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乐学思想
“乐学教育”的教学理论探讨
![“乐学教育”的教学理论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fd6317dfd0a79563c1e72d9.png)
“乐学教育”的教学理论探讨摘要:“乐学”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
乐学之巅是学乐,乐学是状态,学乐是境界。
“乐学教育”即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出发,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转变。
正文:“乐学”一词,最早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乐律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
”此词初指有关音乐的学问,后来则有“学科”的意味。
“乐学”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
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
“喜欢”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
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
朝鲜学者于1493年用汉文写了《乐学规范》一书,其后一百多年,朱载堉在其所著《乐学新说》(1603年)中亦采用了此词。
自萧友梅1927年出版《普通乐学》一书之后,不少音乐家便把“乐学”的内容和西洋的“音乐基本理论”等同起来,如应尚能的《乐学纲要》(1935年)和郑志的《越学大纲》(1936年)等。
我国古代的“乐学”固然包括音乐常识和技术理论层面的内容,但无视历代先贤对于音乐所作的大量的宏观论述,认为乐学仅仅“基本上略同于现代的‘基本乐理’”,这类目前中国音乐界流行的看法,既不符合我国传统乐学的观念,也不符合已有一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世界音乐学学术潮流。
中华民族的子孙应当继承先贤的优秀传统,顺应世界音乐学学术潮流,不拘泥于失之偏颇的陈见,把音乐的宏观理论视为“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学之巅是学乐,乐学是状态,学乐是境界。
乐学与学乐是快乐的词句,听起来是悠闲、舒畅,带着幸福的触感。
这漫长的一生,不管我们理想是什么,都注定要追随幸福而去。
幸福就像太阳,在我们心中散发着光芒,我们始终追着幸福奔跑。
因此,为了幸福我们要做自己的精神贵族,一切自然而自然,遵循生命的节奏,在乐学中过一种绿色的生活。
有关乐学的感悟
![有关乐学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1a7e1c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f.png)
有关乐学的感悟
乐学是一种追求知识、热爱学习的态度,它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以下是我对乐学的感悟:
首先,乐学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时,我们会更加专注于学习,更加努力地追求知识。
这种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的道路。
其次,乐学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
当我们享受学习的过程时,我们会更加热爱学习,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这种享受可以让我们更加快乐,更加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最后,乐学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学习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乐学则是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
当我们以乐学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时,我们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充实、更加自信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总之,乐学是一种积极、享受、人生的态度。
它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让我们更加热爱学习、追求知识。
同时,乐学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浅谈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浅谈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437cada5a2161479171128fc.png)
浅谈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摘要】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才能做得最好。
只有乐于学习才能把学习学好。
【关键词】苦学;乐学;主动学爱因斯坦说:“只有喜欢才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喜欢学习,乐于学习。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老师更应该培养“以学为乐”的精神。
以乐趣引进门,再一步一步地发展为自觉性,最后升华到“以苦为乐”的最高境界。
如何培养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呢?一、寓教于乐,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天真活泼,“游戏式教学法”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这种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编成游戏,用教具、学具去进行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动作表演出来,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安排,让学生在游戏中动脑动手动口。
生动活泼的学习知识,理解概念训练技能,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表演数字歌”:指导初入学儿童掌握数字特征,书写要领;“找朋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受到团结协作的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由对学习形式的兴趣,逐渐转向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
据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趣味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循环小数,往往要经过多次商数,才能找到循环节,稍有疏忽,就难以寻准循环节,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这时我鼓励学生:“谁耐心计算,谁就能找到有趣的规律。
”学生计算出:1-11=0.9 2-11=0.18 3-11=0.27 4-11=0.36 5-11=0.45 …… 9-11=0.811-9=0.1 2-9=0.2 3-9=0.3 4-9=0.4 5-9=0.5 ……8-9=0.8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规律:一个分数的分母是11,分子与9相乘的积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分母是9的分数,分子是几,循环节就是几。
挖掘出知识的规律性,不仅使学生得到乐趣,而且提高了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为培养他们学习的刻苦性提供了稳定的心理因素。
二、消除心理障碍和不良习惯,培养饱满的求知情绪饱满的情绪是乐学的具体体现,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孔子“乐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乐学”思想的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3ea83abc77da26925c5b047.png)
孔子 “ 乐学 ”思想 的现代意义
宋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华 东师 范大 学 课 程与 教学 研 究所 ,上 海 2 0 0 0 6 2 )
摘 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强调新课改的今天,中国传统的教育面・ 临一定挑战,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教育,却发现其实古 代的许多教育理念,不但没有过 时。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 出更为迷人的风采 ,也为今人推开 了一道更为宽阔的大门。孔子的 “ 乐学’ ’恩想 即是 如此 。应 该说 ,它对 数 千年后 的 我们有 着 不可 估 量的 启迪作 用 。 关键 词 :孔子 ; 乐学 ;教 育思 想;现 代 教 育
乐教 ”。学生每 天学习的内容都是考试 要考 的科 目,无暇顾及其他 , 所 以很有可能学生的学 习仅限于应付考试,而不是发 自内心的希望学 习,而且他们也没有时 间学习自己喜欢的科 目。教师也是如此,为 了 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 的成绩就一味地强调 “ 死学 ”要求学生死记硬 背,不强调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注重和学生的交流 。以上这两点严重 阻碍 了 “ 乐学 ”教育思想成为教学实践的主角 ,让 “ 乐学 ”思想难 以 投入 实 践 。
3 “ 乐学”思想 的现代意 义 中国当代学校 教育、课堂教学常常讲究一个严肃 ,庄重的教学气 氛,似乎唯有如此才符合师生之礼,教学之道。这就使 苦读往往流于 形式,表 面化 。因为成功的求学者都知道,如果每天正襟危坐 ,上刑 般的苦学,那实 际学 习效果其实是事倍功半的。从生理学和认识论 的角度来看 ,人在精神愉悦的时候,大脑皮层脑细胞处于相对兴奋状 态 ,精 神最集 中,反 应最机敏 ,思维最恬跃 。如果此时 处于学习进 程 中,整个人由脑 到心到 四肢百骸都 畅通无阻 ,呈现出一种开 放的状 态 ,那么吸收知识的速度则是事办功倍的,学 习效果也就达到了孔子 以要 强调 “ 乐学”。 所提倡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中这 “ 乐之者” 孔子认为学 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要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去学习, 的最 佳 学 习境 界 同时学习时应该会产生快 乐的情绪 。这一点在孔 子的得 以门生颜回的 我认 为 “ 乐 学 ”的 现代 意 义有 一 下 几 点 : 身上 体现的淋漓 尽致 ,他是 “ 乐学 ”一个 典范 。孔子 曾赞扬他 日: ( 1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 “ 乐教”,发挥情感管理的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 陋巷 ,人不堪 其忧 ,回也 不改 动力功 能,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 乐。贤哉 ,回也 !”。 《 礼记 ・ 学记》也正面阐述 了善学者乐学思 学生在快 乐的情绪及气氛中学习,不仅能学得积极 主动 .而且能学得 想 ,发展 了孑 L 子关于学习活动本 身应该是快乐之事的观 点,日: “ 故 生动活泼,富有高效性及创造性 ,使聪 明才智得到充分施展。 君子 之于学也 ,藏焉修焉,息焉游 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 ( 2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心理学证明当人处于愉快的精神 友而信其道,是 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状态中时,精神最为集 中,能够激发全 身心投入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学 当然要快乐的学习不仅 要靠学 习者 自身 ,教师的 “ 乐教 ”也同样 习中 出 现 的 各种 困难 的 勇 气 , 其 学 习 的 效率 是 事 办 功 倍 , 学 习 的效 果 重要 ,孔 子在其 “乐学 ”思想 中同样强调 了教 师 “ 乐教 ”的重要作 也最佳。强调 “ 乐教 ”,倡导快乐学习的情绪与气氛,可以为学生在 用 。他强调: “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应 该发挥 教学活动 中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 积极的主导作用 ,认为教师 自己做到乐学、乐教 ,才能促进 学生的乐 ( 3 )有助于学生形成 良好 的学习态度和 习惯,只有 当学生达 到 学 。教师不仅要乐教,还要善教 。简单地说,孔子身上有一种 “ 向师 “ 乐学 ”的 境 界 ,才 能 以学 为 乐 , 遇 苦 不苦 ,苦 中求 乐 ,表 现 出 正 确 力 ”,在 乐教”方面,他 为我们 作了很 好的典范在 《 论语 ・子罕 》 的“ 苦乐观 ” “ 乐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 乐的情绪体验,可以 篇里 ,孔子弟子颜回曾云: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 以文,约我以 为学生形成 良好的学习态度提供必要的情感基础 。这正是学生应有的 礼 ,欲罢不能。”记述了孔子乐教、善教的实践活动 。 正确态度和我们对学生应努力加 以培养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以来,我 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日益严 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 2 “ 乐学 ”思想实施的困境 内,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现代教育改革所必 在孔子提出乐学思想后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 乐学 ”思想不断完 乐学”教 育思想,尤其是在教 育领域大力 善,不断丰富 ,在古代教学实践 中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在我 须解决的根本 问题 。弘扬 “ 倡导快乐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必然 。孔子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 国教育思想史上 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 乐学 ”思 慧之光。即使在 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很 多教育思 想虽然源源不断地流淌 了数千年,却一 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 中, “ 乐学”教育思想也很难成为教学的主角。而 想对我们的现在 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是 引导现代教育正确发展 的重 长期 占据 中国教 学实 践主导地位 的恰恰是 与 “ 乐学 ”相对 立的 “ 苦 要 灯 塔 。 参考 文献 学 ”思想。那么,乐学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为什么却始终没有形成磅 礴之势昵 ?我认为这和乐学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1 . 藏梅.中国传统 “ 乐学” 思想今探.【 J 】 . 郑 州牧业 工程 高等专科学 首先 ,乐学是建立在情感基 础上 的教育 ,一旦涉及情感,教育就 报 , 2 0 0 2 ( 0 4 ) . 变得很难控制。情感是人 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心理现象 ,虽然它始终 2 . 吴静 . 学 习 即快 乐,教 育 即发展 . [ J 】 . 中国科 学教 育, 2 0 0 5 ( 1 1 ) . 伴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有着一个长期而缓慢的 3 . 张 召琪. 孔 子 的教 育 思 想 及 其 对 现 行 教 育 的 启 示 .【 J ] . 中国 科 技 信 过程 ,人们无法轻而易举的控制情感 。这是有关乐学思想数千年来整 息, 2 0 0 5 ( 1 5 ) . 体 发展缓慢 ,有时甚至裹足不前 ,难 以成为社会教 育思想主流的直接 4 . 李如密. 孔子的乐学思想和乐教精神. 【 J 】 . 江西教育科研, 1 9 9 2 ( O 4 ) . 原因。它严重地影响 了 “ 乐学”思想 的发展,造成 了该思想 虽源远流 5 . 马荣华. 孔子 “ 乐教 ” “ 乐 学” 思 想 的 现 代 和 谐 运 用 .[ J ] . 决 策探 长却长期 “ 曲高和寡”的局面。 索, 2 0 0 9 ( 0 1 ) . 其次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环境 中,学生和老师很难做到 “ 乐学 、
“乐学”思想浅论
![“乐学”思想浅论](https://img.taocdn.com/s3/m/7a8793390066f5335a812170.png)
■高校之窗二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层层深入,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把乐学作为了治学的最高境界。
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述而》),孔子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育情境和氛围,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好之”与“乐之”其实是相互依存的,要想把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首先必须得对它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投入之后,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首先,要有好学的精神,孔子对自己的好学精神是很欣赏的,《论语公治长》中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谈到好学的标准时,他这样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的言传身教也熏陶了弟子,《论语子张》中子夏进一步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子夏觉得所学成功的最佳方法,就是每日求新知,固守旧习。
当学习从起初的兴趣发展到渐入佳境的情趣时,孔子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学习的快乐达到了高峰。
孔子不仅自己如此,更是把这种快乐的学习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在教授之中,他既善于引据往古经典,又善于比附当下食物,授课生动,引人入胜,使学生对学习有“欲罢不能”之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种和谐而又生动的气氛中接受和掌握知识。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这种启发诱导的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出现“打主意”一词,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个词,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更多带“打”字的动宾词组,并让他们分析不同词组里“打”字的不同含义。
于是学生会有可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词,如:打球是玩球,打伞是撑开伞,打井是掘井、挖井,打毛衣是编织毛衣,打水是接水、灌水,打车是叫车、要车。
浅谈如何使学生“乐学”
![浅谈如何使学生“乐学”](https://img.taocdn.com/s3/m/f85b664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d.png)
浅谈如何使学生“乐学”
“乐学”是一种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用来帮
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使得学习变得更有趣。
要使学生乐学,教师需要采
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变得更
有乐趣。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学习任务、资源和支持等,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挑战,而且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
多的兴趣点和方向,以及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
成就感。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而且还能在学习过程
中产生乐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进行定制,为学生提
供学习环境、任务和资源,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并能
够获得更好的成果。
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
助于学习氛围的良性发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分享知识
以及相互督促,以促进学习的进步。
同时,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也能够加强
彼此的互动,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乐趣。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意学习的游戏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乐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乐学”](https://img.taocdn.com/s3/m/159f23acf524ccbff1218494.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乐学”中学语文内容摘要:本文谈了几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快乐教与学的浅见,重申古希腊学者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的观点,并将之归纳为两点:一是实施寓教于乐的条件;二是实施寓教于乐的艺术方法。
并从语言艺术,绘画艺术和表演艺术三个方面重点论述。
关键词:寓教于乐效率模式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原则。
今天,这个原则,对我们的启发仍很大。
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运用现代的各种教育方式激发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
寓教于乐突出了“乐”,提倡的是愉快教学法。
可以说,这种模式适合时代的发展,符合我们的教学规律,它的推行,必将给我们的旧式教学方式带来新鲜的血液与极大的动力,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让师生乐在其中。
那么,这种模式我们如何去实施呢?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实施“寓教于乐”原则所需要的条件:“寓教于乐”原则的实施,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想在语文课堂让学生乐在其中,只有老师的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个原则,创设温馨美妙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应用这个原则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第一、吃透教材: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材料,是提供给学生知识的源泉。
要想实现“寓教于乐”,把知识教给学生,对教材把握不透,你便无法实现。
因此,在课前,教者要花很大的功夫去钻研教材,设计新颖别致的问题,能够把教材的零碎的知识点连成串串珍珠,让学生自己去捡拾。
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处惊不变,不怕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第二、啃透学生:教材是“死”的材料,学生是“活”的对象。
他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
“寓教于乐”原则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我们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每个个体的特性要胸有成竹,并能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其中,真正领悟到课堂的乐趣。
有关“乐学”思想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有关“乐学”思想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b43e528ad51f01dc381f112.png)
有关“乐学"思想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传统的数学教学困囿于应试教学的模式,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人云亦云,没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课堂气氛沉闷,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缺失,难以调动其探究的热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创设教学情境,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想、操作、验证等系列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ﻭ一、乐学课堂的特征ﻭ1。
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彼此尊重、教学相长,学生才会展示自己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在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2.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解替代学生的思考,数学课堂枯燥乏味。
在乐学课堂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难点、易错点内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彼此分享、质疑争辩中获得进步.ﻭ3。
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检验学习效果、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成效.在乐学课堂中教师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关注学生结论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的变化、思维方法的形式.二、构建初中数学乐学课堂的有效策略ﻭ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建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打破师本的错误观念,以探索替代讲解,以互动替代一言堂,用个人的魅力感染学生,以专业的知识折服学生.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座位,以某行作为x 轴,以某列作为 y 轴. 让一个学生说坐标,对应点的学生站起来. 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策略进行引导,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2。
创设乐学的课堂情境.由于初中生对新颖、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因而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乐点,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从数学中捕捉数学现象,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在讲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用动画演示一轮红日从地平线逐渐升起的景象,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将学生引入到探究问题的氛围之中,感受到实际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3。
乐便然后学——《学记》乐学思想新探
![乐便然后学——《学记》乐学思想新探](https://img.taocdn.com/s3/m/cb9b35d3ad51f01dc381f10d.png)
学生 内心的要 求 ,不能 使学 生 的才 智得 到充 分 的发展 。
他 们进 行 教学 的办 法既 不 合理 ,提 出 的要 求也 不 符 合 实 际 。那 么 这 种教 学 现 状造 成 的后 果 是 什 么 呢 ? “ 故
的学习状 况 。即使 勉强 结业 ,很 快就 忘得 一 干二净 了。
这就 是教 育没有 成效 的原 因啊 !
虽 然 《 记 》 的乐 学 思想 和 现 在 的快 乐 学 习在 社 学
会背 景 和教 育 目的上 是 不 同的 .但 其 旗 帜鲜 明 地提 出
了乐 学 思想 ,具有 开 创性 的意义 ,它 对 苦学 教 育 思想
《 记》 的乐学 思 想是 基于 当时 的教 育弊 病及 不 良 学
后 果 而 提 出 的 。战 国 晚 期 的 教 育 教 学 是 “ 之 教 者 。 今
呻 其 占毕 ,多其训 言 ,及其 数 进 而不 顾 其 安 ,使 人 不 由其诚 ,教 人 不尽 其 材 。其 施 之也 悖 ,其求 之 也 佛 。 ”
乐学 呢? 是 乐 学 .抑 或 苦 学 ?
沉浸 其 中 ,即使是 贤 者 亦不 能 持 久地 坚 持 下去 ,何 况 是 未 成 年 的学 生 了 !明代 的 王 守仁 也 在 《 蒙 大 意示 训 教 读 刘 伯颂 等 》谈 到 , “ 大抵 童 子 之情 ,乐 嬉 游而 惮 拘 检 ,如 草 木 之始 萌 芽 .舒 畅之 则 条 达 .摧 挠 之则 衰 痿 。今教 童 子 ,毕 使 其趋 向鼓 舞 , 中心 喜悦 ,则其 进 自不 能 已。譬之 时 雨春 风 .沾 被卉 木 ,莫 不 萌动 发越 。 自然 日长 月化 。若 冰 霜剥 落 ,则 生 意 萧 索 。 日就枯 槁
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探析
![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6f1e7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a.png)
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探析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探析引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技能,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乐学思想作为当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将对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进行探析,旨在为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一、乐学思想的内涵与特点1. 乐学思想的内涵乐学思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愉悦感。
它是将学习和快乐结合起来,通过主动学习、多元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乐学思想的特点乐学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
二是注重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四是强调合作学习和社会性学习,通过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目标1.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乐学思想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运用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乐学思想强调学习的愉悦感,可以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内容,打造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乐学的理解
![乐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fb81be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4.png)
乐学的理解乐学——让学习变得有趣乐学,是一种让学习变得有趣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体验,而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任务。
乐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实践中,乐学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乐学的理念下,学习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
同时,教室布置、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应该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乐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视觉型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图表等方式来呈现知识点,而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来传授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乐学的理念强调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掌握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研究相关的书籍、网站等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乐学的理念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全面的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还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情感教育乐学的理念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包括爱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方面。
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还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乐学是一种让学习变得有趣的教育理念。
在乐学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注重情感教育。
浅谈乐学
![浅谈乐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ee86faf705cc1755270941.png)
浅谈乐学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冰野摘要:在现代社会,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读书学习不止于喜欢,而是达到了一个忘我的崇高境界,真可谓“乐之者”也。
古人能身体力行的乐学,何况我们呢?所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何等的必要。
关键词:巧妙导入、创设情境、点缀趣味、引导探索、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在现代社会,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同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在教学中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内容,进行自学、讨论、探究。
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通俗的讲:“书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作业让学生做,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由教师为主宰变为教师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美术学习的规律,不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而是激发学生探求“点金术”的方法。
同时在教学中多鼓励,采取丰富多彩的奖励办法,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平常总是看到许多教师抱着老教学模式不放,一堂课45钟,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活动,一味的灌,一味的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弊多利少。
学生很难从中获得趣昧,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读书学习不止于喜欢,而是达到了一个忘我的崇高境界,真可谓“乐之者”也。
乐学思维教师成长感悟发言稿
![乐学思维教师成长感悟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e1c8a6f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d.png)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乐学思维”教育理念下,作为一名教师的成长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乐学思维”这个概念。
乐学,顾名思义,就是快乐地学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而思维,则是学习的核心。
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自从接触到“乐学思维”教育理念,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它对我的影响。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一、转变教育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乐学思维”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创造。
因此,我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向“导”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关注学生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
在“乐学思维”教育理念下,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基础。
我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五、反思与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乐学思维”教育理念让我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实践。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乐学思维人才而努力!谢谢大家!。
对乐学的理解
![对乐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c4fb8c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1.png)
对乐学的理解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过程。
但是,随着新技术和创新方法的出现,学习变得更加愉快和有效。
这就是对乐学的理解——通过让学习充满乐趣和热情来提高学习效果。
对乐学的理解是要将学习变得有趣。
这意味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互动教学和游戏化学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对乐学的理解也意味着要让学习变得具有挑战性。
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感到沮丧和挫败,而是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或项目,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正在不断成长和进步。
对乐学的理解还包括使用创新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可以使学习更加便捷和灵活。
同时,这些工具也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互动。
对乐学的理解还包括强调学习的实用性。
这意味着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对乐学的理解还包括强调学习的价值和目标。
这意味着帮助学生明
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例如,老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并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发展机会。
对乐学的理解是让学习变得有趣和实用,并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
通过使用创新方法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和价值,我们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愉快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乐学思想内容摘要:减轻学生身心负担,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论文试图在回顾中国乐学思想及实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及其对当今的愉快教育实施的影响。
关键词:乐学教育史愉快教育我们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希望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希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关于“乐学”,古今许多教育家都大力提倡,一线老师也纷纷表示赞同,但出人意料的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从1950年的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减负”运动至今,“减负”的呼声可谓越来越高,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并没有减。
有人问,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人最累、最辛苦?得出的结论也是发人深省的。
不是工人、农民,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我们的中小学生。
长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现今许多中小学生苦学、厌学的状况愈演愈烈。
学生们觉得在校园里没有快乐可言,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对学习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致使学生厌学,最后走上辍学的道路。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所倡导的“乐学”,我们所倡导的“愉快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学生身上。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乐学”最终是体现在学生身上,既不是体现在一堆冠冕堂皇的口号里,也不是体现在一系列的文献典籍当中。
我国是教育大国,古往今来,若说有着非常丰富的愉快教育的实践,笔者是不敢苟同的,但是有着非常丰富的愉快教育的思想,这确是无庸置疑的。
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对“乐学”这一思想,许多教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不乏真知灼见。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认识到了求学动机、人的情感与意志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他是最早提倡“乐学”的教育家。
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⑴。
认为只要达到“乐学”的境界,巨大的学习动力就会自动产生出来,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同时他倡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⑵的精神,特别赞扬了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⑶的精神。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对“乐学”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在谈到认识万物之理时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⑷。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集大成之作品,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愉快教育思想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学记》提出了一系列促使学生乐学、善学的原则。
《学记》中:“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芷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⑸。
也就是说教学要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
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游乐的关系问题。
上课时专心研习;下课后尽情玩耍。
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休息协调好,学生才能“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愉快地学习。
此外,《学记》中还要求教师要把握“预”、“时”、“孙”、“摩”和“善喻”的教学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
《吕氏春秋》则从心理学上对乐学进行了分析。
其中说到:“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
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
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⑹。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从心理情感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真正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就一定能学有所得。
反之亦然。
它第一次把“乐”与“情”结合,揭示了乐学的情感机制。
汉代的刘安不仅提倡乐学,而且把快乐分成感官快乐和心理快乐。
在《淮南子》中说到:“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
弗甘弗乐而能为表者,未之闻也”。
只有以学为乐,才能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并进一步指出:“夫建钟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觞,夜以继日;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兔;此其为乐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
解车休马,罢酒撤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是何则?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营,不得须叟平。
……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⑺。
在此刘安认为“外乐”是一种寻求感官物质刺激的快乐,是表面的短暂的,对学习没有什么意义;而“内乐”是一种心灵满足的精神愉悦,是内在的持久的,在学习中意义重大。
一个人只有获得了内在的心理满足,感到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要,才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下去,并且艰苦的学习在他看来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
同时这种从学习中得到的乐趣会成为他以后学习的动力。
因此刘安对乐学的见解,就今人来看,也是颇有深度的,对今天我们理解愉快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
在封建社会时期,韩愈的教育思想有其独特之处。
他与弟子间情真意笃,教学的艺术水平很高。
皇浦湜在《韩文公墓志》中提到“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哨歌,使皆醉义忘归”⑻。
从中可见韩愈总是善用各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宋著名的教育家程颢、程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注意到了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并针对儿童教育,提出创作:“酒扫,应对,事长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使儿童乐于学习,乐于接受,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另人愉悦的。
元代教育家吴澄在乐学方面也有比较深的见解。
他在“好学”与“乐学”的关系方面论述到:“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知之必好,好之必乐。
既乐,则专在我。
苟至此,虽不读,可也”⑼。
也就是说,懂得了读书学习的道理,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兴趣和爱好,那读书学习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旦他认为读书学习是愉悦的,那么就会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学习。
其实这也就是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原因。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必须在教学中渗透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
他描述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是:“近世之训蒙稚者,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其结果只能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规避掩覆,以遂其嬉戏,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⑽。
因此他在《教约》中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如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⑾。
他指出,教育方法须顺应童子年龄特征,尊重儿童兴趣,让他们自由自然地成长,不可“成人化”。
在他看来不论是读书还是学习,只有从个体的情感出发,才能收到“进不能已”的功效。
所以他认为采取愉悦儿童身心的教育方式,儿童才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以致于“心中喜悦”,“其进自不能已”。
其弟子王心斋把学习视为天下最大的快乐与享受。
认为不仅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而且快乐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
乐是学,学是乐。
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⑿。
这无疑是在说,“乐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学习与教学都追求快乐。
明代教育家陆世仪针对当时“简束而无鼓舞人道之乐也”的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认为儿童手不舞,足不蹈,终日战战兢兢,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把学校看作囚牢,惧怕读书。
他认识到这样的教育不仅学生不能有所得,在个性、精神、身体诸方面还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对于儿童教育,他认为应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好学、乐学,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
明清之际的教育家王夫之根据其从教的经验得出要达到“致其知”“进之善”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善教乐教,学生要善学乐学。
在他的《思问录内篇》中说到:“得天之健,故不倦。
得地之顺,故不厌。
”反之,勉强读书学习就会感到厌烦和苦恼。
他说到:“勉强则居之不安而涉于人为之偏”,“苛作者本心之乐为,强者则不能以终日”,“勉强之功,亦非和乐在终不能勉”⒀。
因此他认为学生学习只有在兴趣、爱好驱使下,才能乐为不倦,使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
清代的王筠也认为寻乐是人之常情。
在《教童子法》中他讲到:“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
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
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⒁。
他把学生学习有无兴趣作为评价教师良庸的标准。
“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
若疾首蹙额,奄奄如死人者,则笨牛也,其师将无同”⒂。
古代的“乐学”思想在近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有丰富的乐学思想,并要求运用兴趣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梁启超对儿童教育中存在着的死填硬灌和体罚的积弊,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他强烈要求改革儿童教育现状,主张趣味教育,“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要趁儿童趣味正浓,给他们一种可以终生受用的趣味”。
他在肯定唱歌、游戏等适合儿童心理的教法的同时,又明确反对“专以趣味教育引起儿童就学兴味”的作法。
蔡元培,他提出要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
他反对“牢守几本教科书”、一心为着应考的教学方式,更反对强迫体罚,“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的注入式教法。
他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⒃。
他认为教学应不拘泥于形式,应尊重学生的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传统教育的“死”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他反复地指出,传统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
他发出“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吁,从而深化了对乐学的认识。
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决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弊端,我国兴起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改革与实验探索,而愉快教育正是教育改革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我们发现乐学思想不仅由来已久,且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关于乐学,大多数教育家的真知灼见多散见于大量的文献典籍中,理论不成体系。
从大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直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家多在各自的著书中有所提及,却没有专门的论述,这样的研究过于零散,不成系统。
二、关于乐学,教育家多是教学经验总结。
在应该提倡乐学,苦学不符合人的天性方面有大量的论述,但究竟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如何渗透,如何提高,如何发展,论述者却寥寥无几。
教师怎样教才是乐教,学生怎样学才是乐学,也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