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财务知识)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促进三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协同。

一、经济结构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早,以大型的沿海城市为核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东部地区将其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经验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帮助中西部地区升级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和互补。

二、产业布局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产业布局相对较为分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中部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尤以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龙头。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

东部地区鼓励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则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和技术,促进自身制造业升级。

西部地区则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逐步发展起现代服务业。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和均衡。

三、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

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

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

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

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

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

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

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

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

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

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

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

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

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

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研究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研究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研究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东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为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配置的效率差异成为了一个突显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现状分析1.东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中国的东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发达的经济、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

东部地区的资本配置相对较为高效,市场发育较好,金融体系较为完善,企业家精神浓厚,创新活跃。

但与此东部地区的资本过度集中,高效率的资本配置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中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相比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较低。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中部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虽然中部地区政府一直在大力发展经济,但因受制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等因素,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市场需求也相对较弱。

3.西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资本配置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人口规模小等。

尽管西部地区政府一直在着力改善这些问题,但资本配置效率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中国东部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较低,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因素所导致的。

1.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发达,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资本的配置效率,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有利于资本的高效配置,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滞后发展则限制了资本的有效配置。

2.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好,这为资本的高效配置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摘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未来总体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其中历史地理原因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文章对目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以及历史地理因素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实际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理因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基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力求达到缩小国内各地区发展差距必须优先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

这一战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在近三十年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效率的差距、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历史地理原因。

世纪之交,我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分析比较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崛起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以求达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富裕。

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文章以历史地理因素为切入点,对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历史规律中寻求突破口。

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1.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现状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众多,历史地理环境异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时期,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

浅谈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学号**********班级09地科班姓名陈伟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之中,东中西三部经济差距是扩大化趋向。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导致这种必然性石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其中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观念,劳动力因素、思想观念是导致这种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差异形成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这种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

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现状况,造成中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仅拥有3.8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的上海、辽宁、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5.06%、11.91、6.93亿元,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会计只有5.4亿元。

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相比,两者竟差292倍。

(三) 政策环境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尽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但从总体数量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一、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协调发展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入手,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而西部地区以青海、贵州、甘肃等省份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2. 形成差异的原因(1)地理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适合发展海洋经济和外贸。

而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向该地区聚集。

而对于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

(3)资源配置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而西部地区资源匮乏,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 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拨款,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2. 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向落后地区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适度增加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和财政支出,鼓励其向落后地区输出资源和技术,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和资源互补。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研究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研究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研究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三大地区,这三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资本配置方面,这三个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研究,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资本配置效率的概念。

资本配置效率是指实体经济的投资效益,是指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流转的效率。

在投资领域,资本配置效率指投入资本的效益与产出效益之比。

在企业经营领域,资本配置效率是指企业理财活动中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即投入资金的效果和产出效果之比。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是经济重要指标的体现之一。

在中国东部,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较高,这得益于它强大的基础设施、人才资源和产业聚集能力。

除了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等,还有沿海地带的许多城市,如南京、杭州、厦门等。

这些城市拥有先进的交通设施、通讯技术和人才储备,可以吸引大量投资和创新资源。

同时,必须认识到,中国东部的资本配置效率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中仍然存在短板。

例如,化学工业、重工业等,还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都有待优化和完善。

在中国中部,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而言较低。

虽然中部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资源,但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不像东部那样开发得那么完善。

这使得中部地区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

除此之外,中部地区还缺乏良好的人才储备和产业聚集效应,导致了投资者的信心不足。

在中国西部,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较为分散。

虽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新能源利用潜力,但是也缺乏与东部地区相比的先进经济中心城市和技术支持。

同时,西部地区也存在着治理效率不高、政府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和投资制约较多等问题。

这些问题也减缓了西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速度。

总的来说,中国东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较高,相较之下,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更多存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

根据这一研究,以适当的政策引导方式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对于提升中国内部区域的经济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分析基于资本形成差异的视角

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分析基于资本形成差异的视角

摘要:资本形成理论认为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由于市场改革是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形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差距。

西部要想缩小与东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动力源,创新形成像东部那样有效的资本形成模式与资本形成机制。

根据我国东西部资本形成的差异性,探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和在西部地区应该建立怎样的资本形成机制,才能够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关键字:发展差距;资本形成;外商投资;经济增长;储蓄率一、引言由于我国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东西部的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

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结构性质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增长速度,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决定着资本配置的效果。

我国西部地区的问题在于,现代工业发展主要是在资源开发和战备要求的推动下展开的,资源开发、战备需要、重工业优先、国家直接投资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进下的西部工业化道路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结构特征:以重工业、军事工业、原材料工业、采掘工业、中央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这种垂直分工格局和畸形的重型结构影响了西部工业的积累能力和贸易能力,进而影响再投资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阻碍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和资本的形成。

资本形成的主要根源于储蓄。

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储蓄的绝对量,而是其绝对量,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或储蓄率。

储蓄可分为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

国内储蓄可再细分为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相应地表现在资本形成上就是政府融资、企业自我融资以及金融市场融资;国外储蓄就是外部融资。

所以,从外在表现来看,资本形成来源于自身积累、财政注资、金融市场融资和外资。

但这只是资本形成的来源,此时只能称其为资金,而非现实资本,只有当储蓄转化成投资时,资本才真正形成。

因此,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不单单指资金的来源广泛,还要具备将资金迅速转化成现实资本的能力。

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差异吗?

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差异吗?

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差异吗?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首先,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产业基础,比如广东、上海等地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其次,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好,便于货物的流通和市场的扩大,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东部地区的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能力较强,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因此,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首先,中部地区相对而言资源较为匮乏,缺乏先进的产业基础。

其次,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运输成本较高,影响了货物的流通和市场的开拓。

此外,中部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消费能力也较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以上多种原因,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

首先,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相对较好,但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条件较差,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消费能力也较低,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因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综上所述,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速度确实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所致。

为了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却成为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严峻挑战,因此,研究东西部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并探讨缩小这种差距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东西部差异已经引起社会学者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分析差异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近五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且西部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西部从2007年开始处于平稳增长的特点。

1、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表一中国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总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2005 88773.6 45626.3 52.4 16145.6 18.5 17645 20.3 7678.8 8.8 2006 109998.2 54637.1 50.6 20896.6 19.3 21996.9 20.4 10520 9.7 2007 137323.9 64876 48.1 27746.2 20.6 28250.9 21 13920.1 10.3 2008 172828.4 77735.5 46 36695.2 21.7 35948.8 21.3 18714 11.1 2009 224598.8 95548 43.7 49851.8 22.8 49686.3 22.7 23732.9 10.8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9年的统计年鉴整理)由表一可见:2005年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5626.3亿元,占全国的52.4%;到了2009年东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95548亿元,占全国的43.7%;因此我们可知,与06年相比09年东部固定投资总额增长了1.09倍,在全国的比重下降了8.7个百分点。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比较研究——以山西和浙江两省固定跟踪..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比较研究——以山西和浙江两省固定跟踪..

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为接近维持生存水平的制度工资,经济增长取决于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张。

资本家和工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利于资本的集中,从而推动现代部门的扩张和经济增长,使传统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被现代部门吸收,使收入分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虽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一定采取劳动密集型的方式,但在劳动力比较廉价的情况下也绝不可能出现资本对劳动的完全替代,资本扩张必然会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需求市场。

并且不平衡增长理论也认为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才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激励与示范效应,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同极大的意外收益的前景和结果相联系的。

从经验上看,当今也的确有许多国家其收入差距的扩大并设有阻止经济的高速增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美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增长除了由于技术创新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以外,对最低工资管制的放松以及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总供应曲线向外推移的作用。

同时,由于美国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垄断地位的确立,经济增长的实现就成为了必然。

再如Weiskoff对墨西哥、玻多黎各、阿根廷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它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与不平衡是正相关的卿1。

但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对于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并且,对于不同国家的国情,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此,许多经济学家针对我国国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本文的重点。

1.2本文研究的对象及行文安排本文是一份围绕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展开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对象是山西、浙江两省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的农户。

希望通过对两省固定跟踪观察农户的研究,发现两省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差另IJ,并试图解释存在差别的原因。

同时,也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解决我国东西部收入差别问题能够有所启示。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却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分布差异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人口红利效应较弱,人力资源优势受限。

这导致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供求关系更加平衡,而西部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这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另外,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这使得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

此外,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的科技创新环境,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分布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提高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两个重要的划分维度:东西部和南北方。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一、背景介绍中国的地理面积广阔,在经济上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大区域。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中国的沿海城市,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中部地区包括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衡的省份;西部地区则是中国的内陆地带,相对经济薄弱。

另外,南北方区域在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以沿海城市为主,包括广东、上海、北京等地。

这些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是中国外贸和对外投资的重要窗口。

另外,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吸引人才和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早,产业结构比较先进,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导。

这些地区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东部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稀有金属等,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优惠政策等措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流失等问题。

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四、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受到气候和资源差异的影响。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农业发展较为昌盛,同时也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主要经济活动以重工业为主。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第一部分:研究的基本框架、采取的模型与方法本课题依据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东西部差距的基本表征及其阶段划分展开分析,揭示了东西部差距的及其阶段性影响,并对东西部差距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在借鉴国际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政策建议。

主要成因包括东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及区位、文化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技术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与产业集聚、城镇化影响、体制政策等方面。

本课题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运用改造的洛伦茨曲线构建产业差距系数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影响。

第二部分:差距及变化趋势1、差距的描述1)东西部绝对经济差距2)东西部相对经济差距最近由东西部相关经济量倍数表示的东西部相对差距已经出现峰值,由扩大转向缩小。

根据GDP总量倍数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的3.28倍;根据人均GDP倍数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4年的2.63倍;根据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3年的2.52倍。

学术界一般以人均GDP倍数计算的2004年为东西部差距转向收敛的拐点。

2、分阶段及特征东西部根据人均GDP倍数表示的相对差距和人均GDP绝对差额表示的绝对差距在1978-2007年30年间的变化呈现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1978年—1989年,东西部差距变化较小,但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迹象。

阶段二:1990-1999年东西部经济相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对差距扩大开始提速。

阶段三:2000-2004年,东西部差距增速放缓,但绝对差距加速扩大。

阶段四:2005-2007年,东西部相对差距出现收敛,但绝对差距扩大速度未有明显下降。

3、发展趋势尽管按照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倍数计算的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但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东西部经济总量的影响,并不改变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值差距高速拉大的基本态势,因而东西部的差距实质上仍然是快速扩大的,这种趋势如果不予以遏制,到2006年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距将从2007年的19220元扩大到24734元。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实施,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在不断蓬勃发展。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文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比较。

第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中心地带,包括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陕西、内蒙古、重庆、四川等省份。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文化独特,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但是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西部地区则指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这些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是存在较大的数据差距。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因此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部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首先需要对两个地区的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一个对比。

其中,面积方面,中部地区为132.4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为523.6万平方公里;人口方面,中部地区约有3.5亿人,西部地区约有4亿人;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中部地区人均GDP为43477元,西部地区人均GDP为32453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两个地区在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对于人口数量来说,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

这也意味着,西部地区在资源、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

第三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优劣势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中心地带,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压力也较大。

但是这里也拥有着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等方面优势,尤其是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湖南、江西等省份,更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西部地区则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尤其是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第四部分: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关于我国东、中、西部收入与消费差异的论文

关于我国东、中、西部收入与消费差异的论文

关于我国东、中、西部收入与消费差异的论文摘要:中国自1978 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先后实施了两个地区性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东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 中央政府实施了以东南沿海地区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使得东部地区集中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资源, 随之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与人才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积聚, 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要素。

同时, 中央政府给东南沿海地区提供了十分宽松的政策环境。

东南沿海地区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其经济飞速发展, 并带来东南沿海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 使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与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异日益明显。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中央政府为了缩小中西部地区居民与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在消费水平上的巨大差异, 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生活水平,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 为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希望, 并对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两个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中部地区均被排斥在外。

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江苏、浙江、上海, 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

东、中、西部收入差异与分析2009年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5.7%,经营净收入占8.1%,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收入占23.9%1.总收入。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最高是上海32402.97元,最低是甘肃12918.04元,全国平均为18858.09元。

东部除河北、海南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下是1978年—2005年居民纯收入比较表:1978- 2005年三大区域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资料来源: 根据5 中国统计年鉴各相关年份数据有关资料整理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知识)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第壹部分:研究的基本框架、采取的模型和方法本课题依据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东西部差距的基本表征及其阶段划分展开分析,揭示了东西部差距的及其阶段性影响,且对东西部差距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于借鉴国际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政策建议。

主要成因包括东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及区位、文化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技术和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城镇化影响、体制政策等方面。

本课题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运用改造的洛伦茨曲线构建产业差距系数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影响。

第二部分:差距及变化趋势1、差距的描述1)东西部绝对经济差距2)东西部相对经济差距最近由东西部关联经济量倍数表示的东西部相对差距已经出现峰值,由扩大转向缩小。

根据GDP总量倍数计算的峰值出当下2005年的3.28倍;根据人均GDP倍数计算的峰值出当下2004年的2.63倍;根据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计算的峰值出当下2003年的2.52倍。

学术界壹般以人均GDP倍数计算的2004年为东西部差距转向收敛的拐点。

2、分阶段及特征东西部根据人均GDP倍数表示的相对差距和人均GDP绝对差额表示的绝对差距于1978-2007年30年间的变化呈现为四个阶段。

阶段壹:1978年—1989年,东西部差距变化较小,但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迹象。

阶段二:1990-1999年东西部经济相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对差距扩大开始提速。

阶段三:2000-2004年,东西部差距增速放缓,但绝对差距加速扩大。

阶段四:2005-2007年,东西部相对差距出现收敛,但绝对差距扩大速度未有明显下降。

3、发展趋势尽管按照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倍数计算的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但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东西部经济总量的影响,且不改变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值差距高速拉大的基本态势,因而东西部的差距实质上仍然是快速扩大的,这种趋势如果不予以遏制,到2006年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距将从2007年的19220元扩大到24734元。

本课题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差距开始逐渐改变,特别是2004、2005、2006三年间,西部人均GDP和GDP总量增长速度均反超东部,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显著的,也印证了反映经济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客观趋势的双S曲线模型,而且东西部经济差异正处于双S曲线模型的中部时期,即东西部GDP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有所遏制。

第三部分:成因分析(壹)产生差距的主要因素除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的常规影响因素,如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历史发展基础等,经过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对产生东西部差距有重要影响。

1、“资源的诅咒”效应,即资源丰裕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资源贫乏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原因于于:(1)西部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低于东部。

虽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可是由于交通和技术的限制,开采成本高。

加之西部地区开采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益低,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成经济优势。

(2)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扭曲的要素和产品价格体系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相背离,资源利益的大量流失,使西部地区于工业化初期无法依靠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

(3)地方和中央于资源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4)西部地区“竭泽而渔”式的开采;(5)产业分工及产业布局。

西部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于东西部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水平。

2、文化传统和人脉资源从文化传统因素见,东南沿海地区是儒学文化和各具地方特色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国际贸易和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居民较早地形成了商品经济观念,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先于其他地区,因此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经商和办实业的意识较强。

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当禁锢于他们身上的传统体制和政策被摆脱之后,他们个体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且又本能地走向国内外商贸市场。

而广泛分布于东南亚、欧美等国华人、华侨(原籍大多于东南沿海)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脉”关系,加速了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存于,导致了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意识。

即使于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以后,惧怕风险、懒惰、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依然存于,且形成壹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制约着西部地区的思想解放,增加了西部制度创新的难度。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表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投资是推动东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西部长期依靠国有经济支撑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国有经济的弊端是东西部经济差距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分析表明,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资本产出效率高于国有经济,而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的资本产出效率高于非国有经济。

这表明,东西部地区除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外,非公经济于投入产出、产品开发营销等方面,存于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可能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更重要的原因。

4、人力资本现代人力资本研究表明,壹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采用教育投入的产出率、人均教育投入和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来反映东西部人力资本存量,通过比较分析能够见出,从1996年至2006年间,东西部于上述三个指标上存于很大差异,西部地区壹直处于落后状态。

于教育投入的产出率上,东部地区始终是西部地区的1.2-1.5倍;于人均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8-2倍;于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上,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平均长1-2年。

除此以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租金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使得西部地区的许多专业人员(尤其是中高级人才)流到东部,人力资本存量进壹步流失,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5、产业结构我们选择可分产业计算的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差距表征指标,借助洛伦茨曲线的基本原理构造东西部产业差距系数(D)展开分析,且通过计算三次产业各年度分别对东西部产业差距系数的贡献率,发现:80年代造成东西部产业发展差距的主要产业是第壹产业;从90年代开始,农业对东西产业差距拉大的影响逐渐减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90年代之前农村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这种效应于东部地区更为显著;而90年代以后,第壹产业于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持续缩小,减弱了它对东西部差距扩大的影响。

近年来第二产业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距缩小趋势,推动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整体收敛;这是由于第二产业于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它的劳动生产率于东西部地区越来越接近所致。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成为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来源。

2004年以来,由于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第三产业的地区差距仍于不断扩大,且增幅有上升趋势,成为推动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力,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6、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贡献集中于东部区域(即生产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

但相当壹段时间,我国的统计口径且没有把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计算,造成于统计指标上东部发达区域人均产出迅速增加。

本世纪开始以来,大规模劳动力跨区域转移被纳入各地区人均产出的统计指标考量,导致东西部以人均产出计算的经济差距有收敛趋势;近年来,由于东部产业升级以及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跨区域的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低素质往西部回流、高素质加速流向东部”的特点,这种现象对东西部经济差距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

7、制度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总体来讲是由制度创新推进的,而我们的制度创新从空间上讲,有渐进式推进的特征。

但从某壹个具体的改革区域来见,又有突变性的改革政策嵌入的明显痕迹。

因此,对具体的某壹个改革区域,其经济发展可能因制度创新的推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空间上的渐进式推进,必然形成时滞,造成改革区域和非改革区域之间发展速度上的更大落差。

由于改革区域于2000年之前,大多选择于东部,所以这种发展速度的落差就形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8、区域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提出“俩个允许”和“俩个大局”的思想,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由改革前的“区域均衡发展”转变为“区域非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借助政策和区位的优势跨越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地区差距迅速扩大的问题,中央开始思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且于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于2005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壹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

可是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是以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加大后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它的“输血”功能明显,但对如何培养后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其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造血”功能,仍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2006年,根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于“十壹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的构想,进壹步丰富和完善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但要使主体功能区战略于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中发挥作用,该战略如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衔接,也仍需要不断进行深入探索。

(二)形成不同阶段特征差距的主导因素阶段壹:1978年—1989年,东西部差距变化较小,但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迹象。

成因: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政策效应尚不明显,但东部地区得改革政策之先,生产力要素水平提升,差距开始显现。

阶段二:1990-1999年东西部经济相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对差距扩大开始提速。

成因:(1)东部地区继续得到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既有政策累积出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因渐进式改革的滞后效应,经济发展中缺乏优惠政策的影响。

(2)东部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的要素资源,而扭曲的资源价格体系和西部人力资本流失导致产生东西部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

(3)东部地区率先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和和世界经济壹体化接轨的“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加大了该地区经济的外向依存度,和封闭落后的西部地区形成巨大反差。

(4)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东部地区干部群众开放理念、开放意识日益进步,关联的制度政策设计日趋完善;而西部地区则基本仍停留于传统观念和保守政策的框架内。

阶段三:2001-2004年,东西部差距增速放缓,但绝对差距加速扩大。

成因:(1)国家对东部新增的优惠政策虽然减少,但已经形成的制度优势使东部仍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西部大开发加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尚未显现,但投资对GDP产生了直接的拉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