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基于区域经济政策角度。。000

合集下载

东西部差距与区域发展政策

东西部差距与区域发展政策

东西部差距与区域发展政策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大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国家,区域发展的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东西部差距作为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东西部差距的原因、现状以及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措施。

一、东西部差距的原因1.地理位置因素:中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交通相对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2.资源禀赋差异:东部地区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口集中的城市,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资源匮乏。

3.政策导向不同:早期的改革开放政策中,东部地区作为开放的前沿窗口,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导致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二、东西部差距的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西部地区。

2.城乡发展差异:东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较为完善,而西部地区的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3.技术创新能力差异: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则存在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三、区域发展政策措施1. 东部地区政策调整•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2. 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矿业等产业发展。

•支持西部地区加强科技创新,吸引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驻。

•提高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和基层医疗条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3. 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实施产业转移政策,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进入西部地区。

•建立东西部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框架,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保持东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重庆、四川、内蒙古等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市经济增长趋于平稳。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的前10位,西部地区占据7席,东部地区仅占1席,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

这种发展趋势是短期现象,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本文将就此问题,利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出合理结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1]与西部地区不仅在人均收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对于市场经济门槛的跨越能力差异较大。

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具有持续效果的指标进行研究。

(一)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缩小态势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2万亿元,是1978年的177.8倍;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9.96万亿元,是1978年的137.2倍,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70倍。

从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七五”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4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大量生产要素涌入东部地区,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快速扩大趋势,2000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是西部地区的3.05倍;虽然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在“十五”期间由于投资和政策的滞后效应,东西部经济总量的比值仍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在2005年达到峰值3.24倍。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GDP总量、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角度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1. GDP总量从GDP总量上看,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根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占据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四个省份的GDP总量甚至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GDP总量。

2. 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以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为主导产业不同,中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农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但相对于东部地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3. 人口密度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高,这导致了该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瓶颈。

相反,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存在着较多的开发空间。

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投资不足、科技落后等问题,人才流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第二部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1. 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东部地区沿海地带拥有天然良港,交通便利,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方便。

而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山高水险,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也受限制。

2. 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储备丰富,市场环境优越。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技术条件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外来资本的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3. 不同地区政策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

东部地区由于发展历史较长,政策环境相对较为成熟。

例如,外资吸引政策、发展优势产业政策等相继出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 东部 中部 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 东部 中部 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备受瞩目。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各个地区间的协同。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整体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的龙头。

东部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里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便于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同时,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为主。

由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其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例如能源、矿产等。

由于资源的丰富,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

三、人口流动差异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过快、人口压力过大等。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表2-1 项目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时间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亿元) 2011年 293581 2010年 250488 2009年 211887 2008年 194085 2007年 165194 2006年 138523 2005年 118596 55446 55040 53889 53169 52458 51709 50949 5.2949 4.55102 3.93191 3.65034 3.14907 2.67889 2.32774 18801 16257.4 14290 13449.8 11621.7 10017.9 9447.96 第二产业增加 值(亿元) 144895 124530 104956 98659.1 83837.3 71137.6 60625.4 第三产业增加 值(亿元) 129886 109700 92640.5 81976.2 69735 57367.4 48522.9
能源消费量 煤炭 焦炭 天然气 电力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万吨标准煤) (万吨)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千瓦小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164795.8 140482.9 15934.4 338.1 18836.5 24542.9 4253.9 1112.8 7102.5 3395.3
36425 30013.28 25992.29 22739.82 18852.05 15753.84 13443.63 11527.27 9891.85 8773.47
2010年 81408.49 2009年 66973.48 2008年 60447.77 2007年 49184.06 2006年 40346.38 2005年 34086.72 2004年 28945.2 2003年 23975.21 2002年 20956.71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摘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未来总体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其中历史地理原因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文章对目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以及历史地理因素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实际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理因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基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力求达到缩小国内各地区发展差距必须优先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

这一战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在近三十年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效率的差距、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历史地理原因。

世纪之交,我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分析比较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崛起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以求达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富裕。

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文章以历史地理因素为切入点,对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历史规律中寻求突破口。

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1.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现状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众多,历史地理环境异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时期,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国家,拥有着广袤的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差异明显,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和服务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明显。

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通常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遥遥领先。

2. 城乡发展差距悬殊。

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相较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大,产业基础扎实,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村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低,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

3. 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之外,内地地区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发展差异,一些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明显优于其他中小城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城市之间。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

1.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而西部地区山地、沙漠等自然条件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 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为政策和制度上的限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比如财政投入不足、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

3. 人口迁徙和城市化。

东部地区由于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过剩和城市化过程。

而西部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了人口外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一、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协调发展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入手,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而西部地区以青海、贵州、甘肃等省份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2. 形成差异的原因(1)地理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适合发展海洋经济和外贸。

而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向该地区聚集。

而对于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

(3)资源配置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而西部地区资源匮乏,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 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拨款,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2. 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向落后地区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适度增加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和财政支出,鼓励其向落后地区输出资源和技术,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和资源互补。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s曾世华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0的发展格区,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明显,区域贫富差距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中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中西部不平衡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我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除台湾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

其中西部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东部12个,中部9个。

目前,东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人均GDP、经济增长率、经济结构,还是经济环境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并不断扩大。

一、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这些诸多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基础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等。

1.基础因素。

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取得了比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工业布局主要集中沿海等对外通商较为方便、商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沿江中部地区,其中苏、沪、浙、粤、鲁、京、津等地是主要产业区,鄂、湘、豫、辽、川、吉等次之,其他内陆省份甚少。

其间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0,取得了较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20年的时间里,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极大提高,实力大为增强,东西部的不平衡性凸现。

2.制度因素。

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制度上的非均衡性,尤其是各种正式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供给时间先后上有所不同。

无论是农村的土地改革还是城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都是从东部率先实行,而后才在中、西部逐步展开。

o制度供给量不同。

同一时期东部地区制度供给量比较多,中部比较少,西部最少。

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分析基于资本形成差异的视角

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分析基于资本形成差异的视角

摘要:资本形成理论认为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由于市场改革是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形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差距。

西部要想缩小与东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动力源,创新形成像东部那样有效的资本形成模式与资本形成机制。

根据我国东西部资本形成的差异性,探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和在西部地区应该建立怎样的资本形成机制,才能够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关键字:发展差距;资本形成;外商投资;经济增长;储蓄率一、引言由于我国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东西部的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

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结构性质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增长速度,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决定着资本配置的效果。

我国西部地区的问题在于,现代工业发展主要是在资源开发和战备要求的推动下展开的,资源开发、战备需要、重工业优先、国家直接投资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进下的西部工业化道路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结构特征:以重工业、军事工业、原材料工业、采掘工业、中央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这种垂直分工格局和畸形的重型结构影响了西部工业的积累能力和贸易能力,进而影响再投资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阻碍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和资本的形成。

资本形成的主要根源于储蓄。

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储蓄的绝对量,而是其绝对量,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或储蓄率。

储蓄可分为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

国内储蓄可再细分为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相应地表现在资本形成上就是政府融资、企业自我融资以及金融市场融资;国外储蓄就是外部融资。

所以,从外在表现来看,资本形成来源于自身积累、财政注资、金融市场融资和外资。

但这只是资本形成的来源,此时只能称其为资金,而非现实资本,只有当储蓄转化成投资时,资本才真正形成。

因此,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不单单指资金的来源广泛,还要具备将资金迅速转化成现实资本的能力。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下,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数位于内陆,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

这种地理因素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联系方面的优势。

例如,东部地区的港口和机场发达,便于对外贸易和运输,而西部地区则远离海洋,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外贸和物流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经济发展相对不稳定。

另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许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流失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以上因素外,政策因素和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历史上的封闭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政策扶持程度相对较低。

为了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等。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支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却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分布差异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人口红利效应较弱,人力资源优势受限。

这导致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供求关系更加平衡,而西部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这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另外,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这使得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

此外,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的科技创新环境,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分布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提高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对策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对策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对策作者:安媛媛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12期安媛媛摘要: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我们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的就是要缩小这种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体现面。

而且,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所以,如何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对于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金融体系,金融资源按行政区划均衡分布,不存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打破了原先经济、金融发展的均衡状态,伴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也更多的在东部积聚,逐渐与中、西部地区拉大了差距。

这些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我们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的就是要缩小这种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体现面。

而且,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所以,如何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对于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重要意义。

一、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一)经济基础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从古至今,区域间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性就非常明显。

经济基础是金融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基础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区域金融的发展。

相较历史上一直富庶的东部地区,中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劣势非常明显。

(二)自然禀赋差异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资源,气候条件都不错。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对内吸引大量金融资源、人力资源聚集;对外,发展贸易,吸引外商投资。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概述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概述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概述1. 引言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地域的发展差异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程度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东、中、西三个区域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对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概述,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2. 东中西区域的界定在中国,常用的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

东部地区包括北方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以及南方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地;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这种区域划分主要是基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3.经济发展差异在东中西三个地区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较早进行改革开放,拥有更为发达的经济体系和产业链。

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

与之相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还有待提高。

3.1 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先进和多元化。

主要包括制造业、金融服务、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等。

这些产业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东部地区拥有较强的进出口贸易能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仍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3.2 地理位置的影响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海岸线和世界经济中心。

这使得东部地区更容易与国际经济接轨,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内陆地理位置使得交通和物流成本较高,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除了经济发展差异外,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4.1 教育水平差异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在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导致东部地区的人口普遍受到更好的教育,具备更强的知识和技能。

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提供了较高的社会福利待遇和保障。

统计学 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解读

统计学  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解读

统计学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解读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1一、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借助国家率先发展东部的倾斜政策的有力推动,视线了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

尽管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仍未能有效扭转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深刻认识东西部差距的客观表现,揭示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捕捉新的历史机遇,寻求新背景下突破困境的途径,以创新性思维建立东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已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和一次重要的战略谋划。

二、东西部区域界定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和方法(1) 绝对差距:两个数据的差值。

(2) 相对差距:两个数据的比值。

(3) 极差:极差是指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中,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

它是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

极差也称为全距或范围误差,它是测定标志变动的最简单的指标。

换句话说,也就是指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4) 中位数: 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用Me表示。

当变量值的项数N为奇数时,处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即为中位数;当N为偶数时,中位数则为处于中间位置的2个变量值的平均数。

(5) 平均数: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浅析

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浅析

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浅析【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似乎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不可避免,区域的经济差异也颇有渊源,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对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原因自然地理历史发展【正文】当工业化的时代正在逐渐的被信息化与电子化取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推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这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这双面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在近现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地区之间在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分析并找出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 有利于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对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下面笔者将概括总结关于中国东中西区域差距这个问题的前人观点,而后将详细叙述笔者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的简单分析。

一.前人观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有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考察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也有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过去表现来预测未来差异的走向的。

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分析的期间不同、选择的指标不同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

对于,中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差异现状,一般的比较差距的现实数据都来自各地区总GDP、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受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矿物资源、对外开放度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不平衡”经济政策的等原因。

下面从经济差距现状和经济差异原因两方面介绍一下前人的观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差异原因部分笔者选取了一些观点进行整合,力求涵盖的内容较丰富较全面。

47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47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47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东中西区域的发展差异是指中国国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政策导向和资源禀赋等因素所导致的。

其次,历史发展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开放之前,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享有较高的投资和技术资源。

而中
部和西部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了较少的投资和资源支持。

开放以来,
东部地区依靠先发优势迅速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需要通过补齐基础
设施和人力资源等短板来追赶。

再次,政策导向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为了促进区
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推动沿海地区与
内陆地区的互动合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部崛起等。

这些政策
导向的调整,有利于减少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最后,资源禀赋也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
相对较为富裕,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科技、金融和教育等资源。

中部地
区虽然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在其他方面仍较为薄弱。

而西部地区则自然
资源富饶,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东中西区域的发展差异是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政策
导向和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所致。

为了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需
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加大投入,促
进东中西区域的协调发展。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概览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概览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概览
敢成
【期刊名称】《当代社科视野》
【年(卷),期】1995(000)012
【摘要】逐步缩小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五中全会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第八条方针。

地区发展差距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对地区差距问题,一是要科学分析,承认发展不平衡是个规律,允许差距存在,二是要正视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制定缓解的政策,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问题的工作力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敢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增长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女性人力资本的角度 [J], 孙健;逄慧;王东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制度分析 [J], 牛志亮
3.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思考──青海省如何缩小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之我见 [J], 依顺
4.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研究 [J], 吴兴锦
5.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 [J], 蔡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基于区域经济政策角度摘要: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发展阶段中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在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区域效应基础上,找出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东西部;
区域经济政策,简称区域政策(regional policy),是一国政府为了改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促进国内各地区经济均衡和有效发展而实施的各项措施的总称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后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二十一世纪初的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现在的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

每个发展阶段所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东西部的发展作用都不一样。

一、不平衡发展战略
(一)政策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央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区域经济政策,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1979年,中央决定率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随后又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的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到1987年底,又决定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

(二)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表现
一是地区差距拉大。

1979—1991年,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西部为8.8%。

1978—1994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52.5%变动到58.5%,提高6个百分点;西部所占比重由16.5%变动为14.1%,降低2.4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动,引起了东西部地区间人均国民收入发生了相应变化,1978年东西部人均GDP分别为466元、257元,西部为东部的55.1%。

到1994年东西部人均GDP则分别增长到5352元、2320元,西部为东部的43.3%2。

二是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加剧。

东西部要素禀赋的差异和发展所处阶段的不
同,决定了其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随着地方政府经济权限的扩大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财政收入,采取了种种手段,对本地市场进行保护,其结果不仅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矛盾和贸易摩擦,也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导致全国区域经济秩序的混乱。

二、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作用下的中国东西部发展
(一)政策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持续拉大、区域差距的日益拉大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政府正式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九五”计划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十五”计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一五”规划则进一步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制定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二)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表现
一是地区差距继续大。

1995年—2003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50.7%变动到61.09%,提高10.4个百分点;西部所占比重由18.38%变动为17.44%,降低0.94个百分点。

东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差由1995年的32.37%上升到2003的38.25%,上升6个百分点。

二是贫富分化开始凸显。

1999年国家正式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使东西部地区间人均国民收入发生了相应变化,1995年东西部人均GDP分别为7349.18元、3121.93元,西部为东部的42.48%。

到2003年东西部人均GDP则分别增长到17330.14元、6417.59元,西部为东部的37.03%。

2003年人均GDP最高(上海市约46718元)与最低(贵州省约3601元)差达到43117元,比1995年人均GDP最高(上海市约17403元)与最低(贵州省约1796元)的15607元拉大27510元。

这种差距开始导致贫富分化,不利于我国长远经济发展。

三、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作用下的中国东西部发展
(一)政策背景
为了弥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缺陷,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优化国土开发
格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两个战略共同构成中国区域发展的完整战略。

(二)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表现
一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现实差距依然很大。

2004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近92823亿元,是西部地区28603亿元的3.25倍,西部地区人均GDP为7704元,相当于东部的37.38%。

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近267839亿元,是西部地区98686亿元的2.71倍,西部地区人均GDP为28443.27元,相当于东部的49.42%。

2004年—2011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55.39%变动为56.8%,增长了1.41个百分点;西部所占比重由17.1%变动为20.9%,增长了2.6百分点。

东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差由2004年的38.29%降至2011的35.9%,可见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国家对西部地区加大扶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依然存在。

二是东西部人均GDP差距拉大。

2004年东西部人均GDP分别为20611.7元、7704.23元,西部为东部的37.38%。

到2011年东西部人均GDP则分别增长到57549.48元、28443.27元,西部为东部的49.42%。

2011年人均GDP最高(天津市86496元)与最低(贵州省16117元)差达70379元,比2004年人均GDP最高(上海市42525 元)与最低(贵州省4114元)的38411元拉大31968元。

以上数据表明,东西部人均GDP收入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数据来源:根据各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汇总计算,为保持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总计为100%,将把全国GDP由各地加总而得,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统计中各地区加总略大于全国GDP值,因此本文数据不同于国家层面直接汇总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