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合集下载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1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和译文

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和译文

《古诗赠刘景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下面是该诗的注释和译文: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青山隐隐水迢迢:青山遥遥相对,水波荡漾远去,形容江南山水秋景。

2.秋尽江南草未凋:秋天尽头,江南的草还没有枯萎,说明江南的气候温
暖,冬天来得晚。

3.二十四桥明月夜:指苏州的平江夜游,当地有二十四座桥,夜晚明月照
耀下,景色优美。

4.玉人何处教吹箫?:问那位美丽的女子在何处教别人吹箫,可能暗示诗
人心中的想象和遐想。

译文
青山远远隐没在水中,秋天已经过去,江南的草仍然绿茵茵。

二十四桥下的月亮普照夜色,那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吹箫?
以上就是《古诗赠刘景文》的注释和译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美丽赞赏,同时也展现了对美丽女子的思念之情。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刘景文/冬景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仍然显得活力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大方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③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也指硕果累累的秋天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比照,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提醒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光阴,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赠刘景文》译文

《赠刘景文》译文

《赠刘景文》译文
一、原文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朝代】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二、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三、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正是:一作“最是”。

11.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小学古诗《赠刘景文》苏轼的《赠刘景文》,写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注释:(1)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赠刘景文》意思: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赠刘景文》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

(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 《赠刘景文》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衍生注释:“荷尽”:荷花凋谢。

“擎雨盖”:指荷叶。

“傲霜枝”:傲寒斗霜的花枝。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了荷花凋谢、荷叶枯萎,菊花也已残败,但仍有花枝在寒霜中傲然挺立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告诫友人刘景文,虽然青春流逝,但人生成熟阶段也有其独特的美好。

最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强调了这个时节果实成熟的丰收之美,寓意着人到壮年,也能有所成就。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其一生经历坎坷,但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秋日的公园,荷花早已凋零,荷叶也破败不堪。

然而,一旁的菊花开败后,仍有几枝挺立在寒风中。

这让我不禁想起苏轼的《赠刘景文》,就如同人生,即便青春不再,难道就不能在中年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吗?就像那橙黄橘绿的果实,成熟而又充满魅力。

原文:《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衍生注释:“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斜”:此处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坐”:因为。

二、赏析: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他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

整首诗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豪健清丽。

在一次秋游中,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远处的白云缭绕处,似乎有几户人家。

这不正像杜牧《山行》中所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吗?当我看到那片火红的枫林,瞬间明白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妙,大自然的魅力真是无穷啊!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全文、翻译意思译文、注释释义解释及赏析讲解分析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全文、翻译意思译文、注释释义解释及赏析讲解分析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全文、翻译意思译文、注释释义解释及赏析讲解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

以下是《赠刘景文》的原文、翻译译文、词语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和译文

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和译文

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和译文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古诗。

先看看这首诗的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
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已无擎雨盖”,这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演出结束了,舞台上的主
角荷花已经谢幕,那大大的荷叶,就像为荷花遮风挡雨的大伞,现在
也没啦!你说是不是有点小伤感?
“菊残犹有傲霜枝”,虽说菊花也开始凋零了,可它那枝干还挺立在
寒风中,多有骨气啊!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哪怕受伤了,也绝不倒下,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一年好景君须记”,这就好像我跟你说,朋友,这一年的美好时光
你可别忘了呀!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景象不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嘛,橙子黄了,橘子绿了,多美的画面!这时候难道不是一年中最美的光景吗?
这首诗的译文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
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
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我觉得呀,苏轼写这首诗是在鼓励刘景文,告诉他哪怕人生有不如
意的时候,也别灰心,就像这秋冬时节,也有别样的美好。

咱们在生
活中不也常常会遇到困难嘛,但只要心怀希望,总能发现美好的存在!。

赠刘景文的注释和意思

赠刘景文的注释和意思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二、译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三、赏析心得
此诗为作者任杭州太守时所写,写的是残秋初冬景色,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激励朋友警策自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作者首先描绘了残秋景象,那夏
天碧叶连天的塘荷,已是茎叶枯败,绿叶衰破,再也举不起遮雨伞盖了。

独立寒秋的残菊,花凋叶缺,唯有那挺拔枝干依然劲节,斗风傲霜,雄姿犹存。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季节更换,新陈代谢,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败荷残菊毕竟都已过时,不得不退出竞争。

请友记住,初冬已至,这是一年最好的季节,它有橙黄橘绿的好风光,尤其是橘树“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它的坚贞节操和高贵品质,是春之花、夏之荷,甚至秋之菊都不能比拟的。

荷花谢了,荷叶凋零破败,菊花残了,犹有劲枝,而朋友,你还不是败荷残菊,正是橘黄橘绿的好时光呢!。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某某某,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③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翻译: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赏析二: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某某某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某某某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诗歌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相关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普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须记: -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关于作者】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该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作品被收录在初高中教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当时苏轼任杭州太守,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升迁。

未曾想到,紧紧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好友一生的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遂作此诗。

【参考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歌赏析】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

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

三一文库()〔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赠刘景文》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欢迎阅读。

《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⑴荷尽已无擎雨盖⑵,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赏析▲赏析之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赠刘景文. (宋)苏轼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 (宋)苏轼古诗意思

全文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意思
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

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

⑵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菊残:菊花凋谢。

⑷傲霜:不怕风霜。

⑸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题解:这是一首寄赠的诗。

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

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

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简析: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赠刘景文古诗全文及解释

赠刘景文古诗全文及解释

赠刘景文古诗全文及解释一、原文赠刘景文(北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二、解释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三、全诗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四、重点词语注释1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 擎:举,向上托。

3 菊残:菊花凋谢。

4 犹:仍然。

5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 须记:一定要记住。

五、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之《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赠刘景文》
赠(zènɡ)刘(liú)景(jǐnɡ)文(wén)
朝代:宋(sònɡ)代(dài)
作者:苏(sū)轼(shì)
荷(hé)尽(jìn)已(yǐ)无(wú)擎(qínɡ)雨(yǔ)盖(ɡài),菊(jú)残(cán)犹(yóu)有(yǒu)傲(ào)霜(shuānɡ)枝(zhī)。

一年(nián)好(hǎo)景(jǐnɡ)君(jūn)须(xū)记(jì),最(zuì)是(shì)橙(chénɡ)黄(huánɡ)橘(jú)绿(lǜ)时(shí)。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
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

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

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此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

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工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

这是因为,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它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为好的早春;苏诗却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真是浅语遥情,耐人寻味。

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拓展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

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