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
622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
622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摘要:一、前言二、中西哲学史简介1.中国哲学史2.西方哲学史三、中哲的范围1.道家2.儒家3.法家4.墨家5.其他学派四、中哲与西哲的对比1.思想观念的差异2.研究方法的差异五、结论正文:一、前言哲学是探讨人类存在、世界本质、价值观念等问题的学科,自古以来,中西方都有许多思想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中西哲学史,并重点分析中国哲学(中哲)的范围。
二、中西哲学史简介1.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古代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念,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政、法家的人事管理、墨家的兼爱等。
这些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同样悠久,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又出现了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著名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中哲的范围1.道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的哲学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儒家儒家主张仁政,强调君子的道德品质。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人事管理。
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等。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4.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类和谐共处。
代表人物有墨子等。
墨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后逐渐式微。
5.其他学派除了以上四个主要学派外,中国哲学史上还有名家、阴阳家、兵家等众多小流派。
这些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
四、中哲与西哲的对比1.思想观念的差异中国哲学注重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而西方哲学关注形而上学、认识论、存在主义等问题,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622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
622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实用版)目录1.引言2.中西哲学史的概述3.中哲的范围及其特点4.西哲的范围及其特点5.结论正文【引言】哲学作为人类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自古以来就在中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中西哲学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对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进行探讨。
【中西哲学史的概述】中西哲学史是对中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中国哲学史(中哲)主要包括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教、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阶段的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史(西哲)则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等阶段的哲学思想。
【中哲的范围及其特点】1.范围:中哲的发展历程中,涉及了诸多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此外,佛教、道教等宗教哲学也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特点:中哲强调道德伦理和人的内在修养,重视实践和感性认识,讲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同时,中哲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哲的范围及其特点】1.范围:西哲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彼特拉克,启蒙时代的伏尔泰、卢梭等哲学家也是西哲的重要代表。
2.特点:西哲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追求普遍真理和客观规律,关注个体自由和人权。
同时,西哲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深受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结论】总之,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学派,中哲和西哲在发展过程中各具特点,相互映照。
中哲第二章(春秋战国上)
2.孔子仁学思想中体现的哲学属性
(1) “仁”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范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夫,未有小 人而仁者也。‛(宪问)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 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卫灵公)
(2) “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 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里仁)
(二)重视学知、强调“下学上达”的认识方 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 学也。(公冶长)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认识来源于学习,要多闻多见、择善而从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述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学思并重、下学上达的认识方法
一、以 “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 观
(一)老子“道”的意蕴——以“无”为 “道”及“道”的两重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势 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一章》)
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一个概念吗?
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逻各斯(logos)是古希腊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理性、智慧和知识。
在希腊哲学中,逻各斯(logos)被认为是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
而中哲的“道”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同时也代表着人类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那么,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否是一个概念呢?我们需要了解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二者都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逻各斯(logos)更加强调理性和知识,而中哲的“道”则更加强调道德准则和人类生活的方式。
逻各斯(logos)是一种理性的概念,它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本质和能力。
而中哲的“道”则是一种道德准则,它代表着人类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我们需要考虑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的联系。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二者都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强调人类应该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范,以此来达到宇宙秩序的和谐和稳定。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强调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此来达到宇宙秩序的和谐和稳定。
我们可以说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需要回答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否是一个概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逻各斯(logos)更加强调理性和知识,而中哲的“道”则更加强调道德准则和人类生活的方式。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不是一个概念。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虽然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中哲奖学金申请条件
中哲奖学金申请条件
中哲奖学金是一项旨在鼓励和奖励对中华文明和哲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
的奖学金计划。
该奖学金计划设有一系列严格的申请条件,以下是申请该奖学金的条件要求:
1. 学术成绩优秀:申请人必须具备卓越的学术成绩,包括在哲学领域的研究和
学习。
学术成绩单和奖状可以作为评估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
2. 研究项目或论文:申请人需要提交一个突出的研究项目或论文,该项目或论
文应在哲学领域有原创性和创新性贡献。
申请人应清楚地描述项目的主题、目标和方法,并展示其对中华文明和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3. 推荐信:申请人需要提供至少两封推荐信,推荐人应是申请人在学术界或研
究领域的导师、教授或其他专业人士。
推荐信应强调申请人的学术能力、研究潜力和对中华文明和哲学的贡献。
4. 论坛或会议经历:申请人被鼓励有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研讨会或会议的经历。
这些经历能够展示申请人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责任感。
5. 社区服务和领导力:申请人需要展示自己对社区服务和领导力的关注和参与。
这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区项目参与或学术组织的领导角色等方式体现。
6. 面试:根据申请人的材料和综合评估,在某些情况下,申请人可能会被邀请
参加面试环节。
面试将进一步评估申请人的学术能力、研究项目、学习动机和对中华文明和哲学的理解。
总之,中哲奖学金的申请条件非常严格,要求申请人具备卓越的学术成绩、研
究项目或论文,并展示对中华文明和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此外,社区服务、领导力和面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也是申请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四号黑体)(一)总体目标:(小四号黑体)(以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式反映核心素养观念和内容,其中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生“当下发展”,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五号宋体)基本知识的掌握: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及宋明理学家的诠释。
技能与方法的训练:从哲学角度研读古代思想原著的能力,客观理解古典思想的基本能力。
学术品质及人格的培养:对中国优良传统思想的热爱,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对健全高贵人格的崇尚。
(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五号宋体)课程目标1:《大学》主要思想及朱熹、王阳明的诠释1.1《大学》主要思想及其与《论语》《孟子》思想的关系1.2朱熹、王阳明对《大学》主要思想的诠释及其得失课程目标2:《中庸》主要思想及朱熹的诠释2.1《中庸》主要思想及其与《论语》《孟子》思想的关系2.2朱熹对《中庸》主要思想的诠释及其得失(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注意对毕业要求支撑程度强弱的描述,与“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一致)(五号宋体)(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及开放选修课程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及公共基础课程,面向专业为工科、师范、医学等有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按照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面向其他尚未有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中哲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一、先秦哲学1、“五行”范畴在文字上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
五行:水、木、金、火、土(一)孔子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①以“爱人”为“仁”。
这种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
爱是有差等的爱。
②以“克己复礼”为“仁”。
“仁”是内在性的道德。
其第二义是修己,通过实践礼而有教养,同时不拘泥于礼,努力体认礼之内核,达到实现仁德的自觉、自愿、自律,挺立道德的主体。
③“忠”与“恕”接近于“仁”。
“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讲的则是接人待物,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
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为道不远。
④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⑤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
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为最高。
第二层次的仁叫“成人”(全人、|贤人)。
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
2、什么是中庸?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学。
“庸”有三义,一是“不易”,二是“用”。
“中”是指中和,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文质关系、哀乐情感表达、和性情、仪表上)。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时中”的要求是指与时偕行,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
孔子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平衡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其“中和”、“中庸”的原则在美学和艺术学上也有反映。
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子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启发问题,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统一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
(二)老子、庄子1、无为2、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讲了什么,如何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中哲考试试题
中哲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2. “道法自然”是哪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韩非子3. “性善论”是由哪位儒家学者提出的?A. 孟子B. 荀子C. 董仲舒D. 王阳明4. “知行合一”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 下列哪部著作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道德经》6.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位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中?A. 孔子B. 庄子C. 荀子D. 董仲舒7. “格物致知”是儒家哪位学者提出的?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8. “无为而治”是哪位哲学家的政治主张?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9. “心即是理”是谁的哲学命题?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10.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阐述老子的“无为”哲学,并说明其在政治和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13. 描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分析其对个人自由的启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4. 论述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5. 分析宋明理学中“理一分殊”与“心即理”两种思想的异同,并探讨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16.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儒家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
材料:《中庸》节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请注意:答题时请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哲学中哲的意思
《哲学中哲的意思》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探讨一下“哲学中哲的意思”。
“哲”这个字啊,听起来好像有点深奥,但其实没那么复杂。
简单来说,“哲”代表着智慧、思考和明理。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一个难题,不是随便应付,而是认真去想办法,去分析问题,这就是一种“哲”的表现。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叫明明,他在公园里看到一棵快要倒下的小树。
他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跑开不管,而是思考怎么能帮助这棵小树。
他想到用木棍支撑住小树,还找来水给小树浇。
明明这种思考和行动,就有“哲”的影子。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只是记住公式,还去琢磨为什么这个公式是这样的,这也是“哲”。
“哲”还意味着对生活中的事情有深刻的理解。
像我们看到有人浪费粮食,能想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这就是“哲”。
在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他们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比如孔子,他的很多言论都充满了智慧,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同学们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时候需要用“哲”的思维呢?
比如和朋友闹矛盾了,不是一味地生气,而是思考怎么解决,怎么保持友谊。
所以啊,“哲学中哲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学会用智慧去思考,去理解世界,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懂事。
好啦,关于“哲学中哲的意思”就和大家聊到这儿啦!。
中哲 第六章(宋明理学)
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南宋时主要是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
影响的是王守仁。
四、宋明主要哲学家思想简介
(一) 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
1.周敦颐的太极说
周敦颐(1016-1073), 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 子”之一。著有《太极图说》、 《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
全书》。由于周敦颐号濂溪先
生,故其学说又称作“濂学”。
(2)心性论
二程在心性论上主张将性与气统一起来讨论,
从性之本而言,“性即理”(《遗书》二十二上); 从气禀而言,人有贤愚善恶之分。人心中有知,但 心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工夫, “格物”就是“至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而穷
理的具体途径就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二程提倡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要求“合内外之
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
1.按传统分类,宋明理学主要有两大派:
其一是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学,其中以洛学为主 干,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并维 持着正统地位。因其主要代表为程颐、朱熹,故常称 为程朱派;又因皆以“理”为最高范畴,故又称之为 “理学”。 其二是产生于宋代,在明中期后占主导地位的以 “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为陆九渊、 王守仁,故又称为陆王派或陆王心学。广义的宋明理 学包括道学和心学。
(1)理本论 二程反对张载的气本论,提出了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理本论体系,并把道、天、天命、 心、气、性、物都用理贯穿起来,认为“理” 是世界的根源,永恒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人为 而加以改变。 “理”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 世界的“所以然”。万物一理,“理一分殊”。 “理”还是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父子君臣封建 伦理关系的标准。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哲学
一、背景和概说
中哲博士书目
中哲博士书目中哲博士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历史、宗教、伦理、政治、人类学等多个方面。
他的思想深刻而具有启迪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中哲博士书目中的重要作品更是深入人心,令人震撼。
本文将结合中哲博士书目,讨论与之相关的内容。
一、《人类伦理学》《人类伦理学》是中哲博士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伦理道德问题的著作。
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责任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的,而且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
因此,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伦理道德问题,并为我们今后的生活提供指导思想。
二、《历史的终结》《历史的终结》是中哲博士的另一部代表作,该书论述了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崛起,以及在这一进程中,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这本书的存在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以及世界政治体系的变迁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以及如何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当代的国际政治和社会问题。
三、《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保持社会秩序和人类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
《道德的本质》是中哲博士的第三部代表作,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道德的本质定义及其来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道德这个伦理道德问题的切入角度,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对于道德观念的养成和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宗教哲学》宗教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和信仰体系,它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类自身的存在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宗教哲学》是中哲博士的第四部代表作,本书研究的是宗教的哲学意义以及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宗教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宗教与人类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人类文明研究》人类文明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这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哲名词解释
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
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
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
秦汉以后王霸并用。
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
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名词解释中体西用论
中西哲学与东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引言中西哲学是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在思维方式、观念体系以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着重探讨中西哲学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思维方式。
一、中西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中西哲学的定义•中哲: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西哲:指欧洲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体系,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
2. 中西哲学的特点•中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
•西哲: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追求普遍真理和个体自由。
二、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比较1. 形而上与形而下•中哲:形而上,强调整体性和宇宙观念,追求天人合一。
•西哲:形而下,强调分析性和个体意识,追求理性思维。
2. 实用主义与理论主义•中哲:实用主义,注重实践经验和应用价值,强调道德伦理。
•西哲:理论主义,注重逻辑推理和理论体系,强调科学方法。
3.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哲:集体主义,强调社会整体和人伦关系,追求和谐共处。
•西哲:个人主义,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保障,追求个人发展。
4.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中哲:相对真理,认为真理是多元的、相对的,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
•西哲:绝对真理,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普遍适用的,并可以通过推导获得。
三、中西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教育领域•中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师生关系。
•西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2. 政治领域•中哲:强调社会整体和谐发展,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西哲: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保障,注重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
3. 经济领域•中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西哲:注重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
结论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观念体系以及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哲强调整体性、实用主义、集体主义和相对真理;而西哲则强调分析性、理论主义、个人主义和绝对真理。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中哲名词解释
中哲名词解释诸子百家1名各顺于天2道法自然3反者道之动4无为而治5道常无为无不为6玄同玄览7绝四8三表9以说出故1坐忘2有待3物化4齐物论5齐万物为一6辩无胜7飞鸟之影未尝动8生之谓性9中庸1四心四德2天爵大体3浩然之气4尽心知性5合同异6离坚白7名实论8白马非马9物莫非指而指非指1虚一而静2静因之道3化性起伪4奇正相生5一阴一阳之谓道人副天数6天人感应7春秋繁露8天人三策9事各顺于名1六理2参验3抱法处势魏晋玄学1玄学2正始之音3言不尽意4崇本息末5以心原物6圣人体无7独化8物不迁9般若无知1即万物之自虚2三法印3理事无碍4事事无碍5形神相即6言尽意7神灭论8物偶自生9本性即佛1自行真空2无念为宗宋明理学1理学2道统说3以生人为己任4新故相除5道立于两成于两变于五6一物两体7凡象皆气8太虚即气9德性之知1民胞物与2体用一源3理一分殊4万理具于一心5心即理也6四句教7致良知8童心说9淮南格物1良知即性2气者理之依3能必附其所4理载于气5气化即道6日新之化7血气心知8理存于欲9宙轮于宇1四几泯随统2反因交轮几3天道生生4重玄之道5事功之学6经世致用7内箍外箍8俱分进化9即物实测1破对待2元知推知3公德私德中哲大题孔子:正名、仁学、中庸老子:道论墨子;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后墨:逻辑理论管子;道论、庄子:相对主义、道论荀子:礼法群、自然观、认识论、逻辑思想韩非:法术势、参验认识论、道论贾谊:礼法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白虎通王充:无神论、命定论王弼:名教无为、以无为本、得意忘象、裴頠:崇有郭象:独化、因果各自成体、冥然自合僧肇: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四法界范缜:神灭论韩愈:道统、仁学柳宗元:气一元论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王安石:五行、人性论周敦颐:太极二程:天理、人性张载:气一元论、人性朱熹:理一元论、格物穷理、人性陆九渊:心即理、朱陆之争浙东事功学派王守仁: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罗钦顺:理一分殊、人性、批判陆王王廷相:理在气中、认识论、人性论黄宗羲: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王夫之:气者理之依、认识论、知行论、人性论颜元:理气融为一片、六府三事、习行格物、功利主义戴震:气化即道、血气心知、理存于欲谭嗣同:仁学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1唯意志主义2生命意志3权力意志4重估一切价值5力比多6实证主义7多数人的暴政8最大幸福原则9证实原则1宽容原则2语言学转向3逻辑原子主义4摹状词5罗素悖论类型理论6命题函项家族相似7绵延8两种时间9生命冲动1纯粹经验2信仰意志3实用主义翻译原则4意向性5悬隔判断6生活世界7回到事物本身8此在91存在先于本质2自在自为大全3临界状态4自由与超越存在5荒谬6效果历史7视域融合8能指所指9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1语旨力言语行为理论2戴维斯纲领异常一元论3范畴错误4范式5无公度性6知识型7描述的形而上学8非自然意义理论9证伪原则1三个世界2科学的内部史和外部史3作为公平的正义4译不准定理5逻各斯中心主义6原型写作现代西方哲学论述孔德:思想发展三阶段及其问题穆勒:逻辑体系、多数人的暴政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生三层次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克尔凯郭尔:孤独的个人、存在三环节、人生道路三阶段柏格森:绵延、时间弗雷格:语境原则、含义与指称、真理论罗素:逻辑原子主义、摹状词以及后人批判维特根斯坦:逻辑论、图式论、语言的界限、可说与不可说、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意义即用法、遵守规则悖论、私人语言、治疗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胡塞尔:意向性、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回到事物本身、目的论的历史解释、解释学循环、生活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判、表述海德格尔:对传统存在论的批判、存在论的现象学此在、先行到死中去、此在与时间、时间观、真理观、良心论、思想和语言、解释学的现象学及利科批判、理解筹划解释、解释学循环(前有前见前设)萨特:现象学一元论、意识理论、自在自为、自由观、人生处境梅洛庞蒂:身体主体、知觉观、可逆性雅斯贝尔斯:大全、存在与超越存在、交往理论、临界处境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继承发展、偏见是合理的、解释学与自然科学、效果历史与视域融合加缪:荒谬马塞尔:奥秘与问题、第一反思与第二反思罗蒂:基础主义批判、本质主义批判、表象主义批判波普尔:证伪证实异同、知识增长模式、三个世界理论德里达:解构主义、写作的意义。
中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Enterprise Development专业品质权威Analysis Report企业发展分析报告中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免责声明:本报告通过对该企业公开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并不完全代表我方对该企业的意见,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本报告出于对企业发展研究目的产生,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我方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不得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需引用或合作,请与我方联系:中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分析结果1.1 企业发展指数得分企业发展指数得分中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综合得分说明:企业发展指数根据企业规模、企业创新、企业风险、企业活力四个维度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该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需要您得到该公司授权后,我们将协助您分析给出。
1.2 企业画像类别内容行业空资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产品服务:服饰制造;服装制造;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1.3 发展历程2工商2.1工商信息2.2工商变更2.3股东结构2.4主要人员2.5分支机构2.6对外投资2.7企业年报2.8股权出质2.9动产抵押2.10司法协助2.11清算2.12注销3投融资3.1融资历史3.2投资事件3.3核心团队3.4企业业务4企业信用4.1企业信用4.2行政许可-工商局4.3行政处罚-信用中国4.5税务评级4.6税务处罚4.7经营异常4.8经营异常-工商局4.9采购不良行为4.10产品抽查4.12欠税公告4.13环保处罚4.14被执行人5司法文书5.1法律诉讼(当事人)5.2法律诉讼(相关人)5.3开庭公告5.4被执行人5.5法院公告5.6破产暂无破产数据6企业资质6.1资质许可6.2人员资质6.3产品许可6.4特殊许可7知识产权7.1商标7.2专利7.3软件著作权7.4作品著作权7.5网站备案7.6应用APP7.7微信公众号8招标中标8.1政府招标8.2政府中标8.3央企招标8.4央企中标9标准9.1国家标准9.2行业标准9.3团体标准9.4地方标准10成果奖励10.1国家奖励10.2省部奖励10.3社会奖励10.4科技成果11 土地11.1大块土地出让11.2出让公告11.3土地抵押11.4地块公示11.5大企业购地11.6土地出租11.7土地结果11.8土地转让12基金12.1国家自然基金12.2国家自然基金成果12.3国家社科基金13招聘13.1招聘信息感谢阅读:感谢您耐心地阅读这份企业调查分析报告。
中哲(宋儒)
宋儒百家争鸣的形成
⏹形成的背景:科技文化发展(如北宋三大科技发明),有助于人们探求“阴阳相交,阻碍相通
之理”。
⏹社会矛盾突出,农民起义频繁,使道学家们感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故把理气、心物之辩
理欲之辩,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去欲存理”的道德修养。
⏹哲学本身的发展来看,两汉儒林神学目的论,重伦理实践而疏于哲学论证,而佛、玄精于哲学
思辨而流于寂灭空虚,故新儒学以儒学为主体,熔铸改造佛玄学说,形成三教合流的新的理论体系。
⏹宋儒百家争鸣:
⏹据史书记载,宋儒学派有九十多种,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王安石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
的洛学、苏轼、苏辙的蜀学、司马光的朔学、朱熹的闽学、陈亮、叶适的浙学、陆九渊的心学。
⏹著名辩论有:新学、朔学之辩,洛学、关学之辩,朱陈义利之辩,朱陆之辩。
⏹宋明时期,哲学发展主要形成五大学派:象数学派(邵雍)、元气学派(张载)、理学派(二
程、朱熹)、心学派(陆、王)、功利学派(陈、叶)。
中哲(王夫之)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宇宙观•1、“太虚一实”(“太虚,一实也,故曰:…诚者天下之道‟。
”“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
无有弗然,而非他有耀也。
”)•2、“理依于气”(“气者,理之依也”。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3、“天下惟器”、“道在气中”(“尽器,则道在其中矣。
”“尽器难矣,尽器则道无不贯,尽道所以审器。
”)•“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1、“动静皆动”、“天地之化日新”的变化观•2、“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统一•“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
“•”分一为二“:“两端”“相为对”、“相为仇”,“相峙而并立”,“判然各为一物,其性情、才质、功效,皆不可强立而同。
”•“合二为一”:“两端”“相合以为成”、“相倚而不相离”。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二)3、“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能必副其所”、“行可兼知”的认识论•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乃以俟用者为…所‟,则必实有其体;以用乎俟用,而以有功者为…能‟,则必实有其用。
体俟用,则因…所‟以发…能‟;用乎体,则…能必副其‟所…“。
•”所不在内“、”能不在外“。
•2、“…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之功,则惟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
•3、“知行相资以为用”,但“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
•“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
是故,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也。
”。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中哲考试是中国哲学专业的考试,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中哲考试的知识点涉及到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思想体系、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周易哲学。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易是造物者的智慧之作,也是造物的法则”。
周易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
随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相继形成。
其中,儒家强调仁爱之道,追求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道家主张隐逸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法家崇尚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的儒家成为主流,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隋唐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并称为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
宋明清时期,儒家成为正统,但佛教和道教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元的思想流派。
1. 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忠敬君父,尊孝弟兄。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倡礼、乐、义、礼等价值观。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
2. 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隐逸自然,强调谦和柔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并提出“道”、“无为”、“无为而治”等重要理念。
道家经典《道德经》和《庄子》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3. 墨家思想体系: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等理念,提倡“兼爱”和“非攻”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济世安民”理念。
墨家经典《墨子》等著作反映了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4. 法家思想体系: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以法治国家和约束人民,提出“法治”、“权谋”、“法非仁”等重要思想。
中哲讲稿理一分殊
第一部分“理一分殊”的基本内涵“理一分殊”的观念由程颐提出,在朱熹的哲学中进一步发展。
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天下万物只有一个太极或者一个理,这个太极或理散在世间万物中,即“理一”与万物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般与特别。
“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
即在朱熹的理解里,理都是普遍的,没有特殊的。
朱熹一方面认为《西铭》(《西铭》原名《订顽》,乃北宋哲学家、关学创始人、理学奠基者张载晚年而作,曾将其刻录于学堂窗户之侧,以教育警示弟子。
)通体是一个理一个分殊,另一方面也融合了佛教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月印万川”的思想,把理一分殊作为理一元化哲学的重要命题。
所谓“理一分殊”,即是“一”与“万”的关系,“体统是一太极,然一物又各具已太极”,因此,一个是万个,万个是一个。
朱熹曾举例说,一粒粟生为苗,苗便成花,花便结实。
又成粟,还复原形。
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
初间只是这一粒分去。
物物皆有理,总只是一个理。
朱熹常用“月印万川”和“随器取量”两个例子来阐明理一分殊的内涵。
他说,“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月印万川”本是佛教用来阐明真假两界一多相摄理论的例子,朱熹在此借用,代之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背景,认为太极之理统摄人物分殊之理。
在“随器取量”总,朱熹说,“人物之生,天赋之以此理,未尝不同,但人物之禀受自有异耳。
如一江水,你将勺去取,只得一勺;将碗去取,只得一碗。
至于一桶一缸,各自随器量不同,故理亦随以异。
”这个例子是用来比喻,人物所禀受之理虽一,但因受各自所禀受的气的粹驳不同的影响,故此“理一”在各个具体的人与物的表现则有偏有全。
第二部分程朱学派“理”的哲学内涵背景: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是儒学发展的特定阶段。
一,宋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理学便在这种变革中产生了;二,唐末五代礼乐崩坏,宋王朝建立以后厉行集权,重整伦理纲常的政治和社会的需要;三,儒佛道三教合一,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且汉唐儒学发展停滞威胁到儒学的传承,也阻碍了宗法社会的发展;四,私人教学之风盛行,注重教育修身,符合理学者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科目:现代中国哲学史
招生专业:中哲(胡军)
研究方向:现代中国哲学
(共五题,每题20分)
一、评述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论
二、谈谈你对梁漱溟前期文化理论的看法
三、金岳霖共相理论的意义及评价
四、贺麟知行观的内容及意义
五、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
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吉大2000,中国哲学)
将下面古文释成现代汉语并注释画线部分:
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
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
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
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
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
[11.2][考博]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入学试题
招生专业:中哲(国内)
导师;李中华
一、简论《易传》与《老子》思想之异同(30分)
二、试论支遁与郭象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解释(30分)
三、简述先秦时期儒、道、法三家对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评论与总结(40分)
三玄(浙大2001,中国哲学)
试题分析
【考点】先秦哲学诸子百家的基本哲学命题。
【难点】先秦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注意积累,深刻记忆。
【重点】儒、法、道、墨、名诸家之基本命题、思想。
填空题
试题检索
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
《天问》(复旦1999,中国哲学)
《坚白论》(复旦1999,中国哲学)
下列命题出于何书?
试题分析
【考点】先秦儒、法、墨、道诸家的经典著述。
【难点】能考查考生研究古代哲学的古文阅读功底。注意平时多阅读、练习。
【重点】标点、翻译。
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1998,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1999,中国哲学)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
有知,知而有〖ZZ(Z〗志〖ZZ)〗。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ZZ(Z〗须〖ZZ)〗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敝哉!(吉大2000,中国哲学)
尽心知性知天(浙大1998,中国哲学)
参验(浙大1998,中国哲学)
制天命而用之(浙大1998,中国哲学)
克己复礼(浙大1999,中国哲学)
兼爱(浙大1999,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浙大2000,中国哲学)
有待无待(人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名实(浙大2001,中国哲学)
仁(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不忍人之心(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和而不同(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厦大2001,中国哲学)
涤除玄览(厦大2001,中国哲学)
克己复礼为仁(厦大2001,中国哲学)
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吉大2000,中国哲学)
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2001,中国哲学)
简论孟子的“四端”说。(人大2001,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2000,中国哲学)
庄子的是非观。(浙大2001,中国哲学)
试题分析
【考点】先秦诸子中代表人物的思想。
【难点】主要考查对思想家主要思想的基本把握。
分析以下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名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助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吉大2000,中国哲学)
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2000,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1999,中国哲学)
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
试题分析
【考点】对先秦儒、法、道诸家的哲学思想的理解。
【难点】先秦哲学发展述论。
【重点】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道家老庄思想。
【重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重点考查的对象。
论述题
试题检索
试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吉大2000,外国哲学)
试论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1999,中国哲学)
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1997,中国哲学)
庄子道论述评。(吉大2000,中国哲学)
评述荀况的虚壹而静论。(武大2000,中国哲学)
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实意义。(浙大2000,中国哲学)
(6)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与思想特点
三、论述题
(1)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概说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点
北京大学2006中国哲学史试题
名词微明静因之道抱法处势形质神用淮南格物内籀和外籀
论述
后期墨家“辩”的目的和逻辑原则
华严宗四法界学说
程颢和程颐人性论比较
孙中山知行观
标点并翻译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於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
一、荀子对先秦诸子的评论
二、张载的心性论
三、程颢的生之谓性说
四、王畿的良知异见说
五、康有为与谭嗣同"仁"思想之异同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专业:中哲
导师:魏常海
一、分析并比较《老子》与《庄子》对道、有、无的论述(25分)
二、解释分析《坛经》中的"三科法门"(25分)
三、论述并比较《大乘起信论》和《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黎耶识)概念(25分)
察也。
名词解释
试题检索
马非马(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浩然之气(武大2000,中国哲学)
绝地天通(厦大1999,中国哲学)
否极泰来(厦大1999,中国哲学)
温故知新(厦大1999,中国哲学)
道法自然(厦大1999,中国哲学;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浙大1999、2000,中国哲学)
二、解释分析《坛经》中的三科法门(25分)
三、论述并比较《大乘起信论》和《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黎耶识)概念(25分)
四、论述分析《传习录》中的四句教说(25分)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专业:非中哲专业
(共四题,每题25分)
一、孟子人性论及其论证
二、张载的气一元论
三、罗钦顺的心性论
四、方以智哲学中的辨证思想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专业:中哲(国内)
导师;李中华
一、简论《易传》与《老子》思想之异同(30分)
二、试论支遁与郭象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解释(30分)
三、简述先秦时期儒、道、法三家对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评论与总结(40分)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国内)
导师:陈来
(共五题,任选四题每题25分)
在阅读以下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浙大2001,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