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_郭全新

合集下载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内的种群动态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内的种群动态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内的种群动态漆永红;李秀花;马娟;李敏权;陈书龙【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08(023)B06【摘要】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甘薯植株内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自甘薯秧苗的基部侵入,逐步向上迁移危害。

在移栽后4周,线虫仅在地下茎下部3 cm部分危害;移栽后8周,线虫扩展到地下茎接近地面部位;移栽后10周,线虫扩展到地上茎部分;移栽后12周,线虫已转移到新结甘薯块根上危害;但未发现线虫侵入甘薯须根。

在装有500 g沙壤土的塑料管中移栽甘薯秧苗,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40%,发病指数低于10,60 d后发病率达到100%,病指为20-24,120 d后的病指为52-60;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6-64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60%-80%,发病指数为20,60 d后发病率为100%,发病指数为40-48,120 d后的发病指数达60-100;在接种量为128-256头/克土时,24 d后的秧苗发病率已达100%,发病指数为20,96 d后其病指高达100。

线虫在甘薯内的数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增长趋势。

在低剂量接种处理,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线虫在移栽60 d以前,秧苗内线虫数量较少,单茎数量在49-56头之间,而此时高剂量接种处理线虫数量已达200头以上。

在植株生长后期,其茎内的线虫数量又出现下降趋势。

【总页数】4页(P234-237)【作者】漆永红;李秀花;马娟;李敏权;陈书龙【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01【相关文献】1.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内的种群动态2.不同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病原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影响3.腐烂茎线虫侵染马铃薯块茎与甘薯块茎危害症状比较4.甘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趋化性的影响5.甘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趋化性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省甘薯上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型鉴定及综合防控技术

陕西省甘薯上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型鉴定及综合防控技术

陕西省甘薯上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型鉴定及综合防控技术刘晨李英梅杨艺炜陈志杰(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陕西西安715299)摘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危害甘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其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危害陕西甘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主要为A型,其1年发生8~10代,在27~28℃、20~24℃、6~10℃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分别为18d、20~26d和68d。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成虫在薯块、土壤、粪肥中越冬,种薯和种苗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本文提出了严格进行种薯检测、建立无病留种田和挑选健康种薯、温汤浸种、覆膜栽培、轮作倒茬、清洁田园、高剪苗、药剂防治等适宜陕西区域推广应用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对甘薯的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甘薯;生物型;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技术;陕西省中图分类号S43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9-0109-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09.03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Biological Typ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Ditylenchus destructoron Sweet Potato in Shaanxi ProvinceLIU Chen LI Yingmei YANG Yiwei CHEN Zhijie(Shaanxi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Xi'an Shaanxi715299)Abstract Ditylenchus destructor is an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ic nematode to sweet potato,which has aggravated year by year.Through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it was determined that Ditylen-chus destructor harming sweet potato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mainly type A.It occurred8-10generations in a year. Under the condition of27-28℃,20-24℃and6-10℃,a generation was completed for18d,20-26d and68d, respectively.Ditylenchus destructor mainly overwintered in potato blocks,soil and manure as eggs,larvae and adults, and seed tuber and seedling were the main transmission routes.In this paper,the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Shaanxi region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strictly detecting of seed tubers,constructing disease-free field,selecting healthy seed tubers,soaking seeds in hot water,plastic film covering cultivation,crop rotating,cleaning the field,high seedling cutting,pesticide controlling,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creasing the damage of sweet potato caused by Ditylenchus destructor.Keywords Ditylenchus destructor;sweet potato;biological type;regularity of outbreak;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Shaanxi Province甘薯属旋花科番薯属,为蔓生性草本块茎植物,具有淀粉含量高、营养丰富、高产稳产、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投入少且产出高的优点。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国内危害马铃薯的首次报道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国内危害马铃薯的首次报道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国内危害马铃薯的首次报道刘先宝;葛建军;谭志琼;曹爱新【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06(32)6【摘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是国际公认的检疫性线虫,也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原之一。

Kuhn首次观察并描述此线虫危害马铃薯块茎,引起马铃薯干腐病,但在该种线虫被正式描述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鳞球茎茎线虫(D.dipsaci)的一个株系或小种,直至1945年,Thorne才将其确定为独立种,即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此后,该线虫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报道发生,主要危害马铃薯,但在我国主要危害甘薯,未见该线虫危害马铃薯的直接报道。

【总页数】2页(P157-158)【作者】刘先宝;葛建军;谭志琼;曹爱新【作者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北京,100029;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儋州,571737;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北京,100029;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儋州,571737;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12【相关文献】1.腐烂茎线虫侵染马铃薯块茎与甘薯块茎危害症状比较 [J], 王宏宝;赵桂东;李茹;熊战之;吴险平2.腐烂茎线虫对马铃薯块茎危害症状及其线虫分布研究 [J], 王宏宝;刘伟中;郭小山;李茹;熊战之;赵桂东3.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d-mel-26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J], 高波;马娟;李秀花;李焦生;王容燕;陈书龙4.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taqp like基因的功能分析 [J], 马娟;高波;李秀花;王容燕;李焦生;陈书龙5.马铃薯提质增产系列报道之四克服连作障碍,让马铃薯连作不减产成为可能——胡树文教授谈马铃薯连作障碍 [J], 贾然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鉴定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鉴定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鉴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一种全世界分布广泛的植物寄生性动物,广泛存在于农作物种植区域,主要危害马铃薯等根茎作物,可导致茎瓤叶变黑枯死,经济损失极大。

甘薯也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宿主之一,但往往出现子母不对应,鉴定和认定被感染者时,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实地鉴定。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可以使甘薯叶片与叶脉变黑、潮烂,也可以出现蔫萎、绿叶变白、表皮粗糙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灰白色的病斑,病斑处经过按压或抠取时会检查到狭长的成虫或褐色的卵。

此外,甘薯根中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也可能长期潜伏,成熟者不能很容易被发现,因而检疫要特别当心,及早发现和防治。

为了准确鉴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存在情况和治疗情况,需先进行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同时进行模拟试验,全面分析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影响因素所造成的蔓延状况,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

我们可以利用细胞凝聚和入侵的实验,进行靶物的分离、检测,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叶片上卵和幼虫的形态特征,及时确认病原及其传播蔓延情况,并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尽早控制病害的发展和经济损失,确保农作物的平安产量。

鉴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首先应到种植或病害发生原位查看,关注甘薯叶片是否出现植物萎蔫发黄、叶肉变黑等症状,出现有病斑的话,应将病斑取出及时浸泡,以提高动物的表观密度。

同时,应采用洗涤的方法将病斑表面的植物残渣洗净,然后仔细观察叶片表面,可以发现褐色粒状的卵、灰白色的成虫,以及褐色小虫、灰褐色小虫等,经过确认就可确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感染情况。

另外,还可以进行发芽实验,将病害发生区甘薯叶片在75℃水里浸泡,共浸泡2小时,再将其浸出,移植到湿土中,用文房四宝在植物叶片下编号,每天清洗观察包含的褐色卵和灰白色的成虫是否孵化,若有,则说明病情严重平时动物积累已达到有感染的程度。

综上所述,用于鉴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需要对植物叶片、叶肉、病斑进行一一分析查看,结合发芽实验和显微镜查看,观察褐色的卵和灰白的成虫,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及时鉴定并处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

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承德市北部的丰宁、围场两县年种植马铃薯4万余公顷,年产种薯、商品薯8亿余千克,冬季储薯1.2亿千克左右,是全国四大马铃薯生产墓地之一。

近年来,由于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的危害造成很大储薯损失,1994年造成储薯损失5%~7%,为害严重的薯窖造成损失高达20%~30%。

根据目前所检索到的资料来看,此种线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及非洲马铃薯种植区,寄主范围广泛,对马铃薯储藏都构成不同程度的危胁,经过两年来的工作,摸索出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如下。

1.病原物及为害症状1.1病原物经显微镜鉴别确认为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

1.2症状此种线虫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只侵染其块茎,地上部无特殊症状,最初的直观症状是在薯块上出现淡白色的小斑点。

薯块的严重发病出现在储藏期,被侵染的薯块组织干枯,呈颗粒状,当整个薯块全部被侵染后,块茎表皮变得象纸一样薄,并裂开,薯块变干,重量损失80%以上。

且受线虫侵染的组织易被真菌造成二次浸染。

2.侵染循环2.1越冬越冬主要有三个途径:①广泛存活于土壤中,在马铃薯收获后营腐生生活。

②可在杂草及多种作物上寄生;③随种薯入窖越冬,并在来年随薯块入田里。

2.2侵染在马铃薯定植后,线虫自皮孔及芽眼附近的表皮进入幼小的马铃薯块里。

在马铃薯生育前期,只有少量线虫侵入薯块的皮下组织里,在块茎膨大及成熟期,在薯块上形成很小的白色斑点,大量线虫存在于病健交界处,病斑下面的组织软化并呈颗粒状,当薯块收获后,线虫随薯块入窖,一旦入窖较早或储藏量过大,大量产生呼吸热而导致温度升高时.线虫便严重发生,更多的块茎组织受到危害,并导致青霉、曲霉等病菌对薯块造成的二次感染。

2.3适宜温湿度①温度。

此线虫在5~34℃的范围内均可发育,在大田情况下,在-28℃的低温下仍可存活。

②湿度。

适宜相对湿度为90%~100%,在相对湿度低于40%时,对此线虫基本不造成危害。

3.防治措施3.1带药播种使用5%杜耳颗粒剂,按每667平方米4~5千克,采取穴施法,在播薯时同时施入田里。

腐烂茎线虫对马铃薯块茎危害症状及其线虫分布研究

腐烂茎线虫对马铃薯块茎危害症状及其线虫分布研究

腐烂茎线虫对马铃薯块茎危害症状及其线虫分布研究王宏宝;刘伟中;郭小山;李茹;熊战之;赵桂东【摘要】为了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块茎上腐烂茎线虫危害症状及线虫的侵染分布情况,通过室内在马铃薯上接种腐烂茎线虫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显示:接种腐烂茎线虫至马铃薯薯块上表现的症状除了马铃薯块茎表皮容易剥离外,其他症状表型如部分组织软化、变暗变黑、内陷外等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

镜检块茎坏死组织可见线虫发生量不大,原因可能与坏死组织营养严重流失、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线虫生存有关;镜检块茎表皮层组织发现有大量成虫,大龄幼虫和卵聚集在表皮层和皮孔下的薄皮细胞及组织中,这对解释腐烂茎线虫对环境的适生性有一定意义;同时,在降低线虫数量方面,马铃薯病残体块茎以及表皮坏死组织应彻底清除,以有效降低线虫发生量。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腐烂茎线虫;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皮孔【作者】王宏宝;刘伟中;郭小山;李茹;熊战之;赵桂东【作者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 223001;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313+4;S435.32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uctor)是国际公认的检疫性线虫,也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原之一[1]。

Kuhn首次观察并描述此线虫危害马铃薯块茎,引起马铃薯干腐病。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植物侵染性病害,被我国列入植物线虫检疫对象名录。

马铃薯金线虫病

马铃薯金线虫病

马铃薯金线虫病马铃薯金线虫病,又称马铃薯胞囊线虫病、马铃薯根线虫病。

〔病原学名〕HeteroderarostochinesisWollen.〔寄主作物〕马铃薯、番茄、茄子等。

〔病害诊断〕线虫主要在地下根部为害,一般地上部分症状并非特色明显可鉴。

常形成嫩叶苍白色、像缺肥或缺水的衰弱状,干旱条件下会产生萎蔫。

严重病株会造成矮化、早衰。

受害根部经常出现侧根增生,开花期症状尤其明显,根部表皮上叮着很多乳白或乳黄色的、略显半透明的小球形的雌虫虫体。

被害根部表皮常出现龟裂,易于受到其他腐生真菌或细菌的侵染而加剧枯亡。

致病线虫为马铃薯金黄线虫。

线虫雌雄异形。

雄虫体为线形,雌虫成虫近球形或洋梨形。

虫体分卵、幼虫、成虫三个历期。

幼虫具5个龄期。

雄雌虫体在成虫期才有形体上明显区别。

〔发病规律〕胞囊线虫以胞囊在土壤里越冬。

春天,胞囊内的卵在适宜条件下开始孵化,一龄幼虫在卵壳内生活,至二龄期幼虫破卵而出,作为侵染期幼虫,侵入植株根部,取食发育,而后连续3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雌成虫膨大,突破组织外露,仅头颈部可附于根部。

雄成虫离开根并与雌虫交配。

雌成虫受精后体积增大呈近球形,颜色变深,体壁变厚,内中充满虫卵(约500粒)。

马铃薯收获后,胞囊保留在土壤里越冬。

线虫喜于较低的土壤温度、通气良好的土质以及相对潮湿的条件。

幼虫在10℃时开始活动,16℃时根部受侵染严重,26℃时线虫发展受到抑制,故冷凉地区病害严重。

土质上中等黏土、排水良好和通气的砂壤土、含水50%~70%的泥炭土等适合线虫活动。

胞囊内的卵抗干燥,可存活20年之久,病土、附带有胞囊的种薯、器具,均可远距离传播线虫。

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防治措施〕(1)严格检疫措施。

此病为检疫性病害,应严加限制从疫区调运带虫种薯。

(2)合理进行轮作。

重病地区和非寄主作物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更优。

(3)选种抗病品种。

对压低病情有一定效果。

(4)进行土壤消毒。

播种时每667平方米用3%克线磷5千克拌土后穴施,效果明显。

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

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

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马铃薯贮藏期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一种重要的全球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马铃薯的生产。

本研究对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destructor)的发生危害、种类鉴定、培养条件、侵染规律和抗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采集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样,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为害马铃薯的症状进行观察和描述,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发病率为2-11%,病情指数为0.72-5.33;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其中青薯9号和荷兰15号的发病程度显著高于其它品种。

2.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甘肃定西马铃薯上的4个线虫群体进行了鉴定,利用UPGMA法构建线虫群体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

结果表明,4个线虫群体在形态学上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一致,但群体DX27与群体DX11、DX16、DX19存在差异。

利用通用引物TW81/AB28扩增rDNA-ITS 序列获得了长度均为915 bp的片段;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群体DX27与其它3个群体相比,在ITS1区的96-255 bp片段内有25个位点的差异;系统发育树显示,群体DX27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C型群体聚为1支,群体DX11、DX16、DX19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B型群体聚为1支。

根据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将该病原线虫确定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其中群体DX27属于C型,群体DX11、DX16、DX19属于B型。

3.选用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和茄链格孢(A.solani)等8个真菌菌株,在15℃、20℃、25℃和30℃4个温度梯度下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最佳室内培养条件进行筛选。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与有效组分分离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与有效组分分离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与有效组分分离
为寻找环境友好杀线虫剂,本文以马铃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为靶标,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对14种植物的杀线虫活性进
行了筛选与验证。

同时,对筛选出杀线虫活性较高的植物银杏的杀线虫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分离;作为比较,研究了15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
旨在为植物性杀线虫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如下:1.室内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4种植物中,3种不同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都在90%以上的植物是银杏和马樱丹;而银杏、黄荆和苘麻对马铃
薯茎线虫的活性是首次报道。

各植物均以强极性甲醇溶剂与中等极性乙酸乙酯溶剂的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较强,说明几种杀线虫植物的杀线虫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强极性或中等极性提取物中。

2.不同方法制备银杏苯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银杏苯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与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银杏中生物碱的杀线虫活性不高,其杀线虫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苯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中。

3. 15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毒力测定表明:DL-薄荷醇、香茅醇等10种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而苦豆碱、苦参碱、毒扁豆碱、对苯二酚与间苯二酚则活性较低。

槐定碱、槐胺碱和槐果碱3种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表现出快速击倒性,但部分被击倒线虫会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复苏,表明
此3种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毒杀作用是可逆的。

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

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

I e tfc to fD i l n h sd s r c o r m d n i a in o t e c u e tu t r fo i y
p tte nZ a g k u oao si h n j o ,He e i a bi
Gu a xn, Ja n o Qu n i in He g
Z a gik uCt , b i rvn e t a enie t i stp rL o i l c u et co h r eb sd h n j o i He e o ic .I h dbe n ie a eB o fD t e h sdsr trT on ae a y P d fd y yn u
o b ip o i c . fHe r v n e e Ke r s p t t y wo d o a o; Di ln h sd sr c o ; mo p o o i a d n iia i n; I e u n e a a y i t e c u etu tr y r h l g c l e tfc to TS s q e c n lss i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材 料 .
从我国甘薯上分离获得 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I S区 T
序 列进行 比较 , 现 其 种 群 内存 在 差 异 , 据 I 1 发 依 TS 区域序列 长短 可分 为 A、 体或称 S L群体 , 染 B群 、 侵 甘 薯 的优势 群体 为 A 或 S群体 , I S 其 T 1区缺 失 1 8 8 b , 也有 I p但 TS区序列 与 国外 报 道 的 马铃 薯 腐 烂 茎 线 虫一致 的 B或 L群 体l ] 1 。近年 来发 现 马铃 薯 腐 烂茎 线虫 在我 国也 危 害 马 铃 薯l , 我 国河 北 张 北 6从 ] 县马 铃薯上 首次 发现 的马铃 薯腐 烂茎 线 虫 为 B或 L 类 群 。最近 , 作者 从 河 北 张 家 口地 区 的 马铃 薯 上 再 次发现 线虫 危害 , 为此 , 本研 究对 分离 到 的线 虫 进 行

《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Pectobacteriumparmentieri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范文

《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Pectobacteriumparmentieri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范文

《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篇一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的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一、引言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该病害的病原菌为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其准确的分离鉴定及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病害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的分离鉴定方法,并建立一套有效的检测体系,为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二、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的分离鉴定(一)分离从受病害侵染的马铃薯块茎中分离出病原菌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

在实验室环境下,使用适宜的培养基进行菌体培养,以获取足够的纯培养物用于后续实验。

(二)形态观察对培养的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进行形态观察,包括菌落形态、菌体形态等。

利用显微镜观察其菌体特征,如菌体大小、形状、染色性质等。

(三)生理生化特性测定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的生理生化特性,如糖醇解、柠檬酸盐利用等。

通过一系列生化实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

(四)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进行分子鉴定。

通过比对PCR扩增产物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确定其身份。

三、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检测方法的建立(一)PCR检测技术利用PCR技术建立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的特异性检测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DNA片段,通过电泳等方法对PCR产物进行检测。

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

(二)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Pectobacterium parmentieri的特异性抗原制备抗体,建立免疫学检测方法。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Cys Prx和Gpx基因的原核表达及2-Cys PRX抑制剂高通量离体筛选体系的建立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Cys Prx和Gpx基因的原核表达及2-Cys PRX抑制剂高通量离体筛选体系的建立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Cys Prx和Gpx基因的原核表达及2-Cys PRX抑制剂高通量离体筛选体系的建立全球农作物每年由植物寄生线虫引起的产量损失就高达1250亿美元。

目前防治线虫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栽培技术、作物轮作、抗性品种的选择,结合使用一些现在仍批准使用的化学杀线虫剂。

虽然这些化学药剂对线虫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现有防治线虫病害的药剂品种少,可供选择性不强,有关杀线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无论是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上,都还是农药领域中非常薄弱的部分。

开发新型、低毒、高效杀线虫剂成为必然趋势。

植物线虫抗氧化系统机制的深入研究为药物靶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切入点。

1.本文采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为研究对象,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DdGpx)克隆到pET-41b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原核表达,并对其表达条件进行了IPTG浓度优化和温度优化。

结果显示,SDS-PAGE凝胶电泳在60 kD处有一条明显的带。

经质谱鉴定,此条带有7个肽段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GPX匹配。

表明重组Dd-GPX蛋白表达成功。

IPTG浓度对其表达量无明显影响,但温度影响明显,当温度在18℃时,重组Dd-GPX蛋白基本以可溶性形式表达,25℃时,表达部分可溶性蛋白,37℃时,全部以包涵体形式表达。

2.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Cys Prx基因(DdPrx)克隆到pET-41b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原核表达,并对其表达条件进行了IPTG浓度优化和温度优化。

结果显示,SDS-PAGE凝胶电泳在55 kD处有一条明显的带。

经质谱鉴定,此条带有2个肽段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PRX匹配。

表明重组Dd-PRX蛋白表达成功。

IPTG浓度对其表达量无明显影响,但温度影响明显,温度为18℃和25℃时,重组Dd-PRX蛋白基本以可溶性形式表达,37℃时,表达部分可溶性蛋白。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的分离鉴定及对茎溃疡的致病机理研究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的分离鉴定及对茎溃疡的致病机理研究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的分离鉴定及对茎溃疡的致病机理研究马铃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常见的担子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该菌引起的茎溃疡病是马铃薯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的分离鉴定及对茎溃疡的致病机理。

茎溃疡病首先在马铃薯植株的茎部产生溃疡症状,进而导致茎部腐烂和植株死亡。

虽然茎溃疡病具有明显的病征,但长期以来,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茎溃疡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毒素,其产生与马铃薯立枯丝核菌密切相关。

为分离和鉴定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研究人员首先采集了感染茎溃疡病的马铃薯组织样本。

经过样本预处理,利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将细菌从样本中分离出来。

随后,通过多次孵育培养,并联合使用分离纯化技术,得到了一种特定的毒素。

为了鉴定该毒素,研究人员利用色谱技术对毒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化合物。

进一步的质谱分析揭示了该毒素的分子质量和结构信息。

据推测,这种毒素可能是一种细胞毒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为了进一步研究毒素对茎溃疡的致病机理,研究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与茎溃疡病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

研究发现,该毒素可能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诱导植株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茎部组织腐烂。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可能会干扰植物的免疫系统,降低其抗病能力。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毒素能够抑制一些重要的抗菌蛋白的合成和激活,从而增加植株感染茎溃疡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在茎溃疡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离鉴定和研究其对茎溃疡的致病机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茎溃疡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马铃薯的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探索其他植物病害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综上所述,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在茎溃疡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鉴定及分子检测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鉴定及分子检测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鉴定及分子检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侵染植物地下部分的一种迁移性内寄生线虫,在无高等寄主植物存在的情况下,它们主要取食土壤里的真菌而生存,是能够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之一。

该线虫在我国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辽宁、甘肃、海南等省市均有发生,以山东、河北两省发生最为严重。

本文对我国河北、江苏及韩国等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甘薯、大蒜茎线虫群体进行了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对其ITS区域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根据测定的序列设计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实时荧光PCR检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方法。

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结果:1.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形态鉴定结果表明:河北省张北送检的马铃薯的病原线虫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这在我国还是首次报道。

与其它几个供试群体比较主要形态特征上无明显差异,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

2.本实验还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培养方法进行筛选,认为最佳的培养条件是:以胡萝卜愈伤组织作为培养基质,在黑暗中,温度25℃,相对湿度70%。

3.供试样品的rDNA-ITS序列分析:用通用引物对rDNA1/rDNA2扩增供试群体rDNA-ITS区域,产生了序列长度不等的片段。

河北张北的马铃薯群体、韩国的大蒜群体和江苏的甘薯群体扩增片断长度均为1130bp。

而北京、北京大兴、河北抚宁的甘薯群体的扩增片段长度为942bp,与以上群体相比,在ITS区具有一个188bp的缺失片段。

根据Subbotin(2005)所公布的D.destructor的rDNA-ITS序列(GenBank NO:AY987007)确定ITS区域(包括5.8S全序列),Blast发现河北张北的马铃薯群体与其同源性最高,达到100%,进一步证实了种类形态鉴定的准确性。

比对后确定缺失片段位于ITS1区,而且该片段含有多个可重复小片段,这可能是造成碱基缺失的原因。

污染马铃薯试管苗真菌的分离鉴定

污染马铃薯试管苗真菌的分离鉴定

污染马铃薯试管苗真菌的分离鉴定沈瑞清;张萍;郭成瑾;康萍芝;张丽荣;刘浩;张华普【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1(020)011【摘要】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和VBC培养基、麦粒培养基及查氏培养基等选择性培养基对宁夏5个马铃薯脱毒中心的污染马铃薯试管苗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经形态学鉴定,这些真菌分属6属至少12种,其中镰刀菌属有5个种,其次是毛霉属有2个种,第三是链格孢属有2个种,根霉属最少,镰刀菌属真菌分离出的比率最高.比较宁夏5个马铃薯脱毒中心真菌分离株数,以海原县马铃薯脱毒中心真菌分离株数远高于其他马铃薯脱毒中心,其他马铃薯脱毒中心差异不明显.【总页数】4页(P175-178)【作者】沈瑞清;张萍;郭成瑾;康萍芝;张丽荣;刘浩;张华普【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银川,750002;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和制药系,银川,750033;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银川,750002;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银川,750002;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银川,750002;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银川,750002;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银川,750002;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3【相关文献】1.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J], 何苏琴;金秀琳;魏周全;张廷义;杜玺;骆得功2.甘肃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J], 李金花;柴兆祥;王蒂;李敏权3.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细菌污染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J], 珍珍4.浅析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污染防控对策 [J], 次旦卓玛5.鲜食玉米籽粒发育期间污染真菌分离鉴定及真菌毒素含量分析 [J], 张娜娜;陈利容;张守梅;郭玉秋;刘开昌;龚魁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铃薯主栽品种抗马铃薯金线虫鉴定及抗性分子标记检测

马铃薯主栽品种抗马铃薯金线虫鉴定及抗性分子标记检测

马铃薯主栽品种抗马铃薯金线虫鉴定及抗性分子标记检测黄立强;江如;朱波汁;彭焕;许翀;宋家雄;陈敏;李永青;黄文坤;彭德良【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57)8【摘要】[目的]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是国际公认的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已在云南、贵州、四川3省7县(市)发生危害,产区内多个种薯基地受到传播威胁。

通过西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对马铃薯金线虫的抗性鉴定、分子标记检测及田间抗性评价,明确已知抗病基因的分布情况,为该地区马铃薯金线虫应急防控、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良种推广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云南马铃薯金线虫群体对15份马铃薯主栽品种进行室内盆栽接种,计算最终单株孢囊数和相对感病性,根据抗性等级划分标准进行抗性评价;同时利用57R和TG689分子标记鉴定抗马铃薯金线虫H1,以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的BCH分子标记为对照;并于2020年和2021年在云南省昭通市开展两年度的田间试验,在播种前和收获后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并分离孢囊,计算播种前初始群体密度(Pi)、最终群体密度(Pf)及平均繁殖系数(Pf/Pi)。

马铃薯现蕾至始花期测定株高,收获时测定产量。

[结果]15个马铃薯主栽品种中的云薯505、宣薯5号、会薯15号、会薯19号以及云薯304共5个品种为高抗品种,马铃薯金线虫基本不能在这些品种上繁殖;丽薯6号、宣薯6号为中感品种;其余8个为高感品种,尤其是会-2、丽薯15号以及宣薯8号的平均繁殖系数高于感病对照品种会薯16号(Pf/Pi=17.15)。

两个H1基因鉴定分子标记结果大致相同,5个马铃薯品种,即云薯505、宣薯5号、会薯15号、云薯304和宣薯6号含H1。

马铃薯金线虫的繁殖系数在田间抗/感马铃薯品种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抗性等级为9的高抗品种田间平均繁殖系数在2021年(0.04-0.12)和2022年(0.05-0.14)均<1.00,表明高抗品种种植后线虫田间群体密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四川省马铃薯孢囊线虫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四川省马铃薯孢囊线虫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四川省马铃薯孢囊线虫的形态和分子鉴定顾建锋;邵宝林;方亦午;马欣欣;李星月;郑经武【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22(37)4【摘要】【目的】四川省越西县马铃薯发现疑似线虫侵染症状,为查清病原,对分离获得的线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采集马铃薯根系和根围土壤,对根系内部线虫进行染色观察,用简易漂浮法分离孢囊,并对发现的二龄幼虫、雌虫和孢囊进行显微摄影和形态学测计。

提取孢囊和二龄幼虫的DNA,用种特异PCR 方法进行鉴定,同时PCR扩增后获得核糖体rDNA部分18S基因、28S基因D2~D3区和ITS区DNA序列,在GenBank中下载已登录的各近似种(球孢囊线虫属)的部分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并使用MrBayes 3.2.3软件进行贝叶斯法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结果】该种线虫能入侵寄主根系内部,二龄幼虫口针基部球近圆形,向后倾斜;口针平均长<23μm;孢囊Granek比值≥3,与马铃薯金线虫高度一致。

特异PCR扩增3个孢囊和4条二龄幼虫均得到了430 bp左右的明亮条带,进一步测序后得到的序列长度均为434 bp,与马铃薯金线虫一致。

核糖体rDNA 18S和28S 进化分析表明,该四川越西马铃薯上发现的孢囊线虫属于球孢囊属线虫,核糖体ITS 基因序列进一步分析证实该群体确为马铃薯金线虫。

【结论】四川省越西县马铃薯根系分离获得的线虫为马铃薯金线虫,该线虫为我国内检和外检均十分关注的检疫性线虫,一旦传入和定殖扩散,根除十分困难。

建议尽快建立马铃薯金线虫疫情监测体系,加强马铃薯种薯的检疫监督管理,增加马铃薯金线虫防控技术的研发投入、研发检测和防控技术,为我国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总页数】9页(P520-528)【作者】顾建锋;邵宝林;方亦午;马欣欣;李星月;郑经武【作者单位】宁波海关技术中心/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成都海关技术中心;中盛产品检测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8【相关文献】1.山西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分析2.小麦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形态学与分子特征鉴定3.日本仙人掌中仙人掌孢囊线虫形态和分子鉴定4.靖远县燕麦和禾草孢囊线虫病病原分离与形态鉴定5.一种用于鉴定和定量分析土样中马铃薯孢囊线虫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A nematode popula tion , named De-Chabei , was isolated f rom potato in the Chabei Distr ic t of Zhangjiakou City, Hebei P rovince .I t had be en identifie d as type B or L of 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 ne based on m or phological and m olecular m ethods.The a mplified products of r DNA-I TS r egions with the universal primers r DNA1/ rDNA2 and the spec if ic pr imer s DdL1/ DdL2 we re 1 130 bp (GenBank accession No.FJ911551) a nd 485 bp , r espectively.The results r eve aled tha t this type of D .destructor has e xisted in the potato-gr owing are as of Hebei pr ovince . Key words potato; Ditylenchus destructor ; mor phologic al ide ntif ica tion ; I TS seque nce analysis
34 ~ 40
7~ 8
12 ~ 16
-

760 ~ 1 350
24 ~ 50
4 ~ 11
11 ~ 21
-

630 ~ 1 300
24 ~ 50
4 ~ 11
11 ~ 21
-
1)De-DX 和 D e-Chabei 群体形态测量值为平均值 ±SD , Th orne 等人 b′值项为 b 值 。
口针长/ μm 11 ±1 12 ±1 10 ~ 14 10 ~ 13 11 ±1 11 ±1 10 ~ 12
· 118 ·
20 10
1 .3 线虫标本的制作与形态测量 线虫的固定脱水方法参照武扬等[ 7] , 封固参照
文献[ 8] 。 选取雌雄虫各 20 条用 Oly mpus BX51 显 微镜及 DP2-BSW 软件拍照并测 量 , 主要测 量特征 值 L , a , b′, c , V 及口针长参照文献[ 8] 。 1 .4 线虫 DNA 提取
马 铃 薯 腐 烂 茎 线 虫 (Di ty lenchus destructor T ho rne)在我国主 要危害甘薯 , 成为我国甘 薯生产 的主要问题 , 王金成等[ 1] 、宛菲等[ 2] 、章淑 玲等[ 3] 对
从我国甘薯上分离获得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I TS 区 序列进行比较 , 发现其种群内存在差异 , 依据 IT S1 区域序列长短可分为 A 、B 群体或称 S 、L 群体 , 侵染 甘薯的优势群体为 A 或 S 群体 , 其 IT S1 区缺失 188 bp , 但也有 IT S 区序列与国外报道的马铃薯腐烂茎 线虫一致的 B 或 L 群体[ 1-5] 。 近年来发现马铃薯腐 烂茎线虫在我国也危害马铃薯[ 6] , 从我国河北张北
Identification of Ditylenchus destructor from potatoes in Zhangjiakou , Hebei
Guo Quanxin , Jian Heng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193, C hina)
36 卷第 3 期
郭全新 等 :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
· 119 ·
薯上分离到的 9 个线虫样品为 B 型或 L 型马铃薯茎 线虫 。
种群 D e-DX D e-Chabei Tho rn e, 1945 G oodey , 1952 Brz es ki , 1991 D e-DX D e-Chabei Tho rn e, 1945 G oodey , 1952 Brz es ki , 1991
2 结果与分析
2 .1 症状观察 症状描述 :受害马铃薯表皮初常见斑点状 , 中部
可见到小孔 , 后呈现圆形或近圆形疮疤 , 病斑凹陷于 薯块表面(图 1a)。 切除病部表皮 , 病部组织中部有 干的白色物 , 其周围组织变褐 、变干 , 最外周组织变 软呈水渍状(图 1b)。 病斑由外而内常呈漏斗状 , 深 约 1 cm 。这与刘先宝等人报道的马铃 薯被害状基 本一致 。
反应结束后 取 5 μL 产 物加 1 μL 6 ×Loading buff er 在 1 %琼脂糖凝胶上电泳 , 电泳后观察 、照相 。 1 .6 克隆 、测序
分别将通用引物扩增产物 1 000 、1 200 bp 左右 片段 , 以及特异性引物 250 、500 bp 左右片段回收后 连接在 pM D18-T 载体上 ,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将 阳性克隆送 Invit rogen 公司测序 。
送检样品中选取病薯 9 个(样品编号为 1 ~ 9), 切取病部组织 , 用浅盘法分离 、收集线虫 。按照 Fer-
m ent as 公司 Genomic DNA Purificatio n Kit 提取 9 个线虫样品 DNA 。 1 .5 线虫 rDNA-ITS 扩增
参照 Wendt 等的 报 道[ 9] , 选 用 通用 引 物 rDNA 1 :5′-T T GA T T ACGT CCCT GCCC T T T-3′ 和 rDNA2 :5′-T T TCAC T CGCCG T T ACT AAGG-3′扩 增待鉴定线虫的 rD N A-I TS , 同 时用宛菲等[ 2] 报道 的马铃薯茎 线虫 A 型特异 性引 物 DdS1 :5′-T CGT AGAT CGAT GAAGAACGC-3′和 DdS2 :5′-ATT A TC T CGAG TGGGAGCGC-3′及 B 型特异性引物 DdL1 :5′-T T GT GT T TGC TGGT GCGC T TG T-3′和 DdL2 :5′-GAGT GAGAGCGAT G T CAACA T TG-3′ 进行验证 。引物由 Invit rogen 公司合成 。
反应体系 :2 .5 μL 10 ×PCR buff er , 2 μL dN T P (2 .5 mmo l / L), 引物各 0 .5 μL (10 mmo l/ L), DNA
模 板 1 μL , Taq DNA po ly merase (2 .5 U/ μL ) 0 .25 μL 。通用引物扩增条件 :94 ℃ 3 mi n 预变性 , 32 个循环(94 ℃30 s 变性 , 45 ℃30 s 退火 , 72 ℃延 伸 90 s), 72 ℃ 10 mi n , 4 ℃∞。 B 型特异性引物退 火温度为 47 ℃, 延伸时间与 A 型特异 性引物均为 60 s , 余皆相同 。
图 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危害马铃薯的症状(a:外表 ;b :内部)
2 .2 形态特征测量 通过测量比较 表明 , 侵染马 铃薯的 De-Chabei
线虫群体与北京大兴区侵染 甘薯的群体 De-DX 形 态特征 值 一 致 , 也 与 刘 维 志 等 人 鉴 定 的 结 果 一 致[ 10] 。 De-Chabei 线 虫 群 体 与 T ho rne[ 11] 、G o odey[ 12] 、Brzeski[ 13] 等人 的 报道 基 本一 致 , 但 b′值 与 T ho rne 报道的有一定差别 , 因此从张家口市察北区 马铃薯上分离的线虫初步确定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Di ty lenchus destructor T ho rne)。
2010 , 36(3):117-120
P lant Protection
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 *
郭全新 , 简 恒**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 , 北京 100193)
摘要 本文对采自河北张家口市察北区 、危害马铃薯的线虫(编号 De-Chabei)进行了 形态及分 子生物学 鉴定 , 形态 测量结果表明其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 lenchus destructor T hor ne)一致 , 采用通用引物 r DN A1/ r DN A2 扩增 rDNA-I TS 区的长度为 1 130 bp , 测序比 对以及采用马铃薯茎线虫 B 型 特异性引物 DdL1/ DdL2 扩增得到 485 bp 特异 性片段 , 表明与 B 型或 L 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一致 ;再次证明该型线虫 在河北马铃薯主产区的分布和危害 。 关键词 马铃薯 ;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 形态鉴定 ; IT S 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 : S 435 .32 文献标识码 : A DOI: 10 .3969/ j .issn .0529-1542 .2010.03 .028
78 ~ 83

690 ~ 1 890
18 ~ 49
4 ~ 12
9 ~ 30
73 ~ 90

690 ~ 1 890
18 ~ 49
4 ~ 12
14 ~ 20
77 ~ 84

932 ±96
44 ±7
14 ±1
13 ±1
93 ±20

870 ±92
38 ±5
14 ±2
14 ±1
93 ±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90 ~ 1 300
县马铃薯上首次发现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为 B 或 L 类群 。最近 , 作者从河北张家口地区的马铃薯上再 次发现线虫危害 , 为此 , 本研究对分离到的线虫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