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13课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诗句解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
“徙倚”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孤独。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意: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两句写秋天山林之静景,对仗工整。
“皆”和“唯”两个字,强调了秋色和落晖的普遍性,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这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动态感十足,与前两句的静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感到孤独,于是怀念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二、《黄鹤楼》(崔颢)1.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
其诗风格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诗句解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首联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也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赏析: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空悠悠”三个字,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赏析:颈联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对仗工整,画面清晰,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
第13课《黄鹤楼》课件(共1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导入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 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导入
走进诗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 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 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有《崔颢集》。《黄鹤楼》选自《全唐 诗》。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使人愁。
走进古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去:离开。 »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诗意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走进古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历历”“萋萋”描绘了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色, 两个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赏析古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仕途失意之愁 远离故土之愁 羁旅他乡之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乐景传愁情
思考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黄鹤楼、白云、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烟波、江流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是哪两句诗?其中所描写的景 物有何特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清新 明媚 充满生机 赏心悦目
思考 3.情感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诗人如何把愁绪表达的生动
形象?
诗人用用烟波暗指愁绪,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充溢心头,又以烟波 下的江流,暗喻愁绪无穷无尽。
4.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赏析颈联。 诗句展现了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的 繁荣景象,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以乐景衬哀情,借江上繁荣景象衬托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 的向往。
第13课 五四运动课件(33张PPT)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背景3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对内独裁对外卖国,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 三大派系,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材料二 1912年--1919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烟 税、酒税增加了三倍;印花税增加了六倍。
材料三 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借外债100多次,债权 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矿 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1912—1919年,新建厂矿470余家, 新增资本达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 前50年投资总额。
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 人,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工人阶 级受压迫和剥削最重,罢工斗争频繁 发生。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 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 次。
第13课 五四运动 (1919年)
背景1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 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五九国耻”)
日本前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 1916年--1918年日本对华贷款三倍 于前,日本在华权利十倍于《二十 一条》 。
爆发: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最能 反映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五四
运动
“废除二十一条”
反帝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反封 性质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阶段(爆发)
时间 中心 主力
5月4日——6月5日 北京
青年学生
口号 方式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示威游行、罢课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导 思
3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关键词:孤独、思乡、 悲壮、热爱大自然
导 思
2
这首诗借助哪些意象
来抒发情感?
导 思
4
领会这首诗的意境
美,举一例赏析。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法
这五首诗都是律诗,律诗有严整的格律,声韵和
指 点
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
音、拖音,如:“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
诗人怎样的情感?
关键词:孤独、思乡、 悲壮、热爱大自然
导 思
2
这首诗借助哪些意象
来抒发情感?
导 思
4
领会这首诗的意境
美,举一例赏析。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法
这五首诗都是律诗,律诗有严整的格律,声韵和
指 点
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
音、拖音,如:“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
使人愁。”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要拖长声调,读
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首联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增添神秘色彩,令人遐
想,并心生岁月不再之感,为乡愁的抒发做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2.颈联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颈联笔锋一转,描写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
象,描画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抒发乡愁做了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3.全诗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13. 黄鹤楼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读、译、背、默写这五首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四、积累拓展六
2 赏析优美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五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7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歌赏析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题目中的“送别”?
一是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二说赠给送别的友人。
诗歌赏析 思考问题
2.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楚国)和此行的目的
(游览)。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 作用。
3.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 江图。 “随” 和“入”字,化静为动,将群山
境浑 高壮 远阔
别 尾联 抒情:怜水送行舟 思乡、惜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海楼:海市蜃楼,
飞天镜:从
平原。
这里形容江上云
天上飞来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霞多变形成的美
面明镜。
结:形成。 丽景象。
诗歌解读
抒情
仍:仍然,依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思乡之情
诗意: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 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 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 市蜃楼般的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 里,依恋不舍送我离开故乡,表 现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 思念故乡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 所见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不舍 之情。
板书设计
渡 首联 叙事:远渡地点,出联 远景——平野 江流 颈联 近景——江月 云生
背景链接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由水路 乘船远行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国 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 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 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 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不由得即景抒情, 写下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件(27张PPT)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主力 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到上海
上海学生罢课
上海商界罢市
上海工人罢工
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诸君不必光顾
——上海一理发店
诸位学生是爱国的,你们想一想,难道我们工人就不是爱国的 吗?
——上海沪宁铁路工人
五四运动的结果
放人
免职
拒签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1.五四运动的爆发
根据课文,补充下列表格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形式 结果
第一阶段 1919 (爆发) 5.4
第二阶段 (扩大)
北京
外争主权,内除国 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 岛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学生
示威游 行罢课
镇压逮捕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堂小结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 四 运 动
爆发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为 先锋
第二阶段 :6月5日 上海;工人为主力
结果: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性质
: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历史意
作用 :促进了……;促进了……;为中共……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工人和学生的革命运动
4、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D )
A.一次大战
B.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的决定
C.十月革命
D.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
5、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A )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现入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是《唐诗五首》,选入《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等五首唐代古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五首诗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说说这一句诗 的含意,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 4、《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自主学习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 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 然。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自主学习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 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朗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主学习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 样的感慨?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 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自主学习
4、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 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 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 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 念故乡的感情。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共1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写作 背景
诗人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 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代 初年,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
文体 知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 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 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 ,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 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诵读 全文
野望
[唐]王 绩
gāo bó
x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wēi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壹
相关链接
作者 生平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 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 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 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 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 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 ,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 ,无功实为先声。
肆
主旨归纳
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 秋景。全诗通过萧瑟 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 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 见而不相识的情景, 抒发了惆怅、孤寂的 情怀。
品读 赏析
2.诗歌最后一句用到了什么典故?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绘画面 描绘诗歌的画面。
表情感 结合语句体会诗人情感。
[参考答案]
[示例一]选择“水中映月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 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选择“天边云霞图”。以静观的视角,描 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合作探究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 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 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年——狂
在唐代,科举之路非常窄,普通
南陵别儿童入京
人想要晋身入仕,要靠达官贵人的推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荐。满怀壮志的李白希望能通过“干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谒”,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xín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渡 荆 门 送 别 楚地。这里指
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往。
译
文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景化承物静】变为写化动景)默山写常·随考平句野原尽的,开阔江境·入界大。荒流。
开阔的意境,传 达出诗人闯荡世 界的喜悦与豪情。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 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
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静观的视角
水中映月图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恩施州中考)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 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__晴__川__历__历__汉_阳__树___,__芳_草__萋__萋___ _鹦_鹉__洲__”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崔颢《黄鹤楼》) (2)(凉山州中考)崔颢的《黄鹤楼》中诗人凭栏远望,故 乡却为暮霭所隔,由此引发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日__暮__乡__关__何___ _处_是__?__烟__波__江__上__使__人__愁__。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 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 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比喻谗臣当道 障蔽贤良。 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绿树芳草、落日烟波。 ③韵律铿锵的音乐美:双声词“黄鹤”“复返”,叠词
“悠悠”“历历”“萋萋”。
合作探究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 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 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 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 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的渺远,重在抒情,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 感慨。
茫的怅惘之感。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依(。yī)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huī)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guī)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wēi)
律诗特点:押韵严格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任务一:想读,再现意境
学生修改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笔下的美景美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此时立 于浩瀚无垠纯然一色的大漠之上,远望烽火台上燃起的一柱浓灰色的 烽烟,冲天而起,直入云霄。九曲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横亘大漠, 渺无尽头,而一轮浑圆落日正静默孤悬于地平线之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任务:诵读,感受诗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钱塘塘湖湖春春行行 白白居居易易
孤山孤寺山北寺贾北亭贾西亭,西水,面水初面平初云平脚云低脚。低。 几处几早处莺早争莺暖争树暖,树谁,家谁新家燕新啄燕春啄泥春。泥。 乱花乱渐花欲渐迷欲人迷眼人,眼浅,草浅才草能才没能马没蹄马。蹄。 最爱最湖爱东湖行东不行足不,足绿,杨绿阴杨里阴白里沙白堤沙。堤。
任务:诵读,感受诗韵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牧人人驱驱犊犊返返,, 猎猎马马带带禽禽归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对仗: 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
八上语文13课古诗五首
八上语文13课古诗五首
八上语文第十三课的古诗五首分别是《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和《饮酒》。
1.《庭中有奇树》是汉代文人的一首佳作,表现了作者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2.《龟虽寿》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曹操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赠从弟》是唐代文人刘桢的一首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格,勉励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4.《梁甫行》是诗人曹植的佳作,描述了兵灾过后,房屋焚毁、田地荒芜的景象,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5.《饮酒(其五)》是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怡然自得、豁达的闲情逸致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以上是关于八上语文第十三课古诗五首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共21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谢谢大家!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 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 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3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王维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韵律,掌握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内涵及作者思想感情。 诗词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每一个 时 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 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 报国的雄心壮志。雄浑广袤的边塞风光 和慷慨豪迈的报国卫疆之志总让人心驰 神往。“诗佛”王维也不例外。下面让 我们走进王维的《使至塞上》,去领略 他笔下的边塞奇幻风光。
5.尾联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从侧面表达了什么内涵?
尾联叙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 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 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6.炼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
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 壮美的风光,赞颂了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 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1.景物典型,描绘逼真。 2.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即景设喻,贴切自然。
本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 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 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 情怀。
这里借指诗人出使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五首唐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学生能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学生能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学生能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分析诗歌的章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2)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领会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3 课《唐诗五首》,去领略唐诗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这五首唐诗,注意字音、节奏。
(1)教师出示重点字音:东皋(gāo)徙倚(xǐ yǐ)犊(dú)萋萋(qī)征蓬(péng)(2)教师强调读音:“皋” 读“gāo”,不读“háo”;“徙” 读“xǐ”,不读“tú”;“倚” 读“yǐ”,不读“qǐ”;“犊” 读“dú”,不读“zhú”;“萋” 读“qī”,不读“xī”;“蓬” 读“péng”,不读“féng”。
(3)学生齐读字音,教师纠正读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1)教师范读《野望》:“东皋 / 薄暮 / 望,徙倚 / 欲何 / 依。
树树 / 皆 / 秋色,山山/ 唯 / 落晖。
牧人 / 驱犊 / 返,猎马 / 带禽 / 归。
相顾 / 无 / 相识,长歌 / 怀 / 采薇。
”(2)教师范读《黄鹤楼》:“昔人 / 已乘 / 黄鹤去,此地 / 空余 / 黄鹤楼。
黄鹤 / 一去/ 不复返,白云 / 千载 / 空悠悠。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 鹤 楼崔颢
假期期间,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爆火,不少观众表示从这部动画电影中看到了“诗中盛景”“大唐盛世”。《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和高适来到江夏(今属湖北武汉)黄鹤楼,李白诗性大发,想在黄鹤楼题诗一首,但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他写下这样的感慨“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让李白也折服的这首《黄鹤楼》,到底有多厉害?
律诗结构
首联点题
写景叙事
转折变换
议论抒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题“野望”
写景
由静转动,由远及近
抒发情感
课堂检测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2. 《野望》中直接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人“望”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远景 静
近景 动
在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表现出浓浓的秋意的画面,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文学常识
中国三大名楼:黄鹤楼 “天下绝景”崔颢 李白都曾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 在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著称。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以王勃的《滕王阁序》著称。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年少聪慧,少而能诗,“意浮艳,多陷轻薄”。二十岁前后赴长安应试,一举高中,鲜衣怒马,辉煌一时。却因得罪权贵,无人举荐,仕途上晋升无望,于是辞官出走,将自己置身于风尘苦旅之中二十年。著有《崔颢集》。《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 首联交代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
古诗赏析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 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 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 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 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 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 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赏析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对尽 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 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 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 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 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 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 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 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 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第13课《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共3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岁始读书,多年来博览群籍,思通古今; 15岁学剑术,常于月下空庭舞剑啸吟,心雄万夫; 26岁这一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有一番惊人作为。
旅 程
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本站已到达:荆门山
荆门山
人生新起点
地理位置:位于湖北宜都西北,三峡尽头, 也是古时蜀与楚两大地域的交界处,俗称为“蜀 楚咽喉”。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韵律。 2.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3.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 他豪放不羁——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他自信张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他文采风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湖的留恋之情。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忆江南》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题湖上》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
五十岁自请外任的白居易将杭州视为自 己的晚年居所:
疏通六井 修筑湖堤
官为民,民爱官,与民同乐!
小结
本诗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生动传神 的西湖初春美景图,诗人置身其间,饱览 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抒发了诗人对 西湖的留恋以及喜悦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达方式:描写
移
动 山岭 随 原野 视 长江 入 荒原
角
激昂 喜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一、学教设计说明1.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同学收获不同的智慧。
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历史的情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欲,增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
2.教学模式“三环──五步”历史课堂改革综合教学模式“三环”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展示—课末知识升华“五步”即:导入新课—生生和师生交流自学内容—激发学生展示自我(提出问题、角色扮演、设置情境、影视资料、历史小品剧等多种手段)—小组合作收获智慧—达标测试二、学教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2.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充分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学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2.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五、媒体选择黑板、多媒体课件等六、学案设计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自学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
(2)能够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3)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自主学习】(1)结合课本第一段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课本内容完成长征的经过结构图,并能够结合示意图向其他同学讲解。
长征初期路线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知识网络】【课外学史】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体会一下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写一篇观后感。
【达标测试】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右图是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的会议中,属于在这一“征途”中召开的是( )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3.图中小楼里曾召开的会议,从事实上被确立了谁为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A.周恩来 B.朱德C.邓小平 D.毛泽东4.下列哪一词语能形象的概括这次会议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A.开天辟地B.焕然一新C.生死攸关D.光明前途某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体会长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
据此完成5-7题。
5.根据所学知识,“重走长征路”的正确路线是()A瑞金-遵义-吴起镇-泸定桥B瑞金-泸定桥-遵义-吴起镇C瑞金-遵义-泸定桥-吴起镇D瑞金-吴起镇-泸定桥-遵义6.下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的总结中,正确的是()A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7.下列的精神中,属于“长征精神”的是()①民主与科学的精神②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③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1—7 DCDCCCB七、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是采有“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把学生课前的学案自主学习,课上的交流学习、展示学习、教师引导学习、合作学习,课上的学案反馈学习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
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线教师一直认为课改与应试相矛盾的这一误区,也体现了新课标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先学后教、合作解疑、感悟提升一步步把学生引领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认从史出”“学史明智”的道理。
通过这节课我的最大感触是真正意义的一堂好课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感悟学习,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
八、课堂实录【课前准备】课前下发学生自学学案,让学生清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能够在目标的指引下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及对所学基础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调动学生搜集一些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影视资料以便课上更好的理解本课。
(见附件1)【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视频内容: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用无畏牺牲的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为此,我们更有理由去读懂长征,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长征吗?生:齐答想了解。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如果想要了解长征首先要知道长征是怎么发生的?结合学案自主学习(1)概括出长征的原因。
师:时间到。
哪位给大家回答一下。
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生: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
【生生与师生交流自学内容】师:回答正确,正是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那么长征的征途是怎样的?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小组间交流你们课下完成的学案中自主学习(2)、(3)、(4)内容,有什么疑问可以向老师提出。
师:出示板书。
【激发学生个体的展示】师:时间到。
请同学注意观察幻灯片长征路线动态图,哪位同学能结合自主学习(2)的内容讲述初期与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过程?生:1934年10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生: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师:两位同学讲述的很好,下面让我再一起回顾一下长征的路线吧。
出示幻灯中的长征路线。
师:长征初期党内暴露出哪些严重的问题急需解决?生: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师:正确。
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危险程度胜过强大的敌人,对此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请大家看有关遵义会议的影片。
师:影片中博古是怎样分析长征失败的主要原因?生:敌人力量的强大师:假如你是毛泽东在会议上针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节节失利的原因,你会做怎样的发言。
(小组间讨论)生1:假如我是毛泽东我会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的错误,而敌人力量的强大只是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节节失利的客观原因”生2:假如我是毛泽东我会说:“首先,我以博古的说法持反对态度,针对当前的情势我们现在不能与敌人硬打硬拼,应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
”生3:假如我是毛泽东我会说:“不能照抄照搬苏俄的模式,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抛弃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方式,重新选举新的军事领导核心”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究竟毛泽东作出了怎样的发言呢?会议最终做出怎样的决策呢?让我重新回到影片中去。
师:遵义会议的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可以结合学案中自主学习(3)内容回答)生: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补充,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好了,让我们学生继续到回到长征的经过中来,(长征经过课件)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江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10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师:那么请同学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生:正确领导、人民群众支持、红军坚定的意志、艰苦奋斗、发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师:长征胜利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结合学案自主学习4)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师:同学们请看学案中的知识网络,今天主要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遵义会议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其中本课的重点是遵义会议。
【小组合作收获智慧】师:我们常说:“学史可以明智”,其实学史的一种最高境界就是从史中获得智慧,那么怎样从中获得智慧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对已知的历史进行感悟与认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征一课,你从中又能获得哪些认识?下面小组间探讨长征的认识看哪组获得的智慧多。
(5分讨论,教师巡视)师:时间到哪组先来说一说?生A组:我们应该学习红军长征中发扬的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
师:也就是说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那么在今天长征神又有哪些体现呢?生:抗雪灾、抗震救灾、三峡工程、“神七”升天等。
生B组:中国的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程艰难而曲折,但我们也要清楚长征了只是中国革命一个小组成部分之后,中国的革命又经历了八年抗战和三年的国内革命战争。
也就是说,中国革命经历了艰难、曲折、漫长的过程。
生C组:南昌起、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从长征初期的节节失利到遵义会议后长征取得胜利,都说明了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是不行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革命要想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生D组:我们把长征中博古的军事指挥与毛泽东军事指挥的结果放到一起对比一下,不难看出正确的指挥和战略战术运用是否得当,一定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