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与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差距问题
。
。
这 说 明在 1 9 7 8 一 1 9 9 2 年期 间
,
、
,
,
,
。
,
,
,
.
。
,
,
、
,
。
全 国各 地区 份
19 78 19 7 9 1980 1981 198 2 19 83 1 984 1985 1986 1987 198 8 19 89 1 990 199 1 1992 2 080 2 14 6 2275 2301 226 6 2283 25 10 2 997 3046 3 328 39 15 383 4 3974 42 98 5 745
,
我 国地 区经 济的绝 0 年代 绝 对差 距 在 迅速扩 对 差 距 总体 上 一 直 呈 上 升趋 势 特 别是进 入 9 大 在此 期 间 各 省 区 总和的绝 对差 距 经 济水平 最高与最 低省 区 的绝 0 年代 初都 曾出现 了 一 次小 的下 降过 程 在 8 0 年代 末 后 者 对 差距 在 8 又 出现 了一 次下 降过程 前者在 同一 时期 的年均上 升 速度 也 大大减 小 只 有。 6 肠 但是 进入 9 0 年代 各省 区总和 的绝 对差 距 经 济水 平最 高与最低省 区 的绝对差距 都 呈 迅速 扩 大趋 势 耳后 者的扩大速度 快于 前 者
左 1左 A
月
1
0 0 0 0 0 O 0 0 O 0 0 0 0 0
。
0025 9 540 940 8
1 1 1 1 l 1 1 l 0 0 0
。
868 5 649 0 5 944 453 3 271 8 1384 098 8 04 65 9 502 8703 799 4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图2 东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 要指标 占比看 ,2 0 年 以来 中西部 地区规模 以上工 05 业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的 比重明显提高 ,而东部地区 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 增速从 “ DP 东高西低 ”向 “ 西高东低 ”转换 的趋
研 究探 索
渐下 降。2 1 年 ,西 部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 总计 、主 00
机遇 实现经济科学崛起 ,东部地 区则依 靠体 制机 制、人 才、创新等优 势实现 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高 东低 ;比较分析
一
、
基本态 势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实现 由
势 。2 0 年 ,东部地 区 有 7 04 个省市 G 增速 超过 1 %,而 中 DP 4 西部地 区仅2 省市 G 增速超过1 % ; ̄ 2 1 年 ,中西部地 个 DP 4 J0 0
硫酸 、化学农药原药、塑料 、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 电冰 箱 、发 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 占全 国的 比重下降较多 ,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 ( 表1) 。这反 映出近年来化工 、水泥 、交 通运输 设备、家用 电器 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 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 度转移 的趋势 。
从财 政支 出看 ,2 0 年 以来 ,中央财政 对中西部 地 区转 05
90 .
85 .
1. 19
71
13 _
49 .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地方合计的 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 ,东部地 区比重则 有所 下降。2 1 年 ,中西部 地 区G 占 00 DP
全 国 地 方 G 合 计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2 .% 和 1 .% , 分 别 比 DP 41 86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新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为适应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国家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利用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退耕(牧)还林(草)、特色产业发展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
3
107.1
1400.5
内地
8.42
19.64
105.2
1655.5
4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1792.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1949
-
1984)
[M
].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4:
137.
在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失误和中国的实际困境之后,
随着我
国实施改革开放,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平衡发展向非平衡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
色金属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
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
农业生产几近困境。
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小规模的交
通问题,
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
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
展的致命伤。
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先天性的困难和不
崎岖不平。这样差异的影响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A.
地形地势差异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
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这又引发了以下的问题:
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交通不发达使得很多可开发资源不能得以利用。
交通的发达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人才的流通和技术的
发展。
交通的作用不仅仅具体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交通也会为枢纽城市
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
济地带,
开始实施重点发展内地,
推进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例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如资源开采、初级加工等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指标。
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较为丰厚。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
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
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促使其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等因素,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环境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比
运输 状 况 并不 比 中部
售
总
西 部宽 松
。
零
“
额
增
长
粗
度
大
,
体
接
近
,
六五
,
”
期间
,
随 着生 产 的 发 展 和 城 乡居 民 收 入 的 增 加
,
市 场 繁 荣兴 旺
,
三 个 地 区 的零
资
售额都 有 较 大幅 度 的 增 长
107
.
1 9 8 5 年 社会 商 品零 售 总
,
额
,
东 部为 2 2 2 4 亿
.
。
从 投 资看
,
六五 ” 期 间累计
全 民 所 有 制 单位 墓 本建 设 投 资 总 额 东 部 为 1
, , 2 % 比西 都 多 .1 8 倍
。
.
,
62 7
亿元
,
7亿 元
西 部为5 8
。
亿亢
。
相 应 的 新 增 固 定 资产 也 多
五 年 共建 成 投 产项 目 6
。
3 6 奔 部投章比 中部 多 6 个
7 一3 分别 占全 国 的 1 7 %
,
.
均 低 于东 部
,
但煤
,
3一5 8 写 大 大 高于东部地 区 量 分 别 占全 国的 5
,
西 部地 区 主 要产 品产 量
木材产 在 余 国 占 的比 重
33
,
原油
都 比 较低
中 部为 ”
,
粮
、
棉
“
,
、
油 产 是 占的 比 币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效率优先”为政策目标,采取东部优先,中西部次之的区域发展政策,这种政策虽然使沿海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增长并带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使地区间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
同时,如果错过调控地区差距的最佳时机,一旦地区差距问题变得十分严重,那么不仅调控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短时间内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国家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大得多,从长远来看反而得不偿失。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1]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仍然在逐步拉大,伴生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
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及由此引起的地区经济的非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2]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资源禀赋的不同,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等。
其中主要成因有:(一)文化意识、思维观念的差异中国受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统治,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宜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其居民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特征。
(二)区位差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梯度推进的战略,使东部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张旭扬摘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0年以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且出现了南北区域分化等新问题㊂因此,为了充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必须合理调整现行区域政策㊂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差距;南北区域分化一㊁引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之间以及人民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㊂文章基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区的GDP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㊂二㊁东西差距呈现缩小趋势文章的东部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㊂文章按照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测度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㊂(一)1995 2002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㊂关于东西差距的大小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㊂(二)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2003 2018年)区域差距的扩大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㊂2003 201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间有波动㊂先从2003年的59.57%上升到2006年的59.67%,而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的56.30%,2013年回升至58.18%,最后回落至2018年的55.35%㊂2003 2018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5.12%上升至26.39%;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5.30%上升至18.26%㊂这个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时期㊂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现阶段对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是国家的政策,有效地发挥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重工业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㊂三㊁南北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南北差距微幅缩小(1995 2013年)1995 2013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振兴东北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北差距保持了稳中微降㊂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41%下降到2013年的57.00%㊂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58%微升至2013年的41.76%㊂(二)南北差距急剧扩大(2014 2018年)2014 2018年,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趋势㊂2016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2018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1.52%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南北差异是两个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盛来运等,2018)㊂四㊁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思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中国东西方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区域差异等新问题㊂尽管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属于中等范围㊂(一)区域差距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区域差距是长期的㊁绝对的,区域之间自然地理㊁经济基础㊁要素禀赋等不同,这必然会各区域之间存在差距㊂区域作为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安虎森,2004),存在资源㊁劳动力㊁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性(魏后凯,2011),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客观条件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出也能够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孙慧文,2017),也有效带动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发展㊂(二)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差距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陈栋生,1988),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发展,如果不加以干涉,先发展地区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优势被削弱,形成马太效应(Myrdal,1957)因此,既不能放任区域差距扩大,也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消除区域差距(吴强等,2004),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历史文化㊁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区域政策,有计划地使区域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㊂五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客观认识区域经济差距,及时调整现有区域政策㊂1.加强宏观区域政策的针对性;2.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3.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1994(4).[3]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作者简介:张旭扬,湘潭大学㊂0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
本文将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东部地区指的是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先进的产业。
西部地区指的是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较多的优势企业和先进科技。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社会福利较为完善。
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资源依赖性过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接下来,我们来看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南方地区包括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内陆地区,北方地区包括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内陆地区。
南方地区气候较为温暖,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较好。
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土地资源较为贫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南方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北方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对外贸易较为活跃。
北方地区则面临着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为什么东西部和南北方地区存在如此差距呢?首先,历史原因是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开放政策始于沿海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就成为外商投资和国内外贸易的主要区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其次,地理条件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贸易通畅,而内陆地区交通不便,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此外,政策扶持的差异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针对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的差距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例如,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s曾世华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0的发展格区,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明显,区域贫富差距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中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中西部不平衡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我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除台湾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
其中西部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东部12个,中部9个。
目前,东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人均GDP、经济增长率、经济结构,还是经济环境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并不断扩大。
一、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这些诸多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基础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等。
1.基础因素。
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取得了比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工业布局主要集中沿海等对外通商较为方便、商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沿江中部地区,其中苏、沪、浙、粤、鲁、京、津等地是主要产业区,鄂、湘、豫、辽、川、吉等次之,其他内陆省份甚少。
其间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0,取得了较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20年的时间里,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极大提高,实力大为增强,东西部的不平衡性凸现。
2.制度因素。
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制度上的非均衡性,尤其是各种正式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¹制度供给时间先后上有所不同。
无论是农村的土地改革还是城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都是从东部率先实行,而后才在中、西部逐步展开。
º制度供给量不同。
同一时期东部地区制度供给量比较多,中部比较少,西部最少。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4、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解决地区收入差距的。地区 间的收入转移可以改变地区间的所得分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收入从 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向收入较低的地区,那么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将会缩小。为 增强国家财政支付能力,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行规范 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只 有在财政初次分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对地方的转移 支付,发挥其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才能通过转移支付促进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 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 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 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 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 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 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贸易原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 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 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 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 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 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 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 之间的差别。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 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已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给沿海 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抑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积极性。自 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旨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 策、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 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等。这些带有严重政策倾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建国以来全面完 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在经济特区对海外投资者 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经营管理方 面的优惠政策。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3)制度因素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在《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 学分析》一书中指出:“制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 是决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邹东涛 更为直接地指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生产力发 展的根本因素。可见,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 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 程差异很大。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两个重要的划分维度:东西部和南北方。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一、背景介绍中国的地理面积广阔,在经济上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大区域。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中国的沿海城市,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中部地区包括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衡的省份;西部地区则是中国的内陆地带,相对经济薄弱。
另外,南北方区域在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以沿海城市为主,包括广东、上海、北京等地。
这些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是中国外贸和对外投资的重要窗口。
另外,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吸引人才和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早,产业结构比较先进,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导。
这些地区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东部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稀有金属等,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优惠政策等措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流失等问题。
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四、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受到气候和资源差异的影响。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农业发展较为昌盛,同时也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主要经济活动以重工业为主。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例如:杨为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的区域差距,认为三大地带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是缩小的。
杨开忠(1994)采用变异系数方法对各省区1952~1990年间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省区经济差距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点,呈“U”型变动趋势,即各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在1952~1978年问逐渐缩小,而在1978~1990年间逐渐扩大;并认为在开放的外向发展阶段,地区差距变动主要决定于地区投资分配。
魏后凯(1997)考察了各地区人均GDI、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在1952~1995问的β收敛情况,认为地区经济差距在1952~1965年间一度缩小,在1965~1978年间差距扩大,在1978~1995年差距缩小;并认为,省际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有50%以上是由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
万广华(1998)、张平(1998)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分别对全国28个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4~1996年、1980~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均发现农村居民省际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李实(1999)利用泰尔指数调查了1980~1994年间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认为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的。
胡鞍钢(2003)利用相对差距系数对全国各地区人均GDP1952~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1952~1978年间差距不断扩大,1978~1991年间差距不断减小,1992~1995年差距重新出现上升趋势。
林毅夫(2003)采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方法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人均GDP1978~1999年问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地区差距在1990年后趋于增大,并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差距。
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浅析
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浅析【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似乎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不可避免,区域的经济差异也颇有渊源,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对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原因自然地理历史发展【正文】当工业化的时代正在逐渐的被信息化与电子化取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推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这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这双面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在近现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地区之间在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分析并找出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 有利于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对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下面笔者将概括总结关于中国东中西区域差距这个问题的前人观点,而后将详细叙述笔者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的简单分析。
一.前人观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有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考察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也有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过去表现来预测未来差异的走向的。
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分析的期间不同、选择的指标不同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
对于,中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差异现状,一般的比较差距的现实数据都来自各地区总GDP、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受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矿物资源、对外开放度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不平衡”经济政策的等原因。
下面从经济差距现状和经济差异原因两方面介绍一下前人的观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差异原因部分笔者选取了一些观点进行整合,力求涵盖的内容较丰富较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第一部分:研究的基本框架、采取的模型与方法本课题依据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东西部差距的基本表征及其阶段划分展开分析,揭示了东西部差距的及其阶段性影响,并对东西部差距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在借鉴国际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政策建议。
主要成因包括东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及区位、文化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技术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与产业集聚、城镇化影响、体制政策等方面。
本课题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运用改造的洛伦茨曲线构建产业差距系数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影响。
第二部分:差距及变化趋势1、差距的描述1)东西部绝对经济差距2)东西部相对经济差距最近由东西部相关经济量倍数表示的东西部相对差距已经出现峰值,由扩大转向缩小。
根据GDP总量倍数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的3.28倍;根据人均GDP倍数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4年的2.63倍;根据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3年的2.52倍。
学术界一般以人均GDP倍数计算的2004年为东西部差距转向收敛的拐点。
2、分阶段及特征东西部根据人均GDP倍数表示的相对差距和人均GDP绝对差额表示的绝对差距在1978-2007年30年间的变化呈现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1978年—1989年,东西部差距变化较小,但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迹象。
阶段二:1990-1999年东西部经济相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对差距扩大开始提速。
阶段三:2000-2004年,东西部差距增速放缓,但绝对差距加速扩大。
阶段四:2005-2007年,东西部相对差距出现收敛,但绝对差距扩大速度未有明显下降。
3、发展趋势尽管按照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倍数计算的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但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东西部经济总量的影响,并不改变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值差距高速拉大的基本态势,因而东西部的差距实质上仍然是快速扩大的,这种趋势如果不予以遏制,到2006年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距将从2007年的19220元扩大到24734元。
本课题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差距开始逐渐改变,特别是2004、2005、2006三年间,西部人均GDP和GDP总量增长速度都反超东部,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显著的,也印证了反映经济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客观趋势的双S曲线模型,而且东西部经济差异正处于双S曲线模型的中部时期,即东西部GDP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有所遏制。
第三部分:成因分析(一)产生差距的主要因素除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的常规影响因素,如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历史发展基础等,经过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对产生东西部差距有重要影响。
1、“资源的诅咒”效应,即资源丰裕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资源贫乏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原因在于:(1)西部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低于东部。
虽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交通和技术的限制,开采成本高。
加之西部地区开采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益低,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成经济优势。
(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扭曲的要素和产品价格体系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价格优势相背离,资源利益的大量流失,使西部地区在工业化初期无法依靠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
(3)地方与中央在资源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4)西部地区“竭泽而渔”式的开采;(5)产业分工及产业布局。
西部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在东西部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水平。
2、文化传统与人脉资源从文化传统因素看,东南沿海地区是儒学文化和各具地方特色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国际贸易和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居民较早地形成了商品经济观念,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先于其他地区,因此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经商和办实业的意识较强。
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当禁锢在他们身上的传统体制和政策被摆脱之后,他们个体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并又本能地走向国内外商贸市场。
而广泛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华人、华侨(原籍大多在东南沿海)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脉”关系,加速了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意识。
即使在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以后,惧怕风险、懒惰、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依然存在,并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制约着西部地区的思想解放,增加了西部制度创新的难度。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表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投资是推动东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西部长期依靠国有经济支撑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国有经济的弊端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分析表明,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资本产出效率高于国有经济,而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的资本产出效率高于非国有经济。
这表明,东西部地区除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外,非公经济在投入产出、产品开发营销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可能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更重要的原因。
4、人力资本现代人力资本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采用教育投入的产出率、人均教育投入和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来反映东西部人力资本存量,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从1996年至2006年间,东西部在上述三个指标上存在很大差异,西部地区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在教育投入的产出率上,东部地区始终是西部地区的1.2-1.5倍;在人均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8-2倍;在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上,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平均长1-2年。
除此以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租金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使得西部地区的许多专业人员(尤其是中高级人才)流到东部,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流失,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5、产业结构我们选择可分产业计算的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差距表征指标,借助洛伦茨曲线的基本原理构造东西部产业差距系数(D)展开分析,并通过计算三次产业各年度分别对东西部产业差距系数的贡献率,发现:80年代造成东西部产业发展差距的主要产业是第一产业;从90年代开始,农业对东西产业差距拉大的影响逐渐减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90年代之前农村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而90年代以后,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持续缩小,减弱了它对东西部差距扩大的影响。
近年来第二产业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距缩小趋势,推动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整体收敛;这是由于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它的劳动生产率在东西部地区越来越接近所致。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成为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来源。
2004年以来,由于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第三产业的地区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且增幅有上升趋势,成为推动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力,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6、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东部区域(即生产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
但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的统计口径并没有把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计算,造成在统计指标上东部发达区域人均产出迅速增加。
本世纪开始以来,大规模劳动力跨区域转移被纳入各地区人均产出的统计指标考量,导致东西部以人均产出计算的经济差距有收敛趋势;近年来,由于东部产业升级以及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跨区域的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低素质往西部回流、高素质加速流向东部”的特点,这种现象对东西部经济差距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
7、制度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总体来讲是由制度创新推进的,而我们的制度创新从空间上讲,有渐进式推进的特征。
但从某一个具体的改革区域来看,又有突变性的改革政策嵌入的明显痕迹。
因此,对具体的某一个改革区域,其经济发展可能因制度创新的推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空间上的渐进式推进,必然形成时滞,造成改革区域与非改革区域之间发展速度上的更大落差。
由于改革区域在2000年之前,大多选择在东部,所以这种发展速度的落差就形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8、区域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允许”和“两个大局”的思想,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由改革前的“区域均衡发展”转变为“区域非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借助政策和区位的优势跨越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地区差距迅速扩大的问题,中央开始思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并于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于2005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这些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
但是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是以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加大后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它的“输血”功能明显,但对如何培养后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其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造血”功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2006年,根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的构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但要使主体功能区战略在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中发挥作用,该战略如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衔接,也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探索。
(二)形成不同阶段特征差距的主导因素阶段一:1978年—1989年,东西部差距变化较小,但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迹象。
成因: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政策效应尚不明显,但东部地区得改革政策之先,生产力要素水平提升,差距开始显现。
阶段二:1990-1999年东西部经济相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对差距扩大开始提速。
成因:(1)东部地区继续得到优惠政策的扶持与既有政策累积出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因渐进式改革的滞后效应,经济发展中缺乏优惠政策的影响。
(2)东部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的要素资源,而扭曲的资源价格体系和西部人力资本流失导致产生东西部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
(3)东部地区率先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接轨的“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加大了该地区经济的外向依存度,与封闭落后的西部地区形成巨大反差。
(4)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东部地区干部群众开放理念、开放意识日益进步,相关的制度政策设计日趋完善;而西部地区则基本还停留在传统观念和保守政策的框架内。
阶段三:2001-2004年,东西部差距增速放缓,但绝对差距加速扩大。
成因:(1)国家对东部新增的优惠政策虽然减少,但已经形成的制度优势使东部仍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西部大开发加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尚未显现,但投资对GDP产生了直接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