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冷暴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校园冷暴力”
“校园冷暴力”,是相对于校园内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而言的。
它是指学校或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针对违纪、违规、或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不体罚、不批评、不沟通的“三不政策”进行冷处理的“教育手段”。
笔者试图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现状的调查,在剖析其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校园冷暴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校园冷暴力”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冷暴力”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教育阶段的真实情况,笔者制作了两套调查问卷,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共500名学生和3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从上表可以看出:遭受“校园冷暴力” 比例最大的是初中,其次为高中、小学,受“体罚”比例最大的是初中,其次为小学、高中,初中学生成了“校园冷暴力” 和“体罚”最大受害者;另一方面,三个教育阶段遭受“校园冷暴力”的学生比例都大大高于受“体罚”的学生比例,高中阶段达9倍之多,最少的小学阶段也不少于3倍。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校园冷暴力”这种“教育手段”能够在学校管理中得以长期存在,并在继续蔓延呢?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比对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些学校和教师管理水平还比较低。
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加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教师体罚学生的处罚力度,这对于那些思想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的教师来说,依靠简单、粗暴的体罚来管理学生的方法已不适时宜,于是有些学校和老师为了减轻管理难度,就采用不体罚、不批评、不沟通的“冷
暴力”方式,企图从心理上打压学生,让学生“知难而退”,达到不“开”而“除”的目的。
第二、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缺失。
由于现阶段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了37℅,在随机抽取的曾与老师有过顶撞的40名学生中,有31人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力,在学校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却又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以至经常出现与老师顶撞的现象;
第三,家校缺乏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整整一个学期,竟然有63℅的老师没有和家长联系,在有联系的这部分中,用电话联系的又占了70℅。
违纪学生的家长听了学生的片面之词,容易对老师产生误解,常常到学校“兴师问罪”,甚至还有个别家长和高年级学生对老师进行威胁、谩骂和人身攻击。
有些教师就此抱怨“好心得不到好报”,于是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放弃对这部分学生的管教,实行“冷处理”,“明则保身,但求无过”。
第四,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为“冷暴力”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尽管现在的法律、法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执教行为作了明确的规范,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作了详细的说明,但保护学生心理和精神上免受侵害的条文,除了教师“不得侮辱学生人格”之类的规定外,对于长期以来就存在、现在仍不断扩展的“校园冷暴力”现象的禁止性条款则很少。
二、“校园冷暴力” 的影响及危害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而“校园冷暴力”由于其实施手段的隐蔽性,感知危害的长期性和危害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但其带来的危害,事实上比体罚和变相体罚要严重得多:
第一、“校园冷暴力”已成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因经济原因辍学的学生已相当少。
但就调查的情况来看,厌学、辍学的情况还不容乐观,小学虽然很少有失学,但遭老师“冷落”和“冷暴力”侵害的学生还有一定的比例。
在被调查的200名小学生中,有7名学生因此有过转校的经历;在被调查的两所初级中学,去年共辍学37人,在对这37人的跟踪调查时发现,除2人病退,1人因父母离异外,其余34人皆属厌学而辍学。
他们由于违纪、违规、或成绩太差等原因,老师对他们不与理睬,同学对他们也另眼相待。
辍学,成了他们摆脱心理阴影的唯一选择。
第二,“校园冷暴力”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前途。
在对30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不予理睬的教师有两人,占了6.6℅,而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将其位置调到教室角落的占了40℅, 不再对其违纪行为进行批
评的占了50℅,对其提问不予解答的居然也占10℅的比例。
教师的“冷落”使得这些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被挤压,他们呆坐在教室里,失去了欢乐,得不到赞赏,找不到信任,甚至还听不到老师善意的批评。
他们上课时不是睡觉、看小说,就是聚到一起在课桌下玩纸牌,放学后进网吧、玩游戏,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自信”和满足。
第三、“校园冷暴力”容易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和报复心理,给学校管理和社会带来危害。
由于“校园冷暴力”对他们心灵的伤害,他们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有些甚至还产生了对老师和同学的报复心理。
我们甚至还发现,在某所初中,该校有学生曾经两次故意投毒到该校食堂和水塔里,幸亏发现及时,才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学生对老师的感恩,已被无言的仇恨所替代。
笔者案头有这样一则案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死囚躺在床上,告之将被执行死刑,然后用木片在他的手脉上划一下,接着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的一个容器里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结果那个死囚昏了过去。
马丁•加德纳用事实告诉了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
如果说体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那么,“冷暴
力”击垮的则是学生对生活的信念。
三、解决“校园冷暴力”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校园冷暴力”的严重危害,制止“校园冷暴力”已经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制止“校园冷暴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学校要加强管理,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一要明确教育目标,淡化升学指标考核,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抽去教师因追求“教学业绩”而重视优生忽视差生、导致“校园冷暴力”发生的利益驱动;二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消除“冷暴力”产生思想基础;三是各学校要加强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既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一个正当的心理发泄渠道,又要及时诊断、治疗有心理疾病的教师,进一步减少“校园冷暴力”发生的人为因素。
第二、要加强家校联系,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老师要及时做好家访,既要把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告诉其家长,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防患于未然。
家长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既不能娇生惯养,又不能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而对其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家长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进子女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加强师生沟通,化解师生矛盾,实现师生共赢。
在学校,教师一般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则处于弱势。
师生之间存在的矛盾,需要教师主动和学生沟通,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和学生一起明辨是非,讨论曲直,让其口服心服。
另外,还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认识自身教育教学中的不足,这样,既能增进师生的相互沟通,又能完善教师的自身形象。
第四、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教学管理制度。
对由于工作不负责,采用“冷暴力”而使学生退学的学校和教师,要明确责任追究,对采用“冷暴力”而使学生心理健康遭到严重伤害的教师,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校园冷暴力”虽不是校园发生的新现象,由于其对学生侵害的隐蔽性,它没有和体罚及变相体罚一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但“冷暴力”这种现象,却仍在校园里发生、发展和蔓延,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学生在忍受着老师的冷落、“白眼”和心理折磨。
关注“校园冷暴力”,制止“校园冷暴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家长、以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