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详解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湿温”、“疫毒”等范畴。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理阴阳、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

以下为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论治1. 湿热蕴结证症状:发热,恶寒,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瘙痒,小便黄赤,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黄柏、黄芩、白术、茯苓、泽泻、甘草。

2. 肝郁脾虚证症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3. 瘀血阻络证症状:胁下痞块,刺痛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4. 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益肾利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泽泻。

5. 气阴两虚证症状:乏力,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甘草。

三、中医外治法1. 针灸疗法(1)体针: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穴位,采用泻法。

(2)耳针:取肝、胆、脾、肾、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采用埋针法。

2. 拔罐疗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走罐法。

3. 灸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法。

对乙肝辨证论治的中西医结合再认识

对乙肝辨证论治的中西医结合再认识

对乙肝辨证论治的中西医结合再认识我国是一个乙肝人口大国,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超过1亿人。

接种疫苗对预防乙肝起到巨大的作用,然而对于目前大量的乙肝患者,无论是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乙肝的治疗尚不够理想。

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提高中医治疗乙肝的疗效,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在乙肝治疗中,摸索出一定的规律,在此提出,供中医同道参考指正。

一、乙肝的病位对于乙肝的证候学研究,首先应当明确乙肝的病位。

从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角度,多认为乙肝病位主要在肝,并且影响多个脏器。

笔者认为肝炎的中医脏腑病位在于脾胃肝胆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必引起真阴真阳的失调,病久必损及于肾,在这里尤其应强调脾胃在肝病定位中的主要地位。

祖国医学的脏腑与现代医学解剖意义上的脏器有区别,中医学的脏腑更强调藏象、气化及功能上的脏腑,而非解剖意义上的脏器。

虽然在《难经》中就比较客观的描述了肝脏的形态,但中医肝脏的功用与解剖学的肝脏相差很大,这种功能差异同样存在于对其他脏腑的论述中,如肾藏、心藏。

中医的脾胃几乎囊括了西医全部消化系统的功能,现代医学的肝脏属于消化系统,是最大的一个消化腺体,参与消化系统的功能。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上讲,西医的肝病定位为中医的脾胃病是必要的。

中医在论述肝脏的生理主要有如下功能,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肝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肝主藏血。

其志为怒,主谋虑,藏魂,其经脉过阴器,抵少腹,布胸胁,上巅顶,开窍于目,在体和筋,其华在爪。

中医肝胆病变出现病症则为眩晕、偏头痛、巅顶痛,眼目症状目干涩,视物模糊、目赤,口干苦,耳鸣耳聋,寒热往来,指甲无华,抽搐、拘挛、手足麻木、膝部屈伸不利、胁肋少腹胀痛或有痞块、或偏疝坠痛,急躁易怒或忧郁胆怯、多梦易惊,血虚症状如面色萎黄、脱发,女子与男子生殖系统症状,黄疸,(脉多属弦,舌两侧有异常变化)。

与乙肝临床表现相比,除黄疸、胁痛两个症状以外均与中医肝胆系病症无关。

湿、郁、虚—中医治乙肝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湿、郁、虚—中医治乙肝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湿、郁、虚—中医治乙肝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引言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之一。

中医学认为,乙肝可以从湿、郁、虚三个方面着手治疗。

湿、郁、虚是中医独特的理论,对于乙肝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乙肝的理论和方法。

一、湿湿是中医认为乙肝病人最常见的病邪之一。

湿主要表现为黄疸、胁痛、纳差、口苦、舌苔黄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邪会阻滞气机,导致胃脘气机不畅,进而引发乙肝发作或加重病情。

1.中医药治疗湿病机针对湿的病机,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炮姜、茵陈、白术、草果、半夏等。

这些药物有温中和胃、行气化湿的作用,可以改善胃脘气机不畅的情况。

2.调理饮食另外,在调理饮食方面,中医强调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减少对消化系统的刺激,有助于改善湿的病情。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湿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湿的病情。

二、郁郁是指乙肝病人在情绪压抑、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肝脏气机不畅,导致乙肝病情加重或复发。

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胁痛、胸闷、易怒、失眠等。

1.中药治疗郁病机中医常用的治疗郁的中药包括柴胡、香附、白芍、枸杞子等。

这些中药具有疏肝解郁、调节情绪的作用,能够改善肝脏气机不畅的情况。

2.中医心理疏导中医治疗郁的方法不仅包括用药,还包括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情绪的调节对于改善肝脏气机不畅非常重要。

瑜伽、太极拳等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郁的情绪。

3.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也是治疗郁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胁痛和胸闷的症状。

三、虚虚是指乙肝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亏虚。

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

1.中药治疗虚病机中医常用的治疗虚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等。

这些中药具有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乙肝病人的体质。

2.养生调理在养生调理方面,中医推荐乙肝病人保持适当的休息,合理调节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增强体质。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病程较长的肝脏疾病,其传统治疗一般包括干扰素疗法和抗病毒
药物治疗。

而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则以调和肝脾的功能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为主要手段。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需要先明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中医证型,因为不同证型的患
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及其特点。

1. 肝郁脾虚型
肝郁脾虚型是慢性乙型肝炎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眼花、食欲不振、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腹泻和贫血。

中医治疗该证型的重点在于舒肝理气
和健脾益气。

比较常用的方剂有柴胡加芍药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型是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证型,常常伴随着腰膝酸软、手脚心热、口干舌燥、尿频等症状。

该证型的治疗应着重于滋补肝肾阴虚,增强免疫力。

中医方
剂一般包括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4. 肝阳上亢型
肝阳上亢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常表现为头痛眩晕、易怒、失眠、目眩等症状。

中医治
疗该证型应着重于清热燥湿,降低肝气过盛。

一些中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逍遥丸等都适
用于该证型患者。

总之,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疾病,为了能够恰当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中医医生需要
准确判断出患者的中医证型。

针对中医证型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中医方剂,才能够真正地发
挥中医治疗的疗效。

我们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便更好地为
患者带来健康。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 4 ): 1—3 .
[ 3 ] 王康锋 , 张 洪斌. 中风 病 与 体 质 关 系 刍 议 [ J ] . 山东 中 医 药大学学报 , 2 0 0 3 , 2 7 ( 3 ) : 1 7 7—1 7 8 .
《 素 问 ・四气 调 神大论 》日 : “ 圣 人不 治 已病 , 治
未病 , 不 治 已乱 , 治未 乱 , 此 之 谓 也 。夫 病 已成 而后 药之 , 乱 已成而 后治 之 , 譬 犹渴 而穿 井 , 斗而 铸锥 , 不
中 医研 究
2 0 1 3年 1月 第2 6卷 第 1期
T C M R e s . J a n u a r y 2 0 1 3 V o 1 . 2 6 N o . 1
‘ 5‘
阻络 , 乃发 为缺血性 中风 。
血瘀 型体 质 , 对 预 防缺 血 性 中风 的发 生 有 着 重要 的 作用 。对 气虚 血瘀 之人 , 应及 时给 予益气 养血 、 化瘀 通络 的药 物进 行调 理 , 同时注 意情 志对体 质 的影响 。
机, 找 出 病机 变 化 本 质 、 治疗 规 律 和 差 异 性 , 从 病 机 本 质 等 方
面探 求 优 化 治 疗 方 案 。
关键 词 :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中 医证 候 ; 辨证论治 ; 中 医病 机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1 2 . 6 2 文献标志码 : A
亦 晚乎 。 ” 故 治 未 病 从 古 至 今 在 疾 病 的 治疗 中 占有
[ 4 ] 张 玉倩 , 黎凯 . 人 体 体 质 对 中 风 病 的 影 响 与 临 床 指 导 意
义[ J ] . 实 用 中 医 内科 杂 志 , 2 0 1 0 , 2 4 ( 3 ) : 3 5— 3 6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也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类型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性、免疫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从中医的角度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及其内在联系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

本文将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研究角度入手,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及其内在联系,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1. 肝郁脾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肢体困重、纳差、左肋胀痛或胀闷不适、大便稀溏或干燥、口苦味、头晕目眩、口干舌燥、舌苔薄白。

脉象:弦细或弦涩脉。

2. 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闭经、眩晕、疲乏无力、面色干燥偏黄。

舌质红绛或绛暗,舌苔薄黄。

脉象:细数或细弦脉。

3. 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目眩、面目晦暗、面色苍白、舌质淡红、光泽少、舌体胖大、舌苔薄白。

脉象:脉细或迟数脉。

4. 肝胆湿热型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胸胁胀满、纳差呕恶、大便稀溏、小便黄浓而短赤、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弦滑或弦数脉。

二、中医证型的病机研究1. 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型是由于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熏蒸脾胃,则脾气不运,纳呆便溏所致。

治疗时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2. 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主要是由于肾精亏耗,肝阴不足,致使肝肾之阴亏虚,阴虚生阳,阳浮阴趋,导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时主张滋肝肾、充益精血。

3. 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主要是由于体内阴精不足,阳气外越,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眼花等症。

治疗时主要是滋阴清热、平肝息风。

4. 肝胆湿热型肝胆湿热型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外袭,内蕴肝胆经络,害液化而化为黄疸,口苦口干等症。

治疗时宜清热利湿、清肝利胆。

三、中药治疗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中医证型,中医药治疗各有侧重。

在肝郁脾虚型中,以柴胡、果酸金花草、白芷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中药为主。

『乙肝』中药方--乙肝治疗辨证治方

『乙肝』中药方--乙肝治疗辨证治方

『乙肝』中药方--乙肝治疗辨证治方治乙型肝炎(肝气郁结)方处方:枳壳、郁金各12克,白芍、赤芍各15克,川楝子、当归、陈皮、柴胡各10克,香附8丸,炒麦芽、炒神曲、炒谷芽各20克。

加减:脾虚者加太子参18克,炒白术20克,茯苓15克;胃肠气滞者加大腹皮、莱服子各5克,砂仁10克;气滞湿阻者加苍术、佩兰各15克,厚朴10克;阴虚者加沙参、黄精、生地各15克,麦冬20克,枸杞子1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解郁化滞。

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型。

临床症见患者肝区胀痛,胸闷乏力,生气则重,时叹息,口淡乏味,纳呆食少,脘腹胀满,舌淡苔白,脉弦。

治乙型肝炎(肝气亏虚)方处方:黄芪30克,党参、白芍各15克,太子参20克,炒白术25克,山茱萸、郁金、当归各12克,丹参18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8克。

加减:腹胀、纳差、便溏者,加炒山药、炒扁豆各30克,陈皮12克,莲子15克;肝区胀痛甚者加川楝子10克,元胡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补肝。

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属肝气亏虚型。

症见四肢酸软,倦怠乏力,精神困倦,不耐劳作,肝区闷痛,质软无压痛,舌淡,苔白,脉弦或缓而无力。

治乙型肝炎(肝胆湿热)方处方:茵陈、金钱草各30克,栀子、木瓜、陈皮各10克,大黄6克,生薏苡仁、佩兰各15克,车前子20克,虎杖、土茯苓、苍术各12克。

加减:热邪偏盛,症见口苦、舌红、苔黄甚者,加板蓝根15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湿浊内盛,症见脘痞腹胀、舌苔白腻者,加佩兰18克,厚朴10克,白豆蔻12克;腹胀、纳呆、食少者,加鸡内金15克,炒麦芽、炒神曲、炒谷芽各20克,陈皮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

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型。

症见肢体酸楚,困倦乏力,懒于动作,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苦,目黄或尿黄,舌苔黄厚腻,脉濡数。

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

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

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乙肝的辨证施治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

一、阳盛阴虚型阳盛阴虚型是乙肝患者的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偏旺,肝阴不足等症状。

针对这一证型,可以使用以下中药草方进行治疗。

1. 丹参饮组成:丹参、黄芩、柴胡、黄连、生地黄、山药、茯苓、白术、阿胶、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降火。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五味子饮组成:五味子、黄芩、柴胡、生地黄、山药、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滋阴养肝,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二、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型是乙肝患者的另一种常见证型,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脾气不足,导致消化功能减弱等症状。

以下是适用于这一证型的中药草方。

1. 柴胡疏肝饮组成: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半夏、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枳壳苦参饮组成:枳壳、苦参、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三、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是乙肝患者中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证型,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身体虚弱等症状。

以下是适用于这一证型的中药草方。

1. 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牡丹皮、麦冬。

功效:滋阴养肝肾,补益精血。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肝肾双补饮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麦冬、丹参、黄芩、甘草。

功效:滋阴养肝肾,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以上所述的中药草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

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

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一、肝炎的分型肝炎,从临床病情病程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③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④淤胆型肝炎。

⑤肝炎后肝硬化。

从病原学分型亦可分为五种类型:①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所致的甲型肝炎;②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乙型肝炎;③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的丙型肝炎;④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所致的丁型肝炎;⑤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的戊型肝炎。

其中甲型肝炎自愈率高,愈后良好,转为慢性者极少,如1987 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在31万甲型肝炎患者中,仅有11人死亡(其中有一人是自杀),占0.32/万,基本都获得痊愈。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甲型肝炎基本相同,一般发病六周内痊愈,也不会转为慢性肝炎。

其余的乙型、丙型、丁型三种肝炎,因其治愈率低、病程长、预后差,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不上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常由输血而感染,因此患病率比较低,但是乙型肝炎除血行感染外,还有唾涎、精液等接触感染,其患病率比较高,因此,下面重点谈谈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

二、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病毒携带率高和易转慢性等特点。

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欧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15-20%。

我国则为10%左右。

当今世界约有2.5亿以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竟达⒈2–⒈3亿人。

因此,我国属乙肝病的高发区,有人称我国是乙肝大国。

据有关资料报道,仅上海市区,每年因乙型肝炎而损失的劳动日约360万个,相当于在一年中有一万人因患乙型肝炎而病休。

由此可见,乙型肝炎已成为近十年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

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医的“疫毒”、“黄疸”、“胁痛”等病证范畴。

一、病因病机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

肝为五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

乙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

湿、热、毒、瘀、痰等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不愈。

二、常见中医证型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1991年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有学者对国内外近40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价,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居于前8位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其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型。

三、辨证施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我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挟症候,虚实轻重,适当加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1)清热利湿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常贯穿其始终。

患者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纳呆、恶心、腹胀、肢倦、口苦等,部分患者把这些症状归结为胃病,耽误了病情,中医病机责之于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若患者出现身目黄染、尿黄等黄疸表现,中医病机则为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病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病治疗
1 21 4. O
参、 生地 各 1g 孺 莶草 3 g 甘 草 5 。② 5, 0, g
肝 肾阴虚、 水湿 内停证 : 症见腹胀 、 下肢水 肿、 小便短 少 不 利 、 口干 不 思 饮 、 五心 烦 热、 失眠少寐 、 舌红 无苔、 脉沉 细。治宜滋 阴利水 、 清热消肿 、 方用猪苓汤加减 : 猪苓 1g泽 泻 2 g 茯 苓 3 g 滑 石 3 g 阿 胶 5, 0, 0, 0, 1 g 烊化 ) 车前 草 3 g菌 陈 1 g旱 莲草 0( , 0, 5,
22 0 山东 临 朐 县 中 医 院 6 60 关键 词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中 医 药 疗 法
根 据 19 9 1年 中 国 中医 药 学 会 内科 肝
病专业 委 员会 天 津会 议 《 毒 性 肝 炎 中 病
医辨证标 准》 , … 结合慢 乙肝 的临床 证候
特点 , 分型论治如下 。 湿 热蕴 结型 : 乙肝 活动期 由于湿热 慢 羁留, 余毒难 清 , 气耗 伤 , 虚 为本 , 正 正 邪 毒 为标 。根 据临 床湿热 孰轻 孰重 比例可 分 以下 2型 : ①热 毒炽 盛 ( 重于湿 ) : 热 证 低热 、 目俱 黄、 身 恶心厌 油 、 口干 口苦 、 心
示 我 国 1 9岁 人 群 乙肝 表 面 抗 原 携 带 —5
主 。常用茵 陈蒿 汤合 柴胡解毒汤加减 : 柴
胡 9 , 芪 9 , 陈 1 g 栀 子 1 g 大 黄 g黄 g茵 5, 2,
9 , 茯 苓 3 g 草 河 车 1 g 白 花 蛇 舌 草 g土 0, 0,
大 , 中医瘾积 、 属 血臌范 畴。症 见朱砂掌 , 蜘蛛痣 , 面色晦暗 , 牙龈 出血 , 舌质紫 暗或 有瘀点 、 斑 等 血瘀 征象 。此 因病 久 邪 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研究

院病例 , 断 符合 2 0 诊 0 0年 第 1 0次 全 国病 毒性 肝 炎 会 议 的诊 断标 准 。其 中男 5 6例 , 4 女 4例 ; 龄 1 年 7~ 5 9岁 , 均 ( 5 3 平 3 . 7士1 .9)岁 ;病 程 ( . 8±14 01 17 . 0) 年 。全 部患 者除 5例 无 临床 症 状 外 , 有 不 同 程度 的 均 乏力、 纳差 、 腹 胀 满 、 区不 适 等 症 状 。 随 机 将 10 脘 肝 0
肝炎有着较好的疗效, 且安全性高, 宜长期服用。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胁痛; 中医药疗法
d i1 . 9 9 j i n 1 0 — 1 . 0 2 0 . 5 o :0 3 6 / . s . 0 38 4 2 1 . 3 0 0 s 9 文 章 编 号 :0 3 8 1 ( 0 2 - -5 40 1 0 —9 4 2 1 )0 0 0 -2 3
慢 性 乙型肝 炎 ( H C B)在 我 国仍 然 是 困扰 l 医 临床
1 资 料 与 方 法
生和众 多 患者 的多 发病 , 长期 以来 , 无论西 医还 是 中医
都在 为攻 克 乙肝 这 个 医 学难 题 而 不 懈 努 力 着 。近 年
1 1 一般 资料 .
本组 患者 10例 , 为我 院 门诊或 住 0 均

54・ 0
光 明中医 21 0 2年 3月 第 2 7卷 第 3期
C G M Ma h2 1 . o 2 . J MC r 02 V l 7 3 c
不爽 , 大便 干燥 , 久 咳舌 光 滑 者 , “ 与 大肠 相 表 或 遵 肺
4 泻 法
里” 旨, 之 以沙参 麦 冬 汤合 桑 白皮 、 贝母 、 仁 共 投 , 杏 或 加 山药 、 知母 滋肺 胃之 阴 , 或加 枳壳 、 谷麦 芽通肠 化滞 ,

乙型肝炎的中医辩治

乙型肝炎的中医辩治

乙型肝炎的中医辩治乙型肝炎中医认为是由于正气不足而感受湿热毒邪,縕结于肝,致气滞血瘀、湿热毒盛、正虚邪恋。

归属于“黄疸”、“肋痛”、“瘕”范畴。

可分以下几种证型:1、湿热熏蒸(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证:面目及皮肤发黄、色泽鲜明、恶心、欲呕、乏力厌食、小便深黄、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疏泄肝胆。

方药:菌陈蒿汤加味。

2、热毒炽盛(亚急性重症肝炎)主证:急起发黄、迅速加深、高热烦渴、呕吐频繁、脘腹痞满,或疼痛拒按、小便短少,或烦躁不安、舌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3、疫毒内陷(急性重症肝炎)主证:起病急骤、高热不退、面目皮肤呈金黄色、尿闭便血、或皮下斑疹、或躁动不安、或神昏抽搐、舌质红、苔秽浊、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

4、湿热困脾(急性无黄胆型肝炎)主证:身困乏力、食欲减退、脘痞腹胀、肝区隐痛、头晕头痛、或恶心厌油、苔腻、脉缓。

治法:健脾化湿和胃。

方药:胃芩汤加减,三仁汤加减。

5、以肝郁为核心,(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表现结合舌脉辩证分为四型,方药均以柴胡舒肝散加减。

1、肝郁气滞型:主证:肋痛或胀及不适感明显、胃纳不佳、食后腹胀、口干嗳气、胸脘满闷、舌红或稍红、苔薄黄、脉弦小或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

2、肝郁脾虚:主证:神疲不耐劳累、纳呆腹胀、胸肋不舒、恶心厌油、便溏不爽、尿黄、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治法:疏肝理脾。

3、肝郁阴虚主证:胁肋隐痛、腰疫腿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夜寐不安、胃纳不振、舌质红或有裂纹、苔薄黄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疏肝滋阴。

4、肝郁血瘀主证:胁肋刺痛或胀痛、胁下痞块、面色黧黑,或有朱砂掌、或红丝赤缕、头晕口干、舌质暗红或瘀斑、苔黄或腻、脉弦或涩。

治法:解郁通络化瘀。

“传承经典,守正创新”,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辨证论治

“传承经典,守正创新”,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辨证论治

“传承经典,守正创新”,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辨证论治摘要: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我国较为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在当下西医治疗本病具有颇多局限性的情况下,中医的相关治疗不仅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并且可以发挥中医本身特有优势。

本文旨在总结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诸多方法,由此更好地深入指导临床。

关键词:中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当下最为常见的肝系慢性传染病,本病是指患者自身感染乙肝病毒6个月以上的慢性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乙肝患者逐年增多,其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其本身病程较长,且发病特点不明显,大多表现为患者偶有胁肋疼痛,嗳气等,在临床上容易受到患者的忽视,往往确诊后已经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严重时进展为肝硬化危及患者生命及家庭幸福。

西医在治疗本病时往往考虑给予患者口服相关抗病毒药物,例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国内一线抗病毒药物,但是考虑到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患者本身耐药性增加且易产生副作用[2]。

虽然当前研发出来乙肝疫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乙肝病毒的发生率,但是乙肝疫苗也仅仅是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考虑人体本身存在的相关抗体以及疫苗失效的可能性,再加上诸多因素影响疫苗作用,由此在慢性乙肝病毒的相关治疗上,不妨引入中医疗法。

由此,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1.中医对于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认识肝炎一词并没有完全准确的记载于祖国医学的相关书籍上,更遑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对于肝病的认识较早,早在战国时代记载地《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上说“肝者,罢极之本……”。

意指肝脏本身具有排除毒素的作用。

由此,肝脏本身受到损害或者外邪侵袭导致毒素难以排出,从而日久郁积为病。

结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考虑相关中医病名,可将其大体归属为中医的“黄疸”、“胁痛”、“痞满”等[3]。

以上诸病在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上与本病较为贴近,以上三种病种虽并不完全对应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但我们能从中大概了解到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一、肝炎的分型肝炎,从临床病情病程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③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④淤胆型肝炎。

⑤肝炎后肝硬化。

从病原学分型亦可分为五种类型:①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所致的甲型肝炎;②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乙型肝炎;③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的丙型肝炎;④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所致的丁型肝炎;⑤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的戊型肝炎。

其中甲型肝炎自愈率高,愈后良好,转为慢性者极少,如1987 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在31万甲型肝炎患者中,仅有11人死亡(其中有一人是自杀),占0.32/万,基本都获得痊愈。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甲型肝炎基本相同,一般发病六周内痊愈,也不会转为慢性肝炎。

其余的乙型、丙型、丁型三种肝炎,因其治愈率低、病程长、预后差,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不上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常由输血而感染,因此患病率比较低,但是乙型肝炎除血行感染外,还有唾涎、精液等接触感染,其患病率比较高,因此,下面重点谈谈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

二、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病毒携带率高和易转慢性等特点。

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欧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15-20%。

我国则为10%左右。

当今世界约有2.5亿以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竟达⒈2–⒈3亿人。

因此,我国属乙肝病的高发区,有人称我国是乙肝大国。

据有关资料报道,仅上海市区,每年因乙型肝炎而损失的劳动日约360万个,相当于在一年中有一万人因患乙型肝炎而病休。

由此可见,乙型肝炎已成为近十年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党和政府对此十分关心,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把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治,列为我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研究和技术的应用,对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检测方法、病毒复制、发病机理及感染过程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某些方面(如乙肝疫苗的制备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在治疗方面,尚缺乏一种肯定有效的药物。

目前,国内外对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方法,不外有三个方面。

有人认为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试图应用抗病毒化学制剂(如干扰素之类药物)来解决问题;还有人认为乙型肝炎与免疫学有关,采用免疫调节剂(如人参多糖、云芝胞内多糖、胸腺因子D之类药物)治疗;也有人认为,对于乙肝病人来说,保护肝脏极为重要,应用抗肝损伤药物(如慢肝灵等)进行治疗等等。

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尽管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终因对乙型肝炎的致病机理尚未搞清,因而治疗进展十分缓慢,疗效亦非常有限。

人们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医中药,企盼从传统的中医学中探究出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

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曾有乙型肝炎病名的记载,但是,对于肝病的治疗,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之“辛散”“酸收”“甘缓”等三大治肝法则。

其后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

如《难经•七十七难》根据中医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提出:“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的扶土抑木法。

汉代张仲景,继《黄帝内经》《难经》之后,提出了清肝、温肝、舒肝解郁等众多肝病的治疗法则,创立的一些方剂,比如小柴胡汤是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治疗肝病的有效方剂。

在肝病的理论,亦有长足的发挥。

其后,唐代孙思邈、宋代的张元素及元代的李东垣等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肝病的治疗,特别是清代王旭高,在其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一书中,把肝病扼要的分为“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以此为纲,提出了著名的“治肝三十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多年临床实践表明,肝之为病,论其病因,有因于寒,有因于热;论其病性,有因于虚,有因于实;论其病位,有偏于上,有偏于下。

但就其病机而言,则总以气郁为重。

肝郁不除,疏泄不利,其病就难愈。

因此,治疗肝病的的一个重要法则,在于解郁,实践证明,治肝病若能抓住治郁这个关键就抓住了根本,就能提高疗效。

如果忽视解郁这一环节,就要影响肝病的治疗。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于肝病的治疗,在以气血分证的基础上,突出舒肝解郁的治疗原则,而且将这一原则贯穿于肝病的治疗始终。

(一)、气分肝病:气分肝病多见于乙型肝炎的早期和中期,根据其不同脉证可分为肝胆湿热、肝气抑郁和发肝郁脾虚三个类型。

1、肝胆湿热型临床表现两胁胀痛,脘腹痞满,恶心不食,厌恶滑腻,或见身目黄染,小便短赤,大便粘腻,臭秽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当清热利湿,代表方是柴胡解毒汤(自拟):柴胡10克、凤尾草12克、土茯苓10克、草河车10克、炙甘草6克、茵陈20克。

如黄疸较明显者,重用茵陈60克、田基黄10克。

如肝区疼痛明显者,加白芍2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

如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3~9克。

如恶心严重者,加竹茹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

如身黄身痒者,加赤小豆10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

如肝脾肿大者,加鳖甲10克、龟板10克、牡蛎10克。

2肝气抑郁型主要表现为两胁及胃脘胀痛,不思饮食,气郁不伸,脉弦,舌淡红苔白。

治疗当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柴胡10克、枳实10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

如果气郁血脉不通引及肩背及两手臂麻木者,当加片姜黄10克、郁金10克。

如果气郁化火而见口苦口干,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

3肝郁脾虚型:本型临床表现,在见有胸胁胀痛,精神抑郁,闷闷不语等肝郁症状的同时,兼可见到腹部胀满,纳呆不食,口淡乏味,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缓等脾虚之症,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用逍遥散: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克、薄荷10克(另包后下)、炙甘草6克、煨姜三片。

如果因脾虚而腹胀便溏者,治当疏肝温脾,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天花粉12克、牡蛎20克、炙甘草6克。

如果肝郁犯胃而见胃脘不适,嘈杂反酸者,可加吴茱萸10克、黄连6克。

(二)、血分肝病:血分肝病多见于乙型肝炎晚期或肝硬化。

根据病情又可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瘀血阻络三种类型1、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肝区刺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腰膝酸软,口干舌红绛少苔,脉弦细数而有力,或见鼻衄龈衄,或胸部、面部及颈部蛛丝缕缕,或见两手掌发红(肝掌),治当滋补肝肾,方用柴胡鳖甲汤(自拟):柴胡3克、鳖甲方20克、牡蛎20克、生地10克、生白芍10克、茜草案10克、红花10克、土鳖虫6克丹皮10。

如果气病及血、血分肝病兼见分热毒证者,于上方略加凤尾草、土伏苓。

2、脾肾阳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两协及胃脘胀满,畏寒肢冷,少腹及腰膝冷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治当温阳行气,用附子理中汤:制附子10克(另包先煎)、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9克、如果腹胀较甚者,可用消胀除湿汤:茯苓皮10克、香橼皮10克、冬瓜皮10克、木瓜10克、丝瓜络10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炙甘草10克。

如果腹部胀满而兼腹水者,可用茯苓导水汤:茯苓30克、泽泻10克、桑白皮10克、木香10克、木瓜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麦冬10克、槟榔10克。

3、瘀血阻络型主要临床表现:肝脾肿大,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蛛丝缕缕,肝掌潮红,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淡暗紫或有瘀斑,脉见沉细而涩。

治当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方用血腑逐瘀汤:当归10克、生地10克、生白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牛膝10克、炙甘草10克、牡蛎10克、鳖甲20克。

上述分析,在临床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各证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兼,如兼郁兼痰以及两证或多证侯的交叉兼见,形成虚实挟杂,寒热互见的复杂病机,治当随症加减。

(三)、参考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依据上述病机分型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对发病机理的认识和各项试验室检测的变化进行选方选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如:抗病毒治疗方面:中药对乙肝病毒有抑郁作用,如清热解毒的板蓝根、贯众、风味草。

凉血解毒的玄参、紫草。

化湿解毒的土茯苓、生薏米。

活血解毒的半枝莲等。

调节免疫方面:增强免疫方面以扶正培本为主,如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枸杞、冬虫夏草、何首乌、女贞子等。

促进肝组织修复,改善肝功能方面:ALT增高者,可选用清热利湿的垂盆草、山豆根和益气生津的五味子等,特别是五味子,其降酶的功效是公认的。

但是,当酶降至正常后,应逐步减量,继服2~3月后停药,以免反跳。

改善蛋白质代谢,降浊,降絮:当以益气养阴为主,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灵芝、冬虫夏草等。

如当归丸、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

抗肝纤维化方面:当以活血化瘀软坚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百合、山慈菇、地龙、鳖甲、土元等。

二、乙型肝炎的预防:对于疾病的预防,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口渴而穿井,兵到而铸锥,不亦晚呼。

”因此,预防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乙型肝炎和其它传染病一样,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大抵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多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中医也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增强体质,必须加强锻炼,以增强人体自身抗病能力。

2、控制传染源。

一般认为,乙型肝炎是以血液和液体接触传染性疾病,因此,一但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就必须与患者隔离,直至病毒消失。

对从事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的患者,应调离原职。

另外,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绝对不能献血。

3、切断传染途径。

乙型肝炎是血行传染,因此,一定要防止医源性传播,医疗及预防应用的注射器,当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对病人的血液及其分泌物,必须严格处理。

4、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措施,其一是主动免疫方法,即使用制剂有灭活的血源乙型肝炎疫苗和基因重组酵母疫苗两种,使用于血清中HBSsG或抗—HBs阴性的人。

HBsAG阳性的母亲所娩下的新儿生为重点接种对象。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产生率可达95%,一般可保持3~5年。

其二是被动免疫方法,对由各种原因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包括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为新生儿100IU,一次肌肉注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