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背景展示 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 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 大军压境,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汴京(今开封)。宰相寇准 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 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 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语言非常 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 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 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 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 (4)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为六国,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 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a.以地事秦:_侍__奉__ b.义不赂秦:_坚__守__大__义__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礼__遇__ ②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日__,__一__天__天__地__;__月__,__一__月__月__地__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_使__…__…__退__却__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不能独完:_保__全__ ②始速祸焉:_招__致__
8.翻译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_六__国__被__攻__破__而__灭__亡__,__不__是__因__为__武__器__不__锋__利__,__仗__打__得__不__好__,__弊__病__ _在__于__贿__赂__秦__国__。_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译文:_赵__国__曾__经__与__秦__国__交__战__五__次__,__败__了__两__次__,__胜__了__三__次__。_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_治__理__国__家__的__人__不__要__使__自__己__被__(_敌__国__)积__久__而__成__的__威__势__胁__迫__啊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运用示例】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叶永烈先生也在 《镜子小史》中云:“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 的脸上有没有污斑。”观照历史,以史为鉴,能够让我们站在时光之 河的高度俯瞰过去,规划未来。特别是为政者,更应该熟悉历史,从 历史中找到更有利于民众、更有利于苍生的方法,古为今用,灵活变 通,开创美好未来。那么,就不会需要苏洵“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担忧与不安了。
3.苏洵在文章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读厚积
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 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六国论》中“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 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 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
4.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古义:_祖__辈__与__父__辈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2)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智__谋__和__力__量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旧__事__,__成__例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 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4)至于颠覆 古义:_表__示__由__于__上__文__所__说__的__情__况__,__引__出__下__文__的__结__果__。__相__当__于__“__以__至__”__ “__以__至__于__”__。__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理解性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 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迁移运用】 请以“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为话题,以杜甫为例,运用假设论证的 方法,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Biblioteka Baidu
答案 (示例)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 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折与坎坷当作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 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 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六国论》 复习
基础知识
2.通假举要 (1)暴秦之欲无厌:_同__“__餍__”__,__满__足__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同__“__倘__”__,__如__果__
3.词语解释 (1)率赂秦耶:_都__,__皆__。_ (2)固不在战矣:_本__来__。_ (3)思厥先祖父:_其__。_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 (5)终继五国迁灭:_灭__亡__。_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数__,__运__数__。__理__,__理__数__。__皆__指__命__运__。_ (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积__威__,__积__久__而__成__的__威__势__。__劫__,__胁__迫__、__挟__持__。_ (8)是又在六国下矣:_之__下__,__比__不__上_ ,在六国之后,。
【技巧点拨】 1.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
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2.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的还有
“ 如 果 …… 就 ……”“ 假 使 …… 那 么 ……”“ 倘 若 ”“ 若 ”“ 试 想……”等。
3.假设论证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材料+多层假设推论+反问+ 结论”的形式。
2.[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 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赏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 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 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在庭院中奏乐舞蹈,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 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论语》经典名句赏读 1.[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 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赏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 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仁、礼要 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 的条件之一。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两__个__“__则__”__连__用__,__连__词__,__表__并__列__ 则秦之所大欲:_连__词__,__那__么__ (3)则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与__前__面__“__然__”__字__连__用__,__构__成__连__词__性__结__构__,_
_相__当__于__“_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_…__”_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连__词__,__那__么__
三、文学常识 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 借鉴。《六国论》就属于史论。
品读研析
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霜露,斩荆棘。 8.《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________. 弊在赂秦。 9.《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 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 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 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 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5.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战不善:_名__词__,__兵__器__ (1)兵 斯用兵之效也:_名__词__,__战_争__、__战__事___
而秦兵又至矣:_名__词__,__军_队___
(2)得
此言得之:_动__词__,__适__宜__,__得__当__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动__词__,__能__,__能__够__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_动__词__,__得__到__
7.虚词辨析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动__词__,__结__交__、__亲__附__ (1)与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_连__词__,__和__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_介__词__,__同__、__跟__
不赂者以赂者丧:_介__词__,__因__为__ 秦以攻取之外:_介__词__,__用__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_副__词__,__才__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目__的__连__词__,__来__ (2)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_介__词__,__用__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介__词__,__用__ 洎牧以谗诛:_介__词__,__因__为__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介__词__,__用__ 苟以天下之大:_介__词__,__凭__借__
答案 (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几组对比。①祖辈与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 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 ②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的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 秦之欲无厌”。 ③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 急”。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