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PPT(中文)

合集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和分型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和分型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和分 型
最新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 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 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
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
问题。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 阶段,即出生前、围产期和出生后。
• 8.脑白质营养不良 应与痉挛型脑瘫相鉴别,前者病情呈进行性。 • 9.脊椎损伤、脊椎肿瘤、先天畸形等脊椎病 应与痉挛型截瘫相鉴 别,可进行X光检查、脑脊液检查、脊髓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济失调型脑瘫相鉴别,前者表现为缓慢 进展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
4、混合型
脑瘫患儿某两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于一个患儿的身上时 称为混合型,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症状同时存在为多见。 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的表现为主,也可以大 致相同 。
按瘫痪部位分为5型: (1)单瘫; (2)双瘫; (3)三肢瘫; (4)偏瘫;
(5)四肢瘫。
1、出生前
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兆流产、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糖尿病、弓形体病、胎儿期的循环 障碍、母亲智力落后、母体营养障碍、重度贫血、遗传因素等。 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都证实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是脑瘫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感染是导致PVL发生的原因。
2、围产期 体重过轻、体重过大、早产、宫内缺氧、脐带绕颈等。 • 3、出生后 新生儿期惊厥、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积水、胆红素 脑病、脑部感染、低血糖症、脑外伤。
7、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 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可有继发 性骨及肌系统损伤;

小儿脑瘫PPT课件

小儿脑瘫PPT课件

4、减轻承重作用:由于应用承重矫形器可减 轻肢体或躯干长轴的承重,起到治疗和承 重作用。 5、改进功能作用:由于应用矫形器可改进残 疾人的步行、饮食及穿衣等各种日常生活、 工作的能力。
肌张力低下型
往往是其它类型 的过渡形式,表 现为肌肉张力下 降
共济失调型
此类型较为少见, 小脑及其通道受 累,表现为平衡 能力差,肢体运 动不协调,距离 感差,步态不稳
脑性瘫痪部位
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 度相似。 双 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 重。 偏 瘫:半侧肢体受累。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单 瘫:单个肢体受累。
早期症状
(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 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清洗 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以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 婴儿不喜欢洗澡。
(11)过早发育:小儿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但是一种 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 节段性翻身。痉挛性双瘫的婴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 硬,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
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迟缓 发育落后:运动发育明显落后(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Vojta认为,发育落后3个月以上为异常。
四肢、躯干的左右差,呈 非对称性 只以某种固定的模式运动 抗重力运动困难 做分离运动困难 发育不均衡(上肢、下肢、 仰卧位、俯卧位、左右)
肌张力不平衡(异常姿势的肌 紧张,姿势变化时张力升高、 低下及动摇) 原始反射残存,6个月以上 仍存在 正常感觉运动发育不足,异 常感觉运动的存在 有联合反应、代偿运动
矫形器对脑瘫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可应用矫形器,通过力 的作用预防、矫正畸形、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补 偿其功能。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有支具、支架、夹板及矫形 鞋等。 矫形器的基本作用 1、稳定和支持作用:通过限制关节的异常活动或作用,达 到稳定关节,减轻疼痛或恢复其承重功能。 2、固定和保护作用:通过对病变肢体或关节的固定和保护 以促进病变的愈合,如骨折治疗的各种矫形器。 3、预防矫正畸形作用:儿童生长阶段,由于肌力不平衡、 骨发育异常或受外力作用可产生畸形。但用于生长发育阶 段骨、关节生长存在生物塑性、应用矫形器可收到矫正效 果。

《小儿脑瘫》课件

《小儿脑瘫》课件
评估工具与量表评估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 量表,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
神经学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初步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检查方 法,进一步了解患儿情况。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
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诊断,并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3 小儿脑瘫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 质量。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全面性脑瘫和部分性脑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脑瘫。
02 小儿脑瘫的诊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评估
诊断方法
观察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儿的生 长发育、运动功能、语 言能力等方面,判断是
否存在异常。
神经学检查
通过检查患儿的肌力、 肌张力、反射、姿势等 ,了解神经系统是否存
在异常。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可 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 碍、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病因与病理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窒 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围生期高危因素 。
病理
脑瘫患儿的脑组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 水肿、软化、变性及坏死等病变,导 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等类 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常见。
ABC Scale
Abilities of Basic Skills Scale ,用于评估患儿的基本技能水 平。
VABS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用于评估患儿的适应行
为能力。
诊断与评估流程
初步观察与病史采集

《小儿脑性瘫痪》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PPT课件
▪ (2)不同之处:后两种分型的唯一差别是,2006年的分型 中保留了“强直型”,以强调正确区别锥体外系损伤与锥体 系损伤所致痉挛的不同,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精选课件
26
▪ 由于脑瘫是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原因复 杂,损伤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分类 存在一定困难,难以从单一的角度进行分 类,也难以严格确定某一类型。
精选课件
23
3.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 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提出 的分型(2006年)修改并提出新的分型。
▪ 按临床表现分为6型: ▪ (1)痉挛型; ▪ (2)不随意运动型; ▪ (3)强直型; ▪ (4)共济失调型; ▪ (5)肌张力低下型; ▪ (6)混合型。
▪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 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肢屈曲模 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 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 或上肢重于下肢。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 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 对称性姿势运动, 一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 右差别明显。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此型 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精选课件
10
四、病因
▪ 脑瘫的直接病因是在脑发育成熟前,脑损伤和/或发育缺 陷导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
▪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 前、围产期和出生后。
▪ 有人用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因素进行分析。传统的观点 认为围产期原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近来认为 70%~80%的脑瘫发生于出生前,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原 因不明。因此,近年认为对脑瘫病因学的研究应转入胚 胎发育生物学的领域。

小儿脑瘫ppt课件

小儿脑瘫ppt课件

家庭康复训练
家庭康复训练是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 下进行训练。
家庭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姿势控制、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 语言能力训练等。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训练进展和日常生活表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帮助 孩子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家庭氛围,为孩 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另一 种重要手段,主要用于改善肌肉
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姿势。
常用的手术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 根切断术、肌腱切断术、矫形手 术等,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手术效果和 康复进展,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术
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定期复查
脑瘫患儿应定期接受复查,评估康复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
家长和患儿应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以应对 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预防并发症
脑瘫患儿应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如肺部 感染、褥疮等。
寻求专业帮助
家长和患儿在遇到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 医生的帮助。
THANKS
谢谢
后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组成 部分,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 语疗法等。
家长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的工作, 按照治疗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关 注孩子的进步和困难,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提高患儿的身体功 能、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理能力 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病理生理
01
存在不同程度 的损伤,包括脑组织发育不全 、脑白质病变、脑室扩大等。

《儿童脑性瘫痪》-PPT文档

《儿童脑性瘫痪》-PPT文档
(2)中度:症状较重,治疗后仍需支 架和装具才能做日常活动。
(3)重度: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 常 伴有语言、智力障碍,治疗十分困 难,日后很难独立生活,必须终生照顾。
伴随症状和疾病
➢ 智力低下 ➢ 听力和语言发育障碍 ➢ 视力障碍 ➢ 知觉障碍 ➢ 学习障碍 ➢ 过度激惹 ➢ 小头畸形 ➢ 癫痫等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 阶段(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 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 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 障碍和姿势异常。
二、病因
产前期:感染、出血、缺氧、妊娠毒 血症、母体外伤
围产期:产伤、出血、缺氧
产后期:核黄疸、感染、外伤、缺氧
三、临 床 表现
➢ 运动和姿势异常 ➢ 弱智; 生长发育迟缓 ➢ 口面功能障碍; 牙齿发育不良 ➢ 语言障碍; 癫痫 ➢ 感觉障碍:视力缺陷,听觉缺陷,触觉障碍 ➢ 失认和失用 ➢ 情绪和行为障碍
(二)康复治疗目标:
1.防治畸形; 2.使肌张力正常化; 3.鼓励对称性的和双手的活动; 4.促进接近正常和正常的运动和技能; 5.早期要限制较轻侧的代偿; 6.力图改善较重的一侧。
(三)康复治疗原则:
1.“三早”原则:
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早期治疗可使已有损害的大脑功能得到 有效的代偿,并促进正常的发育。理想 的早期治疗是争取在出生后6~9个月的阶 段内采取治疗措施。
可以通过抱患儿时的感觉、触摸及被动 运动进行检查。
❖ 围巾征:让婴儿处于仰卧位,检查者将 婴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 线的关系。
❖ 内收肌角:指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手握 其膝部,使两下肢伸直,并外展,两腿 之间的角度。
❖ 腘窝角:指小儿仰卧位,使一侧下肢屈 髋、屈膝,贴近腹部,再伸直膝关节, 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小儿脑瘫康复PPT课件

小儿脑瘫康复PPT课件

小儿脑瘫的康复中国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的定义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诊断条件:1)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2)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3)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中国教科书中的定义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综合多数观点,建议脑瘫定义为:脑瘫是由于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这一定义强调所有脑瘫患儿都遭受了包括运动传导路在内的脑损伤,损伤的部位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损伤可只累及运动功能,也可不同程度地累及感知觉和其他功能。

因此,脑瘫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与儿童其他疾病所致瘫痪不同,脑瘫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中枢性瘫痪和姿势异常。

脑瘫脑部的病理改变是非进行性的,要与脑肿瘤、退行性脑部病变和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性瘫痪相区别。

脑瘫应包括那些非进行性先天性疾病或先天畸形的脑损伤所导致的瘫痪。

儿童时期的脑在持续不断地发育成熟,特别是三岁以前更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近年来脑的可塑性研究更加说明了这一观点。

发病率各国发病率有所不同,但一般发达国家在1.5—2.5/1000。

美国约有75万CP患者,英国每年新发生CP2000名。

据报道,CP发病率约在0.74—5.9/1000之间。

我国各地区CP发病率有所不同,1988年小样本统计约1.8—4/1000,但近年各地进行调查表明一般在1.9—3.4/1000左右。

CP的患病情况据报道男性多于女性,城乡差别不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迅速形成自我运动模式的关键时期 5、父母逐渐理解和接受脑瘫这一现实 6、恰当治疗与不当治疗都将产生巨大的、可能影
响一生的正向效应或负向效应 7、短期目标和有效康复措施极为重要
脑瘫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运动与精神发育 ▲粗大与精细运动发育 ▲各种功能发育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体位与部位(上肢与
原始反射存在与消失意义
未来自主运动的基础,6个月以内消失 中枢在脊髓和延髓
1、手握持反射不消失,影响主动抓握发育和前臂的支撑; 足握持反射不消失,影响全足着地和站立→步行
2、拥抱反射不消失,影响小儿的主动、协调运动,双手中 间位发育以及立直反射的建立
3、 ATNR不消失,影响对称、躯干回旋、翻身、四肢支撑爬行
反射发育与自主运动 发育、对称性等
3、姿势矫正、感觉--运动的正确引导 4、诱发患儿的主动运动 5、以神经发育学技术、感觉运动与感觉整合
技术为主
(三) 注意事项
1、康复训练的频率不宜过高 2、避免造成患儿父母手足无措 3、训练项目选择不宜过多(一般少于4项 /天) 4、不宜频繁更换治疗师 5、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治疗师角色更重要 6、及时发现是否伴有视觉、听觉、癫痫、脑积水、
1.婴儿期策略:对发育的全面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建立(包括抑制原始反 射残存、促进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的建立等)姿势矫正方法的应用
2.幼儿期策略:针对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不均衡性、运动紊乱、异常性、 运动障碍的多样性,异常方向“顺应性”等趋势,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心理及社会功能发育
3.学龄前期策略:将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引入训练,目标是为入学做准备。 采用诱导及主动运动训练、引导式教育等
行为异常、智力低下等问题,及早采取措施
二、幼儿期
(一) 特 点
1、脑瘫诊断已经明确 2、智能、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发育日渐增速 3、异常发育的趋势最明显
—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 —各种功能发育的不均衡性 —对外界刺激的“过敏”或异常反应所导致的运动紊乱 —各类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肌张力、肌力、反射等 —运动障碍的多样性 —发育向异常方向发展、强化而固定的“顺应性”
4、TLR、STNR不消失,影响全身自主伸展与屈曲 5、侧弯反射不消失,影响直立位自由活动 6、上述反射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
ATNR
TLR
STNR
侧弯反射
立直反射建立的意义
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 复立直状态 中枢在中脑和间脑
1、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 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
一、婴 儿 期
(一) 特 点
1、70%—80%脑损伤发生于出生前
鲍秀兰教授研究结果:早产儿干预组1岁脑瘫发生率
9.4‰、非干预组35.5‰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
2、脑的可塑性最强、脑发育最迅速 3、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建立
正常 异常
体格 神经系统 感知 运动 语言 行为 注意 记忆 思维个性、性格 等
★按运动发育的规律
仰卧位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
动发育 ③手、口、眼的协调发

俯卧位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坐位
①全前倾→半前倾→扶 腰坐→拱背坐→直 腰坐→扭身坐
②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 的建立
③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 肌群发育
立位
阳性支持反射→ 不能支持体重→ 短暂支持体重→ 足尖支持体重→ 立位跳跃→ 扶站→抓站→ 独站→牵手走→独走
导疗法等
4、康复治疗的频率可以适当变化与增加 5、避免不间断、过强的康复治疗 6、应用生物力学原理,以非固定性支撑或辅
助方法促进良好的运动模式与功能
(二)学龄期
特点 1、主要目标是适应学校的环境 2、学会独立、计划和处理自己的问题与需求 3、从初级运动学习为重点转向认知与文化知识的
学习 4、减少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频率 ,或不进行连续
下肢、仰卧位与俯卧 位、左侧与右侧等) ▲肌张力不均衡
未成熟性 不均衡性
异常性
多样性
▲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 ▲非对称性 ▲固定的运动模式 ▲抗重力运动困难 ▲分离运动困难 ▲原始反射残存 ▲感觉运动发育落后,运动失调 ▲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 ▲未遵循姿势运动发育的六大规律
◆锥体系损伤 ◆锥体外系损伤呈 不自主运动、肌阵挛或强直 ◆小脑损伤呈 平衡障碍、共济失调、震颤等
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
发育及康复治疗特点
李晓捷 xiaojljms@
脑瘫儿童与成人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和规律
生理、心理、社会 功能
运动功能障碍 特点、程度
环境状况
根据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特点制定 正确的康复治疗目标、选择恰当的康复策略
不同年龄段康复治疗目标及策略(指南专家共识)
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重点
1、使用辅助用具↑以增强自理能力和学校学 习能力——独立性
2、精细运动、ADL可能更为重要 3、设计和开展文娱体育训练 ,如马术治疗、
游泳训练、自行车训练以及滑冰、球类、 跳舞等训练 4、适应社区活动、参与社会活动
5、重患延用学龄前期康复治疗方案,以运动 功能的学习和训练为重点
4.学龄期策略:主要目标是适应学校的环境,应以学会独立、建立计划和处 理自我面对问题及需求的能力为主。精细运动、ADL更为重要,文娱体育训 练,如马术、游泳、自行车、滑冰、球类、跳舞等有益。防止挛缩、脊柱侧 弯等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5.青春期策略:采用辅助支具,或采用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脑瘫类型和病 情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社会交往范围,使 其将已获得的功能泛化至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
(二) 康复治疗重点
1、促进全面发育——生理、心理、社会
(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感知、认知、语言、智力、社会、运动、行为等)
多感官刺激、 ST、OT、PT、母子操、 娱乐(家长参与)等,康复治疗中贯穿趣味性
2、建立基本的运动功能是核心
——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等
★反射发育的基础上 ★抬头、翻身、坐、爬、跪、站、玩耍等
6、多种措施,防止诸如挛缩、脊柱侧弯等继 发性损伤
7、神经阻滞技术以及外科治疗等 8、家长和社区的理解与配合
小组和个人训练
选用适宜矫型器及辅助器具——坐、站、移动
长腿支架 儿童舒适站立椅
仰卧站立架 多姿势站立轮椅
俯卧站立架 Evolv 滑行器
由坐到站 –能状况、社会需求
求之间的关系; ⑥辅助治疗与康复训练之间的关系
获得最优、持久疗效,全面康复
顺应性
◆不断体会和感受异常的姿势运动模 式
◆形成异常感觉神经通路和神经反馈
◆发育向异常的方向发展、强化而固 定、加重
(二) 康复治疗重点
发展运动功能,重视心理、社会功能发育
1、采取丰富多彩的康复治疗措施 2、家长应在康复团队中发挥作用 3、适当增加康复治疗的种类
4、精细运动、ADL 5、不宜频繁更换治疗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6、提供充分自由玩耍、探索及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 7、促进自主运动功能的建立(NDT、SMT、感统、Peto) 8、适当选择应用神经阻滞技术等 9、不宜过劳(可适当休息后再治疗)
2、影响抗重力伸展、头中间位的保持 3、影响平衡反应功能的发展 4、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意义重大
平衡反应建立的意义
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中枢在皮层
1、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为了适应重心变化,调节肌 张力及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2、人站立和行走的重要条件 3、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等综合作用 4、平衡反应完善,姿势方能稳定
三、学龄前期 及学龄期
(一)学龄前
特点
能力:运动、移动、控制、学习、技巧 1、具备一定程度的主动运动能力 2、活动范围和种类扩大 3、主动控制自身运动和姿势,以适应环境 4、主动学习能力增强,不同程度地学习技巧
性和操做性的运动
康复治疗重点
1、目标是为入学做准备 2、诱导及主动运动训练为主 3、引导式教育、马术治疗、 强制性诱
1、合理制定符合儿童发育不同阶段特点的康 复目标及原则
2、选择和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治疗策略 3、辅助器具与矫形器的选择与使用必不可少
4、正确处理 ①促进运动功能与促进身心全面发育之间的关系; ②康复治疗即时 “效果”与长远效果之间的关系; ③局部矫治与提高整体功能之间的关系; ④被动运动训练与主动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 ⑤康复治疗项目、强度、数量的选择与患儿生理需
370克→700克 6m 突触→ 7倍 轴突树突→增多 加长 神经细胞体积→增大 髓鞘→形成和发育
4、初级运动功能建立与发展
反射 自主运动
—原始(非条件反射)反射出现、消失 —立直(矫正)反射的建立和稳定 —平衡(倾斜)反应的建立和稳定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握拳、抓握 、抓物、放入口中、拍打 玩具 、抛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