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土的应力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土的应力分布
第一节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自重应力
由于土的自重所引起的土的应力,称之为土的自重应力。在一般情况下,土层的覆盖面积较大,地基土是一个半无限体,任何垂直面都是对称面,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可能有侧向剪切变形,因此地面下任何深度z处的垂直应力σoz必等于其上覆土层的自重,根据这个条件,均质土中的自重应力,可按下式求得:
σoz=γz
σcx=σcy=(ν/1-ν)* σcz
τxy=τyz=τxz=0
式中σcz—地面下z深度处土的垂直自重应力(kpa)
γ—土的重度(KN/m3)
z—由地面到计算点的深度(m)
σcx、σcy—z深度处土的水平压应力(kpa)
τxy、τyz、τxz—z深度处的剪应力(kpa)
ν—土的泊松比
ξ—侧压力系数,ξ=σcx=σcz=(ν/1-ν)
当地基土由成层土组成时,任意层i的厚度为h,重度为γ时,则在深
度z=各土层厚度之和处的自重应力σcz=γ1h1+γ2h2+γ3h3+………+γnhn地下水位以下土层的重度,应以土的浮重度代替。若其下存在不透水层(如岩层),则在此层面处所受到自重应力等于全部上覆的水土部重。
自重应力一般不会引起地基变形,正常固结的土在自重作用下的压缩变形早
已完成。但有些堆积年代不久的土层(如新填土、冲填土等),可能有自重作用下的变形问题。
附加应力
由于建筑荷载的作用,在土中产生的应力,称为附加应力。其分布规律与自重应力不同,由于基础的面积有限,而荷载也是局部的,应力通过荷载下的地基土传递至深层,与此同时发生应力扩散,随着深度的增加,荷载分布至更大的面积之上,使单位面积的应力愈来愈小。附加应力的另一特点是使地基产生新的变形,从而使建筑发生沉降。
第二节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
接触压力的分布
接触压力是基础底面与地基土触面处的单位面积压力,也就是基础传递给地基的压力。当基础无埋深时,接触压力就是基底处的附加压力;当基础埋置在地表下一定深度时,附加应力等于接触压力减去基底以上的土自重。
接触压力的分布取决于基础刚度,土的性质、基础埋深、以及荷载大小及其分布等。
柔性(或弹性)基础刚度很小,在垂直荷载作用下几乎无抗弯能力,而随
地基一起变形,故接触压力的分布与其上荷载分布一致。
刚性基础(如块式整体基础)的刚度较大,在理论上可认为抗弯刚度EI
趋于无穷大,在中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各点沉降均相等,即基底在变形前后均为一个平面。由此决定了基础底面接触压力的分布不是均匀的,实践证明,中心受压时刚性基础下的接触压力为马鞍形分布。当荷载较大时,位于基础边缘部分的土中产生塑性变形区,边缘应力不在增加,而中间部分的应力继续增加,接触压力的分布由马鞍形转变为抛物线形,当荷载继
续增大到接近于地基的破坏荷载时,压力分布又由抛物线形转变中部突出的楔形。
上述应力分布情况,取决于土的性质及基础埋深。对于地基软弱而埋深较浅的基础,在荷载不太大即可出现楔形的接触压力分布。
有限刚度基础,即基础抗弯刚度在上述两种基础之间,确定此种基础的基
底压力分布,目前是将土体视为均匀的弹性体,按弹性地基的方法求解。
接触压力的简化计算
受中心荷载作用时
P=(N+G)/F
式中N为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垂直荷载(KN)
G为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KN)
F为基础底面积(m2)
(二)受偏心荷载作用时
Pmax=[(N+G)/F]+M/W
Pmin=[(N+G)/F]-M/W
式中M为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KN.m)
e为偏心矩(m)
W为基础底面的抵抗矩(m3),当基础为矩形时,W=BA2/6
B为基础底面的长宽
Pmax 、Pmin为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最小压力(KPa)
当e>B/6,Pmin为负值,此时Pmax最大为
Pmax=2(N+G)/3Ak
式中k为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m)
中心荷载时圆形刚性基础下的接触压力
按刚性基础底面各点在中心荷载时沉降相等的条件,应用弹性理论,可求出作用于圆形刚性基础底面任一点M(x、y)的压力
P(M)=P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