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
两类英雄形象差异及其与作者、所处时代之关系——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
两类英雄形象差异及其与作者、所处时代之关系——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作者:陈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摘要: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巨大差异,这与作者、时代的关系问题构成文学"外部研究"的经典案例。
本文比较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批驳学界对拜伦式英雄形象的错误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两类英雄形象的性格差异并探究原因,总结了英雄形象与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海明威式英雄;性格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2-0090-03一、两类英雄的性格差异(一)孤傲与平凡,悲观与反悲观所谓拜伦式英雄,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中塑造的一类叛逆者形象。
典型的拜伦式英雄有《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曼弗雷德,《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洛尔德。
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包括《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尼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
论及拜伦式英雄的性格特征,孤傲不可不提,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主义的英雄,是孤独的反抗者,表现为不与世俗同流,不合群。
他们渴望改变现实,却又远离人民,个人奋斗。
例如描写康拉德:“他的话不多,但他的眼和手是敏锐的,他绝不参加他们快乐的欢宴,但因为成功他们也就宽恕了他的无言。
”[1]他是孤傲的,是不愿与其他海盗交流的。
在被俘虏之后,他也拒绝与王妃的合作。
再如哈洛尔德,阅尽了世间的丑恶,不愿与人交流,不愿意再与女人纠缠。
而是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休憩自己的灵魂:“徘徊在悬崖和瀑布旁,独自一人,这并不孤独,而是跟妩媚的自然相会,她把丰富宝藏摊开在你眼前,让你细细玩味。
”“但是在嘈杂和冲撞着的人群中,我们耳听,眼看。
拜伦式英雄(1)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Byronichero)是指在拜伦的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
他们烙刻着拜伦的思想气质个性的印记。
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 又名反英雄Anti-hero, 悲情英雄Tragic hero, 浪漫英雄Romantic hero,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充满强烈的反叛热情而又孤独、忧郁的一类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都是悲剧性的傲慢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
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绝望。
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一直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
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所以被称为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一词最早来源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用它来描述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他们的性格特征是反抗、孤傲、浪漫。
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
【试题】外国文学史期末试题
【关键字】试题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2、大学才子派:在莎士比亚之前,“大学才子”是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以马洛为首、包括格林、基德、李雷在内的人文主义诗剧派别。
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精通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文学,对戏剧颇有创新,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中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一:莎士比亚戏剧擅长用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之从而发掘生活的自然真实面目推动剧情发展,为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起了关键作用,并且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平面的形象,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人格。
如《哈姆》里的主人公哈姆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者。
莎剧还善于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如哈姆与霍拉旭同样都是者,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静,哈姆莱特热情深沉,更加反衬出哈姆莱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
第二:莎士比亚戏剧打破了古希腊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的束缚,使得戏剧情节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特点,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反映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
如莎剧《》矛盾复杂,仅以复仇而言,就有三条线索: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而展开的同封建的代麦克劳狄斯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小福丁布拉斯和提斯为泄私愤、报私仇分别所进行的复仇盲举。
其中,以前者为主线,后者为副线,副线从属于主线,推动主要情节的发展。
拜伦式的英雄的名词解释
拜伦式的英雄的名词解释英雄,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
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拜伦以他的文学作品和独特的英雄形象为世人所瞩目。
拜伦式的英雄,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同时也渗透到了之后的文学作品中。
拜伦式的英雄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们是受压迫、被愤怒和苦难所困扰的人物。
他们往往身怀过去的伤痛,不幸的经历常常使他们变得冷酷、孤独和悲观。
而这些痛苦的经历不仅仅是心灵上的,还常常伴随着身体上的伤残或残缺,这使得他们更加富有戏剧性和复杂性。
其次,拜伦式的英雄往往是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战士。
无论是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还是在个人的生活选择中,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拒绝屈服于任何强权压迫。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言辞,表达对那些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体制的抗议。
他们代表了受压迫人民的希望和渴望,并不断努力改变现状。
第三,拜伦式的英雄常常是混乱和矛盾的。
他们既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伦理观,又容易陷入自我毁灭和道德沦丧的境地。
他们充满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这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让人着迷和感到不可预测。
这种矛盾性使得他们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而非那些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
最后,拜伦式的英雄被赋予了一种永恒的魅力。
他们的形象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了许多读者追捧的对象。
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读者们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示。
他们代表了一个自由、正义和激情的时代精神,激发了人们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拜伦式的英雄深深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他们不仅仅是虚构的文学形象,更是现实世界中的反映。
他们既代表了战斗的勇气与坚韧,也呈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于正义的追求。
这种形象的刻画,让人们得以反思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拜伦式的英雄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文学形象,具有受压迫、追求自由和正义、犹豫和矛盾、永恒魅力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拜伦式的英雄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限制,成为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的形象。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2.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原则”,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因而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区表现艺术的真实。
3.多余人:十九世纪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指贵族青年而言,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法式教育,但脱离俄国实际,看到了社会弊病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毅力、无工作能力;他们刚刚觉醒,但又没有明确思想,对上流社会生活厌倦,不与政府妥协,却又耻于与人民为伍,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位置,苦难,冷漠得到了“忧郁症”,成为时代的多余人。
4.小人物:1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2)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3)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译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5.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灵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
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绘出一些情感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种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奥林匹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居住于奥林匹斯山上而得名。
该神系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大家庭,以家长为中心,大家同吃同住同议事,共同决定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进程。
主要有主神宙斯、神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等。
这些神的特点是与人同形同性,奥林匹斯神系反映的则是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情况。
2、城市文学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
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3、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4、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富有才华,并锐意创新,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
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最大,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
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5、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
它以描写中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作者:沈一鸣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作者:沈一鸣——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摘要: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
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海明威式英雄;叛逆;逃避;坚持;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天空中一直漂浮着一个个人主义的幽灵,他时而化身为暝思的哈姆雷特,时而化身为忧郁叛逆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时而是高傲的马丁·伊登,时而又是坚韧顽强的桑迪亚哥。
他的魅力在于,敢于为了理想主义或是真理而背离社会与时代的主流;他的悲剧在于,总是与比他强大得多的对手孤军奋战。
他的抗争折射出人类的渴望,英雄主义与悲剧性,体现着人性的光辉。
一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是文学作品中的“统辖性人物,即同时代人寄予崇拜与同情的范型。
”[1]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却又彼此遥相呼应。
他们可以被称为个人主义英雄。
他们的个性体现在相信个人的完整、自由和幸福是高于所有的价值和尺度的,并毫不迟疑地为之奋斗。
一方面,他们是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人性;另一方面,他们是英雄,敢于以个体的力量来对抗环境与时代。
“拜伦式英雄”这一术语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包括《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该隐》中的该隐等。
拜伦式英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叛逆。
他们的叛逆不仅仅是针对于具体的权威与暴政的,而且还会指向社会准则与习俗,最终,这种叛逆还会上升为对抽象的命运的叛逆。
而对于命运的叛逆又常常被具体化为或是投射到现存的权威与暴政的反抗之中。
拜伦式英雄
! 苎 兰
☆ 课 间 ☆
拜伦 式英 雄
“ 拜伦式英雄” 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高
傲倔 强 , 具有 叛逆 的 生 格, 既不 满于 现实 , 想 要奋 起反抗 , 同B 寸 又显得 忧郁 、 孤独 、 悲观 , 脱 离群众 , 我行 我素 , 始终 找不 到正确 的 出路 , 最 终~ 般 以失败 、 死 亡 告终 。 例如, 抒情长
一Hale Waihona Puke 份 “ 纾 情 的 申请 ”
汪 曾祺先 生的 美文 , 深 受广大 读者 、 特别 是 “ 汪迷” 们喜 爱 。 有 趣的 是 , 先 生
写公文 , 从不讲究规范 , 这也从一个侧面映照出 , 作为一个作家 , 文学语言、 文学 状态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自觉。 有一次 , 汪 曾祺的工作证遗失 , 需要补办, 于是他就给单位写 了一份申请 ,
诗《 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 》 中的贵公子哈洛尔德, 《 东方叙事诗 》 之一《 海盗 》 中的主 人公康拉德 , 哲理剧 《 曼弗雷德 》 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 , 等等。 “ 拜伦式英雄 ” 是社会与个 人对立的产物 , 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 , 是具
全文 如下 :
报 告
请; 住予补发 工 作证 我 的工作 证记得 是 放在 家 里 , 但 最 近翻 箱例栊 , 一直找 不 到 我 因急 用 ( 有
一
笔较 多的稿 费待取 ) , 需要 3 - 作证, 特请 予补 发
我 生性 马 虎 , 常将 证件 之 类的 东西乱 塞 , 今 后 当引 以为戒
汪曾祺
一
九八二 年七 月二 十八 日
拜伦式英雄形象特征 论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形象特征:论拜伦式英雄引言拜伦式英雄是指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拜伦笔下的一系列英雄形象。
这些英雄不仅仅是具备卓越勇敢和非凡才智的人物,更是具有叛逆精神和浪漫情怀的传奇人物。
本文将探讨拜伦式英雄的形象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拜伦式英雄的特征1. 非凡才华拜伦式英雄通常具备非凡的才华,在某个艺术领域中取得显著的成就。
无论是诗歌、音乐还是绘画,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天赋和创造力。
这种才华使得他们在社交圈子中备受关注,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极高的自尊和傲慢。
2. 叛逆精神与传统英雄形象相比,拜伦式英雄更倾向于具有叛逆精神。
他们常常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敢于挑战既定的权威和体制。
这种叛逆精神源于对自由和个人独立的追求,使得他们成为社会边缘的人物,但也因此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3. 外貌与气质拜伦式英雄通常具备令人着迷的外貌和独特的气质。
他们的容貌往往结合了俊美与邪恶,既有迷人的外表又带有一定的神秘感。
同时,他们的气质也是深思熟虑、充满情感和矛盾的。
这种外貌和气质使得他们成为女性追捧和男性嫉妒的对象。
4. 忧郁的情感拜伦式英雄经常被困扰着忧郁的情感。
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个人命运的彷徨,或是对爱情的追逐和失落,他们内心深处都充满了忧伤和孤独。
这种深沉的情感使得他们更加接近人性的本质,赢得了读者和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5. 破碎的命运拜伦式英雄往往拥有破碎的命运。
无论是因为家族背景还是个人选择,他们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悲剧和挫折。
这些悲剧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压迫,更是来自内心自我折磨的结果。
他们的命运注定是孤独一生,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拜伦式英雄的影响拜伦式英雄通过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对当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拜伦式英雄的叛逆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意识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年轻一代中,这种拜伦式的精神更加受到关注和追捧。
其次,拜伦式英雄的外貌和气质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种时尚潮流。
拜伦式英雄名词解释
拜伦式英雄名词解释拜伦式英雄(Byron):强调自我中心、爱好虚荣的青年人或称为一个失去了其自然属性的人。
他(她)们狂热地沉醉于寻欢作乐,把找情人作为发泄内心郁闷的最好办法,他(她)们蔑视亲情,不顾友谊,处处追求轻浮肉欲的享受。
有些人甚至放荡到从事卖淫等下流勾当。
拜伦式英雄(Byron):强调自我中心、爱好虚荣的青年人或称为一个失去了其自然属性的人。
他(她)们狂热地沉醉于寻欢作乐,把找情人作为发泄内心郁闷的最好办法,他(她)们蔑视亲情,不顾友谊,处处追求轻浮肉欲的享受。
有些人甚至放荡到从事卖淫等下流勾当。
他们不顾道德准则和社会公德,只顾纵情享乐。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里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即渴望摆脱周围的俗气,渴望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
英国现实主义诗人拜伦出身于贵族家庭,他是一个平民化的贵族,但他却有着与贵族阶层完全不同的个性。
从人格上来说,他具有一切英国民间传统的特点:叛逆、孤傲、抗争、忧郁、悲观,注重个性解放,要求个性自由。
他还有英国民族的典型弱点,那就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对权威不满,敢于向传统挑战,也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他那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
拜伦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随笔、小说,其中尤以诗歌和长篇小说《唐璜》成就最高。
代表作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
拜伦式英雄名词解释拜伦式英雄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看重表面的现象,好吹嘘,喜欢出风头;其次是爱慕虚荣,渴望美貌,好胜争强;第三是粗野不文,不守规矩,不讲信用。
其次,生活腐化。
拜伦式英雄名词解释拜伦式英雄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看重表面的现象,好吹嘘,喜欢出风头;其次是爱慕虚荣,渴望美貌,好胜争强;第三是粗野不文,不守规矩,不讲信用。
最后,过早死亡。
拜伦式英雄名词解释对这些“人性恶”的发掘,将人类的缺陷推到了极致。
于是,这些原本都还算天真质朴的少男少女一经触碰到拜伦式的“黑色美学”,立刻变得虚伪丑陋。
所以说,拜伦式英雄是一群永远不能让人放心的一群。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一、拜伦(1788—1824)评论家称为是19世纪初英国的“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诗人。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唐璜》《曼弗雷德》《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东方叙事诗》等。
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诗人当中。
以拜伦的世界观表现的最为矛盾。
他既是一位屈强无畏的战士,又是一个突出的个人主义者。
他揭露虚伪残忍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他同情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却又表现出轻视群众,高居群众之上的错误思想。
他热烈的讴歌自由,却又散布愤世嫉俗、悲观失望的情绪。
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便是拜伦世界观矛盾的最形象概括。
因为这类“拜伦式英雄”也和拜伦本人一样,表现为一方面具有昂扬的热情。
二、“拜伦式英雄”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特点: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华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感情的虚耗而感到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三、“拜伦式英雄”的美学意蕴1、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可归结为个体感性,生命之自由2、文学之为艺术,既是苦闷的象征,又是自由的象征,拜伦式英雄的超凡人格和自由至上的精神信念与艺术真谛、美的真谛相契合四、相关人物1、《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主要是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美的喜爱和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任务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各国人民的赞美和鼓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恶和失望,有“抒情史诗”之称。
拜伦式英雄的名词解释主要作品与经典语录
拜伦式英雄的名词解释主要作品与经典语录拜伦式英雄的基本解释如下: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他们烙刻着拜伦的思想气质个性的印记。
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
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反抗、孤傲、浪漫。
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德拉.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的一系列形象,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
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
拜伦的作品:1.The publication in 1812 of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brought B yron fame.拜伦早期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第二章(1812)。
2. In Geneva, he wrote the third canto of Childe Harold and the narrative poem The Prisoner of Chillon.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
3. he produced the verse drama Manfred,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Don Juan.他创作了诗剧《曼弗雷德》,《唐璜》的前两章。
4. Don Juan is Byron’s masterpiece, a great comic epic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他的代表作《唐璜》是19世纪初期的著名讽刺史诗。
5. Byron invests in Juan the moral positives like courage, generosity and frankness, are virtues neglected by the modern society.拜伦在唐璜身上开发出勇敢,慷慨,诚恳直白等优点。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阿喀琉斯的脚踵:比喻微小但致命的缺陷。
“阿喀琉斯的脚踵”体现了希腊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辩证认识和深沉思考。
古希腊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但对由此引发的自由放任、漫无矩度的个人本位思想也忧心忡忡。
2.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
主要人物有赫尔德尔、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3.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主要艺术法则,即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
作为戏剧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使剧本结构更趋集中、严谨,但对剧本创作是一种严重束缚,18世纪以后逐渐被冲破。
4.巴洛克文学:流行于十七世纪欧洲的贵族文学,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
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风格华丽纤巧,表达了一种怀疑主义、悲观主义情绪。
主要作家有贡戈拉和卡尔德隆。
5.拜伦式英雄:1813-1816年间,拜伦创作了东方故事诗系列,中心人物都是叛逆者,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为捍卫个人权利、追求个人自由、解放而与社会对抗,同时孤僻高傲、刚愎自用。
由于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的明显印记,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6.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侧重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运动,现实主义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就取代了浪漫主义,在欧洲文坛占据主导地位。
7.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8.文艺复兴:十四至十七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拜伦式英雄
1、拜伦式英雄:1813年到1816年,拜伦创作出一组统称为“东方叙事诗”的传奇作品,其中包括《异教徒》、《阿碧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六部作品。
作品的故事都发生在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主人公共同的特征是: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他们是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狭义心肠,爱好自由,矢忠爱情,但结局是悲剧的,最后都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2、湖畔派: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形成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
因为他们都曾居住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并且写过许多描写湖区的诗歌作品,故称为湖畔派。
政治上拒绝资本主义文明,主张恢复宗法制;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在创作中,他们喜欢选取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描述奇特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传统来否定现代都市文明。
3、多余人: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当时一批有才华的贵族青年,他们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和国内进步思想的影响,对庸俗的上层社会不满和厌恶,但又摆脱不了贵族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不能与这个社会彻底脱离,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聪明的头脑,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缺乏勇气和坚持工作的毅力,他们自视清高,不甘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但又脱离人民,他们不满意他人,也不满意自己,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中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谁的罪过》中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博洛莫夫》中的奥博洛莫夫等。
4、小人物: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显赫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俄国文坛上一批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怜悯和批判,并鞭挞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拜伦式英雄(1)
拜伦式英雄(1)拜伦式英雄,是指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拜伦笔下的英雄形象。
这些英雄通常都是帅气、英俊、充满爱恨情仇的人物。
他们身上常常有着悲剧的命运,是既伟大又不幸的人物。
他们既有着强烈的个性,又追求快乐和自由,这种矛盾的性格让他们更加引人入胜。
拜伦式英雄概述在拜伦的诗歌中,英雄们常常被描绘为“孤独的”,他们身上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但他们的过去和命运却让人感到悲伤。
拜伦式英雄通常都是下层社会出身,但他们拥有着高贵的灵魂,这也让他们在社会上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追求快乐和自由,但命运却总是让他们遭受到各种磨难。
拜伦式英雄并不完美,他们也有着许多缺点。
有时候,他们甚至表现得很让人生厌。
但正是这些缺点,让拜伦式英雄的形象更具可信度。
因为他们不是神,而是充满人性的人。
拜伦式英雄的形象查尔德·哈罗查尔德·哈罗是拜伦诗作《查尔德·哈罗的故事》中的主角。
他是一个帅气、英俊、富有魅力的年轻人。
他的过去却很不幸,他的父亲因反对拥有高贵血统的女友而被流放。
查尔德的父亲最终死于虐待,这使得查尔德对世界充满了怨恨。
玛德琳玛德琳是拜伦诗作《玛德琳》中的女主角。
她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但她的家庭生活却很不幸。
她的母亲酗酒,因此她被迫照顾家人。
后来她成为了一名贵族女仆,但遭受了主人的虐待。
虽然玛德琳的生活很惨,但她依然拥有着坚强的内心。
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快乐和自由的人,但她的命运却让她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拜伦式英雄的特点强烈的独立性拜伦式英雄经常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
他们不喜欢被束缚,渴望自由的人生。
他们常常追求非常规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接受社会常规的做法。
他们喜欢冒险和挑战,通常能够面对各种困难。
快乐和悲伤并存拜伦式英雄往往有着矛盾的情感。
他们一方面追求快乐和自由,但他们的过去和命运却让他们充满痛苦和悲伤。
他们的死亡往往是悲剧的,但他们的人生却是充满了豪情壮志。
强烈的人性拜伦式英雄的不完美让他们显得非常人性化。
2006-2015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3.市民文学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它是从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大多是从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市民的审美情趣强调机制和乐观。
34.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
35.“复调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
36.新小说派是20世纪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与西欧、美国、东欧以及日本的文学流派。
37.《雅歌》又称歌中之歌,是一组热情奔放的抒情歌集,约产生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3.市民文学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它是从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大多是从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市民的审美情趣强调机制和乐观。
38.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
39.“复调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
40.新小说派是20世纪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与西欧、美国、东欧以及日本的文学流派。
41.《雅歌》又称歌中之歌,是一组热情奔放的抒情歌集,约产生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3.教会文学答: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34.奥涅金答: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典型,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中的佼佼者。
扩展:“多余人” 指俄国文学中一批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这些人的性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但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同时又非常脆弱。
拜伦式英雄名词解释
拜伦式英雄名词解释
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是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所
创造的一种小说形象,他们常常是一些具有矛盾性格和不传统行为的英雄型人物。
拜伦式英雄的特点包括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独立自主的行为,以及对社会规范和权威的挑战。
拜伦式英雄的外貌通常很吸引人,他们拥有深邃的眼睛,浓密的黑发和英俊的脸庞。
他们的自由和野性的外表往往会吸引其他人的注意。
然而,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却常常是复杂的。
拜伦式英雄常常感到孤独和痛苦,他们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拥有激烈的情感和矛盾的欲望。
他们对于爱、欲望、权力和自由等问题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拜伦式英雄通常具有独立自主的行为。
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的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他们不受他人影响,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欲望,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他们。
这种独立的行为使他们在大众中特别受到欢迎,成为了许多人的榜样。
拜伦式英雄经常对社会规范和权威提出挑战。
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标准,并对那些被认为是正统的人和事进行质疑。
他们不害怕与权威进行对抗,甚至会愿意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而做出牺牲。
总的来说,拜伦式英雄是一种具有矛盾性格和不传统行为的英雄型人物。
他们具有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独立自主的行为,以及对社会规范和权威的挑战。
拜伦式英雄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对于自由、爱情和理想的向往的象征。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对比研究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对比研究贾云春【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Byron heroes and Hemingway heroes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Therefore⋛the social culture and the choice of the motif of the two will vary.However⋛Byron hero and Hemingway hero has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not giving up on the pursuit of humanity and being tragic to some extent.But the ultimate fusion of contradiction bodyis realized in the tragedy⋛which is a return to human spirit pursuit. Despite the hero tens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they highlighted the value contradic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差异,因此两者反映的社会文化以及选择的母题会有所不同。
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又有着英雄的共同特点,即不放弃对人类理性的追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悲剧性,但在悲剧中实现了矛盾体的终极融合,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回归。
尽管英雄的张力表现不同,但都是对社会环境与人的价值矛盾的突出体现。
【总页数】3页(P101-103)【作者】贾云春【作者单位】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同037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两类英雄形象差异及其与作者、所处时代之关系——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 [J], 陈昊2.失真的英雄主义——再论“拜伦式英雄” [J], 陈晓琴3.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 [J], 沈一鸣4.“拜伦式英雄”的背后——浅析“拜伦式英雄”的实质 [J], 康玉;巩纬婧5.略论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差异 [J], 项云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
范型
沈一鸣
【摘要】: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
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语系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海明威式英雄叛逆逃避坚持超越
【分类号】:I109.5;
【正文快照】: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天空中一直漂浮着一个个人主义的幽灵,他时而化身为暝思的哈姆雷特,时而化身为忧郁叛逆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时而是高傲的马丁·伊登,时而又是坚韧顽强的桑迪亚哥。
他的魅力在于,敢于为了理想主义或是真理而背离社会与时代的主流;他的悲剧
对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的主题探
析
郑丽
【摘要】: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出身高贵、气宇轩昂、英勇善战;其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比生命更重要、更珍贵的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荷马式英雄往往通过在战场上的丰功伟绩来展示自己非凡的勇气和才能,改变历史的命运。
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主人公亨利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克莱恩对荷马史诗传统的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平凡而卑微的人在面临困境时能正确认识自我的脆弱与渺小,并具有足够的勇气克服自己的怯懦,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关键词】: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英雄主义重新阐释勇气自我价值斯蒂芬·克莱恩勋章战争主题士兵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法国17世纪的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苇草,但因为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人又是伟大的,因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2002:166)。
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脆弱而渺小的人类如何在面对死亡威胁时通过深刻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