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基础知识讲解学习

奥数基础知识讲解学习
奥数基础知识讲解学习

一、负数

二、圆柱与圆锥

1.圆柱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2.圆锥

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三、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比例的应用

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用比例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

四、统计

五、数学广角

综合应用:节约用水

六、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式与方程

常见的量

比和比例

数学思考

2.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奥数学习

编辑

六年级的奥数学习主要分为几种一下三种情况一一来分析:

一、奥数学的很扎实

这样的学生奥数起步比较早而且一般对奥数有很大的兴趣,自己会主动地去学习奥数,主动的做题。但是我们要取得更好的成绩,那就需要我们更好的学习。

首先,看看自己那一部分的题目练习的不够。奥数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做了一本或者几本题库练习类的书,但是这里要说的是,应该重视那些做错的题目和那些没有做出来的。

题目,对于自己不会的题目一定要弄懂!!不但题目要弄懂,而且要看看这道题目涉及的知识是什么,这部分知识就是大多数孩子的弱点;除此之外,还要看看这道题目用什么方法解答的,在以后的练习中,要着重使用这种方法。在教育行业,新东方的奥数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总结,广受家长的好评。

其次,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奥数学习好的学生,特别是男生,都有马虎的毛病,他们不怕题目多难,而是怕题目简单。

二、奥数学习不扎实

学习好的同学总是不多的,更多的,或者说是大多数同学的状况是这样的:他们四年级或五年级才开始学习奥数,有的甚至是六年级暑假刚开始学,这样的同学是半路出家的学生;

有的同学是从三年级开始学的奥数,但是学了3、4年,只是听课,没有做过系统的训练,甚至是没有做过训练,有的同学家长就跟我抱怨说:以前,他们的孩子在某某学校学习奥数,学校的老师不负责任--只是讲课,不留作业--

这样学过来的学生,我们只能说他听过奥数课,但并没有真正学到奥数。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的措施呢?

首先,针对自己没有学习的奥数内容,一定要想办法补上,如果这个时候不补的话,那么到了六年级的下学期,根本没有时间补。如果因为缺的东西太多,那就要把重要的内容补上,例如:三年级的和差倍问题、年龄问题、盈亏问题、五年级的整除问题等等,虽然简单的问题考试时不会出现,但是经常融合到行程问题等同学们认为较难的题目中。对于补课的方法,可以请家教,也可以自己学。

再次,作系统的训练。在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对同学们讲:"奥数,只看不练,等于白干"。学奥数,就像学自行车,你的理论知识再好,没有足量的练习,你还是不能真正掌握奥数。但是我们作练习不能盲目,我们推荐《奥林匹克训练题库》(刘京友题库)、《华罗庚学校思维训练导引》两本书。

对于这两本书上的题目,学生应该做中等难度的题目,以刘京友题库来说,作题号前面画菱形的题目即可;对于《华罗庚学校思维训练导引》作三个星以下的题目即可。关于作哪部分的题目,我们提倡每一部分都作。在实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们重点部分和自己的弱项先做,多做;非重点、自己学的好的部分应该后做、少做。

像速算、巧算的题目,这样题目几乎每次考试都会出现,但是这样题目同学得分情况十分残!!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对这类题目很好的总结学习,二是没有对这类题目系统的训练。

最后,同样也要改掉自己的不好的习惯。有很多同学,只注重题目的结果,不写题目的过程,甚至60%的同学不会写解题过程。尤其是整除问题,当说明原因和证明的时候,有的同学写的解题过程是前言不搭后语,更让人伤心的是,有的同学写错别字--把"根据"写成"跟居"。

这样的错误出现,判试题的老师不认为学生的语文水平差,而是认为学生的整体水平很差,让你自己想想,能不影响成绩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更正自己的坏习惯。

三、刚开始学习奥数

刚开始学习奥数,入门最重要。

第一,树立起我一定能学好得信心。有的同学因为到了六年级才开始学习奥数,在心里不免就有一点拉在别人后面的阴影。

六年级开始学习奥数,最后进重点中学试验班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些同学都付出很大的努力!学习奥数比别人晚,还有一个优点呢!那就是你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少走弯路!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这是学好奥数的首要问题!

第二,学生应以老师讲的内容为主,因为老师讲的题目,都是精心挑选的。上课时一定要弄懂每一道题目,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课后一定要把老师讲过的题目重新作一遍!如果只是停留在上课听懂的层面上,那考试时,即使遇到老师讲过的题目,学生还是做不对。题目不但要弄懂,而且一定要会做!

第三,关于知识缺陷。有很多同学都说没有时间补习,但是如果一些重点知识不会的话,在升学考试中遇到稍微综合一些的题目还是不会做。所以,不管怎样,重点的知识一定要弄懂!

相关公式

编辑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 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c: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bc+ca)

(2)体积=长×宽×高V=abc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C周长∏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π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

=(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 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1小时=3600秒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 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c: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bc+ca)

(2)体积=长×宽×高V=abc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C周长∏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π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

=(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 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1小时=3600秒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 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c: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bc+ca)

(2)体积=长×宽×高V=abc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C周长∏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π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22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本教程共30讲 第22讲横式数字谜(二) 第2讲我们初步介绍了简单的横式填数问题。这一讲再继续介绍一些此类问题。 例1在下列各式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237÷□□=□; (2)368÷□□=□□; (3)14×□□=3□8。 解:(1)将除法变为乘法,可以转化为“在 237=□□×□ 中填入合适的数字”的问题。因为 237=237×1=79×3,所以只有一种填法: (2)问题可以转化为“在368=□□×□□中填入合适的数字”的问题。因为 368=368×1=184×2=92×4 =46×8=23×16, 其中只有368=23×16是两个两位数之积。因而有如下两种填法: (3)由被乘数的个位数是4,积的个位数是8知,乘数的个位数只可能为2或7,再由被乘数的十位数是1,积的百位数是3知,乘数的十位数不能填大于3的数字。所以乘数只可能是12,17,22,27,32或37。经试算,符合题意的填法有两种:

例2在下列各式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1)□÷32=7……29; (2)480÷156=□……12; (3)5367÷□=83……55。 分析:根据有余数的除法(简称带余除法)知: 被除数=不完全商×除数+余数, 被除数-余数=不完全商×除数。 上式说明,(被除数-余数)是不完全商或除数的倍数,并且有 (被除数-余数)÷除数=不完全商, (被除数-余数)÷不完全商=除数。 由此分析,可以得到如下解法。 解:(1)由7×32+29=253,得到如下填法: (2)由(480-12)÷156=3,得到如下填法: (3)由(5367-55)÷83=64,得到如下填法: 例3在下列各式的□里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1)□5□×23=5□□2; (2)9□□4÷48=□0□。 分析与解:(1)首先,从个位数分析,可知被乘数的个位数只能为4。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点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点)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23 角边角公理( 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 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 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1]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1] 第1讲比较分数的大小 第2讲巧求分数 第3讲分数运算的技巧 第4讲循环小数与分数 第5讲工程问题(一) 第6讲工程问题(二) 第7讲巧用单位“1” 第8讲比和比例 第9讲百分数 第10讲商业中的数学 第11讲圆与扇形 第12讲圆柱与圆锥 第13讲立体图形(一) 第14讲立体图形(二) 第15讲棋盘的覆盖 第16讲找规律 第17讲操作问题 第18讲取整计算 第19讲近似值与估算 第20讲数值代入法 第21讲枚举法 第22讲列表法 第23讲图解法 第24讲时钟问题 第25讲时间问题 第26讲牛吃草问题 第27讲运筹学初步(一) 第28讲运筹学初步(二) 第29讲运筹学初步(三) 第30讲趣题巧解

第一讲比较分数的大小 同学们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有比较数的大小问题。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简单,而比较分数的大小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对于两个不同的分数,有分母相同,分子相同以及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三种情况,其中前两种情况判别大小的方法是;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小。 第三种情况,即分子、分母都不同的两个分数,通常是采用通分的方法,使它们的分母相同,化为第一种情况,再比较大小。 由于要比较的分数千差万别,所以通分的方法不一定是最简捷的。下面我们介绍另外几种方法。 1,“通分子”。 当两个已知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大,而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小时,可以把它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大小,这种方法比通分的方法简便。 如果我们把课本里的通分称为“通分母”,那么这里讲的方法可以称为“通分子”。 2,化为小数。 这种方法对任意的分数都适用,因此也叫万能方法。但在比较大小时是否简便,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3,先约分,后比较。 有时已知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可以先约分。 4,根据倒数比较大小。

小学奥数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小学奥数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二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一、运算符号类 二、规律填数类 三、规律画图类 四、年龄问题类 五、间隔问题类(含植树问题及智力计数) 六、周期问题类 七、有序思考类 八、时钟问题类 九、推理及思维训练类(包含算式类) 十、和差问题类 十一、和倍问题类 十二、差倍问题类 十三、一笔画类 十四、移动变换类 十五、智力趣味类(包含巧切西瓜) 十六、鸡兔同笼类 十七、盈亏问题类 十八、应用类(含数量关系、重叠问题、) 三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一、计算类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奥数的基础。能否又快又准的算出答案,是历年数学竞赛考察的一个基本点。三年级的计算包括:速算与巧算、数列规律、数列求和、等差数列的和等。 二、应用题类 从三年级起,大量的奥数专题知识都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们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和倍、差倍问题: 用线段标识等方法揭示这两类问题中各种数量关系,和倍问题:小数=和÷(倍数+1)。三、差倍问题: 小数=差÷(倍数-1) (2)年龄问题: 教授解决年龄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倍、差倍方法;画图线段标示法。 (3)盈亏问题: 介绍盈亏问题的主要形式 (双盈、双亏、一盈一亏) 分配总人数=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 (4)植树问题: 总长、株距、棵树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长=株距×段数,封闭图形:棵数=段数不封闭图形:

两头都栽:棵数=段数+1 两头都不栽:棵数=段数-1 一头栽一头不栽:棵数=段数 (5)鸡兔同笼问题: 介绍鸡兔同笼问题的由来和主要形式,揭示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假设法(6)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追及时间=距离÷速度差。 (7)周期问题 (8)还原问题 (9)归一问题 (10)体育比赛中的数学、趣题巧解几何类 三年级学校的学习中就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图形求周长和面积了,那么在奥数中图形问题涉及到的是巧求周长、巧求矩形面积数论类 现在三年级也开始涉及到了数论了,是比较简单的能被2、3、5整除的性质、奇数和偶数、余数与周期问题。 四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1.圆周率常取数据 3.14×1=3.14 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5×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2.常用特殊数的乘积 125×8=1000 25×4=100 125×3=375 625×16=10000 7×11×13=1001 25×8=200 125×4=500 37×3=111 3.100内质数: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4.单位换算: 1米=3尺=3.2808英尺=1.0926码 1公里=1000米=2里 1码=3英尺=36英寸 1海里=1852米=3.704里=1.15英里 1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平方里=0.3861平方英里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小学奥数入门100题

1、用0、1、 2、3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小华参加数学竞赛,共有10道赛题。规定答对一题给十分,答错一题扣五分。小华十题全部答完,得了85分。小华答对了几题? 3、2,3,5,8,12,( ),( ) 4、1,3,7,15,( ),63,( ) 5、1,5,2,10,3,15,4,( ),( ) 6、○、△、☆分别代表什么数? (1)、○+○+○=18 (2)、△+○=14 (3)、☆+☆+☆+☆=20 ○=( ) △=( ) ☆=( ) 7、△+○=9 △+△+○+○+○=25 △=( ) ○=( ) 8、有35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9、淘气有300元钱,买书用去56元,买文具用去128元,淘气剩下的钱比原来少多少元? 10、5只猫吃5只老鼠用5分钟,20只猫吃20只老鼠用多少分钟? 11.修花坛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计算) 12.王老师买来一条绳子,长20米剪下5米修理球网,剩下多少米? 1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人多少棵? 14、小红有41元钱,在文具店买了3支钢笔,每支6元钱,还剩多少元? 15、二(1)班从书店买来了89本书,第一组同学借了25本,第二组同学借了38本,还剩多少本? 16、果园里有桃树126颗,是梨树棵数的3倍,果园里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17、1+2+3+4+5+6+7+8+9+10=( ) 18、11+12+13+14+15+16+17+18+19=( ) 19、按规律填数。 (1)1,3,5,7,9,( ) (2)1,2,3,5,8,13( ) (3)1,4,9,16,( ),36 (4)10,1,8,2,6,4,4,7,2,( ) 20、在下面算式适当的位置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8 8 8 8 8 8 8 8 =1000 (2)4 4 4 4 4 =16 (3)9 8 7 6 5 4 3 2 1=22 21、30名学生报名参加美术小组。其中有26人参加了美术组,17人参加了书法组。问两个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22、用6根短绳连成一条长绳,一共要打( )个结。 23、篮子里有10个红萝卜,小灰兔吃了其中的一半,小白兔吃了2个,还剩下( )个。 24、2个苹果之间有2个梨,5个苹果之间有( )个梨。 25、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 26、有两个数,它们的和是9,差是1,这两个数是( )和( ) 27、3个小朋友下棋,每人都要与其他两人各下一盘,他们共要下( )盘。 28、把4、6、7、8、9、10填下入面的空格里(三行三列的格子),使横行、竖行、斜行上三个数的和都是18。 29、15个小朋友排成一排报数,报双数的小朋友去打乒乓,队伍里留下( )人。 30、一只梅花鹿从起点向前跳5米,再向后跳4米,又朝前跳7米,朝后跳10米;然后停下休息,你知道梅花鹿停在起点前还是起点后?与起点相距几米?

最新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五年级)--图形的分割与拼接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五年级) 图形的分割与拼接 怎样把一个图形按照要求分割成若干部分?怎样把一个图形分割成若干部分后,再按要求拼接成另一个图形?这就是本讲要解决的问题。 例1请将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分析与解:本题要求分成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因此可以利用“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性质来分割。 方法一:将某一边等分成四份,连结各分点与顶点(见左下图)。 方法二:画出某一边的中线,然后将中线二等分,连结分点与另两个顶点(见右上图)。 方法三:找出三条边上的中点,然后如左下图所示连结。 方法四:将三条边上的中点两两连结(见右上图)。 前三种方法可以看成先将三角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然后分别将每部分再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本题还有更多的分割方法。 例2将右图分割成五个大小相等的图形。

分析与解:因为图中共有15个小正方形,所以分割成的图形的面积应该等于15÷5=3(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个小正方形有和 两种形式,于是可得到很多种分割方法,下图是其中的三种。 例3右图是一个4×4的方格纸,请在保持每个小方格完整的情况下,将它分割成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分析与解:因为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块,所以每块有8个小方格,并且这两块关于中心点对称。下面是六种分割方法。 例4将下图分割成两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 分析与解:图形的面积等于16个小方格,如果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那么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应是4。因为题图是缺角长方形,长为6宽为3,所以分割成两块后,右边的一块应向上平移1(原来宽为3,向上平移1使宽为4),向左平移2(原来长为6,向左平移2使长为4)。考虑到缺角这一特点,可做下图所示的分割和拼接。

初一奥数平行线基础知识点人教版

初一奥数平行线基础知识点人教版 平行线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一定要在同一平面内定义,不适用于立体几何,比如异面直线,不相交,也不平行。 欧氏几何中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以上性质可简单说成: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角形中: 平行线分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平行线的判定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经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8.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 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互相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定义的拓展 在高等数学中的平行线的定义是相交于无限远的两条直线为平行线,因为理论上是没有绝对的平行的。 在欧氏几何中,在两条平行线中做一条直线AB,以直线AB为半径以逆时针方向做圆,然后以直线AB为半径以顺时针方向再做一个圆,从两个圆的交点做垂线CD垂直于直线AB,若CD与AB的角的角度是90度,则说明两条平行线不会相交。 但欧几里得不敢思考当两条平行线无限长时的情况..... 于是包括罗素、黎曼在内的科学家假设当两条平行线无限长时,他们会在无穷远处相交。(例如:在地球的球面上,就会发现,相互垂直于赤道的经线会相交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五年级)--27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五年级) 本教程共30讲 逻辑问题(一) 四年级已经学习过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逻辑推理问题。从广义上说,任何一道数学题,任何一个思维过程,都需要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问题,是指那些主要不是通过计算,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 逻辑推理必须遵守四条基本规律: (1)同一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每个判断都应从始至终保持一致,不能改变。 (2)矛盾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小于5”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甚至两个都是错的。 (3)排中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必有一个是对的,它们不能同时都错。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不大于8”是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 (4)理由充足律。在一个推理过程中,要确认某一判断是对的或不对的,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思考、分析问题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上面的规则,只是没有加以总结。例如假设法,根据假设推出与已知条件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就是利用了矛盾律。在列表法中,对同一事件“√”与“×”只有一个成立,就是利用了排中律。 例1 张聪、王仁、陈来三位老师担任五(2)班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现知道: (1)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是邻居; (2)王仁年纪最小; (3)张聪喜欢和体育老师、数学老师来往; (4)体育老师比语文老师年龄大; (5)王仁、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三人经常一起做操。

最全小学奥数知识要点

最全小学奥数知识要点归纳 同学们:小学奥数可以分为计算、计数、数论、几何、应用题、行程、组合七大板块,其中必须掌握的三十六个知识点. 以下是小学奥数知识清单: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 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第二部分(知识点7-11)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25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本教程共30讲 智取火柴 在数学游戏中有一类取火柴游戏,它有很多种玩法,由于游戏的规则不同,取胜的方法也就不同。但不论哪种玩法,要想取胜,一定离不开用数学思想去推算。 例1桌子上放着60根火柴,甲、乙二人轮流每次取走1~3根。规定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如果双方都采用最佳方法,甲先取,那么谁将获胜? 分析与解:本题采用逆推法分析。获胜方在最后一次取走最后一根;往前逆推,在倒数第二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4根,此时无论对方取1,2或3根,获胜方都可以取走最后一根;再往前逆推,获胜方要想留给对方4根,在倒数第三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8根……由此可知,获胜方只要每次留给对方的都是4的倍数根,则必胜。现在桌上有60根火柴,甲先取,不可能留给乙4的倍数根,而甲每次取完后,乙再取都可以留给甲4的倍数根,所以在双方都采用最佳策略的情况下,乙必胜。 在例1中为什么一定要留给对方4的倍数根,而不是5的倍数根或其它倍数根呢?关键在于规定每次只能取1~3根,1+3=4,在两人紧接着的两次取火柴中,后取的总能保证两人取的总数是4。利用这一特点,就能分析出谁采用最佳方法必胜,最佳方法是什么。由此出发,对于例1 的各种变化,都能分析出谁能获胜及获胜的方法。 例2在例1中将“每次取走1~3根”改为“每次取走1~6根”,其余不变,情形会怎样? 分析与解:由例1的分析知,只要始终留给对方(1+6=)7的倍数根火柴,就一定获胜。因为60÷7=8……4,所以只要甲第一次取走4根,剩下56根火柴是7的倍数,以后总留给乙7的倍数根火柴,甲必胜。 由例2看出,在每次取1~n根火柴,取到最后一根火柴者获胜的规定下,谁能做到总给对方留下(1+n)的倍数根火柴,谁将获胜。 例3将例1中“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改为“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输”,其余不变,情形又将如何?

奥数基础知识

一、负数 二、圆柱与圆锥 1.圆柱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2.圆锥 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三、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比例的应用 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用比例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 四、统计 五、数学广角 综合应用:节约用水 六、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式与方程 常见的量 比和比例 数学思考 2.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奥数学习 编辑 六年级的奥数学习主要分为几种一下三种情况一一来分析: 一、奥数学的很扎实 这样的学生奥数起步比较早而且一般对奥数有很大的兴趣,自己会主动地去学习奥数,主动的做题。但是我们要取得更好的成绩,那就需要我们更好的学习。 首先,看看自己那一部分的题目练习的不够。奥数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做了一本或者几本题库练习类的书,但是这里要说的是,应该重视那些做错的题目和那些没有做出来的。 题目,对于自己不会的题目一定要弄懂!!不但题目要弄懂,而且要看看这道题目涉及的知识是什么,这部分知识就是大多数孩子的弱点;除此之外,还要看看这道题目用什么方法解答的,在以后的练习中,要着重使用这种方法。

在教育行业,新东方的奥数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总结,广受家长的好评。 其次,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奥数学习好的学生,特别是男生,都有马虎的毛病,他们不怕题目多难,而是怕题目简单。 二、奥数学习不扎实 学习好的同学总是不多的,更多的,或者说是大多数同学的状况是这样的:他们四年级或五年级才开始学习奥数,有的甚至是六年级暑假刚开始学,这样的同学是半路出家的学生; 有的同学是从三年级开始学的奥数,但是学了3、4年,只是听课,没有做过系统的训练,甚至是没有做过训练,有的同学家长就跟我抱怨说:以前,他们的孩子在某某学校学习奥数,学校的老师不负责任--只是讲课,不留作业--这样学过来的学生,我们只能说他听过奥数课,但并没有真正学到奥数。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的措施呢? 首先,针对自己没有学习的奥数内容,一定要想办法补上,如果这个时候不补的话,那么到了六年级的下学期,根本没有时间补。如果因为缺的东西太多,那就要把重要的内容补上,例如:三年级的和差倍问题、年龄问题、盈亏问题、五年级的整除问题等等,虽然简单的问题考试时不会出现,但是经常融合到行程问题等同学们认为较难的题目中。对于补课的方法,可以请家教,也可以自己学。 再次,作系统的训练。在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对同学们讲:"奥数,只看不练,等于白干"。学奥数,就像学自行车,你的理论知识再好,没有足量的练习,你还是不能真正掌握奥数。但是我们作练习不能盲目,我们推荐《奥林匹克训练题库》(刘京友题库)、《华罗庚学校思维训练导引》两本书。 对于这两本书上的题目,学生应该做中等难度的题目,以刘京友题库来说,作题号前面画菱形的题目即可;对于《华罗庚学校思维训练导引》作三个星以下的题目即可。关于作哪部分的题目,我们提倡每一部分都作。在实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们重点部分和自己的弱项先做,多做;非重点、自己学的好的部分应该后做、少做。 像速算、巧算的题目,这样题目几乎每次考试都会出现,但是这样题目同学得分情况十分残!!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对这类题目很好的总结学习,二是没有对这类题目系统的训练。 最后,同样也要改掉自己的不好的习惯。有很多同学,只注重题目的结果,不写题目的过程,甚至60%的同学不会写解题过程。尤其是整除问题,当说明原因和证明的时候,有的同学写的解题过程是前言不搭后语,更让人伤心的是,有的同学写错别字--把"根据"写成"跟居"。 这样的错误出现,判试题的老师不认为学生的语文水平差,而是认为学生的整体水平很差,让你自己想想,能不影响成绩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更正自己的坏习惯。 三、刚开始学习奥数 刚开始学习奥数,入门最重要。 第一,树立起我一定能学好得信心。有的同学因为到了六年级才开始学习奥数,在心里不免就有一点拉在别人后面的阴影。 六年级开始学习奥数,最后进重点中学试验班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些同学都付出很大的努力!学习奥数比别人晚,还有一个优点呢!那就是你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少走弯路!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这是学好奥数的首要问题! 第二,学生应以老师讲的内容为主,因为老师讲的题目,都是精心挑选的。上课时一定要弄懂每一道题目,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课后一定要把老师讲过的题目重新作一遍!如果只是停留在上课听懂的层面上,那考试时,即使遇到老师讲过的题目,学生还是做不对。题目不但要弄懂,而且一定要会做! 第三,关于知识缺陷。有很多同学都说没有时间补习,但是如果一些重点知识不会的话,在升学考试中遇到稍微综合一些的题目还是不会做。所以,不管怎样,重点的知识一定要弄懂! 相关公式 编辑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27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第27讲 本教程共30讲 第27讲巧用矩形面积公式 同学们都知道求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a×a(a为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a×b(a为长,b为宽)。 利用这两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各种各样的直角多边形的面积。例如,对左下图,我们无法直接求出它的面积,但是通过将它分割成几块,其中每一块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见右下图),分别计算出各块面积再求和,就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例1右图中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所对应的线段的长度(单位:米)。这个图形的面积等于多少平方米? 分析与解:将此图形分割成长方形有下面两种较简单的方法,图形都被分割成三个长方形。根据这两种不同的分割方法,都可以计算出图形的的面积。

5×2+(5+3)×3+(5+3+4)×2=58(米2); 或 5×(2+3+2)+3×(2+3)+4×2=58(米2)。 上面的方法是通过将图形分割成若干个长方形,然后求图形面积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图形“添补”成一个大长方形(见下图),然后利用大长方形与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差,求出图形的面积。 (5+3+4)×(2+3+2)-2×3-(2+3)×4=58(米2); 或 (5+3+4)×(2+3+2)-2×(3+4)-3×4=58(米2)。 由例1看出,计算直角多边形面积,主要是利用“分割”和“添补”的方法,将图形演变为多个长方形的和或差,然后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其中“分割”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例2右图为一个长50米、宽25米的标准游泳池。它的四周铺设了宽2米的白瓷地砖(阴影部分)。求游泳池面积和地砖面积。 分析与解:游泳池面积=50×25=1250(米2)。 求地砖面积时,我们可以将阴影部分分成四个长方形(见下图),从而可得白瓷地砖的面积为 (2+25+2)×2×2+50×2×2=316(米2); 或 (2+50+2)×2×2+25×2×2=316(米2)。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点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小学数学奥数教案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3讲高斯求和 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5讲弃九法 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 第7讲找规律(一) 第8讲找规律(二) 第9讲数字谜(一) 第10讲数字谜(二) 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12讲年龄问题 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 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 第16讲数阵图(一) 第17讲数阵图(二) 第18讲数阵图(三) 第19将乘法原理 第20讲加法原理(一) 第21讲加法原理(二) 第22讲还原问题(一) 第23讲还原问题(二)

第24讲页码问题 第25讲智取火柴 第26讲逻辑问题(一) 第27讲逻辑问题(二) 第28讲最不利原则 第29讲抽屉原理(一) 第30讲抽屉原理(二)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 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于是得到

小学奥数入门教育附测试题

小学奥数入门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小学奥数很简单,就这30个知识点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15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 --第15讲 本教程共30讲 棋盘的覆盖 同学们会下棋吗?下棋就要有棋盘,下面是中国象棋的棋盘(图1),围棋棋盘(图2)和国际象棋棋盘(图3)。 用某种形状的卡片,按一定要求将棋盘覆盖住,就是棋盘的覆盖问题。实际上,这里并不要求一定是某种棋盘,只要是有关覆盖若干行、若干列的方格网的问题,就是棋盘的覆盖问题。 棋盘的覆盖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能不能覆盖的问题,二是有多少种不同的覆盖方法问题。 例1要不重叠地刚好覆盖住一个正方形,最少要用多少个右图所示的图形? 分析与解:因为图形由3个小方格构成,所以要拼成的正方形内所含的小方格数应是3的倍数,从而正方形的边长应是3的倍数。经试验,不可能拼成边长为3的正方形。所以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少是6(见右图),需要用题目所示的图形 36÷3= 12(个)。

分析与解:在五年级学习“奇偶性”时已经讲过类似问题。左上图共有34个小方格,17个1×2的卡片也有34个小方格,好象能覆盖住。我们将左上图黑白相间染色,得到右上图。细心观察会发现,右上图中黑格有16个,白格有18个,而1×2的卡片每次只能盖住一个黑格与一个白格,所以17个1×2的卡片应当盖住黑、白格各17个,不可能盖住左上图。 例3 下图的七种图形都是由4个相同的小方格组成的。现在要用这些图形拼成一个4×7的长方形(可以重复使用某些图形),那么,最多可以用上几种不同的图形? 分析与解:先从简单的情形开始考虑。显然,只用1种图形是可以的,例如用7个(7);用2种图形也没问题,例如用1个(7),6个(1)。经试验,用6种图形也可以拼成4×7的长方形(见下图)。 能否将7种图形都用上呢?7个图形共有4×7=28(个)小方格,从小方格的数量看,如果每种图形用1个,那么有可能拼成4×7的长方形。但事实上却拼不成。为了说明,我们将4×7的长方形黑、白相间染色(见右图),图中黑、白格各有14个。在7种图形中,除第(2)种外,每种图形都覆盖黑、白格各2个,共覆盖黑、白格各12个,还剩下黑、白格各2个。第(2)种图形只能覆盖3个黑格1个白格或3个白格1个黑格,因此不可能覆盖住另6种图形覆盖后剩下的2个黑格2个白格。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19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 本教程共30讲 近似值与估算 在计数、度量和计算过程中,得到和实际情况丝毫不差的数值叫做准确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有一定误差的数,这类近似地表示一个量的准确值的数叫做这个量的近似数或近似值。例如,测量身高或体重,得到的就是近似数。又如,统计全国的人口数,由于地域广人口多,统计的时间长及统计期间人口的出生与死亡,得到的也是近似数。 用位数较少的近似值代替位数较多的数时,要有一定的取舍法则。要保留的数位右边的所有数叫做尾数,取舍尾数的主要方法有: (1)四舍五入法。四舍,就是当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不大于4的数时,就把尾数舍去;五入,就是当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不小于5的数时,把尾数舍去后,在它的前一位加1。例如:7.3964…,截取到千分位的近似值是7.396,截取到百分位的近似值是7.40。 (2)去尾法。把尾数全部舍去。例如:7.3964…,截取到千分位的近似值是7.396,截取到百分位的近似值是7.39。 (3)收尾法(进一法)。把尾数舍去后,在它的前一位加上1。例如:7.3964…,截取到千分位的近似值是7.397,截取到百分位的近似值是7.40。 表示近似值近似的程度,叫做近似数的精确度。 在上面的三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四舍五入法。一般地,用四舍五入法截得的近似数,截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例1有13个自然数,它们的平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是26.9。那么,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13个自然数之和必然是整数,因为此和不是13的整数倍,所以平均值是小数。由题意知,26.85≤平均值<26.95,所以13个数之和必然不小于26.85的13倍,而小于26.95的13倍。 26.85×13=349.05,

【奥数】复习:平面图形与几何基础知识

平面图形与几何知识汇总 1.四边形: (1)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是封闭图形。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特征:4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较长的边叫做长,较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特征:4个角都是直角,每条边都相等,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图形的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周长的求法: (1)测直边物体和图形的周长:用直尺分别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计算长度之和。 (2)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 ①绕绳法:用一根绳绕圆的边缘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得到圆的周长。 ②滚动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3)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用细线绕树叶周围一圈,拉直后测量细线的长度。 3.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摆成一排拼成长方形时周长最长。 5.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面积是指物体所占平面大小。 6.常用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cm2):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平方分米(dm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平方米(m2):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7.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 = 长×宽 正方形面积 = 边长×边长

8.平行与垂直: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不相交——平行 相交垂直 不垂直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拓展:①“在同一个平面内”是确定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关系的前提。如果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有些直线虽然不相交,但也不能称为互相平行。 ②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a∥b,b∥c,那么a∥c。 ③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b⊥c,那么a∥c。 9.垂直的画法: (1)在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来画。 (2)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 ③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是垂足),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④标出直角符号。 (3)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直线外的一点。 ③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是垂足),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④标出直角符号。 10.点到直线的距离: (1)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

小学奥数教程(最完美)84247

小学奥数教程(最完 美)84247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 ①(和-差)÷2=较小数较小数+差=较大数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较大数-差=较小数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 ①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②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③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④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