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赠刘景文》教案1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
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和章法。
2.认识赠人诗的特点,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4.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的韵律和章法。
2.精读诗歌,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
1. 音乐律动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导入课程
教师介绍诗歌的韵律和章法,并阐述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3. 诗歌欣赏和解析
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赠刘景文》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 课堂讨论
学生就《赠刘景文》的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翻译《赠刘景文》的内容,并简要阐述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资源
1.课件:《赠刘景文》诗歌解析
2.录音:教师朗读《赠刘景文》
3.赠人诗的例子及背景介绍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自选一首赠人诗,进行赏析和解析。
2.带领学生去国家图书馆或其他文化场所,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友情相关的主题,例如“如何表达对朋友的感谢”。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仿写一首表达友情的古诗。这个创作活动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古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诗中“橙黄橘绿”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色彩,也寓意着友情的丰富多彩。通过分析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体会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最是”一词的用法,我会通过对比其他诗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并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关键词语的解析:掌握诗句中的“橙黄橘绿”、“最是”等词语的含义,理解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在诗词创作实践方面,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可以提供一定的模板和提示,帮助学生克服创作难度。
-在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上,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不仅停留在对诗词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从文化、情感、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引导性问题来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友情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如何向朋友表达你的关心?”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部编版赠刘景文优秀教案1

4.《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练背诵,体会诗人对刘景文的情谊。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古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
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初冬的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朋友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词语,要求读正确、流利。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2.反馈交流,正音识字。
3.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品味1.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3.反馈:(1)荷尽: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对比荷花盛开和此时荷尽的图片,说说你喜欢哪幅图?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荷塘,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
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到了。
你瞧!(2)菊残课件: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以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花中四君子之一,不畏严寒,高风亮节,高雅孤傲。
因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便得了“花中隐士”的称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
(板书古诗题目)。
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
首:象形字。
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
本义是头。
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眼目眉毛和头发;人的头部最首要,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
从木,支声。
本义指树木的枝条。
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
从言,己声。
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
引申为不忘、思念。
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4-2《赠刘景文》 教案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2《赠刘景文》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教学重难点:重点: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难点: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说设计理念】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方法与策略】谈话激趣、品味想象、欣赏意境【资与工具】《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的课就由一个故事开始。
教师讲述刘景文的故事。
(板书:赠)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朗诵。
1、检查读古诗。
找学生读、齐读。
正因“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2、教师范读。
三、品读古诗,进入诗境1、知晓二十四节气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知道吗?理由是什么?一个字更能准确地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
“霜”一提到“霜”字我们就感觉怎么样?这是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表,(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说说霜出现在哪个地方?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刚才说的“深秋”。
它是秋天的结束又是冬天的开始,也可以用这个词来描述“秋末冬初”齐读2、由植物变化,感受作者情绪起伏在这个季节里描写了哪几种植物吗?指名说,板书:荷、菊、橙、橘(齐读)A、荷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荷花图)指名回答点拨:“擎雨盖”。
看到荷花由这么美变成这个样子,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吗?(课件出示)所有的词,在诗人心中都情不自禁的化为了叹息,看老师手势齐读。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会写“赠、盖”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析诗题,知晓诗人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
2.齐读,理解“赠”,解题。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二读好诗文,读出韵味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
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唐]李商隐《赠荷花》(2)理解“尽”“擎雨盖”。
(板书:借助图片和注释)①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衰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②指名读,齐读。
(3)理解“菊残”“傲霜枝”。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师:秋风中残菊的花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课件出示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4)理解“橙黄橘绿”。
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象,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橙黄橘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赠刘景文》(含达标训练)人
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含达标训练)
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试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2、把我会认的字加上拼音读一读。
3、自制生字卡片去掉拼音认读
4、通过读感悟本课写的是什么季节的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不会读的指读。
2、谁能把这首古诗正确流利的读一次呢?
3、师生评价
三、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课件1学生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学习生字:
1、默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出示生字,指明读,齐读,
3、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4、词语练习课件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于、枫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指导书写
六、细读品味
1、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课件4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课件5
(1)荷尽
课件6: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
(2)菊残课件7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课件8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5、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
爱秋天。
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七、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菊
秋之美
橙橘
课后反思:
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这首诗意语含蓄,对事物环境有双重思索。
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意甚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是难以理解。
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及“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
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这节古诗课教学。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
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
字音不准,语句拖沓。
这点早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来示范和感化孩子。
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
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有的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
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
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些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接着,“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
三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来理解文意。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展现深秋初冬的景色,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境,很轻松地理解了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
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
达标训练:
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
的萧瑟景象。
“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②诗句中“____________”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____________”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_______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_______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全诗描写的是_________(季节)的景色,从第_________、_________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局做铺垫的
B、第三局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来时的哀伤叹息。
参考答案:
1.(1)荷尽菊残已无犹有(2)①示例: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响,纷纷飘落到地上②客情③ C
2.(1)石径枫林(2)唐杜牧秋天一四(3)寒山石径白云枫林(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