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业务管理
生产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
生产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卫生和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生产场所的环境监测工作。
三、职责分工1、环境监测部门(1)负责制定生产环境监测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实施监测工作。
(2)负责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校准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负责与外部监测机构的联系和协调,必要时委托其进行监测。
2、生产部门(1)配合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2)对监测中发现的环境问题,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和落实。
3、质量管理部门(1)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合规性。
(2)参与监测数据的评价和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4、安全管理部门(1)负责监督生产环境中的安全隐患,确保监测工作的安全进行。
(2)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监测内容1、空气质量监测(1)监测生产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的浓度。
(2)监测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要求。
2、水质监测(1)监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水质指标,如 pH 值、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物(SS)、重金属等。
(2)对废水处理设施的进出口水质进行监测,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3、噪声监测(1)监测生产场所的噪声水平,包括设备运行噪声、车间噪声等。
(2)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对工作场所噪声的限制要求。
4、照度监测(1)监测生产场所的照明照度,确保工作环境的照明条件符合相关标准和工作需求。
5、温度、湿度监测(1)监测生产场所的温度和湿度,为生产工艺和员工的工作环境提供适宜的条件。
6、电磁辐射监测(1)对于存在电磁辐射的生产场所,监测电磁辐射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规定的限值。
环境监测公司的管理制度
一、总则1.1 为加强公司管理,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确保公司业务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2.1 公司设立环境监测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2 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负责员工培训、考核及奖惩工作;(3)负责监测设备的采购、维护和管理;(4)负责监测项目的现场管理、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5)负责与客户、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人员管理3.1 员工招聘:(1)根据公司业务需求,制定招聘计划;(2)严格按照招聘程序,选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3.2 培训与考核:(1)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公司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及操作规范;(2)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
3.3 奖惩:(1)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2)对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影响公司声誉的员工,按照规定进行处罚。
四、监测设备管理4.1 设备采购:(1)根据监测项目需求,制定设备采购计划;(2)严格按照采购程序,选择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设备。
4.2 设备维护:(1)建立健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2)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及时更换损坏的零部件。
4.3 设备档案管理:(1)建立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设备信息、使用情况及维护保养记录;(2)定期对设备档案进行整理和更新。
五、监测项目管理5.1 项目立项:(1)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监测项目计划;(2)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2 现场管理:(1)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进行现场监测;(2)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5.3 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1)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真实、客观;(2)根据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提交给客户。
浅谈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浅谈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本文简述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及分类,针对环境监测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业务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要做到监测工作流程规范化;监测标准管理规范化;监测业务分包规范化;监测收费管理规范化;监测报告格式及信息规范化;监测数据管理和质量管理规范化;业务项目管理规范化。
标签:环境监测;业务管理;规范化;流程;管理信息库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热切的关注,环境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不断扩大,环境监测任务日益繁重。
本文从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提高环境监测效率、保证监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1、环境监测业务分类目前,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承担着以下8类监测业务[1]:(1)环境质量监测:主要是为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空气、水质、噪声、土壤等各环境要素进行的监测活动;(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3)污染事故应急监测;(4)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5)污染事故纠纷仲裁监测;(6)科研监测和专项调查监测;(7)单排污申报监测;(8)其他各类市场委托监测(包括“环评”现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噪声测试鉴定监测等)。
2、环境监测业务委托方式(1)政府指令性任务。
环境监测机构作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直属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質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等。
(2)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委托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科研性监测和专项调查性监测。
如:污染源普查、调查监测等,实行专款专用。
(3)企业投资付费,委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三同时”验收监测,监测数据作为环境管理执法的依据。
(4)委托方付费,自愿选择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相关环境监测工作,受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按要求向相关方提交环境监测报告。
管理环境监测工作计划
环境监测是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为切实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可靠,特制定以下管理环境监测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2. 提升监测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3. 加强监测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严格监管,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三、工作措施1. 组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1)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明确各级职责、工作流程和标准。
(2)开展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2. 加强监测人员培训(1)定期组织监测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2)选拔优秀监测人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班,拓宽视野。
3. 严格监测设备管理(1)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对新增、更换的监测设备进行严格验收,确保设备质量。
4. 强化监测数据质量控制(1)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审核、分析,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2)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量追溯制度,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确保数据质量。
5. 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1)加强对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制观念。
(2)建立健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举报机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3)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四、工作计划实施1. 成立环境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 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支持。
五、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计划,使环境监测工作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监测数据质量得到保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环境监测业务制度范文模板
环境监测业务制度范文模板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规范环境监测行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机构和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第三条环境监测业务应遵循科学、规范、高效、节约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第四条环境监测业务应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原则组织实施。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明确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保障环境监测业务顺利开展。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监测任务的分配、监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等工作。
第七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培训、仪器设备维护、质量控制、数据报告等,确保监测业务规范化运行。
三、监测计划与任务第八条环境保护部门应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制定年度环境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区域和监测时间等。
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监测计划,组织开展监测活动,确保监测任务按期完成。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及时向环境保护部门报送,并按照要求向社会公开。
四、监测方法与技术规范第十一条环境监测应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监测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并定期进行校准和检定。
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确保监测数据质量。
五、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过程进行全程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靠。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加强监测数据的管理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档案,保障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可追溯。
第十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数据,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环保监测管理制度
环保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对环境的监测管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本制度。
二、任务目标1.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2.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规范环境监测操作流程,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效率。
三、监测管理机构1.设立环境监测管理部门,负责环境监测业务和管理工作;2.制定并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监督执行情况,及时调整;3.培训监测人员,提高监测技术和操作水平;4.负责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监测项目范围1.空气质量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超标情况的监测和报告;2.水质监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工业排水等的水质监测;3.土壤环境监测:监测土壤污染情况,制定治理措施;4.噪声和振动监测:监测噪声和振动的强度、频率等参数;5.环境辐射监测:检测大气、水、土壤中的环境辐射水平。
五、设备设施1.建立完善的监测设备设施,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定期检验和维护监测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六、人员管理1.招聘专业监测人员,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从业经验;2.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员工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准确性;3.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七、流程管理1.规范监测流程,确保监测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建立监测记录和报告的模板,规范监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及时报告环境质量情况。
八、保密管理1.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的保密制度,严格控制监测数据的访问和使用权限;2.对于敏感环境监测数据,采取加密和存储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九、监测报告1.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定期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开监测数据;2.为相关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技术和咨询服务;3.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解释和分析,提供环境保护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十、监督检查1.定期进行对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2.重点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处理;3.定期开展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价,对不合格数据进行整改和处理。
论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1 1 4 ・
科 技 论 坛
论环境监测业 务管理 的规范化
姜 磊
( 黑龙 江省环境保护厅垦 区宝泉岭环境保护分局 , 黑龙江 萝北 1 5 4 2 1 1 )
摘 要: 环 境 监 测 的 目的是 对 环 境 进 行 合 理 的 管控 , 从 而 更好 的保 护 生 态环 境 不 受 到破 坏 。 目前 , 环境 问题 已经 成 为 我 们 日益 关 注 的 问题 , 同时也得到 了国家的认 可 , 环境保 护工作也在有序的进行 中。环境检测业务是 以环境保护 为前提的一项检 测工作 , 其管理关 系着环 境保护的好坏。文章主要从环境检测业务的管理入手 , 来详 细阐述如何做到规范化 , 从而为相关部 门提供一 些帮助。 关键词 : 环境监测 ; 管理标 准; 规 范化
杂。
2 3 业 务 分 包 工 作 1 . 1环 境 监 测 的 业务 分 类 当实验室 的环境 、 人力 、 技术 、 时间等客观条件不 能完全满足客 ( 1 ) 环 境 的 质 量监 测 ; 即 政 府 对 环 境 质 量 的 目标 考 核 、 监 测 污 染 户 的需求时 , 就可 以根据实验室相关条例的要求 , 并告诉 委托方 , 在 物含量 、 例行监测 。 ( 2 ) 对污染源进行 监督监测 。 ( 3 ) 对污染事故 的应 得到他们的允许后 , 便可以对委托业务实行分包处理 。通知委托方 急处理的监测 。( 4 )对在建项 目进行竣工后 的环保验收进行检测。 的方式可以采用电话记 录、 传真 回复 以及合同约定等方法 。为 了使
( 5 ) 在对 自动监测 仪器 的检测情况进行 比对过程 中的验证监测。 ( 6 ) 分包处理 工作 符合环境监测业务 的规范化管理 , 因此 , 在选 择合作 对污染事 故中存在 的纠纷仲裁进行监测。( 7 ) 对专项调查 以及科研 伙伴 的时候 , 必须对 其监测 的精确度 、 标准依据 、 监测 方法 、 监测 能 情况进行监测 。( 8 ) 对某些 申报了排污 的单位进行监O n , 0 。( 9 ) 市场上 力 、 环境类别 以及单位名称等方 面的信息进行详细 的了解。 的其它各类委 托监 0 H , 0 ; 即对环保 内产品 的性能监测 、 空气 质量监测 2 . 4 环境监测 的收费管理 ( 主要是室 内的) 以及对环境现状 的评价监测 。 在对环 境监测进行 收费 的过 程中 , 一定要严 格按照 《 环 境监测 1 . 2环境监测业务的委托方式 专业服务收费标准》 中的相关规定来收取环境监测服务 费。为了使 ( 1 ) 政府对业务工作 的委托 。 在进行环境治理过程 中, 务必要进 环境监测 的收费管理变得更 加规范 ,就必须 建立一个科 学合理 的 行有效 的环境 检测工作 , 政府 在进行环境检测 的过程 中, 要把相关 “ 环境监测 收费标 准数据库 ” , 对监 测分析方法 、 具体监测 项 目以及 的业务进行委托发放 , 从 而更好 的进行检测 的监督 。 环境要素等方面的收费进行 明码标价 , 对于监测过程 中的各项 费用 ( 2 ) 对 环 境 检 测业 务 的 投入 。 主要 是 从 政 府 对 业 务 的管 理 来 进 都必须记录在案 , 然后对其进行内部存档 以备检查 。 行的, 在管理过程 中 , 要 明确环境 检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资金投入 和资金 的使用 2 . 5检测报告 的格式 等 内容 。 监测报 告通常要 清晰 、 明 了, 因此监测 报告 的格 式需要 按照 相 ( 3 ) 业务单位的资金使用 。参加环境检测 的业务单位需要认 真 关 的思路来进行 , 从而使报告 内容更加具体和 明确 。 目前监测报 告 的来进行环境检测工作 , 由政府招投来进行 的环境检测工作是一项 的格式分类有很多种 , 如何能够做好环境监测 的报告 内容是制作 报 重要有意义的工作 , 所以 , 在工作前需要明确资金的使用情况 , 对相 告人员首先要认识 到的问题 , 笔者在通过多年 的工作总结 出了一 些 关的工作情况要做 出合理的资金预算 , 从 而把环境检测工作进行合 相关 的经验 , 以下列举几种供参考 : ( 1 ) 在报告 的封 面必须要有 以下
2024年度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两篇)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和环境事故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测、检测、分析、评价和报告的活动。
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服务性原则。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第五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具有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三)具有健全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环境保护及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二)熟悉环境监测业务,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三)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行;(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归档管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监测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查阅、复制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资料;(二)要求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报告和原始监测数据;(三)对监测人员进行询问;(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培训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培训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培训是为了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培训的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培训目的1. 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提高业务能力。
2. 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
培训将强调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全面性,培养员工的严谨态度和责任心,提高质量意识。
3. 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培训将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和创新,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二、培训内容1.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包括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作用,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见的环境监测指标等。
2. 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
介绍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的分类和特点,培训员工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的方法和技巧。
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
教授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的步骤和原则。
4. 环境监测操作规范和标准。
培训员工牢固树立环境监测操作规范和标准的意识,提高操作规范性和标准性。
5. 技术交流和案例分享。
邀请行业内的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案例分享,以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培训方法1. 理论讲解。
通过专家的讲解和教材的学习,系统地介绍和讲解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
组织员工进行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和数据处理的实践,提供实际案例和数据,让员工通过实践掌握技能和方法。
3. 视频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际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使员工更直观地学习和理解。
4. 讨论交流。
组织员工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促进员工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四、培训效果评估1. 培训结束后,组织员工进行考核和测试,评估员工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2. 培训后,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检验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环境检测部门管理制度
环境检测部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环境检测部门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职责分工1. 环境检测部门主要负责监测环境空气、水质、土壤等各类环境因素,并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
2. 部门主管负责部门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包括人员调配、任务分配和工作指导等。
3. 监测人员负责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采样,并按规定标准进行分析和报告。
三、岗位设置1. 部门主管:1名2. 监测人员:5名3. 实验技术员:2名4. 办公室文员:1名四、管理制度1. 部门主管负责制定部门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分配,并监督实施。
2. 监测人员负责根据任务要求定期进行监测采样,并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实验技术员负责对采样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并出具成果报告。
4. 办公室文员负责部门的文件管理、资料整理和会议记录等工作。
五、工作流程1. 部门主管根据监测要求和任务分配制定工作计划。
2. 监测人员按照计划进行采样监测,并将样品交给实验技术员进行分析。
3. 实验技术员出具监测报告,并交给部门主管审核后报送相关部门。
4. 部门主管负责对监测报告进行整理和归档,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5. 办公室文员负责文件的管理和整理,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六、绩效考核1. 部门主管对监测人员和实验技术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2. 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评定员工晋升和奖惩的依据。
七、监督检查1. 相关部门负责对环境检测部门的监测数据和报告进行抽查和核实。
2. 部门主管定期对监测人员和实验技术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八、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需要修改,应经部门主管审批。
2. 其他未尽事宜,由部门主管负责解释。
以上是环境检测部门的管理制度,希望各位员工严格遵守,保证工作质量和数据真实准确性。
愿我们的环墋监测工作能够为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环境监测业务制度汇编范本
环境监测业务制度汇编范本一、总则1.1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规范环境监测行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测业务活动。
1.3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和方法。
二、组织管理2.1 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2.2 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2.3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人员培训,确保监测工作的高效运行。
三、监测计划与任务3.1 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需求,制定年度监测计划,明确监测任务、指标、方法和时限等。
3.2 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监测计划,开展各项监测工作,确保监测任务按时完成。
3.3 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监测计划,增加或减少监测指标和方法。
四、监测数据与信息管理4.1 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数据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要求,建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2 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监测数据质控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监测报告,及时上报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五、监测设施与装备5.1 环境监测机构应配备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监测设施和装备,确保监测能力的提升。
5.2 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设施和装备进行维护、校准和检定,确保监测设施和装备的正常运行。
5.3 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监测设施和装备档案,记录设施和装备的购置、使用、维护和报废等情况。
六、人员培训与技术交流6.1 环境监测机构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6.2 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提升监测技术能力和水平。
6.3 环境监测机构应鼓励监测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水平。
环保监测工作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环保监测工作的员工。
第三条环保监测工作日常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 实用性: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3. 严谨性:严格执行各项监测程序,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4. 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监测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环保监测工作领导小组1. 组成: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职责:负责制定环保监测工作的方针、政策,审批重大监测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第五条环保监测部门1. 职责:负责组织实施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监测计划,组织实施监测任务;(2)负责监测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校准;(3)负责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4)负责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
第六条环保监测人员1. 职责:负责具体执行监测任务,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主要职责包括:(1)按照监测计划,完成监测任务;(2)负责监测设备的操作、维护和保养;(3)负责监测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分析;(4)参加监测技能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第三章监测计划及任务第七条监测计划1. 监测计划应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
2. 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监测人员等。
第八条监测任务1. 监测任务应根据监测计划,明确任务内容、完成时间和责任人。
2. 监测任务应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监测设备与仪器第九条监测设备与仪器1. 监测设备与仪器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产品。
浅谈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浅谈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摘要】简述了环境监测工作内容、分类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及目标,针对环境监测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环境监测业务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建议,将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规范化1.环境监测分析概述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环境监测的发展。
1.1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1.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1.3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为加强质量管理来确保数据准确,各环保监测中心站和各县(市)区监测站,每年坚持制订切实可行的质控计划和培训计划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培训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全省“环境监测质量年”和监测技术比武活动及郑州市举行环保系统“水监测工作”技能竞赛,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
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为了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新计量认证准则,四易其稿编写出《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一整套质量体系文件。
在创建“国家实验室”过程中,全站员工强化学习《准则》重新编写质量体系文件,先后两次严格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对不合格项目认真整改、之后,再次成为“国家环境标准样品协作定值实验室”,走在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的前列,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还注意发挥人才、设备、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的优势,坚持对各县(市)区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建设、环境报告编写和应急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提高了全市环境监测系统协同作战的能力,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分析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行监测人员全部持证上岗,逐步完善和健全各项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辖区污染源监测数据档案,切实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制度管人、程序办事、规范监测、标准建设”的规范化轨道。
环境监测业务制度模板
环境监测业务制度模板一、总则1.1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环境监测行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测业务活动,包括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地方环境监测站及其它环境监测机构。
1.3 环境监测机构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客观、公正、科学、高效的原则,为社会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
二、组织管理2.1 环境监测机构应设立监测管理岗位,负责监测业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2.2 环境监测机构应制定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任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等。
2.3 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4 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规范3.1 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活动。
3.2 环境监测机构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3 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监测任务的需要,采用合适的监测技术方法和手段,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4 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四、监测数据管理与报告4.1 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存储和传输等功能。
4.2 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的数据报告格式和要求,及时上报监测数据。
4.3 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发布环境监测报告,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接受公众监督。
4.4 环境监测机构应妥善保管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确保监测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五、质量保证与监督5.1 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监测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环境检测业务的特点,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环境检测业务的单位,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站、环保企业、科研机构等。
第三条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完整性原则:确保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全面、完整,不留死角;2. 准确性原则:保证档案内容的真实、准确,符合国家相关标准;3. 安全性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档案的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4. 可用性原则:方便档案的查询、利用,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具体职责如下:1. 制定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2. 负责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3. 组织开展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鉴定、销毁和统计分析工作;4. 对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五条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等工作,由各环境检测业务部门负责,具体职责如下:1. 收集:各环境检测业务部门应按时报送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 整理:对收集到的环境检测业务档案进行分类、编目、排序等整理工作;3. 归档:将整理好的环境检测业务档案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归档;4. 保管:对归档的环境检测业务档案进行安全保管,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和安全;5. 利用:根据需要提供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查询、借阅等服务。
第三章管理要求第六条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收集应包括以下内容:1. 环境检测报告;2. 环境监测数据;3. 环境检测项目方案;4. 环境检测设备操作规程;5. 环境检测人员培训资料;6. 环境检测业务合同;7. 环境检测业务相关文件。
第七条环境检测业务档案的整理应遵循以下要求:1. 分类:根据档案内容,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类别;2. 编目:对档案进行编号、分类、排序,编制目录;3. 排序:按照时间、类别、编号等顺序排列档案。
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站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是记录环境监测工作过程、成果和经验的重要资料,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本制度适用于本站所有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的管理。
第三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规范操作;(二)集中统一,分级负责;(三)确保安全,便于利用;(四)科学管理,持续改进。
第二章档案分类与归档第四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分为以下类别:(一)环境监测项目档案;(二)环境监测数据档案;(三)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档案;(四)环境监测业务管理档案;(五)其他环境监测业务档案。
第五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一)环境监测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等文件;(二)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报告等文件;(三)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文件;(四)环境监测业务管理方面的文件,如制度、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五)其他与环境监测业务相关的文件。
第六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的归档时间应与业务工作同步进行,一般应在业务工作完成后30日内完成归档。
第三章档案保管与维护第七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的保管应遵循以下要求:(一)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二)档案库房应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虫蛀、防尘、防光、防高温等条件;(三)档案存放应整齐、有序,便于查阅;(四)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清点,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和安全。
第八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的维护包括:(一)对损坏、丢失的档案进行修复、复制;(二)对已到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销毁;(三)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档案的电子化存储和利用。
第四章档案利用与保密第九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的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利用,确保安全;(二)公开透明,方便查阅;(三)保护档案,防止泄露。
第十条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的查阅、复制等利用,需经档案管理人员审核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
当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研究
当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研究近几十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当下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今不同级别的环境监测结构接受到的任务逐渐的增多。
实现环境监测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提升该行业的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
一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现今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承担着八类的监测项目。
1环境质量监测:基本目的是控制和掌握环境质量的状况和变化形式,针对土壤、噪声、水质、空气等各种要素展开的监测工作。
2污染源的监督性管理3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4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督管理5污染事故纠纷仲裁监督管理6科研监测及专项调查管理工作7单排污申报监测8其他各种类型的市场委托监管工作,具体含有现状的监测、室内空气的质量监测、设备噪声的测试鉴定监测等等。
二环境监测业务委托方式1政府指令性任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是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相关环境质量的监测、环境污染监督工作等。
2 政府提供资金的支持,委托环境监测机构展开环境的科研型监测或是专项的调查性监测,包括污染源的普查、调查和监测工作等等,推出专款专用。
3企业投资付费委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定向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多方面的验收管理工作,将验收的数据当做环境管理执法过程中的依据。
4 委托方付费委托方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具体进行细化的环境监测工作,被选择的监测部门按照实际的需求向具体的委托方提供环境监测报告。
基于第一种特定性委托方法内的监测业务无需签订具体的技术服务性合同因此监测出报告大部分状况下为综合性的分析结果,能够进一步的环境管理以及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数据支撑和合理的依据,第二种工作方法是引用行政的手段下达,或是依据专项科研的科研调查手段,根据需要制定项目合同条款,还能够签订科研、调查课题等合同内容。
剩余的委托方式必须都有合同签订环节,监测的报告结果大多数为评价性报告或是数据型报告。
三环境监测业务管理中的问题1具体的环境监测相关部门依据结构内部的认证或者是实验室建立的质量管理体制文件包含的实际管理条款、业务开展流程实施工作中,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不细致,分工不合理,无法高效完成各岗位的工作内容。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
环境监测综合技术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密集的工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环境监测机构的总体能力和 业务技术水平。由此而论.环境监测综合技术管理尤为重要。
释义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是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对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监测机构的技术业务能力进行科学管理 的活动。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明确了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及环境预警监测。各级环境监测站主要业务是针对大气、水、噪声与振动、土壤、 核辐射与电磁辐射、生态等的环境要素开展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以及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环境监测机构陆续开展了突发事件环境应急监测、环境预警预报监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监 测、考核监测、调查监测、科研监测及污染纠纷仲裁监测。还有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机动车尾气检测等服务性监 测业务工作。根据监测任务来源和目的不同,有各自的业务管理晕点。
环境监测综合技术管理,主要是环境凋查与监测成果综合表达,调查与监测数据分析、说明环境状况(污染源、 环境质量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趋势预测、环境问题分析、环境对策建议等过程管理。
环境监测综合技术表达形式是环境调查与监测数据和文字报告,即:环境调查与监测报表、环境状况及其变 化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它是通过调查与监测获取的环境信息汇集、解释和调查与监测成果运用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当好“耳目”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极易出现不易发现、难以纠正的无形差错,以及环境 状况及其趋势分析不深入、不到位,环境问题分析与实际不符,对策措施难以起到指导工作或提供参考、借鉴的 作用。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
1.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共10分自测10分无失分
(1)专项业务工作(4分)
2011我科各环境要素包括噪声(厂界、建筑、区域)、废气(SO2、NO X、烟尘)等都能按时上报。
(2)业务资料统计、上报(6分)
2011年我科上报数据准、快、全。
2.污染源监测共6分自测6分无失分
2011年我科积极开展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监测记录完整、规范,上报数据及时、准确。
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共10分自测10分无失分 2011年我科监测数据的审核程序、有效数据、数据格式和上报方式严格按照站内审要求上报。
4.环境监测政务信息共6分自测6分无失分
2011年我科根据站要求,积极、客观、及时上报信息多篇,圆满完成政务信息任务。
5.应急监测共3分自测3分无失分
2011年我科应急演练上报监测数据和工作计划等材料及时、完整、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监测数据“五性”要求 (1)代表性 (2)准确性 (3)精密性 (4)可比性 (5)完整性
3、监测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 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始终,是 对监测过程的全面管理。
(四)采样技术管理
1、监测技术规范 2、采样仪器、容器 3、样品的不同要求 4、条件与样品记录 5、现场监测项目 6、样品保存与运输 7、样品流转与交接
(五)测试方法管理 1、测试方法的分类 (1)按监测的环境要素分 (2)按环境计量系统分 2、监测方法的正确选用 3、监测仪器的分类管理
仪器设备维护费,按上一年仪器设备总值 的10%计
监测用房
西部地区二级站实验用房面积不低于2500 平方米,三级站实验用房面积不低于1000 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
基本仪器配置
能够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污 染源监督监测、加强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前 处理仪器的基础条件。
、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内容
(1)宏观管理 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网络管
理
(2)微观管理 监测点位管理、采样技术管理、测试方法
管理、
监测数据管理、监测综合管理
环境监测管理的作用 (1)当好“耳目”(三个说得清)、“哨兵”
(引领污染治理)和“尺子”(政府目标责任考 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执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服务:环 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目标责任 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报登记、 污染物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3)促进环境管理实现“三个转变” 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项治理向综合治理、 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
(六)记录与报告管理 1、环境监测报告的种类 2、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原则 3、环境监测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4、原始记录与报告管理常见的问题
第二节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计量认证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1、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 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 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 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 督等内容。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三) 监测点位管理
1、点位的优化设计原则 2、点位布设的具体要求 3、点位布设技术论证 4、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分级与监督管理
监测经费
西部地区业务经费(包括常规监测、质量 保证、报告编写、信息统计等),二级站 每人每年不低于4.0万元;三级站每人每年 不低于3.0万元;
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每个大气自 动监测子站每年运行费用10.0万元,每个水 质自动监测子站每年运行费用20.0万元。
仪器设备购置费,二级站每年不低于80.0万 元,三级站每年不低于10.0万元。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
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 地综合利用数据的过程,是环境立法、执 法、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以评价环境质量和监督污染物排放为目的, 按照环境标准,对水、气、声、土壤、辐 射、生物等环境中相关因子的浓度、数量、 分布等以及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分析、 评价和监督的活动过程。
应急环境仪器配置
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环境监测技术管理
(一)实验室管理
1、实验室环境
2、监测仪器设备
3、实验用水
4、化学试剂
5、钢瓶使用
6、标准物质和质控样品
(二)监测标准管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 改单 环发(2001)1号
环境监测管理是以监测理论基础、专业基 础和技术基础为组成内容建立起来的一门 学科来指导环境监测实践活动。使监测工 作具有计划性,监测方案具有可行性、操 作程序具有规范性,测试技术具有先进性, 监测数据具有有效性,监测综合结论具有 客观准确性,从而达到“科学监测”。
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 (1)目标性 (2)层次性 (3)动态性 (4)整体性
质量保证的核心是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即 监测数据必须满足“五性”(准确性、精密性、 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的特点要求。
环境监测结果是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 量予以保证的,但其最终取决于最薄弱的一环。
质量保证体系包括: 组织管理 职能管理 制度管理 物质保障 站长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决定一个监
环境监测组织体系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二级(省级)监测站 (3)三级(地级市、州)监测站 (4)四级(县级)监测站 (5)行业环境监测机构 (6)企业环境环境机构 (7)社会服务类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1)大气监测网络
(2)水质监测网络
(3)噪声监测网络
(4)生态监测网络
职能作用
(1)一个目标: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2)两个服务:环境管理、经济可持续发
展
(3)三个说清: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 潜在的环境风险
(4)三个职能:说清环境、支撑决策、服 务社会
主要任务 (1)环境质量监测 (2)污染源监督监测 (3)应急监测 (4)预警监测 (5)专项监测
(5)污染源监测网络
(6)特征污染物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7)56号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
西部地区二级站不少于70人;环境监测技 术人员比例不少于85%;高级技术人员占技 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于 50%。
西部地区三级站不少于10人;环境监测技 术人员比例不少于75%;中级以上技术人员 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