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二、主要的区域特征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2、平原丘陵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3、我国资源的分布: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②北方:煤、石油、铁;③西北:石油、天然气;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三、资源跨区域调配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⑤西电东送: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四、河流开发①流域治理—修大坝—拦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增强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涝)a:――→防洪、灌溉、养殖――农、林、渔等第一产业水平提高b:――→航运、旅游业――第三产业发展c:――→发电(火电、水电、核电)――发展炼铝、化学高耗能工业――形成工业走廊五、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高中地理 4.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内容拓展(鲁教版3)

高中地理 4.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内容拓展(鲁教版3)

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知识拓展】一、我国沿海三大区域城市化类型1.京津冀北地区—-行政指向和大都市扩展带动型的城市化这是我国自上而下城市化的主要模式。

一般情况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首都具有全国意义,县城具有区域意义。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天津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保定曾经是河北省的省会,因此行政指向型的城市化在本地区表现得非常明显,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京的城市发展.2。

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带动和地方政策驱动型的城市化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各种开发区功能最为全面的地区,大量开发区的兴建加剧了长江三角洲本就十分密集的城市密集度,使区域内城市网络的形成由此进入加速阶段,大量农村景观逐渐转变为富有特色的新型城市景观。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浦东开放开发模式”。

该模式着重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吸引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塑造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区域化、国际化经济增长中心。

地方政府驱动型的城市化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动力、农工相辅的农村城市化模式,这种类型的典型地域是苏南地区,因此又可以称之为“苏南模式”。

3。

珠江三角洲-—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因具有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该地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业化决定了其工业发展的投资主体主要来自外资和地方,而不是来自于中央和省政府,与以城市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相比,珠江三角洲表现为以区域(乡村)为基础的乡村企业促进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城市化。

亦即珠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三产业,这些企业开办之初,均未得到国家建设投资,其资金主要来自于外商和乡村集体积累,或依靠农民个人集资和投资,或依靠少量贷款。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步伐。

“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崛起,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相继兴起一批小城镇。

这种城市化模式可以称之为“珠江模式”.二、珠三角的概念比较“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域,具体图解如下:。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_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练习湘教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_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练习湘教

第六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基础巩固组](2017届安徽名校联考)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体,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

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C.淮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2.根据区域特点,沿淮城市群的整体定位是( )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②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承接地③安徽重化工主要集聚地④安徽旅游示范区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③解析:第1题,沿淮城市群,面积占安徽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说明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上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

淮南市外圆圈不是最大,说明经济总量不是最大;淮北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2题,淮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地,也是重化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且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距长江三角洲近,是长江三角洲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微省旅游业示范区。

答案:1.A 2.C(2017·莱芜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产业发展矩形方阵分析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城市在产业发展中( )A.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增长潜力较大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C.缺少增长快、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D.纺织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4.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②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③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④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但近五年增长率较低。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原卷版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原卷版

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区域城市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土地荒漠化】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11题。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2019年天津卷)【湿地】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2.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图2),其目的主要是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2019年江苏卷)【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图8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8.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2019年北京卷)【区域经济发展】读图3,回答第5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命题展望]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该区域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危害?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试题以综合题为主,不少问题还是结合政、史知识来考查。

[主干知识串讲]要点串讲一、一个地理热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南部,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该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凭借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目前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

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的蓬勃发展,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3)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问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耕地被大量占用、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两个启示(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经验对我国河流开发的启示①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

例如,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

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l/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

但是,现在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占可开发利用的8.6%。

其他河流开发程度也很低。

今后要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以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要。

②流域的开发要综合治理开发整个流域我国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给进一步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造成了障碍。

高考地理《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考点真题复习

高考地理《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考点真题复习

高考地理《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考点真题复习(2023·广东)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上海合作组织2018青岛峰会的新闻中心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建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能A.增加资源耗用B.提高资源利用率C.增加资源成本D.增加治理污染费用2.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2022·云南)3.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A.绿色出行B.节约用电C.节约纸张D.过度消费(2022·四川)为了提倡低碳生活,某公司推出了一款公益行动“蚂蚁森林”:用户依靠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来养大电子设备中的虚拟树。

虚拟树长成后,就在某个实际地点种下实体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蚂蚁森林”公益行动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全球变暖B.水土流失C.生物多样性减少D.土地荒漠化5.目前该公益行动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成功种植五千多万棵树,这些实体树的主要功能是A.涵养水源B.防风固沙C.美化环境D.保持水土(2022·贵州)“无废城市”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完成下面小题。

6.“无废城市”发展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是()A.依赖、敬畏B.崇拜、改造C.征服、主宰D.调节、和谐7.建设“无废城市”,我们应该()A.乘公交车出行B.参与垃圾分类C.使用节水龙头D.减少洗涤频次(2022·广西)我国把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首要位置。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讲 湘教版必修3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讲 湘教版必修3
l 流域环境不断改善 l 一大批旅游项目的建设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 l 预留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 利用 l 调整农林牧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l 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开发成果
实现了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的统一
社会效益 根治了洪灾
经济效益
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
l 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
建坝后,诺克斯维尔以下可通航 航运 l 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
l 水运可达22州
大规模发展水电、火电和核电
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提高水质
发电 l 形成全国最大的电力基地
提高 l 污染防治
l 促进了流域内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水质 l 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改善
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旅游 l 水库的修建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流域开发的背景和方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 之间存在“吞吐”关系。 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 1970 ~ 2000 年 间 年 净 径 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 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 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 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 料和所学知识,完成2~4 题。
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早期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
流域早期开发方式与问题
流域开发早期往往以农业和矿产开采及加工业为主,造成严 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就田纳西河而言,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河流的航运价值分析思路
流域开发的背景和方式
1.下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 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中地理中的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

高中地理中的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

高中地理中的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城市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的发展与可持续性成为了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背景、城市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城市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背景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了城市化的加速。

城市化背后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例如,工业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生活条件更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更加发达,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往城市。

二、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城市的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对空气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大量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导致了环境污染。

此外,城市发展还带来了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剧、社会犯罪率的上升等。

三、可持续城市的构建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构建可持续城市成为了地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都能够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城市注重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创新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在社会方面,可持续城市注重社会公平和居民的参与,建设和谐社区,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城市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四、可持续城市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城市的概念和实践,我们可以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被誉为世界上最可持续的城市之一。

哥本哈根注重发展绿色交通系统,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量。

此外,哥本哈根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这些措施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了一个环保、宜居的城市。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5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5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案(含解析)

第35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经济发展快1.优势条件(1)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

(3)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文化发达;著名侨乡,改革开放政策优惠。

特别提醒珠三角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其他原因:①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意识超前并富有开拓精神;②开放、开发早,为以后的发展赢得先机。

【易错提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1)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2)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2.经济发展成就(1)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和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2)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建立起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易错提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二、城市化水平高1.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前缺乏大、中型城市,城市密度很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的城市群。

2.城市化动力: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易错提示】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工业产值。

三、问题与对策【易错提示】市场腹地狭小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

由于受南岭的阻隔,“珠三角”的经济腹地较小,导致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造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后劲不足。

考点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和进程【例1】(高考经典题)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审题能力培养]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B (2)D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下图所示: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讲义(含解析)鲁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讲义(含解析)鲁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讲义(含解析)鲁教版第36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考纲呈现]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纲解读] 1.分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难点2.掌握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重点3.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思维导图] 考点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和进程1.工业化及衡量指标1工业化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由农业占主导地位转变成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衡量工业化的结构性指标①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如下图所示3.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概括为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5.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考向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图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图2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

高考地理复习课后习题 阶段检测卷7 区域发展战略、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复习课后习题 阶段检测卷7 区域发展战略、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阶段检测卷(七) 区域发展战略、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有“东海鱼仓”“海鲜之都”和“千岛之城”之称的舟山,由于岛屿星罗棋布,一直以来交通制约了其海鲜的外运。

8月23日,一架无人机从舟山定海象山岗装载20千克海鲜特产跨海直飞上海金山,为海岛低空智慧物流运输打开了新的大门。

据此完成1~2题。

1.飞行控制系统能够操控无人机精准地往返于海鲜产地和消费市场,其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NSSC.GISD.VR2.利用无人机运输海鲜( )①快捷、保鲜②受天气影响大③运输量大④灵活便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打造海上“能源岛”、海洋新能源建设等涉海建议,并有代表提出“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对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内的关键矿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建议。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包括多方面战略布局,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体现的战略布局思想是( )A.推动海洋经济发展B.保护海洋生态环境C.坚持海陆统筹发展D.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4.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能正确表示专属经济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促进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

下图为我国四大地区间资源、资金等流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四大地区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A.东北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西部地区6.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B.高新技术产业C.资源密集型产业D.第一、第三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交通一体化为依托,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全归纳》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全归纳》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2.城市功能(1)含义: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3.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1)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

(2)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3)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

(4)综合服务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备。

(5)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6)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

4.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1)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对其他城市发挥主导作用。

(3)与一般城市相比,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更强,城市功能更完善,科技更为先进,聚集程度更高,辐射范围更广。

拓展延伸:全国性中心城市与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区别(1)全国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范围主要在国内,一般是一国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其经济腹地包括国内各个城市,具有较高的能级和较强的集聚力及辐射力。

全国型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具有较发达的服务业,是科研力量的集中地,是全国的创新之源。

(2)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全国性中心城市往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及国际资源配置。

当它的政治、经济、贸易、金融中的某一部分或多个部分大大超过本国的辐射半径,开始延伸到别国城市时,全国性中心城市演变为国际性中心城市。

(3)国际性中心城市是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拥有大都市绵延区,具有极高的能级和极强的集聚力及辐射力,对世界经济有较强的影响力,处于城市体系的最顶层。

对于国际性中心城市而言,跨国公司的聚集以及金融业的高度发达是体现其集聚力和辐射力的最重要的表现。

5.城市发展与腹地经济特征密切相关 (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6.城市的辐射功能(1)含义: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综合提升湘教版必修3

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综合提升湘教版必修3

单元综合提升网络构建核心点拨针对该部分点多面广的特点,建立知识网络并抓主线——可持续发展。

1.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明确不同生态问题的分布地区、产生原因和保护措施。

2.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用持续发展的理论去综合分析资源(特别是水资源、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3.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区域图中提取出有关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相关知识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对策、措施类试题的解答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1.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治理措施典例展示(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思维过程标准答案(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方法总结对于措施类试题,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政策或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常见措施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资源、环境问题解决、治理措施水资源短缺开源: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单元 第三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配套

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单元 第三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配套
第二十七页,共47页。
【读图专练】2011年,深圳GDP首次(shǒu cì)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 10%以上。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1)、 (2)题。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1)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在2011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10年相比,2011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dá dào)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2013·南京模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要(zhǔyào)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 的典型 模式。读图回答1、2题。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 (3)环境污染(huánjìng wūrǎn)严重。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 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 (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减少化肥、 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农业;④加强环境监管,污水达标排放。
第十页,共47页。
第十一页,共47页。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tuī dòng)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 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第十二页,共47页。
【师生互动1】 我国区域(qūyù)城市化有哪些典型模式? 【提示】
第十三页,共47页。
【典例1】下图为1980~2008年深圳工业总产值的增长(zēngzhǎng)示意 图,读图回答(1)、(2)题。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特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可行性、社会公正性和环境可行性。

3.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综合性、长远性、协同性、继承性、多样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群体和各种基因型的总称。

3.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

4. 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可持续存在的最大负荷。

5. 资源枯竭与资源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类型。

6. 环境承载力:某一地区或系统能够容纳尽量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而不引起环境的恶化。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领域1. 经济可持续发展(1) 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环保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传统污染型产业。

(3) 能源的转型和优化: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 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动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化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闭环利用。

2. 社会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

(2) 教育和卫生:加强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3) 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 环境可持续发展(1)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

(2) 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生态修复与建设: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环境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制度,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课题】西三角经济圈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教学目的】1.学会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2.学会分析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和城市化过程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基本知识】考点一:西三角经济圈中区域差异:【例1】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1月均温(℃) 7月均温(℃) 年降水量(mm)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无霜期(天)6 25.1 1500 1071 296-0.9 26.6 658 2267 232 材料二:“西三角经济圈”包括经济圈、经济圈和以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将被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1)和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从农业生产角度分别评价平原和渭河平原在气候资源上的优势。

(3)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分析其区位优势。

(4)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西三角经济圈”有哪些有利区位条件?(5)位于渭河谷地,该地形区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区域差异比较步骤和比较因素考点二:西三角经济圈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例2】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由到经过我国重要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

同时它也是我国粮食作物中________和__________作物的分界线。

(2)指出图中、两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并分析导致两城市地域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三角经济圈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4)西三角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例3】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材料二:上图圆部分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包括经济圈、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1)“西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布特点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试述打造“西三角经济圈”中社会经济措施。

(4)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

【归纳总结】城市群可持持续发展措施【例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都市圈、都市圈、锡常都市圈和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左图是2011年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右图是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与中、北地区相比,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锡常都市圈与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在北地区,规划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

(5)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南地区________,中地区________,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归纳总结】城市化推动力的差异1.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2.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3.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4.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5.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巩固练习】1.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荷兰和省地图。

材料二:荷兰70%的花卉生产采用温室,栽培,花卉生产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施肥、喷药等都实现了电脑自动控制。

大部分生产企业应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克隆技术等。

材料三:近年来,新兴高技术产业如光电产业、新医药产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兴起,软件园被科技部评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软件产业基地。

现代化的交通是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区位条件。

工业园区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行车时间不到1小时,距离浦东国际机场约1.5小时的汽车行程。

(1)比较荷兰与省地理位置的相同点。

(2)荷兰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

省南部的气候类型是___。

导致荷兰和省气候类型不同的主导因素是____。

(3)阅读材料二,概括农业技术在荷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

(4)阅读材料三,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通常布局在接近机场和高速公路附近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咸新区列入西部地区重点建设城市新区。

西咸新区,位于、两市建成区之间,是促进“西()咸()一体化”,把市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

材料二:省年降水量线分布图、西咸新区示意图。

(1)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古人认为“泾河浊、渭河清”,简述泾河“浊”的主要原因:____。

(3)省汉江谷地、渭河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自然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与汉江谷地相比,渭河平原略显不足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

(4)简述西咸新区的主要区位优势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区位优势:__________,有利影响:_________。

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

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城市面积(平方千米)GDP(亿元)人口(万人)城市级别82403 3486.20 2808 直辖市12400 2750.0 1234 副省级城市21111 1203.00 619 地级市8032 603.00 395 地级市27600 334.1 500 地级市(1)(2)以、、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

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3)长江上游区域的各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明显,简要分析市发展成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4.长三角和珠三角(双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双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材料二:双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2007年)城市群土地面积(万Km2)常位人口(万)非农业人口比重(%)生产总值(GDP/亿元)进出口总额/GDP长三角11 9749 65 46862 1.13 珠三角 2.5 4492 77 25416 1.78材料三:IC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一般由设计、制造、封装三个环节构成,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IC产业基地。

下图是2001~2007年我国IC产业产值(亿元)结构变化图。

(1)与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小的是______;材料一中所标的珠三角城市都有直射的机会,与相比,每年先得到直射的是_______。

(2)从材料二可知,两个城市群相比,经济密度(单位面积GDP)较大的是_________,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的是_______。

(3)2001~2007年,我国IC产业产值居主导地位的是_______环节,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最快的是_________环节。

(4)酸雨主要由_______与NO3等酸性气体污染造成。

双三角地区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闯题的合理措施。

5.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

近年来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

(4)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例1】(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2)平原: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渭河平原:日照时间长,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

(3)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给古都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位于黄河流域,有多条河流流经,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位于国土中部,便于行政管理。

(4)“西三角经济圈”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等。

(5)地壳断裂下陷,经河流堆积作用形成。

【例2】(1)岭;小麦;水稻(2)为集中式,为组团式。

地处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各组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地处两江交汇的丘陵地区,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使城市的发展失去了完整性。

(3)天然气、煤、铁、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铁路、水运等交通便利;人口占西部地区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率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GDP占西部地区GDP总量比重大;万元GDP能耗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4)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例3】(1)位于陆地区(2)①以城市为中心;②沿交通线(河流、铁路)呈奈带状分布(3)进一步加强,和三市对腹地的吸引和辐射功能;加大以交通干线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西三角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形成跨省市的输电、供气网络,在能源供给上互通有无,形成顺畅的通讯网络,搭建信息传输的平台;要进一步强化3省市产业的配套性、互补性,提升相互间的经济融合度,国家政策的有效扶持;(4)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还可使、、等中心城市有更广阔的经济腹地;优化、、城市群布局和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