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东西部差距与区域发展政策

东西部差距与区域发展政策

东西部差距与区域发展政策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大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国家,区域发展的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东西部差距作为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东西部差距的原因、现状以及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措施。

一、东西部差距的原因1.地理位置因素:中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交通相对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2.资源禀赋差异:东部地区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口集中的城市,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资源匮乏。

3.政策导向不同:早期的改革开放政策中,东部地区作为开放的前沿窗口,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导致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二、东西部差距的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西部地区。

2.城乡发展差异:东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较为完善,而西部地区的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3.技术创新能力差异: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则存在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三、区域发展政策措施1. 东部地区政策调整•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2. 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矿业等产业发展。

•支持西部地区加强科技创新,吸引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驻。

•提高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和基层医疗条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3. 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实施产业转移政策,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进入西部地区。

•建立东西部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框架,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促进三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协同。

一、经济结构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早,以大型的沿海城市为核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东部地区将其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经验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帮助中西部地区升级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和互补。

二、产业布局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产业布局相对较为分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中部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尤以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龙头。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

东部地区鼓励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则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和技术,促进自身制造业升级。

西部地区则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逐步发展起现代服务业。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和均衡。

三、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

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

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

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

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

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

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

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

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

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

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

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

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

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

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人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有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却并不平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并思考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地理因素中国地域辽阔,气候、资源、环境、发展条件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首要原因。

例如,南方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渔业、水利等行业;而北方气候干燥,土地不肥沃,对农业的支持较弱,但煤、钢资源丰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

2.历史因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影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

例如,海南因为地处南海之滨,曾是中外商人大力开发的区域,与国际接触频繁,现在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旅游业发展优势。

而西部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山高路险,历史上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目前仍存储量非常丰富的矿藏资源,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这些资源利用价值被严重浪费。

3.政策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税收、金融、财政等多种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

由于政策制定者往往无法照顾到每个地区的利益,所以政策背离了其初衷,产生了重复建设与浪费现象。

此外,各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需求不同,政策效果也难以达到一致性,导致产业结构混乱,经济不平衡。

二、南北差异中国南北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区域。

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大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区域经济总体差距中国南方地区经济发达,其中台湾地区、香港、澳门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突出区域。

而中国北方地区较落后,如东北的企业改革、河南的农业基础和经济实力较弱、西北地区物流不够发达等问题。

2.经济结构差异南方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北方则以重化工业和农业为主。

制造业和服务业源头富有创新、创造价值的潜力,其发展具有宏观动能;重化工业和农业是陈旧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前景不符,使一些地区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最新-深究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问题 精品

最新-深究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问题 精品

深究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东西中不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地区差距;对策一、引言中国由于我国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东西部的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

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结构性质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增长速度,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决定着资本配置的效果。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直接导致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性。

而中西部的地形是属于则封闭式的,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生存条件差,气候也比较差,并且其离亚太区域的经济中心更是比较的远,所以说,光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自身的原因,难以招来外资,是没有办法形成生产力的。

二历史因素历史上,西部就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最先发展起来,而后慢慢向四周扩延的。

在古代史上,西部就比较落后。

到了近代,由于东部地区受到西方商业文明的影响而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慢的多,就显得越来越落后。

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宋以来的西部社会经济衰落和东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正是体现这一种趋势。

西部地区地貌复杂多山,在农业社会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土地资源不足,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社会经济的落后。

三环境影响西部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相对来说,西部许多地方是穷山恶水,平原较少。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比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比

运输 状 况 并不 比 中部


西 部宽 松









,



,
六五
,

期间
,
随 着生 产 的 发 展 和 城 乡居 民 收 入 的 增 加
,
市 场 繁 荣兴 旺
,
三 个 地 区 的零

售额都 有 较 大幅 度 的 增 长
107
.
1 9 8 5 年 社会 商 品零 售 总
,

,
东 部为 2 2 2 4 亿
.

从 投 资看
,
六五 ” 期 间累计
全 民 所 有 制 单位 墓 本建 设 投 资 总 额 东 部 为 1
, , 2 % 比西 都 多 .1 8 倍

.
,
62 7
亿元
,
7亿 元
西 部为5 8

亿亢

相 应 的 新 增 固 定 资产 也 多
五 年 共建 成 投 产项 目 6

3 6 奔 部投章比 中部 多 6 个
7 一3 分别 占全 国 的 1 7 %
,
.
均 低 于东 部
,
但煤
,
3一5 8 写 大 大 高于东部地 区 量 分 别 占全 国的 5
,
西 部地 区 主 要产 品产 量
木材产 在 余 国 占 的比 重
33
,
原油
都 比 较低
中 部为 ”
,




,

油 产 是 占的 比 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

本文将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东部地区指的是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先进的产业。

西部地区指的是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较多的优势企业和先进科技。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社会福利较为完善。

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资源依赖性过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接下来,我们来看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南方地区包括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内陆地区,北方地区包括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内陆地区。

南方地区气候较为温暖,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较好。

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土地资源较为贫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南方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北方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对外贸易较为活跃。

北方地区则面临着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为什么东西部和南北方地区存在如此差距呢?首先,历史原因是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开放政策始于沿海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就成为外商投资和国内外贸易的主要区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其次,地理条件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贸易通畅,而内陆地区交通不便,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此外,政策扶持的差异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针对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的差距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例如,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从东到西的经济差异有多大?

从东到西的经济差异有多大?

从东到西的经济差异有多大?一、地理位置对经济差异的影响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海上交通条件。

西部地区则大多位于内陆,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

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1.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主要得益于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和外向型经济。

这些地区发展了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业,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同时,这些地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西部地区的经济困境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

这些地区的发展受到了地理条件的制约,缺乏对外开放和投资的机会。

然而,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试图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

二、政策对经济差异的调控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东部地区的政策支持东部地区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通过减税、降低企业成本、创新金融机制等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和创新。

这些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2. 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西部地区得到了特殊政策的扶持,为吸引外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优惠机制。

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等方式,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人力资源对经济差异的影响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经济成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力资源的优势。

同时,东部地区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等问题。

1. 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

这些人才资源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人才流失的问题然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人力资源流失的问题。

高薪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离开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地区或国外发展。

这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总结:从东到西的经济差异在地理位置、政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中国西部地区是指中国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一、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限制了其经济的发展。

而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对外交流更加便捷,因此经济发展较快。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凭借其先进的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创新,推动了其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欠缺,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再次,经济政策的不公平也是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区域,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

而西部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区域协调的必要性区域差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大的差异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实现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西部地区是资源丰富的地区,特别是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通过推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促进全国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发展滞后,但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引导东部地区的投资、技术和人力资源流向西部地区,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最后,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把全国各地的经济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s曾世华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0的发展格区,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明显,区域贫富差距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中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中西部不平衡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我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除台湾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

其中西部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东部12个,中部9个。

目前,东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人均GDP、经济增长率、经济结构,还是经济环境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并不断扩大。

一、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这些诸多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基础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等。

1.基础因素。

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取得了比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工业布局主要集中沿海等对外通商较为方便、商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沿江中部地区,其中苏、沪、浙、粤、鲁、京、津等地是主要产业区,鄂、湘、豫、辽、川、吉等次之,其他内陆省份甚少。

其间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0,取得了较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20年的时间里,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极大提高,实力大为增强,东西部的不平衡性凸现。

2.制度因素。

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制度上的非均衡性,尤其是各种正式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¹制度供给时间先后上有所不同。

无论是农村的土地改革还是城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都是从东部率先实行,而后才在中、西部逐步展开。

º制度供给量不同。

同一时期东部地区制度供给量比较多,中部比较少,西部最少。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下,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数位于内陆,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

这种地理因素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联系方面的优势。

例如,东部地区的港口和机场发达,便于对外贸易和运输,而西部地区则远离海洋,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外贸和物流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经济发展相对不稳定。

另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许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流失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以上因素外,政策因素和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历史上的封闭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政策扶持程度相对较低。

为了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等。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支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 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已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给沿海 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抑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积极性。自 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旨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 策、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 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等。这些带有严重政策倾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建国以来全面完 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在经济特区对海外投资者 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经营管理方 面的优惠政策。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3)制度因素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在《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 学分析》一书中指出:“制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 是决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邹东涛 更为直接地指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生产力发 展的根本因素。可见,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 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 程差异很大。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却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分布差异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人口红利效应较弱,人力资源优势受限。

这导致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供求关系更加平衡,而西部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这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另外,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这使得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

此外,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的科技创新环境,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分布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提高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两个重要的划分维度:东西部和南北方。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一、背景介绍中国的地理面积广阔,在经济上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大区域。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中国的沿海城市,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中部地区包括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衡的省份;西部地区则是中国的内陆地带,相对经济薄弱。

另外,南北方区域在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以沿海城市为主,包括广东、上海、北京等地。

这些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是中国外贸和对外投资的重要窗口。

另外,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吸引人才和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早,产业结构比较先进,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导。

这些地区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东部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稀有金属等,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优惠政策等措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流失等问题。

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四、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受到气候和资源差异的影响。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农业发展较为昌盛,同时也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主要经济活动以重工业为主。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与比较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与比较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与比较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有的地区经济起飞,有的地区则相对落后。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探究这些差异,本文将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深入分析与比较。

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指靠近海岸的地区,这里是我国最早开放和改革的地区之一,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对外经贸活动非常活跃。

在东部地区,沿海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明显领先其他地区,其中沿海经济带的经济产值已占全国GDP的一半以上。

东部地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经济发展成果,主要原因在于其相对先进成熟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产业规模,以及更加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和完善的法制体系。

此外,沿海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便于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外资金的流动。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东部地区经济长期维持较快增长速度。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因处于内陆,较为经济欠发达。

不过,在近年来的开放中,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并在取得一定进展后逐渐跃升为我国仅次于东部的第二大经济区。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以制造业为主导,这与资源配置优势和人口结构有很大关系。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这些地区在发展初期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并且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晚起使其处在一个相对滞后的地位。

但这些地区也正是由于发展欠缺,所以在改革开放后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和倾斜政策,如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缘文化资源和优势产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这也成为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因地形和气候的原因,是我国相对欠发达的地区。

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此外,西部地区也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和产业转型,以满足更高级别的需求。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如气候、地形、农村人口占比过高等。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例如:杨为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的区域差距,认为三大地带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是缩小的。

杨开忠(1994)采用变异系数方法对各省区1952~1990年间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省区经济差距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点,呈“U”型变动趋势,即各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在1952~1978年问逐渐缩小,而在1978~1990年间逐渐扩大;并认为在开放的外向发展阶段,地区差距变动主要决定于地区投资分配。

魏后凯(1997)考察了各地区人均GDI、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在1952~1995问的β收敛情况,认为地区经济差距在1952~1965年间一度缩小,在1965~1978年间差距扩大,在1978~1995年差距缩小;并认为,省际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有50%以上是由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

万广华(1998)、张平(1998)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分别对全国28个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4~1996年、1980~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均发现农村居民省际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李实(1999)利用泰尔指数调查了1980~1994年间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认为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的。

胡鞍钢(2003)利用相对差距系数对全国各地区人均GDP1952~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1952~1978年间差距不断扩大,1978~1991年间差距不断减小,1992~1995年差距重新出现上升趋势。

林毅夫(2003)采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方法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人均GDP1978~1999年问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地区差距在1990年后趋于增大,并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差距。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实施,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在不断蓬勃发展。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文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比较。

第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中心地带,包括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陕西、内蒙古、重庆、四川等省份。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文化独特,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但是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西部地区则指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这些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是存在较大的数据差距。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因此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部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首先需要对两个地区的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一个对比。

其中,面积方面,中部地区为132.4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为523.6万平方公里;人口方面,中部地区约有3.5亿人,西部地区约有4亿人;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中部地区人均GDP为43477元,西部地区人均GDP为32453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两个地区在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对于人口数量来说,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

这也意味着,西部地区在资源、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

第三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优劣势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中心地带,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压力也较大。

但是这里也拥有着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等方面优势,尤其是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湖南、江西等省份,更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西部地区则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尤其是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第四部分: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浅析

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浅析

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浅析【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似乎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不可避免,区域的经济差异也颇有渊源,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对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原因自然地理历史发展【正文】当工业化的时代正在逐渐的被信息化与电子化取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推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这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这双面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在近现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地区之间在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分析并找出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 有利于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对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下面笔者将概括总结关于中国东中西区域差距这个问题的前人观点,而后将详细叙述笔者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的简单分析。

一.前人观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有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考察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也有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过去表现来预测未来差异的走向的。

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分析的期间不同、选择的指标不同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

对于,中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差异现状,一般的比较差距的现实数据都来自各地区总GDP、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受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矿物资源、对外开放度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不平衡”经济政策的等原因。

下面从经济差距现状和经济差异原因两方面介绍一下前人的观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差异原因部分笔者选取了一些观点进行整合,力求涵盖的内容较丰富较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摘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未来总体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其中历史地理原因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文章对目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以及历史地理因素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实际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理因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基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力求达到缩小国内各地区发展差距必须优先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

这一战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在近三十年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效率的差距、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历史地理原因。

世纪之交,我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分析比较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崛起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以求达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富裕。

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文章以历史地理因素为切入点,对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历史规律中寻求突破口。

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1.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现状
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众多,历史地理环境异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时期,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就自然地理环境因子而言,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迅速、剧烈的变化,造成巨大的影响。

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人文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

当然,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经济基础差距凸显。

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综合性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地区收入水平。

从表1.1来看,从1978年—2007年东西部地区GDP总量逐年显著增加,东部地区的增速明显快于西部地区。

同时,东西部地区GDP的总量逐年拉大,进一步凸显了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距。

表1.2显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从统计资料来看,相当长一段时间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速高于西部地区,自2005年始,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

这说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增大,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但是,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距还很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实际差距还将持续。

1.2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瑷珲——腾冲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造成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就高科技人才而言,高校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各大城市,东部地区优越的创业环境和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相对而言,西部地区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管理模式和创业环境。

使得西部地区的人才外流现象明显,这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差距。

从比例上看,东中部地区高科技人才的比例远远超过西部。

例如全国31省市区本科院校分布情况就能反映出来,如图1.3。

按照200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共有719所本科院校,分布在31个省、市、自1治区(港澳台除外)。

其中包括985院校39所,211工程大学115所和其他604所普通院校从表1.3中可以看出,本科院校东中部地区有546所,占据总数的75.938%,而西部地区只有176所,并且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陕西、四川、重庆地区;再如211院校,东中部地区有92所,占总数的79001%,西部地区只有23所,占据20.909%;而985院校,东中部就占据39所中的32所,而西部只有7所,并且只有分布在陕西省3所、四川省2所、重庆1所和甘肃省1所,其他西部省份没有一所。

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平衡。

除以上现状,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还包括产业状况的差异、生活水平的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以及健康状况的差异等。

2.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分析
2.1自然因素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

从地理环境上看,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地形地貌独特的国家,气候、水文、资源等分布情况差距较大。

自然地貌方面,以瑷珲——腾冲线来看,我国西部地区整体海拔较高,山沟纵横,尤其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资源短缺,交通不便。

相对东部
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西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云贵高原的绝大多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发展的局限性。

气候方面,近2000年来,前1000年气候相对温暖,后1000年相对寒冷,中国北方在唐中期以后气候转冷。

总体而言,中国西部地区气候相对干冷,东部地区较温和湿润。

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