血瘀痹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萎缩、色素沉着、皮肤硬实、裂纹出血等。
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所致。
痹证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点之一。
在治疗痹证时,医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经验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痹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症中的价值。
浅谈痹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
![浅谈痹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c49aaed3d5bbfd0a79567369.png)
2 痛
痹
邪 ;配桑枝利关节除湿痹 ;薏苡仁健脾燥湿 ,善除湿 滞皮 肉筋
脉 所 致 的 疼 痛 ,配 白术 燥 湿 健 脾 ;羌 活 、独 活 、防风 祛 风 祛湿 ; 五 加 皮 、木 瓜 专 治 风 湿 膝 痛 。肿 甚 加 猪 苓 、萆 薜 ;肌 肤 麻 木 不
..
8 0 . .
C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5 V o 1 . ( 7 ) No . 2
浅 谈 痹 证 的 临 床 辨 证 论 治 心 得
An i s s u e o n t r e a t i n g a 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 、肿 大、变形 等症 状的一种 疾病 。本人现将从 医三十载 ,在 临床治疗痹证 的一 些心得体会 总结如下 ,望 同行
【 关键 词 l 痹 证 ; 临床 治疗 ; I 临床 辨 证 论 治
[ A b s t r a c t ] A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s a d i s e a s e , w i t h s y mp t o m o f p a i n , Z h o n g z h u o , s o r r o w a n d g r i e f a n d n u m b n e s s o n mu s c l e s , b o n e s a n d
j o i n t s ; o r Q u s h e n B u l i , s t i f f , s we l l i n g a n d d e f o r m o n j o i n t s , f r o m F e n g , Ha n , S h i , R e a n d Xi e q i Bi z u . S o me e x p e r i e n c e s f o r t r e a t i n 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88ead1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7.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等方面,治疗难度大,需要结合较长时间的临床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临床中治疗痹证的体会。
一、辨证施治应以肝肾、脾胃为主要方向痹证的发病机理多与肝肾虚损、脾胃失调等有关。
因此,在辨证施治时,应以这两个脏腑为主要方向。
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用滋肾壮阳的中药方剂来治疗,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补骨脂饮等;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用理气健脾的方剂来治疗,如活血通络丸、逍遥丸等。
二、按摩治疗效果显著按摩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症状较轻的痹证患者,按摩治疗效果显著。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力度要适中,不宜过强或过弱,以免损伤身体或治疗效果不佳。
三、针灸疗法为痹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疗效卓著、无毒副作用,广受患者信赖。
在针灸疗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配合不同的针灸手法和针灸穴位来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补肾益肝的针灸手法和穴位来治疗;对于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健脾利湿的手法和穴位来治疗。
四、食疗调理中医食疗是治疗病症的一个重要方面,痹证也不例外。
痹证可以通过摄入一些补益肝肾、健脾开胃的食品来进行食疗调理。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核桃、山药、枸杞等食物来滋肾壮阳,增强体质;可以多吃一些鸡肉、牛肉、鱼类、黑鱼肉、蛋类、豆浆、海带等食物来健脾暖胃,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五、注意生活方式调节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外,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节。
例如,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少受到精神上的折磨等。
同时,还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烟酒的摄入等不良生活习惯,以避免加重病情。
痹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能,也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和参与。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78c05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1.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包括风湿痹、关节痹、四肢痹痛等多种类型。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将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和特点。
一、痹证的基本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慢性病证,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适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痹证可分为风湿痹、寒湿痹等多种类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但痹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如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等。
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用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案,既可以采用外用贴敷、熏洗等物理治疗手段,也可以采用内服中药进行治疗。
2. 调整气血中医治疗痹证主要是调整气血,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痹证的发生与气血的运行不畅有较大的关系。
中医治疗痹证时常常会用到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的中药治疗,以调节气血,改善痹证症状。
3. 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痹证时,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缓解痹痛。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穴位,针刺等手段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以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三、个人临床体会在临床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患风湿痹的病人。
这位患者年龄较大,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在进行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主要表现为风湿寒凝,气血不畅。
于是在治疗中,我采用了活血祛风的中药治疗方案,同时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持续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灵活起来。
患者的心情也变得积极乐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这个病例,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重要性和独特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不是简单的治疗症状,而是从病人整体出发,从根本上去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痹证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c4eb15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6.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中医辩证法,观察治疗痹证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痹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成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及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7.77%。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痹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可以缩短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及治愈时间,而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痹证;临床体会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受到不良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比如,目前比较常见的痹证,就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大体上包括了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等。
中医将痹证分为4个证型,包括肝肾阴虚痹型、寒胜痛痹型、风胜行痹型以及风湿热痹型。
本文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痹证患者90例,对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探讨辨证分型治疗的效果,下面是详细的资料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痹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成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0岁-80岁,平均年龄(80.1±3.5)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8.9±1.5)年。
观察组男性患者是25例,女性患者是20例;年龄21岁-82岁,平均年龄(81.3±2.9)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7.1±1.3)年。
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心得体会
![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7e133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2.png)
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心得体会痹证,又被称为风湿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于人体,引发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经方在治疗痹证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辨证论治原则在治疗痹证时,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一,只有正确辨证,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痹证的辨证,主要包括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采用不同的经方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辨证非常重要。
二、风寒湿较盛者宜祛风寒湿在治疗痹证时,如果病程较短、肢体疼痛明显,并伴有寒性症状,那么通常是风寒湿较为盛。
这种情况下,可选用祛风寒湿的经方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选择桂枝汤、银翘散等方剂,其能较好地祛风寒湿、温通经络,有效缓解病情。
三、湿热痹者宜清热利湿对于湿热痹的患者,除了出现疼痛以外,还可能有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清热利湿的经方治疗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苦参汤、青黛汤等,这些方剂能有效清热解毒、利湿化痰,从而改善湿热痹的病情。
四、活血化瘀对于慢性痹症有良好效果对于慢性痹症患者,往往伴随有气血运行不畅、痛风结节等情况。
这时,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经方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选用川芎茶、红花酒等方剂,其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病情,并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
五、个体差异决定方剂选择每个人的体质和痹症的表现都有所不同,对同样的治疗方剂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经方治疗痹证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方剂选择。
每个方剂都有其应用范围和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方剂对于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六、调理全身以根治痹证在治疗痹证时,单一使用经方可能不能根治病情。
因此,除了确保针对性的治疗之外,还需要调理全身,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饮食调理、适量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方面入手,综合调理全身,有效根治痹证。
痹症治疗心得
![痹症治疗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362542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6.png)
痹症治疗心得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也被称为“痹证”。
痹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痹症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治疗痹症的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关键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寒湿、瘀血有关,因此要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和瘀血堆积,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针灸、推拿、艾灸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针灸疗程一般需要多次治疗,疗效渐显。
推拿也是治疗痹症的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推拿患处,可以刺激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推拿还可以舒缓肌肉的紧张和僵硬,增加关节的灵活度。
推拿的力度和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一般需要专业的医师来进行操作。
艾灸是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寒湿,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将艾条燃烧后,对患处进行温热刺激,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肌肉的僵硬感。
艾灸的时间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一周进行2-3次的艾灸疗程。
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痹症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治疗痹症时,要注意饮食的调理。
首先,要避免食用寒凉性的食物,如冰激凌、生冷水果等,以免寒湿侵袭身体。
其次,要选择一些有助于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姜、红枣、乌鸡等,可以通过煮汤或炖煮的方式食用。
此外,还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的静坐或长时间的站立,以防止关节的僵硬和血液循环的不畅。
中医治疗痹症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中涉及到很多理论和技术。
在实践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加速康复。
痹证辨治心得
![痹证辨治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b4b44dc2cc58bd63186bd39.png)
痹证辨治心得痹者闭也,气血凝涩不行之意。
痹证临床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为主证,或兼感酸麻重着,甚则肢体肿胀,屈伸不利。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神经根炎及某些结缔组织病等,在其病程中均可出现上述的临床表现,可按痹证辨证治疗。
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张琪教授临床辨治痹证的经验。
一、发病多由正虚邪恋,治疗勿忘扶正祛邪由于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或既病之后,无力驱邪排出,故外邪易于入侵,风寒湿热之邪,得以深入体内,留连于筋骨血脉。
《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夹杂,合而为痹。
”“合而为痹”,言内外相合而形成痹证,即风寒湿邪外袭,与营卫相合而成。
林佩琴谓:“诸痹……良由营卫先虚,正气为邪所阻,不得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因此,合与不合,取决于营卫气血是否调和,张琪教授认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是痹证发病的外在条件;正气虚弱,人体内部功能失调是痹证发病的内在根据,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虚弱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饮食劳倦,七情太过,久病伤正等等。
因此,张琪教授治疗痹证尤其重视扶正祛邪这一治疗原则。
如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临床常用治痹之方,前者用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外为风寒湿邪侵袭而成,尤其对于产后腰膝冷痛,肢体酸痛,麻木无力等,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
用此方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用之屡效。
而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主治为血痹病,治疗中常加桃仁、红花、牛膝以益气和营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治疗气虚外邪侵袭效果尤佳。
关于黄芪用量,张老常用至75g以上,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故重用补气,气旺血行,方能取效。
既使风寒湿热痰瘀之邪较盛,治疗中应用祛风除湿或散寒化瘀通络等祛邪宣通法的同时,张老亦视病者的体质情况,或病程长短,邪正虚实,而适量配伍参、芪、归、芍或熟地、狗脊、续断、牛膝等益气养血,调补肝肾之品以扶正。
如对素体阴亏血热或病久伤阴之痹证,常用养阴清热与祛风除湿并用,养阴善用当归、白芍、生地、熟地等。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4a5e6f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1.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在发作时会感到肢体麻木、寒冷、疼痛等不适,严
重时还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一些中医辨证治疗痹证
的体会。
要注重辨证分型。
痹证的辨证分型有寒痹、热痹和湿痹等,每种分型所对应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都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程度、发作频率、
肢体颜色和温度等,以确定是属于哪种痹证,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从病因入手。
痹证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侵袭、湿气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
对于外感邪气侵袭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发散寒邪或驱除湿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
湿气蕴结引起的痹证,可以选择祛湿化痰或络清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痹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或理气行滞等方法进行治疗。
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特点来选用相应
的治疗方法。
要注重调理阴阳。
中医认为痹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阴阳
平衡。
对于寒痹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对于热痹患者,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对于湿痹患者,则应选择健脾化湿的药物。
还可以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阴阳
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要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有时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
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这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适当增减用药剂量,或者添
加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74be5e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a.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一、辨证
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由于痹证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所以一定要了解病程,病因,病位和症状等。
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虚实,病因的寒热湿燥,病位的部位及范围,症
状的表现情况都是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的。
根据辨证结果分类治疗,可以使治疗更为精确,
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
针灸疗法
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促进局部和整体的身体循环,改善局部的病变状况,使
症状得到改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三、理疗疗法
理疗疗法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电疗和热疗,这两种理疗方法都可
以通过加热或传导电流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内部环境,增强免
疫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四、草药治疗
草药治疗是治疗痹证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治疗痹证有着很好的效果,中药湿
热清热的功效是治疗痹证极为有效的草药疗法。
五、食疗调理
饮食十分重要,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和缓解病症的发生。
食疗也可以成为治
疗痹证的一个方面。
例如,填食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维生素D和钙可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这种护理措施可以预防病症的发生,也可以缓解症状从而有效的治疗痹证。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来综
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痹证这样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医生也需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既重视良好医患关系,又根据患者个人身体状况,精准治疗,才能取得最好的治愈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65388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8.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特点是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久之可导致肢体功能的丧失。
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畅,寒湿凝滞,肝肾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痹证的核心,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我在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辨证治疗体会。
痹证的辨证要点是其发病机制。
痹证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产生原因主要有风、寒、湿、热、燥、气等多种因素。
不同的发病机制决定了辨证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对于由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治疗时要清热祛湿,散寒通络;对于由于气血不畅所致的痹证,治疗时要理气活血,通经络。
在辨证治疗痹证时,要充分了解病因病机,准确判断病情,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痹证的辨证要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方面综合分析。
中医辨病论治是以“辨证”为基本方法,了解病人的身体状态、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是做好辨证治疗的关键。
痹证的主要症状有四肢麻木、拘挛疼痛等,根据其病情发展和伴随症状,可以判断其病证属于哪一类痹证,再根据脏腑经络的辨证分型,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在治疗中,还要分清虚实寒热的不同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痹证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寒湿痹证要取温化寒湿之法,而对于热痹证则要清热燥湿。
在辨证治疗痹证时,要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辨证,做到因病施治。
辨证治疗痹证要针对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注重因人因病制宜,对于不同体质、病情轻重的患者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气血不足、寒湿凝滞的痹证患者,可以采用温阳祛湿、活血补气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寒湿痰凝所致的痹证患者,则可采用燥湿、化痰的治疗方法。
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的变化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痹证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痹证的辨证治疗要注重调理和防病。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要通过调理阴阳、益气养血、调和脏腑等方法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使其远离病痛。
验方辩治痹症体会
![验方辩治痹症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5589fc3aa00b52acfc7ca99.png)
验方辩治痹症体会白杨卫生院类风湿专科杨森痹证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由于人体基表经络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的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统称为“痹”证范畴。
有关本病的记载,首先见于《素问·痹论》,其后,原书所载的湿痹、风湿、历节风亦属痹症范围。
现代医学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属本证范畴,由于本病复杂多样,证型复杂,治疗方法繁多,现将临床治痹体会简述如下:一、谢海洲痹证治验“三要、四宜”法:1、扶正培本:益气养血,方用生黄芪24g、党参10g、白术12g、生薏仁24g、云苓 24g 、甘草10g、五加皮15g、白芍15g、熟地18g、丹参24g、鸡血藤 36g;肝肾阴虚者加生地15-30g、玄参15-24g、麦冬12g、知母12g、女贞子30g、旱莲草36g;肝肾阳虚者加鹿角胶10g、补骨脂12g、鹿衔草15g、杜仲12g、川断15g、狗脊15g、巴戟天12g。
2、袪湿健脾:用防己茯苓汤加薏仁30g、白芥子12g。
3、利咽解毒:若咽部红肿者加入玄参、毒冬、甘草、桔梗,甚则加入山豆根、板蓝根、大力、射干、锦灯笼等利咽解毒之品。
4、寒痹以温肾: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葫芦巴、狗脊之品,寒肾者又当易附子为制川乌、制草乌、增强散寒之功。
5、热痹宜养阴: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等,更要加入生地、白芍、麦冬、玄参等;热肾者更应加入清热解毒之品,如野菊花、草和车、白鲜皮。
6、寒热错杂宜通: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桑枝、路路通、西茜草、老鹳草、徐长卿等。
7、久病入络易活血搜剔:久病则入络,在治疗上除散风袪湿通络之外,常需加入血分药,其中以虫草类效果为好,常用全虫、蜈蚣、僵虫、地龙、穿山甲、蜂房、乌梢蛇、蘄蛇、白花蛇、水蛭、土鳖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
二、曲生老中医以脾胃学说论治痹经验:1、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此其病机为本虚——脾气虚,标实——湿邪滞停之象,当健脾利湿、祛风通络治之,脾气健旺,湿邪祛除,气血灌注四肢关节,营养经脉则肿消痛止。
痹证的辨证施护体会
![痹证的辨证施护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8506df314791711cd791722.png)
痹证的辨证施护体会标签:痹证;辨证护理;体会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因其病程缠绵,反复发病等特点,往往迁延难愈。
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分期实施相应的护理及调养,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归纳如下。
1风寒湿痹1.1一般护理保持室内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对流风,避免潮湿,防寒保暖。
随气候变化及病情需要及时增减衣服;汗多时应及时擦干更换衣单,保持衣被清洁干燥。
要注意身体锻炼和保养,不宜过劳,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褥疮。
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皮肤、出汗、体温、脉搏、舌象、伴随症状的变化等,做好记录。
1.2心理护理患者反复住院,往往情绪低落,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不良心理表现,要使患者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保持病人乐观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1.3饮食调护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可饮木瓜酒,以干木瓜185g,五灵脂、川牛膝、当归、白芍、川革薢、川天麻、台乌、防风、黄芪、威灵仙、虎胫骨、川续断、乳香、没药、白僵蚕、松节、川乌头各35g,轧碎,丝袋盛之,加酒13L共放坛内,密封浸泡14天。
饭前饮1小杯。
1.4临证施护局部注意保暖,患部可用热水袋或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
并遵医嘱行针灸治疗:上肢可选肩髑、曲池、尺泽、合谷、外关、下肢可选环跳、阳陵泉、膝眼、足三里、风市、委中等穴,或拔罐、按摩、薰洗等。
2风湿热痹2.1一般护理病室宜清爽通风。
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方可下床活动。
关节疼痛变形者,防止受压。
关节不利或强直者,应鼓励或协助患者加强功能锻炼,按时做被动活动,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2bdc43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2.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辨证分型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病程发展和病情变化可分为风寒湿邪痹、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寒痹、燥痹等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我们需要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变化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进行准确的辩证分型。
二、辨证要点1. 风寒湿邪痹:病情多开始于四肢关节,患处红肿疼痛,寒凉感明显,重者有寒战、发热等表现。
2. 风湿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和寒湿化热。
3. 寒湿痹:患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寒冷感重,活动受限,晨僵。
4. 湿热痹:关节肿胀、疼痛明显,热感重,尤其在夜间加重,可出现红肿、温热、湿热疮等表现。
5. 寒痹:患处关节冷痛,活动受限,寒冷感明显,疼痛缓解后有冷感。
6. 燥痹:皮肤干燥,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痛苦难忍。
三、治疗方法根据痹证的不同分型,我们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中药煎服等治疗方法。
针灸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散寒燥湿,舒筋活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舒缓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中药煎服则可以根据具体的辩证要点,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四、辨证治法1. 风寒湿邪痹:辛温解表、祛风祛寒、理气活血。
2. 风湿痹: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 寒湿痹:温经散寒、湿祛除痹、活血止痛。
4. 湿热痹: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舒筋活络。
5. 寒痹:温经散寒、活血舒筋、温补阳气。
6. 燥痹:滋养阴液、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以上仅是痹证辨证治疗的一些基本体会,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只有准确辩证,在具体治疗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同仁有所帮助。
痹证的辩证要点
![痹证的辩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b6e70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e.png)
痹证的辩证要点学习痹证这么久,今天来说说辩证要点。
我理解痹证呢,就是那种关节疼痛、麻木之类的病症。
首先,我觉得第一个辩证要点就是要分清病邪的偏盛。
就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嘛。
如果是风邪偏盛的话,我总结它这个疼痛有游走性,比如说今天这儿疼明天那儿疼,就像风在身体里到处乱窜似的,这种就叫行痹。
这时候我就会想到那个武侠片里被点了穴的大侠,内力在身体里乱撞,这里通那里通,那个疼痛也是这样到处跑。
湿性重浊黏滞,如果是湿邪偏盛的,那这个关节就是又沉又重又不灵便,好像绑了沙袋一样难受。
湿邪导致的着痹疼痛位置相对固定,不像风邪那样到处游走。
寒主收引凝滞,寒邪偏盛的痛痹啊,疼痛会很剧烈,受冷就加重,得热就减轻。
我就想我冬天的时候没穿够衣服,那关节的冷痛,简直要命,裹着热水袋就会舒服一些,就有点像寒痹那种感觉呢。
对了还有个要点,就是要分辨虚实。
实证呢,一般就是刚才说的那些风寒湿邪之类的,病程比较短,身体还比较强壮的情况下容易得。
虚证就不一样了,虚证往往是病程很长,身体慢慢被耗损虚弱了。
比如那些老年人年久的痹证,就很多是肝肾亏虚的虚证。
这我一开始就有点蒙,怎么判断呢?我就多参考病例,发现虚证痹证患者除了关节的问题,还容易有腰膝酸软之类的表现。
学习这个的时候我也很困惑,辩证这么多内容,我怎么才能记得住呢?后来我就自己想了些办法,像编口诀。
“行风寒痛湿着虚”,简单几个字就能提醒自己辩证要点。
还可以画个小图表,把各种辩证类型和相应症状列出来,这样就清晰很多。
我知道我理解的可能还不是特别透彻,但是这些就是我目前对痹证辩证要点的学习心得。
参考资料的话,可以多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面关于痹证的部分,还有一些中医内科学的教材讲解得也很详细呢。
而且在临床上观察真实患者比死记硬背那些要点有用多了,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更能理解痹证的辩证要点了。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be274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e.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传统疾病名称之一,它指的是由于风、湿、寒、热等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所致的全身或局部肢体麻木、拘急、疼痛等症状。
临床上,痹证常见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五十肩、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困扰。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积极有效,值得医护人员深入学习、总结和应用。
我的临床体会是,在治疗痹证时要注重辨证施治,对病情作出详细分析,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以下是我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痹证的核心。
中医学认为痹证属于气血运行受阻的范畴。
由于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瘀滞、寒湿内生、气机不畅等病理变化,最终出现肢体麻木、拘急、疼痛等症状。
在治疗痹证时,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病情作出详细辨证分析,搞清病邪侵袭的性质、部位、病因病机等,然后再进行施治。
比如有的痹证为风痹,其病因为风邪侵袭,常表现为痛痹拘挛,应选用祛风活络、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有的痹证为湿痹,其病因为寒湿内生,常表现为重痛,关节肿胀,应选用温阳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
由于痹证的病因病机繁多,治疗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进行分别的辨证施治,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医治疗痹证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中医治疗痹证要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草药、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才能够更好地调理痹证患者的身体。
比如针灸疗法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推拿疗法能够舒经活络、湿散风热,草药内服能够祛痹活血、祛风散寒,艾灸能够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
在治疗痹证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对痹证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治疗痹证强调“治未病”,即在治疗痹证的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期达到全方位的康复。
在饮食方面,要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病情特点,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如多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虾、豆腐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7f9d24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c.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病因繁多,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的症状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针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医特色疾病治疗的一个方面。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下面我将结合临床案例,来阐述一下我的一些见解。
一、辨证分型痹证的病因繁多,临床表现各异,中医辨证治疗时首先要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辨证分型。
一般可以分为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气滞痹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痹证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此进行准确的辨证分型非常关键。
风湿痹是由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多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红肿热痛等症状。
寒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肢体沉重等。
湿热痹则是由湿热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关节肿痛、热痒、红肿等症状。
气滞痹是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确地分析病因,明确病机,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临床案例1:一位患者因为风湿痹,出现了全身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恶寒发热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辨证分型,最终确定为风湿痹。
治疗时采用了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同时结合针灸疗法,取得了明显疗效。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分型,中医医生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以治疗痹证的病因和病机。
针对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气滞痹等不同类型的痹证,中医医生会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中药治疗痹证有着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等特点。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操作,可以调理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着疗效快、刺激小、安全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四、配合运动疗法在中医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配合运动疗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对恢复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7d9ed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1.pn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1. 引言1.1 痹证的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阻滞不畅、疼痛拒按。
疼痛可在不同部位发生,有时随人体运动而变化,有时又固定在某一部位。
痹证还常伴随着肿胀、发热等症状,患者常感到局部有拘挛或硬结的感觉,甚至可影响到患部的正常功能。
痹证的发病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常受外感风寒湿邪侵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气血失调导致经络阻滞,瘀血内停,使局部组织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疼痛、拘挛等症状的出现。
中医治疗痹证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辨证施治。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散寒等方法,促使体内气血得以畅通,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受损组织功能的目的。
只有深入了解痹证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1.2 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原则1.辨证求因: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求因,即根据病情的表现、脉象等特征,找出病因所在,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2.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疾病痹证、不同的证候类型,应配伍不同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辩证用药:中医在辨证治疗中强调药物的选择与搭配。
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病情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疗效。
4.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痹证注重标本兼治,即既要缓解患者症状,又要调整体内的平衡,从根源上防止病情复发。
5.因时制宜:中医辨证治疗痹证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病情发展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因时制宜,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2. 正文2.1 痹证的分类及病因痹证是中医学的常见病症之一,通常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痹证的分类主要包括寒痹、湿痹、风痹、瘀痹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机。
寒痹多由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引起;湿痹多由湿邪侵袭体内,或由脾胃虚弱引发;风痹则与风邪侵袭体表有关;瘀痹则一般是由于气血不畅或外伤引起的瘀滞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的辨证施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18T11:19:32.6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毛继
[导读] 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毛继(四川省安岳县第三人民医院四川安岳 642350)
【摘要】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致使风、寒、湿乘虚侵入机体,留滞经络、肌肉、关节,引起气血闭阻,血络不畅,而出现疼痛、酸楚、麻木、沉重无力、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状。
久则导致气滞血凝形成痹证。
痹有渐进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
根据风寒湿三气的特点及形气相合,邪气的偏盛,分别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
三气从阳化热而为热痹。
痹证属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尿酸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的范畴之内。
治疗以益气祛风除湿,祛寒活络,通痹止痛为大法。
笔者运用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关键词】痹证中医辨证施治
1 病因病机
1.1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1.2风寒湿邪外入,凡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居处潮湿,涉水冒雨而罹病者,此外邪直入肌肉关节筋脉而为痹。
1.3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风寒湿三气,或日久化热,流注经络关节,而成热痹。
2辨证论治
2.1行痹
行痹最突出的症状特点是关节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有时痛在上肢,有时痛在下肢,或在肌肉,或在关节各处走串,这是因为三气之中风气偏盛所致。
治则以祛风为主,辅以通络散寒除湿,佐以活血。
处方:防风15g,羌活12g,独活12g,桂枝12g,制附片12g,白术12g,防已民12g,威灵仙12g,当归12g,赤芍12克g,丹参20g,甘草5g,天麻12g,全蝎12g,蜈蚣3条。
2.2痛痹
痛痹以肢体关节或筋骨,肌肉等处剧烈疼痛,痛处固定不移,遇寒加剧,得热则减为其特点,这是因为所感三气中以寒邪偏盛所致。
痛痹为寒气盛而成,治疗以散寒为主,辅以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痛痹为寒邪阴凝阻滞,非大辛大热之品不能散寒,结合古人“真阳煦熙,寒凝可释”的经验,佐以补肾阳之品。
寒邪阴凝,对气血、经络的影响较重,故痛痹治愈较难,治则以散寒为主,辅以祛风除湿,佐以温肾壮阳。
处方:制附片20g,干姜10g,细辛5g,白术15g,羌活12g,独活12g,威灵仙12g,桂枝10g,白芍15g,补骨脂12g,淫洋藿12g,甘草5g。
2.3著痹
著痹的特点是肢体、关节、筋骨、肌肉感到疼痛和沉重,行动不便,好象带有重物,或有局部肿胀或顽麻不仁。
著痹以湿邪偏盛为主,治则以祛湿为主,辅以祛风、散寒,佐以健脾益气。
处方:薏苡仁30g,茯苓20g,苍术12g,羌活12g,独活12g,威灵仙15g,制附片12g,汉防已民2g,桂枝12g,黄芪15g,白术15g,当归12g,甘草5g。
治疗行痹、痛痹、著痹均由甘草附子汤、蠲痹汤变化而成,方中桂枝配羌活、独活、当归以祛风活血,制附片配桂枝以温阳散寒,白术配威灵仙、防已以祛湿分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能缓桂、附、术之温燥,缓防已之甘寒,并能益中焦,在祛风药中配当归养血活血,温阳散寒药中配防已制桂、附之热,祛湿药中配当归以缓其燥。
治疗痹证可随证变化而加减用药。
2.4热痹
热痹的特点是患病的关节或肢体红肿热痛,局部发热,或兼见全身发热,痛处喜凉,甚则剧痛,手不可近,还可见口渴,口唇干裂,尿黄赤,大便秘等。
热痹为三气之邪,从阳化热所致,病机以热盛为主,治疗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贵在宣通。
根据临床表现还应结合通腑泻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随证施治。
治则:祛风清热,通络宣痹。
处方:桑枝30g,荆芥12g,羌活10g,独活10g,黄柏10g,防已12g,丹皮12g,桂枝10g,甘草5g,如里热盛者加生石膏50g,知母10g。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19岁,1993年11月10日以下肢强直疼痛不能站立3个月来院治疗。
患者因长期站在河水中清洗衣物等致使下肢抽筋、疼痛,不能站立,每逢阴雨天加剧已3月余,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多家医院长时间治疗疗效不佳,遂来我院治疗。
经检查,左臀部肌肉萎缩,左膝关节肿大,左小腿抽搐、挛缩,内展外展、内翻外翻、内旋外旋皆疼痛加剧,足背伸困难,足背跖曲(++)。
化验检查:单核细胞3%,中性70%,血红蛋白80%,淋巴27%,血沉36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250单位,舌质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脉濡。
诊断:风湿寒痹证—著痹证的顽痹。
处方: 制附片60g,忍冬藤15g,独活15g,寄生15g,防风10g,细辛5g,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生地15g,乳没各3g,干姜3g,牛膝10g,薏米35g,苍术15g,方,用开水先煎,服用3剂后,疼痛减轻,10剂后扶拐杖可步,服药2个月后恢复如常人,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4 结语
风寒湿痹证为风寒湿瘀虚共存,是虚中夹实证之渐进性慢性疾病,治疗时期较长,治疗时必须标本兼顾,即在祛邪的同时还要扶助正气,只有二者密切配合才能使气血通畅,痛楚消除,达到治愈的目的,若长期服用镇痛药求一时之快,就会导致正气更虚、滞瘀加剧,延误痹证的治疗。
“劳则气耗”,过度劳累亦是痹证的病因之一,即所谓脾虚生湿,又可加重痹证的病情,所以在治疗用药的同时要嘱咐患者避免过度劳累,要饮食有常,房事有节,还应避免再度感触风寒及潮湿,即预防汗出当风、汗出入水,以促使痹证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