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课学案
第13课《野望》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学案稿13 《唐诗五首》之《野望》【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重点)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朴素清新、流畅自然的语言,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
(难点)3、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重点)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朴素清新、流畅自然的语言,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
(难点)导入(2分钟):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
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很多哲理。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诗五首》,走进作者,来感受唐诗的魅力。
【知识链接】(4分钟)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jiàng)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朴素自然,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有《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文体知识: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王绩诗注》,诗人王绩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城。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于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唐初,始终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_word版有答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轻巧识记] 挑战教皇权威[易错提醒]“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历史学案: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 1 页 第 2 页 沁河中学初 三 年级 历史 科 自主学习 学案 主备: 闫海峰 班级 : 姓名 第 13 号学案学习内容: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自学收获 三、展示反馈:(积极主动,展示风采!)1.(2022东营)某同学设计的部分知识结构图,其中①处应该是 ( )2.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一些富裕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这里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指的是 ( ) A.亲自耕种土地 B.建立租地农场 C.开设手工工场 D.建立庄园经济3.( 200 20百校联考二) 13—14世纪,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欧洲的农村和城市出现了租地内场和手工工场,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个面貌。
它们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有 ( ) ①都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②都集中生产,产品流向市场 ③都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④都逐渐资本主义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4. 13、14世纪西欧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中生产方式更新的最大特点是 A.农业以自给自足为主 B.手工业为自己生活而生产 ( ) C.农业、手工业生产集中化 D.农业、手工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5. 中世纪西欧庄园与中世纪末期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本质不同是( ) A. 是否追逐利润 B. 是否面向市场 C. 是否产生雇佣关系 D. 是否由领主或贵族经营 四、拓展提升:(学有所用,提升自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6分) 材料一:15—16世纪,在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中,大地主把获得的土地出租给富中裕农民或农业家,形成租地农场。
租地农场主雇人进行商品化种植或养殖生产,用雇佣劳动者取代了传统的依附农民,使农场的经营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说说租地农场与封建庄园有什么区别?租地内场的实质是什么?(2分)材料二: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重难点】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名词解释】1.马路与公路马路在古代是指供马驰行的大路,后指城市或近郊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
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马卡丹用碎石铺路,道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这种路被称作“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公路是现代用语,是可以行驶汽车、公共交通的路。
2.冯如冯如冯如,原名冯九如,1884年生于广东。
他12岁到美国谋生,经过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机械工艺和电气技术,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成功对冯如影响很大,他表示:“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1909年,他在美国奥克兰市派得蒙特山附近空地上,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双翼单发螺旋桨飞机试飞,取得了飞行高度4.6米、飞行距离805米的成绩,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蓝天飞翔梦想,1911年,冯如偕同几名助手,带着2架飞机启程回国,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航空队队长,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冯如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第一次在祖国的上空进行表演飞行,但由于操作过猛致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冯如逝世后,遗体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被尊为“中国创始飞行大家”。
在冯如驾驶飞机成功飞行100周年之际,中国航空博物馆为冯如塑造全身雕像,基座上镌刻醒目大字“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这一年,中美两国还同时发行冯如飞行百年纪念封。
3.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4年开始修建,2019年投入使用。
机场面积达70万平方米,拥有4条跑道,260多个机位,可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62万架次的需求,目前已开通300多条航线。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预习学案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预习学案设问导读1.18世纪,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全体社会成员分为________级,包括_______和农民在内外的第三等级,处于无权地位。
2._________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__________,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序幕。
3._________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1792年,法国废除__________,建立了共和国,史称________________。
不久法国国王___________被推陈出新断头台,革命取得重大胜利。
5.________________掌握政权后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6.1799年底,___________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五年后,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即_______________。
他在位期间,为巩固资产队级统治,颁布了_________。
7.___________年,法国的封建王朝在外国军队的保护下复辟。
关键信息1.三资产队级2.1789 巴士底狱3.《人权宣言》4.君主制度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路易十六5.罗伯斯庇尔6.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典》7.1814研学设计学习要点一、法国大革命1.背景(1)18世纪时,包括资产队级在内的第三等级政治上无权,却要供养生活腐朽的上层阶级。
(2)广大下层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2.过程(1)导火线:1789年,法国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筹款,遭到人民的反抗,战争即将爆发。
(2)开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监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3)发展①《人权宣言》的发表。
②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③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4)高潮:罗伯斯庇尔领导巴黎人民打退外国干涉军,平息了国内的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3.影响(1)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2)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学法点拨【透析1】了解法国社会的三个等级。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自主求索——感知历史一、被迫长征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发动第次“围剿”。
由于、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进行。
二、被动长征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向前进,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惨重。
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出红军不去,改向敌人力量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三、长征转折——标志:会议的召开1.时间: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取消了;肯定;会后确定。
3.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四、长征胜利1. 会议后,在领导下,红军四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强渡河,飞夺桥,又翻过,进入甘肃。
2.1935年10月,党中央和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3. 年10月,和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五、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集体智慧——感悟历史思考题一:红军长征过程中有哪些特别令你难忘的历史镜头(故事)(至少两个)?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个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你能否以长征开始后的相关史实来说明它?思考题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经历了多少年?以1935年召开的哪一次会议为界,前后又各是多少年?你能否用相关史实来说明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实践题三: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重返长征路”游戏。
(一位同学操作电脑,一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思考题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风采展示——激情抢答(略)★个性拓展——史海探寻1.查阅关于博古、李德的资料。
两人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查阅长征中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
学案10:第10课 苏武传
苏武传基础知识梳理1.识字注音栘.( )中厩.( )监数.( )通使相当.( ) 且.( )鞮.( )侯单.( )于我丈人行.( ) 置币遗.( )单于缑.( )王昆.( )邪.( )王浞.( )野侯阏.( )氏.( ) 以状语.( )武伊秩訾.( ) 煴.( )火天雨.( )雪武卧啮.( )雪旃.( )毛使牧羝.( ) 廪.( )食於.( )靬.( )网纺缴.( ) 弋.( )射檠.( )弓弩宦骑.( ) 更.( )嫁斧钺.( )汤镬.( ) 自分.( ) 区.( )脱2.通假字(1)女为人臣子:(2)头县北阙:(3)与旃毛并咽之:(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法令亡常:(6)因泣下沾衿:(7)与武决去:(8)南乡号哭:(9)欧血:(1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3.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今义:副词,很,十分,极。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今义:相当于“所以”。
(5)且陛下春秋..高古义: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6)武等实在..古义:今义:形容词,诚实、老实。
(7)兄弟亲近..古义:今义:动词,靠近。
(8)武使匈奴明年..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9)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义: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等。
(10)单于视左右..而惊古义: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11)子为父死亡..所恨古义:今义:去世。
(12)以货物..与常古义: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3)卧起操持..古义: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4.词类活用(1)天雨.雪:(2)羝乳.乃得归:(3)杖.汉节牧羊:(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5)绝不饮食..:(6)惠等哭,舆.归营:(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8)其一人夜.亡:(9)欲因此时降.武:(10)反欲斗.两主:(11)单于愈益欲降.之:(12)王必欲降.武:(1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14)屈.节辱.命:(15)单于壮.其节:(16)诚甘乐.之:(17)何久自苦.如此:5.特殊句式(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见犯乃死,重负国:(5)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6)皆为陛下所成就:(7)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8)送匈奴使留在汉者:(9)募士斥候百余人俱:(10)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11)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12)子卿尚复谁为乎:(13)何以女为见:(14)何以复加:(15)虽欲报恩将安归:(16)为降虏于蛮夷:(17)效死于前:(18)扬名于匈奴:(19)单于子弟发兵与:(20)老母已死,(吾)虽欲报恩将安归:(21)独匈奴未(受处罚)耳:背景知识梳理1.作者介绍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
本课线索
必背重点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 爆发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
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
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卖国贼 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扩大
事件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
罢市。
各地纷纷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 校时受到热烈欢迎 主力、
中心
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结果 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
易误警示
1.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巴
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直接原因)。
2.五四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
....),并不是彻底胜利。
它只是实现了运.....(或初步胜利
动的直接目标,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图片解读
《五四运动》(绘画)
本图是描绘五四运动的油画。
画面中,天安门前的学生正在进行集会游行,他们高举标语、散发传单,旗帜鲜明地宣传动员民众,群情激愤地冲破军警阻挠,讴
歌了中国人民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年级历史下学案——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公主岭市第四中学八年级历史下教学学案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③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④《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⑤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2、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②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3、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①(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②(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③(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4、设计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人民一家亲;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家!知识结构:展示内容: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阅读第一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学习总结党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中做出过那些决策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又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
4.不久,在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形成后在推进祖国大业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是什么?带着问题阅读第二段内容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了“_______”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三)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还有那些重要的民间活动,阅读第三段课文内容,找出答案:1.______年台湾成立了______________会,______年祖国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会。
(完整版)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掌握《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
2.通过一系列的史料分析,了解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及影响。
对比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异同,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3.通过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认识到它的签订是牺牲在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理解。
三【知识体系】四【题型例题】列宁曾经评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这说明华盛顿会议没有处理好哪两个国家的矛盾( )A.美国和日本B.英国和德国C.德国和法国D.美国和英国五【活动设计】自主学习1.巴黎和会的时间、地点、与会国、操纵国、目的、中心议题、核心文件分别是什么?2.《凡尔赛条约》签订的时间、签约国、内容分别是什么?3.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及作用是什么?4.了解国际联盟的形成。
5.华盛顿会议的背景、时间、地点、与会国及主导国、中心议题、结果、作用分别是什么?6.《九国公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合作探究探究一:根据两则材料,谈谈对《凡尔赛条约》的认识。
材料一: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二:列宁说:“靠《凡尔赛条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为什么这么说?探究二:根据三则材料,谈谈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
材料一:美国1923—1929年,整个工业生产率提高40%;法国1924年工业生产总量超过战前水平;英国1929年的工业常量也达达到1913年水平。
材料二:一幅图片——德国人游行反对《凡尔赛和约》材料三: 列宁:“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单元线索】【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重难点突破】重点:光武中兴难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知识清单】一、光武中兴1、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帝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1)下令释放并禁止残害奴婢。
(2)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光武帝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5、东汉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使用二牛一人一型的耕作方法。
(2)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3)冶铁、制瓷发展加快。
(4)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炼铁质量。
(5)青瓷烧制技术成熟。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1)表现:①东汉中期后,继位皇帝大多年幼,皇太后主持朝政,依靠自己的父兄,形成外戚专权;②皇帝长大后,为亲自行使君权,依赖身边宦官以除掉外戚,形成宦官专权(2)影响:①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诛杀异己,政治腐朽不堪;②为扩大势力,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壮大(1)表现:①兼并土地,役使大量农民。
②拥有私人武装,控制地方政权。
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1、原因:阶级矛盾(地主和农民)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被称“黄巾军”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及影响: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教学参考】【想一想(P75)】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导致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豪强大族势力割据一方,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课标解读】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知识梳理】1、经济特区的创办⑴)位置:、珠海、汕头、、海南。
(2)特点: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为主,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①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①目的: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②名称:1 9 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等 1 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①名称:三角洲、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产品。
②特点:具有的特点③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目的: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①浦东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的重点和标志4.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突破】青岛是山东的重要城市,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与青岛有关的问题:(1)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青岛有一横幅,上写“同胞努力,挽救青岛”,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呼吁?该呼吁体现了什么精神?(2)改革开放后,青岛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对山东的发展有何战略意义?(3)2008年奥帆比赛在青岛举行,文明观赛是每一位观众的基本素养,请围绕“做文明观众”为题,针对山东青少年观众拟定几项倡议.(不少于三条)【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右图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13课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大危机(1929—1933)1.繁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后,导致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2.原因: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根本原因)②出现生产过剩。
③出现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3.开始:1929年10月,美国股票突然爆跌。
(备注:经济大危机最初爆发于:金融业)4.特点:①波及范围广(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②持续时间长(1929年--1933年)③破坏性大(摧残了资本主义国家所有行业)。
5.最初爆发国:是美国,然后席卷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没受影响6.影响:①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二、罗斯福新政1.就任总统时间:在1933年2.新政直接目的:扭转经济形势或摆脱经济危机。
3.新政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新政实施的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或维护资本主义制度5.手段/特点/新在哪里: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6.主要内容:项目具体措施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解,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定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1.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避免盲目生产,导致生产过剩.9.以工代赈的好处:①兴建公共设施,改善了美国基础设施②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③刺激了消费,复苏了工业生产10.积极影响:①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 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康乾雍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2. 掌握清朝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国家疆域的范围及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历史意义。
3.了解康乾盛世后期清朝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4.总结并梳理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学习重难点】重点:1.康乾雍时期君主专制新发展的表现(奏折制度的形成、军机处)。
2清朝巩固疆域的举措。
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初显。
难点:1.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新发展的影响。
2. 清朝统治危机初显的原因知识导航一、鼎盛局面——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
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盛世之因康雍乾三位皇帝的勤政传统。
盛世之因—君主专制的加强制度内容特点意义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迅速机密①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②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强化了皇权。
③君主个人专断,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政治腐败。
军机处雍正时,在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件简:机构简单,品级不高;密:地处内廷,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任何人不得在侧。
速:办事效率高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文加强思想控制严重摧残文化,钳制字狱思想,阻碍科技创新和进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盛世之因——疆域的奠定开拓巩固边疆方位举措内容东南边疆统一台湾⑴收复台湾:1662,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⑵台湾设府: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边疆抗击沙俄⑴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康熙前期,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⑵《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遏制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地区的安定。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包括了东汉统治初年的安定和繁荣,以及后期的内忧外患以及黄巾起义等事件的发生。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状况和背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1、理解东汉时期的人文思潮及文化成就。
2、对于东汉的内忧外患和黄巾起义等事件的正确评价。
教学方法:1、讲授法:结合教材,通过讲解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梳理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相关知识点。
2、阅读法:请学生带着问题读史料,如读《三国志》等相关文献,以提高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
3、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东汉时期的相关历史人物和文化背景等,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2. 引发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思考和兴趣。
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讲授。
四、课堂练习(10分钟)选择题: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A. 大一统制B. 封建制C. 等级制D. 家族制2. 下列哪个事件不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A. 黄巾起义B. 建安十三年之乱C. 安帝时期的繁荣和安定D. 王莽篡位3. 下列哪一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化人物?A. 关羽B. 曹操C. 曹植D. 安帝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继续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对于东汉时期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5分钟)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以便下次教学的改进。
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讲授和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东汉时期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等能力。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一、背景1、客观条件:A.《辛丑条约》的签订→危机的不断加深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2、主观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历史条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代表人物)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重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和;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群众基础: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年月日,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光复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导学案】《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时间
条约
割占地方
1842年
1860年
《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界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抢一抢: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什么历史意义?
●想一想:英国政府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谈一谈: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感受?作为青少年,为了祖国的统一你应该怎么样做?
■“一国两制”构想的最终期待
“海峡两岸一家亲”
新闻链接2008年3月下旬,台湾地区举行领导人选举。国民党候选人因为提出加强两岸沟通与交往的政治主张,顺应了民心民意,在选举中获得胜利;台独势力候选人由于推行其阻碍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倒行逆施,违背台湾人民意愿,在选举中遭到失败。——台湾媒体报道
2008年5月底,台湾地区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他强调,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是任何人抹杀不了的。——《环球时报》报道
导学案
科目
设计者
审核人
授课人
班级
学生姓名
授课时间
课时
历史
罗茜琴方春花陈小春
曹振华
课题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学习目标
1、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等,收回香港;_____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一国两制”针对____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于解决____问题。
3、“________、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质疑问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11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一、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1、传统经济结构:(1)含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2、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影响(表现):(背诵)(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在外国商品的冲击,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表现)(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自给成分,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表现)(3)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表现)(4)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买办迅速成为一个社会阶层。
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1、背景:内忧外患使清朝政治统治出现危机。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背诵)3、内容:(了解掌握)(1)前期(19世纪70年代之前)以“自强”为旗号,兴办军事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制造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②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2)后期(19世纪70年代之后)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1881年开平煤矿——第一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3)其他活动:筹建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补充了解即可)(4)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4、评价:(1)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培养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创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
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
(理解记忆)(2)评价: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对我国现代化起推动作用(需背诵)【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达到“自强”“求富”的原因(补充理解)】(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真正掌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一些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3)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中心,仅凭地方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
(4)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政治、经济特权。
【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了解)】目的、政策、实质、表现(教材P51)【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背诵)】(1)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括号内不用背)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②统治政策的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中国民族资本走过一条独特的创立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上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
(3)从工业分布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其原因是这些地区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较早,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和商品发展的程度较高,同时,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民族企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中国民族企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性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近代化(补充理解)】(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补充理解)】从世界范围看,殖民扩展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在客观、辩证的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时,应强调西方列强只是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就其主观动机来看,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相对于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
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服装:(划书理解记忆)1、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2、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3、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划书理解记忆)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
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并不断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三)报刊与电影(划书理解记忆)1、报刊:(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3)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4)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2、电影:(1)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2)1905年,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五)社交礼仪:(划书理解记忆)1、跪拜礼→握手、鞠躬;2、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3、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六)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背诵)原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政府政策的影响;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仁人志士的推动;3、西方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带有明显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因为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为代价的);地位发展不平衡;中西并存,近代化特征明显。
影响:见密码P107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铁路,更多的铁路:(划书理解记忆)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2、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火车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3、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二)水运与航空:(划书理解记忆)(交通变化包括铁路、轮船航运、航空以及邮船通讯。
)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