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基本特性

合集下载

病毒学

病毒学

四、病毒的化学组成:
1.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2.蛋白质:与易感细胞表面的 受体有特殊的亲和力。
3.类脂质:具有宿主细胞脂质 的特性。
4.碳水化合物:是某些病毒纤 突的成分。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㈠概念 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 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㈡影响因素 ⒈温度:病毒对热很不稳定,55-60℃几分 钟即失去活性。 ⑴半衰期: ①60℃-秒;②37℃-分钟;③-70℃-月。 ⑵保存病毒 ①迅速冰冻,贮存于-70℃下; ②真空迅速冻干,置于4现象
1.定义 干扰现象 当两种病毒感染 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能抑制另一 种病毒的复制,称为干扰现象。前 面的病毒称为干扰病毒,后面的病 毒则称为被干扰病毒或攻击病毒。
⒉病毒干扰的类型有四种形式
⑴自身干扰; ⑵同种干扰;
⑶异种干扰; ⑷缺损病毒的干扰
⒊产生干扰现象的原因
⑴由于两种病毒的吸附都需要细 菌膜上的相同受体,一种病毒先 与受体结合后,别的病毒就无法 吸附了;
病毒学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定义
㈠病毒:
㈡亚病毒:是一类比病毒 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 性颗粒,包括类病毒、拟病 毒和阮病毒。
二、病毒的基本特性 1.没有细胞结构。 2.只含一种核酸(RNA或DNA),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3.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只能在活
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4.病毒的增殖方式为复制。 5.对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二、禽胚培养 ㈠鸡胚接种途径
1.绒毛尿囊膜接种 2.尿囊腔接种 3.卵黄囊接种 4.羊膜腔接种 5.其它接种途径
⒈气室 ⒉卵壳 ⒊卵黄 ⒋卵白 ⒌尿囊腔 ⒍绒毛尿囊 ⒎胚胎 ⒏羊水腔 ⒐胚外体液膜用的鸡胚

病毒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毒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毒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病毒和细菌是两种微生物,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注。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病毒和细菌时常会成为我们的健康威胁。

但是病毒和细菌有什么生物学特性呢?本文将会从病毒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复制方式以及致病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结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

一般情况下,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其中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种类型,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另外,一些病毒在其外层会包裹着一层脂质双层膜,形成一个类似病毒外壳的结构。

比如,HIV、肝炎病毒等就具有这样的结构。

2.生活方式病毒是一种寄生生物,需要寄宿于宿主的细胞内进行繁殖。

病毒本身无法进行代谢活动,因此需要依靠宿主细胞提供代谢物质和生长环境。

不同种类的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也不同,例如肠道病毒就主要寄生于人类的肠道上皮细胞,而HIV则主要寄生于人类的免疫细胞中。

3.复制方式病毒的复制方式比较简单,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吸附、透过酶切、合成及组装。

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首先会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而侵入细胞内部。

接着,病毒会释放一种酶,帮助将病毒核酸释放出来,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产生机制进行病毒代谢物的合成。

最后,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分别被合成,然后在细胞内部进行组装,最终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再侵入另一组健康细胞进行新一轮感染。

4.致病方式病毒感染人体后,一般会侵犯人体某种器官或组织,随着病毒数量的不断增加,病毒会不断破坏人体细胞,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不断地进行应对,最终出现发热、咳嗽、身体乏力等系列症状。

一些病毒感染不完全后,会进入慢性感染阶段,使机体持续感染,形成一定程度的免疫不耐受,例如艾滋病、乙肝等。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结构细菌是一种真核生物体,其结构比病毒要更为复杂。

细菌通常由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和染色体组成。

另外,许多细菌还会形成胞囊、细胞鞭毛等结构。

2.生活方式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具有代谢活动,可以独立生长和繁殖。

兽医微生物简答题

兽医微生物简答题

叙述病毒的基本特性(1)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或DNA或RNA)(2)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严格细胞内寄生(3)繁殖方式是复制(4)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5)形体极其微小(6)无细胞构造(7)离体状态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革兰氏阴阳细菌细胞壁差异?G+细胞壁较厚,结构简单,主要是肽聚糖,还含有磷壁酸G-细胞壁较薄,结构复杂,内层为肽聚糖,外层为脂多糖、磷脂、蛋白质外毒素特性:①不稳定,易被热灭活②可以被甲醛脱毒为类毒素③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④毒性强⑤菌种特异性(什么菌产生什么毒素)⑥毒性具有特异性内毒素特性:①耐热②不能被甲醛脱毒为类毒素③抗原性弱,抗体无中和内毒素的作用④毒性弱影响消毒作用的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作用时间(2)微生物的种类、数量(3)温度(4)pH(5)有机物的存在,尤其是蛋白质与消毒剂的结合,降低消毒剂的效果(6)药物的相互拮抗(7)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革兰氏染色:(1)结晶紫染色1~3min,水洗(2)碘液媒染1~2min,水洗(3)95%酒精脱色30~60s,水洗(4)碱性复红染色10~30s,水洗(5)吸干后镜检细菌经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碘复合物。

G+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不含类脂,不会因乙醇脱色而褪色H-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脂类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结晶紫碘复合物会被脱去,在复染时又会被染上红色菌落特征包括大小,颜色,透明度,形状,边缘情况,隆起情况,表面光泽,表面状态,质地等,是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培养基分类:成分:天然,合成,半合成物理:固体,液体,半固体功能:基础,选择,鉴定,厌氧,扩增,加富微生物类型分类:光能自养,化能自养,光能异养,化能异养。

(细菌多数为化能异养)。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①单纯扩散:顺浓度梯度,无能量。

②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无能量,特异性载体蛋白。

③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能量,特异性载体蛋白。

病毒的结构和特性

病毒的结构和特性

病毒的结构和特性病毒是一种小型微生物,不具备生命的全部特征,无法独立进行代谢、增长和繁殖。

它们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蛋白质、组装病毒颗粒,最终引起疾病。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结构和特性,探索它们如何打败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应对病毒的进攻。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是非常小的微生物,通常直径在20-300纳米之间,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形态。

不同种类的病毒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但它们都具有以下三个基本部分:1. 核酸: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单链或双链,线性或环形,但总是包含病毒的遗传信息,例如病毒的蛋白质编码序列和调控元件。

2. 蛋白质壳或外壳:蛋白质壳或外壳是病毒的结构骨架,它们包裹着核酸,并确定了病毒颗粒的形态和大小。

一些病毒的外壳上还有突刺蛋白质,它们可以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地识别宿主细胞。

3. 脂质包膜(有时):一些病毒还带有脂质包膜,它是从宿主细胞膜中获得的。

脂质包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病毒感染和复制过程中的宿主细胞相互作用。

二、病毒的寄生特性病毒是一种寄生微生物,它们不能自行增殖和繁殖,只有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

病毒的感染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1. 吸附:病毒通过其突刺蛋白质与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

2. 渗透: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3. 解离:病毒核酸从蛋白质壳中释放出来。

4. 复制和转录:病毒核酸在宿主细胞中完成复制和转录。

这是病毒生命周期中最复杂的阶段,它涉及到许多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5. 组装和释放: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壳在宿主细胞中重新组装,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进而感染新的宿主细胞或传播到其他人体。

三、病毒和免疫系统病毒的感染会激活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它们在宿主体内引发免疫反应,包括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细胞免疫的激活。

在这种情况下,病毒需要对抗免疫系统,避免被清除。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病毒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生物体,它具有很多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在人类历史上,病毒一直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造成了许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因此,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大小约为细菌的 1/100 或更小,只能在寄主细胞内繁殖。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 DNA 或 RNA,但只有一种。

由于病毒缺乏自己的代谢系统,因此它需要利用寄主细胞的代谢系统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能够感染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

由于病毒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变异性,因此能够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导致反复感染。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 破坏性感染病毒通过感染细胞并繁殖破坏细胞,从而导致它们无法正常工作。

此类病毒感染通常会导致脑、肝、肺等器官的炎症,从而导致如癫痫、肝炎、肺炎等疾病。

2. 慢性感染此类病毒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而是长期存在于人体内,逐渐破坏人体健康。

例如,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就是典型的慢性感染。

3. 癌症某些病毒可以引起癌症。

这些病毒会引起细胞内的遗传变异和突变,并导致细胞失去控制,从而发展成为肿瘤。

外来病毒感染的肿瘤包括宫颈癌、肝癌、胃肠癌等。

三、如何防范病毒感染对于多数病毒,唯一的缓解方法就是预防。

以下是一些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1. 手部卫生一个人每天接触的物品特别多,很有可能正正是一些因为被污染的事情而被感染的。

洗手是目前减小病毒传播的最佳方法。

高浓度的洗手液含有杀菌剂来消除病毒。

2. 预防性接种预防性疫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好的病毒感染预防项目。

例如,乙型肝炎疫苗、麻疹、风疹和猩红热疫苗等。

3. 保持室内卫生人们在室内非常容易感染病毒,因为空气没有足够的流动可以分散病毒。

保持室内卫生是很多人预防病毒感染的措施之一,包括在室内温度、湿度适宜、频繁开窗通风、衣物洗涤等。

食品微生物学-病毒

食品微生物学-病毒
个噬菌体感染,避免二 次吸附;细菌群体被噬菌体同步感染。 2. 实验过程: 敏感菌10ml Phage 1ml
混匀,5min,使之吸附
离心或用抗phage血清处理, 去除过量phage 高倍稀释,吸附phage的菌悬液(避免多次吸附) 37℃培养,定时取样
3、病毒的形态构造及化学组成
(1)、形态
(2)化学组成
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较复杂的病毒还含有脂类、多 糖等。
(3)结构
核衣壳(基本构造) 核心:由DNA或RNA构成 病 衣壳:由许多衣壳粒蛋白构成 毒 包膜(非基本结构):由类脂或脂蛋白构成 刺突(非基本结构) 衣壳粒是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 衣壳粒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使病毒表现出不同的构型和 形状。
④装配: 主要步骤有: 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 尾丝及尾部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 相结合——最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状、 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⑤释放: 方式: 裂解:多以裂解细胞的 方式释放。 分泌:噬菌体穿出细胞, 细胞并不裂解。 通常情况下,一个噬菌体 通过上述五个过程能合成 100——300个噬菌体。烈 性噬菌体的这种生长繁殖 方式也称为一步生长,
裂解量:每一受感染细胞所释放的新的噬菌体的 平均数。
裂解量 =
稳定期噬菌斑数 潜伏期噬菌斑数
不同的噬菌体或同种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所释 放的噬菌体数不同,与噬菌体种类、宿主细胞 菌龄以及环境因数有关。
2、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 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 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 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即整合在宿主 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溶原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 菌体的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 裂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病毒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其大小仅为细菌的1/100到1/1000,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因此对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一直都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

1.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除了具有超级微小的尺寸外,其与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其他病原体也有很大的不同。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属于一种依赖于寄主细胞的生物。

病毒不能自主进行繁殖,需要寄生于其他生物体细胞内,利用细胞内的生物机制合成其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和核酸,才能完成繁殖。

病毒的基本结构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负责保护内核的核酸,同时也是感染新细胞的一种重要因素。

内核中含有病毒的遗传信息,有些病毒的内核是由DNA组成,有些则是由RNA组成,不同类型的病毒在遗传信息上也有所不同。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食物传播等,不同类型的病毒适应的传播方式也不相同。

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一旦爆发,往往难以控制。

2. 病毒的防治为了控制病毒感染的传播,人们采用了各种防治措施。

在人体中感染病毒后,最需要的是免疫力的增强。

如果身体的免疫力强,身体便能有效地对抗外部病原体的入侵。

目前人们采用的主要防治方法包括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生物防治等。

疫苗接种是目前公认最重要的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疫苗是通过病毒核酸或蛋白质制成,但是会被改变成无害形态,注射到人体内部,使得身体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

在病毒爆发后,接种疫苗是控制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药物治疗是针对人体中感染病毒的处理方法。

虽然目前还没有治愈绝大多数病毒感染的药物,但是一些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能帮助人体排出病毒,并缓解病情。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抗病毒、中药、抗生素等。

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病毒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昆虫或细菌等别的生物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因生物适应性差、利用难度大、安全注意点多等问题,导致生物在环境中的逃逸和有害影响。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它能够复制自身并且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播,从而破坏数据、干扰计算机操作,甚至危害网络安全。

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病毒是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或者用户的无意识行为进行传播的恶意程序。

这些病毒可以自我复制,并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对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安全构成威胁。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1、自我复制:计算机病毒可以自我复制,并感染其他程序或文件。

2、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往往以看似正常的程序或文件形式出现,难以被用户发现。

3、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可以在感染后潜伏一段时间,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发作。

4、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可以破坏数据、干扰计算机操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5、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并感染其他计算机。

三、计算机病毒的类型根据传播方式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可分为蠕虫病毒、木马病毒、宏病毒、文件病毒、启动区病毒等。

其中,蠕虫病毒和木马病毒是较为常见的类型。

蠕虫病毒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破坏系统文件和数据,而木马病毒则隐藏在看似正常的程序中,通过欺骗用户进行传播。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1、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修复已知漏洞。

2、使用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扫描。

3、不下载未知来源的软件和打开未知邮件附件。

4、限制网络访问权限,避免不必要的网络连接。

5、提高用户安全意识,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

计算机病毒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类型,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保护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病毒详细介绍计算机病毒标题:计算机病毒详细介绍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恶意软件,它能够复制自身并且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播,从而破坏数据、干扰计算机操作,甚至危害网络安全。

对于计算机用户来说,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特性、传播方式以及防御方法,是保护自己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

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特殊的程序代码,它能够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或者应用程序的漏洞,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干扰现象的意义:能终止病毒感染,使机体康复, 属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给机体接种病毒减毒 活疫苗可阻止毒力较强的病毒感染;使用各种病毒性疫 苗预防接种时应避免发生干扰现象以提高免疫效果。
四、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可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 物理因素:病毒耐冷不耐热,经加热56℃30分钟
2. 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病理损伤 细胞免疫的病理损伤 免疫抑制 免疫耐受性
二、抗病毒免疫 (一) 固有免疫
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体液中的抗病毒物质
(二)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体液免疫作用 特异性细胞免疫作用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标本采取与送检
(一)标本采集的原则和要求 1.临床评估及病程采集不同标本 2.无菌操作 3.早期采集 4.由感染部位采集 5.血清学检查的标本采取
(四)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 ①灭活疫苗 ②减毒活疫苗 ③基因工程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血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等
3. 干扰素治疗 4 .化学药物治疗 5 .中草药治疗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特点是其基本结构由 白质与核酸组成,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对抗生素 不敏感,只能寄生在敏感的宿主细胞内以复制 方式进行增殖。
或100℃几秒钟即可被灭活。病毒在 pH6.0~9.0的 范围内比较稳定;X射线、紫外线等均可破坏病毒。 2. 化学因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病毒对过氧化 氢、高锰酸钾、含氯石灰、碘和碘化物很敏感,卤素 类化学物质是病毒的有效灭活剂。抗生素对病毒无抑 制作用,某些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对某些病毒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简述病毒的一般特性

简述病毒的一般特性

简述病毒的一般特性
病毒的特性有:
①形体微小、有滤过性,
②无细胞构造,
③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④无产能或合成酶系,
⑤以装配方式大量增殖,
⑥离体下可长期保存侵染活力,
⑦对各种抗生素不敏感、只对干抗素敏感,
⑧有的病毒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

拓展资料:
病毒的特征一般有几点:一是病毒只能在细胞里面寄生,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率较低。

二是病毒的体积非常的微小,需要通过专门的机器进行检测观察。

三是病毒的组成结构简单。

病毒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分类,如果按其寄生的宿主来说,可分为动物病毒(比如鼠疫、流感等)、植物病毒以及真菌病毒等。

如果按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同去进行分类,可以将病毒分为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血液传播等几种类型。


部分的病毒会带有一定的传染性,可能通过血液、唾液、精液等将这些病毒传染给健康的人群,尤其是像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相比起来较为容易被感染。

人们在被感染上病毒后,一些病毒可能在早期并没有什么症状,潜伏在人体内,但一些病毒在感染上之后可能会有发烧、头疼、恶心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昏迷甚至是休克等症状,所以如果发现身体症状表现不对,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查看是否被感染上病毒,根据医生给出的方案进行治疗。

病毒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病毒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病毒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病毒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存在的微小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内。

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不同的寄主,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合、归纳和总结有关病毒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病毒。

一、病毒的定义和基本特性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它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自主进行代谢活动,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存活和复制。

病毒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 内外二层结构:病毒通常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内层为核心,含有基因物质(核酸),外层由蛋白质构成(蛋白壳)。

2. 寄生性:病毒无法独立生存,必须依靠宿主细胞提供营养和复制条件。

3. 选择寄主:不同的病毒对于宿主的选择性不同,某些病毒只感染特定宿主的特定细胞。

4. 病毒颗粒的传播:病毒通过空气、飞沫、食物、水源、昆虫媒介等多种途径传播。

二、病毒分类及常见疾病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感染范围和致病方式,病毒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多种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及其相关的病毒:1.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感染后表现为高烧、咳嗽、鼻塞、肌肉酸痛等症状。

流感病毒主要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病毒引起的疾病最为严重。

2.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

患者出现高热、咳嗽、红眼、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并发症。

3. 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唾液传播。

患者出现腮腺肿胀、发热等症状,可引发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4. 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多见于婴幼儿。

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一般自限性,但严重病例需采取适当处理。

三、病毒的防控措施病毒引发的疾病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均具有重要威胁,因此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毒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针对某些病毒,如流感等,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植物病毒的基本特征

植物病毒的基本特征

植物病毒的基本特征
植物病毒是一种引起植物发病的微小生物,它们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的核酸构成,通过寄主细胞来进行复制和传播。

植物病毒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
植物病毒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又称壳蛋白)和核酸(RNA或DNA)构成。


蛋白可以包裹核酸形成病毒颗粒,这种颗粒被称为病毒粒子。

植物病毒的外壳蛋白具有特异性,有助于识别宿主细胞并进入其中。

2. 传播途径
植物病毒主要通过叶蚜、粉虱、介壳虫等昆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种、植物碰撞、种子传播等途径传播。

这些传播途径有助于病毒在植物间迅速传播。

3. 病原性
植物病毒感染植物后会引起一系列病症,如叶片黄化、变形、瘪缩等。

病原性
是病毒传播和侵染寄主细胞的重要特征,不同类型的植物病毒有不同的病原性和侵染方式。

4. 寄主范围
植物病毒的寄主范围广泛,可感染多种植物,如蔬菜、水果、作物等。

不同的
植物病毒对不同植物的侵染能力和病原性也有所差异。

5. 防治措施
针对植物病毒的防治主要包括选用抗性品种、清除病毒携带的昆虫、病株清除
等措施。

及时发现、隔离和销毁植物病毒感染的植株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植物病毒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和适应性,因此对其病原特征的深入研究对于
及早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对植物病毒的认识有助于保护农业生产,确保作物的健康和丰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包膜
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还有包膜,又称囊膜。包膜中 的蛋白质由病毒的基因编码产生,具有抗原特异性。
包膜中还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是病毒在宿主 细胞内成熟后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主 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及多糖。病毒表面常有突 起,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图 12-3D)。包膜构成病 毒的表面抗原,可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膜还与 病毒入侵细胞和感染性有关。包膜对干、热、酸和脂 溶剂敏感,故用乙醚等脂溶剂可灭活包膜病毒。
五、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大多数病毒具有明显的遗传稳定性,但由于病毒结 构简单,又缺乏自身独立的酶系统,因此更易受到周 围环境,尤其是宿主细胞内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病毒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医学 方面,病毒抗原性变异可以逃逸免疫系统的监视。如 流感病毒血凝素刺突的变异,使人体内已获得的血凝 抗体失去作用,造成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引起大 规模流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gp120 的突变,同样可 以逃逸免疫系统的监视作用。病毒的毒力变异可引起 病毒毒力的下降。
六、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其感染途径和与宿主的 关系及临床特征分为呼吸道感染病毒、消化道感染病 毒、虫媒病毒、性传播病毒、肝炎病毒、嗜神经病毒、 出血热病毒、肿瘤病毒等;按病毒核酸的类型分为 DNA 病毒、RNA 病毒。
病毒核心外包裹的蛋白质衣壳可保护核酸免受周 围环境和细胞内核酸酶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核酸进 入宿主细胞,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体主要的抗原 成分。
衣壳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不同病毒体衣壳所含 壳粒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可作为病毒鉴别和分类的 依据。壳粒的不同排列方式形成病毒体不同的对称型。
1. 螺旋对称型 壳粒沿着螺旋形的病毒核酸链对称排列,见于大多 数杆状病毒、正黏病毒和副黏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流感病毒等(图 12-3C、D)。 核酸浓集成球形或近似球形,外周壳粒排列成具有 20 个面、12 个顶点、30 条棱的正二十面体对称型, 每个面均为等边三角形,多见于球形病毒,如脊髓灰质 炎病毒、腺病毒等(图 12-3A)。 3. 复合对称型 某些结构复杂的病毒体,壳粒排列既有螺旋对称, 又有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如噬菌体(图 12-3B)。
1000nm
2
立克次体
450nm
3
衣原体
390nm
4
痘病毒
300nm×0nm
5
大肠埃希菌噬菌 65nm×95nm,头

部;12nm×
100nm,尾部
6
流感病毒
100nm
7
腺病毒
70nm
8
乙脑病毒
40nm
9
脊髓灰质炎病毒
30nm
病毒的形态因种而异。大多数人类病毒呈球形或近似
球形,也有的呈子弹形或砖形,植物病毒多为杆状,
四、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病毒受理化因素的作用而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多 数病毒对热敏感,室温数小时或加热 60 ℃30 分钟即 被灭活,也有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需 100 ℃10 分 钟才能灭活。绝大多数病毒耐低温,-20 ℃可保存数 月;-70 ℃、液氮(-196 ℃)或加保护剂冷冻真空干 燥后,可长期保存。但也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 低温敏感。病毒对紫外线、氧化消毒剂敏感,常用次 氯酸盐溶液、戊二醛等作为病毒消毒剂,过氧乙酸可 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碘酒和 75%乙醇能使多数 病毒灭活。包膜病毒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敏感。 大多数病毒对甘油的抵抗力比细菌强,故常用含 50% 甘油的盐水保存和运送病毒标本。现有的抗生素对病 毒无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检标本中细菌的生长, 有利于病毒的分离。 提示:灭活后的病毒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 凝和细胞融合等活性。
细菌病毒(噬菌体)多为蝌蚪形 (图 12-2) 。
图 12-2 病毒体的形态与结构模式图
二、病毒的结构和与化学组成
最简单的病毒体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称为核衣壳。较复杂的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包膜(图 12-3), 称为包膜病毒。
图 12-3 病毒颗粒的形态与结构模式图 (一)核心
病毒体的核心主要是病毒核酸,携带遗传信息。病 毒只有一种核酸,DNA 或 RNA。有些病毒的核酸具 有感染性,称为感染性核酸。病毒核心除核酸外,还 有一些蛋白,如聚合酶、转录酶等。 (二)衣壳
病毒的基本特性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 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病毒体的大小以纳米(nm) 表示,不同病毒的大小差异很大,绝大多数人类病毒 的直径在 100nm 左右,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 见(图 12-1)。
图 12-1 微生物大小的比较
序号
名称
大小
1
葡萄球菌
三、病毒的增殖
病毒结构简单,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只有当其核酸 进入宿主细胞后,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 某些酶类以及合成场所才能进行增殖。病毒的增殖是 以病毒基因为模板,按一定的程序复制和合成子代病 毒所需要的核酸和蛋白质,然后组装并释放子代病毒。
病毒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其过程大致分为吸 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五个阶段。 复制周期的长短因病毒的种类、核酸类型、宿主细胞 及所处环境等有所差异。 吸附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病毒与易感细胞接触并与其膜上的 相应受体结合的过程。如流感病毒通过其包膜上的血 凝素刺突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
合。 穿入 病毒体吸附于易感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 称为穿入。穿入方式随病毒种类而异。无包膜病毒可 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胞质,或经细胞膜内陷吞入。包 膜病毒大多数依赖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进 入细胞。 脱壳 病毒体进入细胞后脱去衣壳,暴露核酸的过程称为脱 壳。一般紧接穿入后,或与穿入同时发生。 生物合成 包括子代病毒核酸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 装配与释放 病毒子代核酸和结构蛋白合成后,DNA 病毒(除痘病 毒外)在宿主细胞核内装配,RNA 病毒和痘病毒在胞 质内装配。包膜病毒的装配在核衣壳形成后在核膜或 胞质膜上完成。 提示:病毒增殖过程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都可能影响 病毒的增殖,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即是阻断病毒增 殖周期的某一阶段。所以认识病毒的增殖过程,有助 于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和研制抗病毒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