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 ——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 ——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 ——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e70d78b84ae45c3a358c0d.png)
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于连人物形象分析汉语言文学1303班 1370309 付锦阳在小说的法国世界里,于连是可怜的,值得惋惜的。
单纯从人来看,一个有才华、有学识、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
于连的命运本不该如此,他应当得到爱情、名誉以及财富。
可是他得不到,因为他是木匠的儿子。
跳出小说的世界,回到现实。
于连又是虚伪的,应该被砍头的。
一个自卑到了极点的人,一个妄想的野心家,一个冲动的不顾他人的人,他本应该得到他应有的结果。
他搅动了周边的生活,造成了别人的伤害,他自私的为了自己而毁了别人,他应该上断头台。
可站在个人的角度,我是喜欢于连的。
他懂得如何运用别人给予的机会,懂得如何去适应周边的环境,懂得如何去操控别人的思想,懂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搅动所谓的‚阶级‛。
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勇敢的,又是可悲的。
一、愤世妒俗的反阶级革命者看完《红与黑》之后,我发现这部作品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反映的阶级问题,这是在每个时代都面临的共同话题。
相信很多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是身处一个讲究出身和等级的社会,同样的压抑个人自由和信仰,同样充满了各种谎言和野心家,可是我们,却终究屈服于这个时代,屈服于这个社会的阶级不公,但是于连没有,他选择的是攀登自己向往的那个阶层的道路。
虽然身体羸弱但是于连有出众的容颜和惊人的智力,但这一切并不能使他在以出身论英雄的国家赢得什么,除了那些非正常的途径。
所以他去当教堂见习、去当教师、去当修士、去当秘书、去当上尉,甚至当情夫、奸夫或者是诱拐犯,这一切都是为了赢得他在正常渠道无法得到的东西——财富和地位。
虽然中间的路途让他变得扭曲、麻痹、多疑、偏执……但他走出的这步,的确称得上是反阶级的革命者。
于连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并不是虚幻的遥不可及的,但却每当在他触手既得的时候与他悄悄滑过。
他发挥了他所有的天赋里但他所力求接近的那个阶层却竭尽全力压制着他,从雷纳尔到瓦勒诺到副院长到伯爵到副主教,这些人始终都把他当作一个过分聪明的下等人使用,即便是他的才智远胜他们身边的那些碌碌之辈。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aa8a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5.png)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于连通过追逐权势和爱情,逐渐墮入道德沼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于连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充满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于连是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高大,黑发碧眼,面容英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性格上看,于连聪明机敏,学富五车,擅长操纵人心,富有魅力。
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权势的骑士。
然而,与于连高大威猛的外貌相对应的是,他内心的骄傲和冷酷。
于连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利用心机和谎言,暗中操纵他人,追逐权势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的道德沼泽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于连身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他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于连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尽管他野心勃勃,追求权势,但他也有着对理想和真实的渴望。
他向往着理想和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他明白自己的境遇,深感自己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但最终陷入了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于连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他深刻揭示了贵族子弟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境遇和矛盾,他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准则。
尽管他努力追求理想和幸福,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成为了一个道德沼泽的囚徒。
于连的形象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揭示。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9a6af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8.png)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摘要】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多层级的,多侧面,值得我们深究的人物。
他不仅只是勇于追求自由平等的英雄,不仅只是阴谋的实践家,赌博社会的参与者,更重要的,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富有才华与思想的男青年。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份盲信的单纯,这是属于平民英雄的特质。
【关键词】于连;《红与黑》;平民英雄一、引言于连,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人物,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红与黑》的主人公。
他具有强烈的平民自尊心,追逐自由平等的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强烈,想要做世界的主人,拒绝平庸的日常生活,拥有渴血的冲动,最终命丧断头台。
他用他的一生演绎了自己脑子里的不平凡,也用自己的鲜血向红色的革命致敬,向黑色的教会怒吼,用热情与阴谋诠释了红与黑的本质。
二、红与黑下的于连红是革命,黑是教会;红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是波旁王朝王朝复辟时期;红是法国红军装,黑是教士的黑袍;红是热情,黑是阴谋;红是于连向德・瑞纳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是马蒂尔德身着黑色丧服,亲吻于连被砍下的额头。
(一)、于连的多重性格。
于连生不逢时,狂热的崇拜着拿破仑,却赶上了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受到卢梭《忏悔录》的影响,领悟到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但出生的低微是他往往得不到尊严。
面对着自己未来,于连是迷茫的,企图穿上红色的军装却不得不放弃而选择了教士的黑色道袍。
他对生活抱有了积极的热情,企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尊重与地位;他对生活又是充满仇恨的,在这个赌博的社会――首先要有赔本,否则你根本没资格上赌台,然后你要有运气,凭借着狡猾和欺骗取得最终的胜利。
是难以给他想要的尊严与地位。
在这种红色热情与黑色仇恨的情绪下,于连伪善的活着,他的思想与行动是相互分离的,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二)、于连的成长轨迹。
于连的人生经历过三个阶段,汝拉山区的县城维里埃尔,贝尚松的神学院,巴黎的德・拉莫尔侯爵府。
在这三个地方于连的心境在不断的成长,从一开始的懵懂的觉醒到最后的沉沦的屈服,他始终是一个纠结的个体。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bc5d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9.png)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 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
其副题是“一八三○年纪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年间的生活历程。
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
他幼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遭父兄打骂和奚落。
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
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
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然而,在他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
18岁时,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而市长只将他看成拿工钱的奴仆。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便以追求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
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后,被迫进入了贝尚松神学院,投奔了院长彼拉,当上了神学院的讲师。
后因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了极端保皇党领袖德·拉·木尔侯爵的的私人秘书。
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了木尔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
于连的人物分析
![于连的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cbb63910661ed9ad51f3f0.png)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 妥协- 反抗的曲线。
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
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玛特儿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
他是自卑而高傲的。
于连是自卑而高傲的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力,个人的行为只需要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但于连在社会上又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抑,当父亲要他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
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市长家里,于连的行为又给人感觉到了他的高傲,他不屑于市长和朋友们的言论;当他由于和德·瑞那夫人她们散步而没有教小孩读书被市长怒骂时竟还嘴;他不屑于做家庭教师,更加厌恶和仆人一起吃饭。
在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的关系。
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
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向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手段。
这一点,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去“征服”的,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于连是虚伪怯懦的。
他本来在德·瑞那市长做家庭教师,然而,因为与德·瑞那太太的暧昧,他被迫离开市长家来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红与黑于连人物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357c0702020740be1e9b18.png)
案例:(《红与黑》中关于于连的心理描写)“我家叫我于连·索莱尔,夫人。
我生平第一次进入陌生人的家,心里害怕,我需要您的保护,开头几天有好多事情您得多加原谅。
我从未进过学校,我太穷了;除了我的表亲外科军医,他是荣誉团成员,和谢朗神甫先生之外,我没跟任何人说过话。
神甫先生可以向您证明我的人品。
我的哥哥们经常打我,如果他们跟您说我的坏话,您不要相信,如果我做错了事,请您原谅,夫人,我绝不会有不好的意图。
”这段话很长,他说着说着心里就有了底,他在仔细观察德·莱纳夫人。
这就是完美的风度的效果,当风度乃本性天成的时候,尤其是有风度的人没有想到有风度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效果,于连对女性美是个内行,这个时候他会发誓说她只有二十岁。
他突然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要吻她的手。
他很快就害怕了,过了一会儿,他心想:“一个可能对我有用的行动,一个可能减少这位美丽的太太多半会对一个刚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工人所怀有的轻蔑的行动,我若不去完成,那我就是个懦夫。
”于连也许多少受到“漂亮小伙子”这个词的鼓舞,近半年来,他每礼拜日都听见一些女孩子这样说他。
他的内心斗争不已,德·莱纳夫人跟他说了二、三句话,告诉他开始时如何对待这些孩子。
于连极力克制,脸色又变得苍白,很不自然地说道:“夫人,我绝不会打您的孩子,我在天主面前发誓。
”他一边说,一边大着胆子抓住德·莱纳夫人的手,拉到唇边。
她对这举动吃了一惊,想了想,又觉得受到了冒犯。
天气很热,她的胳膊光光的,只盖着披肩,于连把她的手拉到唇边的动作使她的胳膊完全暴露出来,过了一会儿,她责备起自己来了,她觉得她的气愤来得不够快。
分析: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于连是一个自卑感和自尊心很强的的人。
他和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
初出茅庐的于连凭借着把一本拉丁文的《圣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本领, 成为维立埃尔市市长家的家庭教师, 当他胳膊下夹着一件叠好的绝布短衣, 战战兢兢站在市长家的大门前, 由于自卑竟然不敢伸手按门铃的胆怯样子恰好被德·瑞那夫人看到时, 于连内心产生出的情感不是一见钟情, 而是莫大的耻辱。
理想国的悲情骑士——于连形象分析
![理想国的悲情骑士——于连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55b524482fb4daa58d4b13.png)
理想国的悲情骑士——于连形象分析08汉本4班李亚坤(学号:121108041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巨著《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极具张力与个性的人物。
那个呈现正直、自尊、有理想、有上进心一面的于连让人喜爱,简直像个驰骋在理想国的骑士;而那个显得虚伪、自卑、爱妥协、野心膨胀一面的于连又令人痛心,又活脱是个可悲可恨的野心家。
于连是有理想的,又是悲情的,正是由于他这种矛盾的性格遇上了那个夹缝中的时代,将他的雄心壮志挤压成了“一心向上爬”的野心勃勃,他的政治生涯是场悲剧;正是他在感情上的既自卑又自信的性格特质,在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之间进退维谷,他的爱情经历是场悲剧。
正是他个人的性格和时代的环境使他难逃悲剧的命运,在品读于连这个人物时,很难说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但我由衷的喜爱他,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一个时代抱有理想青年的缩影,他的悲剧、他的矛盾更容易使读者将情感倾注其中。
于连,是一个理想国的悲情骑士。
小说通过“红”与“黑”这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暗示着于连有“红”的个人抱负,但却不得不走“黑”的道路的困境与痛苦。
所以于连的奋斗史其实也是他内心两种力量斗争较量的心灵史。
这部小说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不仅体现在对客观现实冷峻的揭示上,更是将主人公真实的情感斗争表现的十分贴切,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于连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的人。
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
他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代表,他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然而,平庸保守的社会风气,贵族把持的政治体制没有给他实现这些理想的机会。
他性格上的矛盾,是自由心灵与平庸社会之间的矛盾造就的。
于连具有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他憎恨做奴仆,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浅析《红与黑》于连的形象
![浅析《红与黑》于连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175252f31126edb6f1a109f.png)
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司汤达《红与黑》中一位颇受大家争议的人物。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生于法国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的雾月政变、波旁王朝的复辟、以及七月王朝。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但是无论当权者是谁,法国的上流社会仍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使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一、自尊与自卑交融
于连凭借他超人的记忆力和聪明,得到了西朗神父的赞赏,并把他推荐给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先生做家庭教师,使他得以“跻身于上流社会。”最初,于连将金钱看得很轻,以至于到市长家去当家庭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身份问题,没有提钱的事情。当他考虑到贵族会把平民家庭教师当作奴仆一样看待时,曾经产生过反抗情绪,他想:“假如我父亲要强迫我去,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曾想逃跑去当兵,到瑞士去,可是转念又一想,这样以来,他的“那项顶好的做神父的职业也完结了”的时候,自尊已不再是至关重要的,屈辱也可在金钱财产的面前无关紧要了,他毅然接受了这一聘请,即“他为了能兴家发财,可以忍受比和奴仆同桌吃饭更屈辱、更艰辛的工作。”但于连拒绝了每一点有可能丧失尊严的馈赠(连德•瑞那夫人的也不例外)。因此,德•瑞那市长几次迫不得已的提薪,在金钱的数字上于连并不关切,他要的是胜利,是尊严的胜利。
司汤达利用细腻地观察,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准确地刻画出《红与黑》中各个阶层的人物特点。
《红与黑》问世于法国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它独树一帜,以强烈批判现实的手法,为欧洲文学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司汤达正是凭借着它荣登法国甚至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鼻祖的宝座。《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⑴《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⑵
于连人物性格分析
![于连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72be11964bcf84b9d57b4d.png)
鄂文旭2011010307114失败的野心家---于连梦想永远都是黑暗中坚强的目光,像一道花火,点亮死寂的沉默。
在追求的路上,心中深藏的信念是力量的源泉。
如果有一天,信念被磨灭,梦想也将尾随着扭曲,偏离了它最初向往的方向。
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木匠的儿子,英俊、坚强......晦涩的童年在人生旅途最稚嫩的时刻,就已经开始了无情的操磨。
然而,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如果用一幅画展现,那必是一个男子健壮的身影,执剑天涯,背景是一片蓬勃的鲜红。
无奈,上天却给了他另一副模样-----精致而文弱。
这似乎也注定了他将走向另一条路。
这条路上布满了铁黑色的荆棘,时而撕破他清秀的皮肤,血液挂在利刺上,点滴猩红。
他一直都生活在幸福的旁边。
就拿爱情来说,他把她们当成了满足自己虚荣的道具,每当此时,他那崇高的梦想变得无比低劣。
然而所有人似乎也都沉醉在了自己臆造出的那个孤立的世界里。
瑞那夫人的爱情是悲情主义的,在她的婚姻中从来不曾有过的美妙感觉第一次落在了他的身上,她激动着、害怕着......玛特儿小姐的爱情则是极端浪漫主义的,她早就陶醉在了莫须有的故事情节中,似乎她的爱情一直到了亲手埋葬情人的头颅时才得到了全部的展现。
她们从来都不懂于连,于连同样也不懂她们。
于是,那美丽的“爱情”就一直被他们搁置在了自己的旁边,看似得到了,却从未触碰。
“野心”是一种病态的梦想。
如果说他的一切都是梦想驱使的,那后来的它已经被异化成了“野心”。
后者因为手段而显得病态。
于是他像一个癔症患者一样歇斯底里的幻想着自己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例如当他抓住瑞那夫人的手或玛特儿小姐跪倒在他脚下时,他执着的认为这就是一种自己所谓的“成功”。
其实他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反而渐渐失去了人性中纯美的段落。
这不单单只是搁置了爱情,还扭曲了他的心灵。
此时的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最初梦想的方向,他走向了深渊,欲望也在黑暗的谷底放肆的滋生。
让我们尝试着回到从前,回到那个作为木匠儿子的于连身边。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a0417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6.png)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引言于连是中国近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度而闻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于连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历史背景于连生活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时期,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战乱和政治运动,这对于他的人物形象的形成和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承受了战争、革命和苦难的洗礼后,于连的人物形象具有坚强、自立和不屈不挠的特点。
2. 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于连的作品中流露出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倾向。
在他的文章中,他勇于探索人性、思考社会问题,并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
这种思想上的独立让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独特存在,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3. 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于连的作品深入关注中国社会的问题,并以批判的态度进行剖析。
他经常关注弱势群体的境遇,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通过对社会的批判,他试图唤起人们对真正公义和人道主义的关注,并鼓励社会进步和变革。
4. 忧国忧民的情怀于连对国家和民族深怀忧虑,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根本问题,提出对建设强大国家的思考和建议。
他的忧国忧民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使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和敬仰的作家。
5. 人性之美的追求除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外,于连的作品还展现了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他关注人类内心的善良和美好,试图通过文字传递积极的力量。
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充满温情和理解的氛围,引发人们对人类共通之美的思考。
6. 文化传承和创新于连不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融入了现代思想和艺术形式。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化眼光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创新态度。
他以传统为基础,却又不被束缚于传统,形成了一种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学风格。
7. 对读者的影响于连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感染力,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们得以思考社会问题、反思个人命运,并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深刻的关怀。
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表和精神领袖。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4de03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5.png)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于连的性格是什么多重性格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
于连的性格分析
![于连的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22532f58fb770bf78a557d.png)
对于连性格和爱情的分析于连这一生十分纠结坎坷。
于连非常有才华,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得到应有的地位。
于连的时代是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的黑暗时期,等级制度森严而不可逾越,出身贫贱而又渴望挤入上流社会的他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十分扭曲的复杂的性格。
于连出生在法国北部的一个小镇,从小丧母,父亲兄弟没有文化。
父亲兄弟的粗暴蛮横都让他十分鄙视,他崇拜卢梭拿破仑,接受自由平等思想和无神论思想,并十分羡慕拿破仑时代的人能够通过施展自己的才能而青云直上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财富。
但是在当时波旁王朝的复辟时期这些都是见不得光的,富有野心的于连为了向上爬选择了当一名教士。
他的拉丁文非常好,并背熟了几本教会的书籍。
在这整个过程中,于连都表现的十分虚伪,他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为了通过教会的途径向上爬,装出一副非常信仰上帝的样子;作为拿破仑疯狂的崇拜者,为了不引起贵族们的反感而在众人面前诋毁拿破仑。
于连还具有非常敏感的自尊心。
在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他,敏感的他对贵族们对他若有若无的轻蔑感到非常不自在,甚至常有过激反应。
在市长家和在侯爵家都有许多片段体现了这一点。
于连刚刚走出家门,在神父的介绍下来到市长家当一名家庭教师,在听到市长给他开出的待遇之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愿意当一个下人。
”提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么我和谁同桌吃饭呢?”以及在侯爵家追求侯爵千金的时候,被马蒂尔德所鄙视之后甚至拔剑想杀死她,都体现了这一点。
他一直忘不了自己地位低下,所以他对当时上流社会的贵族阶级的肮脏了解的十分透彻,并非常愤懑。
虽然如此,但他依然很有野心,对这种所谓上流社会和贵族地位感到十分渴望,不断追求,通过市长夫人这块跳板跳到了巴黎,然后再通过马蒂尔德的关系成功成为一名军官,并得到了田产,一步一步向所谓上流社会摸索,这都体现了他矛盾而复杂的性格。
说到这个故事,最值得提到的便是于连的爱情。
于连有两段爱情,分别是对市长夫人和侯爵千金的。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57505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7.png)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法国玻旁王朝复辟时期,在这一时期,历史出现了短暂的倒退,社会迅速转型,贵族与资产阶级力量共存并相互对抗,这一切现象使得青年充满了迷茫与矛盾,于连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青年。
于连是个有才华也有理想的青年,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他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然而他却生活在复辟王朝时代,不能借助穿上拿破仑军队的军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便寄希望于穿上教会的“黑袍”来成就自己。
于连不仅选择了一条违背自己初衷的成名道路,他更是被判了自己原来的信仰,这就使得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生不逢时”与“怀才不遇”让他对贵族感到愤怒与不满,然而他到教会学习;与张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交往的目的又是为了挤入贵族社会。
于连拥有俊秀的外表和过人的才华,这是他自傲的资本,然而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于连拥有的才华与自己地位、荣誉极不相符,因此当他面对复辟贵族时高傲反而使他感到自卑,并产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上进心。
例如: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是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并最终和瑞娜夫人发生了奸情;他对玛特儿也是一样,她只是于连往上爬和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于连选择了“不能他们打倒就加入”的这条路,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原有的信念,放弃了对理想的追逐与思考。
或许于连面对的一切是每个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都要面对的,在这样的时期青年失去了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包括信仰、理想、价值观等等,有人会坚持思索和对现实得反抗,然而更多的人会选择或被迫选择随波逐流,于连真正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亡或他“奋斗”的无果,而在于他在病态社会的环境中被异化从而背离了自己的信仰,他虽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但他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而活,一个有才华的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就这样在社会中沉沦了,这才是最可悲的。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1671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a.png)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引言:长期以来,法国作家司汤达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一直受到我国读者与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说主人公于连这一人物的命运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故分析其形象、探析其性格奥秘的专著论文是五花八门、不可计数。
但这些文章大多是从时代、环境等外部因素来探讨这一人物形象,而很少深入人物的主体世界来解读于连的悲剧。
本文试从精神的分-裂与冲突的角度来展现于连丰富的内心世界,探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司汤达高超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描写给我们的这种尝试提供了可能。
一、性格的形成及其分-裂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他的。
因而我们探析于连性格的形成,也应把目光投注到于连的早期,即他的家庭生活(《红与黑》1-5章)。
虽然作者对这段生活的描述较为简单、概括,但我们仍可以从其叙述中看到于连在其以后生活中显现出来的性格的全部。
于连出生平民,是个瘦小的年轻人。
他体质羸弱,相貌英俊,因使斧子的本领比不上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所以受到他们的蔑视,还经常挨打。
他有幸得到一位老外科军医的赏识,并从他那里受到了教育,能够读书写字。
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他最喜的书。
于连身属被压迫的阶层,且深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浸染和那位老外科军医无私的爱的熏陶,这形成了他性格中的真诚、善良、渴求真爱等美好的一面。
然而于连面对的环境是恶劣的,他在家庭中是以一个"异类"的身份出现并受到他们的歧视。
"家里人谁都鄙视他……他总是挨打,""他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们的鄙视。
"在这样一个以体力论强弱的家庭里,他是没有出路的。
这一切都将使自卑如影随形地缠住他,使他溺于自卑之中而无法自拔。
自卑成了他性格的核心。
但也正是这自卑产生了日后驱动他孤身奋战于上流社会的动力,促使他那"巨大的野心"的形成。
因为"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人类正是通过思维而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由于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的动作必然出现。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5a84ff998fcc22bcd10d88.png)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的批判主义小说。
文章以主人公于连两次失败的爱情为主线,表现了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和教会的黑暗。
司达汤通过对于连矛盾的性格,和分裂的思想有力的抨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社会状况。
这样让《红与黑》成为了19世纪欧洲文学的里程碑。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性格;人物形象前言红与黑是鲜明的颜色对比,也暗示了主人公于连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自卑的膨胀演化成为强烈的自尊,为追求金钱物欲社会地位,虚伪的虔诚,掩饰真实的自我,敢于向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困难发起挑战,但是又不得不向强大的社会以及政治妥协的无奈,这些都是于连丰富多彩的性格中浓重的一笔。
一、自卑的心理,扭曲的爱情于连年幼时期长期被父亲和哥哥羞辱,唾骂,在于连的内心深深的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在19世纪的法国阶级明显,贫穷的于连经常拿自己和贵族比较,悬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自卑在于连内心无限膨胀。
于连每一次和女人在一起时,内心的自卑就会让他感到紧张甚至惶恐,因此也导致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产生:“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的扭曲心。
当于连收到德?拉莫尔小姐的情书时一度的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被一个富家小姐看中。
在胆怯中约会,在自卑中挣扎。
但似乎也正是因为富家小姐的喜欢,大大的激发了于连想跻身上流贵族社会的决心和斗志。
在仕途中,于连无数次靠女人上位,但是到生命的最后于连发现自己深爱的还是德?雷纳尔夫人,这种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于连想尽一切办法跻身上位,他投靠了教会依靠这个自己都觉得耻辱的组织上位,靠一些贵族女人上位。
内心的自卑让于连开始不择手段。
强烈的自尊正式自卑的表现,侯爵极力的平等对待他,但于连依然感觉到被贬低,被凌辱。
他恨欺负他的人,恨看不起他的人,就连艾连自己的市长夫人也刺伤了。
在扭曲的自卑驱使之下,于连在侯爵家里用沉默和高傲维持自己所谓的尊严。
在当时于连的内心中,自尊心受挫远远高于身体上的伤害,所以在陌生人的辱骂之后,他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和陌生人决斗。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6f2de9172ded630b1cb6ae.png)
红与论黑中于连形象分析摘要: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超越的过程。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有这样一段话:“社会有如竹竿,分成很多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从自己所处的阶层爬到更高的阶层上去,而上面的那个阶层的人总是千方百计阻止他。
”[1]于连的奋斗就是不断爬竹竿的过程,而究其奋斗的动力就是他的自卑情结。
因为出身的低贱,他时时被自卑的阴影笼罩。
然而没有人能够长期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下,一定要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进身边所处的环境,脱离这种感觉。
于连亦是如此,他凭借惊人的才华、对爱情的利用、伪善的生存来获取优越感,从而摆脱低微的阶层,超越自卑感。
本文借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的理论全面剖析于连的奋斗过程,探讨自卑感在人生奋斗中的积极作用,深入理解于连这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以及他个人奋斗的魅力。
关键词:奋斗;自卑感;优越感;超越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
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
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
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
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引言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
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f0181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2.png)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集锦于连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1《红与黑》全书的亮点于连·索雷尔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后,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出身卑微,在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小时侯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但拿破仑的倒台和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想在军界一展锋芒的希望破灭。
之后他又想当神父,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
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
”于是,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在德·莱纳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第一次踏进上流社会门槛的于连,就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丑恶,以及来自上流社会的冷落与轻视。
这让于连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侮辱,无法忍受市长的训斥和蔑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以占有市长夫人作为报复。
在贝尚松神学院期间,神学院内的党派斗争、猜忌和尔虞我诈,使于连逐渐地认识到社会的丑恶,并决心伪言骄行,忍辱负重,用两面派手法对抗社会。
进入巴黎以后,于连的内心矛盾斗争更为激烈。
为了往上爬,他攀龙附凤,煞费苦心博得侯爵小姐的爱情;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甚至参加黑会。
仕途的顺利,侯爵的重用,女人的青睐,使他沉醉其中,愿为给他勋章的政府肝脑涂地。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3325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b.png)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
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
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房间的,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
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
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概述.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187f769be23482fb4da4c97.png)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2)一、司汤达与他的《红与黑》 (2)二、内心复杂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于连 (2)(一)于连童年的成长环境与自身的觉醒 (2)(二)面对社会变迁于连的人生抉择与生活的觉醒 (2)三、社会阶级制度与于连性格的矛盾 (3)(一)对社会现实抗衡也妥协的矛盾内心 (3)(二)反抗性格的无限扩张 (3)四、内心矛盾的于连 (4)(一)用野心夺回尊严的斗争家 (4)(二)怀有诗意却遭遇现实的可悲者 (4)(三)孤独前行的可怜者 (5)(四)追求幸福误入歧途的悲哀者 (5)(五)追求平等的梦想家 (6)结语 (7)参考文献 (8)《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于连的一生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
起初《红与黑》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改名为《红与黑》。
其被称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奠基之作,这也是因为这一个流派的基本特点最早就是它体现的。
这里主要尝试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人物经历等等各个方面,对于连人物性格和品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与黑;赏析;于连Abstract:"the red" is stendhal, French writer of fiction, mainly in the form of the lif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tells us that the situ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France to see the new and the old forces of France. At first, the title of \"the red\" to \"in\", in 1830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red". It is called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foundation, it is also becaus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genre, as is its embodiment. Here mainly to try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story happened character experiences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 and quality.Key words:the red; Appreciation; In the even站在历史长河边回顾,不难发现,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批判现实的不朽著作。
于连的人物形象和典型意义
![于连的人物形象和典型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6a78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2.png)
于连的人物形象和典型意义1. 于连的形象塑造在《莎士比亚的失落的盛宴》中,于连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个“奇葩”,怎么说呢?他就像那种老是被朋友拉去喝酒,却总是出糗的人。
首先,他身上有一种执着,执着于理想、执着于爱情,仿佛天上掉下个仙女就能让他兴奋得不得了。
可是,偏偏他总是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像个做梦的孩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1.1 追求理想的傻瓜于连的理想主义让他显得有些傻乎乎的。
他总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能赢得心爱的姑娘,结果呢?总是被现实啪啪打脸。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但于连偏偏是个例外,似乎他连天都没打过。
每当他心里鼓足勇气去追求心中的梦时,往往得到的却是冷漠的回应。
让人忍不住想,哎,兄弟,你是不是该醒醒了?1.2 爱情的无奈再说说他的爱情。
于连爱上了美丽的阿尔莎,简直就是“愚公移山”的典型。
为了她,他拼命努力,甚至连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都愿意放弃。
可阿尔莎却不是那种容易被打动的姑娘,她的心像是铁打的,坚硬无比。
于是,于连的追求就像是那“鸡蛋碰石头”,简直是一场悲剧。
想想,他为爱付出那么多,却换来一声叹息,实在是让人心疼。
2. 于连的典型意义于连的形象不仅仅是个搞笑角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的经历反映了社会中许多年轻人的困境,像是我们生活中的“缩影”,无处不在。
2.1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于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简直是个“绝妙的讽刺”。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像于连一样,热血沸腾却总是被现实打回原形。
就像“打脸”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想哭又想笑,情何以堪。
2.2 年轻人的迷茫而且,于连的迷茫也特别有代表性。
在当下这个社会,年轻人面临着太多选择,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走上歧途。
于连的故事就像是个警示,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得清楚自己的方向,否则就会像他一样,费尽心力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种感觉,简直是让人心里一阵阵发凉,难道人生就这么艰难吗?3. 于连的启示不过,尽管于连经历了种种挫折,他的故事依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1303班 1370309 付锦阳
在小说的法国世界里,于连是可怜的,值得惋惜的。
单纯从人来看,一个有才华、有学识、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
于连的命运本不该如此,他应当得到爱情、名誉以及财富。
可是他得不到,因为他是木匠的儿子。
跳出小说的世界,回到现实。
于连又是虚伪的,应该被砍头的。
一个自卑到了极点的人,一个妄想的野心家,一个冲动的不顾他人的人,他本应该得到他应有的结果。
他搅动了周边的生活,造成了别人的伤害,他自私的为了自己而毁了别人,他应该上断头台。
可站在个人的角度,我是喜欢于连的。
他懂得如何运用别人给予的机会,懂得如何去适应周边的环境,懂得如何去操控别人的思想,懂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搅动所谓的‚阶级‛。
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勇敢的,又是可悲的。
一、愤世妒俗的反阶级革命者
看完《红与黑》之后,我发现这部作品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反映的阶级问题,这是在每个时代都面临的共同话题。
相信很多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是身处一个讲究出身和等级的社会,同样的压抑个人自由和信仰,同样充满了各种谎言和野心家,可是我们,却终究屈服于这个时代,屈服于这个社会的阶级不公,但是于连没有,他选择的是攀登自己向往的那个阶层的道路。
虽然身体羸弱但是于连有出众的容颜和惊人的智力,但这一切并不能使他在以出身论英雄的国家赢得什么,除了那些非正常的途径。
所以他去当教堂见习、去当教师、去当修士、去当秘书、去当上尉,甚至当情夫、奸夫或者是诱拐犯,这一切都是为了赢得他在正常渠道无法得到的东西——财富和地位。
虽然中间的路途让他变得扭曲、麻痹、多疑、偏执……但他走出的这步,的确称得上是反阶级的革命者。
于连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并不是虚幻的遥不可及的,但却每当在他触手既得的时候与他悄悄滑过。
他发挥了他所有的天赋里但他所力求接近的那个阶层却竭尽全力压制着他,从雷纳尔到瓦勒诺到副院长到伯爵到副主教,这些人始终都把他当作一个过分聪明的下等人使用,即便是他的才智远胜他们身边的那些碌碌之辈。
我们再从人性角度来看造成于连这样去做的原动力,在我看来就是人类‚向上‛的本能和冲动,就是实现自我寻求自身价值,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向上‛的冲动和‚向下‛的冲动撕扯着,在这种撕扯中我们产生了许多矛盾的思想和观念,这就进一步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行走的姿态。
于连最初认为实现自我的方法和归宿是融入上流社会,这无可指摘,并且绝大程度上是正面积极的,因为毕竟当时的上流阶层掌握着整个社会最大程度上的资源、权利、先进文化和优秀成果。
于连想要出人头地,有一番成就,体面的活着,最终被社会接纳和尊重。
在这种冲动的折磨下,他不惜一切不择手段,最终获得了俗世意义的价值实现。
故事本可以在这里戛然而止,但于连并没有选择向上层阶级跪下他的双膝。
依然保有的人性使他不安,饱受折磨的心灵发现上流社会并不是他的归宿,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回归,完成了他寻求价值的整个过程。
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钻破脑袋往上流社会爬的年轻人都可以叫做于连式的人。
他的一生,是对整个上流阶层中浮华、虚伪和人性丧失的一个挑战、嘲笑和胜利。
大多数的人都被向下的力量死命撕扯我着,不断坠落,最终丧失意义。
于连也会犯错,也会向下,但向上的力量是主旋律,一直牵引着他。
作为一个年轻人,都会探求:到底哪里才是我在社会上位置?于连也是。
他自尊感强烈而敏感,反抗着父亲的蒙昧,爱着英雄拿破仑,勇敢的征服德雷尔夫人,不甘平庸的向上而受到富人赏识,被英雄主义者的玛德尔爱恋,最后他选择回归那种反抗父亲的赤子之心,与爱情无关。
最后他懂得了爱,虽然这种爱是开始于自卑与征服。
二、‚变态‛的征服欲和扭曲的‚爱‛
正如福拜楼所说:所有的名著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通奸。
‚通奸里面隐含着相当复杂的人性和历史冲突意义‛,《红与黑》之所以能够免于俗套在众多其中脱引而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把通奸演绎地如此耐人寻味。
首先的是,于连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于是他引诱比他大十岁的德瑞那夫人,这并不是出自爱情,而是因为他在市长家做家教觉得市长把他当仆人,他需要在某些方面赢得市长所拥有的东西,也就是德瑞那夫人,他才觉得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于连的耳畔还响着早上的那些粗鲁的话。
‘这家伙占尽了财富带来的种种好处,’他心想,‘若正好当着他的面占有她妻子的手,不是嘲笑他的一种方式吗?
对,我一定要这么做,他曾经对我表示出那么大的轻蔑。
’‛
在小说中他的两段恋情的初衷显而易见的都是为了自己所谓的前途,找到一个贵族情妇做跳板。
通奸是他出人头地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看到他曾经在美好平稳的生活环境中差点停下脚步。
‚他像赫丘利一样,但不是身处罪孽与美德之间,而是身处衣食无虞的平庸和青年时代的英雄梦之间。
‘我这是没有真正的坚强意志啊,’他对自己说,正是这怀疑使他最感到痛苦。
‘我不是伟人的材料,因为我害怕用来挣面包的八年时间从我这儿夺走使人做出非凡事业的那种崇高的力量。
’‛
我们能看到他始终的坚持,一生都是为了摒除自己卑微身份的目标而奋斗着,他出身低微,为此自卑,尽管他有学识和俊朗的外貌,但他的一生都只能被资产阶级当作仆人一样工作着,他对此感到不满,所以才有了两次恋爱,初衷都是带着征服女人与进入上流社会的欲望,带着手段去谈恋爱,但他最后都落入了爱情的迷惘中,不能自拔。
即使在小说的最后于连在狱中发现自己是真的爱上了德瑞那夫人,并且也与她度过了一小段抛开金钱权力欲望的生活,但他的本性还是一个平民或者说后来的小资产阶级,他的初衷也是不能得到原谅得,不论他所处的是什么时代,那都是一种违背道德的欺骗手段。
玛蒂尔德小姐则跟于连很像,野心勃勃的两个人互相理解与爱慕。
成长环境将命运导向所缺失的深渊,直至面对死亡。
有些人不理解于连最后的举措,比如说为什么要刺杀雷纳尔夫人,为什么不上诉等等,我认为这恰好是这部小说升华的那一部分,于连有2个女人对他短暂的一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说玛蒂尔德除了是实现他野心不可或缺的一个棋子的话,她的倔强充满叛逆的美的确激发起于连的征服欲;而雷纳尔夫人则是于连第一次接触并爱上的真正的女性,正如他所说的一样:一个美丽、纯洁、可爱的上流社会的女性,这无疑真正满足了出身卑微却心高气傲的于连对女性的所有幻想,但随着两人感情的深入,于连在雷纳尔夫人身上发现了与她容貌毫不逊色的美德。
他真正想要的是母亲那种无条件的爱以及高尚的灵魂,这种爱是野心勃勃的妻子做不到的。
雷纳尔夫人纯洁美丽有灵性,正因为不懂俗世的可爱,愈发迷人,可这也把于连送向回归的断头台。
雷纳尔夫人在真挚爱情与道德忏悔中挣扎,最终随于连而去,因为她的灵性,她厌恶粗鲁的丈夫,拒绝龌龊的瓦诺夫。
她见于连第一面,就觉得于连是灵性美好的男子,这吸引着她,她拥有了爱情,她凄美的幸福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雷纳尔在于连心中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情妇,而是天使和母亲的结合体,从小缺乏母爱的于连在雷纳尔夫人的家里找到了他一生最幸福最恬静的家园。
而在离开雷纳尔夫人家后,于连渐渐被他不可抑制的野心所控制,加入了法国的时代冒险中去获得个人财富,在这段时间内于连其实是不快乐的,阴郁、敏感、虚荣、狂妄、卑劣都是他的写照,而在发现一切都将破灭的时候,于连被冲动所驱使击伤了雷纳尔夫人。
他只是出身卑微无数向上爬者中的一个失败者。
但是于连最终还是于连,如果他想要做回伯爵女婿法兰西上尉遗产继承人,就必须向他所仇视的那个阶级和他所抱定决心加以反抗的社会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
这样他在肉体上虽然能够得生,但在精神上却将宣告死亡。
所以,他选择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对人生的挑战坚持到底,挺身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