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 六

测树学 六
测树学 六

测树学六

1. 胸高形数具有随树高增大而减小并随胸径增大而减小的特性。

2. 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胸径、树高、胸高行数。

3. 伐倒木材积测定时,区分段个数越多,误差越小。5. 使用布鲁莱测高器需要量测者至树木之间的距离。

7. 当树高相同时,f1.3随q2的增大而增大。8. 调查林分时, 8cm 为起测径阶,径阶大小为4cm,则实测的最小直径为6 cm。2. 形高:形数与树高的乘积。

3. 行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form factor)。

2、一、填空题

1. 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又根据组成林分的树木的年龄,可把林分划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2. 地位指数是根据林分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而确定的。

3.森林调查的最小测定单位是林分。

4. 标准地的种类分为临时标准地、固定标准地。

5. 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和指标很多,通常有依据土壤因子、指示植物、林木材积或树高等划分立地质量的指标。

二、概念题

1. 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2. 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3. 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4. 地位级:地位级(site class)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3、

一、填空题

1. 异龄林分中,最小径阶的林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减少,达到一定直径后,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而呈现为近似双曲线形式的反J形曲线。

2. 在同龄纯林中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结构及变化规律,一般呈现出接近于该林分平均高的林木株数最多的非对称性的山状曲线。

3. 在同龄纯林中,林木的形数和形率依胸径、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分别形成反J型曲线变化规律。

4. 在材积三要素中,形数与树高之乘积称作形高,林分中林木的形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加。。

5. 胸高形数受干形和树高双重影响,而实验形数则只受干形影响,因此,实验形数比胸高形数相对稳定。

6. 材积按径阶的分布序列与林木株数按直径的分布序列一样,具有近似正态分布曲线的特征。

二、概念题

1. 林分直径结构:在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林木按径阶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直径结构(Stand diameter structure),亦称林分直径分布(Stand diam

eter distribution)。

2. 林分树高结构:在林分中,不同树高的林木按树高组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树高结构(stand height structure),亦称林分树高分布(stand height distribution)。

3. 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树冠层次称作林层。

4. 单层林:只有一个树冠层组成的林分称作单层林。

5. 复层林: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次的林分,称作复层林。

6.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

7.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8.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称作优势树种。

9. 主要树种:在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林分中最适合经营目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

10. 同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别在一个龄级以内,这样的林分可称

作同龄林。

11.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4、一、填空题

1. 地位指数是根据林分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而确定的。

2. 地位级表是依据林分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关系编制的,其编制原理、方法及过程基本上与编制地位指数表相同。

3. 密度对林分平均直径有显著的影响,即密度越大的林分其林分平均直径越小,直径生长量越小。

4. 林分密度对树干形状的影响较大,一般地说,密度大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小,密度小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大。

5. 在林分优势树高生长曲线簇中,有一条代表在中等立地条件下,林分优势树高随林分年龄变化的平均高生长曲线,这条曲线称作导向曲线。

二、概念题

1. 立地: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更确切地说,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

2. 立地质量: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3. 地位级:地位级是反映林地生产力的一种相对度量指标,它是依

据林分条件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的关系,按相同年龄时林分条件平均高的变动幅度划分为若干个级数。

4. 地位指数:地位指数是指在某一立地上特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度值。

5. 疏密度:疏密度是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值。

6. 立木度:立木度是现实林分的密度(可以用株数、断面积或蓄积量表示)与最理想林分的密度的比值。

7. 林分密度指数:林分密度指数是现实林分的株数换算到标准平均

直径(亦称比较直径)时所具有的单位面积林木株数。

8. 树冠竞争因子:林分中所有树木可能拥有的潜在最大树冠面积之和与林地面积的比值称为树冠竞争因子。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5. 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sample —plot)。

6. 林分平均高:从树高曲线上按照林分平均直径确定的树高。

5、一、填空题

1.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断面积、树高和形数三要素构成。

2.在林分蓄积量测定中,应包括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测定和林分面积测定。

3.增加标准木的株数,一般可以提高林分蓄积量的测定精度。

4.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的理论,当两株林木的胸径相同,而两株林木的树干材积不相等时,这是由于两株林木的树高或树干形状不同所引起的。

5. 检量原木长度时,应量测原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最短处的距离。

6.平均直径、平均高、林木株数及林分蓄积量完全相同的两个林分,其材种出材量却不一定相同、且可能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直径结构可能不同。

二、概念题

1. 蓄积量: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

2. 标准木法: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称为标准木,而根据标准木的平均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称为标准木法

3. 一元材积表: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一元材积表)。

4. 二元材积表:根据胸径、树高两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二元材积表。

5. 三元材积表:根据胸径、树高和干形(形率级、形数级)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三元材积表。

6. 立木材积三要素:立木材积三要素是指构成立木材积计算的胸径、树高及胸高形数三个因子。

7. 立木材积表:载有各种大小树干单株平均材积的数表称为立木材积表。

6、一、填空题

1. 实际造材法中样木的确定方法可分为机械抽样法和径阶比例法。

2. 根据削度方程与材积方程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一致性削度方程和非一致性削度方程。

3. 本材标准分国家木材标准和地方木材标准。

4. 原木检尺工作包括原木长度检量和原木直径检量。

5. 材种出材率曲线是以径阶为自变量,材种出材率为因变量绘制的。

二、概念题

1. 原条:伐倒木剥去树皮且截去直径(去皮)不足6cm的梢头部分称作原条。

2. 造材:对树干或原条进行材种划分的加工称作造

材。

3. 材种出材率:材种材积占其相应的总带皮材积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值即为材种出材率。

4. 原木:原条按照用材需要,截成各种不同规格尺码的木段称作原木。

5. 材种:原木经过割锯,加工成适用于不同用途的锯材,这些木材品种称作材种

6. 木材标准:国家为了合理使用和正确计量木材,对不同材种的尺寸大小、适用树种、材质标准(材质等级)以及木材检验规则和用于计算材种材积的公式或数表等都作了统一规定,这种规定称为木材标准。

7. 杉原条:在木材标准中规定,经过打枝、剥皮、没有加工造材的杉木(含水杉、柳杉)伐倒木,称为杉原条。

8. 削度: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其单位长度(通常为1m)直径减少的程度称为削度。

9. 削度方程:表示树干上各部位的直径(带皮或去皮)d为该干径位置距地面高h、全树高H及胸高直径D的数学函数,称为削度方程,即d=f(h,H,D)。

10材积比:材种材积与其树干带(去)皮材积之比值称作材积比。

2.树木生长包括细胞分裂、细胞延长、细胞分化基本过程。

4.树木生长量分为总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定期平均生长量等五类。

5.某解析木长7.9米,用一米区分段区分,则梢头长度是0.9 米。6.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定期生长量。

7.总平均生长量是总生长量被年龄所除之商。

8.典型的树木总生长量曲线是呈S 形。

9.树木生长率是某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总生长量的百分比。

10.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胸径、树高、胸高形数。

二、名词解释

1.树木的生长方程:是指描述某树种(组)各调查因子总生长量y(t)随年龄(t) 生长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2.理论生长方程:在研究生长模型中,根据生物学特性做出某种假设,建立关于y(t)的微分方程或微积分方程,求解后并代入其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从而获得该微分方程的特解。

3.树干解析:将树干截成若干段,在每个横断面上可以根据年轮的宽度确定各年龄(或龄阶)的直径生长量。在纵断面上,根据断面高度以及相邻两个断面上的年轮数之差可以确定各年龄的树高生长量,从而可进一步计算出各龄阶的材积和形数等树木生长过程的方法称

为树干解析。

8、一、填空题

1.林分生长的四个发育阶段幼龄林阶段、中龄林阶段、近熟林阶段、成、过熟林阶段。

2.在幼龄林阶段由于林木间尚未发生竞争,自然枯损量接近于零,所以林分的总蓄积是在不断增加。

3.林分生长量分为毛生长量、纯生长量、净

增量、枯损量、采伐量、进界生长量等六类。

4.林分纯生长量是毛生长量减去期间内枯损量以后生长的总材积。

5.应用材积差法应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是要有经过检验而适用的一元材积表、要求待测林分期初与期末的树高曲线无显著差异。6.林分表法的核心是对未来直径分布的预估。

7.林分表法、材积差法和一元材积指数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生长锥测定过去的直径定期生长量和用经过检验符合调查地区使用的一元材积表来估算林分生长量。

8.双因素法的两个因子为总断面积生长量、平均高生长量。9.随机过程以其状态可分为连续型、离散型类型。

10.一元材积差法是将测定的胸径生长率,通过一元幂指数材积式转换为材积生长率式,再由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求得材积生长量的方法。

二、名词解释

1.林分生长:通常是指林分的蓄积随着林龄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2.材积差法:是将一元材积表中胸径每差lcm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木胸径每生长lcm所引起的材积生长量。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从而推算林分蓄积生长量。3.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年)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4.双因素法:是利用总断面积生长量和平均高生长量两个因子来估计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方法。

5.林分直径状态结构函数:在林木直径生长的随机过程中,某林分平均年龄为t时,林分在单位面积上株数按直径的分布函数表示林分在t时刻的直径结构。则称为该林分的直径状态结构函数。

9、一、填空题

1.角规是以一定视角构成的林分测定工具。

2. 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总断面积原理是整个角规测树理论体系的基础。

3. 角规测树时,Fg越小,测量误差越大。

4. 在角规控制检尺条件下可测定Dg 、G/hm2 、M/hm2 和N/hm2 。

5.常用角规测器为棱镜角规和杆式角规。6.确定望点位置比较方便的仪器是林分速测镜。7.扩大圆的半径与树干直径之比等于角规杆长与角规缺口之比。

8.当使用棱镜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时,镜片中的树干影象与镜片上缘外的实际树干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出现3种情况:相割、相切、相离。

9.在大面积森林抽样调查中,角规点数的确定取决于调查总体的角规计数木株数变动系数和调查精度的要求。

10.日本的平田种男(1955)提出用垂直角

规绕测林分平均高的方法,被称为垂直点抽样。

二、名词解释

1.角规控制检尺:用角规进行绕测时,对计数的树木要实侧其胸径,并按径阶登记计数株数的工作。

2.同心圆原理:绕测一周计数的与视线相割(或相切)的树木直径大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已为不同大小直径的树木分别设立了半径大小不同的同心样圆(严格地说,若林地上有N株直径大小不同的树木,则有N个不同大小的同心圆),因此,这种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断

面积的原理叫做同心圆原理

3.可变样地:这种面积依树干胸径大小而变的样圆可称作可变样地4.一致高:从样点绕测3600,观测出角规缺口刚好与胸高以上树干相切处的树干距地面的高度,此高度为一致高。

5.进测木:这种树在前期的每公顷断面积为零,而后期的每公顷断面积为Fgm2,因而在n年间隔期内的每公顷断面积生长量为Fg m2,这种树我们把它叫做“进测木”

10、一、填空题

1.林分生长量和林分收获量是从两个角度定量说明森林的变化状况。

2.林分收获量包含两重含义即林分累计的总生长量和采伐量。

3. 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影响人工林林分收获量的因子为年龄、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

4.收获表的种类有正常收获表、经验收获表和可变密度收获表。

5.Munro(1974)将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分为全林分模型、径阶分布模型和单木模型三种。

6.林分年龄相同并具有相同林分密度时,立地质量越好,林分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越高。

7.单木生长模型又分为与距离有关的单木生长模型和与距离无关的单木生长模型两种。

8.单木生长模型的建模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潜在生长量修正法、回归估计法和生长分析法。

9.可变密度收获模型的建模方法可分为基于多元回归技术的经验方程、林分蓄积预估方程和基于理论生长方程的林分收获模型三种

10.径阶或单木枯损模型从枯损原因上分为正常枯损模型和非正常枯损模型;从预估结果是否为林木株数的确定值分为确定性枯损模型和随机性枯损模型;从研究林分对象上分为人工林枯损模型和混交林枯损模型。

二、名词解释

1.林分收获量:指林分在某一时刻采伐时,由林分可以得到的(木材)总量。

2.全林分生长模型:用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的生长过程(如平均直径的生长过程)的生长模型称为全林分生长模型

3.正常收获表:最早的林分收获量预测工作是在所谓的完满立木度林分或正常林分(法正林分)中进行。反映正常林分各主要调查因子生长过程的数表,称作正常

收获表

4.经验收获表:以现实林分中的具有平均密度状态的林分为基础所编制的收获表,称作经验收获表。

5. 参数预估模型(PPM):是将用来描述林分直径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之参数作为林分调查因子(如年龄、地位指数或优势木高和每公顷株数等)的函数,通过多元回归技术建立参数预测方程,用这些林分变量来预测现实林分的林分结构和收获量。

6. 林分枯损方程:将单位面积林分中存活木的株数与林分年龄的函数关系称为林分枯损方程。

7. 单木生长模型:以林分中各单株林木与其相邻木之间的竞争关系为基础,描述单株木生长过程的模型,称为单木生长模型。

8. 径阶分布模型:以林分变量及直径分布作为自变量而建立的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简称为径阶分布模型。

9. 单木竞争指标:描述林木由于受周围竞争木的影响而承受竞争压力的数量尺度。

10. 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以林分密度为主要自变量反映平均单株木或林分总体的生长量和收获量动态的模型,称为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

3测树学试题3

“测树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小题,10分) 1. 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为胸径、( H )和胸高形数。 2. 当树高相同时,f 1.3随q 2的增大而(增大)。 3.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 人工林 )。 4.在树高曲线上,与(平均胸径)相对应的树高值,称作林分条件平均高。 5.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面积之比,称作郁闭度。 6.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是反映林分(立地质量 )高低的重要依据。 7、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林分(直径)分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林分结构。 8. 树木断面积生长率是胸径生长率的( 2 )倍。 9.典型的树木总生长量曲线呈( “S ” )形。 10. Richards 方程( c kt A y ))exp(1(--= )。 二、概念与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 2分) 1. 胸高形数:H g V f 3.13.1=,式中 V ——树干材积; g 1.3——胸高断 面积; 2.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3. 林分调查因子: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数量和质量因子。 4.竞争指标 :描述某一林木受周围竞争木的影响而承受竞争压力的数量指标。 5.林分生长模型 :描述林木生长与林分状态和立地条件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函数。 三、简述题(共20分,每小题 5分) 1.说明形数、形率与树高的关系。 2.绘图说明典型天然异龄林直径分布规律。 3.简述削度方程的作用。 4. 林分表法与材积差法计算林分生长量时的不同点。 四、 论述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试分析一、二元材积表的优缺点,我国林业生产中是如何编制一元材积表的? 2、 试述影响林分收获量的因子,并说明这些因子与收获量的关系。

测树学(考试复习重点)

测树学: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林木、林分等木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及非林地自然资源的测算、分析和收获预估的理论与技术。 径阶:在森林调查时,用于大量树木直径的测定,为了便于读数和统计,一般是按1、2、4cm分组,所分的直径组称为径阶。 干曲线:以干轴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以横断面的半径为y轴,以树梢为原点,按适当的比例作图即可得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这条曲线成为干曲线。区分求积: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 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上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 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为胸高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为望点。 望高:自地面到望点的高度叫做望高。 林分: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林相或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称为优势树种。 主要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 同龄林: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期限的林分。 异龄林:林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称为异龄林。 树高曲线: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称为树高曲线。 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所有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数。

如何把PDF文件转为EXCEL(电子表格)文件

实现PDF文件转化为EXCEL(电子表格)文件的方法 本文所用软件全部由网上下载,不保证没有病毒、木马(我下载时已经检测,尚未发现,大家要小心使用),尊重知识产权,请使用正版软件。 PDF文件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文档,类似于图片,一般文字编辑软件不能编辑修改。Nitro公司开发的Nitro.PDF.Professional.v6.1.4.1软件可以很好地处理PDF文件,并可以实现PDF文件转化为EXCEL电子文档,失误程度较小。Nitro.PDF.Professional.v6.1.4.1软件是英文版,但也不是很繁杂,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略懂英文,应该可以搞定。 AnyBizSoft_PDF_to_Excel这个工具也可以把pdf文件转为excel电子表格,我试用一下,比较简单,而且是中文版、绿色版,只是误差相比大一些,大家可以选择尝试。 Nitro.PDF.Professional.v6.1.4.1软件压缩包,解压缩后主要有这几个文件: Setup文件夹里是安装文件 Crack文件夹里是破解文件 DJiNN,不知道是什么,暂不用管它★ 网上下载的压缩包里还有其他一些链接,不去管它。 ★安装 ●打开Setup文件夹,点击安装。等待安装完成。这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出现安装错误,原因是该软件需要与office软件连接,找不到office里的一些安装文件,提醒从安装盘里查找,插入office安装盘,就会找到。没有安装盘?估计你用的是盗版。没关系,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如SKU011.cab, M4561421.cab之类的文件,点击浏览,找到这些文件就行了。如果还有其他的缺失文件,大家可以用百度或Google网上搜一下,下载也可以用的。 出现安装错误的情况,在下面某个环节,打开保存excel电子表格时还可能出现,解决方法一样。(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office 2003)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转换出来的电子文档是无法修改的。 初步安装完成。 ★打开Crack文件夹,有破解文件: 把NitroPDF文件复制,粘贴到安装目录,替换原有文件即可。 安装目录一般情况如下:C:\Program Files\Nitro PDF\Professional

pdf表格复制到excel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pdf表格复制到excel 篇一:怎么将pdF格式文件转换成excel表格 怎么将pdF格式文件转换成excel表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将pdF转换成excel的情况呢。我们都知道excel都是以表格存在的,而pdF文件所包含的要素也有pdF格式的,很可能出现pdF表格形式,这样的表格要是转换成我word文档,编辑起来不顺手,一般都会采取直接转换成excel的方法,“怎么将pdF格式文件转换成excel表格”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问题。 在转换上,我们常常考虑的第一位就是转换器的选用,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对于文本格式的转换是事半功倍的。什么样的转换器符合标准呢小编认为,在性能上要优质,要是一款转换器操作复杂,转换速度慢,并且一次只能转换单个文件,这样用户体验会很差,转换效果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迅捷pdF转换成word转换器的超线程技术带来了优异的转换效率的提升。借助强大的超线程技术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完成批量转换功能,即便需要对pdF文件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也能够确保整个转换的过程非常迅速。

步骤1:首先用户请进入迅捷pdF转换软件的界面菜单,选择“文件转excel”模式并添加需要转换文件格式的pdF 文件。(可选择转换模式有:文件转word、文件转excel、 文件转ppt、文件转换html、图片转pdF、文件转txt、文 件转img、word转pdF、ppt转pdF、excel转pdF、pdF切割、pdF合并、pdF解密、pdF压缩、pdF图片获取。其中“文件”已包含pdF、ppt、pptx、doc、docx、xls、xlsx格式) 步骤2:然后用户在添加pdF文件后,请点击界面菜单 上的“浏览”,在“浏览文件夹”中选择选择相应的转换文 件储存位置。接下来点击“开始转换”功能选项按钮,该软件的转换速度很快,用户无需太多的等待。 步骤3:文件转换完成后,用户可以直接打开转换好的excel表格更改。也可以退出pdF转换器,在储存的位置找 到文件编辑。 pdF转换器是为上班一族打造的一款专业文本转换软件。软件采用ocR技术,它就像是一台袖珍型扫描仪,即便是图片或扫描版pdF文件也可以轻松转换成 word/excel/ppt/html/img,成功的文字、图片、符号、包 括排版样式都可以随意在word文档中进行编辑。用户可以 把白板,文档和报刊里的文字提取出来,并保存在相应的文档中。 篇二:从公司pdF年度复制数值到excel

测树学复习重点

测树学复习重点 计算伐倒木树干材积的两个基本公式: (1)中央断面积式: (2)平均断面积式: 式中:为树木材积,为树干长度,、及分别为树干中央和两端的横断面积,按计算,为树干直径。 直径单位:cm,保留一位小数。树高:m,保留2位小数。体积:小数4-5位有效数字 注:公式来源是把树干当做抛物线体。由干曲线式,取旋转积分而得。 关于上两个基本公式的误差性质: ·很显然,当r=1 或0 时,两式均无误差且相等; ·当r>1 时,平均断面积式产生偏大误差,而中央断面积式则产生偏小误差; ·当01 的情况完全相反,即平均断面积式产生偏小误差,而中央断面积式则产生偏大误差。 继而得出如下牛顿经验公式:

区分求积的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或是减少材干求积的误差,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 分段。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⑴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积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称为胸高形数。 以f1.3表示,其表达式为:f1.3=V/g1.3h 式中:g=π/4d21.3 g1.3为树干胸高断面积,h为树高 转换成相应的立木材积式:V= f1.3 g1.3h ⑵实验形数:林昌庚提出实验形数作为一种干形指标。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h)加3m ,记为f 3。按照形数一般定义其表达式为:f 3 =V/ g1.3 (h+3) ⑶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其一般表达式 为:q x=d x/d z (式中:q x—形率,d x—树干某一位置的直径,d z—树干某一固定位置的直径,即比较直径),由于所取比较直径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率。分

测树学复习材料.doc

测树学 题型:填空10题40分、选择10题20分、概念10分、简答2题10分、论述2题20分 计算约占50%,参考材料结合书本复习。 第1章伐倒木材积测定 一、树干材积测定 (1) 干形:树干的形状通称干形,研究树干形状的口的是测定材积。 通式:V=f o *g o *h (2) 树干横断而的计算公式为: 式屮:g —树干横断面; d —树干平均直径 (3)树干纵断面 干111]线:表示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通常称为干曲线。 树干纵断面形状:截顶凹曲线体、圆柱体、截顶抛物线体和圆锥体 孔兹干曲线式为:(记住符号的含义) y = Px r 式中:y —树干横断而半径; x —树干梢头至该横断面的长度; P —参数; 「一形状指数。 二、伐倒木材积的测定技术 (1)伐倒木近似求积式 ① 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 ② 屮央断而积近似求积式 V = g L L = -dlL 2 4 2 (2)区分求积式 概念:将树干区分成若干段,分别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T 材 积.该法称为区分求积法。在树干的区分求积中,梢端不足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 圆锥体公式计算其材积。 式中:『—梢头底端断面积; r -梢头长度。 (区分段个数一般$5 ,区分段个数越多,精度越高) 分为: 1. 中央断而区分求积式V=L*Eg i +l/3gT , 1 Ji da + 〃 - 八尹。+曲〒(亍 )/

2?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V=[l/2(g o+g n)+Lgj]*L+l/3g n*L (关于区分求积式,若考简述只需写概念,若考论述要加上公式。) 三、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 P v=2P d+P L 式中:P、.为材积课差率,Pd为肓径谋差率,P L为长度课差率。 ①当长度测量无误差,即P L=O时,贝'J P v=2P d ②当宜径测景无谋差,即Pd=O吋,则P V=P L ③当长度误差率与直径误差率和等时,直径测量的误差刈?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一倍。 四、伐倒木造材 (1)原条:伐倒木剥去树皮且截去直径(去皮)不足6cm的梢头部分称作原条。 (2)原木:经过造材后形成的木段称作原木。 原条测定直径2.5米处,原木测定小头去皮直径。 (3)削度: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具单位长度直径减少的程度称为削度。 第二章立木材积的测定P27 1、测定胸径时注意事项: ①在我国森林调查工作中,胸高位置在平地是指距地面l?3m处。在坡地以坡上方1.3m处为准。在树T?解析或样木中,取在根颈以上1.3m处。 ②胸高处出现节疤、凹凸或其他不正常的情况时,町在胸高断面积上下距离相等而干形较正常处,测总径取平均数作为胸径值。 ③胸高以下分叉的树,可以当作分开的两株树分别测定每株树胸径。 ④胸高断血积不圆的树干,应测相互垂肓方向的胸径取其平均数。 2、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关系 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Z比称为形数。 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积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以心表示。(优点:测定容易(胸高断而是确定的)缺点:不能脱离树高单株反映干形)实践上作用:作为立木材积的换算系数 V=G*H*F。 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处的比较I员1柱体的体积Z比,记为fno (消除胸高形数的缺点,其优缺点与胸鬲形数相反。) 实验形数: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断面积为胸高断而积,其高度为树高(h)加3m。(已知£.3、H,可算出实验形数。) 3、立木材积三要素 胸高形数fl.3、胸高断面积gl.3、全树高h 4、形率 胸高形率:树干屮央肖?径(d I/2)与胸径(d L3)之比称之为胸高形率。表达式q2二(d I/2)/d13 形数与形率的关系: ?fi.3=q22前提条件是把树干当作抛物线体。 ②fi.3=q2-c 提条件树干抛物线体,且树高在18m以上。 ③形数、形率、树鬲有关系:在形率相同时,树干的形数随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在树高相同时则形数随形率的增加而增加。 5、用形率法求立木材积:根据形数与形率Z间的关系推算胸高形数,再按下式计算单株立木材积:V=gl.3*h*f L3 6、望高法(记住两个概念)

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测树学(复习) 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一、伐倒木: 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 三、近似求积式精度: 中央断面式中等 平均断面式最差 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 平均断面“正误差” 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 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 g 1、g 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 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 f1.3 的实践意义: 把易测的比较圆柱体体积转换为树干材积的换算系数。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 比,记为f n 。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能 3高度为树高(h )加3。 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1、胸高形率 定义:树干中央直径(d 1/2)与胸径之比称为胸高形率。一般用q 2表示 :q 2=d 1/2 / d 1.3 h g f v ??=3.13.1? ?+?=f h g V )3(3.1

测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剩余整理

林分蓄积量:单位面积林地上,达到起测直径以上的活立木材积总和。测定方法:①标准木法:平均标准木和分级标准木法;②标准表,平均实验形数表和材积表(一元&二元)。求M的思路:1、已知平均单株材积V:M=N*V (标准木法);2、已知径阶平均单株材积Vi:M= ∑ni*Vi (材积表法);3、已知F:M=G*H*F;4、M=N*V=N*g*H*F (g为总断面积。) 标准木法: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称为标准木,而根据标准木的平均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①测设标准地,进行标准地调查;②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平均直径;③根据平均直径在树高曲线上查出林分平均高;④根据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选择1~3株标准木;⑤将标准木伐倒,用伐倒木区分求积法计算其材;⑥根据标准木材积计算标准地蓄积量; 材积表:是根据树干单株材积与对材积相关紧密且较易测定因子之间的回归关系,分树种等编制的数表。一元材积表:根据树干单株材积对胸径的回归关系,分树种和区域而编制的数表。二元材积表:根据树干单株材积对胸径和树高的回归关系,分树种编制的数表。一元的编制:途径:直接编制或由二元材积表导算。直接法步骤:①编表数据采集:在编表区域内,抽取或典型选择足够数量同一种树木,兼顾样本的径阶分布。测定各样本胸径,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各样木树木材积②编表模型选择:作胸径-材积散点分布图,检查数据资料的正确性和完备性,根据散点图选择若干适宜模型,解出其参数并计算其评价指标,从中选出最有模型。一元的适用编制模型较多,幂指数式v=aD 的b次方为较常用之一③数表适用性检验,抽取若干样木,实测其胸径和区分材积,对最优编表模型再作适用性检验,检验方法较多。二元材积表:根据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应用:①标准地调查,得各径阶分布;②绘制树高曲线,由树高曲线查出各径阶平均高;③用径阶中值和平均高查二元材积表,得单株平均材积;④单株平均材积×径阶株树=径阶材积;⑤各径阶材积的累加即为标准地林木蓄积;⑥标准地林木蓄积/公顷数=每公顷材积。区别:一元是以平均胸径为自变量平均材积为应变量编制的表,它不考虑树高的影响。但是事实上林木的材积是和受到树高,断面积,形数的影响的。所以二元就考虑了胸径和树高两个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二元受平均胸径和树木平均高的影响。 标准表法:是特烈其亚柯夫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原理提出的一种确定林分疏密度和林分蓄积量的数表和方法。A.测定现实林分的G1.3(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和林分条件平均高HD B.根据现实林分的平均高查相应的标准表,可得相同条件下标准林分的G标和M标C.现实林分的疏密度P = G1.3/G标,现实林分的M = P * M标。 林分生长量:林分因子在一定间隔期内发生变化(生长与消耗)的代数和称为林分生长量。通常是指蓄积生长量。确定方法:材积差法:将一元材积表中胸径每差lcm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木胸径每生长lcm所引起的材积增长量,并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从而推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年)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核心是对未来直径分布的预估。一元材积指数 法:本法是将测定的胸径生长率(由胸径生长量获得),通过一元幂指数材积式()转换为材积生长率式,再由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求得材积生长量的方法,称为一元材积指数法。共同特点:都是假设株数不变;制定胸径生长量表;使用的一元材积表来估算林分生长量。 抽样估计是以随机变量特定概率分布为基础,在既定调查成本与容许抽样误差及所能承受风险限度内,设计最佳抽样方案,对调查总体统计特征作出估计。 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中等概抽取部分单元组成样本,以之估计总体参数的抽样方法。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样本单元抽取等概。 样本组织:先对总体单元逐一依次编号为1~N,然后产生n个范围在1~N的随机整数,凡总体单元编号与所产生

测树学复习材料

测树学 题型:填空10题40分、选择10题20分、概念10分、简答2题10分、论述2题20分 计算约占50%,参考材料结合书本复习。 第1章 伐倒木材积测定 一、树干材积测定 (1)干形:树干的形状通称干形,研究树干形状的目的是测定材积。 通式:V=f o *g o *h (2)树干横断面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g —树干横断面; d —树干平均直径 (3)树干纵断面 干曲线:表示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通常称为干曲线。 树干纵断面形状:截顶凹曲线体、圆柱体、截顶抛物线体和圆锥体 孔兹干曲线式为:(记住符号的含义) 式中:y 一树干横断面半径; x 一树干梢头至该横断面的长度; P —参数; r —形状指数。 二、伐倒木材积的测定技术 (1)伐倒木近似求积式 ①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 ②中央断面积近似求积式 (2)区分求积式 概念:将树干区分成若干段,分别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该法称为区分求积法。在树干的区分求积中,梢端不足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体公式计算其材积。 式中:g '—梢头底端断面积; l '一梢头长度。 (区分段个数一般≥5 ,区分段个数越多,精度越高) 分为: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V=L*∑g i +1/3g ’L ’ ''3 1l g v =2 4 g d π=2r y Px =l d d l g g V n n )2(4)(212200+=+=π2 11 22 4V g L d L π==

2.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V=[1/2(g o+g n)+∑g i]*L+1/3g n*L (关于区分求积式,若考简述只需写概念,若考论述要加上公式。) 三、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 P v=2P d+P L 式中:P v为材积误差率,P d为直径误差率,P L为长度误差率。 ①当长度测量无误差,即P L=0时,则P v=2P d ②当直径测量无误差,即P d=0时,则P v=P L ③当长度误差率与直径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的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一倍。 四、伐倒木造材 (1)原条:伐倒木剥去树皮且截去直径(去皮)不足6cm的梢头部分称作原条。 (2)原木:经过造材后形成的木段称作原木。 原条测定直径2.5米处,原木测定小头去皮直径。 (3)削度: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其单位长度直径减少的程度称为削度。 第二章立木材积的测定P27 1、测定胸径时注意事项: ①在我国森林调查工作中,胸高位置在平地是指距地面1.3m处。在坡地以坡上方1.3m处为准。在树干解析或样木中,取在根颈以上1.3m处。 ②胸高处出现节疤、凹凸或其他不正常的情况时,可在胸高断面积上下距离相等而干形较正常处,测直径取平均数作为胸径值。 ③胸高以下分叉的树,可以当作分开的两株树分别测定每株树胸径。 ④胸高断面积不圆的树干,应测相互垂直方向的胸径取其平均数。 2、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关系 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积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以f1.3表示。(优点:测定容易(胸高断面是确定的)缺点:不能脱离树高单株反映干形)实践上作用:作为立木材积的换算系数V=G*H*F。 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消除胸高形数的缺点,其优缺点与胸高形数相反。) 实验形数: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断面积为胸高断面积,其高度为树高(h)加3m。(已知f1.3、H,可算出实验形数。) 3、立木材积三要素 胸高形数f1.3、胸高断面积g1.3、全树高h 4、形率 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d1/2)与胸径(d1.3)之比称之为胸高形率。表达式q2=(d1/2)/ d1.3形数与形率的关系: ①f1.3=q22前提条件是把树干当作抛物线体。 ②f1.3=q2-c前提条件树干抛物线体,且树高在18m以上。 ③形数、形率、树高有关系:在形率相同时,树干的形数随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在树高相同时则形数随形率的增加而增加。 5、用形率法求立木材积:根据形数与形率之间的关系推算胸高形数,再按下式计算单株立木材积:V=g1.3*h*f1.3 6、望高法(记住两个概念) 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作望点。

【免费下载】如何把PDF中的表格数据转化为word中的表格

如何把PDF 中的表格数据转化为word 中的表格1、 首先保证你的PDF 文档可复制粘贴数据:如pdf 格式的:复制文本。2、然后新建文本文档,将复制的数据粘贴在文本文档中,如图: 3、将文本文档中的数据成行成列排列,如图:、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测树学复习题

林学本科《测树学》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林分平均胸径:与林分平均断面相对应直径。 2、复层林: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的林分。 3、树种组成系数:为了表达各树种在组成林分所占的成分,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或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这个比重叫做树种组成系数。 4、平均实验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比较圆柱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加3.0m。 5、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6、生长率:树木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原有总量的比值。 7、进界生长量:在调查期初时没有达到起测径阶的幼树,在期末调查时已长大进入检尺范围内,这部分林木的材积称为进界生长量。 8、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该圆柱体的断面积为树干上某一固定位置的断面,高度为全树高。 9、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10、标准木:在标准地中具有指定平均材积的树木。 二、单项选择题 1、立木材积三要素不包括(C)。 A、胸高形数 B、胸高断面积 C、胸高形率 D、树高 2、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B)处的部位称作望点。 A、1/2树干中央直径 B、1/2胸径 C、1/3树干中央直径 D、1/3胸径 3、以误差百分率来看,下面正确的是(A)。

A、平均断面式>中央断面式>牛顿式 B、牛顿式>中央断面式>平均断面式 C、中央断面式>平均断面式>牛顿式 D、牛顿式>平均断面式>中央断面式 4、树干的形状,有通直、弯曲、尖削、饱满之分,就一株树来说,树干各部位的形状(D)。 A、是一样的 B、都是饱满的 C、都是弯曲的 D、也不一样 5、纯林是有一种树种组成或混有其他树种但蓄积分别占(A)的林分。 A、低于10% B、低于5% C、低于20% D、10% 6、在一般情况下,林分疏密度大于林分郁闭度的是(C)。 A、幼龄林 B、中龄林 C、成熟林 D、以上都不是 7、树干的横断面形状更接近于(B)。 A、圆形 B、椭圆形 C、不规则的封闭曲线 D、不确定 8、林分平均胸径是指(B)。 A、林分内所有林木直径的算术平均值 B、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 C、林分内具有平均生长状态的树木的直径 D、林分内具有指定平均材积的树木的直径 8、在标准地调查中,通过每木检尺得标准地总断面积为0.01056m2,总株数为339棵,则该林分平均直径为(C)。 A.13.6cm; B.12.6cm; C.11.6cm; D.10.6cm 9、角规绕测树木时,当缺口与树木胸径相余时,记数为(D)。 A、1 B、0.5 C、2 D、0 10、树木年轮的形成是由于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化产生(D)生长的结果。 A、季节性 B、间断性 C、连续性 D、周期性 11、在角规测树时,当d/R=1/50,则用到的角规测器缺口宽度为2cm,则直尺长度为(B) A.1.5m; B.1m; C.2m; D.0.5m 12、下列关于树木生长方程的特点,错误的是(C)。 A、当t=0时,y(t)=0,这是树木生长方程需满足的初始条件; B、y(t)存在一条渐近线y(t)=A,A是该树木生长极大值; C、由于树木生长是依靠细胞的增殖不断增长的,所以y(t)是关于年龄t的单调增函数; D、y(t)是关于t的连续光滑的函数曲线。

测树学考前复习重点

测树学 第一章 伐倒木和立木材积测定 1.把树干近似成抛物线体,得到两个伐倒木材积测定公式: (1 (式中:树干干长为L ,干基底直径为d 0,干基底断面积为g 0,小头直 径为d n , 小头面积为g n ) (2)2.区分求积的目标和方法: (1)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 (2)~ (3)原因:分段后每段的干形比较规整。 (3)方法: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 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区分段材积,再把 各区分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在树干区分求积中,稍段不是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来计算其体积。 (3)公式:A. ' '131V l g g l n i i ∑=+= (式中:l 为区分段长度) B. ()' 11031g 21V l g l g g n n i i n +??????++=∑-= 3.测树高的方法: 在布鲁莱斯测高器的指针盘上,分别有几种不同距离的高度刻度。使 用时,先要测出测点至树木的水平距离,且要等于10、15、20、30m 。

测高时,按动仪器背面启动按钮,让指针自由摆动,用瞄准器对准树梢后,稍停2-3秒待指针停止摆动成铅直状态后,按下制动钮,固定指针,在刻度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水平距离的树高值,再加上测者眼高,即为树全高。在坡地上,先观测树梢,求的高h 1,再观测树基得 h 2,两次观测符号相反,树高=h 1+h 2,符号相同,树全高=h 1-h 2。注意: ●所选水平距离尽量接近树高,减小误差。●树高小于5m 时,不用布鲁赖斯测高器,用长杆直接测量。●对于阔叶树,注意主干梢头位置。 4.立木的直径通常指胸高直径。 5.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6.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 7.% 8.胸高形数的性质:●当树高大于1.3m 时,是关于r 的减函数。●当 干形不变时,胸高形数依树高的增加而减少。 9.材积三要素: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树高 10.实验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其高度为树高加3m 。 11.形率:树干上某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12.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胸径之比。 13.形数与形率的关系:希费尔关系 h q c bq a f 2223.1++= 14.形率法:●先算出胸高形率。●再根据希费尔关系算出胸高形数。●最后根据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全树高算出立木材积。V=**h

测树学试卷

“测树学”试题(2011年12月31日) 林业专业:本科生、2009级 班、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小题,10分) 1. 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为胸径、( 树高 )和胸高形数。 2. 当树高相同时,f 1.3随q 2的增大而( 增大 )。 3.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 人工林 )。 4.在树高曲线上,与( 平均胸径 )相对应的树高值,称作林分条件平均高。 5.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 林地 )面积之比,称作郁闭度。 6.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是反映林分( 立地质量 )高低的重要依据。 7.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林分( 直径 )分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林分结构。 8. 树木断面积生长率是胸径生长率的( 2 )倍。 9.典型的树木总生长量曲线呈( S )形。 10. Richards 方程(c kt A y ))exp(1(--= )。 二、概念与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 2分) 1. 胸高形数 H g V f 3.13.1= 某一树干材积和一个以胸高断面积为横断面以树高为高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 2. 异龄林 林分中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3. 林分调查因子 描述林分内部结构特征的指标 4.竞争指标 描述某一林木受周围竞争木的影响而承受竞争压力的数量指标。 5.林分生长模型 描述林木生长与林分状态和立地条件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函数。 三、简述题(共20分,每小题 5分) 1.说明形数、形率与树高的关系。 。1.h q c bq a f 2223.1++= 从形数、形率与树高关系的分析,在形率相同时,树干的形数随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在树高相同时则形数随形率的增加而增加。

测树学

森林: 以乔木为主包括夏木灌木草本苔藓地衣及微生物动物在内并且能够影响到当地的水温和气候的生物群体胸高直径: 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 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某一高度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胸高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1.3米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实验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1.3米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加3米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形率: 树干任意未知部位的直径与某一固定位置的直径之比 胸高形率:树干1/2高度处的直径与胸高直径之比绝对形率: 胸高以上1/2长度处的直径与胸高直径之比望点: 树干上部等于1/2胸高直径的那一点望高: 望点至地面的高度 生长量: 在林业调查中树木调查因子在一定间隔期内所发生的变化 生长率: 树木每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原有总量的百分比 林分: 内部结构特征相同并与相邻四周有明显区别的小地段 调查因子:反应林分客观规律的因子林相: 森林垂直部面的层次(单双层林) 主层林: 在森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林层龄级: 根据林木的生长特性所划分的年龄范围 目的树种:在某一条件下经济价值最高的树种主要树种: 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 疏密度:待测林分每公顷上的总横断面积与相同经营下标准林分每公顷的总横断面积的比值 郁密度: 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所占林地面积的比株数密度:个体所占有的营养面积 蓄积: 所有树木材积之和标准木: 具有平均材积的林木 材积表:林木的材积与直径树高和形数之间相关关系的数表 一元材积表:根据树木的材积与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来的单株平均材积的平均木表 二元材积表:根据树木的材积与林木直径和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来的单株平均材积的平均木表 立地质量:生物所生长的环境总和 地位级: 根据材木的平均树高和其相应的平均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所划分的立地质量等级 地位指数:根据优势木平均数高和优势木的平均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基准年龄所划分的立地质量等级 标准地: 根据人为判断期望能够代表调查总体的森林小地段样地: 随机抽取的森林小地段 1.材积三大要素 (1)形状系数(2)断面积(3)长度 2. 形数作用 (1)衡量树干饱满程度的指标(2)材积的直接换算因子 3. 立木材积的测定方法 (1)等直径差区分求积法(2)望高法(3)近似法 4. 测量胸高直径注意事项 (1)必须是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以坡上位距地面1.3米的直径 (2)对于分叉树:胸径以下分叉按两株树量测;胸径以上分叉按一株树量测 (3)出现一些结疤损伤可上下量取同样的长度取平均作为胸径替代 (4)及时处理附着物 5. 生长量种类 (1)树木总生长量(以苗木发生至调查为止所积累的总量) (2)总平均生长量(总生长量与其相应年龄的商) (3)定期生长量(树木短期几年的生产量) (4)定期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除以定期年龄) (5)连年生长量(树木调查因子一年的生长量) 6.年龄的确定 (1)查数轮枝法(2)差数年轮法(3)生长锥发 (4)查阅档案法(5)走访或目测 7. 形数变化规律 (1)幼龄变动幅度大(2)年龄比较大的变化幅度小 (3)形数一般是负数(4)间隔期短 8. 林相划分标准

林政专业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

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 第一章、绪论 1、测树学的概念:测树学是以森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单株木、林分、大面积森林以及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 2、测树学的目的:在分析树木形状、林分结构规律及林分特征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树木、林分的数量(材积或蓄积、生物量)、质量(材种出材量)及其生长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3、测树学发展简史: (1)测树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早中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完成适用伐倒木和木材材积测定公式的理论推导和检验,确定了形数的概念和测定立木的材积公式,并且进行一些简单的测仪器的研制。 (3)成熟和稳定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数理统计、遥感技术、抽样技术和电算技术的发展及广为应用,以及角规测树学理论技术陆续发展起来。 (4)新技术应用阶段:近10-20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航天遥感、动态预测、角规测树等新技术在森林调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4、测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树木和林分的蓄积量(材积)、材种出材量生长量及其生物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5、测树学中的误差:从误差的来源分,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6、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①加减乘除运算:结果保留位数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相同。 ②乘方或开方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③对数运算:对数尾数的位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④表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时,误差和偏差只取一位或者两位有效数字。 ⑤计算中涉及到常数π、e以及非测量值,如自然数、分数时,不考虑其有效数字的位数,视为准确数值。 ⑥为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可暂时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计算完后在修约。运用电子计算器运算时,要对其运算结果进行修约,保留适当的位数,不可将显示的全部数字作为结果。 7、测树学所使用的符号和单位:

测树学重点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 ·树木生长量: 总生长量(毛生长量):树木自种植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期间累积生长的总量。(V t) 纯生长量:毛生长量减去枯损量。采伐量:间隔期内采伐掉的。枯损量:间隔期内自然死亡的。定期生长量(净生长量):树木在定期n年间的生长量。(Z n= V t—V t-n) 进阶生长量:期初未达到但期末达到了起测直径的树木生长量。 平均生长量,简称平均生长量:总生长量被总年龄所除之商称为~。(θ= V t /t) 定期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被定期年数所除之商,称为~。(θn= Z n /n) 连年生长量: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为~。(Z= V t—V t-1) 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 (1)当年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时,连年生长量大于平均生长量。 (2)平均生长量取得极值时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等,即图上两条线相交,称平均生长量极大时的年龄为数量成熟龄。 (3)当年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大而下降时,连年生长量小于平均生长量。 (4)连年生长量波动幅度比年平均生长量大,峰值较平均生长量大且早。 ·生长曲线递增型:直径、树高、材积等;递减型:形数、形率、生长率等。 ·生长率:树木调查因子某年的连年生长量与该年总生长量之比。 ·林分起源:天然林和人工林实生林和萌生林树种组成:纯林和混交林林相(林层):单层林和复层林林分年龄:同龄林和异龄林 ·林分调查因子: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为~。 ·地位级: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平均高H D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地位指数:是依据既定树种优势木平均高H T与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地位指数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低的指数值,也是评定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的一种指标。地位指数实际上就是某树种林分在标准年龄时优势木所达到的平均树高值。 ·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他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树木数量。 ·株数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称为株数密度,单位为株/hm2 ·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搞断面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之比,称为疏密度,以P表示。·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PC表示。 ·树干解析:沿着树干每间隔特定高度截锯一块圆盘,根据对各已知高度圆盘的年轮数查数,各圆盘的年龄确定与直径量测,计算树木各因子(胸径、树高、材积等)的各种生长量(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等)拟合生长方程或绘制生长曲线,分析树木生长过程与规律,这项工作称树干解析。 过程:1.解析木的选择,生长环境的记载,圆盘截距标注与处理等。 2.树木因子测定与计算以及生长曲线绘制(或方程拟合)。 (1)查定各圆盘上的年轮个数;(2)标定各圆盘各年轮年龄并量测各年(或龄阶)直径;(3)计算生长至各圆盘高度所需年数及各年树高;(4)计算各年树干材积;(5)计算各年胸径、树高、材积平均生长量与两年生长量;(6)计算各年材积生长率、树高形数并绘制相应生长曲线;(7)绘制胸径-树高及材积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曲线;(8)绘制树干纵断面图。 3.生长过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