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 二语习得PPT
合集下载
《二语言习得研究》课件
![《二语言习得研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7893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e.png)
语调技巧:通过调整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使口语更加丰富和生动
词汇积累:扩大词汇量,掌握常用短语和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语法运用:正确运用语法规则,避免语法错误,使口语更加规范和准确
阅读技巧与方法
泛读: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精读:逐句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略读:快速查找特定信息
批注阅读:边读边思考,记录心得和疑问
定义: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
代表人物:Vygotsky
社会文化理论的应用:在二语言习得中,社会文化因素如语言环境、母语干扰等对学习者产生影响
二语言习得策略
04
记忆策略
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与记忆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来提高记忆效果
图像记忆法:将记忆对象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写作技巧与方法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制定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
确定研究主题和目的
二语言习得中的问题与对策
06
学习动机不足问题与对策
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缺乏兴趣、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等
对策: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心等
具体措施:选择有趣的学习材料、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鼓励自我肯定等
二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对策:通过多听多说、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等方式来提高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学习效果不佳问题与对策
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不当、语言环境不佳等
元认知策略
定义: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
学习动机 二语习得PPT
![学习动机 二语习得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2898eb04a1b0717fd5dddf.png)
5. Self-efficacy theory
Presentation:Motivation
1. Reinforcement theory(S-R theory)
Reinforcement theory 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强化理论 也就是S-R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 量,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与此相应,联结学习理论的中心是:刺激 联结 反应
video►
Introducti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SLA
a key factor to the success of SLA
Amo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nglish lear ning, motivation makes up 33 percent. As long As there is learning motivation, anyone can leanr a language. - Gardner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 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现,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 ,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另外,追求 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内归因。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劝说 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第五讲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PPT课件
![第五讲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fb5ac9ddccda38366baf87.png)
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指学习主体必须具备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 官、一定的语言环境。(包括自然语言环 境、课堂、教师或对话者)
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 得的相同之处:
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 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 须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
第五讲: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对比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三、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四、语言学习环境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 对比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 之处: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 得的不同点
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这是最基本的不同,是由儿童和成人的年 龄差异决定的。
可见,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 人之常情、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 以后进行的。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及范围的大概情况如 何?
(一)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 期提出的。
1、第二语言的获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 成习惯的结果。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
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 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4、是视听法和听说法的理论根据。
(二)中介语假说
造成过滤的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 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 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等。 这是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深远意义的假说。
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 得的相同之处:
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 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 须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
第五讲: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对比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三、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四、语言学习环境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 对比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 之处: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 得的不同点
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这是最基本的不同,是由儿童和成人的年 龄差异决定的。
可见,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 人之常情、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 以后进行的。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及范围的大概情况如 何?
(一)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 期提出的。
1、第二语言的获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 成习惯的结果。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
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 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4、是视听法和听说法的理论根据。
(二)中介语假说
造成过滤的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 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 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等。 这是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深远意义的假说。
二语习得ppt课件
![二语习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77112a3b3567ec102d8ab1.png)
因素
25
一、语言输入与语言形式调整的研究
(一)“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外国人话语”——指外国人的话语?(×) ——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Ferguson:“外国人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 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 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26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1.语音方面:语速慢、发音清楚、停顿、重音、夸
Hatch and Wagner-Gough,1976 Hatch ,1978a Peck,1978
早期关注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语言输入与互动
5
研究材料来自母语者与学习者交流的转写材料,这些 材料使研究者不仅能观察到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过程, 即学习者是怎么说的,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母语者为学 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过程,即母语者对学习者是怎样 说的。
• 另一方面,外在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仅仅 是关于目的语结构规则的“正面证据”( positive evidence),缺少“反面证据”( negative evidence)。
• 结果: 知道“怎样说”,不知道那些规则“不能 说”。
41
对“儿向语言”的研究
• 有学者发现:儿童的父母或保姆为儿童提供的都是符合规 则的话语,几乎很少纠正儿童的语法错误,为儿童提供不 合规则的反面证据。
例:你是哪国人? 你,哪个国家的?
教师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例:请大家打开书。 书Book,打开Open
8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重要影响
1、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使用的话语具有的“外国 人话语”“教师语言”特点,这种特定的语域风格的话语 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输入环境。
25
一、语言输入与语言形式调整的研究
(一)“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外国人话语”——指外国人的话语?(×) ——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Ferguson:“外国人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 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 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26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1.语音方面:语速慢、发音清楚、停顿、重音、夸
Hatch and Wagner-Gough,1976 Hatch ,1978a Peck,1978
早期关注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语言输入与互动
5
研究材料来自母语者与学习者交流的转写材料,这些 材料使研究者不仅能观察到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过程, 即学习者是怎么说的,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母语者为学 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过程,即母语者对学习者是怎样 说的。
• 另一方面,外在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仅仅 是关于目的语结构规则的“正面证据”( positive evidence),缺少“反面证据”( negative evidence)。
• 结果: 知道“怎样说”,不知道那些规则“不能 说”。
41
对“儿向语言”的研究
• 有学者发现:儿童的父母或保姆为儿童提供的都是符合规 则的话语,几乎很少纠正儿童的语法错误,为儿童提供不 合规则的反面证据。
例:你是哪国人? 你,哪个国家的?
教师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例:请大家打开书。 书Book,打开Open
8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重要影响
1、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使用的话语具有的“外国 人话语”“教师语言”特点,这种特定的语域风格的话语 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输入环境。
二语习得理论ppt课件
![二语习得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cc80af6bec0975f465e2cc.png)
1/38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L1 & L2
A child or adult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a child acquiring a first language in terms of both 1)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and 2) learning conditions
6. Freedom to be silent 7. Ample time & contact 8. Corrective feedback:
(form) grammar and pronunciation 9. Corrective feedback: (meaning) word choice 10. Modified input
5/38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Behaviorism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 Imitation - Practice - Reinforcement - Habit-formation
Application to SLA: - CAH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Application to SLA: - Krashen’s "monitor model" 1) acquisition – learning hypothesis 2) monitor hypothesis 3)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4) input hypothesis ( i +1 ) 5)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1) attention-processing (noticing) 2) restructuring - Connectionism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L1 & L2
A child or adult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a child acquiring a first language in terms of both 1)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and 2) learning conditions
6. Freedom to be silent 7. Ample time & contact 8. Corrective feedback:
(form) grammar and pronunciation 9. Corrective feedback: (meaning) word choice 10. Modified input
5/38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Behaviorism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 Imitation - Practice - Reinforcement - Habit-formation
Application to SLA: - CAH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Application to SLA: - Krashen’s "monitor model" 1) acquisition – learning hypothesis 2) monitor hypothesis 3)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4) input hypothesis ( i +1 ) 5)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1) attention-processing (noticing) 2) restructuring - Connectionism
语言学-二语习得课件PPT
![语言学-二语习得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7a9141c06c175f0e7cd137eb.png)
1. What i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s language.
It is studied by linguists, psycholinguists and applied linguists to enabl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used in learning a language, help identif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to gi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t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grammar, vocabulary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2. Contrastive analysis / CA
a procedure designe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languages in order to help teachers and learners, and not produce errors at all. It was developed and practiced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t was more successful in phonology than in other areas of language, and declined in the 1970s as interference was replaced by other explanations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
二语习得ppt课件
![二语习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77112a3b3567ec102d8ab1.png)
例:你是哪国人? 你,哪个国家的?
教师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例:请大家打开书。 书Book,打开Open
8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重要影响
1、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使用的话语具有的“外国 人话语”“教师语言”特点,这种特定的语域风格的话语 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输入环境。
2、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流除了话语形式的调整, 还有话语结构和功能的调整。这种互动环境对第二语言学 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Hatch and Wagner-Gough,1976 Hatch ,1978a Peck,1978
早期关注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语言输入与互动
5
研究材料来自母语者与学习者交流的转写材料,这些 材料使研究者不仅能观察到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过程, 即学习者是怎么说的,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母语者为学 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过程,即母语者对学习者是怎样 说的。
6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
• 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 例:听广播、看电视等。 学习者没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互动: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例:母语者或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7
• 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保姆语言(儿语、母亲语言):母亲对学说话的儿童 外国人话语: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
9
二、 三种不同的语言 输入观
10
狼孩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 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11
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 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 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教师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例:请大家打开书。 书Book,打开Open
8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重要影响
1、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使用的话语具有的“外国 人话语”“教师语言”特点,这种特定的语域风格的话语 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输入环境。
2、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流除了话语形式的调整, 还有话语结构和功能的调整。这种互动环境对第二语言学 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Hatch and Wagner-Gough,1976 Hatch ,1978a Peck,1978
早期关注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语言输入与互动
5
研究材料来自母语者与学习者交流的转写材料,这些 材料使研究者不仅能观察到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过程, 即学习者是怎么说的,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母语者为学 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过程,即母语者对学习者是怎样 说的。
6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
• 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 例:听广播、看电视等。 学习者没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互动: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例:母语者或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7
• 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保姆语言(儿语、母亲语言):母亲对学说话的儿童 外国人话语: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
9
二、 三种不同的语言 输入观
10
狼孩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 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11
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 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 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二语习得理论ppt课件
![二语习得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4cc46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4.png)
2024/7/12
7/38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Negative Transfer
Lado proclaimed that most of the difficulties originated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 He believed that the more different the two languages are, the more difficult learning would be, and by knowing this, we could predict what errors would appear.
2024/7/12
9/38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Contrastive Analysis (CA)
Contrastive Analysis was rooted in the practical need to teach a L2 i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possible. It’s psychological base is behaviorism and linguistic base is structuralism.
Many of the errors which learners make are not predictable on the basis of the CAH.
1. Some errors are similar across learners from a variety of L1 backgrounds.
《第二语言习得》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d6fa7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8.png)
4.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解释
•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 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 相关的过程。
• 因而,对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来源的分析, 是基于偏误产生的过程的分析。
• 通过过程的分析对作为产出结果的偏误进 行解释。基于过程的偏误分析和解释才有 意义。
5.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 对比分析的两种版本:
• 强势版本:用对照分析方式来预测困难等 级的方法。
• 弱势版本:使用对照分析法来解释可以观 察的到困难。Oller和Ziahosseiny提出细微 差异(subtle differences)版的对照分析假说 理论:“不管在单一或多种语言系统间, 即使他们的差异极为渺小,终究还是会产 生困惑。”
• 事实上,在汉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许多困难以及 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汉语和母语之间文化 方面的差异有关。
从“偏误分析”到“中介语” 到“学习 者语言
• Corder (1967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 • (3)语料收集的方式: • 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
2.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
• 问题之一: “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 题
• 鉴别困难的原因: • 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
(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 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 现象; •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 和“隐性偏误” 。
• 选择。由于不可能对有关的两种语言所有的方面 都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要比较的某些语言形 式做些选择。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738acdfad6195f302ba652.png)
-
21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competence / performance)
• Competence: (i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a person’s
internalized grammar of a language. This
means a person’s ability to create and
understand sentences, including sentences
they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It also
includes a person’s knowledge of what are
and what are not sentences of a particular
-
1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 的第二语言习得
• Naturalistic SLA: It may happen in natural settings, as when children acquire their mother tongue: no one teaches children any grammar rules, but by age five or six, they are said to be in good command of almost all the basics of their mother tongue.
-
16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差异
• 习得方式的差异:母语习得者先口语后 书面语;二语习得者常口头语言和书面 语言同时起步,增加了学习难度。
《二语言习得》课件
![《二语言习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9480d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e.png)
学习动机的激发
培养对目标语言的兴趣,明确学习目 标,以及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兴趣的持续性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保持 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
语言遗忘与干扰
遗忘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常使用的语言知识可能会被遗忘。定期复习和巩固是必要的。
语言间的干扰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导致语言习得困难。对比分析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有助于 减少这种干扰。
任务型教学
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习语言, 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意义理解 。
二语言习得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培养独立学习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来学习语言,培养合作精神 和团队能力。
PART 04
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与挑战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保持
探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 格,如视觉型、听觉型等 ,以及如何根据学习风格 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认知因素
研究认知能力、记忆、注 意力等因素对二语言习得 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这 些认知能力。
二语言习得的跨文化研究
文化适应
研究学习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 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以及文化
适应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文化认知
在线学习平台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提 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利用VR/AR技术为学习者创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 境,提高语言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研究
学习动机
研究个体在学习二语言时 的动机差异,以及如何激 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风格
《二语言习得》课件
![《二语言习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80ea0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d.png)
异: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交际技巧: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肢体语言等 文化适应:尊重并适应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 文化交流: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主学习策略
添加标题
定义与特点:自主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者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 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特点。
社会文化理论
定义: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
核心概念:中介、最近发展区、支架等
理论观点: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交流的工具,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 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互动而实现的
实践应用: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交互理论
定义:交互理论 是一种二语言习 得理论,强调学 习者通过与目标 语言的母语者进 行交流互动来提 高语言能力。
添加标题
理论基础:自主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强调学习者的 主体性和自主性。
添加标题
实施步骤: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步骤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等, 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添加标题
优势与局限性:自主学习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其局限性在于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精读:仔细阅读文章,理解细 节
略读:快速浏览文章,寻找特 定信息
查读:查找特定信息,理解文 章结构
写作技巧与方法
确定主题和目标受众
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制定写作计划和提纲
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 手法
反复修改和完善文稿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c8da0d58fb770bf78a55aa.png)
The Five Hypotheses
启示我们课堂上提问学生要有一定的等 待时间,据说有人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 师在课堂上的实际等待时间都少于他对学 生们所说的时间。
The Five Hypotheses
The Input Hypothesis It states that ‘acquisition’ takes place as a result of the learner having understood input that is a little beyond the current level of his competence (i.e. the i+1 level). Input that is comprehensible to the learner will automatically be at the right level.
The Five Hypotheses
Learned competence (学习的能力) (the monitor)
Acquired competence (习得的能力)
Output (输出)
A model of adult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Five Hypotheses
The Five Hypotheses
• In performance, ‘acquired’ knowledge serves as the major source for initiating both the comprehension and utterances. • ‘Learnt’ knowledge is available for use only by the Monitor
第三章-对外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课件PPT
![第三章-对外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3457578762caaedc33d48b.png)
(3)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 的影响。
17
4、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功能论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
究儿童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习得母语 的过程,应看做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 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
18
评价
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 际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 言的习得过程。语言功能理论也影响到 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该理论着重阐 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而对 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一、流派 “对比分析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强硬派宣称:第二语言所有偏误都可以通过对 比目标语和母语来预测。
37
温和派认为:并非所有偏误都来源于母语干 扰;对比分析需要跟偏误分析共同进行;偏 误应来自学习者的真实语言,而不是从语言 对比中推测出来;对比分析可以证实哪些偏 误是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别引发的。
2
二、学习与习得的联系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 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 相辅相成。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还主要 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3
三、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 言学习的差异
(一)主体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幼儿。 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是成年人。
(二)动机
幼儿习得母语,是生存的本能。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目的不一。
13
评价
(1)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 一种假说,是思辨的结果,究竟有没有 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
(2)语言习得机制如果只是指人类具 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但如 果指的是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
14
17
4、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功能论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
究儿童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习得母语 的过程,应看做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 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
18
评价
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 际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 言的习得过程。语言功能理论也影响到 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该理论着重阐 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而对 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一、流派 “对比分析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强硬派宣称:第二语言所有偏误都可以通过对 比目标语和母语来预测。
37
温和派认为:并非所有偏误都来源于母语干 扰;对比分析需要跟偏误分析共同进行;偏 误应来自学习者的真实语言,而不是从语言 对比中推测出来;对比分析可以证实哪些偏 误是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别引发的。
2
二、学习与习得的联系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 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 相辅相成。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还主要 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3
三、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 言学习的差异
(一)主体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幼儿。 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是成年人。
(二)动机
幼儿习得母语,是生存的本能。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目的不一。
13
评价
(1)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 一种假说,是思辨的结果,究竟有没有 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
(2)语言习得机制如果只是指人类具 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但如 果指的是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
14
《二语学习动机》课件
![《二语学习动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7bcf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c.png)
动机的类型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内在的个人兴 趣和动机驱使学生主动学习 语言。
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源于外界的动机 和诱因,如获得奖励、避免 惩罚、更好的前途等。
集体动机
集体动机是因为团体而有的 动机,如为了进步、为了团 体荣誉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
创造力
文化魅力
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学习探索新思 路和新想法,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利用科技来学习语言
应用适当的技术与工具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与工具进行语言学习已成了第二 语言学习的热点话题。
通过文化融合来提高语言学习 效果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关联深厚的。当我们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也应该了解相 应的文化,这利于理解和分析语言,从而产生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动机的影响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不同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协助学生培养自信心是提 高学生动机的有效办法。
学习资源
课堂提供的学习资源和自行学习的资源会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和成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让学习更加有趣。
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和课程内容的传达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动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可 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和 人民,扩展个人的视野。
个人成长
学习语言演变成一个成长的过程, 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更自信,更 有思想的人。
外在动机
1
课堂成绩
没有成绩,哪来的好工作,哪来的生活
出国学习
2
品质?获得好成绩是每个学生的目标。
出国学习是许多学生的主要目的,能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
巩固 强化
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
动中、英语教学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评分、竞赛等,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Presentation:Motivation
2.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Student's motivation &English teaching
Group11:王晓敏,梁丹,郑贝贝
1 2
Warming-up & Introduction Presentation Implications Limitaions
3
4
What is motivation? What is your motivation to study?
Q: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g motivation?
Implications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g motivation
一
二
三
四
Motivation in task-based learning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失败 能力和努力 缺少努力 自尊、自豪 增强成功期望 趋向成就任务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 就任务
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失败
运气
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
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
缺乏能力
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
Presentation:Motivation
motivation in SLA(division)
Since
the late 1960s, motivation experts Gardner and Lambert's reaearch
From
social-psychology perspective
two kinds:
1. 2.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at determines a person’s internal desire to learn and use the language for certain purpose.
At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 韦纳(B.Weiner,)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 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 因素。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控制点(因素 源)、稳定性、可控性。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 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 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 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Presentation:Motivation
3. The learners' different needs: (1). to explore the needs of the outside world
(2). eager to learn the need of knowledge
(3).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elf needs (4). through a variety of test needs e.g. CET6,TEM4
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
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 ③成功的诱因值。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 追求成功的倾向 的决定因素:
(即成功的期望的决定因素)
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 (即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因素)
①避免失败的动机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 ②失败的可能性 ③失败的消极心理
Integrative motivation(融入型学习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工具型学习动 机)
motivation in SLA(division)
1. integrative motivation
based on interest in learning L2 because of ◎a desire to learn about or associate with who use it ◎an intention to participate or intigrate in the L2-using speech community p.s.In any case, emotional or affective factors are dominen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 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现,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 ,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另外,追求 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内归因。
5. Self-efficacy theory
Presentation:Motivation
1. Reinforcement theory(S-R theory)
Reinforcement theory 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强化理论 也就是S-R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 量,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与此相应,联结学习理论的中心是:刺激 联结 反应
Presentation:Motivation
Definition:
1.motivation: the internal motive and power to inspire people to act, it is a state of mind for individual to launch and maintain his action. 2.learning motivation in SLA: an internal process that gives behavior energy, direction and persistence in research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①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②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 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③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 影响。
5. Self-efficacy theory(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 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 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认为,在学 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 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motivation in SLA(division) 2. instrumental motivaion
refers to the learners who ◎treat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only as a means to achieve certain aims ◎does not have the interest or the environment to use his mother tongue for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Presentation:Motiv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Presentation:Motivation
the main factors related to learning motivation: 1. the strength of the motivation ◎motivation intensity => achieve the purpose => different levels of effort and SLA eff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predict the success of SLA
Presenta achievements ◎the result and motivation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video►
Introducti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SLA
a key factor to the success of SLA
Amo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nglish lear ning, motivation makes up 33 percent. As long As there is learning motivation, anyone can leanr a language. - Gardner
Presentation:Motivation
巩固 强化
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
动中、英语教学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评分、竞赛等,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Presentation:Motivation
2.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Student's motivation &English teaching
Group11:王晓敏,梁丹,郑贝贝
1 2
Warming-up & Introduction Presentation Implications Limitaions
3
4
What is motivation? What is your motivation to study?
Q: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g motivation?
Implications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g motivation
一
二
三
四
Motivation in task-based learning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失败 能力和努力 缺少努力 自尊、自豪 增强成功期望 趋向成就任务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 就任务
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失败
运气
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
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
缺乏能力
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
Presentation:Motivation
motivation in SLA(division)
Since
the late 1960s, motivation experts Gardner and Lambert's reaearch
From
social-psychology perspective
two kinds:
1. 2.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at determines a person’s internal desire to learn and use the language for certain purpose.
At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 韦纳(B.Weiner,)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 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 因素。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控制点(因素 源)、稳定性、可控性。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 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 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 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Presentation:Motivation
3. The learners' different needs: (1). to explore the needs of the outside world
(2). eager to learn the need of knowledge
(3).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elf needs (4). through a variety of test needs e.g. CET6,TEM4
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
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 ③成功的诱因值。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 追求成功的倾向 的决定因素:
(即成功的期望的决定因素)
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 (即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因素)
①避免失败的动机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 ②失败的可能性 ③失败的消极心理
Integrative motivation(融入型学习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工具型学习动 机)
motivation in SLA(division)
1. integrative motivation
based on interest in learning L2 because of ◎a desire to learn about or associate with who use it ◎an intention to participate or intigrate in the L2-using speech community p.s.In any case, emotional or affective factors are dominen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 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现,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 ,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另外,追求 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内归因。
5. Self-efficacy theory
Presentation:Motivation
1. Reinforcement theory(S-R theory)
Reinforcement theory 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强化理论 也就是S-R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 量,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与此相应,联结学习理论的中心是:刺激 联结 反应
Presentation:Motivation
Definition:
1.motivation: the internal motive and power to inspire people to act, it is a state of mind for individual to launch and maintain his action. 2.learning motivation in SLA: an internal process that gives behavior energy, direction and persistence in research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①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②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 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③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 影响。
5. Self-efficacy theory(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 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 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认为,在学 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 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motivation in SLA(division) 2. instrumental motivaion
refers to the learners who ◎treat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only as a means to achieve certain aims ◎does not have the interest or the environment to use his mother tongue for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Presentation:Motiv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Presentation:Motivation
the main factors related to learning motivation: 1. the strength of the motivation ◎motivation intensity => achieve the purpose => different levels of effort and SLA eff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predict the success of SLA
Presenta achievements ◎the result and motivation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video►
Introducti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SLA
a key factor to the success of SLA
Amo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nglish lear ning, motivation makes up 33 percent. As long As there is learning motivation, anyone can leanr a language. - Gardner
Presentation: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