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的缘起 第一讲《诗经》
第一章文学的缘起-第一讲《诗经》PPT课件
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
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
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
的失望心情。
-
19
三、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 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 单位。
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 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 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 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
9
3、农事诗
《豳风·七月》 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 首诗。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 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这首 诗就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 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各 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采采芣苢⑴,薄言采之⑵。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⑶。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⑷。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⑸。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⑹。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⑺。
-
21
四、《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1、抒情诗传统。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奠定了
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 创作。《诗经》中多数篇章是抒情言志之 作,只有少数叙事的史诗,这开辟了中国 诗歌的抒情传统,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 主要形式。
《诗经》
-
1
一、《诗经》概说
1、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
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 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 《诗经》。 2、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 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 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 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 的乐歌总集。
先秦文学讲义第一章-诗经
先秦文学讲义第一章-诗经-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古代文学(一)课程教案(参考格式)注:1. 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概说一、简介1、性质: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名称:先秦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称《诗经》。
后代又有称作《三百篇》者。
3、篇数:305篇,另有有目无辞的笙诗。
4、组成:风、雅、颂。
风包括15“国风”,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计305篇(不含笙诗)。
5、时限: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
6、地域:国风中的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其他13国风在黄河流域,雅是朝廷的,颂是周、鲁、宋的宗庙音乐。
7、作者(略)二、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采诗的目的是什么《汉书·艺文志》:“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采诗说是可信的。
因为诗经①产地广阔,单就国风而言,就占有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②古代交通不便;③语言不通。
不经过有意识地采集、翻译、整理,不可能产生今天这样体系完整的集子。
采诗是指“国风”而言。
而颂诗和雅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
所以诗经的收集有两个来源,即采诗和献诗。
三、删诗说此说最早见于《史记》,其《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之礼仪……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此不信有二证:1、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可见他看到的与现在的本子篇目大体相同。
第一讲:《诗经》
现代学者的普遍意见
风 「风土之音曰风」, 15国风共160篇,是带有 15国风共160篇,是带有 地方色彩的民歌. 雅 「朝廷之音曰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 「朝廷之音曰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 京师所在地域的音乐. 京师所在地域的音乐. 大雅,小雅也是根据音乐 区分.篇幅长,节奏繁者为大雅,篇幅短,节奏 简者为小雅. 颂 「宗庙之音曰颂」,周(31),商(5),鲁 「宗庙之音曰颂」,周 31),商( 颂(4)共40篇,是宗庙祭祀时唱的赞歌. 40篇
21
兴——发端联想法 ——发端联想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 寐求之.(《周南关雎》 寐求之.(《周南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 家. (《周南桃夭》) 周南桃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秦风蒹葭》 方.(《秦风蒹葭》)
4
(4)原始诗歌的内容:原始宗教,部落战争,劳作, 情歌等 《吴越春秋》所载《弹歌》: 吴越春秋》所载《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古肉字) 《礼记郊特牲》所载《蜡词》: 礼记郊特牲》所载《蜡词》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5
1,《诗经》的名称 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先秦时期的一部古书籍,但在当时一些 诗经》 文献提到它时,只称它为" 文献提到它时,只称它为"诗",如"诗云:"'战战兢 ,如"诗云:"'战战兢 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 子!"或者"诗三百",如《论语为政》 子!"或者"诗三百",如《论语为政》:"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为《诗经》 305篇,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为《诗经》共305篇, 所以称为"诗三百" 所以称为"诗三百",是就它的篇数而来的,称其概数. "诗经"之名始于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 诗经"之名始于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 非常重视,曾经用它作为教材来教育学习生,《论语》 非常重视,曾经用它作为教材来教育学习生,《论语》中 屡次出现提到《诗经》 屡次出现提到《诗经》的句子,于是,这部作品与孔子的 关系密切起来.到了汉武帝时,为了统一思想,便抬高了 孔子的地位,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的地位,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把儒 家看作至高无上,并把《诗经》 家看作至高无上,并把《诗经》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从此 便有了"诗经" 便有了"诗经"这个名称.
《诗经》第1讲
➢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开
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
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赋:反复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也”。
诗三百皆有曲调。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 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 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诗有“六义”: • 风雅颂 • 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风》(160篇):“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 ➢ 题材: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
1.中国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的起源。 2.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3.绝大部分作者已无法考证,相传是由尹吉 甫采集,孔子编订。 4.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 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 所以由其传诗。
➢ 《诗经》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有311篇,现存305篇。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 春观草木情。回溯华夏文明的源头,从《诗 经》开始。当代作家王安忆曾这样说:“《 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文字之河。我 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
,接受其哺养。”
《诗经》
“不学《诗》,无以言。”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
《诗经》
➢ 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多为贵 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 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 其统治危机。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目录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目录第一章文学的缘起1《诗经》选读.七月.桃天.葛生.柏舟2.屈原与禁辞.精颂湘夫人3.远古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4.《左传》选读,齐晋寨之战,烛武很秦师5.三国策,赵威后问齐使6.《论语》十则7.《孟子》二则.寡人之于国也.舜发于吠亩之中8庄子丶逍遥游(节选)第二章汉魏的气度1.汉乐府与《饮马长城窟行》2,古诗十九首与《行行重行行》3,中记与《李将军列传》4.曹操与《短歌行》5.陶渊明与《桃花源诗井记》6.千宝与《干将莫邪潮7.江海与《别赋》第三章唐代的气象1.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2.李白诗二首.蜀道难.将进酒3.杜甫诗二首.登高-朋人行4.韩愈与《进学解》5.白居易与《长恨歌6.李商隐诗二首.晚晴.锦瑟7.唐传奇与《蜀客传》第四章宋元的琴瑟1.柳永与悔词,雨霉铃,八声甘州2.李活照与婉约词,凤凰合卜,忆欧箫3.苏鞋与词的创新.水调歌头.念奴娇4.辛弃疾与豪放词.破阵子丶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马致远与元曲越调天净沙秋思6.关汉卿与《窦娥冤》7.王实甫与《西厢记第五章元明清的小说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曹雪芹与《红楼梦》第六章现代乐章1.鲁迅与《狂人日记2.朱自清与《荷塘月色》3.徐志摩与《雪花的快乐》4.戴望舒与《雨巷》5.曹黑与《雷雨》6.茅盾与(子夜》7.沈从文与《边城》8.老合与《茶馆》9.北岛与《回答》10.工蒙与《风筝飘带》11.汪曾祺与《陈小手》12.史铁生与《我与地坛13.余秋雨与《道士塔》14.残雪与《山上的小屋》第七章常用应用文书写作1计划2.总结3.调查报告4.实践报告5.读书笔记6.一般书信7,申请书8求职信9.请柬贺信11.毕业论文。
大学语文第一讲 《诗经》
雅
大雅 周颂
颂
商颂
鲁颂
大雅3l篇,小雅74篇,共105篇作品。大雅
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少数是东周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西周晚 期作品。大小雅的作者。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包括“周颂”3l 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周颂是西周初期的作品;鲁颂是春秋中叶鲁 僖公时的作品,都是颂美鲁僖公的;商颂大 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删诗说
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 司马迁:“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 礼义者。”(《史记· 孔子世家》) 该说不可信。《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 纪中叶,不会在孔子出生以后;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 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 的本子。 更重要的反证是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 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 相同。其时孔子刚刚八岁,显然是不可能删订《诗经》的。
《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的划分是由于题材、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 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左· 成公九年》范文子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 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 水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 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成正声。 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问题
《诗经》的核心是什么?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爲?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第一章《诗经》
③硕人敖敖,说(shuì)于农郊。四牡有 骄,朱幩(fén)镳镳(biāo )。翟茀(dí fú)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美人身材高挑,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 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jiáo)上,华 车徐驶往朝堂。大夫朝毕该早退,别教卫 君太辛劳。
④河水洋洋,北流活活(guò )。施罛 (gū)濊濊(huò ),鳣鲔(zhān wěi ) 发发(bō )。葭菼(jiā tǎn)揭揭,庶姜 孽孽(miè),庶士有朅(qiè )。
二、《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 现实主义精神——“风雅”精神。
第二,推动后世诗人重视民歌,从民间 文学汲取营养的思路。
第三,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 表现的基本手法。
第四,建立抒情诗的传统。
作业
1、 课后请搜集自己家乡的民歌。
2、背诵《硕人》中描写庄姜美貌的
河水一片白茫茫,哗哗奔流向北方。撒开 鱼网呼呼响,鳣鲔泼泼跳进网,两岸芦苇 高高排成行。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 真雄壮。
关于《硕人》创作意图的讨论
《左传·隐公三年》记载 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 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 所为赋《硕人》也。”
《毛诗序》:“闵庄姜也, 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 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 国人闵而忧之。”
诗句及《采薇》的最后一章。
3、完成同步练习册的相应习题。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第一讲先秦文学 诗经
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神话如:《共
工怒触不周之山》(见于《淮南 子· 天文训》)《女娲补天》(见 于《淮南子· 览冥训》)《夸父逐 日》(见于《山海经· 海外北经》) 《精卫填海》(见于《山海经· 北 山经》)《后羿射日》(见于《淮 南子· 本经训》)《鲧禹治水》 (见于《山海经· 海内经》)
中国古代神话在我国美学史上也做
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表现悲剧 美和崇高美方面,它们对后世艺术 起了示范和奠基的作用。
4、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斗争精神
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进 步作家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与神话中的精卫、 刑天产生共鸣,激发了“大济苍生” 的志向。
3、《诗经》的形式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诗经》
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四字一句, 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 早期形式。但它又常常突破四言的 格局,长短参差,灵活自由,错落 有致,节奏自然。
《诗经》中多种多样的句型,可以
说是后代各种诗体发展的滥觞。此 外,《诗经》还善于运用章句的重 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 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颂”本身是一种乐歌,供王侯
祭祀宗庙时用,共40篇,内容基 本上是歌功颂德之作。“风”和 “雅”中的民歌是《诗经》中最 有价值的作品。
2、《诗经》内容: ①反映爱情与婚姻问题 ②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 ③反剥削,反压迫
④揭露、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
生活 ⑤反映劳动生活和对国家、民族的 热爱
一、 古代神话和歌谣
产生原因: ①生产力低下,缺少知识;②要 求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如对风、 雨、洪水等自然现象的解释;③渴 望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 敌人。
1、
第一讲《诗经PPT课件
5、求爱说: 近代学者余冠英:“这篇似是
情诗,男或女词。” 琼瑶《窗外》主题曲《在水
• 女子待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祝贺女子成婚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 “兴者,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 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野有蔓草,零露漙 (tǔan)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ráng)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悼亡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反战的哀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不期而遇的喜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章诗经详解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1.《毛诗序》 “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2.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 散, 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 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3.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 4.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 末章变调。”
《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 容?”
(3)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数 量
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卫风·氓》
《庸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 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还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 决定了这些恋歌的健康、乐观的基调。
祭祀诗、农事
❖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 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 腾;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谷的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 然法则;“达帝功”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这首古乐总 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歌有舞,“投 足”是一种舞姿,手里拿着牛尾,象征着耕作的动作。
鉴赏要点2
❖ 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
运用了对比写法。
女主 人公
婚前生:活幸福。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性格热情、温柔、纯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受尽屈辱。“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中国文学史诗经介绍
《诗经》插图
删诗说 献诗说
采诗说
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 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与礼义 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献诗说
《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弭 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瞽献曲,史献诗,师箴,瞍赋,矇 诵。
《国语》(晋语六)载:“于是乎使工 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四、歌颂祖先创业的史诗 和古老的祭歌
《生民》 • 讲述后稷诞生的神奇。
《公刘》 • 歌颂周远祖公刘率部落从邰迁豳之事。
《绵》 • 写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其部落从豳迁岐山的
过程,这是周部落再次创建国家。
《皇矣》 • 记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争事迹。
《大明》 • 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战绩。
五、反映恋爱、婚姻生活的诗 篇
1.起象征、联想、比拟作用
• 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桃之夭 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
• 如《秦风·蒹葭》
3.其协调韵律作用
• 如《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 复沓
(又叫复叠、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 法,也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各章的 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 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 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汉书•艺文志》
赋诗言志
《国语·晋语四》:秦伯赋《采菽》,公子赋 《黍苗》……秦伯赋《鸠飞》(实为《小 雅·小宛》“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公子赋《河水》,秦伯赋《六 月》。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哭秦廷,秦王赋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第一章 先秦《诗经》重点讲义资料
第一单元先秦诗歌之《诗经》教学目标:1、《诗经》文学常识介绍;2、《诗经》的表现手法;3、《硕人》、《采薇》、《子衿》的作品赏析。
教学重点:1、理解赋比兴手法的含义;2、掌握《硕人》、《采薇》、《子衿》字词及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导入语:《诗经》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着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长达500年岁月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言辞质朴、淡雅,艺术形象清纯简约,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貌一、成书及篇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所整理过的书称为“经”,才确定《诗经》的名称。
《诗经》产生的地域,约在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一带的地方。
在漫长的岁月中,广阔的地域里,产生了这么多诗篇,是谁、又是怎样把它们搜集、编订成为一本诗集的呢?根据古代文献,说周代设有采诗的专官,官名叫做“行人”或“酋人”,到民间去采诗。
二、《诗经》的收集及流传:一)关于收集:1、“王官采诗说”:政府出面收集诗歌。
《汉书·食货志》:周代设有采诗的官员—“行人”或“酋人”,农忙的时候在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查阅,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春秋时代,诸侯之间交际频繁,通常外交家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加强外交辞令,常常引用诗歌的章句,来表达本国或自己的态度和希望,使其语言含蓄婉转而又生动,这就形成了当时上层人物学诗得风气。
周诗可能在春秋士大夫赋诗言志的普遍要求下,乐工不断的加工配乐,逐渐集结为一本教科书。
2、“孔子删诗说”:遭到普遍怀疑,汉代认为孔子删定《诗经》,但在孔子时代已有与今天流传的《诗经》版本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左转》中所引用的95%的诗篇都见于《诗经》,可见春秋时期,《诗经》已有固定的教本了。
第一章诗经及中国诗歌的起源精品PPT课件
考试时间
5月12日(第13周)下午15:00—17: 00
2101(国贸07-1,2,3) 2202(旅游07-1)
本章学习要点:
什么是诗歌 诗歌起源说 诗经与中国诗歌起源 诗经概说
通过《秦风·蒹葭 》的学习,对《诗经》中
的爱情诗歌产生较深入的了解。
什么是诗歌
1、诗歌是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
层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 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首两句借 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 追寻“伊人”。
第二层,每章后四句。描述追寻 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 象迷离。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 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
写作特点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 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 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心 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 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 人”一遇。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 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 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
写作特点
2.重章叠 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 的重章叠句形 式,不仅有回 环往复、一唱 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 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新颖译文:
2、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 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 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 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 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 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 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第一讲
《诗经》"六义" 诗经》 六义"
风——声调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 声调 音乐 . 雅——典范的音乐,把王畿之乐看 典范的音乐, 典范的音乐 作是正声. 作是正声. 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 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 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赋——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朱熹《诗集传》 赋者 敷也, 赋者, 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也, 事而直言之者也" 敷陈其 事而直言之者也" . 比——比喻之意. 比喻之意. 比喻之意 以彼物比此物" 朱熹 "以彼物比此物". 兴——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 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 铺垫. 铺垫. 朱熹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辞".
2,诗歌分类: 诗歌分类:
从性质上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 从性质上分有抒情诗,叙事诗, 诗; 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歌谣 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 等; 从押韵上分有有韵诗和无韵诗. 从押韵上分有有韵诗和无韵诗. 中国诗歌又可分为旧诗和新诗,旧诗 中国诗歌又可分为旧诗和新诗, 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GUAN! GUAN! CRY THE FISH HAWKS Guan! Guan! Cry the fish hawks on sandbars in the river: a mild-mannered good girl, fine match for the gentleman. A ragged fringe is the floating-heart, left and right we trail it: that mild-mannered good girl, awake, asleep, I search for her. I search but cannot find her, awake, asleep, thinking of her, endlessly, endlessly, turning, tossing from side to si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对于赋、比、 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他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序》)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 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 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 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 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深沉执着的恋歌。此类作品或歌颂对爱情 的忠贞,专一,展现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或 表现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着追求; 或抒发求偶不得的失意、惆怅。揭示了在礼法干 涉下的不自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 《卫风· 伯兮》、《王风· 君子于役》 这两篇写 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开后代“思妇闺怨诗”的先 河。 《鄘风· 柏舟》:
(2)、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 食货 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 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 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 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 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 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 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3)、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 《论衡· 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 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 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 。
二、《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 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 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 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 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周民族史诗 《诗经· 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 明》,记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 些传说和英雄事迹。
1、抒情诗传统。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奠定了 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 创作。《诗经》中多数篇章是抒情言志之 作,只有少数叙事的史诗,这开辟了中国 诗歌的抒情传统,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 主要形式。
7、《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 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风》诗共有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 统治地区的音乐。《雅》诗共105篇,按音 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 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 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 《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 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再说兴。“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 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 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 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 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 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 况: 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 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 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 桃 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 蒹 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 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 的失望心情。
3、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 节南 山》“家父作诵”,《小雅· 巷伯》“寺人孟子,作 为此诗”,《墉风· 载驰》据《左传· 闵公二年》所 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 难确考。 4、产生的地域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周颂》出于镐 京,“二雅”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东周都 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十五国风”,其名 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豳风》和“二南” (《周南》、《召南》)尚难确指。总之,《诗 经》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
三、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 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 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 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 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 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 的效果。
8、用诗和传诗: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 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 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 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 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 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辕固 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 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 家传授《诗经》。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明谢榛说: “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 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可见用赋之 广。 当然,在《诗经》中更为出色的还是比兴。先说 比。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 有时单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 硕人》写 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种写法千百年来脍炙 人口,并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赋》 中用了“惊鸿”、“游龙”、“秋菊”“春松” 之喻写洛神体态之轻盈,盖借鉴于此。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之 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之!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 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之!
(三)痛苦哀伤的悲歌。《诗经》中的“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 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揭露了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倾 诉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这些诗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表现了 一定的民主和平等的精神。 卫风· 氓(méng) 氓之蚩蚩(chīchī),抱布贸丝。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②送子涉淇 (qí ),至于顿丘。③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④将(qiāng)子无怒, 秋以为期。⑤ 乘彼垝(guǐ)垣,以望复关。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⑦既见复关,载 笑载言。⑧尔卜尔筮 (shì ),体无咎言。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⑩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⑴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⑵于嗟女兮,无 与士耽!⑶士之耽兮,犹可 说(tuō)也。⑷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⑸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⑹淇水汤(shāng) 汤,渐 (jiān)车帷 裳。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⑻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⑼ 三岁为妇,靡(mǐ)室劳矣;⑽夙(sù)兴夜寐,靡有朝矣。21言既遂 矣,至于暴矣。22兄 弟不知,咥(xì )其笑矣。2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24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25淇则有岸,隰(xí )则有泮。26 总角之宴,言笑 晏(yàn)晏。2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28反是不思,亦已焉 哉!29[1]
《诗经》
一、《诗经》概说
1、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 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 士”(《汉书· 武帝纪》),崇《诗》为经,称 《诗经》。 2、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 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 子· 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史记· 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 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 的乐歌总集。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1、《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 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 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第一座里程碑。 2、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 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 作的基本手法。
二、颂歌和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 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 多歌功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 《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 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
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 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 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 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3、农事诗 《豳风· 七月》 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 首诗。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 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这首 诗就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 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各 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4、感伤诗 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⑪,彼稷之苗。行迈靡靡⑫,中心 摇摇⑬。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⑭?
Fra bibliotek(1)热情奔放的情歌。 此类作品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可意情人 的热切思念,或描绘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 蜜,洋溢着一派欢快热烈的情调。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⑪,在河之洲⑫。窈窕淑女⑬,君 子好逑⑭。 参差荇菜⑮,左右流之⑯。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⑰。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⑱。悠哉悠哉⑲,辗转 反侧⑳。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⑵。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