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优秀课件
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育图文PPT课件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 声。雨 越下越 大,一 阵赶着 一阵, 像细线 一样。 雨变得 更加猛 烈了, 瓢泼似 的雨落 下来像 一片瀑 布一样 ,花已 经趴倒 在地。
课文赏析
荷.菊.橙.橘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 声。雨 越下越 大,一 阵赶着 一阵, 像细线 一样。 雨变得 更加猛 烈了, 瓢泼似 的雨落 下来像 一片瀑 布一样 ,花已 经趴倒 在地。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 声。雨 越下越 大,一 阵赶着 一阵, 像细线 一样。 雨变得 更加猛 烈了, 瓢泼似 的雨落 下来像 一片瀑 布一样 ,花已 经趴倒 在地。
课文赏析
2.作者写了哪些秋天的颜色?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 声。雨 越下越 大,一 阵赶着 一阵, 像细线 一样。 雨变得 更加猛 烈了, 瓢泼似 的雨落 下来像 一片瀑 布一样 ,花已 经趴倒 在地。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 声。雨 越下越 大,一 阵赶着 一阵, 像细线 一样。 雨变得 更加猛 烈了, 瓢泼似 的雨落 下来像 一片瀑 布一样 ,花已 经趴倒 在地。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 君须记,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 声。雨 越下越 大,一 阵赶着 一阵, 像细线 一样。 雨变得 更加猛 烈了, 瓢泼似 的雨落 下来像 一片瀑 布一样 ,花已 经趴倒 在地。
《赠刘景文》PPT优质课件

情景对比
将离别的凄凉与勉励的温 暖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 差。
人物对比
通过刘景文与诗人的形象 对比,展现两人不同的性 格和命运。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喻
将刘景文的离去比作“落红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 象生动地表达了离别之情和诗人
的祝愿。
拟人
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 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增强了诗 歌的感染力。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创作背景及动机
《赠刘景文》是苏轼赠给好友 刘景文的一活困顿,但他依然保持乐 观豁达的心态。
诗中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萧瑟 景象,劝勉好友珍惜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
内容页
按照诗歌的章节或段落进 行分页设计,每页包含相 应的诗句和解析。
结尾页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以及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或 讨论话题。
关键意象与象征手法
意象列举
如“长亭”、“古道”、“芳草”等 ,通过具体描绘自然景物和场景,营 造出诗歌的意境。
象征手法解析
如“长亭”象征离别,“古道”象征 历史沧桑,“芳草”象征生命的短暂 与美好,深入剖析这些象征手法在诗 歌中的运用和表达。
分享交流
学生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离别诗,并阐述 理由。
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交流看法,增加课堂互 动。
老师点评与引导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和欣赏离别诗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创作尝试:以离别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01
创作指导
老师简要介绍现代诗的特点和创作技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共18张PPT)

菊花形象:前两句写景,抓住 “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 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 的形象。
思考:此诗为什么在开头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深秋的画面?
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 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前两句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 的品格。
思考
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 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 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老师把这 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
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
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
秋末冬初
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成熟 丰收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生机。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我会认
刘橙 擎 残 犹赠橘 菊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
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豪放 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 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 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课文讲解
思考:后两句有什么用意?
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
课文讲解
古诗赏析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早上还看得见霜呢。,你们看这
菊花怎样了?菊花的花枝,光着
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
么样的菊花呀?看到这幅图你会
想到哪句诗?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文理解
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 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 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诗文理解
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 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
橙橘 秋之美
吟诵古诗
赠刘景文 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 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成为“三 苏”。主要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引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北 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 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 。
我会认
zèng liú cán jú ào jūn chéng jú
赠刘残犹傲君橙橘
诗文欣赏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文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 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 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诗文理解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 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 子青绿的时节。
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宋]苏轼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当堂检测
《赠刘景文》PPT课件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指出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2024/1/26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面对人生的无常和挫折,应保持豁达、乐观的心 态,勇往直前。
14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欣赏
2024/1/26
1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审美教育价值
《赠刘景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教育价值 。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培 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22
06
课堂互动环节
2024/1/26
23
学生朗诵《赠刘景文》
邀请学生主动上台朗诵《赠刘景文》,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 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
《赠刘景文》PPT课 件
2024/1/26
1
2024/1/26
目录
CONTENTS
• 诗人与作品背景 • 诗歌内容解析 •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 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 课堂互动环节
2
01
诗人与作品背景
2024/1/26
3
苏轼生平及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2024/1/26
表现技巧探讨
探讨诗人在表现情感、描 绘景物等方面的高超技巧 。
诗歌风格赏析
鉴赏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 ,如豪放洒脱、意境深远 等。
10
03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024/1/26
《赠刘景文》_精品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结构梳理
赠
荷尽无叶 秋末的特征
刘
菊残傲霜 色彩明丽
景
橙子金黄 富有生气
文
收获的季节 橘子青绿
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
1.这 场 世 界 上 苦难 最深重 的经历 告诉世 人:在 困境中 ,我们 可以把 好处和 坏处对 照起来 看,并 且从中 找到一 些东西 来宽慰 自己。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课件 - (共16张PPT)人教(部编版)
相关资料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 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课件 - (共16张PPT)人教(部编版)
Hale Waihona Puke •7.在欣赏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欣赏 古今中 外的名 家作品 ,并熟 悉我国 的民族 音乐, 培养学 生对音 乐的爱 好和欣 赏的习 惯,发 展听觉 ,记忆 力,想 象力, 并了解 祖国悠 久的音 乐历史 文化, 激发爱 国主义 热情和 民族自 豪美感 。
4.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语文部编版 三年级上
赠 刘 景 文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苏轼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课件 - (共16张PPT)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课件 - (共16张PPT)人教(部编版)
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
遮雨的盖子,这 里指荷叶。擎: 举,向上托。
2024《赠刘景文》PPT优秀课件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 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 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同时期其他诗人作品欣赏
02
诗词内容解析与赏析
全文朗读及字词解释
全文朗读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刘 景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字词解释
对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荷尽”、“菊残”、“傲霜枝” 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描绘秋天景象和表达情感
秋天景象
通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等诗句,描绘出秋天的 萧瑟景象,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
06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学生朗诵或背诵《赠刘景文》
学生主动举手,选择朗诵或背诵 《赠刘景文》全文或部分段落。
教师可邀请多名学生参与,展示 不同的朗诵风格和技巧。
学生可自由发挥,加入适当的情 感和语调,让朗诵更具感染力。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赠刘景文》后的感受和思考,如对诗中意境、人物形象、情感 表达等方面的理解。
表达情感
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鼓励学生 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诗词中运用修辞手法举例
比喻
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如“荷尽已无擎雨盖”,将枯萎 的荷叶比作失去遮雨作用的伞盖,形象生动。
拟人
通过“菊残犹有傲霜枝”等诗句,诗人赋予菊花以人 的品格和情感,表现出菊花的坚韧和乐观。
对比
通过自身经历和思考,向读者 传递正能量和人生智慧。
体现苏轼儒家思想倾向
《赠刘景文》PPT优质课件

诗人借景喻人,通过歌咏这些景物, 来含蓄地称赞刘景文的品行的高尚。
全诗集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真 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聆感谢听
赠刘景文
宋·苏轼
写作背景:
苏轼与刘景文相识时,刘景文已经 五十八岁了,他很有才华,但是一直没 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的心情十分 愁闷。苏轼一边向朝廷大力地举荐他, 一边想办法帮刘景文找回自信,于是写 下了《赠刘景文》这首诗,鼓励好友。
最一菊荷 是年残尽赠橙好犹已刘 黄景有
无
苏 轼
景 橘 君 傲 擎
绿须霜雨 时记枝盖
文
。,。,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 也枯萎了,菊花开败,只有那花 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人话锋一转,一扫前两句的低沉。 花凋零了又怎样,不是还有橙黄橘绿、 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吗?在诗人看来,这 “橙黄橘绿”才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风光。
景
荷(败荷) 菊(残菊)
橙黄橘绿
人
人到晚年 风华不再
经历成熟 学识丰富
诗中的意象:
指诗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倾注着诗 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感情。
“荷”“菊”“橙”“橘”
“荷”“菊”“橙”“橘” 象征着品性高洁
荷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菊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畏严寒,傲立风霜。
小学语文三年级《赠刘景文诗词》教学课件(共22张PPT)

色作此诗作。
作者介绍
2
0
2 3
苏轼(1037—1101)
年
赠
四 年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
刘 景
级
文
语
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
文
上
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
册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宋代文学 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辛
课文讲解 赠 刘 景 文
2
0
2
3
年
四
年
级 语
荷花、擎雨
文 上
盖、残菊、
册
傲霜枝。
重点词汇
要求:齐读诗歌,想象画面。
赠
刘
景
思考: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文
2
0
2
3
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
年
四
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
年
级
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
语 文
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
上
勃勃。
册
课文讲解
赠
一年/好景/君须记,
结 上
册
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的文化背景和写作技巧。
2
0
2 3
下课!
年
赠
四
刘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景 文
语
文
上
册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3日
景 文
语 文
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上
册
课堂小练
2
0
《赠刘景文》课件

《赠刘景文》课件一、作者介绍《赠刘景文》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尤其以边塞诗闻名。
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明快著称,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的英勇形象。
王之涣的诗作流传下来的较少,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诗歌背景《赠刘景文》是王之涣赠送给他的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
刘景文,字士衡,唐朝官员,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等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刘景文高洁品德的赞赏。
三、诗歌鉴赏《赠刘景文》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五言绝句。
诗歌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边塞风光,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
1.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韧。
诗人将黄河与白云相联系,表现出黄河之壮阔,以及边塞风光的雄浑。
2.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通过“孤城”和“万仞山”两个意象,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与壮美。
孤城象征着战士们坚守边疆的孤独与勇敢,而万仞山则凸显了边塞地区的险峻。
这句诗意在赞美边塞战士的英勇品质,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精神。
3.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诗人以羌笛和杨柳两个意象,表达了对战士们的关切和祝福。
羌笛,作为一种边塞地区的民间乐器,常常用来抒发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诗人认为,战士们无需因离别而伤感,应该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战争和生活。
这句诗意在鼓励战士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4.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以春风和玉门关两个意象,表达了对好友刘景文的赞美和祝福。
春风象征着友谊和温暖,而玉门关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象征着刘景文在官场上的重要地位。
诗人希望春风能将友谊传递给刘景文,同时也祝福他在事业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诗歌意义《赠刘景文》这首诗,既展现了边塞风光的壮美,又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
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育PPT演示课件

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地挤在小小的骑 廊下, 或单独 一人, 或三三 两两。 有的低 头私语 ,有的 莞尔窃 笑,没 有大声 的喧哗 和吵闹 ,似乎 谁都不 愿破坏 平和的 气氛。 放眼长 长的一 条街道 ,逛街 的人都 好象在 做服装 秀,尤 其是那 些披红 戴绿穿 着入时 的少男 少女, 是中山 路上最 亮丽的 风景
认字识词
jūn
liú
chéng
君刘橙
君子 君王 君主
刘海 橙色 刘先生 橙红 刘老师 橙子
jú
cán
jú
橘残 菊
橘子 橘红 橘黄
残疾 残害 残忍
菊花 白菊 赏菊
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地挤在小小的骑 廊下, 或单独 一人, 或三三 两两。 有的低 头私语 ,有的 莞尔窃 笑,没 有大声 的喧哗 和吵闹 ,似乎 谁都不 愿破坏 平和的 气氛。 放眼长 长的一 条街道 ,逛街 的人都 好象在 做服装 秀,尤 其是那 些披红 戴绿穿 着入时 的少男 少女, 是中山 路上最 亮丽的 风景。
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地挤在小小的骑 廊下, 或单独 一人, 或三三 两两。 有的低 头私语 ,有的 莞尔窃 笑,没 有大声 的喧哗 和吵闹 ,似乎 谁都不 愿破坏 平和的 气氛。 放眼长 长的一 条街道 ,逛街 的人都 好象在 做服装 秀,尤 其是那 些披红 戴绿穿 着入时 的少男 少女, 是中山 路上最 亮丽的 风景。
前 言 介 绍
正一菊荷 是年残尽 橙好犹已 黄景有无 橘君傲擎 绿须霜雨 时记枝盖
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地挤在小小的骑 廊下, 或单独 一人, 或三三 两两。 有的低 头私语 ,有的 莞尔窃 笑,没 有大声 的喧哗 和吵闹 ,似乎 谁都不 愿破坏 平和的 气氛。 放眼长 长的一 条街道 ,逛街 的人都 好象在 做服装 秀,尤 其是那 些披红 戴绿穿 着入时 的少男 少女, 是中山 路上最 亮丽的 风景。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ppt课件

明 诗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圈出诗中 意
描写的秋天景物。
荷尽 擎雨盖 菊残 傲霜枝 橙黄橘绿
- 荷尽:荷花凋谢完毕,指荷花的季节已过。 - 已无:已经没有。 - 擎雨盖:擎,举起;雨盖,荷叶。这里用来形容荷叶像雨 伞一样撑开的样子。 - 菊残:菊花凋谢,指菊花的季节也将结束。 - 傲霜枝:傲,傲然、坚强;霜枝,经霜的树枝。这里用来 形容菊花的枝干在寒冷中依然坚强挺立。
古诗三首之 ——《赠刘景文》
苏轼(1037—1101),北宋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豪放 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
1.掌握本课的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 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荷花已经黄的、白的、紫的…… 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枯黄、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 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仍然露出孤高之态。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人话锋一转,一扫前两句的低沉。 花凋零了又怎样,不是还有橙黄橘绿、硕 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吗?在诗人看来,这“橙 黄橘绿”才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风光。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荷花和菊花的状态,突出了菊花 在秋季寒霜中的坚韧品质。诗人以此象征友人刘景文在 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描写,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和鼓励,暗示虽然时光流逝, 但真正的品格和精神会在艰难时刻显现出来。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 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 的形象。
《赠刘景文》优质课课件

傲霜枝
突出菊花在寒霜中依然傲 然挺立的形象,寓意坚韧 不拔的精神。
诗歌情感体会
勉励友人
通过描绘一年中最美好的 景色,勉励友人珍惜时光,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感慨时光流逝
借景抒情,表达出对时光 流逝的感慨和珍惜当下的 情感。
寄托理想
通过傲霜枝的形象,寄托 了诗人对坚韧不拔、不屈 不挠精神的追求和崇尚。
03
启迪人生智慧
诗中所蕴含的珍视友情、乐观向上等思想,对现代读者而言具有重要的
启迪作用,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07
课堂互动与拓展
学生朗读与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的把
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背诵诗歌时,可采用分组竞赛、 接龙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押韵工整
诗中的韵脚安排得十分工整,使得整 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优美,增强了 诗歌的感染力。
06
诗歌鉴赏与启示
诗歌鉴赏方法分享
了解作者背景
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赠刘景 文》的内涵。
分析诗歌意象
通过解读诗中的荷、菊、橙、橘等意象,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深秋 氛围和诗人的情感寄托。
提高背诵效果。
学生讨论与交流引导
鼓励学生就诗歌内容、意境、 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自 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 有傲霜枝”等诗句的感悟。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 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 歌的理解。
相关文化知识的拓展延伸
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赠刘景文》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内涵。
《赠刘景文》优秀课件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2021/3/1
[]
夜 书 所 晚上写。书,写。 见 宋 叶 绍 翁
2021/3/1
梧桐叶落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能给我们模 仿一下?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
悲凄
2021/3/1
第二句诗中的“客”指的是谁? 诗人。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处异乡。
2021/3/1
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江边寒气逼人, 作者孤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个孤 身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什么 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2021/3/1
料想,猜想。 蟋蟀,俗称蛐蛐。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笆。
2021/3/1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2021/3/1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会使客游在 外的诗人想到什么呢?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 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 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 朋友的声音容颜……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 切感油然而生。
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 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 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1.试背古诗。用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组赛背等方式熟背古诗。2.画一画自己心
目中的秋天。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风声。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梧桐树。 使客人产生了思 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 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 杜牧
)代诗人
),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唐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 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 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宋]苏轼
qínɡ
荷尽已无擎雨盖,
cán
状元成才路
ào
状元成才路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jūn jú
最是橙黄橘绿时。
chénɡ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举,向上托
擎雨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荷花凋谢,连那高 擎的荷叶也枯萎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
夜 书 所 见 宋 叶 绍 翁 [ ]
晚上写。书,写。
作家名片:叶绍翁,字嗣 宗,号靖逸,南宋诗人。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夜书所见
xiāo
[宋]叶绍翁
tiǎo cù lí
shào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孤寂、悲伤、荒凉、萧 条、死气沉沉……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凋谢了,只剩下花枝还在傲霜斗雪。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一年好景君须记,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最是橙黄橘绿时。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你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桃红柳绿 风清月朗
梧桐叶落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能给我们模
仿一下?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
悲凄
第二句诗中的“客”指的是谁?
诗人。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处异乡。
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
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行
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个孤身
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
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 什么呢?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比一比,再组词。
诗( 古诗 )
持( 支持 )
首( 首先)
自( 自己 )ຫໍສະໝຸດ 于( 等于 )子( 儿子 )
2.读古诗,完成填空。 (1)《赠刘景文》写的是( 秋 )季的景 色,从( 荷尽 )、( 菊残 )可以看出来。
(2)《山行》的作者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在苏轼的举荐和鼓励下,刘景文终于崭露 头角,后来收到了王安石的上市,做了官,有了 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状元成才路
一年好景君须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最是橙黄橘绿时。
状元成才路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 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一年中最美好 的风景你要记住, 恰恰是在那橙黄橘 绿的秋末时节!
赠刘景文
菊残犹有傲霜枝 色彩明丽、生机勃勃 一年好景君须记, 果实累累…… 最是橙黄橘绿时。
孤寂、悲伤、荒凉、萧 荷尽已无擎雨盖, 条、死气沉沉…… 宋 苏轼
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 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 苏轼就邀请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聊天 一边喝酒,苏轼很想帮助刘景文树立信心。
赠送 刘邦
赠言
赠别
刘秀
刘备
赠 刘 景 文
[ ]
宋 苏 轼
赠刘景文
[宋]苏轼
qínɡ cán
状元成才路
擎天柱 擎托 擎举 残败 残破 残缺
荷尽已无擎雨盖, 骄傲 傲霜斗雪
菊残犹有傲霜枝。 君子 君王 国君
状元成才路
ào
一年好景君须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jūn jú
最是橙黄橘绿时。
chénɡ
赠刘景文
料想,猜想。 蟋蟀,俗称蛐蛐。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会使客游在
外的诗人想到什么呢?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 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 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 朋友的声音容颜……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 切感油然而生。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