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第八章剖析

合集下载

温病学第八章

温病学第八章

幻灯片 44幻灯片l1 长夏初秋,湿土主令,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在湿热蒸腾的客观条件下,最易形成湿热病邪,中人以病。

至于本病的感邪途径,薛生白指出:“湿热之邪,由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

”lenovo, 2010-05-14l2 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劳倦过度,或脾胃素虚,运化功能更易受损,导致湿邪内困lenovo, 2010-05-14幻灯片 55幻灯片l3 由于湿性粘滞,所以湿热病邪阻滞气机也是其为病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往往随湿热弥漫留着部位不同,引起不同部位气机阻滞,而以阻滞脾胃气机最常见。

lenovo, 2010-05-14典型的肠伤寒自然病程分为典型的肠伤寒自然病程分为44期:(一)初期初期::发热发热,,可有畏寒可有畏寒,,伴全身不适伴全身不适,,乏力乏力,,食欲减,咽痛与咳嗽咽痛与咳嗽,,热退出汗不显著(二)极期极期::高热,食欲不振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部不适,,腹胀腹胀,,多有便秘多有便秘,少数有腹泻少数有腹泻, , , 肝脾肿大肝脾肿大肝脾肿大,,黄疸黄疸,,玫瑰疹玫瑰疹,,白痱白痱, , , 精神恍惚精神恍惚精神恍惚,,表情淡漠淡漠,,呆滞呆滞,,反应迟钝反应迟钝,,听力减退听力减退,,重者可有重者可有谵妄谵妄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现脑膜刺激征,,舌边尖红舌边尖红,,苔厚腻苔厚腻, , , 相对缓脉相对缓脉(三)缓解期缓解期::食欲逐渐好转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腹胀逐渐消失,,肝脾肿开始回缩回缩。

但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幻灯片 幻灯片 1414l8 主要适合于本病卫气阶段,尤其是气分的治疗lenovo, 2010-05-14疏利气机清热燥湿使邪气溃散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破散湿浊疠气消除膜原伏邪辛开苦降行气破结透达膜原疏利气机透表化浊燥湿降逆调和诸药调和诸药,,保护胃气幻灯片 幻灯片 3636LU1 湿困中焦,脾胃功能失常,脾不升清则溏泻;脾不散精,湿浊下注膀胱,则小便浑浊Lenovo User, 2010-05-17幻灯片 幻灯片 4545l14 甘露消毒丹原方是研成细末用开水调服,这种剂型也可以称为“丹”,如紫雪丹,其实是散剂;另外,也可以用神曲作为赋型剂制成小丸,用开水化服,也称为“丹”。

温病学题[1]

温病学题[1]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温病学中篇共72页

温病学中篇共72页

伤寒
寒邪 发热重恶寒轻,无汗, 口不渴,舌不红,脉 浮紧浮缓 表闭 辛温发汗(麻黄汤) 开泄腠理驱邪外出
14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透邪)。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
桑菊饮《温病条辨》
15
银翘散
银花一两 连翘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内因+外因
4
风热病邪
二、风温病机演变
邪热壅肺
口鼻、皮毛
痰热结胸 肺
痰热阻结 肺有热结
肺热发疹
肺卫


阳明热盛
大肠
热结肠腑 肠热下利
心包 (营血)
内闭外脱
死亡
5
三、诊断
1、诊断依据 ⑴季节 ⑵临床特点 ⑶部分病例出现热陷心包证 ⑷西医诊断为肺炎、流感等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
性疾病者。 ⑸血常规及胸片
6
2、鉴别诊断
风温
发病季节 初起发热
临床特征
冬春
表热 里传气分肺痰热为主
春温
冬春 里热为主 闭窍动风和动血
风热感冒 冬春
表热
很少里传
麻疹
冬春
表热 典型卡它症和发疹
肺痈
无季节性 表热
咳吐腥臭脓血
7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肺经证候:风温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初起 肺卫证;继则肺热证;后期肺胃阴伤证。
19
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温在卫宜辛 凉透达疏泄肺卫风热之邪。辛凉轻透之法属于汗 法的范畴,与伤寒辛温解表显然有别,其用意非 在发汗,而在凉解透达,疏通腠理,调和营卫, 逐邪外出。即使佐以辛温之味,也是微辛而已, 取其辛散之意。

温病学知识点

温病学知识点

一、温病学的争论对象、任务。

二、温病学的性质、学科地位。

三、温病学的进展概况。

四个主要进展阶段及特点。

1.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温病学》学问点绪论(1)此期特点:温病学无特地著作,有关温病的因证脉治记载散在于医学著作中。

(2)此期对温病有肯定生疏,理论朴实,概念上把温病隶属于伤寒。

2.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此期特点:理法方药有重大进展,渐渐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根底。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宋·韩祇和、庞安时、朱肱:提出敏捷运用经方。

金·刘河间:首先提出治疗热病初起以寒凉清热为主,为“寒凉派”之鼻祖,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

元·王安道:首先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别出来。

3.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此期特点:对温病的生疏更加深化,制造性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独立学科。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首创“疫气”说,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创立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说明温病发生进展机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病学体系根本形成的标志。

提出温病病因是“温邪”。

丰富和进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做出了奉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理法方药俱备温病专著。

提倡温病三焦辨证纲领,标准了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等温病学家的论述为纬,参以阅历,著成《温热经纬》,“集温病学说之大成”之著。

其他: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部风温专著。

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柳宝怡《温热逢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3)温病学说形成的标志。

温病病因学说概念的建立。

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8(温病学)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8(温病学)
营分证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血分证病理要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辨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15.试述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八章 《温病学》
一、温病学问答
1.什么是温病?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从这一概念的内涵看,其病因是外感温邪,主症为发热及热象偏重,病机特点为易化燥伤阴,具有外感疾病的特点和温热性质,因此统称为温病。在概念的外延上,温病是一类外感热病,不是指一具体的疾病。
29.在形态上如何辨别斑疹?其病机有何不同?
辨别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至,压之不退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病机区别:斑多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疹为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如章虚谷说:“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可见斑疹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别,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2)易致津液干燥:燥盛则干,热盛伤津,燥热病邪易伤肺胃阴津,甚则伤及肝肾之阴。
(3)易从火化:燥热病邪亢盛时可从火化,上干清窍,出现耳鸣、目赤、咽痛、龈肿。
11.试述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1)攻窜流走:温毒病邪可以内攻脏腑,如温毒攻肺可致肺气壅滞,轻则咳喘,重则呼吸急促困难;温毒攻心,阻闭机窍,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痉厥并见。温毒窜扰肌腠、血络,则见斑疹密布。
若在温病热入营分,营阴蒸腾,上潮于口,也可表现为口干反不欲饮或不甚渴饮,常伴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等。若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淤滞并存,阻滞气机,津不能上承,出现口渴漱水不欲咽,伴见胸胁或少腹硬满刺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名词解释一览第一章绪论1、寒凉派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2、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的一门学科。

3、广义伤寒把伤寒作为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4、戾气明代吴又可提出的温疫病因,认为温疫并非风寒暑湿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中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称为“戾气”。

第二章温病概念1、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天行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

3、时行之气出自王叔和《伤寒例》,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4、新感温病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5、伏邪温病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6、新感引动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7、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8、温毒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1、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伏寒化温根据《素问》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天受见于《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传染见于《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5、邪伏少阴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6、邪舍营分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病因
01
外感因素
温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导致温病的发生。
02
内伤因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导致人体正气 虚弱,易感温邪。
温病病机
温邪性质
温邪具有化热化燥、伤阴耗气的特点,易导致人 体气阴两虚。
温病传变
温病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 变两种方式,其中卫气营血传变是温病最基本的 传变规律。
04
总结词:风热感冒
风温肺热病例
01
总结词:邪袭肺卫
02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发热、微恶风寒 、咳嗽等症状,舌质红,苔 薄黄,脉浮数。治疗宜辛凉 解表,方用银翘散加减。
03
总结词:邪热壅肺
04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高热、咳嗽、气 喘等症状,舌质红绛,苔黄 燥,脉滑数。治疗宜清热解 毒,宣肺止咳,方用麻杏石
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 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食物。
适量运动
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 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适 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 节情绪,减轻压力,避免 过度疲劳和紧张。
睡眠充足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 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 于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
《温病学病例分析》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温病学概述 • 温病症状分析 • 温病诊断与鉴别 • 温病治疗方法 • 病例分析 • 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学概述
温病定义
温病
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并伴有热象偏重、易 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明到清代是温病学的成长时期。

()A:错B:对答案:A2.吴又可提出在温病初起不得纯投辛温,应以寒凉为主。

()A:对B:错答案:B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不可拘泥使用古方,要因人、因地、因病、因时而异。

()A:错B:对答案:B4.宋金元时期,是温病学的形成时期。

()A:错B:对答案:A5.《温热经纬》是当时集温病学大成之作。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温病是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A:对B:错答案:A2.温病易于损伤阴液,但对具体疾病而言并不绝对如此。

()A:对B:错答案:A3.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A:对B:错答案:B4.传染者为温疫,不传染者为温病。

()A:错B:对答案:A5.温病初起皆病发于卫表,然后化热入里。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

()A:错B:对答案:A2.暑热病邪不仅易于劫灼津液,而且易于损伤元气,暑温病过程中还易于兼夹湿邪。

()A:对B:错答案:A3.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的温病都是伏邪温病。

()A:对B:错答案:B4.温病的病因是温热病邪。

()A:对B:错答案:B5.兼具湿邪的病邪是湿热病邪。

()A:错B:对答案:A第四章测试1.有恶寒表现的属卫分证。

()A:对B:错答案:B2.凡病邪由表入里而未入营血的病证皆属气分证范围。

()A:错B:对答案:B3.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是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A:对B:错答案:A4.舌质红绛是温邪入营的重要标志。

()A:对B:错答案:A5.上焦病变不等于肺卫病变。

()A:对B:错答案:A第五章测试1.温病后期,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的舌象是()A:遍舌黑润B:黑苔干燥甚或焦枯C: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D: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答案:B2.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见于()A:温热病邪初袭,客于肺卫B:湿热病邪初犯,郁遏卫气分C:温邪未解,肺津已伤D:脾湿未化,胃津已伤答案:A3.神情呆钝的病机是()A: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B:邪郁肌表,闭塞腠理C:湿热上蒙清窍D: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虚风内动E:阳明热盛或热结腑实,引动肝风答案:AC4.温病寒热往来见于()A:湿热秽浊郁闭膜原B:湿中蕴热,热为湿遏C: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D:热结肠腑,阳明腑实E: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答案:ACE5.舌苔灰黑滑润为温病兼痰湿内阻之舌象。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第一、二章1.温病学的定义2.温病学的地位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6.温病学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7.温病学成长阶段(郭壅,韩祗和,庞安时,朱肱)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15.温病的概念16.温热类温病的特点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18.温病的命名19.温病的分类20.温病与伤寒21.温病与温疫22温病与温毒1.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2.温病学的地位(1)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多数病种来势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导致死亡(4)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1)揭示了温病初起热象偏盛的临床特点(2)其六经辨证纲领,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启迪(3)理法方药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4)对后世研究瘟疫意义重大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不是,是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有一份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温病卫分时即有恶寒6.温病学导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7.温病学成长阶段(1)宋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先提出了新感温病学说(2)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提出了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灵活运用经方(3)金元刘完素寒凉派代表医家,温病的奠基人,创始人在热性病的治疗上大胆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创新方①六七皆从火化--温病性质属热②六经传变,由浅至深,皆是热证--创新论③开寒凉医热病之先河--立新法④创立了双解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等表里双解之剂--创新方⑤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1)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温疫,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2)创立了疠气学说(3)在流行特点上,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4)在感染途径上,认为邪从口鼻而入(5)在受邪部位上,指出邪伏膜原(6)在治疗上,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1)阐明了纹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特殊传变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2)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3)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4)提出了温病各阶段(卫气营血)治疗大法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1)编著第一部湿热类温病专著(2)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专门的系统阐述(3)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辩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1)明确了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2)创立了三焦辨证论治纲领(3)提出三焦用药规律(4)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对温热类温病作了全面系统总结,提出治疗热病必养阴(2)王孟英对暑邪和暑病有独到见解和认识,提出暑多夹湿的观点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卫气营血与三角辩证纲领的创立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15.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从外感受,性质属热)(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4)表现的特殊性:起病较急,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变化较少,病程较长(2)湿邪困遏清扬,组阻滞气机(3)发热为主症,热象不显,身热不扬(4)湿从热化,湿从寒化18.温病的命名以发病季节----------------------春温,暑温以时令主气----------------------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以发病特点----------------------伏暑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19.温病的分类(1)从病因性质分类(病症性质)温热类--风温,春温,秋燥湿热类--湿温,伏暑,霍乱(2)发病初期证候类型(感谢之后是否立即发病)新感温病--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春温,伏暑20.温病与伤寒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与补充21.温病与温疫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温疫的概念: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疫是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温疫属于温病范围22温病与温毒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温毒:是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温病,它除了一般温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第三、四章1.温邪3.风热病邪4.暑热病邪5.湿热病邪6.燥热病邪7.温热病邪8.温毒病邪9.疠气10.发病类型11.卫分证12.气分证13.营分证14.血分证15.上焦证16.中焦证17.下焦证18.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关系19.邪陷心包与湿蒙心包鉴别1.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角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性损伤,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2.温邪病因的特点:(1)从外感受(2)性质属热(3) 致病迅速(4)季节相关(5)互相转化(6)病位有别3.风热病邪:致病特点(1)首犯上焦肺卫(2)易伤肺胃阴津(3)病情变化迅速,逆传内陷4.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急骤,传变最速,病情较重(2)发病可径犯阳明气分(3)易于耗气伤津(4)易致闭窍动风5.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变化较少(2)易犯脾胃,病位以脾胃为主(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6.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位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7.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①邪伏少阴说---叶天士、柳宝诒②邪伏肌肤说---王叔和③邪伏肌骨说---巢元方④邪伏膜原、少阴说---俞根初⑤三纲鼎立(肌肤、少阴、肌肤少阴之间)---喻嘉言⑥随体质变化不同---雷丰(雷少逸)《时病论》(2)初起即见里热证(3)郁热蒸迫,易闭窍,动风,动血(4)易耗伤阴津,后期易致肝肾阴伤8.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具有火热之性(2)攻窜流走(3)蕴结壅滞9.疠气:致病特点(1)其性暴戾,致病力强(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流行(3)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复杂多变(5)致病有种属选择性10.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指感受外邪后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其发病初起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相一致(病多发于表,初起以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2)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受外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其发病初起的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不一致11.卫分证:(1)概念:是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2)主要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4)病机:温邪袭表,肺气失宣,卫阳被郁(5)治则:在卫汗之可也,汗为解表法(6)治疗禁忌:a.辨清卫分证的临床类型,区分病邪性质,采用不同解表法b.忌用发散风寒之辛温解表剂c.不宜早用苦寒直折之品12.气分证:(1)概念:指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所产生的一类病变指温邪入里,而未入营动血的一切病证,皆属气分范围(2)主要证候:a.温热类: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辨证要点) b.湿热类:发热,脘痞,苔腻(3)病机:湿热类:正邪剧争,热炽津伤湿热类:湿热交争,瘀阻气机(4)时期:温病中期(极期)多见,高潮阶段,初期亦可见,如伏邪温病(5)范围:凡温邪已离开卫分,而又未传入营血分时,所出现的各种类型(6)临床主要证候类型: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身热,咳嗽,痰黄,胸闷,苔黄,脉数阳明经热证(白虎汤):壮热,汗多,烦渴,苔黄燥,脉洪数热结腑实证(小承气汤):潮热,腹满,便秘,苔黄厚干燥,脉沉实有力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身热,心烦懊恼,苔黄,脉数热灼胸膈证(凉膈散):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便秘,苔黄,脉滑数热与胆腑证:寒热往来,口苦烦渴,胸胁不舒,溺赤,苔黄腻,脉弦数邪留三焦证(湿):寒热起伏,胸闷腹胀,溲短,苔腻热蕴膀胱证:身热,小便短赤或涩滞热痛,苔黄,脉数邪伏膜原证(湿):憎寒发热,脘腹痞胀,苔白厚腻如积粉,舌质红绛(7)治则:到气才可清气13.营分证:(1)概念:指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2)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3)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4)病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5)主要证候类型:温邪传入营(血)分,病机变化,证候类型大多基本相似临床证候显示不出明显的差异及区别(6)治则: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14.血分证:(1)概念:指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2)主要证候:身灼热,躁然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漏血,斑疹密布无汗,舌质深绛,苔少或无,脉细数(3)辨证要点:出血见证,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苔少或无,脉细数(4)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或耗血动血(5)主要证候类型:热盛动血: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而致,证同主证气血两燔(最严重):由热毒亢盛,充斥气血而致,证见壮热,口渴,烦躁发斑,吐血(清瘟败毒饮)便血,舌绛,苔黄,脉数血热动风:灼热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绛或紫,脉弦数热瘀交结(桃仁承气汤):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行,神志如狂,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涩(6)治则: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15.上焦证:(1)手太阴肺证a.湿热阻肺证:主要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病机:湿热阻肺,肺失宣降(2)心包证a.邪陷心包证(邪闭心包;热陷心包)主要证候: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舌绛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病机:邪热内陷,阻闭心窍治法:清心开窍醒神方药:清宫汤送服三宝《温病条辨》b.湿蒙心包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主要证候:身热,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脉濡滑数辩证要点:神识昏蒙,舌苔垢腻病机:气分湿热酿痰,蒙蔽包络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方药: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3)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1)邪在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如桑菊饮之类(2)邪热壅肺:清宣肺热,麻杏石甘汤之类(3)内陷心包:清心开窍,清宫汤或清营汤送服三宝(4)转归: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16.中焦证:(1)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易出病例)主要证候: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舌黄腻或黄浊,脉滑数(2)中焦治则: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1)阳明热炽证:清胃泄热,生津止渴,如白虎汤类(2)阳明热结证:苦寒攻下,泄热存阴,如承气汤类(3)湿热中阻证:清热化湿,通畅气机,如三仁汤之属(3)转归: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温病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温病隶属于伤寒。

()A:错B:对答案:A2.明清时期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A:错B:对答案:B3.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伤寒论》B:《肘后方》C:《黄帝内经》D:《外台秘要》答案:C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余师愚B:王孟英C:吴鞠通D:叶天士答案:D5.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A:《温热经纬》B:《温疫论》C:《温热论》D:《肘后备急方》答案:B6.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

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答案:D7.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刘河间C:吴鞠通D:王安道答案:D8.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朱肱B:刘河间C:汪石山D:王安道答案:A9.《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B:及时治疗C:避其毒气D:正气存内E:以药物熏烧辟温气答案:CD10.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D: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答案:ACE第二章测试1.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A:错B:对答案:A2.《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

()A:对B:错答案:A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A:流行的大小B:传染的强弱C:发病的缓急D:伤阴的程度答案:D4.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湿温B:风温C:暑温D:春温答案:D5.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A:以发热为主症B:热象偏重C:易化燥伤阴D:都具有传染性答案:D6.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生活习惯B:气候条件C:生产水平D:地理环境答案:C7.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A:一定的季节性B:四时主气C:临床特点D:发病初起的类型答案:B8.温疫的特点是:()A:发病急骤B:可以引起大流行C:病情多较险恶D:属火热亢盛而较少夹湿邪E:有强烈的传染性答案:ABCE9.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A:风温B:暑温C:春温D:秋燥E:伏暑答案:ABCD10.温病的命名可根据:()A:首先发现该病的医家姓名B:四时主气C:发病季节D:病情轻重E:病候的临床特点答案:BCE11.按临床特征命名的温病有:()A:暑温B:大头瘟C:湿温D:风温E:烂喉痧答案:BE12.温病的特点是:()A: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B:病因是外感温邪C:有特殊的临床表现D: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E: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答案:ABCDE第三章测试1.“始上焦,终下焦”是温病的发展规律。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

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温病学》复习资料1.整体上把握章节目录,明白大体教学计划。

上篇:【第一章:以记忆为主;第二章: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第三章:全书构架重要组成,掌握不同温病致病规律;第四章:全书理论核心,精华;第五章:掌握,是学习诊断温病的工具;第六章:自习为主,对全书的方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七章:不讲】中篇:【第八章——第十一章:临床,考试重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串讲;第十四章——第十八章:自学为主。

】下篇:拔高,深入第一章绪论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至唐代是温病学的萌芽阶段;宋金元时代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明清时代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病学的发展阶段。

3.记忆部分:1)《内经》“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导源于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三因制宜。

4)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标志着温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

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刘河间:名完素。

在外感热病方面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被后世作为“寒凉派”的鼻祖。

5.明清时代1)明末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2)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舌验齿”,“辩斑疹白pei”等温病独特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

提出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

王孟英:《温热经纬》——是集温病学大成之作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1.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温病学重点[1]剖析

温病学重点[1]剖析

温病学重点名词解释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P82.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P133.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好发于冬春两季。

P144.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时。

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

P415.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胫冷等症,为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P416.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P427.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P458.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P459.斑疹:斑和疹均为出现于肌表的红色皮疹,为温病中的重要体征之一,斑点大成片,不高于皮面;疹点小成粒,高出皮肤,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

P3810.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

P7811.辛开苦降:湿温病湿热并重,困阻中焦的治法,治以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理脾胃功能。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方药用黄连、山栀苦寒泄热;合以厚朴、半夏辛温燥湿。

P11112.轻法频下:暑湿夹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

若误投承气大剂峻攻行速,徒伤正气而暑湿仍然胶结去,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腑,难速驱除,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

《温病学》讲义

《温病学》讲义

第八章 春温
3、热燔气营(血) (1)气营(血)两燔:P129 (2)热盛动血:P130 (3)热与血结:P130 4、热盛动风:P131 5、邪陷正衰:P132 (1)热闭心包:P132 (2)内闭外脱:P132 (3)阳气暴脱:P133
第八章 春温
6、热灼真阴 (1)真阴亏损: P133 (2)阴虚风动: P134 (3)阴虚火炽: P135 7、邪留阴分: P136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治则 P78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P81 (一)泄卫透表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1 (二)清解气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2 (三)和解祛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3 (四)祛湿泄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五)通下逐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六)清营凉血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5
第十章 湿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2、湿热并重证治: (1)湿热蕴毒: P171 (2)湿热中阻: P172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P172 3、热重于湿证治: P173
第十章 湿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4、化燥入血证治: (1)伤络便血: P173 (2)气随血脱: P174 5、余邪未净证治: P174
一、辨舌 以下几种:P56 2、黄苔:主要有以下几种:P57 3、灰苔:辨别润燥的不同 P57 4、黑苔:主要有以下几种:P58
一、辨舌
(二)辨舌质 1、红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8 2、绛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9 3、紫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9 (三)辨舌态:辨别舌体的形态,主要有以 下几种:P59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一)温邪的概念 P26 (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P26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P27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二00五年九月一、前言温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述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既具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讨论众多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兼有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双重性质。

其理论不仅直接适用于众多的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也对内外妇儿科及五官等各科中的发热性病证的诊治有其指导作用,因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人才,为了适应我院进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使用。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二大部分:一为总论,介绍温病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有关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纲领,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等,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二为各论,阐述常见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辨证治疗及临床运用,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

两者互相交织,构成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中强调“三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既要保持中医传统特色,又要体现当前时代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扬、古与今,中与西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阐述准确,体系完备,内容稳定,简明实用。

按我院教学计划,本课程定为54学时。

故本大纲内容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临床病案讨论所要讲授的内容为11个单元,即总论7章(含绪论),各论4章。

附篇3章内容自学。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2、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温病学重点剖析

温病学重点剖析

第一单元绪论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以桂枝为例,因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作出示范。

3、吴鞠通评价元代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金元时期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孟英张仲景学术研究: \*5、①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创立“戾气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②叶天士之《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③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论述是热病专著,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④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论治体系。

⑤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仲景学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温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②发热时温病必具之症③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症候。

三、命名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温、冬温2、以时令主气为依据:风温、暑温、湿温3、以发病季节结合主气:秋燥4、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霍乱、疟疾5、以疾病流行情况:温疫四、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

湿热类温病:湿温、湿热疫、伏暑、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和冬温。

伏邪温病:初起即发病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 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 营,加玄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 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 渴者加花粉。
2021/3/15
22
方 病机主证作


辛凉 桑 肺气郁闭 轻剂 菊 咳重
2. 肺经与相关脏腑病变:肺热移胃;肺热移肠;热迫 大肠;肺热入营窜络。
3. 证候传变:肺卫传肺藏、胃、肠腑;入心包;正 气外脱
4. 注意病邪兼夹:寒包火,夹湿等
2021/3/15
9
(二)治则治法
1、治则 清泄肺热
2021/3/15
2、治法 邪在肺卫:辛凉轻透 邪传气分:清解气分 邪热壅肺:清热宣肺 阳明热盛:辛寒清气 阳明腑实:苦寒攻下 逆传心包:清心开窍 后期热衰阴伤:甘寒清养
10
(三)治疗禁忌
1、辛温发汗。 2、初起不可过用寒凉。
2021/3/15
11
五、常见证型诊治
• (一)邪袭肺卫 • (二)邪热壅肺 • (三)肺热腑实 • (四)肺热移肠 • (五)肺热发疹
• (六)热炽阳明 • (七)热结肠腑 • (八)胃热阴伤 • (九)热入心包 • (十)余邪未尽,
肺胃阴伤
2021/3/15
12
(一)邪袭肺卫
【证候与病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 少汗,咳嗽,口微渴,咽红或痛,舌尖边红, 苔薄白,脉浮数。
2021/3/15
13

病机关键:风热袭表,郁遏肺卫(郁)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 舌尖边红,苔薄,脉浮数。
2021/3/15
14
风温与伤寒初起鉴别
2021/3/15
17
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 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 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2021/3/15
桑菊饮《温病条辨》
2021/3/15
16
银翘散
银花一两 连翘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 ,香气大出,即取 服,勿过煮。肺药轻清,过煮则 味厚而入中焦矣。病 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 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 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 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门类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 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 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 矣。
劳倦过度。异常的气候环境对人体正气的负性作 用和病邪的正性作用。 (二)发病
内因+外因
2021/3/15
5
风热病邪
二、风温病机演变
邪热壅肺
口鼻、皮毛
痰热结胸 肺
痰热阻结 肺有热结
肺热发疹
肺卫


阳明热盛
大肠
热结肠腑 肠热下利
心包 (营血)
内闭外脱
死亡
2021/3/15
6
三、诊断
1、诊断依据 ⑴季节 ⑵临床特点 ⑶部分病例出现热陷心包证 ⑷西医诊断为肺炎、流感等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
2021/3/15
20
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温在卫宜辛凉 透达疏泄肺卫风热之邪。辛凉轻透之法属于汗法 的范畴,与伤寒辛温解表显然有别,其用意非在发 汗,而在凉解透达,疏通腠理,调和营卫,逐邪 外出。即使佐以辛温之味,也是微辛而已,取其 辛散之意。
2021/3/15
21
桑菊饮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
性疾病者。 ⑸血常规及胸片
2021/3/15
7
2、鉴别诊断
风温
发病季节 初起发热
临床特征
冬春
表热 里传气分肺痰热为主
春温
冬春 里热为主 闭窍动风和动血
风热感冒 冬春
表热
很少里传
麻疹
冬春
表热 典型卡它症和发疹
肺痈
无季节性 表热
咳吐腥臭脓血
2021/3/15
8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肺经证候:风温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初起肺 卫证;继则肺热证;后期肺胃阴伤证。
饮 辛凉轻透清 肃肺气
辛凉 银 卫气郁闭 平剂 翘 热重
散 辛透凉泄
辛凉 白 阳明经热 重剂 虎 四大
汤 辛透寒泄清 透气分邪热
透邪 力度

介于 二者 之间

组成及剂量
方解
杏仁连翘薄荷桑叶 解表力弱, 菊花桔梗生甘草芦 力在肃肺止


用量小
银花连翘桔梗竹叶 辛透凉泄, 生甘草荆芥穗淡豆 力在透邪 豉牛蒡子鲜芦根薄 荷
温病学 中篇
2021/3/15
1
第八章 风温(冬温)
定义: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肺卫表 热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 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2021/3/15
2
• 发病季节:春季、冬季 • 初发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
苔薄白、脉浮数等为主要症状。 • 病位特征:初起在表,在肺卫;始终以肺病变
为中心。 • 传变特点:初期邪在肺卫风热表证;中期邪
入气分或逆陷心包;后期肺胃阴伤。
2021/3/15
3
西医参考: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如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急性支气管 炎、流行性感冒等,属于风温范围。
2021/3/15
4
一、病因发病
(一)病因 外因:风热病邪 内因:禀赋不足,阴分有亏,起居不慎,卫外不固,
风温
温邪 发热重恶寒轻,少汗, 口微渴,咽痛,舌尖 边红脉浮数 表郁不通 辛凉轻透(银翘散) 凉解透达,疏通腠理, 调和营卫,逐邪外出
伤寒
寒邪 发热重恶寒轻,无汗,口 不渴,舌不红,脉浮 紧浮缓 表闭 辛温发汗(麻黄汤) 开泄腠理驱邪外出
2021/3/15
15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透邪)。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
18
关于温病忌汗说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邪尚在肺,初用辛凉 轻剂,挟风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不与 热相搏,势必孤矣”。
2021/3/15
19
吴瑭: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 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 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 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又说:汗为五 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温病最善伤阴,用 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