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的缘起 第一讲《诗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 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 感的变化。如《周南· 芣苢》 : 采采芣苢⑪,薄言采之⑫。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⑬。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⑭。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⑮。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⑯。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⑰。
四、《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之 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之!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 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之!







(三)痛苦哀伤的悲歌。《诗经》中的“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 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揭露了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倾 诉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这些诗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表现了 一定的民主和平等的精神。 卫风· 氓(méng) 氓之蚩蚩(chīchī),抱布贸丝。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②送子涉淇 (qí ),至于顿丘。③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④将(qiāng)子无怒, 秋以为期。⑤ 乘彼垝(guǐ)垣,以望复关。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⑦既见复关,载 笑载言。⑧尔卜尔筮 (shì ),体无咎言。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⑩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⑴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⑵于嗟女兮,无 与士耽!⑶士之耽兮,犹可 说(tuō)也。⑷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⑸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⑹淇水汤(shāng) 汤,渐 (jiān)车帷 裳。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⑻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⑼ 三岁为妇,靡(mǐ)室劳矣;⑽夙(sù)兴夜寐,靡有朝矣。21言既遂 矣,至于暴矣。22兄 弟不知,咥(xì )其笑矣。2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24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25淇则有岸,隰(xí )则有泮。26 总角之宴,言笑 晏(yàn)晏。2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28反是不思,亦已焉 哉!29[1]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⑮。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5、征役诗 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诗经》中的征役诗,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我徂东山,慆 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 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 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 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 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 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 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 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 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 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 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 其马。亲结其缡, 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二、颂歌和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 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 多歌功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 《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 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

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 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 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 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1、抒情诗传统。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奠定了 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 创作。《诗经》中多数篇章是抒情言志之 作,只有少数叙事的史诗,这开辟了中国 诗歌的抒情传统,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 主要形式。

3、农事诗 《豳风· 七月》 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 首诗。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 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这首 诗就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 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各 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4、感伤诗 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⑪,彼稷之苗。行迈靡靡⑫,中心 摇摇⑬。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⑭?

8、用诗和传诗: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 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 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 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 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 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辕固 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 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 家传授《诗经》。
《诗经》
一、《诗经》概说


1、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 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 士”(《汉书· 武帝纪》),崇《诗》为经,称 《诗经》。 2、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 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 子· 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史记· 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 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 的乐歌总集。



再说兴。“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 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 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 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 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 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 况: 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 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 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 桃 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 蒹 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 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 的失望心情。





(2)、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 食货 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 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 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 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 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 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 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3)、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 《论衡· 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 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 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 。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对于赋、比、 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他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序》)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 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 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 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 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1、《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 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 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第一座里程碑。 2、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 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 作的基本手法。


5、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三 颂”最早,有人研究说《商颂》是商代的作品。 6、《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三百来源和编 订,先秦古籍无明确记载,历来有三种说法: (1)、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 语· 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 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 的作品。





(1)热情奔放的情歌。 此类作品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可意情人 的热切思念,或描绘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 蜜,洋溢着一派欢快热烈的情调。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⑪,在河之洲⑫。窈窕淑女⑬,君 子好逑⑭。 参差荇菜⑮,左右流之⑯。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⑰。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⑱。悠哉悠哉⑲,辗转 反侧⑳。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⑵。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明谢榛说: “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 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可见用赋之 广。 当然,在《诗经》中更为出色的还是比兴。先说 比。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有时单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 硕人》写 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种写法千百年来脍炙 人口,并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赋》 中用了“惊鸿”、“游龙”、“秋菊”“春松” 之喻写洛神体态之轻盈,盖借鉴于此。

二、《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 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 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 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 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周民族史诗 《诗经· 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 明》,记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 些传说和英雄事迹。




7、《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 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风》诗共有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 统治地区的音乐。《雅》诗共105篇,按音 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 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 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 《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 祭祀的乐歌。共40篇。

三、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 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 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 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 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 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 的效果。



(2)深沉执着的恋歌。此类作品或歌颂对爱情 的忠贞,专一,展现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或 表现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着追求; 或抒发求偶不得的失意、惆怅。揭示了在礼法干 涉下的不自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 《卫风· 伯兮》、《王风· 君子于役》 这两篇写 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开后代“思妇闺怨诗”的先 河。 《鄘风· 柏舟》:



3、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 节南 山》“家父作诵”,《小雅· 巷伯》“寺人孟子,作 为此诗”,《墉风· 载驰》据《左传· 闵公二年》所 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 难确考。 4、产生的地域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周颂》出于镐 京,“二雅”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东周都 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十五国风”,其名 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豳风》和“二南” (《周南》、《召南》)尚难确指。总之,《诗 经》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