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差异现象。

区域经济向来对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区域经济战略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现状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建议。

标签:区域经济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效率优先”为政策目标,采取东部优先,中西部次之的区域发展政策,这种政策虽然使沿海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增长并带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使地区间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

同时,如果错过调控地区差距的最佳时机,一旦地区差距问题变得十分严重,那么不仅调控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短时间内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国家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大得多,从长远来看反而得不偿失。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仍然在逐步拉大,伴生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

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及由此引起的地区经济的非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资源禀赋的不同,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等。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图2 东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 要指标 占比看 ,2 0 年 以来 中西部 地区规模 以上工 05 业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的 比重明显提高 ,而东部地区 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 增速从 “ DP 东高西低 ”向 “ 西高东低 ”转换 的趋
研 究探 索
渐下 降。2 1 年 ,西 部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 总计 、主 00
机遇 实现经济科学崛起 ,东部地 区则依 靠体 制机 制、人 才、创新等优 势实现 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高 东低 ;比较分析


基本态 势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实现 由
势 。2 0 年 ,东部地 区 有 7 04 个省市 G 增速 超过 1 %,而 中 DP 4 西部地 区仅2 省市 G 增速超过1 % ; ̄ 2 1 年 ,中西部地 个 DP 4 J0 0
硫酸 、化学农药原药、塑料 、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 电冰 箱 、发 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 占全 国的 比重下降较多 ,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 ( 表1) 。这反 映出近年来化工 、水泥 、交 通运输 设备、家用 电器 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 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 度转移 的趋势 。
从财 政支 出看 ,2 0 年 以来 ,中央财政 对中西部 地 区转 05
90 .
85 .
1. 19
71
13 _
49 .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地方合计的 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 ,东部地 区比重则 有所 下降。2 1 年 ,中西部 地 区G 占 00 DP
全 国 地 方 G 合 计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2 .% 和 1 .% , 分 别 比 DP 41 86

因子分析-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分析

因子分析-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分析

确定公因子变量个数--主成分分析
确定m个主成份
1. 特征值: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 2. 根据累计贡献率:贡献率在80%~85%,但现实中这个标准 很难达到,所以一般累计贡献率应在70%以上; 3. 通过直观观察碎石图的方式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4. 综合判断,往往根据累计贡献率确定较少,根据特征值λ 确定又较多,应两者结合
3.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4.KMO检验
Bartlett球体检验的目的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 阵,如果是单位矩阵,则认为因子模型不合适。Bartlett球 体检验的虚无假设为相关矩阵是单位阵,如果不能拒绝该 假设的话,就表明数据不适合用于因子分析。一般说来, 显著水平值越小(<0.05)表明原始变量之间越可能存在 有意义的关系,如果显著性水平很大(如0.10以上)可能 表明数据不适宜于因子分析。 KMO测度的值越高(接近1.0时),表明变量间的共 同因子越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 通常按以下标准解释该指标值的大小:KMO值达到 0.9以上为非常好,0.8~0.9为好,0.7~0.8为一般,0.6 ~0.7为差,0.5~0.6为很差。如果KMO测度的值低于0.5 时,表明样本偏小,需要扩大样本。
原有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SPSS提供了四个统计量可帮助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作 因子分析: 1.计算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如果相关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小于0.3,则不适 合作因子分析; 2.计算反映象相关矩阵 以变量的偏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将偏相关系数矩 阵的每个元素取反,得到反映象相关阵。 如果反映象相关矩阵中的很多元素的绝对值比较大, 则说明这些变量可能不适合作因子分析 注:当原始变量个数较多时,所输出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别 大,观察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一般不会采用这两种方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政策研究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政策研究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政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然而,中国的地域发展极为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当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就比较落后。

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中西部地区的现状中西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广大西部和中西部省份,涵盖了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西部地区人口众多,人均GDP较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性产业。

而中部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例如江西、湖南等省份,其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但无论是中部或西部,整体上来看还是相对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发展差距。

比如,2019年上半年全国GDP超过1万亿的21个城市中,仅有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位于中西部地区。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了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分别涉及扶持中小企业、纾解产能过剩、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部大开发”计划,这个计划从1999年开始,旨在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

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例如修建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工业园区等,都是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中部崛起”等系列计划,以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建设工业园区、创造优惠税收政策等。

三、中西部地区的潜力尽管中西部地区目前仍然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环境相对较弱等,但是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政府对于中西部经济地区的关注不断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潜力正逐渐被挖掘出来。

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和民航路网的不断完善,这些地区的物流水平将逐渐提升,同时政府对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此外,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环境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西部地区的煤炭、油气等自然资源,中部地区的水资源等,这些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助力。

我国东、中、西部统筹城乡发展比较研究

我国东、中、西部统筹城乡发展比较研究
我 国东、 中 西部统筹城 乡发展 比较研究
周 斌
( 阳财经工业职业技 术学院 , 衡 湖南 衡 I 2 0 2 E I4 1 0 )
【 摘 要 】 文章从农村 与城 市的 G P 出、 D产 劳动生产率和居 民收入等三个方面揭示 了国内东、 西部城 乡 展的 中、 发 内在规律 , 明了东 、 西部城 乡统筹差别有 明显区别 ; 证 中、 并在分析其变化 因素的前提下提 出 了东 、 西部地 区统筹城 乡 中、 发展 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可一概 而论 , 而应该采取 与地 区发展 阶段相适应 的不 同发展 战略 。

下分别 代表东 、 西部地 区的重庆 、 中、 成都 、 武汉 、 长沙 、 上海 乡发展历史进 行梳理后甚至得 出了 : 乡差 异问题在我 国历史 城 和广州等 六个城市 2 0 - 2 0 年统计 年鉴中有关城 乡居 民收 07 0 8 上一直存在这样 的结论 。 这也从另一个方 面说 明了城 乡发展差 如表 1 所示 : 异问题 已由来 已久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经 济全面 、 速发展 , 入差异指标 的相关数据 , 我 快 表 1 2 0- 20 0 7 0 8年重庆、 成都 、 武汉 、 长沙、 上海和广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表 城 乡居 民生活 大都发生 了巨大 变化 , 与此 同时 , 城乡 发展差别
从 表 1 以看 出 : 可
1 、 西部 地 区城 乡发展 速度相 当 , 冻 中、 但城 乡发展 总量依 城 乡居 民收入差 异在很 大程度 上反映 了城 乡居 民生 活水 08 平 的差异 。 改革 开放三 十余年来 , 伴随着经济 的高速增长 , 各个 然有 比较 大的差距 。重 庆和长沙 2 0 年城 市居 民人均可 支配 .%和 132 而上海 2 0 年 在该 1 .%, 1 08 城市 的综合 实力不断增 强。与此同时 ,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 调加 收入分别 比上 年发展 了 145 ., 1 长沙两城市 大致 剧, 深层次矛盾 和问题凸现 。如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呈持续 扩大 指标 上的发展指数是 129 发展速度与重庆 、 在农 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方面 , 重庆和长沙 20 年的发展 08 的趋 势 。以 重 庆 为例 ,9 0年 城 乡 居 民收 入 之 比是 25 相 当。 18 . 2: 1 、2 , 2 。从 城乡居 民收入增 幅上 比较 , 上 1 19 ,9 8年 达 3 2: , 2 0 . 0 1 到 06年 已扩 大到 40 1 如 果考 虑 指数是 12 1 1上海 是 14 . 2在城 乡经 济发 展的速度差异 以及 具 居 民生活改善 的程度不 同。 根据上文对全 国东 、 、 中 西部六个样 本地 区的调查 , 我们 认为 , 近十 年来 , 相对 于农村地 区 , 国城 我 镇地 区经济发 展速度更 快 、 城镇居 民生活 改善 幅度 更大 , 乡 城 差别 总体仍在 扩大。 从不 同地 区看 , 存在一定 的普遍性 ; 从历史 变动轨迹看 ,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 ) 中、 一 东、 西部地 区城 乡发展普遍呈扩大趋 势 . 其变 化轨 迹蕴含 共同的规律 性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财政状况的比较研究——以广东、湖北、四川三省为例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财政状况的比较研究——以广东、湖北、四川三省为例
占 GD P值 的比例 都 呈现 出波 动 性增 长 的态 势 :同 时 ,财政 支 出 的相 关 比重 高 于 同时 期财 政 收入 的比 重 .且 其 波动 幅
其 中 大部 分或 是 从东 、中 、西 部 经 济总 量 、人均 值 、增速 等 角度 予 以探 究 .或 是 通过 经 济 增长 理 论 及其 模 型 对 三 个 地 区 生产 要 素 的经 济贡 献度 差异 加 以实 证 研 究 ,或 是 从投 资环境 角 度 阐述 区域 经 济 协调 发 展 的政 策 主 张 ,或 是 探讨

以广东 、湖北 、四川三省为例
东 、 中 、 西 部 区 域 间 的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衡 已 成 发展 的 一个 “ 颈 ” 本 文选取 广 东、湖 北 、 瓶 中 、 西 部 的 典 型 地 区 , 通 过 对 三 省 的 5组 料 进 行 比 较 研 究 ,得 出如 下 结 论 : 上 述 三 省
财政 收支 中的一个 具体 项 目在 三个 地区 的合理 规模 与作 用
度 与 上升 幅度 亦 高 于财 政 收入 。此 夕 ,比 较 上述 两 个相 关 比例 .可知 广东 省 的财 政收 入 占 G P的比例 高 于湖 北 省和 D
四川 省 .而 财政 支出所 占比例 则低 于湖 北 、四川两 省。
E ON C OMI OUT OOK T E B AI E C L H OH A S
上比 较而 言 .广东 省 的财 政 自给 率最 高 ,湖 北 省 次 之 ,四
引言
改 革开放 3 0年 以来 .我 国经 济发 展取 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 成 就 .但 同时也 产 生 了一 系 列 的问 题 ,而 地 区 间经 济 发 展
按 从 大 到小 的 顺 序排 列 为 :四 川 、湖 北 、广东 。这 表明 广 东 省 的 财政 收 入相 对 较 充足 .对 中央 政府 的转 移 支 出 的依

最新-深究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问题 精品

最新-深究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问题 精品

深究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东西中不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地区差距;对策一、引言中国由于我国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东西部的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

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结构性质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增长速度,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决定着资本配置的效果。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直接导致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性。

而中西部的地形是属于则封闭式的,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生存条件差,气候也比较差,并且其离亚太区域的经济中心更是比较的远,所以说,光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自身的原因,难以招来外资,是没有办法形成生产力的。

二历史因素历史上,西部就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最先发展起来,而后慢慢向四周扩延的。

在古代史上,西部就比较落后。

到了近代,由于东部地区受到西方商业文明的影响而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慢的多,就显得越来越落后。

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宋以来的西部社会经济衰落和东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正是体现这一种趋势。

西部地区地貌复杂多山,在农业社会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土地资源不足,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社会经济的落后。

三环境影响西部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相对来说,西部许多地方是穷山恶水,平原较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张旭扬摘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0年以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且出现了南北区域分化等新问题㊂因此,为了充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必须合理调整现行区域政策㊂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差距;南北区域分化一㊁引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之间以及人民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㊂文章基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区的GDP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㊂二㊁东西差距呈现缩小趋势文章的东部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㊂文章按照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测度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㊂(一)1995 2002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㊂关于东西差距的大小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㊂(二)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2003 2018年)区域差距的扩大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㊂2003 201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间有波动㊂先从2003年的59.57%上升到2006年的59.67%,而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的56.30%,2013年回升至58.18%,最后回落至2018年的55.35%㊂2003 2018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5.12%上升至26.39%;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5.30%上升至18.26%㊂这个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时期㊂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现阶段对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是国家的政策,有效地发挥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重工业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㊂三㊁南北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南北差距微幅缩小(1995 2013年)1995 2013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振兴东北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北差距保持了稳中微降㊂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41%下降到2013年的57.00%㊂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58%微升至2013年的41.76%㊂(二)南北差距急剧扩大(2014 2018年)2014 2018年,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趋势㊂2016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2018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1.52%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南北差异是两个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盛来运等,2018)㊂四㊁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思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中国东西方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区域差异等新问题㊂尽管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属于中等范围㊂(一)区域差距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区域差距是长期的㊁绝对的,区域之间自然地理㊁经济基础㊁要素禀赋等不同,这必然会各区域之间存在差距㊂区域作为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安虎森,2004),存在资源㊁劳动力㊁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性(魏后凯,2011),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客观条件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出也能够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孙慧文,2017),也有效带动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发展㊂(二)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差距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陈栋生,1988),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发展,如果不加以干涉,先发展地区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优势被削弱,形成马太效应(Myrdal,1957)因此,既不能放任区域差距扩大,也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消除区域差距(吴强等,2004),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历史文化㊁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区域政策,有计划地使区域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㊂五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客观认识区域经济差距,及时调整现有区域政策㊂1.加强宏观区域政策的针对性;2.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3.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1994(4).[3]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作者简介:张旭扬,湘潭大学㊂0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

本文将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东部地区指的是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先进的产业。

西部地区指的是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较多的优势企业和先进科技。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社会福利较为完善。

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资源依赖性过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接下来,我们来看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南方地区包括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内陆地区,北方地区包括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内陆地区。

南方地区气候较为温暖,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较好。

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土地资源较为贫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南方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北方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对外贸易较为活跃。

北方地区则面临着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为什么东西部和南北方地区存在如此差距呢?首先,历史原因是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开放政策始于沿海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就成为外商投资和国内外贸易的主要区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其次,地理条件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贸易通畅,而内陆地区交通不便,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此外,政策扶持的差异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针对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的差距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例如,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西部大开发十年东西部经济金融发展比较研究

西部大开发十年东西部经济金融发展比较研究
展 。 强 调 “ 坚 持 从 实 际 出 发 ,积 极 进 取 、量 力 而 行 、 要
扶 贫 、资源开 发与 环境 保护 等 1 3类 政 策 措 施 ,另 外
还 有 涉 及 上 述 各 方 面 的 经 济 区 建 设 、对 口支 援 和加 强 东 西 互 动政 策 。根 据 中 央 部 门提 出 的 政 策 框 架 ,西 部 及 其 他 地 区 各 省 、直 辖 市 、 自治 区也 出 台 了 相 应 的政
铁 路 、公 路 等 基 础设 施 工 程 。据 统 计 ,2 0 — 0 9年 , 0020
第 十个 五年计 划纲要 》 ,对 实 施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再 次
进 行 了具 体 部 署 。2 0 0 6年 1 2月 , 国 务 院 常 务 会 议 审 议并 原则通 过 《 部大 开发 “ 一 五”规 划 》 西 十 ,明 确
策 措 施 。 中 央 和 地 方 两 个 层 次 的 政 策 , 共 同 构 成 了 比
较 完 善 的西 部 大 开 发 政 策 体 系 。 ( )重 点 项 目投 资 政 策 一
统 筹 规 划 、科 学 论 证 、突 出 重 西 部 地 区 基 础 设 施 和 生 态 环 境 建 —1
保 障 、教 育 、科 技 、卫 生 、计 划 生 育 、文 化 、环 保 等 专 项 补 助 资 金 的分 配 方 面 , 向西 部 地 区倾 斜 。在 一 系
收 稿 日期 : 00 l— 4 2 1一 12 作者简介: 黄盛文 ( 9 6 ) 16 一 ,男,广西桂林人,供职于中国人 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 表作 者所在单位意见。 ① 东部地区是指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 海南共 1 省市,西部地 区是指内蒙古、 0个 广西 、 重庆 、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甘肃 、青海 、宁夏、新疆共 1 2个省 ( 市)区。 ②十大工程是指宁西铁路 、渝 怀铁路 、西部公路建设 、西部机 场建设、重庆轻轨 、涩北一西宁一兰州输气管线 、青海 3 万吨 0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_董国良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_董国良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董国良(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GDP的65%以上,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任务和挑战,也有产业雷同的问题,中部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西部,西部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重大调整问题,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 遇。

[关键词] 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2-0027-04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GDP的65%以上,包括的省区有:北京、河北、辽宁、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导、特色产业。

但通过对他们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后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圈具有同构现象,均把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作为各自主导产业,但在各自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两省,其主导产业雷同,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他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项目、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两个重要的划分维度:东西部和南北方。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一、背景介绍中国的地理面积广阔,在经济上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大区域。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中国的沿海城市,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中部地区包括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衡的省份;西部地区则是中国的内陆地带,相对经济薄弱。

另外,南北方区域在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以沿海城市为主,包括广东、上海、北京等地。

这些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是中国外贸和对外投资的重要窗口。

另外,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吸引人才和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早,产业结构比较先进,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导。

这些地区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东部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稀有金属等,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优惠政策等措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流失等问题。

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四、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受到气候和资源差异的影响。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农业发展较为昌盛,同时也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主要经济活动以重工业为主。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1. 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和沙漠地区,地势高,气候干燥。

而中国东部地势较低,多山丘和平原,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2. 经济发展:中国东部地区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引擎,拥有大部分的经济中心和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

而中国西部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发展较为滞后。

3. 人口分布:中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是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而中国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密度较低。

4. 文化差异:中国东部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更加国际化和现代化。

而中国西部地区更接近传统和民族文化,保留了更多的传统风情。

5. 城乡差距: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城市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而中国西部地区有较多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6. 发展机会: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努力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并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典型的区别,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例如:杨为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的区域差距,认为三大地带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是缩小的。

杨开忠(1994)采用变异系数方法对各省区1952~1990年间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省区经济差距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点,呈“U”型变动趋势,即各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在1952~1978年问逐渐缩小,而在1978~1990年间逐渐扩大;并认为在开放的外向发展阶段,地区差距变动主要决定于地区投资分配。

魏后凯(1997)考察了各地区人均GDI、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在1952~1995问的β收敛情况,认为地区经济差距在1952~1965年间一度缩小,在1965~1978年间差距扩大,在1978~1995年差距缩小;并认为,省际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有50%以上是由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

万广华(1998)、张平(1998)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分别对全国28个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4~1996年、1980~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均发现农村居民省际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李实(1999)利用泰尔指数调查了1980~1994年间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认为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的。

胡鞍钢(2003)利用相对差距系数对全国各地区人均GDP1952~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1952~1978年间差距不断扩大,1978~1991年间差距不断减小,1992~1995年差距重新出现上升趋势。

林毅夫(2003)采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方法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人均GDP1978~1999年问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地区差距在1990年后趋于增大,并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差距。

我国东中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东中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东中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旗帜已经拉开,各级政府纷纷开始大力推进和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城乡一体化发展旨在实现农村与城市地区城市化程度、居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与互动。

然而,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随着国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学者们纷纷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措施、目标等进行概括性阐述,而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比较研究还比较缺乏。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从跨区域角度出发,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差距、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出各地发展城乡一体化所面临的瓶颈和问题,为不同地区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本研究将着重研究以下问题:1、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瓶颈和问题是什么?3、如何推进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本研究的目标是:1、分析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和背后的原因;2、辨析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和问题;3、提出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建议和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首先从地区差异性、可比性和可量化三个角度选取一些关键指标,评估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借助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分析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和问题的背后原因,以及各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做法和效果。

最后,将分析的结果提炼出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优经验,并提出合理化的政策推荐和战略建议。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将以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1-3月份):1、阅读和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研究;2、制定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提纲,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3、开展实证分析,评估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4、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浅析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

浅析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

Vol.41/No.14/Westleather 浅析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王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东西部发展差异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经济、制度、文化三方面探析了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认为地理环境、生产变迁和政策结构是造成东西部发展差异的三大原因,并提出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转型、打造全新开放格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四条措施为东西部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关键词:东西部;区域发展差异;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4-0061-02西部是我国最不发达的地区,包括西南、西北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积5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7%%东部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包括我国沿海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13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东西部发展差异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正确认识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1.1区域发展差异是自然禀赋与生产进步的综合结果包括东西部发展差异在内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离开某一特定空间,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经济活动与某一特定空间相结合,造就了类型众多的区域经济活动。

⑴东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是以不同的自然禀赋和资源分布为基础的,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1.2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地区间发展差距大是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这制约了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协调发展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念之一,我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协调发展关乎经济的健康高速运行,而区域协调发展是展的重部%1.3生产力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生产力发展决定类社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展生产力,但协调发展并不追求同一的发展方式,而是要在协调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一方水土、一方经济与一方人口的协调$让各个地区都以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后盾参与国家的经济活动,让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均衡%2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现状东西部差异具有综合复杂的表现,既体现在包括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制度发展和文化发展上%2.1西经济发展异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东西部差距依旧很大。

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浅析

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浅析

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浅析【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似乎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不可避免,区域的经济差异也颇有渊源,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对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原因自然地理历史发展【正文】当工业化的时代正在逐渐的被信息化与电子化取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推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这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这双面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在近现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地区之间在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分析并找出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 有利于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对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下面笔者将概括总结关于中国东中西区域差距这个问题的前人观点,而后将详细叙述笔者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的简单分析。

一.前人观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有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考察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也有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过去表现来预测未来差异的走向的。

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分析的期间不同、选择的指标不同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

对于,中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差异现状,一般的比较差距的现实数据都来自各地区总GDP、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受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矿物资源、对外开放度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不平衡”经济政策的等原因。

下面从经济差距现状和经济差异原因两方面介绍一下前人的观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差异原因部分笔者选取了一些观点进行整合,力求涵盖的内容较丰富较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摘要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增长,西部地区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借助国家东部率先发展的倾斜政策的有力推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

尽管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仍未能有效扭转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深刻认识东西部差距的客观表现,揭示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捕捉新的历史机遇,寻求新背景下突破困境的途径,以创新性思维建立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已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和一次重要的战略谋划。

关键词:东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成因,分析,解决方法目录第1章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 (3)1.1地区生产总值(GDP)(见附表1) (3)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见附表2) (4)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4)1.4东西部财政收入来源结构比较(见附表5) (6)1.5固定资产投资比较(见附表6) (6)1.6融资差异比较 (6)1.7产业结构比较 (7)1.8基础设施比较 (7)1.9人力资源比较 (7)1.10城市化水平比较(见附表7) (8)1.11社会保障比较 (9)1.12技术创新比较 (9)第2章东西部经济差距产生的制度政策因素分析 (10)2.1对外开放进程及其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0)2.2制度与体制改革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1)2.3国家区域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3)2.4产业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4)2.5财税金融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4)2.6东西部利用外资政策比较 (15)第3章东西部经济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16)3.1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及预测(1979-2026)(见附表8) (16)3.2东西部GDP的差异及预测(1978-2026)(见附表9) (16)3.3结论和展望 (16)第4章国外缩小区域差距经验借鉴 (18)4.1美国 (18)4.2日本 (19)4.3英国 (19)4.4法国 (20)4.5巴西 (20)4.6经验总结 (21)4.7政策启示 (21)第5章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路径选择 (22)5.1各种发展论点 (22)5.2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路径 (23)第6章参考文献及附录 (25)6.1参考文献: (25)6.2附录: (25)第1章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1.1地区生产总值(GDP)(见附表1)从图1-2可以看出:(1)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整个1980年代,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曲线相对平缓,维持在2.11~2.39倍之间;(2)1990年代以后,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2.26倍,到1999年,差距扩大为3.00倍;(3)到了2005年,东西部地区差距达到了峰值3.64倍;(4)2005年后,东西部地区GDP的差距开始显著缩小。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各区域GDP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我们计算出不同时期各个区域GDP年均增长率,如表1-2。

时期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1978-1990 14.92 15.39 15.02 14.73 13.421990-1999 18.97 20.68 18.15 16.94 16.521999-2005 15.53 17.62 12.82 13.84 11.922005-2007 14.30 11.37 18.12 19.16 16.67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90年,尽管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和吸纳中西部地区各种资源的背景下得以率先发展,但这一时期其GDP年均增长率仅高于西部地区0.66个百分点;1990年代以后,双方的发展速度显著拉大,1990-1999年,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高于西部地区3.73个百分点;1999-2005年,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高于西部地区3.78个百分点;2005-2007年,东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出现了逆转,西部地区反超东部地区7.79个百分点。

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见附表2)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的绝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扩大的态势,人均GDP 的绝对差距从1978年的204元上升到2007年19220元,扩大了93倍,东西部经济的相对差距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且波动较为明显。

1978年东部人均GDP 是西部的1.78倍,到2007年上升到2.49倍。

其中1989年之前上升较为缓慢,1990年以后加速上升,2000年以后趋缓,2004年达到最高的2.63倍后开始下降,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历年的变化情况,与东西部地区GDP差距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也就是说,区域GDP差距和人均GDP差距趋势基本一致,只是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略小于GDP差距(人口向东部的聚集具有缩小地区差距的意义)。

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1.3.1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见附表3)1978年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比西部略高了12.42元,相对比率仅是西部的1.04倍,东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甚微。

但改革开放后,东西部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逐步改变了这种格局:2007年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西部5664.31元,二者的绝对差距扩大了455倍。

1978-2007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1.45倍,而东部则增长了46.11倍。

从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比率看,二者从1978年的1.04扩大到1999年的1.45,再扩大到2007年的1.50,其中差距的峰值为2006年的1.56。

从逐年环比增长率分析,东部地区除1981年、1984年、1991年、1998年、2002年和2007年的环比增长率略低于西部地区外,其余各年的环比增长率都远远高于西部。

尤其在1985年、1988年和1992-1995年,东部地区的环比增长率均达到20%以上,这是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

即使是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环比增长率依然落后于东部地区。

直到2007年情况才有所改变,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17.79%,而东部同比仅增长了13.52%,二者的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1978-2007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速为12.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5个百分点,比东部低1.46个百分点,也低于中部和东北的平均增速。

分阶段看,1978-1989年和1990-1999年,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速分别低于东部1.99个百分点和1.78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后,2000-2007年,西部地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仅比东部低了0.5个百分点,而2003-2007年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差距进一步缩小到0.23个百分点,西部已接近东部12.17%的年均增长率水平,可见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1.3.2东西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异(见附表4)1978年东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明显大于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东西部的绝对差额为44.11元,而相对比率达到了1.35倍。

改革开放后,东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东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相对比率看,二者从1978年的1.35扩大到1999年的2.17,再扩大到2007年的2.25,其中差距的峰值为2003年和2006年的2.34倍。

从逐年环比增长率分析,东部地区除1990年、1996-1998年、2004年和2007年的环比增长率略低于西部地区外,其余各年的环比增长率都远远高于西部。

分阶段看,1978-1989年和1990-1999年,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速分别低于东部3.52个百分点和2.73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2000-2007年,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比东部低了0.01个百分点,而2003-2007年间,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反超东部0.16个百分点。

可见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1.3.3东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比较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比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大得多。

1978年, 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1倍,而西部为2.7倍;1989年,这一数字东部是1.7倍, 西部是2.6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东西部都减少了;但到了1999年,这一数字又开始增大,东部是2.1倍,西部达到了3.2倍;至2007年,东部是2.5倍,西部是3.7倍,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接近4倍之巨。

可见,城乡统筹政策在西部地区实施更具有战略意义。

1.4东西部财政收入来源结构比较(见附表5)从纵向来看,东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在逐年下降,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在逐步提高。

东部地区来源于税收收入的财政收入比例比西部地区高出10-15个百分点左右,而西部地区则非税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比东部地区大。

1.5固定资产投资比较(见附表6)从1993年开始到2007年为止,东部和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各地区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2.49%和61.04%,都具有较大的涨幅。

而1997年具标志性,在这一年,西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东部地区,达到了34.65%,而东部则为34.45%。

而后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的增长速度逐渐快于东部,并最终超过东部地区将近20个百分点。

1.6融资差异比较2007年末,东部、西部国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795家、293家,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股票和债券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超过80%(见表1-15)。

东部、西部地区上市公司A股市场筹资额分别为上年的3.7倍、5.8倍,西部地区A股市场筹资额增长明显加快,比重进一步提高。

西部地区贷款增速较高,资金运用的长期化趋势明显。

西部地区由于贷款增速高于其他地区,贷款比重有所提高;东西部地区在资金运用期限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西部地区资金运用的长期化趋势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

2007年,西部地区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为新增人民币短期贷款的3.1倍,而在东部该比例仅为1.3倍。

导致西部地区资金运用中长期化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较高,加之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对中长期信贷资金的需求较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一旦国家投资减少,速度还有可能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