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古诗诵读(赠刘景文)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赠刘景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文本选自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赠刘景文》。

通过这篇诗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形势的深思和忧虑。

通过学习这篇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赠刘景文》,使学生了解黄庭坚的创作背景和风格,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真挚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分析《赠刘景文》的内容和体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文中对友情的表达和对时局的忧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文诗,《赠刘景文》。

2.导入问题:你们对友谊有什么看法?你们最重视的是怎样的朋友?为什么?请思考一下。

Step 2: 学习课文 (30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介绍黄庭坚的背景和作品概况,并简要介绍《赠刘景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

2.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并进行分析解读。

指导学生发现诗中表达的主题、情感及修辞手法等。

3.学生跟读课文,反复品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体悟。

Step 3: 文学鉴赏和思考 (25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从意境、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Step 4: 同学交流和讨论 (2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就所学内容进行发言和交流。

2.学生代表依次陈述自己组的讨论意见,并就其他组的意见提出补充和反驳。

3.教师适时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发表意见。

4.整个班级共同总结归纳课上讨论的观点和心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Step 5: 作文训练 (15分钟)1.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文章,围绕“友情”或“时局忧虑”进行展开。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

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和章法。

2.认识赠人诗的特点,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4.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的韵律和章法。

2.精读诗歌,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
1. 音乐律动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导入课程
教师介绍诗歌的韵律和章法,并阐述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3. 诗歌欣赏和解析
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赠刘景文》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 课堂讨论
学生就《赠刘景文》的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翻译《赠刘景文》的内容,并简要阐述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资源
1.课件:《赠刘景文》诗歌解析
2.录音:教师朗读《赠刘景文》
3.赠人诗的例子及背景介绍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自选一首赠人诗,进行赏析和解析。

2.带领学生去国家图书馆或其他文化场所,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第4课《赠刘景文》教案

第4课《赠刘景文》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赠送诗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诗词表达对朋友的祝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
-情感的深入体会: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情感渲染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诗词的仿写:对于如何将所学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
举例解释:
-在解释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用图示或实物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霜叶”与“二月花”之间的比喻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赠刘景文》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友谊的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词如何通过描绘景色和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感受友谊的珍贵。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赠刘景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参差不齐。在讲解诗句意境时,有些学生能够迅速领会,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意境与情感:本节课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赠刘景文》中的诗句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展现的深秋美景和作者对友人的赞美与怀念。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赠刘景文教案

赠刘景文教案

赠刘景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赠刘景文》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难点(1)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来寄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2)提问学生:在秋天,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介绍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诗歌风格。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并指导。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荷尽”“菊残”“犹有”“傲霜枝”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体会情感(1)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送给刘景文?(2)让学生思考:从诗歌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析手法(1)探讨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如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残败形成对比。

(2)分析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8、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

(2)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运用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友情相关的主题,例如“如何表达对朋友的感谢”。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仿写一首表达友情的古诗。这个创作活动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古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诗中“橙黄橘绿”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色彩,也寓意着友情的丰富多彩。通过分析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体会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最是”一词的用法,我会通过对比其他诗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并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关键词语的解析:掌握诗句中的“橙黄橘绿”、“最是”等词语的含义,理解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在诗词创作实践方面,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可以提供一定的模板和提示,帮助学生克服创作难度。
-在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上,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不仅停留在对诗词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从文化、情感、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引导性问题来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友情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如何向朋友表达你的关心?”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2.语言构建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诗词朗读技巧,掌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解读诗句,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养,增强人文关怀。
-文化背景的深入认识:学生对唐代诗人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
举例解释:
-在诗歌节奏的把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敲击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并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在诗意深层次的感悟方面,教师应利用图示、情境再现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意理解与感悟:把握诗人对秋日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表达,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
-文化背景认识: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与刘景文的友谊,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举例解释:
-在诗句朗读与背诵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平仄和停顿,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在词语理解与运用方面,教师应通过解释和举例,使学生理解“傲骨”代表了坚强不屈的意志,“金黄”描绘了秋天的色彩,等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诗意的深层感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朗读示范和情景创设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秋天景色描绘相关的诗句,并尝试解读其深层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尝试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诗中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古诗诵读(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和背景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

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
(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
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3看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可以培养我们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通常诗文的题目就揭示了诗文的中心内容,那么读了诗名《赠刘景文》之后,你们心里有什么问题吗?
(重点把握住两个问题:1苏轼在赠给刘景文的诗中写了些什么?2为什么赠这首诗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

2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

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出示课件:菊花和荷花的绽放的美丽画面)
三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读诗,回答。

抓住:荷尽:荷花枯萎。

菊残:菊花凋谢。

(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也是
刘家唯一的后人,但身为名将后代,刘景文虽然也很有才华,却一直没有受到过朝廷重用。

苏轼在杭州做官见到刘景文,就向朝廷竭力推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而此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四季,同学们可以说是春季,老师这个年龄的人,可以说是夏季、四五十岁的人是秋季,而五十八岁的刘景文就像四季中的这秋末冬初的时节了。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5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教师小结:诗人的三、四两句是朋友的劝勉和鼓励,是要刘景文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

“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希望朋友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更要看到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四诵读古诗
1对好的一对朋友啊,同学们苏轼会怎样把这首诗吟诵给自己的朋友?来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苏轼是在与朋友饮酒谈话时,吟诵出的这首诗,当然不会是念诵出来的,(教师擦去黑板上的诗),看还能把这首诗送给朋友吗?
4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