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赠刘景文》教案1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
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和章法。
2.认识赠人诗的特点,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4.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的韵律和章法。
2.精读诗歌,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
1. 音乐律动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导入课程
教师介绍诗歌的韵律和章法,并阐述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3. 诗歌欣赏和解析
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赠刘景文》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 课堂讨论
学生就《赠刘景文》的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翻译《赠刘景文》的内容,并简要阐述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资源
1.课件:《赠刘景文》诗歌解析
2.录音:教师朗读《赠刘景文》
3.赠人诗的例子及背景介绍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自选一首赠人诗,进行赏析和解析。
2.带领学生去国家图书馆或其他文化场所,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友情相关的主题,例如“如何表达对朋友的感谢”。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仿写一首表达友情的古诗。这个创作活动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古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诗中“橙黄橘绿”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色彩,也寓意着友情的丰富多彩。通过分析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体会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最是”一词的用法,我会通过对比其他诗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并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关键词语的解析:掌握诗句中的“橙黄橘绿”、“最是”等词语的含义,理解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在诗词创作实践方面,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可以提供一定的模板和提示,帮助学生克服创作难度。
-在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上,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不仅停留在对诗词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从文化、情感、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引导性问题来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友情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如何向朋友表达你的关心?”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部编版赠刘景文优秀教案1

4.《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练背诵,体会诗人对刘景文的情谊。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古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
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初冬的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朋友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词语,要求读正确、流利。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2.反馈交流,正音识字。
3.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品味1.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3.反馈:(1)荷尽: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对比荷花盛开和此时荷尽的图片,说说你喜欢哪幅图?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荷塘,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
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到了。
你瞧!(2)菊残课件: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以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花中四君子之一,不畏严寒,高风亮节,高雅孤傲。
因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便得了“花中隐士”的称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
(板书古诗题目)。
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
首:象形字。
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
本义是头。
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眼目眉毛和头发;人的头部最首要,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
从木,支声。
本义指树木的枝条。
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
从言,己声。
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
引申为不忘、思念。
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4-2《赠刘景文》 教案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2《赠刘景文》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教学重难点:重点: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难点: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说设计理念】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方法与策略】谈话激趣、品味想象、欣赏意境【资与工具】《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的课就由一个故事开始。
教师讲述刘景文的故事。
(板书:赠)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朗诵。
1、检查读古诗。
找学生读、齐读。
正因“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2、教师范读。
三、品读古诗,进入诗境1、知晓二十四节气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知道吗?理由是什么?一个字更能准确地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
“霜”一提到“霜”字我们就感觉怎么样?这是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表,(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说说霜出现在哪个地方?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刚才说的“深秋”。
它是秋天的结束又是冬天的开始,也可以用这个词来描述“秋末冬初”齐读2、由植物变化,感受作者情绪起伏在这个季节里描写了哪几种植物吗?指名说,板书:荷、菊、橙、橘(齐读)A、荷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荷花图)指名回答点拨:“擎雨盖”。
看到荷花由这么美变成这个样子,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吗?(课件出示)所有的词,在诗人心中都情不自禁的化为了叹息,看老师手势齐读。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会写“赠、盖”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析诗题,知晓诗人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
2.齐读,理解“赠”,解题。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二读好诗文,读出韵味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
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唐]李商隐《赠荷花》(2)理解“尽”“擎雨盖”。
(板书:借助图片和注释)①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衰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②指名读,齐读。
(3)理解“菊残”“傲霜枝”。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师:秋风中残菊的花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课件出示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4)理解“橙黄橘绿”。
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象,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橙黄橘绿。
赠刘景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5篇

赠刘景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5篇《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首席帮大家整编的5篇赠刘景文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你体会到了什么?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完整版教案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义务教育课程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古诗。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秋天的特点。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过古诗也背过古诗,但对于诗的意思和意境主要还是通过诵读和教师引导来感悟,教学时重点放在古诗意境的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中,我们应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十分关注培养学生古诗诵读的能力训练,以读悟情。
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古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尝试创编儿童诗。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赠、盖、橙、残”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通用格练字本、课文本。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看图猜诗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幅图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古诗的景色,让学生通过看图联想诗句。
)2.齐读古诗题目。
3.请一名学生介绍作者基本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学过的古诗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二、字词检测,初读感知1.生字检测:学生范读,全班跟读2.词语检测:女生带读,男生跟读3.生字书写指导(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2)学习书写“赠、盖、橙、残”。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橙:的“登”这边的两个短撇要注意。
B.赠:可以采用拆字旁法来帮助识记。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赠刘景文》,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古诗解析:详细解读《赠刘景文》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如音韵、意象、修辞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赠刘景文》,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授: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详细解读《赠刘景文》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分享等活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赠刘景文》2. 作者:王之涣3. 诗句解析:对诗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4. 文学鉴赏:从不同角度进行文学鉴赏,如音韵、意象、修辞等。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赠刘景文》,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2. 选做题:写一篇关于《赠刘景文》的鉴赏文章,或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第1篇】《赠刘景文》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赏析的基本方法。
2.理解赠刘景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古诗赏析的基本方法。
2.理解赠刘景文的主旨。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文化背景。
2.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和家庭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2.多媒体设备3.板书教学过程:课前导入(10分钟)1.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了解刘景文。
3.探讨文人交际。
课堂讲解(30分钟)1.分析古诗《赠刘景文》。
2.讲解古诗的背景知识。
3.启发学生思考句子的含义。
课堂练习(30分钟)1.让学生朗读诗歌。
2.让学生解读古诗中的词句。
3.让学生讨论古诗的意义。
课堂展示(20分钟)1.让学生口头表达他们对祖国和家庭的感情。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古诗的主营。
3.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口语表达或作文。
课后作业(10分钟)1.让学生们回家阅读相关文章。
2.让学生在课堂外练习口头表达和写作。
教学深化(可选)1.分组讨论基本方法并分享。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含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词汇来写同样主题的古诗。
教学反思:古诗《赠刘景文》是一首内容丰富激动人心的古诗,以其意义深刻、结构简洁、影响深远的特点,为师生们提供了了解和思考古代文人抒发爱国和家国情怀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价值,激发其表达爱国和爱家的情感,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的赏析技巧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3. 学习借助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板贴教学过程:一、导入结合学过的表示秋天的词语和第二单元学过的现代美文里描写的“秋”的语句,引出古人笔下的“秋”。
(词—句—古诗)二、整体感知,认识注释1.出示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内容,结合已有学习经验,对比发现从这一课开始,古诗学习内内容里增加了注释。
2.解释什么是注释以及注释的作用。
3.借助注释初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初步提取信息:你从那些词句知道这三首古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三、学习《赠刘景文》1.出示古诗《赠刘景文》的插图,仔细观察,描述画面,猜诗题。
2.读课题,通过学写“赠”字以及结合注释①理清题目的意思:苏轼赠送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
预设:如果学生把注释生搬硬套进诗意里,强调要注意灵活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后面说诗句意思时出现此类情况也要强调此观点。
3.再读(生生对比、师生对比、配乐朗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4.整体把握,提取信息:诗句中提到了哪些景物?圈出关键词来。
(此处注重引导学生完整地提取信息,如,“荷”“菊”“橙”“橘”)5.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以“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关键词串讲理解诗意。
(1)“荷”之枯萎①仔细观察图画,与《荷叶圆圆》中圆圆的像一把小伞的“荷”的固有印象形成对比,结合注释②中“擎”的字义,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眼前之景:荷尽已无擎雨盖。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图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朗诵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在看图与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重点识字写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题。
1.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
他有一个朋友叫刘景文,当时已经30多岁了,有着满肚子的学文却没派上用场,因此非常苦闷。
苏轼看到他的样子,很想帮他,就邀请刘景文来喝酒,并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希望刘景文能不怕困难、取得成功。
大家想知道他写的诗吗(板书课题:赠刘景文)2.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中感悟教师范读,感受诗歌内容。
师:你们觉得读得好吗?你们想读得这样好,首先要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师: 我们老看看有哪些拦路虎挡住了我们。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开火车拼读——齐读(2)学生齐读古诗教师出示荷花荷叶图,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荷花是哪个季节开放的(2)出示荷叶干枯图,学生观察荷花变得怎样了?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看到这幅图你会想的哪一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3)出示繁茂菊花图,学生观察这是什么花,在哪个季节开放?(4)出示残菊图,学生观察理解“傲霜枝”天气越来越凉,地上都打霜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冷的时候我们都会缩成一团,可是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在秋风中依然挺立着,你们觉得它怎么样?请你们夸夸它。
看到这幅图我们会想到诗中的哪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5)师:荷花枯了,菊花败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呢?出示“橙黄橘绿”图,学生观察师:我们还有秋天才能看到的景致,你们觉得怎么样?用自己学过的词来描述。
所以诗人苏轼会对刘景文怎么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0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0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1【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
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
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再读感悟,练习背诵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
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赠刘景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赠刘景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擎”、“残”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本诗深刻的哲理。
三、谈话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谈谈自己的见闻、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秋天是一个凉爽、丰收、迷人的季节。
从而,引入古诗《赠刘景文》。
四、初读1、生字词:开火车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指导书写易错字音读法、生字的写法。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古诗的停顿和重读。
五、析读古诗中都描写了哪些画面?内容一:荷尽已无擎雨盖1、画面:荷花池中的荷花已经开尽了,凋谢了,连那擎雨的荷叶也都枯萎了。
2、理解“擎”,用动作演示一下。
(高高举起,向上托)3、高高举起的荷叶是在什么时候?(夏季,荷花正盛的时候)4、你看到这样残败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悲伤、低落)内容二:菊残犹有傲霜枝1、画面:菊花开败了,而花枝还骄傲地挺立在寒风中,与冰霜争斗。
2、你觉得菊花身上有什么精神?(骄傲、自信、勇敢、积极向上)3、引导学生读出菊花的骄傲、自信。
内容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这两句是诗是在表达什么呢?(请你一定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时节)2、秋天,除了橙和橘成熟,还有哪些水果也成熟了?3、师总结:诗人一改悲凉的情绪,看到的却是秋天沉甸甸的收获,诗人对秋天真是偏爱有加。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六、品读从这首古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七、小结作业你认为一年中哪个季节最好?用你的笔把它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人教部编版赠刘景文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赠刘景文》4.《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练背诵,体会诗人对刘景文的情谊。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古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
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初冬的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朋友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词语,要求读正确、流利。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2.反馈交流,正音识字。
3.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品味1.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3.反馈:(1)荷尽: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对比荷花盛开和此时荷尽的图片,说说你喜欢哪幅图?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荷塘,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
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到了。
你瞧!(2)菊残课件: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以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花中四君子之一,不畏严寒,高风亮节,高雅孤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赠刘景文》(含达标训练)人
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含达标训练)
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试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2、把我会认的字加上拼音读一读。
3、自制生字卡片去掉拼音认读
4、通过读感悟本课写的是什么季节的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不会读的指读。
2、谁能把这首古诗正确流利的读一次呢?
3、师生评价
三、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课件1学生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学习生字:
1、默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出示生字,指明读,齐读,
3、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4、词语练习课件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于、枫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指导书写
六、细读品味
1、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课件4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课件5
(1)荷尽
课件6: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
(2)菊残课件7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课件8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5、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
爱秋天。
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七、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菊
秋之美
橙橘
课后反思:
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这首诗意语含蓄,对事物环境有双重思索。
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意甚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是难以理解。
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及“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
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这节古诗课教学。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
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
字音不准,语句拖沓。
这点早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来示范和感化孩子。
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
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有的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
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
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些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接着,“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
三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来理解文意。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展现深秋初冬的景色,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境,很轻松地理解了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
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
达标训练:
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
的萧瑟景象。
“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②诗句中“____________”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____________”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_______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_______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全诗描写的是_________(季节)的景色,从第_________、_________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局做铺垫的
B、第三局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来时的哀伤叹息。
参考答案:
1.(1)荷尽菊残已无犹有(2)①示例: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响,纷纷飘落到地上②客情③ C
2.(1)石径枫林(2)唐杜牧秋天一四(3)寒山石径白云枫林(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