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及其源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政文化及其源流

今年是福建船政创办137周年纪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船舶工业尤甚。2002年5月5日当时的朱镕基总理提出了中国有条件争当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中国的工业界为之振奋。作为中国船舶工业诞生地的福建船政自当在这一变革中抓住机遇,发扬船政文化传统,以船兴市,以海兴市。

船政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涵盖内容颇为丰富。由于福建船政系由清末洋务运动中最有思想、最有创见、富有改革精神,而且身体力行的先贤左宗棠、沈葆桢所创,因此他们的思想、言行形成了船政文化的主体,如果好好总结,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必将大有益于后人的继任和发展。本文本着这样的目的试就船政文化的内涵作一探索。

一、船政文化的精粹

1.加强海权,力御外侮

福建船政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一项实务,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第一创办人左宗棠面对当时中国海权日衰,列强入室,大厦将倾的颓势,日思振作,以图复兴,思之多年,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在其任闽浙总督时期选定福建马尾兴建现代化造船厂,并于1866年6月25日向清廷呈上其著名的《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折中写道:

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浙江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贵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富商变为窭人,游手驱为人役……而漕政益难措手。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虽善作者不必善其成,而善因者究易于善创。如虑船厂择地之难,则福建海口罗星塔一带,开槽浚渠,水清土实,为粤、浙、江苏所无……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1)。

在奏折中他明确指出,为了反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已到了非整顿水师、建造新式轮船不可的地步,该折中左宗棠把创建船厂、制造轮船各方面的困难和利弊得失都充分估计到的。这一奏折充分反映了左宗棠加强海权,力御外侮的爱国拳拳之心。是洋务派中所上的为何要设厂造船的含义最深的纲领性文件,构成了船政文化发展的主脉络。

由于左宗棠的准备工作、舆论工作做得很充分,而且很快就制订出一份《创设船政章程》,便于贯彻执行。故而奏折上报后不及三周,于7月14日即获清廷批准,上谕中有“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所陈各条,均着照议办理”。可见左宗棠思之五年于此时提出此项计划确是最佳时机,其办事效率及预见性可见一斑。

在福建船政创办过程中,船政在海防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历届船政大臣都一致强调“船政为海防要图”(2),“船政与海防相表里”(3),“船政系海防根本”(4)。可见船政的举办是晚清海防思想的一次飞跃。船政第二创办人也是船政的实际开创者沈葆桢虽在船政任上不及十年,但是他的言行却对船政文化的形成、完善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海防观上也是如此,他可说是洋务运动中具有较为先进海防观的出类拔萃者,也是提出要购买和制造铁甲舰的第一人。世界造船业经历了木船、铁木合构船、铁甲船和钢船的过渡,19世纪60年代后铁甲舰已成为西方海军的主力舰。身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时刻关注着这一发展动向。1874年他赴台巡视台湾防务,听说日本竟也有了铁甲船,面对这一局面,他迅即向李鸿章建议:中国“铁甲船亦不可无,无则过台弁兵军装必为所截掠”(5)。显然当时他已感受到铁甲船在海战中的战略地位。台湾危机结束后,清政府开展了一场如何加强海防的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立论最高的当推沈葆桢。他再次强调“铁甲船实非兵轮所能敌”,“御夷于海此器必不可少”,他还认为仅靠一两艘铁甲船也无济于事,“非练大支水军以为策应,合击之师无以联气脉,而慑寇志”。他在强调铁甲船对于取得制海权的重要性的同时又辨证地指出:“非谓有铁甲船而诸船可废,谓有铁甲船而后诸船可用”(6),“有铁甲而兵轮乃得用其长,无铁甲而兵轮终恐其所恃”(7)。一开始,当时筹办海军主帅李鸿章对铁甲船的购置显得十分冷淡,对日本和西方国家的侵华野心竟放松警惕,以无经费为借口,强调说:“海防更无款可措,如果控驭得法,一时必无战事,则购铁甲实非急务也”(8)。显然在优先发展何种舰种的问题上在洋务派中存在着分岐,一种是以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首的逐敌舰于外海之外的铁甲派,另一种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发展巡海快船和蚊子船的守口派。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海防战略,前者积极进取,通过铁甲船取得制海权,后者因循守旧,以蚊船消极守口防御。对此,沈葆桢还批评说:“战事一起,……各口均防不胜防,非铁甲船不能跟踪而追,联络一气”(9)。鉴于此,沈葆桢在船政大臣任上就力主外购铁甲船,当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消极阻挠未成时,又一度决心自造铁甲船。认为“铁甲船即购有佳者,将来亦总需自造”(10)。沈葆桢购建铁甲船计划的受挫,使他愤然言道:“问各国之强,皆数铁甲船以对。独堂堂中国无之,何怪日本生心乎?”(11)。但他仍向朝廷奏称:“臣愚以为非得外海一大支水师,江防虽极力补苴,究竟防不胜防,毫无把握,故至今一心一意延颈跋踵以候铁甲之成也”(12)。

19世纪80年代的甲申马江海战,中国就是因为无铁甲而遭致福建水师一支木壳舰队的全军覆殁。后来船大臣裴阴森上任后,深深领会到沈葆桢预言的正确性,他在《恳准拨款试造钢甲兵船析》中写道:“(马江一战)虽管船者不得其人,而虚声所播,士胆先靡,要皆无铁甲而兵轮失所恃之明证也,然则惩前瑟后之计,整顿海军必须造办铁甲,时势所趋,无庸再决者矣”(13)。不久,船政局就造出了铁甲舰“平远”号,可算是遂了沈葆桢生前建造铁甲之愿,但距沈葆桢提出要购置铁甲船已迟了十年。1879年,沈葆桢过早谢世,使中国海防建设蒙受重大损失,逝世前,在他上奏清廷的折中建议为防止日本的侵略,必须早作准备。折中云:“天下之弊,在于因循。……倭人夷我属国,虎视眈眈,……臣所以每饭不忘此,在购办铁甲船一事,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尚船械未备,稍涉好大喜功之见,谓其国空虚已甚,机有可乘,兵势一交,必成不可收拾之事。目下若节省浮费,专注铁甲,未始不可集事。而徘徊瞻顾,执咎无人,伏望皇太后圣断抱行,早日定计,迟则噬脐”(14)。这是他对身后中国海防决策的正确建议和对日本侵华的深刻预测。可惜清政府却不以为意,才致甲午惨败,使中国经30年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令人痛惜,由此更见其大。他那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鞠躬尽瘁,克尽职守,社稷为重,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当为后世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