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宋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宋散文
•宋散文概况
•北宋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相较而言,南宋散文成就相对低一些。
•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北宋出现了欧阳修,三苏,王安石等名家,他们倡导和参与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在古文改革方面,以其丰富的创作业绩,不仅扭转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而且还纠正了唐代后期散文中出现的艰涩古奥的弊端,奠定了宋代散文指切时政,平易畅达的新文风。
•一、北宋初期
•北宋初期的散文名家有柳开、王禹偁和范仲淹。
•柳开和王禹偁的作品多针砭时弊,反映民瘼,现实意义很强,他们推崇韩愈,反对六朝、残唐五代的浮艳文风,力求立意高远、平易朴实,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先驱。
•范仲淹为北宋初年散文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在文学上仍然主张革新,其散文与政治革新联系紧密,要求革除弊政,政变国家的积贫积弱现象,反映到文章中,便是诸多的政论、文赋及散记。其中以《岳阳楼记》为代表。其文风是叙事简明、议论精辟,结构严谨,文气通畅。
•二、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的繁荣期。此期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都相继驰名文坛,然而,他们还只是北宋中期散文流派的一支,我们将之称为欧苏体系。除了欧苏体系之外,还尚有理学体系,史学体系等等。
•1、欧苏体系:
•北宋中期的散文家,绝大多数都是学者。因而,他们不仅能以锐利目光关注时政,而且还能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历史教训,警醒当局,告诫后代。欧苏体系中的欧阳修,三苏、曾巩和王安石等都是此期的代表作家。像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苏洵的《六国论》等等均
是。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曾巩的《墨池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都是优秀文艺散文。
•2、理学体系
•除了欧苏体系外,还有理学体系的散文也值得珍视。其代表人物是周敦颐、二程、朱熹等,其中以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代表。
•3、史学体系
•史学体系的散文也值得一提,其杰出代表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此书持论公允,忠于史实,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描写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
•三、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散文,主要是沿着欧苏体系发展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少游、张耒、晁补之等等,虽以诗词闻名,但其散文也不乏佳作,尤以议论见长,文风平易自然,理明辞畅,深得欧苏文风。
•另外,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从洛阳名园盛衰论及天下的兴亡得失,颇也颇具欧苏文风。
•四、南宋前期
•南宋前期散文,多抗战内容和黍离之悲,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是以呼吁抗战,反对投降为主题;
•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则通过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的描写,表达时事沧桑的黍离之悲。
•另外,南宋前期的散文家及代表作还有陆游《入蜀记》,朱熹《百丈山记》,陈亮《中兴五论》等等。
•五、南宋后期
•南宋后期,国家将亡,慷慨激昂的救国精神,血战复国的坚韧意志,忌恨新朝的民族气节,怀念故国的沉痛情感,构成了宋代亡国前后散文的基调。其中以文天详的《指南录后序》、《已未上皇帝书》、《癸亥上皇帝书》和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等为代表。
•第二节欧阳修
•欧阳修早在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初仕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等人就曾提倡文学变革。逐渐成为著名的文章家和文坛领袖,倡导了影响深远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一、领袖地位的确立和文学主张
•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变革中的领袖地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1、政治地位。
•这一场文学变革作为宋王朝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既与当时政治方面的改革相互关联,又是自上而下、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进的。
•范仲淹早就提出过“时之所尚,何能独变”,希望朝廷“敦谕词臣,兴复古道”,而朝廷也确实几次下诏,从政治意义上提出改变文风的问题,如仁宗天圣年间曾诏斥文人“竞为浮夸靡蔓之文”,要求学者“务明先圣之道”,并指令从朝廷文件入手“矫文章之弊”。
•领导这种性质的变革,当然需要相当高的政治地位,而欧阳修具备这一基本条件。
•2、道德修养。
•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群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格修养既为重视道德节操的士大夫所尊重,同时他又喜扬人之美,并利用其知贡举的权力地位举荐人才,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得到欧阳修的帮助,因此
在他周围形成了集团性的力量,从而更便于扩大影响,推行他们的主张。
•如梅尧臣、苏舜钦、曾巩、王安石、三苏等等或是其门生,或是得到过他的举荐帮助。
•3、文学修养
•欧阳修不仅本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在诗歌、散文、词的创作方面有特出成就,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还有着比较合理,富有调和性、包容性的文学主张。
•(1)文道并重。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和韩愈一脉相承的。
•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他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
•再次,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2)持论公允。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宋仁宗曾三次下诏诫斥浮靡文风,而当时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更是对西昆体视若寇仇,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wán削,刻。sōu )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石介的观点对太学生的影响很大,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青年士子随之而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之文风,学习韩愈,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太学体”虽然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其自身怪僻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