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课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实验课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郝宇

一、案例主题

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而在实际中,课堂必不可免的则会遭遇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也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初三化学实验课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二、案例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更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教育案例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之谜》的第二节《氧气的制法》的第二课时。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期待以及实际的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容,出现了问题所要考虑的是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

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教材32页的活动探究,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

溶液,学生讨论出原因得出以下结论: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较慢。

这时,一个学生说: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是硬塞给学生,这实验也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一下子,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我冷静了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论。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还有人说:可能是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还是比较缓慢,不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两种猜测的证明,由于时间关系,我把它安排在课下学生利用兴趣小组来完成,实验证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我由此看到了学生眼中兴奋的表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其实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是学生的大胆猜想,一是猜想与事实的相反结果。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考虑到的,但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靠理论就下结论。体现了在课堂中师生平等,都是课堂主人的新理念。

教学环节的设计紧促有序,合理适度。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也比较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理解,时刻都渗透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真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现的机会,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有很多的时候,我担心学生考虑不到,表达不好,总结不全,认识不足等,自己讲的多,结果学生掌握的还好,但是应用起来捉襟见肘,进入复习阶段提升不大,与我的愿望有差距,我进行深刻反思,觉得不够相信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不够,知识的生成性做的不够到位。我改进后,我觉得学生表现的真不错。

课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课件制作方面,我经历了几个阶段的不同认识,感触颇多,现在我更注重实用性,合理性,必要性,舍弃了所有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我用的也更得心应手,效果也不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