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两栖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形
头 口阔吻尖,吻端一对外鼻孔,有可开闭的瓣膜。
眼 有上、下眼睑,上眼睑厚,下眼睑上方有一折叠的 透明瞬膜,可上移遮盖眼球。鼓膜一对,圆形,位于 眼后方。雄性的咽部或口角有内声囊或外声囊。
躯干短宽,前肢短,四趾,趾间无蹼。后肢长,五趾, 趾间有蹼。
二、两栖类的内部结构
(一)皮肤
1、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第一节 两栖类对陆地生境的初步适应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湿度/水 温度 密度 氧含量 环境
水环境
充足 波动小 水比重大
低 较稳定
陆地环境
干燥/不足 波动大
空气比重小 高
复杂多变
陆生脊椎动物的适应方式
皮肤表皮角质化 体温调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能力提高 五趾型附肢承重和运动
出现了肺 发达的神经感官
二、两栖类登陆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对) (若干)
管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 腹腔 输卵管口 输卵管 子宫 泄殖腔 体外
(1对)
(1对) (1对) (1对)
两栖类的个体发生
两栖类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1)以鳃呼吸 2)具侧线器官 3)无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室 单循环
成体:陆生 以肺呼吸 侧线器官退化 有五趾型附肢 二心房、一心
腰带:
由髂骨、坐骨、 耻骨组成与荐 椎相关节以支 撑体重。
(三)肌肉系统
• 肌节不明显,肌隔消失,肌纤维走向多样化
• 躯干肌肉变薄,肌纤维有分层现象
横突间肌 背肌(轴上肌) 棘间肌
躯干肌
背最长肌
腹直肌 腹肌(轴下肌)
腹斜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两栖类肌肉特点:
1.原始肌节分节现象已不明显,肌隔消失。 2.由于水平生骨隔位置靠上,轴上肌所占比例较鱼类小。 3.轴下肌分为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白 线两侧还有腹直肌。 4.具有起自头部,躯干,带骨而分布到附肢去的肌肉称为 外来肌,使前肢与躯干牢固连接而得到巩固,腰带与脊 柱相连,使后肢得到有力的支持。 5.成体鳃弓和鳃肌也转化成支持喉头、舌的软骨,以及节 制咽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感觉器官的演变 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鼓膜位于皮肤表面。
视觉:角膜 凸出,晶体 稍扁平,晶 体距角膜较 远,适于远 视。具泪腺, 下眼睑可活 动,以湿润 眼球。
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有犁鼻器.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
(九)生殖与发育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 输精小管 肾脏 输精尿 泄殖腔 体外
不完全的双循
1.隐鳃鲵科(大鲵科):体成扁筒形,具前、后肢,
成体不具外腮,鳃裂不明显。上下颌具齿,犁骨 齿呈长弧状排列与上颌齿平行。眼小无活动眼睑, 椎体双凹型。
代表动物:大鲵(蛙蛙鱼)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产于湖南、湖北、贵州、
广西、四川、陕西、山西等地。昼伏夜出。5-8月为繁殖期, 卵有胶带连接,盘状卵裂,33-40天发出幼体,外鳃为桃红色 羽状。成体灰褐色,体背有大黑斑,皮肤有各种斑纹,头顶、 腹部有许多成对疣状物,自颈侧至体侧有显著的皮肤褶,该 褶上下方有两行纵形较大不成对的疣粒。体侧有肋沟12-15条。 前肢四趾,后肢五趾,趾间有蹼。肉食性。
吸气 咽呼吸
入肺 呼气
(六)循环系统
一心房一心室 → 二心房一心室 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 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出现肺循环,与体循环共同构成了不完善的双循环。
心脏
鳃 身体各部分
肺 肺循环
心脏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
双循环
背面
腹面
- O2
V
体
a
右左 心心 耳耳
心室
+O2
V
肺
a
±O2
椎体 双凹型
双凹或后凹 前凹或后凹
肋骨
有
无或短
无
肥螈:
体背及两侧青黑或棕褐色,腹面桔黄或桔红色, 周身布满棕褐或黑色圆斑,腹部圆斑少。为后端有一 浅色短文或1-5枚浅色圆斑。颈褶明显,唇褶明显。背 鳍褶高于腹鳍褶。皮肤光滑,四肢粗短,趾、趾缘膜 宽或基部相连成半蹼。
东方蝾螈
体背及体侧黑色,腹面朱红杂以不规则 黑斑,多数个体在颈褶下方致富后部有一 “T”型朱红斑。两侧有不规则黑斑。肛后 半部黑色。皮肤光滑,有小痣粒,耳后腺 发达,有唇褶,颈褶明显。
(四)消化系统
两栖类的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 大肠,泄殖腔;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5、消化系统
两栖类消化系统特点
1.口和咽无分界称为口咽腔,腔内结构复杂。 2.舌具有辅助捕食的的作用,始现唾液腺,但无消
化功能。 4.不在保留螺旋瓣结构,有了小肠和大肠的分化,
但大肠较短。 5.出现了多出性的同型齿。 6.具有完全独立的消化腺。
3.蟾蜍科
皮肤有大小不 等的瘰粒,鼓膜明 显,其后有椭圆形 耳后腺。上下颌及 犁骨均无齿。舌端 不分叉。弧胸型肩 带,椎体前凹型, 无肋骨。我国有2 属16种。
4.雨蛙科
体较小,背多青绿色。四肢细长,趾末端膨大 成吸盘,趾末2个趾节间有趾间软骨。上颌有齿 ,有犁骨齿。舌卵圆形前端分叉,可活动。骨膜 明显,椎体前凹型,无肋骨。肩带弧胸型,雄性 有单个内声囊。我国有1属6种
2.软颅一部分仍保留软骨状态,未骨化,软骨数目较 少。临近骨块常愈合。
3.一对由外枕骨所形成的枕髁。 4.颅骨通过方骨与下颌连接,为自接型。 5.舌颌骨移至中耳,转变为听骨——耳柱骨。 6.残余鳃弓在成体中转变为支持舌和喉部的软骨。
躯 干 椎
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 是
2、皮肤裸露,光滑无鳞
3、皮肤富于腺体(黏液腺+毒腺+耳旁腺)、血管,具呼 吸功能
4、具色素细胞
5、皮肤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6、皮肤具有可通透性
体色和色纹
(二)骨骼系统
较鱼类坚韧灵活,加强了对躯体和四 肢的支持作用。
图17-2 蛙的骨骼
两栖类头骨特点
1.头骨扁而宽,脑颅属于平颅型,颅腔狭小,无眼眶 间隔。
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 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 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 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弧胸型:主要特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 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 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 雨蛙科、蟾蜍科。
第十八章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 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Amphibia)
本章知识框架及重点
两栖类
对陆地生境的初步适应
主要特征
分类
起源与进化
外形及九大系统特征
蚓螈目 有尾目 无尾目
生存与环境
进化地位
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 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 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活。 是硬骨鱼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化而来。 包括蚓螈目 、有尾目 、无尾目 3大类。
骨。 8.卵受精和幼体发育水中进行,成体上陆。
第二节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 运动,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是两栖类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形态 两栖类体分为头,躯干,尾,四肢四部分 蚓螈型 :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穴居。无足 类 鲵螈型 :四肢短小,尾发达 ,终生水栖。有尾类 蛙蟾型:体形短小,四肢强健,无尾。无尾类
(五)呼吸系统
1.组成
• 幼体 外鳃 内鳃
• 成体 鼻孔 口咽腔 喉气管室 气管 肺
辅助呼吸:皮肤、咽腔上皮
皮肤呼吸占2/5
2.呼吸方式
• 鳃呼吸 • 口咽式呼吸 • 皮肤呼吸
口底下降,鼻瓣 开放。空气入口 腔
鼻瓣关闭,口底 上举,喉门开, 空气入肺
腹部肌肉收缩, 肺囊收缩,气体 排出
充分利用氧气;减少水分散失
山溪鲵:分布四川、云南。体较大,尾长与头体 长约相等。体一般为橄榄绿色,背面有深色细点交织 成的麻斑,腹面色浅麻斑少。弧形颈褶清晰,咽部有 若干纵肤褶,肋沟12条。犁骨齿排列成二短弧形,每 侧4-6枚,彼此不连接,位于两内鼻孔之间。指趾各四, 掌、跖部有棕色角质化表皮。
3.蝾螈科
体形似蜥蜴,尾长多侧扁, 具能动眼睑。椎体后凹型,四 肢发达,前肢四,后肢四趾或 五趾,趾间无蹼。呈体无鳃, 用肺、皮肤呼吸。体内受精, 雌性具受精器—泄殖腔外翻的 囊。将精子纳入体内,雄性泄 殖腔内具腺体分泌胶质将大量 精 子 粘 成 精 包 。 现 存 16 属 50 余 种。我国产6属18种全分布于东 洋界(秦岭以南) 。
5.蛙科
上颌及犁骨具齿,舌端分叉,鼓膜明显, 一般无毒腺。除第8椎骨外,椎体为前凹型,荐 椎横突柱状,肩带固胸型,后肢发达。
6.树蛙科
趾末端形成大吸盘,有 马蹄形横沟,末端骨节呈 “Y”形。后肢具半蹼。椎 体参差型或前凹型,趾、指 末两节有间介软骨,趾、指 骨末节成“Y”形或“T”形。 趾、指末端膨大成吸盘,吸 盘背面无横沟,腹面呈肉垫 状。多树栖。
• 从空气中的获得氧气 • 支撑体重的问题 • 防止水分蒸发 • 生理生化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 在陆地繁殖 • 适应陆生环境所必需的感觉器官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解决的途径:
动物体形的改造 新器官的产生 原有器官的机能转变
二、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与不完善性
1.两栖类以肺呼吸,并将皮肤和鳃作为辅助呼吸的器官。 2.表皮开始角质化,但程度较底,这就决定了两栖类依赖周围的湿度
( 八 ) 神 经 系 统 与 感 官
大脑半球 嗅叶
中脑视叶
小脑
视束 丘脑下部
脑下垂体
两栖类神经系统特点小结
• 1. 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分布零散,只与嗅 觉有关,称原脑皮.
• 2. 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 3. 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
• 4. 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副 交感神经.
±O2
不完全双循环示意图
1.动脉系统
左、右动脉干
颈体 肺
总动 皮
动脉 动
脉
脉
四 头肢 肺 部和 和
内皮 脏下
动脉弓:连接腹大动脉
和背大动脉的弓形血管, 胚胎期一般为6对。
2.静脉系统(Y型)
1.前后腔静脉代替了鱼类的前后主静脉。 2.腹静脉代替了鱼类的侧腹静脉。
前腔静脉 1对
颈外V. 无名V. 锁骨下V. 肾V.
2.小鲵科
体较小,全长不超过300mm。具活动眼睑, 椎体双凹型。皮肤光滑无疣粒,多具颈者,体侧 有明显肋沟。体外受精,雌性不具受精器。成体 不具外鳃。肺或有或无。
极北小鲵: 分布东北地区。体小长度不超过150mm, 背青褐色,正中橄榄色有黑色带状斑纹。眼后质尾两 侧有黑褐色纵纹。犁骨齿呈“U”形,位于内鼻孔后方。 左右额骨及顶骨之间有一长囟门,前后肢均为4趾,有 肺。肋沟13-14条,通达腹面。
1.盘舌蟾科
舌盘状,周围与口腔粘膜相连,不能自由伸出口外,舌 尖不分叉。上颌有齿,下颌无齿。肋骨三对,连于第2-4 椎鼓,椎体后凹型,肩带弧胸型,雄性无声囊,蝌蚪仅
在腹中线处有一鳃孔。我国有1属4种。铃蟾属Bombina
2.锄足蟾科
舌端游离微 有缺刻,上颌具 齿,椎体前凹形 间有双凹形,荐 椎横突极大,肩 带弧胸型。我国 有8属约63种。
斑腿树蛙
7.姬蛙科
体较小,头狭短,口 狭小。舌端部分叉。 椎体前7枚为前凹 型,第8枚为双凹 型。固胸型肩带, 肩胸骨很小或消失, 无肋骨。
蚓螈目
蝾螈目
蛙形目
(有尾目) (无尾目)
四肢
退化
弱小
发达
尾
有,短小
有,发达
无
皮肤 裸露;有骨鳞残 余
裸露
裸露;角质 化
头骨 发达,似爬行类 边缘不完整 边缘完整
条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3.强有力的五指型附肢,但相对原始,四肢不能将躯干抬高离开地
面,也不能快速运动。 4.脊椎分化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4部分。荐椎的分化是由于腰
带与脊椎直接相连的结果。 5.循环系统由单循环转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转
变为两心房一心室。 6.大脑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为原脑皮 。 7.两栖类上陆后听觉器官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中耳——鼓膜及听小
后腔静脉 1条
生殖V.
肝V
3.淋巴系
• 两栖类具发达的淋巴系统。 • 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结构。 • 不具淋巴结。 • 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通道。
(七)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
肾脏 皮肤 肺
排泄系统
肾脏 输精尿 (1对) 管
(1对)
泄殖腔 (1个)
膀胱(1个) 泄殖腔孔通体外
排泄系统特点
1.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组 成。 2.蝌蚪以前肾为排泄器官,成体以中肾为排泄 器官。 3.排泄物主要是尿素。 4.排泄系统担负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