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1.我们热情迎接商业社会的来临,并费劲心机寻找它的优越性,以便籍此抛开那个令人压抑的政治社会。为了商业社会带来的解放之感,我们抛弃了"心灵的负荷",以为就此获得了自由。可是,20多年时光一晃而过,回身我们却发现自己一直在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触目所及,社会上飘的全是焦虑的脸。人们行色匆匆,无止境追逐着没有终点的物质与地位。长篇小说《地产泡泡》向我们传达了这一代人力图摆脱这种精神困境的挣扎,但这种挣扎却毫无结果。
诚然,在信仰时代与政治时代,宗教或政府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挤迫每一个人的精神空间,阻碍精神生活的发育。由于一切都被行政化,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形成了同一种文化:宗教文化或官场文化。神本位和官本位使人丧失了主体性,每个人不能自主决定,也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人没有了自我,甚至没有了人性,也根本谈不上公民精神的发育与社会伦理、职业道德的形成。但是,时代的更替需要漫长的时间,过渡时期社会及精神的混乱不可避免,甚至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国,在过去20多年的信仰缺失与重建时期,很多问题急待解决:道德感匮乏,伦理感丧失,心理上焦虑,人际关系、官民关系紧张甚至敌对,商人之间不守诚信甚至互相欺骗。信仰曾经让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道德观曾经让我们维系家庭和社区关系及职业伦理。但是这一切如今却需要重新去寻找。
从政治时代的精神虚无到市场时代的心灵飘泊,我们失去灵魂已经太久。我们需要能够解决我们生活意义的信仰,需要给我们温馨感受的家庭与社会伦理,需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职业伦理,需要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理性自觉。换言之,我们需要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正在由点及面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一个空前的商业氛围正在覆盖过来。我们已经走过了20年,还要走得更远。抬眼望前方,唯有迎头向前,鼓起勇气和信心,不掉头、不逃避,向这个时代本身寻找答案。
2
亚伯拉罕o马斯洛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高理想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散发出人本主义的光辉。从生理需求经由社会需求再到精神需求,到最后"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确实相对完整地点出了人的本性。虽然马斯洛过于善良的禀赋使他把人性之恶摒弃在外,但我们未尝不可以接受"这个理论包含了对人性之恶的解决方案"的说法。在《存在认知的
一些危险》中,他补充说,自我实现是一种人格的发展,把人从青春期涌现出来的种种匮乏性问题中根拔出来,从生活中那些神经病态的问题中摆脱出来,从而能够正视、忍耐和尽力解决生活中那些真正的问题,即那些内在的、终极的人类问题,那些迄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不可避免的、存在主义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人与人各不相同,这种"自我"也各不相同。但不管"自我"如何地具有个性、千变万化,对于它自己都是完美的;人只要实现了这个"自我",他也就是完美的。如果每个人都实现了"自我",那么人类社会就是完美的。虽然事实上的完美是不可能的,但奔向完美的努力却是可能的;而这种努力本身,就是完美。所以,只要为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提供平台,本身就是安抚心灵、重建精神价值的行为。换言之,自我实现解决人性之恶,由此也解决社会之恶;自我实现带来自我的和谐,也带来社会的和谐。因此,任何时代都有相同的最高目标:人的自我实现。
在宗教时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我们指出了"自我实现"的方向,使我们人人心有所属: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得道"的人、"觉悟"的人、"被救赎"的人;在政治时代,从欧洲的中世纪到中国的封建王朝,从印度的宗姓制度到拉美的殖民统治,我们都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中,所谓的自我实现被生存压力所排挤;到了相对自由的商业时代,在驱除了宗教迷雾与政治压抑,获得身心的空前解放之后,我们希望能再够再次驱除自由带来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始渴求真正的自我实现。
回过头去看以前的时代,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安抚人的心灵,实现每个人心中的"自我",唯有信仰。那么,在这个商业时代,应该谁来赋予我们以信仰,谁来帮助每一个人完成"自我实现"的使命?答案是:我们的信仰依然是宗教时代的信仰,依然是:博爱、善缘、天道……。与信仰时代不同的是,现在的信仰是理性的信仰,理性的信仰谓之信念。而让我们实现自我的平台,就是商业组织。
确乎如此,要在商业时代建筑我们的精神世界,第一步要开展的"桩基工程",就是构筑共同的信念,而这个工程要有商业组织来承担。
3
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人性是永恒的。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归属感,必须依附于比他本人强大的人或者组织。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力量的限制,人的自我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外界。当今社会是由三大组织共同构筑而成的--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商业组织。在这里,我们把已经退居边缘的宗教组织列入公益组织范畴。
在西方社会,随着信仰时代的消失,人们自愿组织起来,形成众多的NGO,承担宗教、道德、社会公益范畴事务,关注人及其精神世界。即在提倡公益、环保等事业以外,也谋求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自我治理之道。正是这样的社会组织,逐渐地让人们学会了社会伦理、职业伦理。这些组织由于非赢利的性质,而接近于宗教的神圣。在中国社会,类似这种组织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非赢利组织还没有形成气候,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组织和以上层建筑为架构的政府机构共同构筑了两极图景。这之中,只有以商业组织为主角,政府组织和公益组织为辅助,才能真正承担重任,为改善全社会的精神状况负责。商业组织应该为相关的人们提高自身价值提供机会,并为认可自己价值观的人们提供超越物欲满足的自我实现提供机会。
如何让商业组织来解决人们的精神需要,解决人的心灵归属问题,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如果以马斯洛的理论作为依据,那么,一个健康组织,其基本条件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第二步的条件是满足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而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高的目标。的确,这个目标一旦实现,组织就具有了商业时代的全新价值;而如果所有的组织都能帮助与之相关的所有人去实现自我,那么,商业时代的人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
对于商业组织来说,那些关注人的价值的公益组织(非赢利组织、宗教组织及其它组织),其组织形态所包含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管理体系,及其价值观,是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被彼得o德鲁克称为"全美最有效的组织"的美国救世军,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赢利组织,拥有340万志愿者,年运营和管理的资金超过20亿美元,但它只需使用其中的7%,即160万美元作为执行、管理、接受捐助活动的日常开销。成本非常低廉,而运作却是非常高效。救世军的救助对象是"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帮助的人们"。按前任总司令罗伯特o沃森的说法,它的资产只是:"两面救世军旗帜,一个共同怀有的信念--组织要求他们对待穷苦大众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要像对待宗教仪式那样给予足够的重视。"美国救世军的服务人员及其服务对象,皆因这一"共同怀有的信念"而团结在一起,并获得了身心的满足。
从中我看切实看到,只有共同的信念才能让人获得归属感,并为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信念是信仰的现代表现,信念就是理性时代的信仰。作为信仰,佛教的"因缘"、基督教的"博爱"几千来指导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指导着我们自我实现的方向。如今,我们要用信念来
团结人们、凝聚人们、实现自我、完善社会。
4
"让商业从物质上升为精神。"这是长篇产业小说《地产泡泡》的内在旨归,点出了这一代人试图逃离精神困境、重建信仰的深沉渴望。而这个要旨也正是商业时代的核心问题所在。
让商业从物质上升为精神,就是让商业行为从物质行为变成精神行为,让商业交易成为友好交往,让商业关系成为人际关系与人神关系;就是让谈判、管理、财务、交换、生产、消费等等,就如同祈祷、祝福、施洗、赞美、颂歌一样的神圣与美妙……
美国《财富》杂志的主编约翰o休真诚地说:"商业是性感的、充满戏剧性的,被一些活生生的人所驱动的。"1901年的一期美国《生活》杂志上,有这样的话:"上帝于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JoHo希尔、JoPo摩根与JoDo洛克菲勒改造了世界。"所有这样的话,其内容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让我们想到说话者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的语气、神态和精神气质。
商业是性感的,企业是伟大的,这样的理解,的确能使我们的时代变得可爱和血肉丰满起来,也可缓解我们的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烦"和"忧"。相信如果我们能从人性的角度去感知商业、从信仰的高度去崇拜企业,那么我们的精神饥渴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要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必须以此为前提:企业和商业有值得我们寄托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信念。
宗教以信仰为凝聚力,商业组织以信念为凝聚力。由于宗教概念上的信仰在世俗概念上就是信念,因此,商业组织如果要以精神向导向,就必须向宗教组织学习。因此,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企业面前: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共同的信念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何为商业组织的信念。作为信仰的世俗体现,信念并不仅仅是时下流行的所谓的使命或愿景。当下的中国,和80年代的西方一样,每一个公司、每一个组织都会有一份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描述。但是,所有这些被简单地称为"企业文化"的文字和图案,这些"创新、诚信、卓越、执行力、领导力"之类的口号,无非是陈旧老套的管理学修辞,和信念的概念并不等同。信念不仅仅是夸夸其谈,不仅仅是壮严宣誓,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人人向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个信念,在市场经济已经十分发达的国家的公司,已经有自觉的追求。
迪斯尼CEO迈克o艾斯纳说:"我们出售的是欢乐。"让全人类欢乐,正是迪斯尼的信念。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迪斯尼的卡通、主题乐园、邮轮、商店、电视台得到全面整合,从卡通人物到卡通片、从过山车到玩具、从唱片
到歌舞剧,全面制造欢乐、生产欢乐、销售欢乐。欢乐,作为迪斯尼的员工和客户及更多的相关人员共同信念,使所有的人获得了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信心。
GO航空公司的信念则是:平等。芭芭拉o卡姗妮为了抗议航空公司的以商务舱、头等舱来划分社会等级的制度而创办了GO航空。这是一家不分座舱等级的、低票价的全新航空公司。卡姗妮说:"我们完全不假设乘客富有或贫穷,人人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宾至如归。"平等的信念使与GO航空公司有关的所有人实现了团结,获得了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信心。
宜家家居创始人英格发o歇普拉:"大多数时候,设计得美轮美奂的家俱,是替一小撮人创造的--那些买得起的少数人。宜家家居从一开始就走一条不同的道路。我们决心站在多数人那一边。"所以,民主就是宜家家居的信念。
苹果电脑立志改变人们使用电脑的方式,以及,更重要的,改变人们对于电脑的观感。这个激进思想深深影响了产品设计。改变就是苹果的信念。
星巴克咖啡把咖啡从普通的饮料变成了精致的享受。咖啡店的设计是为了让客人享受,也是为了让员工享受。享受就是星巴克的信念。
日本零售商无印良品:"我们希望能提供愈接近自然状态、愈少加工处理的产品愈好。"立志改变人们购买服装和家具等流行产品的习惯,立志提供便宜、简单、基本,不挂名牌标签的产品,人们可以围绕着它们建立自己的风格。朴素就是无印良品的信念。
印度最大的企业塔塔集团董事长若谈o塔塔说:"塔塔代表公平游戏、物有所值、待客公道。"他们反对贪污腐败,反对不公平交易。因此,正直就是塔塔集团的信念。
威尔斯最大的公司海德过去只是个自来水公司而已,但它力图超越自来水,关注于基础建设事业。为城市进行终身基础建设就是威尔斯的信念。
詹姆斯oCo柯林斯和杰利o波拉斯在全球畅销300万册的经典著作《基业长青》写到:"与商学院教条相反,'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对有远见的公司来说并不是压倒一切的驱动力或基本目标。是的,他们追求利润,但他们同样受一个核心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以及超越单纯的赚钱目标意识的指引。"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是信念。
在这种信念、价值观的指引之下,商业活动脱离了单纯的物质追求,赋予了精神含义,所有的活动都变得极具意义。如果所有的商业组织都能如此,推而广之,一切世俗活动都将披上神圣的光环,一切复杂的现实都将变成简单的美好。《圣经》说"爱能遮掩一切",在爱之中,一切都是向善的,所有的人都是善人,
所有的事都是善事。爱能遮掩一切,其它信念,欢乐、平等、民主、分享、建设,等等,也都能遮掩一切,百川归一,涛涛入海,不同的信念最后都归于至高的爱,都将带来美好的结果。
5
信念是信仰的世俗化体现,是信仰在商业时代的变形。信仰有预设立场,不论真理与证据为何,信念建立在科学之上,建立在对现实的判断与思考之上。比较信仰,信念更具可行性,是信仰的必然发展。
和信仰一样,信念的所有权属于众人,员工、顾客、投资商、股民、供应商、银行、媒体及政府部门。信念产生于社会,也归属于社会。公司也应该主动地把信念与全社会共享。迪斯尼的欢乐、耐克的行动、linux的分享、万科的无限生活,属于与它们有相同信念的人们。人们在这些企业这里,找到精神上的共鸣和心灵的契合点。
如果每一个公司都能找到并总结出自己的信念,那么所有的人都将心有所属。所有的人都会在相应的公司找到他们的自我形象,并努力地使自身与它吻合。这种吻合的过程,也许是永无止境的,但这种无止境的追逐,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社会上充满着布朗运动,所有的人都各自做着他们自己的事情,每个人的方向都不一样。信念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石,把具有相应磁力的人吸引到一起。
信念使得公司成为某一种人性类型的代名词。迪斯尼代表欢乐,麦当劳代表便捷,亚马逊代表应有尽有,微软代表无所不在,苹果代表改变。在这样的商业组织,人们不是因为工作性质而走到一起,而是为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而走到一起。持有不同信念的人,必将找到与他具有共同信念的商业组织,从而获得归属感,并为着看得见的自我实现而毕生奋斗。
美国《财富》杂志曾引用西南航空公司一位员工的话:"在这里工作是真正难以置信的经验。他们尊重你,付你优厚的薪水,授权给你。他们用你的想法来解决问题。他们鼓励你做你自己。我太喜欢在这里工作了!"
拥有伟大信念的公司是已不仅仅是公司,而是组织和社区。伟大的公司是社会的一部,是公共财产,深植在成千上万的人的心中。
苹果电脑、亚马逊网络书店、美体小铺、思科系统、可口可乐、戴尔、迪士尼公司、惠普、汇丰银行、宜家家居、麦肯锡顾问公司、微软、诺基亚、壳牌石油、资生堂化妆品、星巴克咖啡、维珍集团,如果它们超越枯燥乏味的流水线、写字楼、会议、制服,而成为充满好奇与探险、生机和活力的组织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是和有共同价值观的伙伴、朋友一起进行的,那该多有吸引力、多有意义。这种
境界不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成为人的需要"的境界吗?
在这个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时代,商业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运行,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为不同的人,创造相同的价值。上个世纪80年代掀起全国性人生观大讨论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作者潘晓所说过:"任何人,无论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都成为必然的了。"企业同样如此。虽然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本企业的发展,但其信念最终在客观上有益于全社会。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商业组织以自己的信念,编织起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通过帮助每一个人踏上自我实现之路,最终实现社会的"自我",以此使全社会、全人类产生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
6
目前国内商业组织中流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说明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在物质建设中进行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仅限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意义,对于企业文化的核心实质,及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却还没有认识与发现。
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文化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企业的价值观、理念,二是由此建立的制度规范,三是理念指导与制度约束下的企业行为。但所有这些其实只是表像,表像之下,应该有更深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信念。就像佛教,在佛经、祭祀、僧人这些表像之下,是对"佛"崇拜与对"觉悟"的追求;就像基督教,在圣经、礼拜、牧师这些表像之下,是对"上帝"的崇拜与"博爱"的追求,对于企业,在使命、愿景、目标、利润等表像之下,应该是对"爱"、"欢乐"、"分享"、"无限"、"自由"、"改变"等各自的信念的崇尚与追求。人类在几千年的生活与社会经历之后已经明白,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宗教信仰可能不同,但不同的信仰却会带来相同的真、善、美,带来爱与欢乐。同样,不同的企业信念,最终将带来相同的结果:人类的真、善、美,以及爱与欢乐。
放眼国内的商业组织,建设"企业文化"的劲头十足,但大多限于表像,令人喜忧参半。我们期待着像联想、海尔、万科、绿城这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能够先行一步,为国内商业组织的"信念建设"起到表率作用,使《地产泡泡》的忧虑与痛苦自行消失,使每个人都安顿身心、找到生命的意义,走上"自我实现"之路,并以此来最终实现"社会自我",实现一个真、善、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