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要求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4.回忆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教材分析
从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
重难点及突破
1、改革开放的概况及其意义,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难点。
2、一国两制(实施的原因及意义),此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办法。
4、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成就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建议:本课涉及到的一些重点概念比较抽象,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等等,不易于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建议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史实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教师准备几张反映深圳和浦东改革开放前的面貌的图片,通过展示这些对比鲜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并提问“深圳的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导入新课。
[讲授]: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0)
学生看P23第一段,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可由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词,提问过渡(如“有一位老人是指谁?”“画了一个圈”又是指什么?)
二、改革开放
学生看P23第二段至最后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最早是在哪儿展开的(农村),采用了什么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议老师对此进行解释)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什么P23?
3、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导入专题探究。
三、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学生看书P24“有感于深圳速度…”
完成活动:
1、深圳和浦东的发展有什么共同特点?又有何不同点?两地的成绩说明了什么?(见教参)
2、描述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对照深圳和浦东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见教参)
学生看“生活用品的变化”和图1-32、1-33、1-34与“休闲方式的变化”及图1-35
教师适当解释票证的时代特点,并让学生列举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品、休闲方式等),切实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小结]:略
[作业]:见作业本
教学反思
1.在优美的歌声中容易接受知识要点
2.实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好奇心
3.但深圳和浦东的教学若能运用媒体就更好了
第二课时“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导入]:利用《七子之歌.澳门》歌词。可以问:我国的澳门现在实行的是什么制度?由此导出“一国两制”
[讲授]:一“一国两制”
学生看书P26第一段和P27“解读‘一国两制’”
可提问:
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此处教师应该重点解释: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这一制度的前提;两制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体;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非主体。)
2、实行“一国两制”有什么必要性(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大业)和历史意义(促进祖国统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过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得以实践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学生看P26第2-4段以及P27“感怀回归盛事”
完成P28第一个活动:“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够在20C90S回归祖国?”
问:我们中国现在完成了统一吗?由些导入台湾问题。
三盼统一,反“台独”
问: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一样的吗?(前者是中国内政问题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问:对于台湾问题,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教师可交待对台方针经历了从“武装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统一”的变化)[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但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学生看书P26最后一段及P28:盼统一,反“台独”的内容。)
思考: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哪些有利因素和阻力?(有利因素:强大的祖国、正确的方针、共同的信念、交流的加强、国际的公认;不利因素:一些国际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附材料:
(1)2004年10月10日,陈水扁发表“双十讲话”。陈水扁在正式的、重大的场合公开给“台湾正名”,将“中华民国”定位于台湾,明目张胆地分割中国主权。
(2)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陈水扁当局鼓动号称百万民众的“3·36”大游行,结果当天游行人数仅有27
万左右。
问:1、陈水扁的言行的实质是什么?
2、针对陈水扁之流的罪恶行径,中国政府必须坚持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3、台湾的主流民意是什么?由此联想到,要实现祖国的统一,应寄希望于谁?台湾的前途在哪里?
4、针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5、青少年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能做什么?(坚决拥护祖国的统一,大力宣传“一国两制”的政策。坚决反对和谴责一切分裂祖国的言行,敢于同不利于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本领。)
[小结]:略
[作业]:见作业本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