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合集下载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最新教育资料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最新教育资料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21世纪,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应对这一社会变革,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开始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其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此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三年,取得的成绩也是很明显的。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之前本科时期教育实习经历,总结了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如教科书的编排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教育评价更加多元化等,也正是这些可喜的变化,显示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教材编写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①因此,新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背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新教材在每一册专门增设了“数学广角”单元,多以“操作实践”为主题,旨在使小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数学知识,并在理解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模型的基础上,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中。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环节,也是每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见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

我在教育实习期间,听了一些小学语文课,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教师不是一味的“讲知识”,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也参与到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理解知识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而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重视。

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中的教育改革成果

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中的教育改革成果

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中的教育改革成果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旨在总结与分析这些成果,深入了解教育改革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二、基础教育改革成果1.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水平。

2.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3.教师专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设立并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课程,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也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共享。

三、高等教育改革成果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通过改革高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选拔机制,旨在降低高考对分数的过度依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3.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职业教育改革成果1.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路径拓宽职业教育选择空间,提供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专业设置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使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为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3.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和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实习和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

五、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成果1.育人环境的改进不断改进学校的育人环境,提供更多实践和发展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扩大教育资源覆盖范围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征文启事2011年适逢我刊创刊30周年,亦恰逢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交流这十年来各地在新课程实践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未来我国课程教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路径,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职业发展,我刊决定举办“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论文征文活动。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征文主题: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反思与科学推进1.本地课程改革的成功方案、成果展示、经验介绍和感悟。

2.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策略介绍和反思。

3.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功案例介绍。

4.学校课程管理的策略探讨。

5.使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经验和体会。

6.学校评估、教学评估和学业评估的标准和方法的研究。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8.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9.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经历、经验与反思。

二、论文要求1.参评论文未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且未参加同级别的其他论文评比活动。

2.论文以3 000~5 000字为宜,根据征文主题确定写作题目,文章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内容的原创性、实践的指导性、经验的推广性和面向未来的启发性。

避免纯粹的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

对于不符合征文要求的文章,我们将不予采用。

3。

论文投稿格式要求:(1)所有参赛论文需要提交电子稿和打印稿;(2)论文封面页必须提供以下信息: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教龄;(3)文稿应包括以下几部分:中文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等;(4)文稿中的标题请依次使用:一、二、三、……,1.2.3.……,(1)(2)(3)…·“,①②③……;(5)参考文献的格式范例请参考《课程·教材·教法》杂志。

三、组织机构本次征文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办公室联络方式如下: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邮编:100081联系人:李洁电话:010—58758963邮箱:lijie@pep.co.cn四、报送方式1.所有参评论文直接报送征文组委会办公室,截止日期为2011年5月10日,请在来稿中注明“征文”字样。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典型经验和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典型经验和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典型经验和成果。

这些经验和成果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素质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经验和成果,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策保障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其中包括:1.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发展;2.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3. 推动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地位;5. 推行学校分类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和多样化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夯实了政策基础,推动了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二、课程改革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表现为: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推动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3. 强调学科整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4. 鼓励校本课程开发,充分挖掘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这些课程改革的成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在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典型经验和成果,主要包括:1. 推行多样化的评价体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2. 坚持“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3.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4. 支持校本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这些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2. 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3.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意识;4.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新能力;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基础学校教育改革

我国基础学校教育改革

我国基础学校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出了稳健的一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一、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科整合,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避免各个学科之间的割裂感。

此外,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思维。

二、考试改革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中,考试是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

随着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考试成绩,一些问题开始显现。

这些问题包括过多的考试和严重的考试焦虑情绪等。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系统也已经启动了考试改革。

学校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考试,减轻学生的负担。

一些省份也尝试实施个性化考试方案,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此外,当我们谈到考试改革时,也需要提出对应的新的评价体系来标准化学生水平。

三、教育资源均衡化我国的大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普遍比较丰富,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

防止这种状况,教育资源均衡开发和使用。

中央政府、省市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在地区以及离退休教师等各方面加大对较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支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资帮助,为发展较为滞后的教育领域注入新的力量。

四、教育平台的建立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重要机会。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也加大了对教育平台的建设,包括“中国教育云”和“中国智能教室”等。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和交流,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共享资源的利用。

一些教育平台也可以辅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使教育变得全面而多样化。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改革中。

随着今后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更加平衡和稳定。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新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解决办法,以期在教育中发挥我们的潜能并为之做出更伟大的贡献。

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与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与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与问题一、引言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基础教育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在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不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与问题两方面来展开探讨,以期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1、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

改革前,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和劣质教育资源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和格局。

而改革之后,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设施和师资等资源逐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之前的差距得到了有效地缩小。

2、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针对教育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

新的教育课程为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针对教育管理机制和教学评价制度等进行调整,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

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得到重视改革前,我国的教育重心主要是放在学校教育上,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则被忽视或者缺乏足够的重视。

经过对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我国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逐渐加大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的投入,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如“阳光体育”、社区义工、文艺活动等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1、资源投入过分集中随着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的方式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并且对于教育投入的监管和评估不够到位,导致了这些优质资源被不正确地使用和浪费。

2、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和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然而在具体实施时,教学质量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

很多学生和家长反映在一些地区或者学校,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投入却得不到同等的教育效果,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课程标准的更新与优化方面,不断与国际接轨,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获得了提高。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也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得益于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价体系的完善使教育评价更加科学和全面。

这些改革带来的效果不断显现,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效果、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进行的重要举措。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谨慎总结相关事实,客观描述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模块的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的全面了解,使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预期。

1.2 目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更新,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改革成果

教育改革成果

教育改革成果教育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教育改革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多年来,我国教育系统在改革中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不仅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同时也注重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一、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在质量和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逐步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了教师培训和发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此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还注重促进教育公平。

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和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高等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果也十分显著。

一方面,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我们逐渐推行综合评价招生,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另一方面,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调整学科布局,增设新兴专业,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改革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实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同时,还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评估和监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职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果也逐渐显现。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产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逐步调整和优化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了教师培训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此外,职业教育改革还注重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

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揭晓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揭晓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揭晓》摘要:陈小娅副部长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进入到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组织方式、高中模块教学策略、学科渗透德育、提高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等方面的研究较弱,在成果评选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一般化的成果较多,具有原创性、有深度、有影响、有突破的成果较少本刊讯(记者晓谕)新世纪以来首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报告会暨颁奖仪式”于2010年12月8日~9日在浙江省宁波市隆重举行。

在省级教育部门和有关高校评选推荐的900多项成果的基础上,教育部委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最终评出343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43项,二等奖92项,三等奖208项。

“这些成果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水平。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出席颁奖仪式的讲话中指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励活动,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激励机制,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

”陈小娅副部长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进入到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深层次的矛盾更加凸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更加重视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她同时提出了三条意见:第一,坚持研究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第三,坚持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介绍,此次获奖成果中,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开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关注的热点,综合素质评价、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中考制度改革、校本教研和教研方式变革、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教学管理能力建设等为各个相关领域的重点成果。

2023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23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23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一、背景和目标2023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本次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设置,优化了教学方式,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改革内容和措施1. 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坚持以首要任务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突出跨学科的融合。

我们对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地理、体育等主要学科进行了再梳理,增加了艺术、科技、实践等方面的课程。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思维训练和创新思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我们开展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如情景式教学、项目制教学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和研修计划。

我们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我们加大了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激励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取得的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首先,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增强了。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对艺术、科技和实践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对课程改革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还不够,导致一些教师和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深。

其次,一些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阻碍,如教师缺乏相关教学资源和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一、前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至今已实施20年。

在这20年中,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在多个层面上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教学成果1.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普及型基础课程中,增加了更多的素质教育课程,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2.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将课程内容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思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公式计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理思维。

3.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采用开放性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教师素养在教师素养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当具备高水平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思想,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意识,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素质。

5. 学生素养在学生素养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全面发展。

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三、总结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进步。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事业还有很多问题和挑战,如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平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创新。

未来,希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够继续深入推进,在更多的领域和层面上取得新的成就和进展。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前言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20年,各种措施相继出台,取得了一些成效。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进行简述。

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从那时开始,我国各地均在不断探索和试验新的教育模式。

1997年,我国实施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和课程改革正式开始。

此后,多次发文、修订,加上各地实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

课程改革的成效课程体系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教育形势的变化,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例如,2011年开始实行的新高中课程方案,将学科至少减少到必修课8门、选修课3门,能够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如线上教育、智能化教学等。

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师资队伍的提高课程改革也着力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这势必要求师资队伍要不断学习培训,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

学生成绩的提高及社会效益不少数据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取得初步成效。

例如,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学科竞赛获奖人数比2015年增加了近一倍;在“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团率行动”中,学生入团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而且,学生生活方式健康,校内活动生动有序,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在不断加强。

课程改革的问题与挑战虽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普及率和教育质量。

近几年,虽然教育参与度有所增加,但是教育资源和机会的不均衡现状依然存在。

另外,当前高考制度也面临改变,课程改革需要顺应这种形势,同时,也要注重改革后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我国教育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了近5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中国基础教育自1950年开始普及,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基础教育普及率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投入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也在不断提高。

二、课程改革助推素质教育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1999 年开始,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包括科目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

课程改革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且,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改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学科设置单一,培养模式传统,制度落后。

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始终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及改革实践出炉。

此外,2018年全面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包括高考科目、科目比重、满分等等一系列改革,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了高等教育历史性跨越。

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为了弥补城乡教育、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力度,开展了很多有益实践,如城乡学校统筹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财政扶持、名校支援穷困地区小学,高招分数线不再设置地区限制等等,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加强师资培养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也直接促进了我国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在线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在线教育和信息化教育蓬勃发展,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线教育家喻户晓,50余家在线教育平台涌现,并且平台基于教育的信息化技术不断革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社群学习、创新学习等多种教育模式。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前七次改革的简评: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

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基础教育与发展的成就不仅反映了国家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下面以1200字以上为您介绍基础教育与发展的成就。

一、扩大教育普及率,提高教育入学率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逐年扩大教育普及率的目标。

根据统计数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实现了100%的覆盖,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础教育。

此外,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青少年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

二、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

首先,扩大了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了更多的教育设施,增加了教师编制,提高了教师待遇。

其次,推行了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还推动了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教育质量可量化,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实施教育,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优化了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实施了教育综合试验区制度,在一些地区进行教育试验,积累经验,推动教育变革。

其次,推动教育顶层设计的制定和实施,明确了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路线图。

此外,加强了教育监管和评估,提高了教育质量的监控和保障。

四、引入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中国不断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例如,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推行校本课程,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此外,还引进了信息技术教育,将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体验。

以上就是基础教育与发展的一些成就。

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普及率、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教育质量的差异化等,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最新教育资料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最新教育资料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最新教育资料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21世纪,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应对这一社会变革,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开始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其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此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三年,取得的成绩也是很明显的。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之前本科时期教育实习经历,总结了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如教科书的编排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教育评价更加多元化等,也正是这些可喜的变化,显示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教材编写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①因此,新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背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新教材在每一册专门增设了“数学广角”单元,多以“操作实践”为主题,旨在使小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数学知识,并在理解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模型的基础上,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中。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环节,也是每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见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

我在教育实习期间,听了一些小学语文课,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教师不是一味的“讲知识”,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也参与到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理解知识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而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重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闸北八中一、成功教育新探索中的问题聚焦我校从1987年起针对困难学生反复失败形成失败者心态的特点,坚持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教育理念,倡导“成功是成功之母,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在课堂改革中坚持:一、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二、实行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为特征的“帮助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有效地转变了大批学习困难学生,取得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

我们把这一改革的主题思想概括为“成功教育”。

柳斌、陈至立、李岚清、黄菊等领导都曾亲临闸北八中视察,认为成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成功模式,并要求在全国推广。

成功教育被原国家教委列为向全国基础教育重点推广的三个教育科研成果之一。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功教育改革尤其是课堂改革的深化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成功可能主要还在传统教学的知识目标范畴内,这与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是“帮助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符合学习困难学生起步阶段转变过程的实际,但通过帮助成功难以达到学生自主成功的目标。

从学校操作层面来看,我们理解新课改的主旨即是从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单一的知识目标到三维目标)、单一方式到多元方式的转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到多种学习方式的完善)。

只有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才能实现,问题全部聚焦于此。

一般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没有学习主动性的。

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在“帮助成功——讲练结合的”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听懂了、会做了、做对了,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成功心理形成,但他们并不满足,说:“我们都像机械操作工,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去做,这样的学习没劲。

”这大大出乎老师们的意料。

事实告诉我们,普通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也是有学习的主体性要求的。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一得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一得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得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得“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征文“一得”系列活动转化成高三语文教学邮政编码719400陕西省府谷中学康建军一、碰到的问题上高三了,课本内容基本上完,语文数学的主要内容便是依据考试说明对考点依次复习。

教学的基本形式为:研读考点――高考回眸――演练提升。

总之,语文学习的主题词一个字――题。

很快,我便辨认出一个苦恼的事实――我的课没有多少人在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自学中,气氛乏味,学生个个板着面孔,甚至干脆一言不发,变得非常的冷漠,似乎仅仅就是身在课内,而我的传授与回答几乎无人理会!我简直忍受不了这种冷漠!后来我了解到,学生不仅课堂上如此,课后的语文备考也就是很少问津,几乎就是个个避而远之。

究竟怎么了?曾经不是这样的呀,高二时学生们为某一篇课文争得面红耳赤的激烈场面还历历在目,那种师生共悟共鸣的情景还未远去!再三回想,从前学生对语文并不厌恶,对语文课也一直是兴趣浓厚,而我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方式仍旧如故,上高三时并未做什么调整。

我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尝尽受人冷漠之味的我感到无比的苦恼、着急与迷茫。

渐渐地,我已经开始释然出来,为什么呢?――其他老师都不约而同的碰到了同我一样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在释然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特别注意与思索。

我立刻同意对此问题无法听之任之,而Briouze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干涉,直到化解。

二、设想的方案思想认识明晰后,我很快步入学生中,以相同的方式从相同的渠道展开了比较充份的调查与介绍,渐渐地我查清了问题的实质。

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上了高三,科科做题,天天做题,学生完全陷入了题海中,而这些题与题之间互相没有多少联系,就是不同考点、不同类型的混合,再也不像高三以前的语文学习那样,每课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且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那些伟大的心灵及精美的语言曾让同学们感动不已、把玩不已,而现在学生有的只是单调、枯燥、乏味,几乎激不起一点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得”系列活动激活高三语文教学邮政编码719400 陕西省府谷中学康建军一、遇到的问题上高三了,课本内容基本上完,语文数学的主要内容便是依据考试说明对考点依次复习。

教学的基本形式为:研读考点——高考回眸——演练提升。

总之,语文学习的主题词一个字——题。

很快,我便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我的课没多少人在意!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中,气氛沉闷,学生个个板着面孔,甚至干脆一言不发,显得非常的冷漠,似乎仅仅是身在课内,而我的讲解与提问几乎无人理睬!我简直忍受不了这种冷漠!后来我了解到,学生不仅课堂上如此,课后的语文复习也是很少问津,几乎是个个避而远之。

究竟怎么了?曾经不是这样的呀,高二时学生们为某一篇课文争得面红耳赤的激烈场面还历历在目,那种师生共悟共鸣的情景还未远去!再三回想,从前学生对语文并不厌恶,对语文课也一直是兴趣浓厚,而我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方式仍旧如故,上高三时并未做什么调整。

我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尝尽受人冷漠之味的我感到无比的苦恼、着急与迷茫。

渐渐地,我开始释然起来,为什么呢?——其他老师都不约而同的遇到了同我一样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在释然的同时也引起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注意与思考。

我立刻决定对此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去积极地想办法干预,直至解决。

二、设想的方案思想认识明确后,我很快走入学生中,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渠道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调查与了解,渐渐地我摸清了问题的实质。

这一问题的出现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上了高三,科科做题,天天做题,学生完全陷入了题海中,而这些题与题之间互相没有多少联系,就是不同考点、不同类型的混合,再也不像高三以前的语文学习那样,每课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且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那些伟大的心灵及精美的语言曾让同学们感动不已、把玩不已,而现在学生有的只是单调、枯燥、乏味,几乎激不起一点兴趣。

二是尽管《考试说明》所列的语文科考点仅几十个,然而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实质远非如此,学生们面对考试说明中那些“干条条”(考点的表述)时一片茫然,有的学生说“感到简直是一头雾水”。

由于语文复习的内容太庞杂,对基础差的学生而简直是“漫无边际”,多数学生面对语文复习感到“找不着边际、茫无头绪”,甚至几乎“不知所措”,这样,无形中便陷入一种焦虑与恐慌中,一种畏难心理正在潜滋暗长!正是以上这些原因让“冷漠”二字写到了学生们稚气未尽的脸上。

总之,高三语文学习,学生们就是一个字——“烦”!随着问题实质的逐渐明晰,在积极地反省与思考中,我的思路也渐渐明晰起来,想出了多个解决方案。

在充分征求学生们意见的基础上,经各位同仁的指点,我最后选定了一种方案:开展“一得”系列活动,带动语文复习全面展开。

就是通过开展一个由学生参与的系列活动,以此为突破口,为“抓手”,从而带动学生语文复习的各个方面。

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一举措仿佛让我找到了杠杆的支点,一下子“撬起了地球”,激活了整个高三一年的语文教学。

这个方案是在具体行动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起初的名字叫“课前一得”,仿佛一个小栏目,就是每天让一位同学在上课开始时读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学生共同品评一番,然后老师还做一些点拨,整个过程十分钟左右。

文章由学生自己选,但力求让同学们听后有所触动,每次下来或多或少有点收获,即每课都能有“一得”。

这要求不是很高,但天天如此,日复一日,日积月累,滴水成海,碎石成山,这小小的“一得”很可能就积成了“大得”。

这一方案也完全是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而设计的:其一,你不是单调枯燥吗?那我这个活动就让你每天上课时能看到一个新鲜的面孔,每天遇到一篇新文章,每天一个新的主题或者一个新的人物或者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或者一些新的字词、常识。

总之,每天都是新的,避免了重复,所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鲜活了、丰富了,这些新鲜独特的文章使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触动,这样虽然身在课内、在高三的题海中,但心灵却可以飞翔起来,却可以与古往今来的各类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其二,你不是感到语文内容太庞杂、太多、太麻烦,以至复习起来漫无边际、茫无头绪,有点不知所措、无法下手吗?那我这个举措正是以一带十的,让你只抓一根线却可以带起一串珠。

不信吗?——每天学一篇文章(这是让你抓的线、是主轴),同时可学到一种思想,积累一个主题,接触一个人物,积累一则材料,借鉴一种写作方法,积累几个精彩的句子或一个精彩语段,积累一些新的字词或小常识,还可以培养你联想、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等等。

这些方面基本上触及到了高考复习的各方面内容:习作(材料积累、思想积累、字词句积累、写法借鉴)——阅读(常识积累、体验积累,感悟、思考能力的培养)——基础题(语感的培养、字词及常识的积累)——语运题(见闻的扩充、视野的开阔、素材的积累)……简直是一石多鸟,一举多得。

所以,这个举措帮助学生寻找到了走处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找到了复习的抓手,仿佛找到了杠杆的支点,学生们再也不是一头雾水,再也不用焦虑,不用恐慌了,畏难心里的潜滋暗长被逐渐遏制,学生面前的天空一片晴朗!三、按照方案行动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设计好了,但能否真正见效,还要看具体的行动与操作。

(一)全班总动员,明确活动细则(1)活动名称——课前一得(2)活动目的——让学生每节课前都能有所得,或多或少有一点收获。

可以是获得一点写作素材,也可以是积累了一点思想或道理、观点;可以是在写法上得到一点借鉴或启示,也可以是积累了一些字词或精美语句;或者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一些感悟,产生了一些联想,引发了一些思考,等等。

总之,力争从各个方面“得一点”。

(3)活动方式:①全班分四组。

每组负责一周,从一组到四组依次轮流,循环往复。

每组每天安排一人来主持,叫主讲人。

②每天上课由当天的主讲人上台给大家读一篇选好的精美文章(在读前可以有两三句导入语),然后将文章题目写到黑板右上方。

朗读是一定声音响亮,语速放缓,吐字须清晰到位。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更好。

总之不能快了、急促了,必须保证下面的同学听清,还能有一定的回味时间。

文章读完,可讲讲选择本文的理由(为什么会选择这篇文章来读给大家,本人觉得它好在哪里,有哪些方面对大家有益等等)。

③读完后,用二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回味、品咂。

④最后老师带领大家共同品评、交流、总结一番。

然后活动结束,课堂转入常规的考点复习与做题训练中。

(4)活动规则:①各组长须在本组负责的这一周到来之前(上周星期五)安排好本组下周将要上台的人员及先后顺序,并及时告知本人,然后将名单及顺序交语文老师。

②各位同学平时应留心收集材料,主讲同学须将所要读的文章抄录一份在讲的前一天早晨交语文老师。

③如有请假或其他意外而使安排顺序中断或打乱,当周的小组长须会同科代表及时做出调整与安排,以保证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将全班学生按座位自然分为四组。

(2)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

(3)由四名组长和语文课代表共五人组成一个领导小组。

(4)召开小组会议,明确基本职责。

(5)对开始几周上台的同学要精心选拔,重点指导,务必有一个好的规范的开头,从而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将活动从一开始就导入一个良性轨道中。

(三)活动过程简述一切准备就绪后,活动便按方案有序进行。

翻开我的教案,上面清楚的记着开始之日是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各班首次上台的同学分别是王静同学和刘程辉同学,她们选的文章分别为《读书养气》和《谢天》。

两位同学的出色表现使首次活动非常成功,还记得当时教室里出奇地静,主讲同学用自己极富感情的声音将底下的同学带入了文章中,大家全神贯注地听着、悟着,全然忘记了自己还身处紧张的高三复习中,忘记了身后还有一大堆题在等着……主讲同学轻轻地、缓缓地读完了最后一句,站在原地静静地凝望着同学们,可同学们竟好大一会儿没回过神来,突然间好像谁猛然惊醒了似的——热烈的掌声立刻响彻了教室……那种久违了的课堂气氛让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激动不已、兴奋不已!接下来积极踊跃的发言显示出同学们的触动很大——死水般的课堂被激活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人走出了第一步,后面的同学便顺理成章的跟上来。

由于有严密的组织和充分的准备,整个活动很快实现了轨道化运行,到后来基本就不需要我这个老师去过问,同时,活动也象一条流动的河——从没有中断。

记得郭丹同学因病请假好几天了,而星期五是轮她了,正当他们的组长安排好了接替人,结果星期五的早晨,郭丹到了,她是专为这个活动而来,她的病还未完全好,她来之前刚刚拔掉液体。

听着她那还有些虚弱的声音,一股暖流涌遍了每一位同学的身体,她同文章的主题一道传递出的是一份深深的爱……正是同学们极高的热情成就了这一活动,而且使活动更完善更有成效。

他们很重视这一活动,他们还开玩笑说“说不定我这小小的举动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呢,所以可得好好弄!”由于每位同学一学期上台的机会也就一两次,他们很是珍惜,尤其在选择材料上,更是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有的同学三番五次来找我帮他们选择确定。

有些成绩差的同学说“我们这些人以前已经没有好好的学习,基础很差,几乎没什么积累。

所以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能让同学们的这几分钟白过……”还有的同学说“我就想着我选择的东西能不能让同学们在高考时用上……”(四)方案的扩充与完善名为“课前一得”的这一小活动经得起了时间的考验,同学们非常认真的坚持了下来,而且积极性越来越高,到后来,好多同学感到不满足,纷纷建议扩充内容,并受到这“一天一得”思想的启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建议。

经大家商量,最后确定再增加四项:一是在后黑板上开辟一个固定专栏,主要用来帮助同学们积累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等零碎知识,这个内容须在每天的早读前刊出,当天的内容由负责人自己定,老师只给定大致范围。

对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栏目就叫“每日一遇”,意思是只要你留心,每天起来会遇到一点新东西,或者是一个词语或者是一位作家等等,随意的就遇到了,遇到就看一看,很可能也就记住了。

二是每天早读背一点儿,主要内容是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每天一篇或一段。

然后在每天语文课老师进教室前,由专门负责的同学领起,集体齐背一遍。

这个叫“每日一背”。

三是每天早读时由负责同学在前面黑板上抄写一则名句,供同学们积累,早读一下便擦掉。

然后,语文课上当老师走上讲台全体学生起立后,随即大声背诵早晨积累下的名句。

这个叫“每日一句”。

同学们还准备了一个本子,让当天负责的同学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第二项只记篇名),本子平时放在靠门的窗台上,供同学们随时查找和翻阅。

他们还注明日期、负责人姓名,并编上了序号——群众一旦发动起来真是了不得啊!后来同学们又增加了一项,叫“每日一写”,主要是针对原来的“课前一得”的,同学们认为应该把每天听文章的感触及收获及时的写下来,这样既形成了积累,又训练了写作能力——说的多好啊!于是立刻形成了定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