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共25页

合集下载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保持东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重庆、四川、内蒙古等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市经济增长趋于平稳。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的前10位,西部地区占据7席,东部地区仅占1席,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

这种发展趋势是短期现象,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本文将就此问题,利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出合理结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1]与西部地区不仅在人均收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对于市场经济门槛的跨越能力差异较大。

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具有持续效果的指标进行研究。

(一)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缩小态势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2万亿元,是1978年的177.8倍;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9.96万亿元,是1978年的137.2倍,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70倍。

从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七五”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4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大量生产要素涌入东部地区,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快速扩大趋势,2000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是西部地区的3.05倍;虽然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在“十五”期间由于投资和政策的滞后效应,东西部经济总量的比值仍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在2005年达到峰值3.24倍。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

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

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

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

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

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

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

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

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

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

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

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

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

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

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等现象分析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等现象分析
二、造成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等的原因分 析
1、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 30年的实践证明, 区域平衡推进和收入平均分 配的选择是低效率的, 中国于是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赫西曼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 全面投 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把有限的 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 以使有限资源最大 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这就是所谓的不 平衡增长。 70年代 末 80 年代初, 中国 理论界在研 究中国区域问题时, 在不平衡增长的基础上, 提出一 个 # 梯度发展理论 ∃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区域发展 战略。 # 梯度理论 ∃是一种以效率优先 为基本指导 思想的区域发展战略, 其主要内容在中国通常表述 为: 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 经济技术的发 展是不平衡的, 客观上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 有梯 度就有空间推移。在中国, 经济分布客观上已存在 着东、中、西三大地带, 中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 但 技术力量薄弱, 资金不足; 而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则 具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力量。因此中国经济 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了: 由东向西, 按技术梯度, 使先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
性制度变迁的规律决定的。一是需求诱致性制度变 迁方式和路径决定了在制度的安排上是先有需求, 然后政府根据需求来安排急需的制度。二是中国推 行的边际调整与增量改革, 其前提是保留核心制度, 在核心制度外围安排一些非核心的制度, 为核心制 度的改革创造条件。因此, 在制度的供给上就不会 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而是先出台非核心制度, 在 外围障碍扫除后, 再供给核心制度。三是试错式的 改革, 在制度供给上就决定了不可能一下子使所有 的制度都会安排, 只能是先出台一些制度, 经过实践 检验, 如果制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安排下一个 制度, 否则就进行调整, 或安排其它制 度取代旧制 度, 直到找到需求的新制度为止。四是先试点决定 了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 制度安排不均衡。

东西部发展差异

东西部发展差异

3.政策环境差异——规范经济与欠规范经济 20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计划经济体制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可以说,当年东部经济是在计划经济或“双 轨经济”体制框架中实现腾飞的。而如今西部经济却必须在市场体制框架 内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西部大发展在时机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 种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上,规范与欠规范政策环境所产生的“厚东 薄西”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当年东部大之时,国家是投资主体并掌握着 资源分配权力,在政策“东倾”的行政干预下,使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 地流入东部地区。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已不可能直接成为西 部开发的主体,同时也已不具备计划体制下大规模直接调配资源的能力。 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只是西部大开发的先导,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西部 的宏观投资环境。而西部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只有依赖自身努力。第二,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加之体制变轨转型中政策上的漏洞和 法规的不健全,缺乏应有的规范约束,给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可 图、有机可乘的时机和条件。
结语
特殊矛盾决定着事物的特殊本质,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根据。东西部发展时机的差异 性表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潜藏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西部地区绝不能把自身锁定在“跟 进式”的发展轨道上,而必须另辟蹊径,选择新的发展战略。同时,东西部经济起飞的社会基础 性条件优劣表明,必须从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起点和基础出发,以求新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来寻求西 部崛起之路。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省(市)区之间的区际性差异较大。探寻西部崛起之路,不仅有别于东部地区, 而且各省(市)区之间也各有殊别。因此,要想选择西部地区普遍适用的具体发展模式是不现实的。 在这里,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提出以下若干普适性较强的战略原则,为西部省(市)区探索各自具有区 际特色的发展模式提供大致思路。 1.跨越式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必须绕开东部发展的老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其战略定位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生物 技术为农牧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以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为地方工业跨越的着力点,以直接 植入高新技术带动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追赶目标,否则,将永远受制于人。 2.产业绿色化战略 西部地区处于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平衡的关键“源头”,直接制 约着全国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且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地质灾 害三大环境问题。因此,必须果断放弃掠夺式开发资源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将开发与环保结 合起来,实现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双重跨越。这是关系自身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生存条件的重大 现实问题。 3.技术导向型战略 西部经济落后是产业落后的必然结果。因此,西部大开发不在摊子铺得大、项目上得多,不可重 蹈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粗放式发展的覆辙,而必须以项目开发为载体,提高技术含量,重在集 约经营,以技术开发和引进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发展的差异-东中西差异

区域发展的差异-东中西差异

东部最快,中部 次之,西部较慢
三个地带GDP增长
东部
中部
7%
15% 34%
4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51%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51%
(3)产业结构差异:
西部
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 达
中西部:农业还占较大的比重
36%
16%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大地带的产业结构(2008年)
4.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和综合实力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的差 距。原因之一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的矛盾非常突出,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 变化,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产业 结构合理,三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较 均衡;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 分突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阻碍了经济的发 展。所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提高中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西部地区在 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必 须结合中西部地区实际,因地制宜产业结构调 整。
2.加快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 。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异主要源 于非农产业发展的差异。目前,中西部 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收入 渠道狭窄,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 收入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增加中西 部地区农民收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 济差距,必须充分优化经济增长结构, 促使优质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流动,将 非农产业发展作为繁荣中西部地区农村 经济、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点 加以实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 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 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 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比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比

运输 状 况 并不 比 中部


西 部宽 松









,



,
六五
,

期间
,
随 着生 产 的 发 展 和 城 乡居 民 收 入 的 增 加
,
市 场 繁 荣兴 旺
,
三 个 地 区 的零

售额都 有 较 大幅 度 的 增 长
107
.
1 9 8 5 年 社会 商 品零 售 总
,

,
东 部为 2 2 2 4 亿
.

从 投 资看
,
六五 ” 期 间累计
全 民 所 有 制 单位 墓 本建 设 投 资 总 额 东 部 为 1
, , 2 % 比西 都 多 .1 8 倍

.
,
62 7
亿元
,
7亿 元
西 部为5 8

亿亢

相 应 的 新 增 固 定 资产 也 多
五 年 共建 成 投 产项 目 6

3 6 奔 部投章比 中部 多 6 个
7 一3 分别 占全 国 的 1 7 %
,
.
均 低 于东 部
,
但煤
,
3一5 8 写 大 大 高于东部地 区 量 分 别 占全 国的 5
,
西 部地 区 主 要产 品产 量
木材产 在 余 国 占 的比 重
33
,
原油
都 比 较低
中 部为 ”
,




,

油 产 是 占的 比 币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1989 29.1 53.9 17.0
2001 42.3 50.6 7.1 (%) 100 某市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
说一说该市 三次产业结构和 轻重工业比例的 变化情况。
75 50 25 0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1952 2.1 34.7 63.2 1960 20.6 53.9 25.5 1978 33.2 47.1 19.7 1985 33.1 57.5 9.4 1992 30.5 61.2 8.3 2001 26.3 66.6 7.1
(2)工业化差异
看下图请重(%)
3686.9
11.2
东部地带
7258.3
22049.5
22.0 66.8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东部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相对滞后(速度); 东部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水平)。 (东部:高新技术产业,西部:传统工业)
影响因素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经 发展 济 基础 因 素 产业 结构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 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 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 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 业,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设施齐全 网络稠密
发展基础薄弱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 较大,乡镇企业不 发达,生产力水平 较低,经济发展相 对迟缓 线路较少 条件较差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范围)
10个
12个+3
9个
经济地带
范围
2. 划 分 依 据
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 程度
东部经济地带 12个 辽冀京津鲁苏 沪浙闽粤桂琼 (不含台港澳) 优越 雄厚 较高 较高
中部经济 西部经济 地带9个 地带10个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下,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数位于内陆,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

这种地理因素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联系方面的优势。

例如,东部地区的港口和机场发达,便于对外贸易和运输,而西部地区则远离海洋,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外贸和物流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经济发展相对不稳定。

另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许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流失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以上因素外,政策因素和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历史上的封闭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政策扶持程度相对较低。

为了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等。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支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却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分布差异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人口红利效应较弱,人力资源优势受限。

这导致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供求关系更加平衡,而西部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这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另外,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这使得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

此外,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的科技创新环境,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分布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提高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统计学 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解读

统计学  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解读

统计学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解读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1一、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借助国家率先发展东部的倾斜政策的有力推动,视线了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

尽管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仍未能有效扭转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深刻认识东西部差距的客观表现,揭示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捕捉新的历史机遇,寻求新背景下突破困境的途径,以创新性思维建立东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已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和一次重要的战略谋划。

二、东西部区域界定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和方法(1) 绝对差距:两个数据的差值。

(2) 相对差距:两个数据的比值。

(3) 极差:极差是指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中,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

它是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

极差也称为全距或范围误差,它是测定标志变动的最简单的指标。

换句话说,也就是指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4) 中位数: 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用Me表示。

当变量值的项数N为奇数时,处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即为中位数;当N为偶数时,中位数则为处于中间位置的2个变量值的平均数。

(5) 平均数: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4. 试比较东、中、西地带的交通运输状况。
——东部:交通便利是又一优势,陆路交通网稠密,海岸线漫
长,海上运输是其他区无法比拟的,也是本地带经济国际化程
度高的一个原因。 ——中部:交通网稠密程度不及东部,作为能源基地支援周边
的任务艰巨,发展交通更显得意义重大。 ——西部地域辽阔,高山、荒漠阻断明显,居民点分散,交通
——周边植被破坏,造成地表径流不稳定,也是形成水患的原因。
2021中/6/2游0 水患应全方位治理
8
东部经济地带
优势: 1.工农业基地
2.交通便利 3.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4.高科技文化水平 5.城市密集、人口稠密
问题: 1.能源原料不足
2. 北方各省淡水不足 3.环境污染 4.大江河下游防洪问题
方向: 1、外贸、金融、海洋开发基地
中国地理课件之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及其差异
2021/6/20
1
一、三大经济区的划分
划分依据 经济 区域 差异 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
东部经济带
三大经 济地带
中部经济带
西部经济带
2021/6/20
2
2021/6/20
3
三大经济区的比较
经济地带
东部
中部
西部
面积比(%)
16
27
57
人口比(%)(1999年)
42
海洋渔业基地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 场、北部湾渔场
亚热带热带作 物基地
2021/6/20
粤桂闽盛产甘蔗,海南岛、雷洲半岛
为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亚热带、热带
水果和经济林木
10
中部部经济地带
优势:1.能源、矿产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