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6年02月29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 年 2 月 29 日2015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676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0863 亿元,增长 3.9% ;第二产业增加值 274278 亿元,增长 6.0% ;第三产业增加值 341567 亿元,增长 8.3%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0%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0.5%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 ,首次突破 50% 。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9351 元,比上年增长 6.3% 。

全年国民总收入 [3] 673021 亿元。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746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80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77116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10% ,比上年末提高 1.33 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 1655 万人,出生率为12.07 ‰;死亡人口 975 万人,死亡率为7.11 ‰;自然增长率为 4.96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 [4] 2.94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 [5] 2.47 亿人。

铜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主基调主战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谱写了铜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89亿元,首次突破700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1.10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21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8.59亿元,增长14.9%。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12元(以常住人口计算),净增3886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按人民币汇率(2015年末)折合3806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5%。

与“十一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农业产值189.68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11.26亿元,增长9.1%;牧业产值85.94亿元,增长4%;渔业产值12.86亿元,增长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74亿元,增长2.9%。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有增有减。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3012公顷,同比下降0.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5959公顷,增长1.1%;蔬菜播种面积95708公顷,增长3.8%。

年末实有茶园面积99809公顷,增长9%;果园面积 27061.7公顷,增长7.4%。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34.9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稻谷产量48.65万吨,增长0.3%;油料产量14.72万吨,增长3.1%;茶叶产量2.62万吨,增长13.4%;水果产量23.54万吨,增长11.1%。

石家庄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石家庄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2016年3月30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4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4.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452.9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93.3亿元,增长10.6%。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8%。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7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5%。

民营经济实缴税金444.2亿元,比上年下降8.7%,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7.1%。

民营出口总值实现6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2%。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其中食品类下降0.1%,烟酒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0.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5%,购进价格下降6.3%。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3%。

粮食总产量504.8万吨,比上年增长0.4%。

蔬菜播种面积16.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总产量1330万吨,增长1.1%。

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7.5万公顷,增长1.3%;产量603万吨,增长2.2%。

铜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定稿

铜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定稿

铜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铜仁市统计局(2016年3月21日)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主基调主战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谱写了铜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89亿元,首次突破700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1.10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21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8.59亿元,增长14.9%。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12元(以常住人口计算),净增3886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按人民币汇率(2015年末)折合3806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5%。

与“十一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6.9%,其中:农业产值189.68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11.26亿元,增长9.1%;牧业产值85.94亿元,增长4%;渔业产值12.86亿元,增长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74亿元,增长2.9%。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有增有减。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3012公顷,同比下降0.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5959公顷,增长1.1%;蔬菜播种面积95708公顷,增长3.8%。

年末实有茶园面积99809公顷,增长9%;果园面积 27061.7公顷,增长7.4%。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34.9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稻谷产量48.65万吨,增长0.3%;油料产量14.72万吨,增长3.1%;茶叶产量2.62万吨,增长13.4%;水果产量23.54万吨,增长11.1%。

2015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3-16 10:40:00中国XX网讯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XX 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经济增长保持稳定。

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319.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4.7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55.06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460.06亿元,增长10.2%。

人均GDP达61511元,较上年增长9.0%。

2010-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9.5:44.3:46.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二产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5.26亿元,同比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6.2%,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产值增长7.1%,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2010-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情况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1.5%,涨幅较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增长动能有所减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结构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关键时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较突出。

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见图1)(见图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见表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2015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杭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更是经济发展全面迈入新常态的重要一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加快“一号工程”推进为着力点,以集聚创新动能为支撑点,以深化改革增强体制活力为突破点,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全年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全国第十个进入“万亿”方阵的城市,增速重回两位数增长。

“十二五”时期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综合(一)经济总量。

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10.6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55.29亿元,分别增长1.8%、5.6%和14.6%。

人均生产总值112268元,增长9.1%。

按国家公布的2015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8025美元。

2010年-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5∶47.3∶49.2升级为2015年的2.9∶38.9∶58.2。

全市GDP三次产业比重(%)(二)民营经济。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951.72亿元,占全市的59.2%;实现财政收入912.56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0.8%。

年末,全市私营企业33.4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3%;个体工商户38.61万户,增长11.8%。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为258.74万人、79.45万人,增长16.1%和10.3%。

(三)信息经济。

级现代农业园区18个,市级“菜篮子”基地42个,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62个。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一)工业生产。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497.92亿元,增长5.5%,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903.30亿元,增长5.4%。

2015年平凉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平凉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平凉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平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平凉调查队(2016年3月23日) 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集中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确保了全市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7.7亿元,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2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6.9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56.54亿元,增长11.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6595元,增长7.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2:35.9:39.9调整为27.1:27.9:45.0,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2.9和5.1个百分点。

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18.17%,占生产总值的2.12%,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

食品上涨1.5%,烟酒及用品与上年持平,衣着下跌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跌0.8%,交通和通讯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跌1.3%,居住上涨4.4%。

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113.21万吨,减产1.15%。

其中,夏粮产量38.63万吨,减产4.02%;小麦产量38.45万吨,减产4.02%;秋粮产量74.58万吨,增产0.42%;玉米产量50.26万吨,增产1.78%。

全年谷物产量92.58万吨,减产0.01%。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3.79万亩,比上年增加4.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57.66万亩,减少2.6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3.2万亩,增加4.14万亩;果园面积152.36万亩,减少0.12万亩。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6年3月1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1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表2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

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表3 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82万人。

云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云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云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16年3月2015年,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形势,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谋划部署,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不断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有好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

一、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2](GDP)达137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8.7%,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55.7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492.76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69.41亿元,增长9.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5:41.2:43.3调整为15.0:40.0:45.0。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29015元,比上年增长8.1%。

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6389.6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省公共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达32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全省地方公共一般预算收入1808.14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其中增值税完成190.25亿元,增长2.2%;营业税367.68亿元,下降7.2%;企业所得税完成147.44亿元,下降7.6%。

全省地方公共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12.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农林水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1.0%、20.0%、8.0%、29.4%和13.7%。

全年稳定物价成效明显。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1.9,比上年上涨1.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1.3%。

2015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解

2015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解

2015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稳增长、促转型、抓改革、治环境、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二五”顺利收官,为“十三五”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35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09亿元,下降2.7%;第二产业增加值1850.04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526.93亿元,增长9.6%。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0:52.6:43.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7683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336美元),增长6.7%。

图2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全市财政总收入638.80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5亿元,增长7.1%。

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30.0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8%。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3万人,比上年减少0.4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2.88%。

年末全市共有职业介绍机构66家,全年举办生产总值构成第一产业,4.0%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与零售业, 4.6%15.9%10.1%其他服务各类劳动力招聘活动512次。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4.16万亩,比上年增长0.3%;油菜籽种植面积23.68万亩,比上年下降2.0%;蔬菜种植面积131.16万亩,增加7.68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14.77万亩,增加1.16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3.82万亩,增加3.96万亩。

粮经面积比调整至57.1:42.9。

全年粮食总产量122.14万吨,增长0.5%;蔬菜总产量265.78万吨,增长4.9%。

崇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崇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崇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产业新城、品质崇州”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七大行动”,齐心协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发展。

一、综合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095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3787万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9917万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7247万元,增长13.2%。

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3.9:48.6:37.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56.4%、37.7%。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045元,增长12.3%。

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452322万元,增长13.1%,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2%。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43284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5160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80586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7538人。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40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2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8625人。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22625万元,增长4.8%。

其中:农业总产值180721万元,增长5.8%;林业总产值6963万元,增长1.5%;牧业总产值119562万元,增长2.7%;渔业总产值6541万元,增长22.0%;农业服务业总产值8838万元,增长4.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23370亩,粮食总产量273389吨,油料种植面积172709亩,总产量25420吨。

蔬菜种植面积112333亩,产量296187吨。

肉牛出栏20147头、肉羊出栏19123只,牛奶产量达到6968吨。

全市生猪出栏86.7万头、生猪存栏50.4万头。

全年肉类总产量78569吨,其中:猪肉产量60936吨。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6年3月10日)201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一、综合2015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0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8.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9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5786.21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2086.11亿元,增长9.5%。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26:31.97:66.7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29.0%、和70.6%。

—1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0.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4.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2%,其中,能源类下降9.4%,高技术类下降0.2%;轻工业下降0.2%,重工业下降4.7%;生产资料下降5.4%,生活资料下降0.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3%,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10.9%,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10.3%,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8%,化工原料类下降6.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

—2 —表12015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56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0%,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全年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0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3 —人员就业率达71.86%。

年末,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944家(包括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5.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22万人。

2015开封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开封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开封市坚持“好中求快”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全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年末全市总人口516.69万人,常住人口454.26万人。

出生人口5.75万人,出生率11.16‰;死亡人口3.09万人,死亡率6.00‰;自然变动净增人口2.66万人,自然增长率 5.16‰。

城镇化率达到44.23%。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604.84亿元,比上年增长9.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20亿元,增长 4.4%;第二产业增加值657.84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661.79亿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为17.8:41.0:41.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1.9%。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7%。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

工业品价格上涨0.2%。

表1:2015年开封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全年财政总收入13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28亿元,增长12.6%,其中,税收收入75.20亿元,增长8.9%,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9.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3.39亿元,增长18.0%,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0.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8.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9.5%。

二、农业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02.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7%。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43.96千公顷,增长0.1%;玉米播种面积120.36千公顷,增长3.6%;棉花播种面积12.53千公顷,下降25.0%;油料种植面积90.05千公顷,下降4.6%;蔬菜种植面积139.36千公顷,增长0.6%。

全年粮食总产量237.83万吨,比上年增长5.2%。

2015年来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来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来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绿色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攻坚克难,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65.8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4万人,常住人口为218.2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2.1%,城镇人口88.76万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40.7%。

全年出生人口4.46万人,出生率为14.44‰;死亡人口1.26万人,死亡率为5.91‰;自然增长率为8.53‰。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57.70亿元,比上年增长3.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60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218.05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203.05亿元,增长6.7%。

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5%、39.1%和36.4%,第一、三产业分别同比提高0.3、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8.4%,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

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0%、30.0%和58.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67元。

图1“十二五”(2011-2015年)来宾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17189人,比上年减少1329人,下降8.7%。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比上年末下降0.27个百分点。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人数46294人,下降12.5%。

我市私营企业10662户,从业人员12.71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6.9%、20.0%,其中,市直3968户,从业人员5.74万人;个体工商户58483户,从业人员11.43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5%、9.9%。

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2016年2月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态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升,社会民生继续改善,为“十二五”发展划上圆满句号。

一、综合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924.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增长12.5%。

三次产业之比为3.6︰49.0︰47.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2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453美元)。

2010-2015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2010-2015年宁波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收支。

201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6.4亿元,增长8.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2.6亿元,增长17.3%。

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支出分别增长56.6%、38.4%、24.2%、23.5%和13.0%。

就业和再就业。

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8万,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全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2.4万人;各级投入农民培训资金共3943.1万元,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1.1万人次。

市场价格。

2015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比全国、全省城市平均水平分别高0.3和0.4个百分点。

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0位。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呈“七升一降”格局:食品类上涨4.5%,烟酒类上涨3.1%,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1.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8%。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6年5月23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

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01.2亿元(见图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4273元,增长6.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5:43.7:52.8。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税收收入800.1亿元,增长3.3%。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8.4亿元,增长9.6%。

—1——2—图1 2011-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7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00.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烟酒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居住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0.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2.8%。

图2 2011-2015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武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武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多项国家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综合年末常住人口106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6.97万人。

户籍人口829.27万人,增加1.9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68万人,减少0.37万人;非农业人口561.59万人,增加2.3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7.04‰,其中,人口出生率12.87‰,人口死亡率5.83‰。

人口净迁移率-1.78‰。

“十二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 1.6%,比“十一五”时期低1.1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90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81.5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5564.25亿元,增长9.6%。

人均生产总值104132 元,增长6.8%。

表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44792.37 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0.4%,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6%、11.6%和9.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5:49.0调整为3.3:45.7:51.0。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年末市场主体86.49万户,其中,本年新登记12.95万户。

全部市场主体中,企业31.02万户,其中新登记5.69万户;个体工商户55.11万户,其中新登记7.22万户。

企业中,私营企业28.30万户,其中新登记5.56万户。

2015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年末全省金融长 26.9%。其中,住户存款7394.86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 额的比重为38.0%;非金融企业存款6795.74亿元,所占比重为35.0%; 广义政府存款4614.66亿元,所占比重为23.7%。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051.9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21.7%。其中,住户贷款4429.17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的比重为29.4%;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0620.93亿元,所占比重为 70.6%。
2015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
• 全年财政总收入2294.25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150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税收收入 1125.96亿元,增长9.7%。
•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教育 支出770.62亿元,增长21.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57亿元,增长 13.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57.50亿元,增长17.9%;农林水支 出534.61亿元,增长19.5%。。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6.6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7%。按常 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为24579.64元和7386.87元,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9.0%和10.7%。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914.20元,比上年增长10.9%;农村常 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644.93元,比上年增长11.3%。
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257.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财产险收入 133.95亿元,增长19.1%;人身险收入123.85亿元,增长23.1%。保险赔付 支出10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66.64亿元, 增长19.1%;人身险赔付支出40.33亿元,增长1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全国农民工[7]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8]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1%。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9]上涨1.7%。

年末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21个,比年初增加20个;下降的为49个,减少20个。

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11]增加8324亿元,增长5.8%,其中税收收入124892亿元,增加5717亿元,增长4.8%。

注:图中2011年至2014年数据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数,2015年为执行数。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304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5127亿美元。

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2284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1.4%。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33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2万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380万公顷,减少42万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1406万公顷,增加1万公顷。

糖料种植面积174万公顷,减少16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62144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产2.4%。

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产3.3%;早稻产量3369万吨,减产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产2.3%。

全年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上年增产2.7%。

其中,稻谷产量20825万吨,增产0.8%;小麦产量13019万吨,增产3.2%;玉米产量22458万吨,增产4.1%。

全年棉花产量561万吨,比上年减产9.3%。

油料产量3547万吨,增产1.1%。

糖料产量12529万吨,减产6.2%。

茶叶产量224万吨,增产6.9%。

全年肉类总产量8625万吨,比上年下降1.0%。

其中,猪肉产量5487万吨,下降3.3%;牛肉产量700万吨,增长1.6%;羊肉产量441万吨,增长2.9%;禽肉产量1826万吨,增长4.3%。

禽蛋产量2999万吨,增长3.6%。

牛奶产量3755万吨,增长0.8%。

年末生猪存栏45113万头,下降3.2%;生猪出栏70825万头,下降3.7%。

全年水产品产量6690万吨,比上年增长3.5%。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942万吨,增长4.1%;捕捞水产品产量1748万吨,增长0.5%。

全年木材产量683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7.0%。

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15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4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8974亿元,比上年增长5.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集体企业增长1.2%,股份制企业增长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7%;私营企业增长8.6%。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7%,制造业增长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纺织业增长7.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4%,汽车制造业增长6.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5%。

六大高耗能行业[12]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8%。

高技术制造业[13]增加值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

装备制造业[14]增加值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5082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5%。

其中[17],火电装机容量99021万千瓦,增长7.8%;水电装机容量31937万千瓦,增长4.9%;核电装机容量2608万千瓦,增长29.9%;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34万千瓦,增长33.5%;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增长73.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5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比上年下降21.9%;集体企业508亿元,下降2.7%,股份制企业42981亿元,下降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5726亿元,下降1.5%;私营企业23222亿元,增长3.7%。

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利润2604亿元,比上年下降58.2%;制造业55609亿元,增长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341亿元,增长13.5%。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6456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508亿元,增长1.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676亿元,增长6.0%。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590亿元,增长10.0%。

分区域看[18],东部地区投资23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中部地区投资143118亿元,增长15.2%;西部地区投资140416亿元,增长8.7%;东北地区投资40806亿元,下降11.1%。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5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第二产业投资224090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投资311939亿元,增长10.6%。

基础设施投资[19]101271亿元,增长17.2%,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18.4%。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0]354007亿元,增长10.1%,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4.2%。

高技术产业投资 [21]32598亿元,增长17.0%,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中,住宅投资64595亿元,增长0.4%;办公楼投资6210亿元,增长1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4607亿元,增长1.8%。

全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住房772万套,新开工783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开工601万套。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932亿元,增长11.8%。

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68621亿元,增长10.6%;餐饮收入额32310亿元,增长11.7%。

注:图中2011年至2014年数据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订。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9.8%,化妆品类增长8.8%,金银珠宝类增长7.3%,日用品类增长1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4%,中西药品类增长14.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5.2%,家具类增长16.1%,通讯器材类增长29.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8.7%,汽车类增长5.3%,石油及制品类下降6.6%。

全年网上零售额[24]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

在网上商品零售额中,吃类商品增长40.8%,穿类商品增长21.4%,用类商品增长36%。

六、对外经济[25]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45741亿元,比上年下降7.0%。

其中,出口141255亿元,下降1.8%;进口104485亿元,下降13.2%。

货物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36770亿元,比上年增加13244亿元。

全年服务进出口[26]总额7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服务出口2882亿美元,增长9.2%;服务进口4248亿美元,增长18.6%。

服务进出口逆差1366亿美元。

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26575家,比上年增长11.8%。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814亿元(折1263亿美元),增长6.4%。

其中“一带一路”[27]沿线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2164家,增长18.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26亿元(折85亿美元),增长25.3%。

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7351亿元,按美元计价为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48亿美元,增长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