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提要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各种因素的科学。
它是以化学动力学为基础讨论底物浓度、抑制剂、pH、温度及激活剂等因素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动力学中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无浓度的关系时,常分为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及零级反应。
研究证明,酶催化过正的第一步是生成酶-底物中间产物,Michaelis-Menten该呢举中间产物学说的理论推导出酶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即Km、Vmax、kcat、kcat/Km。
Km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以浓度为单位,Km有多种用途,通过直线作图法可以得到Km及Vmax。
Kcat称为催化常数,又叫做转换数(TN值),它的单位为s-1,kcat值越大,表示酶的催化速率越高。
kcat/Km常用来比较酶催化效率的参数。
酶促反应除了单底物反应外,最常见的为双底物反应,按其动力学机制分为序列反应和乒乓反应,用动力学直线作图法可以区分。
酶促反应速率常受抑制剂影响,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方式及抑制作用是否可逆,将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抑制作用及不可逆抑制作用。
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及反竞争性抑制3类,可以分别推导出抑制作用的动力学方程。
竞争性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其动力学常数Kˊm变大,V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Km不变,Vˊmax变小;反竞争性抑制Kˊm及Vˊmax均变小。
通过动力学作图可以区分这3种类型的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剂中最重要的是竞争性抑制,过度态底物类似物为强有力的竞争性抑制剂。
不可逆抑制剂中,最有意义的为专一性Ks型及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
研究酶的抑制作用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制、阐明代谢途径以及设计新药物的重要手段。
温度、pH及激活剂都会对酶促反应速率产生重要影响,酶反应有最适温度及最适pH,要选择合适的激活剂。
在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及测定酶的活力时,都应选择酶的最适反应条件。
习题1.当一酶促反应进行的速率为Vmax的80%时,在Km和[S]之间有何关系?[Km=0.25[S]]解:根据米氏方程:V=Vmax[S]/(Km+[S])得:0.8Vmax=Vmax[S]/(Km+[S])Km=0.25[S]2.过氧化氢酶的Km值为2.5×10-2 mol/L,当底物过氧化氢浓度为100mol/L时,求在此浓度下,过氧化氢酶被底物所饱和的百分数。
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一、是非判断题1.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2.当底物处于饱和水平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3.某些酶的Km由于代谢产物存在而发生改变,而这些代谢产物在结构上与底物无关。
()4.在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下,加入足量的底物,酶促的反应能够达到正常Vmax。
()5.碘乙酸因可与活性中心-SH以共价键结合而抑制巯基酶,而使糖酵解途径受阻。
()6.从鼠脑分离的己糖激酶可以作用于葡萄糖(K m=6×10-6mol/L)或果糖(K m=2×10-3mol/L),则己糖激酶对果糖的亲和力更高。
()7.K 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8.K m是酶的特征常数,在任何条件下,K m是常数。
()9.K 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的底物无关。
()10.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种K m值。
()11.当[S]>>K m时,V趋向于V max,此时只有通过增加[E]来增加V。
()12.酶的最适pH值是一个常数,每一种酶只有一个确定的最适pH值。
()13.酶的最适温度与酶的作用时间有关,作用时间长,则最适温度高,作用时间短,则最适温度低。
()14.金属离子作为酶的激活剂,有的可以相互取代,有的可以相互拮抗。
()15.增加不可逆抑制剂的浓度,可以实现酶活性的完全抑制。
()16.竞争性可逆抑制剂一定与酶的底物结合在酶的同一部位。
()答案1.错。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对。
8.错。
9.错。
10.对。
11.对。
12.错。
13.错。
14.对。
15.对。
16.错。
二、填空题1.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和。
2.丙二酸和戊二酸都是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剂。
3.通常讨论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时,指的是反应的速度,即时测得的反应速度。
4.pH值影响酶活力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影响,影响,影响。
5.温度对酶活力影响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另一方面。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1、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1)反应分子数
指在反应中真正相互作用的分子数。
A
P
A+B
P+Q
2)反应级数
指实验测得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 哪种速率方程,则这个反应就是几级反应。
蔗糖 + H2O 蔗糖酶 葡萄糖 + 果糖
1
3)零级反应的特征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初始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不变, 要使反应物减少一半所需完成的反应量增加,因此最后表现为半 衰期与初始浓度成正比。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酶促反应初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1903年Henri以蔗糖酶水解蔗糖为例,研究底物浓度与酶促反
应速度之间关系时,发现两者的关系符合双曲线关系。
k2
Km= (k2+k3)/k1
Km是[ES]的分解常数与生成常数的比值。 Km的真正含义是, Km越大意为着[ES]越不稳定,越容易分解。但不能说明[ES]是容 易分解成底物还是产物。
kcat/Km可表示为 [k3/(k2 + k3)]k1, k3/(k2 + k3)代表[ES] 分解成产 物的分解常数占[ES] 总分解常数的比值。 k3/(k2 + k3)越大,说明 [ES]越容易分解成产物。 k1是[ES] 生成常数。因此, kcat/Km数 值大不仅表示[ES]容易生成,还表示[ES]易分解成产物。真正代 表酶对某一特定底物的催化效率。所以,也称为专一性常数。 极限值是k1 ,意为[ES]不会再分解为底物。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酶 对温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随着温度 的升高,分子的构象会逐渐地被破 坏,失去催化活性。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DNA TOPOISOMERASE I
ACE抑制肽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李晓晖 副教授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CE抑制肽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研究背景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脑 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因素。
体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ngiotensin Ⅰconverting enzyme, ACE)的调节作用是引起高 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S would enhance the inhibition
(2) 不可逆抑制剂
有机磷化合物:与胆碱酯酶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分解 为乙酸和胆碱,引起神经中毒,因此被称为神经毒剂。 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与含巯基的酶或含硫辛酸辅酶 的酶结合,从而使酶失活。
Km—米氏(M-M)常数
反应速率 为最大 反应速 率一半 时的底 物浓度
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1)Km的意义: a. Km是酶的一个特性常数; b. Km值可以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Km值最小的底物是酶的最适底物;Km值越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
c. 计算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d. 推断反应的方向和途径; (2)Vm和k3的意义: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研究背景
卡托普利与ACE活性中心相互作用
2-甲基丙酰基与S1’结合 吡咯环与S2’结合
巯基与Zn2+结合
氧负离子对结合酶起重要作用
羰基可以和受体形成氢键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研究背景
9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1)OA段: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 v = k[S]。
根据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催化反应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E。
E + S = ES →P + EOA段上,底物浓度小,酶未被底物饱和,有剩余酶,反应速率取决于ES浓度,与[S]呈线性关系,v正比于[S]。
(2)AB段: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表现为混合级反应。
此时酶渐渐为底物饱和,[E S]慢慢增加,v也慢慢增加,为分数级反应。
(3)BC段:反应速度趋于V max,为零级反应,酶促反应表现出饱和现象。
此时底物过量[S]>[E],[E]已全部转为[E S]而恒定,因此反应速率也恒定,为最大反应速率,V max为[E]所决定。
非催化反应无此饱和现象。
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已得到实验证实。
(二)酶促反应力学方程式(1)米氏方程推导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并推导出表示[S]与v之间定量关系的米氏方程V max[S]V =K m + [S]Km:米氏常数,物理意义为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与底物浓度同。
2.9 酶的抑制作用失活作用: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
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
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研究酶的抑制剂,可以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催化机制,进行药物、农药的设计与筛选。
(一)抑制作用的类型:(1)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不能用透析、超过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酶被化学修饰。
(2)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而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能用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可逆抑制又分为三种类型。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I)和底物(S)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了底物与酶的正常结合。
生化第九章
7.对一个遵从米氏方程的酶来说,当底物浓度[S]=Km,竞争抑制剂浓度[I]=Ki时,反应的初速率是多少?[V=1/3Vmax]
解:根据米氏方程可得:V=Vmax[S]/ (Km(1+[I]/Ki)+[S]),其中[S]=Km,[I]=Ki
解:∵Km=1×10-6molL-1《[S]=0.1molL-1 ∴V=Vmax=0.1μmolL-1min-1
将题中数据代入米氏方程:V=Vmax[S]/(Km+[S])得:设[S]=xKm
V=Vmax?xKm/((x+1)Km)=x/(x+1)?Vmax=1/(1+1/x)?Vmax
V1=0.1 V2=0.09998 V3=1/2?Vmax=0.05
13.假设2×10-4 molL-1的[I]抑制了一个酶催化反应的75%,计算这个非竞争性抑制剂的Ki?[6.66×10-5 molL-1]
解:i%=(1-a)×100%=(1-Vi/Vo)×100%=75% Vi/Vo=1/4 → Vo=4Vi……①
再根据无抑制剂时的米氏方程:Vo=Vmax[S]/(Km+[S])……②
解:i%=(1-a)×100%=(1-Vi/Vo)×100%=75% Vi/Vo=1/4 → Vo=4Vi……①
再根据无抑制剂时的米氏方程:Vo=Vmax[S]/(Km+[S])……②
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V=Vˊmax[S]/(Kˊm(1+[I]/Ki) +[S])……③,此时Vmax变小,Km不变。
解:(1)无抑制剂时:V=Vmax[S]/(Km+[S]),将表中数据代入此式可得Km=1.1×10-5 molL-1,Vmax=45.1μmolL-1min-1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与练习 1. 1/v对1/[S]的双倒数作图得到的直线斜率为1.2×103min,在1/v轴上的截距为2.0×10-2ml.min/ n mol。 计算Vmax和Km。 2. 一个二肽酶对二肽Ala-Gly和二肽Leu-Gly的Km分别为 2.8×10-4和3.5×10-2,哪一个二肽是酶的最适底物? 该酶的两个非竞争性抑制剂的Ki值分别为5.7×10-2 和2.6×10-4。哪一个是最强的抑制剂? 3. 根据米式方程求(a)Kcat为30s-1,Km为0.005M的酶, 在底物浓度为多少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为1/4 Vmax? (b)底物浓度为1/2Km,2 Km和10 Km时,酶促反应 的速率分别相当于多少Vmax?
5.红细胞中的碳酸酐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具有很 高的转换数。它催化C02的可逆水合反应: 此反应对CO2从组织运往肺部很重要。如果l0μ g的纯 碳酸酐酶在37℃下lmin内,以最大速度可催化0.3g CO2的水合反应,那么碳酸酐酶的转换数(Kcat)是多少
6. 酶溶液加热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酶的催化活性逐 渐丧失。这是由于加热导致天然酶的构象去折叠。己糖 激酶溶液维持在45℃12分钟后,活性丧失百分之五十。 但是若己糖激酶与大量的底物葡萄糖共同维持在 45℃12分钟,则活性丧失仅为3%。请解释,为什么在 有底物存在下,己糖激酶的热变性会受到抑制? 7.新掰下的玉米的甜味是由于玉米粒中的糖浓度高。可 是掰下的玉米贮存几天后就不那么甜了,因为50%糖已 经转化为淀粉了。如果将新鲜玉米去掉外皮后浸入沸水 几分钟,然后于冷水中冷却,储存在冰箱中可保持其甜 味。这是什么道理?
4.枯草杆菌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27 600)是一种能催化 某些氨基酸酯和酰胺水解的细菌蛋白酶。对于合成的底 物N—乙酰—L—酪氨酸乙酯(Ac-Tyr-OEt),枯草杆菌蛋 白酶的Km和kcat分别为0.15mol/L和550 s-1。 (a) 当 枯 草 杆 菌 蛋 白 酶 的 浓 度 是 0 .40 g/L时 , AcTyr—OEt水解的Vmax是多少? (b)吲哚是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常 数Ki为0.05mol/L。当吲哚为6.25mmol/L时,计 算 Ac—Tyr-OEt 被 0 . 4 0 g/L 枯 草 杆 菌 蛋 白 酶 水 解 的 Vmax。 (c)计算0.40g/L枯草杆菌蛋白酶与0.25mol/L Ac— Tyr-OEt和1.0mol/L吲哚共同存在时的V。
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用反应初速度v对底物浓度[S]作图得P355 图9-6。
曲线分以下几段:(1)OA段: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 v = k[S]。
根据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催化反应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E。
E + S = ES →P + EOA段上,底物浓度小,酶未被底物饱和,有剩余酶,反应速率取决于ES浓度,与[S]呈线性关系,v正比于[S]。
(2)AB段: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表现为混合级反应。
此时酶渐渐为底物饱和,[E S]慢慢增加,v也慢慢增加,为分数级反应。
(3)BC段:反应速度趋于V max,为零级反应,酶促反应表现出饱和现象。
此时底物过量[S]>[E],[E]已全部转为[E S]而恒定,因此反应速率也恒定,为最大反应速率,V max为[E]所决定。
非催化反应无此饱和现象。
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已得到实验证实。
(二)酶促反应力学方程式(1)米氏方程推导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并推导出表示[S]与v之间定量关系的米氏方程V max[S]V =K m + [S]Km:米氏常数,物理意义为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与底物浓度同。
推导: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
k1k3E + S ES →P + Ek2v = k3 [ES]一般k3为限速步骤v = k3 [ES] …①1.[ES] 生成速率:d[ES]/dt = k1([E] - [ES]) [S]2.[E S]分解速率:-d[ES] / dt = k2 [ES] + k3 [ES] = (k2 + k3) [ES]3.稳态下[ES]不变,ES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相等:k1 ([E]- [ES]) [S] = (k2+k3) [ES]4.引入K m:令K m = k2+k3 / k1代入K m = ([E]- [ES]) [S] / [ES] ,K m [ES] = [E] [S]- [S] [ES], [ES] (K m + S) = [E] [S],[ES] = [E] [S] / K m+[S],5.代入①式:v = k3 [ES] = k3 [E] [S] / K m + [S] …②6.引入V max:为所有酶都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即此时[E]= [ES]V max = k3 [ES] = k3 [E]代入②式:v = V max [S] / K m + [S]米氏方程表示K m及V max已知时,v~[S]的定量关系。
第9章__酶动力学
max
V max [ S ] V max V Km [ S ] 2
K 3 [ E ][S ] V max [ S ] K 3 [ E ][S ] 复 习 V K 3 [ ES ] V K 3 [ ES ] Km [ S ] Km [ S ] Km [ S ]
失活 (inactivation):凡是酶活力的降低或丧失都称为 酶的失活。 抑制 (inhibition):使酶活力下降或丧失但并不引起酶 蛋白变性,它主要改变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性质。 抑制剂( inhibitor ):引起酶的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 酶的抑制剂。
研究抑制剂对酶的作用有重大的意义: (1)药物作用机理和抑制剂型药物的设计与开发;抗癌药 (2)了解生物体的代谢途径,进行人为调控或代谢控制发酵; (3)通过抑制剂试验研究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及其化学功能基 团,不仅可以设计药物,而且也是酶工程和化学修饰酶、酶 工业的基础。
最适温度: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1. 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度。 2. 温度升高,酶变性失活。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常数,它与底物种类、作用时间、pH、离子强 度 等因素有关。 温血动物酶的最适温度35℃—40℃;植物酶最适温度40℃—50℃;微生 物差别大,如细菌Taq DNA聚合酶70℃。 温度系数 Q10:温度升高 10℃,反应速度与原来的反应速度之比,大多 数酶的Q10一般为1~2。
(二) 小分子有机物的激活作用
1.某些激活剂(如Cys、GSH)能还原巯基酶中的某些二硫键使 成-SH,-SH是巯基酶起催化作用所需的基团,提高了酶活性。 2.金属螯合剂,如EDTA(乙二胺四乙酸),可络合一些重金属离 子,解除它们对酶的抑制,从而使酶活升高。
第九章 酶动力学
抑制剂I
激活剂A
一、酶反应速度
测量: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或产物的增加。 (v=dp/dt) 反应进程曲线 初速度
只有初速度的 测定才有意义
初速度 产
酶促反应速度逐渐降低 物
0
时
间
酶反应进程曲线
酶反应的速度不停在变
)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零级反应 v = k [E] 混合级反应
4.Km与Ks:Km不等于Ks,只有在特殊情况下,Km 才可表示酶 和底物的亲和力。
S + E
k1 k2
ES
k3
E+P
∵ Km= (k2 +k3)/k1 当k2>>k3时 Km ≈ k2 / k1 ∴ Km可以看作ES的解离常数ks : [S][E] Km= ks = ———— [ES]
5. 当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0%,则
抑制作用:使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降
低酶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作用,引起作用 物质称为抑制剂(I)(选择性)。 研究抑制作用的意义?
类型:
不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1.不可逆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牢固的共价键结合, 使酶丧失活性, 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 抑制剂使酶恢复活性. 例1: 巯基酶的抑制
例: 反应时间短,最适温度高。 反应时间长,最适温度低。
温度系数: 当温度增高10摄氏度,反应速度与原来 反应速度的比。对于大多数酶,温度系数为2.
五、 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A: 胃蛋白酶; B: 葡萄糖-6-磷酸酶 酶 的 活 性
酶促反应动力学ppt课件.ppt
五、Km和Vmax值的测定
(2) 双倒数 作图法
将米氏方 程式两侧 取双倒数, 以1/v1/[s]作图, 得出一直 线.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五、Km和Vmax值的测定
(3) Hanes— Woolf作图法
- d[ES] / dt = k2[ES] + k3[ES]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当酶体系处于动态平衡时,ES的形成速 度和分解速度相等
k1([E] — [ES]) * [S] = k2[ES] + k3[ES]
因为当底物浓度很高时,酶反应速率(v)与 [ES]成正比,即
v = k3[ES] ,代入(1)式得:
V = k3[E][S] / (Km+[S])
(2)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饱和而转 变为ES复合物,即[E]=[ES],酶促反应达到最 大速度Vmax,所以
Vmax = k3[ES] = k3[E]
i =1-a (4) 抑制百分数; i %=(1-a) x 100% 通常所谓抑制率是指抑制分数或抑制百分数。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抑制作用的类型
v 根据抑制作用是否可逆: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生物化学习题
2008 年修订
[S] mol/L(×10-4)
1.0
1.5 36 23
2.0 43 29
5.0 65 50
7.5 74 61
28 无I v(μ mol/min) 有 I(2.2×10-4mol/L) 17 v(μ mol/min)
)
A、竞争性可逆抑制剂;B、非竞争性可逆抑制剂;C、反竞争性可逆抑制剂;D、不可逆抑制剂; ⒖ 如果某个单底物酶促反应是二级反应, E S ES E P ,那么决定其催化反应速度的常 A、Km;B、Ks;C、Kcat;D、Kcat/Km
Kcat
⒎ Km 值是酶的特征常数,有的酶虽然有几种底物,但 Km 值是固定不变的。 ⒏ Km 是酶的特征常数,与酶的底物、底物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无关。 ⒐ 酶的最适 pH 值是一个常数,每一种酶只有一个确定的最适常数。 ⒑ 酶的最适温度与酶和底物的作用时间有关,作用时间越长,则最适温度高;作用时间短,则最适 温度低 三、填空题 ⒈ 酶反应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以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得到的是一条 对酶浓度作图,得到的是一条 ⒉ 讨论酶促反应速度时指的是反应的 ⒊ 磺胺类药物可以抑制 三、名词解释 ⒈ 酶催化的中间烙合物学说;⒉ 转换数;⒊ 酶激活剂和抑制剂;⒋ 酶抑制作用和失活作用; 四、问答题 ⒈ 什么是米氏方程?Km 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求米氏常数? ⒉ 什么是酶的最适 pH?pH 如何影响酶的活力? ⒊ 什么是酶的最适温度?温度如何影响酶促反应速度? ⒋ 测定酶活力时为什么要加过量的底物? ⒌ 什么是酶的抑制作用?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有什么区别?又怎样区别? ⒍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它们在酶促反应中会使 Vmax 和 Km 值发生什么变化? ⒎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相对分子质量 4 万,由 4 个相同亚基组成,每个亚基上有一个活性位点, 在最适条件下, 5μ g 纯酶制剂每分钟可以催化 2.8μ mol 甘油醛-3-磷酸转化为甘油酸-3-磷酸。 请 计算酶的比活力和单个活性位点的转换数。 ⒏ 在不同底物浓度的反应体系中,分别测有无抑制剂存在时的 V,数据如下 速度,即底物消耗量 线;以反应速度 线。 线;以反应速度对 pH 作图,得到的是一条 时测得的反应速度。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第一节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反应速率及其测定二、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三、各级反应的特征(一)一级反应其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dc/dt=kclnc=-kt+lnc0lnc=-kt+B(直线)K=(1/t)ln(c0/c)c=(1/2)c0时k=(ln2)/t1/2t1/2=(ln2)/k半衰期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
(二)二级反应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1.若A和B为同一物质-dc/dt=kc2,dc/c2=-kdt;c/c0=1/(1+kc0t);c/c0=1/2时,k=1/c0t1/2。
2.A和B的初始浓度相同k=(1/t){x/[a(a−x)] }3.A和B的初始浓度不同k=[1/t(a−b)]/ln{[b(a−x)]/[a(b−x)]}a:反应物A的初始浓度。
b:反应物B的初始浓度。
(a-x):反应时间为t时A的浓度。
(b-x):反应时间为t时B的浓度。
(三)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dc/dt=k,或dx/dt=k。
X=kt,或k=x/t。
第二节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一、中间产物学说中间产物学说的实验依据:(1)核酸和酶的复合物可直接用电镜观察;(2)下图;(3)复合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有所变化;(4)有些复合物可直接分离得到。
酶催化的反应中各成份的变化:酶反应的速度在不停地变,实验上只有初速度的测定才有意义。
酶反应的初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一)米氏方程的推导米氏方程v=Vmax[S]/(Km+[S])符合v-[S]曲线。
若Km>>[S],v=(Vmax/Km)[S];若[S]>>Km,v=Vmax;由v=Vmax[S]/(Km+[S]),得Km=[S][(Vmax/v)-1],为典型的双曲线方程。
(二)动力学参数的意义1.Km的意义a.Km值等于反应速度达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浓度单位,是酶的特征常数,酶对一定的底物只有一个特定的Km:V/2=V[S]/(Km+[S]),则Km=[S]。
兰州大学第9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酶的抑制作用 四、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pH对酶反应的影响 六、激活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的两个基本问题:(1)反应进行的方向、可 能性和限度;(2)反应进行的速率和反应机制。
(一)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v
-Km
Vmax
[S]
(4)Eisenthal 作图法
(三)多底物的酶促反应
1.多底物酶促反应按动力学机制分类
(1)序列反应 ①有序反应
E+A+B→AEB→PEQ→E+P+Q 只有Leading substrate (领先底物A)首先与酶结合,然 后 B 才 能 与 酶 结 合 , 形 成 的 三 元 复 合 物 EAB ( ternar y complex)转变为EPQ,B 的产物P先释放,A的产物Q 后释放。
2、可逆的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蛋白非共价键结合,可以用透折、超滤等物 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 酶复活。
(1)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类似的结构,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并与酶形成可逆的EI复合物,阻止底物与酶结合。 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此种抑制。
(2)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底物和抑制剂可以同时与酶结合,但是,中间的三元复 合物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因此,酶的活性降低。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其结构可能与底 物无关。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办法来消除非竞争性 抑制作用。
K3代表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 子数,称为转换数(或催化常数,Kcat), 表明酶的最 大催化效率。
第9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 率与反 应物浓 度的关 系分类
反应分子数
单分子反应 A →P
例如: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分子重排、 同分异构体互变等。v=-dc/dt=kc
反应中真正 相互作用的 分子数目
双分子反应 A+B →P+Q
例如:2H2+O2 →2H2O; v=-dc/dt=kc1c2
反应级数
整个化学反 应的速率服 从哪种分子 反应速率
一级反应 v=-dc/dt=kc
总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能以单分子反应的速率 方程式表示。注意:水解反应(双分子、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 v=-dc/dt=kc1c2
以双分子反应的速率方程式表示;反应 速率与反应物质浓度二次方成正比
零级反应 v=-dc/dt=k
例如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
3. 各级反应的特征:
100
v
80
60
40
2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HeCnonrcei的ntrat蔗ion o糖f Su水bstr解ate(u实mol验/L) [S] ——保持酶浓度不变
2.1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2.1.1 中间络合物学说
酶与底物先络合成一个过渡态络合物,然后络合物进一步分解为产物和
Vmax [S] V= Km + [S]
Km — 米氏常数 Vmax — 最大反应速度
米氏方程——
•Michaelis和Menten根据中 间复合物学说提出:
E+S
ES E+P
Briggs 和 Haldance对其 进行修正,提出了稳态理 论:
E+S
ES
E+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
K1
K2
ES
K3
E+P
第一步:酶(E)与底物(S)作用,形成酶-底物中间产物 (ES):E+S←→ES (k1和k2是正、逆反应的速度常数)
(2)米氏方程的推导(Michaelis-Menten)
根据中间络合物学说,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 K1 k2
E+ S
ES
k3 k4
E+P
简单起见,只考虑单底物和单产物的催化反应。 E+ S
K1 k2
ES
ES
k3 k4
E+P
在反应初期,[P]的浓度非常低,因此整个反应可简化为 E+ S
K1 k2
ES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的各种因 素的科学。
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抑制剂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pH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激活剂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的方向、可能性和限度 化学热力学(结果)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制 化学动力学(过程)
2.2 酶促反应动力学
(1)米氏方程
1913年,德国化学家Michaelis和Menten根据中间络合物学说
对酶促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推导出了表示整个反应中底
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著名公式,称为米氏方程。
V=
Vmax [S] Km + [S]
Km — 米氏常数 Vmax — 最大反应速度
米氏方程——
Vmax和k3(kcat)的意义
k3 ES →E+P
当[S]很大时,v=vmax=k3[Et]
K3 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 数,这个常数又叫转换数,称为催化常数(kcat), kcat越高, 表示酶的催化活力越高,所以,Vmax=kcat[E]
kcat/Km 的意义
生理条件下,大多数酶并不被底物所饱和,体内 [S]/Km 介 于0.01~1 之间。 Vmax ×[S] v= Vmax=kcat[Et] Km+[S] kcat[Et] ×[S] v= Km+[S] v=
例如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
3. 各级反应的特征:
1. 一级反应: v=-dc/dt=kc 2. 二级反应 v=-dc/dt=kc1c2 3. 零级反应 v=-dc/dt=k
t1/2 ≈0.693/k 不论反应物初浓度 的多少,其半衰期 是一样的
t1/2=1/ka 初浓度越大,反应 物减少一半所需时 间越短
40
20
一级反应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Henri的蔗糖水解实验 ——保持酶浓度不变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umol/L)
[S]
E + S ES E + P
v
Rate of Reaction(v)
100
E
80
混合级
60
40
20
t1/2=a/2k 初浓度越大,半衰 期越长
二、酶促反应动力学
概念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 速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是酶工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内容。
影响因素包括有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认为恒定。
1903 年Henri用蔗糖酶水解蔗糖研究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 系,当保持酶浓度不变时,得到双曲线图,并提出酶底物中间 络合学说。
形成ES复合物后,酶的物理性质,例如溶解度或热稳定性发
生改变; 某些酶和底物相互作用的ES复合物已经得到分离; 酶和底物可形成共沉淀。
2.1.2 酶被底物饱和现象和“中间络合物”假说
E + S ES E + P
100
E
v
80
Rate of Reaction(v)
60
在底物浓度低时, 酶未被饱和,反应 速度V 取决于底物浓度,与底物浓度 [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
kcat
当[S]<<Km时,自由酶浓度=Et
Km
[E][S]
比较不同酶或者同一种酶催化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
2.3 作图法测定Km和Vmax
作图法测定Km和Vmax——双倒数作图法
将米氏方程取双倒数: Vmax ×[S] v= Km+[S] =
-1/Km
1/v
斜率=Km/Vmax
1.0
0.8
0.6
0.4
([Et]-[ES]) ×[S] [ES]
=
k2+k3
k1
米氏常数(Km)的意义
V=
V
Vmax Vmax/2
Vmax [S] Km + [S]
当反应速度等于最大速度一半时, 即V = 1/2 Vmax, Km = [S]
上式表示,米氏常数是反应速度为 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因此,米氏常数的单位为mol/L。
k3
E+P
在整个酶促反应中,反应的限速步骤为[ES]分解生成[E]和
[P]的过程,因此反应的初速度可以表示为
V = k3[ES]
在反应过程中,游离的酶浓度可以表示为
[Et]= [E] + [ ES] ,其中Et为酶的总浓度
在反应过程中,底物浓度[S]是远远高于酶浓度的[Et] ,即 [S]>>[Et], 所以游离的底物浓度可以用[S]计算。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umol/L)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ES生成量多,反应速率取决于ES浓度, 而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混合级反应。
E + S ES E + P
v
Rate of Reaction(v)
•Michaelis和Menten根据中 间复合物学说提出: E+S E+P ES Briggs 和 Haldance对其 进行修正,提出了稳态理 论: E+S ES E+P
所谓稳态是指反应进行一段时间以后,系统 复合物ES的浓度由零增加到一定数值,在一 定时间内,尽管底物浓度和产物浓度在不断 变化,ES也在不断生成和分解,但是当反应 系统中ES的生成速度和分解速度相等时候, ES浓度保持不变的反应状态成为稳态,即 d[ES]/dt=0
第二步:中间产物分解,形成产物(P),释放出游离酶(E):
ES←→P+E 许多实验事实证明了 E -S 复合物的存在,E -S 复合物形成的速率与酶
和底物的性质有关。
酶和底物中间复合体的证据:
ES复合物已经被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直接观察 到; 酶和底物形成ES复合物后光谱特性发生改变;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具体为确定反应速率,了解浓度、温 度、pH值、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揭示化学反应 机制。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浓度的改变。 v=(±)dc/dt
1. 反应速率及测定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浓度的改变。
监测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v=(c2-c1)/(t2-t1)= -dc/dt 监测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v=(c2-c1)/(t2-t1)= dc/dt
2) 序列反应-随机机理:
E+A←→EA B EAB←→EPQ E+B←→EB A P EQ←→E+Q Q EP←→E+P
3) 乒乓反应机理(转氨酶的反应属于这类型) :
A E P B Q E
两种不同模式的双底物反应
顺次式(sequential)
乒乓式(ping-pong)
双底物反应的米氏方程
当P1, P2 = 0 时
100
v
80
Rate of Reaction(v)
60
40
2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Henri的蔗糖水解实验 ——保持酶浓度不变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umol/L)
[S]
2.1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2.1.1 中间络合物学说
100
零级反应
E
80
Vmax
60
40
2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umol/L)
当底物浓度达到相当高时,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变小, 最后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反应达到最大速率 Vmax。 只有酶的催化反应具有这样的饱和现象。
=
竞争性米氏方程 米氏方程
α=1+[I]/Ki Vmax不变,Km变大,双倒数作图与正常直线相交于纵轴
3.2 非竞争性抑制
底物和抑制剂结构上没有共同之处,但酶可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 合形成三元复合物,但复合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由于这类物 质并不是与底物竞争与活性中心的结合,所以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如某些金属离子(Cu2+、Ag+、Hg2+)以及EDTA等,通常能与酶分子 的调控部位中的-SH基团作用,改变酶的空间构象,引起非竞争性 抑制。
酶的活性。
根椐可逆抑制剂与酶结合情况可分为竞争性抑 制、非竞争性抑制与反竞争性抑制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