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管理心理学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1)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
管理心理学既探索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又揭示这些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机制。(2)研究范围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3)研究目的是在掌握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2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和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
4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人是有需求的动物。(2)人的需求表现出轻重层次,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3)需求是由高到低顺次排列并得到满足,只有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4)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求不构成激励因素,只能提供满意感。(5)越高层次的需求,实现的难度越大,满足的可能性越小。而需求实现的难度越大,则激励力量也越强。
6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7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8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9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他人的知觉。指对他人的需要、动机、情感、观点、信念、性格等内部心理状态的知觉。包括对外部言行的知觉和对内心活动的知觉。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人和他人的关系两个方面。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角色知觉。是对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包括对自我角色的知觉、对他人角色的知觉和对角色期待的知觉。
10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扩大为整体行为特征,进而产生美化或丑化知觉对象的现象。投射效应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特点推广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定势效应又称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1自我知觉与对他人的知觉虽然都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①自我知觉的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即指自己是知觉的主体又是被知觉的客体;②一般讲自我知觉的信息要比知觉别人要多一些(对陌生人更是如此),因而能做到心中有数。③人们对自己的知觉往往采取“以人度己”(即以人为镜)的方式;而对他人的知觉往往采取“以己度人”的方式。
12归因理论海德的理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维纳的理论维纳主要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研究归因问题。人们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常做四种归因: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凯利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行为者、客观刺激物以及情境。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2)一贯性3)一致性
13个性的内涵个性由两个部分组成: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是指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
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14对气质的理解:第一,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第二,气质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第三,气质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即先天因素占主要地位。第四,气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15气质与管理1、气质虽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但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2、气质不能决定人的成就高低,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3、气质与职业选择虽然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会影响活动的性质和效率。根据气质差异合理安排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16气质和性格的区别:气质和性格所反映的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侧面:气质更多反映个性的自然属性,而性格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气质的形成多与遗传因素有关,性格则更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可塑性大。在社会意义的评价上,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对事业有显著影响。气质和性格的联系:相互渗透、彼此制约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17性格的类型机能说理智型的人情绪型的人意志型的人. 向性说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两大类独立—顺从说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将人的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种类型。社会生活类型说斯布兰格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政治型社会型.
18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9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意向.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动之以情”必先“晓之以理”;情感是态度的关键要素,导致行为的结果。态度以认知成分为基础,以情感成分为支配,以意向成分为表现。三种成分之间一般是相互协调的,但也可能不一致;三种成分中情感处在态度的核心与关键位置;人的态度的构成有时是单一情感成分,有时是情感和认知两种成分,多数情况下是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
20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有时态度和行为是相分离的,人们并不按自己所说的来做(言行不一),因此,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21态度在什么情况下能预测行为,哪些因素影响了态度对行为的预测?(1)态度的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2)环境压力。当环境压力较大时,个体会放弃自己的态度,表现出与环境一致性的行为;当环境压力较小时,个体的行为容易与态度表现出一致性。(3)态度形成的方式。如果个体的态度是根据自己经历或直接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在态度与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果个体的态度是外界强加的,则一致性就低。(4)态度对象与个体的关系。如果态度的对象与个体的利益有直接关系,则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就高,反之,一致性低。(5)时间因素。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6)个性因素。
22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一种理论。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什么时候愿意改变态度?三个因素决定:当导致失调的因素非常重要;当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影响这些因素时;当不协调的后果非常严重时。
23如何进行改变?一是改变一种认知元素。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