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 的制约
环境污染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还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度。随 着消费者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他 们更倾向于选择环保形象良好的企业 产品和服务。因此,环境污染问题不 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制约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链的发展
要点一
生态保护的意义
要点二
04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 展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总结词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是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重 要途径。
VS
详细描述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规 要求,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提 供法制保障。其次,要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确保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05
案例分析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国内案例
浙江省安吉县的“两山理论”实践。安吉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 指导思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 济发展的双赢。
国际案例
丹麦的贝森宾市是全球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该市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 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等措施,减少了碳排放,并发展了环保产业,为全球城市 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经济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投入环境保护工 作,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环保意识提升
经济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也相应提高,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环保设施建设
经济发展为环保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完善 环保基础设施,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摘要: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剖析了该省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对策;河北省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

”1]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特选取区位重要但生态脆弱的河北省为例,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途径。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

只有劳动与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

2.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

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

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

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们神清气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

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逐步升高2]。

3.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

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4.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

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

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2019-09-29摘要:本⽂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临的⼀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环境状况的困境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这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因素的联系⼀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增长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资源环境因素很⼤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们从⾃然界获取⼤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扩⼤对资源环境开发的规模,从⽽加快各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

由于各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索取利⽤速度超过资源本⾝的可再⽣速度,在这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超过环境的⾃⾝承受⼒。

导致资源环境变的恶劣,引起⽣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类的⽣存和社会经济发展,这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巨⼤挑战。

⼈类的⽣活⽣产和经济活动都与资源环境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经济发展⼜是资源开发利⽤的前提。

因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速增长的阶段,但是现存的资源⽆法满⾜经济发展的需要,⽣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着经济发展。

因此,要选择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持续⼒的限度内,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益加快,资源环境的压⼒越来越⼤。

我国拥有庞⼤的⼈⼝基数,因⽽对⼟地资源、⽔利资源、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环境各要素的⼈均拥有量较少。

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资源的开发利⽤⽅⾯存在着浪费,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使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临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问题当前⾯临的资源短缺问题主要表现在:⼀是⼟地资源⽅⾯,我国⼈均⼟地⾯积较少,⼟壤质量不断下降,更有严重的⽔⼟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现象发⽣;⼆是⽔资源⽅⾯,⽔资源较为短缺,浪费现象和污染情况⼗分严重,使⽔资源环境恶化,其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导致可利⽤⽔资源也急剧减少;三是林⽊资源,⼈们对植被滥砍滥伐,不注意对林⽊资源的保护,使得我国林⽊资源锐减,植被覆盖率低;四是矿产资源,⼈们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缺合理性,导致矿产资源的浪费。

节能减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节能减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节能减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节能减排作为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挑战的重要策略,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直接的经济效应,也涉及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首先,节能减排有助于降低区域经济的能源成本。

传统的高能耗产业往往依赖大量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随着能源价格的波动和资源的逐渐稀缺,能源成本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负担。

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企业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工厂可以更新设备,采用更节能的电机、照明系统和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

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产品价格,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节能减排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面临着转型或淘汰的挑战。

与此同时,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这些新兴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兴起,不仅为区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此外,节能减排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再者,节能减排有利于提升区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质量,降低生态系统的压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促进旅游业、健康产业等的发展。

比如,一个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地区,更有可能吸引高端人才的定居和创新型企业的入驻。

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也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形成经济与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然而,节能减排在短期内也可能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

例如,一些企业在进行节能减排改造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

浅析湿地公园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浅析湿地公园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浅析湿地公园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湿地公园建设是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以及湿地公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1.1 生态保护湿地是稀缺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

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修复当地的湿地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旅游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湿地生态景观,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而且,湿地公园的建设也可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3 宣传教育湿地公园是一个宣传湿地保护意义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促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提升,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2.1 土地利用由于湿地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处于脆弱环境中,因此其利用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湿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解决方案: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划定湿地公园的保护区和开发利用区,限制开发区的规模和范围,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2 资金投入湿地公园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场地清理、生态修复、公共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支出。

但由于湿地公园通常属于非盈利性质,难以自我维持,因此其建设和维护都需要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支持。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者引入社会投资等方式,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湿地公园的投资和经营。

2.3 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的建设通常需要对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改造,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需要长期的维护和管理。

解决方案: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和合作,确定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确保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宏观原因--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包含两个方面:一为自然环境,二为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布。 第二,自然条件的不平衡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布 局。 第三,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自然条件是区 域经济发展无可替代的自然物质前提,造就了区 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 第四,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的社会文化 发展产生影响力,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不断 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 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到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基础薄弱, 技术落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诱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区域经 济差距扩大化的主要原因;而市场化进程 中各地区利益的趋使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详细的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增 长、总量和发展水平看,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继续 呈“中西部快、东部慢”态势,远西部、长江中 上游和天津增长速度最快;区域经济总量格局继 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变化依然是东 部比重略降,中西部略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 局继续呈“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V字形态势, 新东部与中西部继续呈现相对差缩小、绝对差扩 大状态。今后几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速可能继续 趋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 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
宏观原因--历史因素
东南沿海一带凭借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较早接触西方文 明世界,吸收西方文明较早,思想较为先进。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东南沿海地区由此 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东南沿海地带成为了全国的 工业集中区,区域经济由此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受东南沿海地带的影响,加上先 天的交通地理优势,以青岛、天津为主的东部重工业开始 发展,形成了东部重工业基地。至此,形成了整个东部沿 海带。 另外,又由于中西部基础设施不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工业基础薄弱,加之政府财政有限,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 然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浅谈区域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区域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区域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是地大人多,但人均资源占有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各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各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道路。

因此,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高度重视,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

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选择,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的实践和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内涵1956年前后,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新思路,其中提出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这一思想在“二五”计划和中央有关经济方针政策中得以体现。

邓小平曾高度评价《论十大关系》所蕴含的宝贵思想,认为“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建国后,为了冷战时期备战的需要,国家曾以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

这一政策限制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然而,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多项数据都表明了这种强调内地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表面上缩小了内部差异,实际上导致了中外差异的扩大。

总结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人们理性地认识到,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矛盾统一的。

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人为地推行均衡发展政策,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邓小平指出:“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允许有差别。

”他认为搞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不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一种空想,其结果只能造成共同贫穷。

试论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对我国西部经济社会的影响

试论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对我国西部经济社会的影响

的影响意义重大 。
面 积最 大 , 1 . 2万 k ; 为 84 m 宁夏 的水 土 流失率 最
衰 1 西 部 地 区 水 土 流 失 情 况 ㈨
注 : 四川 省 数据 含重 庆 。
收 稿 日期 :2 0 —0 —2 09 8 0
作 者简 介 :韩 正 芳 (9 3 ) 1 5一 ,男 ,陕 西 岐 山人 ,高 级 工 程 师 ,从 事 气 象 业 务 管 理 工作 。
为 6 . 4 。 9 9
1 2 荒 漠 化 加 剧 .
南 地 区是生物 多样 性最 为丰 富的地 区之 一 ,至少 有 70 0多种 高等植 物 , 多地 方 以 “ 物王 国” 0 许 植 、
西 部地 区荒 漠化土 地为 1 2 6 ×1 m 占 6.0 0 k , 全 国沙化 土地 总面 积 的 9 . 0 ,主要 分布 在西 32 部 的干 旱半干 旱地 区 , 如在 宁夏 、 肃 、 甘 新疆 、 青 海 、内蒙古 等省 、 自治 区 ,仅 新疆 就有沙 漠面 积 4 2 0 k , 占全 国沙漠 总面积 的 2 3 其 中 . ×1 m。 约 /, 流动 沙漠 为 3 8 0 k , . ×1 m。 也是 沙尘 暴 的多发 区 , 已成 为西部地 区重要 的生态环 境 问题 。
障 ;二是 由 于 生 态 环 境 恶 劣 ,在 西 部 开 发 投 资 难 度 大 、条 件 差 、成 本 高 。改 善 西 部 地 区 生 态 环 境 的 建 议 对 策 :用 科 学 发 展 观 统 揽 西 部 地 区 生态 环境 建设 ; 过 生 态 与 特 色 经 济 发 展 绿 色 GD ;加 通 P 强 防 灾 减 灾 与 气 候 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政 府 要 加 大西 部 地 区 生 态 治 理 的 资金 投人 关 键 词 :西 部 地 区 ;生 态 环 境 :气 候 变 化 ;经 济 社 会 ;对 策 研 究 中 围 分 类 号 :P 9 4 文 献 标 识 码 :C

土地资源稀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稀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稀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对于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经济的热点和产业聚集区,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往往无法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产业资源,成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引擎。

而西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的匮乏,发展相对缓慢,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因此,合理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土地资源在地区经济中的有效流动,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耕地面积减少,工业用地的需求逐步增加,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例如,发展高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流转和整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土地资源稀缺性还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剧,一些地区存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在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环境修复和生态建设,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例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推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另外,土地资源稀缺性还对于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是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者,通过发展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还可以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问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_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_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良好的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彻底地解决环境被破坏问题,使环境问题不再成为困扰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

在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养成了一种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使得一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环境破坏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和地区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环境保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正确分析环境破坏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及危害,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环境破坏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

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已经在经济、社会中表现了出来。

第一,环境破坏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本。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适可而止,如果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需求,不但会加重环境负担,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从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环境破坏问题相对突出,为了弥补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得不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环境保护,客观上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

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增长。

因此,环境破坏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成本造成的影响比较显著,直接推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本。

第二,环境破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

环境破坏以后,原有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无以为继,过度依赖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再继续实行。

某些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和地区由于来不及转型,在经济增速上无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有些城市和地区甚至陷入了短期的停滞。

从这一点来看,环境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无法满足经济增速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健康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课件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课件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王圣贤
•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森林保护)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煤炭、水能) •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工业、城市化)
•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 区域
含义、性质 •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客观性
主观性 指标和方法
区域
• 空间 地理差异 地理信息
区位条件
• 获取、定位、分析(3S)
• 区域内:整体性 • 区域间:差异性、层次性、开放性
2.1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有何差异?
• 地理位置 • 气候(亚热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温带季风气候)
• 土地(水田 水稻土、旱地 黑土)
环境 问题
• 生态破坏 • 环境污染 • 资源短缺
可持续发展
文明时期
采猎文明 生 产 力 发 展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环境状况
环境 制约 人类 环境遭破坏 环境问题尖锐
人地关系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认 识 提 高
后工业文明
环境状况改善
人地和谐
3 不同阶段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产生
了什么样的影响?
• 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等丰富)
2.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区域发展有何差异?
• 农业
长: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等(劳动密集),水 产发达
松: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机械化),西部畜牧业 • 工业 长:综合性
松:重化工
人地关 系历史
• 采猎文明 认 识 提 高 生 产 力 发 展 • 农业文明 • 工业文明 • 后工业文明

生态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发展目标,而生态环境保护又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环保政策、资源利用和产业革命三个方面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需要兼顾环境和经济的平衡,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

环保政策的制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因地制宜。

同时,政府的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严厉,违规企业将面临罚款和关闭等严厉惩罚,促使企业提升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资源的利用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资源的消耗也日益严重。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资源,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水资源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鼓励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有限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区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产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相关产业链提供了发展机会。

然而,环境保护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转型压力。

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被限制发展或淘汰,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适应新的环保要求。

这也给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供支持政策和资金,帮助企业完成转型。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路径探讨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路径探讨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路径探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环境问题和生态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是当前全球各国的共同使命,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环境治理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普遍面临的共同难题。

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仅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产生深刻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只有通过环境治理才能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也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例如,环境治理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环境治理也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和环境风险,提升企业和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

二、生态建设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生态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重度污染,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态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进驻区域,促进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最后,生态建设还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促进消费者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进而推动生态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路径1.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支持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鼓励企业创新和投资,从而提升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 引导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落实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通过差别化的税收政策、环境标准和扶持政策等措施来引导市场机制,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市场导向性,创造健康和良性的竞争环境。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区域经济发展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良的生态环境则会对区域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保障生态环境提供了各种资源,如水源、土地、能源等,这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能够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资源供应将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生产效率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清洁的空气、优质的水源等,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促进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反,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增加生产成本,并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流失,从而降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市场需求现代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消费,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一座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市往往更容易吸引人才和企业的前来定居和投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影响公共财政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加,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另一方面,经济下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收入减少,进一步加剧财政困难。

这些因素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支撑经济活动,这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大规模的采矿和能源开发会破坏土地、水源等生态环境要素,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灭绝。

同时,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可能会导致资源枯竭,从而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排放与环境污染工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

工业排放物对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会影响生态环境的质量,威胁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河流流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

河流流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

河流流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在中国,河流流域覆盖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河流流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健康,也直接影响着河流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河流流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方法。

一、河流流域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水资源的利用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大量城市和工业区依赖于附近的河流。

此外,河流水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了更多商业机会,如渔业、水运、旅游等。

因此,一个稳健的河流管理计划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生态系统的支持与保护河流流域不仅提供了生活和经济所需要的水资源,还拥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

如湿地、森林和无名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等,它们是生产力和自然之美的来源。

对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洪水控制、空气和水净化等。

因此,保护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3.地理位置的优势河流流域也类似于港口城市一样在地理位置处于优势地位,使得这些地区有机会成为商业中心和物流枢纽。

沿河城市的发展也可以带动河流流域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此外,河流流域所拥有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也可以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河流流域的环境问题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1.水质污染水是生产和居住所必需的一项重要资源,但现实中,河流流域水质污染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污染水源会引发健康危害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水质污染不仅影响其自身发展,也会吓跑潜在的客户,为其经营带来影响,进而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

2.水资源短缺由于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河流流域的水资源正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许多地区,水资源已成为发展的瓶颈,限制了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张。

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发布时间:2021-11-12T05:53:02.663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7期作者:詹洪新[导读] 生态环境建设对国家的发展、人类生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詹洪新常州市溧阳生态环境局 213300摘要:生态环境建设对国家的发展、人类生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下经济相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发展的创新。

基于此,以下对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举措,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丰富,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

1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紧密的,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解说可以通过辩证统一法来进一步阐述。

一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关系,经济发展中会受到资源以及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就好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若是采取了掠夺资源的方法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生态环境就肯定会受到伤害,人们就会为之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是相互依托与彼此促进的关系。

在经济建设中人们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物质支持,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维持好生态平衡与环境问题。

2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2.1经济集约化程度低集约化是指不同经济活动开展中,有效结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升单位效益的经营方式。

而经济由于其产业特征及历史发展因素影响,集约化程度低是整体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

地理分布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分布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分布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地理条件的差异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是指土地、自然资源、气候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

本文将探讨地理分布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加以说明。

首先,地理分布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的供应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这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例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全球石油产业的中心,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高速增长。

其次,地理分布的不平衡也对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良好的地区,如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往往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热点。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引擎。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不利和资源缺乏,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这种不平衡的地理分布促使了人们对资源进行跨区域的流动,形成了城市化和人口集中的现象。

这进一步加剧了地理分布的不平衡。

此外,地理分布的不平衡也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往往成为产业集聚的中心,并形成了特定的产业链。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这种地理分布的特点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一些地理条件较差的地区则往往缺乏产业优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传统产业,难以实现结构转型和持续发展。

这种不平衡的地理分布导致了经济的分散和聚集效应,加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差异。

最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也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经济活动和人口密集,使得环境容量超过负荷。

这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02真情 教育探索291(三)增强国民消费疫情期间人们以少出门,不出门为常态,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餐饮企业纷纷倒闭,中小企业亦受影响,因此,在疫情得到缓和以后,国家采取措施刺激国民消费,例如进一步扩展消费空间、实施和完善并且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推广、推出消费券等。

重视新科技的发展,致力于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条件,进而进一步增强国民消费。

(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全球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之间的对外贸易断增加,也由此连成了一个经济整体。

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可取,会导致国家与国际脱轨、经济落后。

改革开放之初,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经济特区的创办成功说明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国家应当提升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改善对外贸易的条件,提升区域合作力度,促进国内国外贸易经济互相促进。

此外国家还要重视企业的良性发展,致力于构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真正成为有实力担当的经济支柱。

四、结束语基于我国与世界的经济和贸易密切交流,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的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存在全球供应链短缺、全球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融资困难、经济贸易问题严峻等问题,造成中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交易量下滑,以及经济市场的不稳定。

但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的很好,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完善有关加强疫情防控的法律,加强制度管理,完善处罚制度等措施;中国政府始终对与疫情有关的信息,秉承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回应各方人士的关切,并努力加深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通国际社会同舟共济、一起抗击新冠疫情。

为此,我国成为第一个走出疫情危机的国家,但国际经济与贸易还需加大力度提升交易量。

本文通过分析在新形势下存在问题,研讨出一系列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策略,制定防止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战略,并不断完善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提高国民消费支出,从而促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逐步提升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与优势。

环保与绿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环保与绿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环保与绿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现今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诸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污染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特别是疫情的来临,更加凸显了环保与健康的重要性。

拯救环境,减缓气候变化,改善人类健康,不仅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绿色产业作为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将从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环保与绿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环境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威胁越来越显著,污染、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首先,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崩溃,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环境问题导致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经济和人民生活,经济成本巨大。

最后,环境问题导致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性问题也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和稳定。

二、绿色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环保的日益重要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各国对绿色产业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绿色产业指的是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和创造社会价值。

绿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如下的效益:(1)促进经济增长。

绿色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它不仅可以延伸产业链,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降低环境成本。

我们可以通过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降低环境成本。

(3)提高社会福利。

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它还可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推动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4)推动技术创新。

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推动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绿色产业的应用与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绿色产业将逐渐向更为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其中,绿色建筑和节能产业是目前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必须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密切相关,高速的经济增长往往会对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资源环境的恶化又会限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资源的支撑,然而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尤其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会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会加速区域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过度开采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会导致空气污染,破坏大气环境;过度开垦土地会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限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

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排放物、垃圾等大量的废弃物会直接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剧资源环境的压力。

例如,工业生产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城市化进程中会带来土地的大量开发和利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这些问题也会加剧资源环境的负担,限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无限制地进行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否则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最终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状况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中,要求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首先,要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和监控,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措施,遏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也从客观上影响环境的改善。

本文介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状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而资源环境又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托, 因此,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的具体状况相适应, 否则,资源环境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明晰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区域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时解决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一、引言(一)选题背景自人类出现以后,为了维持自身的持续生存,人类不断从自然系统中获取资源,同时也向环境系统排放废弃物。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低下,.还有大片的土地未被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很快就被自然界净化,因此,人们视地球认为的净化和容纳量无限大。

但工业革命以后,现代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剧。

由于人们固有的无限世界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以及资本家对高利润,政府对GDP的盲目追求,使得人们并未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未意识到有限地球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但经济的增长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后盾,需要考虑环境的承受力,需要注重国内各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 需要选择与国家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的瓶颈已经开始出现, 中国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现有经济模式发展的需要,中国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错位导向严重制约了拉动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增长点。

(二)研究意义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

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 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是否能生存发展的问题。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 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规模、速度、可持续性。

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 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 环境也相当好, 尽管他们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过一系列的环境公害, 但是他们借助殖民经济, 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度过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曲线的顶点,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水平达到了与环境比较协调的阶段; 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不可能再有发达国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中国, 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的自然资源缺乏、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 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更艰巨。

二、资源现状与环境形势(一)资源消耗现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 国内自然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生命之源的人均淡水仅为世界的27% ,财富之母的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 地球之肺的人均森林面积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20% 。

石油、天热气人均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7.7% 和7.1%, 即使是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仅占世界储量的64%。

工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45 种矿产资源, 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同时资源供需缺口持续增大,对外依存度高, 进口量不断攀升。

1990 至2006 年, 石油消费由1.18亿t 增加到3.4 亿t, 煤炭由10.55 亿t 增加到23.7亿t,粗钢由5100 万t 增加到4.2 亿t,铜由51.2万t 增加到372 万t,铝由86.1万t 增加到865 万t,16 年间能源矿产消费翻了一番多, 金属矿产消费增加了8—10 倍。

2006 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和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44% 、56% 、61.5%和21% 。

总体看, 我国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总量不足,人均占有少;大宗矿产禀赋不佳,开发利用成本高; 国内后备资源不足,供应能力增长困难; 重要矿产品特别是石油储备不足,难以应付突发事件,资源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为主导、城市化加速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 再加上技术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管理落后等种种原因使得每吨能耗实现GDP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

以2006 年为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5. 5%, 然后, 我们消耗的标准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 粗钢占世界的30%, 而水泥的消耗量更高, 占世界的54% , 与此同时, 我国的能源效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 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机动车能耗与先进指标相比明显偏高, 我国单位GDP 的能耗是日本的7 倍、美国的6 倍, 甚至是印度的2. 8倍。

工业生产消耗的能源增长依然较快。

(二)环境问题形势能源开采和利用, 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环境, 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的所有方面。

根据世界银行估计, 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 的比例高达10%。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 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

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

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 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

2006 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 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 3 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 75% 的湖泊出现了负营养化问题。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1995 年的2 倍,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 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怪病流行、气候变暖、台风热浪等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从系统工程理论的角度来看, 资源环境问题决不是孤立的一个问题, 而是世界范围内各种问题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包括以下四点:1、民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钢材、彩电、摩托车等约有100 种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位的,但是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少, 我们的专利只占世界总数的1.8% , 其中有世界影响的发明专利只占0. 2%,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我们不得不将每台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 ~ 40%付给国外的专利拥有者。

试想,为什么目前中国只能是世界加工厂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么多年,资源环境问题还依然很突出? 等等一连串的问题, 都有一个根本核心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现在国际企业向中国转移的只是产业链上的两端附加值低的制造部分,而产业链两端附加值高研发和品牌、市场销售他们依然保留自己来做。

因此, 我们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没有相应的销售网络、品牌和定价发言权, 生产靠订单、销售靠外商、技术靠引进。

因此貌似强大的中国制造, 实际就是我们在为发达国家打工, 间接地出口我们资源, 赚了一点劳动力的辛苦钱, 而且还污染了国内的环境。

2、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不可逾越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看,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的三个阶段, 也就是产业结构呈现出轻工业、重工业、新兴工业渐次演进的规律性特征。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初、中期,几乎无一能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

当代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双重压迫,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到治污与发展同步或先发展不污染;严酷的事实是贫穷与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重化工时代,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持续, 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

由于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 产业结构迅速地向重型化转变。

以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加速推动了重工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门类工业从资源开发, 原材料加工、产品制造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和破坏。

作为人口大国, 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国内强烈的市场需求, 不可能大部分靠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污染体系,这一过程对于发展中的中国, 是不可超越的。

所以一些学者提出找出一条通过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绕开重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直接进入新型工业领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正是体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更是我们国家现代建设必经的发展阶段。

重化工工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能源资源消化的急剧增加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的沉痛代价。

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就是重化工业的持续扩张与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的重化工业还要继续发展,我们现在不能就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单单去做环境保护的工作。

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既能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 又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环保经验未充分借鉴我国很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主要是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垄断同时存在,使得资源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从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费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

例如,我国的水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的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同,我国的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 随国际市场价格而动; 但是成品油价格却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 仍然实行政府指导价( 成品油供应价严重偏低) ,从而导致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

土地征地补偿价格过低, 刺激了城市的盲目扩张, 同时侵害了农民权益。

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产品的国际的低价优势其实是资源环境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的显现。

总之, 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受管制, 严重低于市场真实价格, 无法反映出真实的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 导致了不少企业、个人对资源、能源的滥用和浪费, 而没有积极性去采用节能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严重期出现在20 世纪50~ 60 年代,之后工业技术、新兴产业的兴起, 大大改善了工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 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水、能、原材料、土地的消耗都降低了。

作为一个比发达国家工业化滞后几十年的中国, 本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新技术、新产业代替污染重、效益低的产业、产品、技术, 达到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负荷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