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陌生化阅读策略
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8a5ecab767f5acfa0c7cd9c.png)
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的策略作者:吉云兰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5期江苏东台市第一小学(224200)吉云兰[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要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发现言语的秘密,学会自主阅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聚焦作者陌生化的创作手段,尝试用读者陌生化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陌生化策略文本[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14陌生化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领略一篇文章,而且是让学生从陌生化的理论视角,用阅读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言语的秘密,学会自主阅读。
一、阅读文本,聚焦作者陌生化的创作手段作品中的陌生化其实本是文学的一个特点,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是存在的。
陌生化阅读教学的建构,可以通过作品中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句段来刺激、强化阅读主体对将要对话的阅读客体的探究欲望与强烈的期待。
有了这份期待,学生主动参与度就提高了,对话也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它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欣赏作品,具有一种俯视的优势。
这样是我们在观照作品,而不是被作品牵着走。
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虚构起来的世界,而且看到这个虚构的世界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美的享受。
(一)修辞现象句子由于双关、借代、比喻等原因,造成意义上的不定性。
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击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老天鹅希望自己像石头,表现得也确实像石头,从这个“像石头似的”,读出老天鹅的勇敢、献身精神,原来无情的石头却是那样的有情,这就是比喻的魅力。
(二)特色句段由于对语言习惯性常规的破坏或反拨而产生句法上的不定性。
例谈“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例谈“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https://img.taocdn.com/s3/m/1a714c7727284b73f2425067.png)
语文6小学教学参考“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近百年来,它已经成为人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陌生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
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和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
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发现的问题,产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陌生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有效地调动并运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审视文章,提取有用的信息,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陌生化”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就拿“导入新课”来说与过去的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来看这样的两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二年级课文《猴子种果树》。
老师一上来就问:“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呀?”(如果问得艺术一点:大家的小脑袋里钻出了哪些小问号?)于是学生很乖巧地说:1.猴子种了哪些果树?2.猴子种的果树长大了吗?3.猴子吃到了自己种的果实了吗?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呢?……这样的导课,在我们日常或公开课教学中比比皆是。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善解人意———竟然能提出诸如此类的“伪”问题。
试想,开学新课本就发下去了,由于一般并不存在语言上的太大障碍,学生大多浏览数遍后,文本内容大多了然于心。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有必要让他们去编织这些所谓的问题吗?即使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那也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所“演”的“戏”。
因为学生知道老师需要这几分钟的过渡才能把课进行下去。
这样的导课,仅仅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学习上来,仅仅是将课“引”出来,而不是启动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的动力引擎。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9a776bce009581b6ad9eb32.png)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沈玉芬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2年第04期阅读教学中的情趣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去领略。
“自己去领略”,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学会自主阅读,而决定能力的关键是思维方式的形成。
一篇文本,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不能说全懂,但也能似懂非懂,对文本已经没有全然的新鲜感,这是学生独立阅读后呈现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陌生化理论”教给学生阅读的思维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自己去邂逅一份美丽。
一、“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相融“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诗学概念,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这是艺术领域的思维方式,虽然它和阅读教学不是同属于一个范畴,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两者是相融的。
1. 产生阅读距离:“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有人说,身边的风景总是会被遗忘。
也有人说,距离产生美。
这是为什么?就如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吸引了不知多少游客纷至沓来。
但是,对于长久居住在乌镇的人来说,由于天天见、日日看,古镇本身的魅力却显得淡薄,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
“陌生化”理论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让文本陌生化,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度,延长对文本感悟的时间,而这恰恰使学生感悟的神经敏锐了,思维积极了,事物原本的面貌得以呈现。
2. 经历阅读过程:“感受”而不是“仅仅知道”。
如果在一场艺术盛宴面前,有人没等你细细品味就开始指手画脚,大谈特谈其中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不能说让人倒胃口,但至少容易让人兴味索然。
因为,这其中,缺少了个体具体“感受”的过程,只是抽象地“知道了”。
文本“陌生化”为阅读教学开一扇窗
![文本“陌生化”为阅读教学开一扇窗](https://img.taocdn.com/s3/m/65686f45fe4733687e21aa87.png)
们 可 能 还 会 开 发 研 究 出更 有 导 向性 、 标 性 、 目 校 本 性 的 课 堂 观 察 表 格 , 课 堂 中 研 究 课 堂 , 课 在 在
堂 中发展 课 堂 。 ( 芳 . 京 市 力 学 小 学 ,1 0 0 陈 南 200 )
堂
密
码
文 本
的 内 在 乐 趣 。 学 生 注 意 力 高 度 集 中 , 快 发 现 了 很 《 后 的 姿 势 》 叙 述 的 是 谭 千 秋 老 师 在 地 震 最 来 临 时 , 不 顾 身 地 用 自 己 的 身 体 保 护 四位 学 生 奋 而 英 勇 献 身 的 事 迹 。 对 于 六 年 级 学 生 而 言 , 过 读
的表象 . 人 以感官 的刺 激或情 感 的震动 。 给
阅 读 教 学 也 是 一 门 艺 术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有 效 阅读 的进 一 步 推 进 和老 师 对 文 本 的 “ 生 陌
化 ” 理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 本 陌 生 化 ”, 的 是 处 文 指 语 文 老 师在 教学 中运用 一 定 的 原则 和方 法 , 学 让 生 对 已 经 比 较 熟 悉 的 文 本 产 生 一 定 的 “ 生 感 ” 陌 , 从 而对 文 本 产生 新 鲜感 . 起 对 文本 阅读 的 兴趣 激
审 视 目前 语 文 阅 读 课 堂 就 会 发 现 , 少 新 课 不 教 学 时 学 生 对 课 文 内 容 往 往 早 已 非 常 熟 悉 , 师 老 按 部 就 班 的 教 学 很 难 引 起 他 们 对 这 些 熟 悉 内 容 的兴 致 . 谈 不 上 有 效 阅 读 。 克 雷 齐 在 《 理 学 纲 更 心 要 》 指 出 ,那 些 完 全 熟 悉 的 内 容 极 少 能 引 起 人 中 “ 的兴 趣 . 有 ‘ 奇 ’ 东 西 才 能 吸 引人 的 注 意 , 只 新 的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f60ac42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d.png)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感。
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规则,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今天,本文将浅谈关于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它的优势和不足,提供实际的教学建议。
一、陌生化艺术的概念和实践陌生化艺术,又叫“异质化艺术”,是一种由俄国文学家维克多·舍伊美诺夫所提出的文艺思想。
它所主张的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打破人们对于事物的套路式认识,达到引发思考、唤醒情感的目的。
以语文教学为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特定形式的艺术表现,比如说电影、音乐、摄影等,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感受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就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陌生化艺术的实践方式有许多,例如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游戏、切入奇特生僻的诗文、别开生面地引导学生作文等,就可以达到破除学生对语文课的传统印象,使其更愿意接受和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1、唤起学生的积极性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理念是刺激学生的感官刺激,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感知和体验语文。
这样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陌生化艺术通过新颖的方式来呈现语文内容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以新的视角来认识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常常能够产生出许多令人惊喜的想法和观点,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内容,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陌生化艺术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在接收信息、认知事物方面更加敏感。
陌生化艺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语文的运用水平。
三、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不足1、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高陌生化艺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和方式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理论运用及实践举隅
![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理论运用及实践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1273f50ca6c30c2259019e7e.png)
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理论运用及实践举隅摘要:针对现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现状,着力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陌生化”阅读教学理念。
“陌生化”这一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近百年来,该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和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理性探索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一、“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系“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思想的灵魂是通过差异与独特,变从众性为个性化,变习惯性为超常性。
即以一种新颖的、独特的信息,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新发现和新感觉。
打破人们对既定世界的感受,摆脱习惯化对我们的约束,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从而感受到对象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唤起人们对生活的鲜活感受。
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将文艺学的“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惊异感,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以求得阅读的多元性与独创性。
要求教师突破教学惯性和学生的思维惯性,不断地提升自己开发教材的能力,唤醒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理性探索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的建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某种刺激、引领,保护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阅读和创新阅读。
1.拓展背景资料,激发阅读期待,让学生进行陌生化探索(1)传统的导入《詹天佑》的导入片段:课文是怎样评价詹天佑的?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领句,也是中心句,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呢?这样的导入,表面上看,抓住了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
2022语文新课标实践与探索: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
![2022语文新课标实践与探索: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https://img.taocdn.com/s3/m/2054ba3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4.png)
2022语文新课标实践与探索: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
”高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积极研究的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紧扣学生完成阅读一整本书的全过程,将整本书阅读课分为陌生化导读课、阅读中推进课、阅读后分享课三种课型,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以引领学生实现整本书深度阅读。
一、陌生化导读课此类课型主要适用于学生初读一本名著之时。
一整本名著,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内容庞杂、主题多元,而且不少经典书籍因为年代久远,作者与现代中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导致很多学生对很多整本书都感到很陌生。
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陌生化导读课应该“导”什么?(一)导兴趣“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影视片段欣赏、精彩情节赏析、作者轶事、个性化评价或者好书推荐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先借助电影片段,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赏析保尔到莫斯科治病的片段,通过分析作品中保尔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引导学生探索保尔这一人物的特点,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在阅读《我们仨》时,先让学生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故事以及世人对她的评价,进而让学生产生阅读原著的动力。
教师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出发点,带领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又从已知走向未知。
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克服阅读的畏难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二)导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书籍浩如烟海,教师做不到手把手教学生读每一本书,但可以提供给学生可借鉴的方法指导。
导读课应重视书名、封面、目录、序言和后记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
拿到一本书后,我通常借助“四读”找到作者或者编者传递的相关信息。
即读封面:初步了解此书特点;读序言:帮助学生更快走进书里;读目录,快速了解书本内容,学会索引;读插图,从短篇阅读平衡过渡到长篇阅读。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陌生化思维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陌生化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2d28987ca417866fb84a8e0a.png)
驦驦New Curriculum Research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是普通高校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是提高大学生语文修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人文意识、深厚的人文底蕴、较高的人文境界的极佳课程。
虽然,早在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达成“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样一个共识,但在大多数大学生心目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远不及各门专业课。
另外,由于大学语文没有四级、六级的水平测试,又非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根本无法与大学英语相提并论。
还有,由于自小学(甚至幼儿园)至中学,各阶段都有语文课程,而到大学阶段再学习《大学语文》时,不论是所要讲解的作家还是篇目,大学生似乎都有所耳闻。
虽然,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注意更换与现行中学语文主要教材课文重复的作品,改选这些名家的其它佳作,或另选其它名家名作,但学生拿到《大学语文》教材后,多少都有一种似曾相识而不是新鲜新奇的感觉,这种感觉不知不觉也影响了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厌倦情绪。
其实,语文教育既很实用又很有意义,让学生背诵古文诗词可以积攒语文功底,分析文段以增进言语理解,赏析美文以学会谋篇布局和写出美句,语言艺术深不可测,无论哪位名家大家,都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不再需要学习提升了,况且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语言艺术都与各自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学生喜欢这门似曾相似的《大学语文》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陌生化”思维统领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一、何谓“陌生化”笔者本文所说的“陌生化”思维受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的启发。
一般认为,“陌生化”由布莱希特于1936年在他的论文《中国戏剧表演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的。
而“陌生化”用于编剧,就是指剧作家选择常见的熟悉的事件当题材,然而却并不从习以为常的角度去观看和认识它,使观众感到陌生,产生惊异,受到启发,突然省悟,从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让观众认识到这“司空见惯”的东西要加以改变。
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 陌生化角度
![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 陌生化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836e74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a.png)
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陌生化角度一、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是我国中学阶段的一套教学用书,其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套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关注,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观点,那就是陌生化角度对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二、陌生化角度的概念及意义陌生化一词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织波廖落发提出,指艺术手段逼使观众或读者看到习以为常之事物时,感到它们是新的或在具体情境下出现的。
陌生化不是简单的“生疏感”,而是从日常生活中把某些东西拿出来,使之变得陌生,从而引发对其新的认识。
在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陌生化角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产生审美追求和形式表达的兴趣,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三、如何运用陌生化角度来分析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通过改变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元素,使之变得陌生。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可以考虑通过古诗词的形式进行现代表达,或者将古诗词的意境搬到现代背景之下去体会,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新的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反复解读和探讨,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对于某个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从人性、社会背景、文学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实现陌生化。
通过教材内容引发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思考,或者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分析引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些都是陌生化的有效途径。
四、对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陌生化角度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陌生化角度对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并最终形成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内容的深刻理解。
陌生化角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是能够从更深层次、更独特的视角去思考。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陌生化角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陌生化,一个永恒的学习动力——陌生化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陌生化,一个永恒的学习动力——陌生化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08f96faf90f76c661371a66.png)
生完全没有认真思考的, 于是 , 陌生化便形成了 。
其 次 , 人 尽说 月色下 的荷 塘 美 , 很 少思 考 这 样 一 个 人 却
问题 : 月色下的荷塘 , 和白日里的荷塘, 真的有很大差异吗?白 日里的荷塘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月色下的荷塘中的景物, 哪些在白日里同样存在?为什么朱自清只欣赏这月色下 的荷 塘呢? 这几个问题, 同样都是从 “ 常情、 常理、 常事” 挖掘出 中, “ 超越常境” 的陌生化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们如何
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 是暂且关闭那些总是被打开的窗子,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重新 开设新的窗口, 从而使学生观赏到一种全新的景致 , 以此激发 其鉴赏与探究的热情。 哪些窗子总是被师生下意识地打开呢?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几乎每个文本都会打开的一扇窗, 是 作者简介。 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作 品, 从小学便依照 “ 时、 名、 地、 作 ” 评、 的五字 “ 真经” 告诉学生: , 鲁迅 , 原名周树人, 浙
不 去认真 思考 ?
入。 而这主动, 又必然需要借助教师的精心构设。 也就是说 , 教 师在学生对文本材料展开深入预 习的基础上, 运用陌生化
理论, 通过一连串 “ 真问题” 的引领 , 带动学生的思维朝文本 的 隐喻意义稳步迈进, 将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
这一类从熟悉的文字中创设出陌生化问题情境的方法, 当 然不只是适用于 《 荷塘月色》 这一个文本 , 中学教材中的任何
一
个句子内, 以意义 的相对独 立为停顿标志 , 整首词的停顿
上写下来, 然后在,组内交流。 J 、 之后各组再选取有新意或有个 性的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 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继续激发学生 的学 习: 一个成 功的作品首先是真的 、 善的和 美的, 苏轼 的 这 首词 , 三者兼备, 给读 者带来了文学 美的享受S , 灵美的 nb
陌生化阅读,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陌生化阅读,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https://img.taocdn.com/s3/m/105aa7f152ea551811a68741.png)
[摘要]陌生化阅读可以有效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呆板等现象,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等,从教学内容陌生化、阅读理解陌生化、表达形式陌生化等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谋篇布局等,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陌生化阅读;教学内容[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25-0028-02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
该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只有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惯见到的常理、常情、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才能给读者以感官的刺激和情感的震动。
同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以陌生化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教学内容陌生化在阅读教学中,对陌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高涨。
因此,教学内容的陌生化是实施陌生化阅读的优先选择。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陌生化的资源,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这样在别出心裁的阅读内容中,学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言语智慧的增长,凸显出阅读教学的精彩。
(一)文本事物陌生化统编语文教材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些文章描写了不少的事物。
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使文本所描写的事物陌生化,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而且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度与广度。
如,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一文,描写了许多的事物。
这些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如看瓜刺猹、雪中捕鸟、海边捡贝壳以及沙地看跳鱼等。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陌生、新奇的事物入手,展开思考探究。
当新鲜的、陌生的事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学习兴致倍增。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bb5c6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a.png)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陌生化”理论来源于什克洛夫斯基,其认为文学艺术创作需要与人们常见的事情、道理以及情况相反,并且在艺术层面上超越常境,才能刺激读者的感官或是影响读者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是学生的主要认知对象,学生就是要基于认识以及感受阅读课文,进而获得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构建经验,促进自身的成长。
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对于文章存在先验认识,虽然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能动性,然而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智力有限,这就导致这种认识一般都停留在表面上,此外,学生对于文章形成了定性认识,如“这篇课文讲的就是父爱的故事”“这篇文章讲的是环境污染”等等,这样的认识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文章学习,导致学生存在“我已经懂了,为何还要讲”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陌生化”教学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唤起其审美感受,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陌生化”阅读的内涵与意义文章是小学生直接感知的文本,课本中的课文属于单独的“生命体”,可以和学生实施有意义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带着“陌生化”眼光,阅读课文中虽不经意但关键的地方,对课文中的“空白结构”实施意义补充,品味创作手法,揣摩作者的布局构思、表现手法以及选材立意等,进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让其受到文化滋润以及人格濡染,不断地解读出文章的新意义。
只有用“陌生化”的眼光阅读,才能读出更多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1]。
二、“陌生化”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一)灵活地运用文章中的“陌生化”语言资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表达自己观点、情感的载体,属于个体的生命表达。
新鲜特殊的思想,超出常规的语言,精心的结构以及新奇的手法,逻辑中存在矛盾的地方,都是个体个性表达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
正是有这些异常的地方,超出读者阅读的前理解,让学生产生阅读陌生感[2]。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34eada4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7.png)
用“陌生化”艺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摘要】陌生化艺术是一种通过让人感到陌生和不熟悉的方式来呈现新颖艺术观念的艺术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陌生化艺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对陌生化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
结合陌生化艺术与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陌生化艺术对语文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未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也是值得期待的。
通过引入陌生化艺术的元素,可以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启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语文教学、有效性、认知、情感、素养、结合、促进作用、应用前景1. 引言1.1 介绍陌生化艺术概念陌生化艺术,即“defamiliarization”,是苏联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谢列宁在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
它指的是通过对日常或熟悉事物进行改变或转换,让人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些事物,从而产生新的感受和体验。
陌生化艺术在艺术领域被广泛运用,可以是文学作品里的异化手法,也可以是视觉艺术中的抽象表现,甚至可以是戏剧表演中的夸张演绎。
在教育领域,陌生化艺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打破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将陌生化艺术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或语言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陌生化艺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位,促进跨学科能力的发展。
将陌生化艺术融入语文教学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语言和文学作品,可以使他们更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
1.2 重点阐述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水平。
教师论文: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
![教师论文: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86587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a.png)
教师论文: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陌生化”的概念最早不是来自课程论和教学论。
它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这一理论强调要把人们熟悉的、视而不见的东西通过巧妙的设计加工变得陌生,从而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兴趣,并获得全新的体验与认知。
小语界的一些大家、名师深谙此理论,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中,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历久弥新、受益匪浅的经典课例。
一、教学资源陌生化教学资源指的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剧、图片、课件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J建议“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而事实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唯教材是从“,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能力薄弱,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在薄薄的语文书中“做道场”。
这样的教学,不知不觉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他们知道老师这堂语文课会讲哪一课,讲什么内容,甚至怎么讲都了然于胸,怎么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有资源开发意识的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备课设计的时候,会运用拓展、变形等方式,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完善、整合,打破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心理预期,打通单篇与多篇、作品与作者、课内与课外等联系。
下面我们来欣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个课例。
孙双金老师曾执教过一堂古诗欣赏课一一《走近李白》。
这堂课获得了广大课程专家、语文教师的好评,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评价说:这才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真正的语文课。
“自组教材,创建教学资源”是孙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也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孙老师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从现成的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来教学,也没有囿于自己教学古诗的已有经验,而是撇开教材、撇开经验,创新性地选择了古诗教学的主题和课型,并开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资源。
阅读教学中实现“陌生化”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实现“陌生化”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f04dfdb84254b35eefd3411.png)
中 司 空 见 惯 的 事 物 ,用 一 种 偏 离 或 反 常 方 式 表 达 出 来 ,从 而
罗 米 修 斯 的 双 膝 上 , 用 它 尖 利
■
.
彩
谭 中 ,不仅 要 涉及 文 史 等 方 面 的学 科 的 稚 知 识 ,还 要 与 其 他 同 学 交 流 、 探 讨 ,
撕 综 合能力得 到 了提高 。
这 样 他 们 的探 究 能力 就 得 到 了 培 养 ,
诵 读数擎 妥
“ 陌生 化 ”原 本是 一 个 著 名
4面 对 这 些 词 语 .我 们 不 能 .
、
通 过 陌
不 想 到 从 前 。在 普 罗米 修 斯 没
有做 出为人 类取 火的行 动 之前 。
“ 原 ” 是 孙 绍 振 先 生 提 出 还 的 文 本 解 读 的 一 种 方 法 ,亦 即
那 时 的 他 ,是 一 位 高贵 无 比的
f . 京 : 育 教 学 出 版 社 ,9 0 M】 北 教 18 .
个 天 神 ,你 本 可 以尽 情 地 享
普 罗米 修 斯 从 此 遭 受 了没 有 尽
头 的 巨 大 痛 苦 。 请 大 家 默 读 课
文 6到 8 自然 段 , 用 心 感 受 所 遭 受 的 痛 苦 , 划 出 文 中 那 些 让 你揪 心 的词语和 句子 。
个 参 与 者 和觅 食者 。通 过 亲 身 实 践 、 体 验 ,品 悟其 真 谛 , 自觉 自我 地 获 得 可持 续 发 展 的知 识 和方 法 。从 而 提 高 认 知 质 量 和认 知 水 平 ,达 到 叶圣 陶 先 生 倡导 的 “ 是为 了不 教 ”之 目的。 教 要想 全 方 位地 提 高 学 生 的 语文 素 养 ,就 要 使 学生 在 “ 出学 生 主体 性 突 地 位 ” 阅读 的 “ 边 ”活 动 中 ,注 入 双 情感 因素 ,讲 究 活 动艺 术 ,注重 可 持 续发 展 ,让学 生 实实 在 在 地 “ ”起 动 来 ( 中所 涉及 到 的课 文均 来 自苏 教 文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1721fc6a1c7aa00b52acb12.png)
读后呈现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现状,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 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 单纯的理性活动 , 需要 感性 更 用“ 陌生化理论” 教给学生阅读的思维方式 , 来提高阅读 的参与 ,需要学生以一个 阅读者 的姿态经历 阅读的过
教学 的效 率 , 学生 能 自己去 邂逅 一份 美丽 。 让
维克多 ・ 什克洛夫斯基提 出的诗学概 念 , 艺术 的技 即“
3 转换 阅读 视 角 :恢 复 对 生 活 的 感 觉 。” 恢 复 对 . “ “
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 使形式变得困难 , 增加感觉的难 度 生 活 的 感 觉 ” 这 是 一 种 更好 的 生 活 态 度 , 是 一 种 重 , 这 和时间长度 ,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 目的, 必须设 新 唤起 人 们 对 周 围世 界 的兴 趣 ,不 断 更 新 人 对 世 界 感 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 的艺术结构的一种方式 , 而对 受 的 思维 方 法 。生 活 , 是 “ 手 握 右 手 ” 不 左 的麻 木 不 仁 。
象 本 身并 不 重 要 ” 这是 艺 术 领 域 的 思 维方 式 , 然 它 会享受生活 的人 , 。 虽 永远都能跳 出原来的惯性思 维 , 以 不
和阅读 教学不是 同属于一个范畴 ,但是在一定意义上 原本 的认知方式 “ 圈住 自己” 而能 以 自己独 特的心灵 ,
两 者 是 相融 的 。
Hale Waihona Puke 策略 一 :错 用处 ” 别 , 懂 “ 恰 当” “ 辨 读 不 中的 深 刻 。
手 画脚 , 大谈特谈其 中的艺术价值 与艺术魅力 , 能说 学 生 对 于 义 本 的 阅读 呈 现 得更 多 的 是 努 力 读 懂 状 态 , 不
让人倒 胃E , l但至少容易让人兴味索然 。 因为 , 这其 中,
变熟悉为陌生,于平常处见神奇——“陌生化”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变熟悉为陌生,于平常处见神奇——“陌生化”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f893d4fa8956bec0975e37b.png)
在 阅读教学 中 , 教师应有意改 换方 式 演得像。角色的分配不再是点将 , 而是竞 呈现文本 , 把熟悉的东西通过加 工变得 不 争。 在上课 之初 , 我就布置 好任务 , 让他 们 熟悉 , 给学生造成陌生感 。当文本 以一 种 像演员扮演角色那样 ,先写好角色分析 ,
新 的感觉 。
心理学上说 : 人们 对于经常做 的事和
感受的难度和时 间的长度。 这个理 论强调 以独辟蹊径 , 引领学生注意那些容 易忽视 数次感受过的事物 , 往往 会因过分 熟悉 而 的地方 。如 : 讨论玛蒂尔德 的丈夫是个怎 变得视 而不见 , 充耳不 闻 , 它初次 发生 在 样 的人?这 样的 问题 容 易引起学 生的观 人们身上的那种 刺激 感 , 随着惯性 的作 用 果换一 下流 程 , 换一种 方式 , 给学 生多一
雹 z
变熟悉为陌生 , 于平常处见神奇
” 陌 生化 ” 策 略 在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戴剑波
摘要 : “ 陌生化 ” 理论对 阅读教学颇 具 生 创新思维能 力的训练和培养。
启示意义。 “ 陌生化 ” 应该是语文阅读 教学 二、 文本解读 的陌生化
故 而又会带来心理疲 劳。 在审美和心理的
主动性和 创造性 。
三、 文本呈现的陌生化
我换 了另一种方法 ,不再先 朗读后欣赏 , 而是把任务集 中在读上 :看谁读得好 , 谁
双 重疲 劳下 , 语文 阅读课 堂教 学常如一潭
死水。要唤起学 生的热情 , 不妨试 着用陌
生化策略来组织教学 , 也许能给学 生耳 目
陌 生化在 文学 创作 和文 艺批 评 中是 照 , 也可以借此 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周密 越 来越趋 于淡化乃至消失。 课 堂上 老师 如 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概念 , 将这一理论运 用 性和深广度。
读写教学:培养学生的“陌生化”意识
![读写教学:培养学生的“陌生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b1cdcc00f78a6529647d5347.png)
读写教学:培养学生的“陌生化”意识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三中学高妙霞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
”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因此,语言的运用是文学创作的关键。
语言的陌生化也是作家增强作品文学性的最佳手段。
“陌生化”是来自诗歌创作技巧的一个概念。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倡导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
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
“陌生化”是通过对传统的解构和翻新,使欣赏者和作品之间产生距离美的一种创作方式;“陌生化”,就是通过形式因素的强化、重叠、颠倒、浓缩、扭曲、延缓而使文学语言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从而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特伦斯*霍克斯说过:“诗歌的目的就是颠倒习惯化的过程,是我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简而言之,“陌生化”就是打破常规的语法语序,使语言感觉化、情绪化,不呆滞套板,充满活力。
它能够创造一种新的作品风格,引起人们对作品意蕴的充分兴趣,从而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意境。
一、读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陌生化”意识的原因探究1、作家作品中语言的陌生化现象值得重视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这里黄昏的头发不乏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有一种掩不住的岁月的沧桑。
王蒙的《春之声》开篇就是不同寻常的描述:“咣地一生,黑夜就到来了。
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
”黑夜的到来本来是无声无息的,悄然潜入,这里却是有声响的;月亮本是圆的,这里却长了方方的,而且它不是挂在天上,却是出现在墙上。
“陌生化”解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陌生化”解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a9410ea8da38376baf1fae83.png)
[摘要]熟悉的文本解读套路,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
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可以借助陌生化理论,让学生在熟悉的陌生中阅读想象、体验情感,实现他们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使熟悉的文本变得富有趣味、富有灵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
[关键词]陌生化解读;阅读想象;情感体验;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3-0052-01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对阅读教学来说,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学生明明已经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但是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
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十分熟悉,继而失去了一种深入探究的动力。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维,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以便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新鲜感,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一、借助陌生化解读,唤醒学生想象一般情况下,不少教师都有文本解读的套路。
如果学生对此十分熟悉,那么再新鲜的文本也会让他们感到乏味。
只有巧用陌生化解读手段,让学生对熟悉的教学套路形成新的体验,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想象,为其个性阅读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枫桥夜泊》这一首诗,如果按照常规套路,就要先简介作者、解释诗句,然后引导学生背诵。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诗句十分熟悉,甚至早已能背诵下来,这使他们感到无味,也就没有了探究的欲望。
对此,笔者巧用陌生化解读方法,从诗人的身份入手进行进行导入。
师:谁知道唐朝天宝十二年的新科状元是哪个一个吗?(学生摇头)师:那知道《枫桥夜泊》的作者是谁吗?生:(集体回答)张继。
师:是的,我们都不知道唐朝天宝十二年的新科状元是谁,但是,我们却知道了落第的张继。
张继名落孙山后,在一艘渔船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继而写下来《枫桥夜泊》,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诗。
……对于学生来说,张继参加考科举考试落第是陌生的,同样当时的新科举状元更是陌生的。
案例中,教师就是运用这种陌生感,唤醒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主动去探究的热情,从而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 , 还 它平 等 的权 利 ”! 就
如 那 2 “ 野径 云俱 黑,江船 火独明 ”:教学过程 的陌 生 活在 这个 世 界上 , 果 说 要 建 立信 赖 的关 系 , 么 信
生 化
2 1 巧 妙地 提 问 问题 的 陌生化 就 好像 使 学生 在平 淡 中 . 飞 思绪 ,重 组知 识 ,做 出阅读 的努 力 。
们 ,去 重新 解 读 、 建构 它 们 ,才 能赋 予 它们 绵 绵 不 息 的 学 生 精 心 品读 、玩 味 “ ” “ 家伙 ”“ 小 小 一会 儿 ”“ ”等 趴
生 命 与活 力 。因此 ,教 师 不应 以 自己的讲 解 分 析代 替 学 几 个 词 语 ,还 对 ‘ 决 不 掀 开 叶片 往 里 看 … … ”“ 不 ‘ 我 我 生的 阅读 实 践 ,而 应 该 让 学 生 自读 自悟 , 引导 学 生不 放 管 它 … … ” “ 不 动 声 色 地 写 … … ”等 一系 列 句 子 进 行 我 过 每 一个 产 生 陌 生感 的地 方 。如 果 这 陌 生感 出现 的地 方 鉴 赏评 价 。 时安 排 学 生补 充 “ 赖 , 给 它 ( )” 适 信 就 这 恰 好 又 是教 学 的重 点 、难 点 ,教 师 就 应将 其 作 为 教 学 的 个 句 子, 掘 出 “ 重 、 爱 、 全 、自由、 乐 ”等 丰 富 挖 尊 关 安 快 切 入 点 、着 眼 点 、着 力 点 ,努 力 激 发 学生 的解 读冲 动 ,
同样 一 篇 课 文 ,学 生 对 “ 白 ”进 行 个 性 填补 ,读 空 信 赖 基 础 。学 生 思 考 的乐 趣 ,思 路 的 跌 宕 ,思 维 的 力
突 然 听到 一 声 振聋 发 聩 的 惊雷 ,令 人 耳 目一 新 ,从而 放 出熟 悉 的 “ 重 、 自由 ”, 也创 造 性地 读 出 “ 尊 陌生 的 ”
盾 ”处 ,都 是 “ 体 ”个 性 表 达 的有 机 组 成 部分 。正 是 对 文 本 的二 次 解 读 , 生 在 已有 的 阅读 认识 里 又 建 构 新 个 学
平 这 种 种 异 常 之 处 ,超 越 读 者 阅读 的 “ 见 ” ( 前 即前 理 的 视 界 —— 真 正 信 赖 建 立 在 认 同 、 等 、相 互 尊 重 的 基 于是 ,“ 赖 , 让 它 ( )”这 个 句 式 的补 充 , 信 就 水 解 ), 产 生一种 阅读 的 陌生 感 。教学 中应 引 导学 生关注 础 上 。 这些 “ 生 处 ” ,仔细 研 读 ,拓 展文 本 的 阅读 空 间 ,使 到 渠成 地 发 生 质 的飞 跃 , 生认识 到 :“ ”并不 是真 正 陌 学 给 学生 读 出新 意 ,获得 阅 读 的高峰 体验 。 的 尊 重 ,“ 赖 ,就 还 它 本 来 应 有 的 尊 重 ”,“ 和 鸟 都 信 人
“ 生 化 阅读 ”给语 文 教 学 注入 生 机 和 活力 ,既 让 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体文 本 ”而言 ,是 一个 “ 文本 ” 。教 师 在 引领 学 人 感 到 出其 不 意 ,细 细 品 味又 在 情 理之 中 ,因 为文 本对 母 子 生 解读 时如 果仅 着 眼 于 “ 子文 本 ”, 一 点点 来解 读 ,那 于 每 一位 读 者 来 说都 是 “ 熟悉 的陌 生人 ” 。要从 貌 似平 无 疑 是 只 见 树 木 不 见 森 林 。对 于 这 类 文 本 的解 读 和 教 易 的 文字 、句 段 中读 出似 曾相 识 的 生疏 感 ,发人 未 发 , 学 , 教 师 一 定 要进 行横 向 和 纵 向 2 方 面 的 比较 阅 读 。 个 见人 未 见 ;需要 沉 下 心来 ,有 “ 骋无 穷 之 路 ,饮 不 竭之 “ 比较 是 一 切 思维 和 理解 的基 础 ”,在 阅读 教 学 中采 用 泉 ”的研 读 决心 ,顺 着 “陌生 化 阅读 ”这把 梯 子 ,慢慢 比较 阅读 , 能使 学 生对 原本 熟 悉 的文 本 产 生 陌 生感 ,读 拉近 文 本 视野 与学 生 视野 的距 离 ,达 到 视 界融 合 ,这才 出不 一样 的感 受 。 是 陌生化 阅读 意义 的本 质所 在 。
/ 教学园地 /
语 文教 学 中陌生 化 阅读 策 略
刘 莉
“ 陌生 化 ”这 一原 理 是俄 国形式 主 义 理论 家什 克 洛 夫斯 基 最先 提 出来 的。近 百 年来 ,它 已经 逐渐 成 为人 们解 读 文本 的重 要 策 略和 方法 。现代 阅读论 认 为 : 阅读对 象 是 作者 言语 行 为 的 成果 , 阅读 的 目的 就是 引 导学 生领 悟 其言 语 发生 的特 征 和技 巧 ,而 不 是仅 仅 让读 者 沉 浸到 文 本所 营 造 的情 意 空 间中 去 。笔者 结 合教 学 实践 ,谈谈 阅读 教 学 的 陌 生化在 教学 内容 、教 学过 程 等方 面运 用 。
1 “ 知不 是雪,为有暗香来 ”:教学 内容 的陌 空 筐 结 构 。作 品 的 意 义 生 成 ,有 待 于 读 者 通 过 阅读 活 遥
生 化
不 是文 本 的复 制 。 ”文 本 如果 没 有 阅 读 ,就 是 沉默 的文 动 现 实化 、具 体 化 ,特 别 是 藏 匿在 文 本 中 的空 白和 未 定
记 回 家 时, 大鸟 为什么 再三 呼 唤?面 对 现 实 的这 个世 界 , 假 使 真 的还 它 我 们 期 望 的 信 赖 , 不 放 它 们 ?假 如 我 们 放
是 一种 个 体 的 生命 表达 。新 鲜 独特 的 思想 ,超越 常 规 的 是 珍 珠 鸟 , 不会 飞 走 ?”这 些 都 是 文 中 的空 白, 会 没有 给 语 言 ,别 出 心裁 的结 构 ,新 颖 奇 异 的写 法 ,逻辑 的 “ 矛 出 回 答 。窦 老 师 引 领 学 生 再 次 静 下心 来 细 读 文 本 , 过 通
2 3 独特地填补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召唤性的 .
(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
2 1 年2 00 月 第4 ( 第 l 0 ) 期 总 9期
一中 _
一
]
1 5—
如 《 珠 鸟 》一 文 讲 述 了 “ ”与 小 鸟之 间 互 为 信 珍 我
弗 莱 说 : “ 者 带 来 文 字 , 读 者 带 来 意 义 。 阅 读 点 ,有待 于 读者 以开 放 的心态 去建 构 、发现 、填 补 。 作 字 ,就 是 黑色 的 污迹 ,就 是沉 睡 的思 想 。只 有 去 唤醒 它 赖 , 创 造 的 美 好 境 界 。窦 桂 梅 老 师 在 教 学 中不 仅 引 导 所
2 2 多样 地 比读 小学语 文 教材 的文本 大 多取 自于 名家 量 ,思 想 的觉醒 ,尽 在其 中 1 . 名 作 , 虽 往 往 较 为 短 小 ,但 不 失之 为 精 美 。这 些 节 选 3 小 结
的或经 过 一 定 的加 工 处 理 ,或 缩 小 ,或 删 改 ,相对 于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