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论述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与传承

论述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与传承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与传承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话题,涉及到众多思想家的贡献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与传承。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和道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力量,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道德经》成为了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修养。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来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和爱的普遍性,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家思想强调了社会公平和和谐的重要性,提倡了克己奉公的精神和全民平等的观念。
墨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与传承不仅仅局限于儒家、道家和墨家这几个思想流派,还包括了其他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
例如,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兵家思想则强调战争和军事的艺术,对中国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战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思想的发展与传承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它不仅仅是思想家个人的贡献,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程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
•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变 化,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政权,经济中心随 一次次的人口南迁而逐渐移至江淮流域。 长期的民族战争,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流动 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 同时,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作为 新鲜血液不断补充到中国文化的肌体之中。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列强 坚船利炮的轰鸣中,在民主思潮和革命思 想的激荡下,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的发展历程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叶群英
•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 •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 •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定型 • 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衰落
一、史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遥远的史前传说时期 时期,从元谋人到北京人,从仰韶文化到 龙山文化,中国古代文明长河的源头涌出 了第一股活水甘泉,这便是火的使用、陶 器的发明、房屋的建造、农业的经营以及 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道德伦理的萌动等 等。
• 玄学家们的言行,不为传统所束缚,形骸 放浪不羁,菲薄汤武周孔,思想解放的意 味很浓。
• 二是东来佛教的逐渐本土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佛经被翻译成中文, 出家之风渐盛。
•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迅速 传播,尽管不断有人提出“灭佛”,但效 果并不明显。
•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思想, 逐渐形成了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 宗等众多派别,其中禅宗影响最大,后又 分为南、北二宗。南宗大量吸收儒家思想, 至唐后期几乎垄断佛坛。由此,佛教由外 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并在 此后佛道斗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思想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思想发展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思想发展是丰富多样的,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思想发展的几个特点。
一、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思想发展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儒家强调家族延续和孝道,认为只有通过维护家庭的和谐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而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维护需要每个人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并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种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注重教育和学问的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思想发展注重教育和学问的传承。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教育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培养人才视为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古代学问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和经典的传授来完成。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教育的基础,成为后世学问研究的重要文献。
通过教育和学问的传承,中国古代不仅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宝贵遗产。
三、贯彻中庸之道的思想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思想发展贯彻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中”,即均衡、稳定的状态。
它主张遵循自然法则,追求平衡和和谐。
这种思想体现在众多的方面,如政治、道德、艺术等。
在政治方面,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常常倡导“中和”政策,即追求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在道德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追求中道,避免过度和极端。
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诗词等都有追求平衡和和谐的特点。
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尊崇先祖和传统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思想发展尊崇先祖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文化注重敬祖尊宗,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古代人们常常通过祭祀和宗族礼仪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敬意。
同时,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形成也得益于这种尊崇先祖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拥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些思想和文化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道教、佛教的传入,再到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本文将从古代思想家的贡献、儒、道、佛三家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一、古代思想家的贡献中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克己复礼”等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性善论”和“天命论”,对中国古代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百家争鸣的浪潮中,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还有庄子的道家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等,都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与思考。
二、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儒、道、佛三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重要支柱。
儒家思想强调仁德、礼义、忠诚等观念,提倡以家庭和社会为基础的伦理关系。
儒家的价值观念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安然无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道家的思想观念对于追求心灵和谐与个人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生了深入交融。
佛教强调超越苦难、追求解脱与内心的平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地位。
儒、道、佛三家思想互有影响,共同贡献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强调的仁德、礼义观念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种价值观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平衡与和谐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反思。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8 兼收并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主题8兼收并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1.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学为国家用人选官的主要依据,确立了儒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
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
4.天人感应: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5.君权神授: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汉代的董仲舒,但是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这种思想,如商王独享有祭天权,利用神权以强化王权。
6.三教合一:指儒家学说、释教(佛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7.市民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出现,为满足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8.北宋风俗画: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
是以社会风俗习惯为题材的人物画。
它迎合了城市平民审美趣味的通俗文艺蓬勃兴起。
9.文人画: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出文人思想的绘画,集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10.宋明理学:在道教、佛教直接冲击下,北宋士大夫吸收佛道思想开创理学。
由于该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故称“理学”,也称“新儒学”“道学”“宋学”。
1.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巩固了大一统格局。
使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之后,政府并未禁绝其他学说和流派。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材料三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 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 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仁政:限名田、抑兼并、薄赋敛、省徭役---缓和阶 级矛盾
【核心知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 使并进。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3、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 强调“天__行__有__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了“___制_ 天命而__用__之”的重要思想(唯物 主义)。②在政治思想上,认为学习的最高 的目标是把握“___”礼。③伦理观是__性__本. 恶
• 2.其他学派
道
小国寡民 天道 齐物
自然 精神自由
科举选官、儒学显荣
唐太宗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2.科举制与儒学的关系
(1)科举考试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 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儒学因科举制而显 荣。
(2)儒生地位提升,成为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三、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火药、指南针、 进入总结性阶段,
印刷术技术成 出现一批影响较大
熟并外传
的科技巨著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从古代先秦时期开始,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
这段历史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社会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概述。
先秦思想文化(大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孕育期。
诸子百家的兴起是此阶段的重要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伦理,提出了“仁”、“义”等核心价值观念,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和孟子。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制和政治管理,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李斯。
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由于其强调道德和伦理,对国家和社会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论语》被广泛传播,并作为官方的教育课程。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孝、忠、信等在中国社会至今仍有影响力。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全盛时期。
佛教在此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韩愈和柳宗元提倡了新儒家主义思想,强调党家与党家学说相结合。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女性思想家,如著名的女诗人杜荀鹤。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末期。
宋代出现了新儒家学派,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他们注重心性修养、礼制和道德伦理。
南宋时期,理学学派兴起,以周敦颐和程颢为代表,他们关注宇宙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国内产生了两个重要的思想运动:明代的“动静之学”和清代的“古文运动”。
这些思想运动对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丰富多样,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众多学派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瑰宝。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关键内容。
本文将从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思想家和学派。
这些思想迥异但又相互影响,共同贡献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系统归纳和介绍这些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并深入探讨它们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通过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深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习俗。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儒家经典的主要内容,如《论语》、《大学》等,以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君主统治和科举制度中的表现和影响。
三、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以“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为核心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自由和安宁。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医学、养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在古代养生保健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四、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辉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以及古代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和中国古代戏曲等。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源远流长文化的国家。
其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将从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入手,探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1.神话时代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对自然界做出深刻的思考,对于自然现象的原因大多归于神话之中。
在神话时代,人们将自然现象与神奇的力量联系在一起,以尊重和膜拜自然神灵来获得它们的庇护和祝福。
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
这时期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事物形态的描述和直接的感官表达,属于原始的宗教式神话思维。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
伴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各地诸侯割据,思想文化的演变体现出一定的地区特色。
其中,齐、楚、鲁三家思想最为突出。
齐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劝导打出规章制度,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观念。
楚家则提出“道”、“权”、“变”等思想,主张道德高于法律,反对礼教儒家等传统思想。
鲁家主张以政治道德统一王朝,遵循儒家思想,提倡“仁为贵”等传统概念。
3.秦汉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即“以秦为准、以汉为端”的思想。
汉代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基础思想,类书《易经》、《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典籍逐步形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步发展的还有道教和佛教两大流派。
道教关注人类自然和谐与修身养性,佛教则主张“空”、“缘”、“苦”、“涅槃”等重要思想,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唐宋元明清唐代文章风骨健朗,宋代则提倡文学时代的平民化。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继出现。
元代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渐渐浮现,由汉族文学形态转变为多民族文化共通特征。
在明清两朝,思想文化发展空前绚烂,文学、考古、科技等方面均得到了蓬勃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式神话思维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多次演变。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秦朝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秦朝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期间,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主导思想,并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秦朝的儒学思想,以及它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儒学思想的起源儒学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人们渴望寻找一种能够引领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孔子作为儒学思想的奠基人,提出了仁、礼、义、智等一系列思想,并形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二、儒学思想在秦朝的发展在秦朝的前期,虽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社会混乱的现象。
儒学思想作为一种理论,逐渐被朝廷接纳并推崇。
儒学提倡的仁爱、礼教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被秦王朝用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儒学思想对秦朝影响最大的就是秦始皇的政治理念。
秦始皇追求统一的思想,与儒学强调的仁爱、礼仪有着共通之处。
因此,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大力推行儒学,以巩固国家的统一。
在秦朝中期,儒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文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书《史记》,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历史的前五千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
司马迁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学家中的巨擘,他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并对儒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儒学思想的影响秦朝的儒学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思想强调以仁爱、礼仪来维系社会秩序,这种思想观念持续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儒学思想对教育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教育观念在秦朝广泛应用。
秦朝实行的乡试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均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
此外,儒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儒家经典《论语》和司马迁的《史记》成为了后世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被广泛传播,也影响了后来历代的政策制定和文化发展。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500字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500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1. 古代华夏文明(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古代华夏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包括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时期。
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文字、礼仪、音乐、哲学、历法等基本元素,如《诗经》、《礼记》、《易经》等经典文献。
2. 儒家文化的兴起(公元前256年-公元220年):儒家文化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名的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3. 佛教与道教的传入(公元1世纪-公元10世纪):佛教和道教是两大重要的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禅定、般若智慧等,道教注重自然、养生、修炼等。
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并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融合。
4. 文人雅集与文化繁荣(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文人雅集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
文人们崇尚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精致而优雅的文化风气。
著名的文化人物如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在这个时期活跃。
5. 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历史地理、小说戏剧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明清小说的兴盛、清代的康熙字典等。
6. 近现代的文化复兴与变革(20世纪至今):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
在文化复兴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审视和推崇,例如中国画、传统音乐、传统医学等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有哪些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和丰富多样的思想流派。
这些变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几个重要变革,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兴起,以及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的进步。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及其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伦理道德、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君主与臣民之间的责任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迅速兴起,并获得了统治阶级的支持。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成为后世中国教育的重要参考。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忠诚、孝敬等,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基石。
二、道家思想的兴盛与影响道家思想是与儒家思想齐名的一种哲学体系,主张“道”即宇宙的原则,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提倡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反对过度追求功名利禄。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省和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墨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墨家思想强调宽爱与公平,提倡兼爱、非攻和反对战争。
墨家主张公正平等,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呼吁社会成员关心他人,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并提出了众多技术发明和科学理论,如兼并车、连弩等,对古代军事和科技水平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墨家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为后世重视利他主义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借鉴。
四、法家思想对社会管理的影响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派,强调法治和威权统治。
法家主张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以规范人民行为。
法家关注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也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启示,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也是十分灿烂丰富的。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深刻博大,涵盖了人生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如何发展与演变。
1. 先秦思想在中国,先秦思想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事上的礼仪和道德规范来行事;道家思想则主张顺应自然,讲求自然之道,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墨家思想注重兼爱、博爱,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格局应该改正;而名家则强调名学,认为名与实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在先秦时期,伦理道德不仅是重要的哲学研究问题,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
各个流派的思想理论在宣传中都有关注实际需要的方面,因此它们流传至今,对当代社会、家庭、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仍有一定的影响。
2. 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期,也是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唐朝在艺术方面发展十分迅速,诗、歌、乐、舞等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唐诗。
而宋朝则更注重文化学术的研究和推广,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
在唐宋时期,文化人才辈出,有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还有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影响世界多个国家。
同时,唐宋时期在科学技术、地理学、历史学等领域也有着不俗的成绩,这些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演变史上不可磨灭的瑰宝。
3. 明清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落的时期,但仍不乏文化的繁荣。
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与时俱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体诗、小说、书法、绘画等。
在明清时期,新体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单纯自然,很受民众欢迎,如李时中、辛弃疾等人的诗作风靡全国。
同时,长篇小说的出现也丰富了文学体裁,其中《红楼梦》尤为著名。
书法艺术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高峰,董其昌、郑板桥等书法家举世闻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从先秦老子、孔子的思想到唐宋文化的高峰期再到明清文化的繁荣,文明进步没有止境,留下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

火药、指南针、 进入总结性阶段,
印刷术技术成 出现一批影响较大
熟并外传
的科技巨著
唐诗、宋词、
《诗经》和《楚辞》
元曲成为当时 小说繁荣,绘画、书
分别成为中国古代 秦国以小篆为基础, 主要的文学形 法体现了个性化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统一全国文字
式,书画、戏曲 时代特点,京剧成
义文学的代表
等艺术进一步 为我国的“国粹”
向平民化、市俗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结构】
中 国
春秋 战国
百 家 争
形成儒墨道法各家 春秋:孔子创立
创立和 发展
传
鸣 战国:荀孟发展
统 主
西汉 时期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确立正 统地位
流 思 想
宋明 时期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发展新 阶段
的
李 贽 “异端”思想
演
明清 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受冲击
• 影响: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
•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基础。
• ③法家思想: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核心知识】 罢黜百家——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原因:(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 面的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许多问题,如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阶级矛盾激化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 护国家的统一)。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 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阶段,思想和文化的变革在此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道家的兴起,从佛教的传入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心思想和文化领域展开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崛起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孔子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的仁爱、中庸、礼乐等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他注重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以及君臣之道,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道家思想的兴起与影响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支重要力量,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
它与儒家思想形成对立,为人们提供了超脱世俗的思考角度。
道家思想的兴起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途径,也对政治和文化领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变革的重要节点。
佛教的到来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观念,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提倡人们超越世俗,追求解脱和涅槃的境界,引发了大量宗教信仰的转变。
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一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科技的发展与文化变革科技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古代在农业、冶炼、造纸、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众多重要的科技创新,这些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变革,例如纸币的出现使得经济交流更加便捷,火药的发明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思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思想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思想的碰撞融合。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世界文化传统中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三个角度来论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核心理念是仁爱、礼制和孝道。
儒家思想提倡人们以仁爱之心相待,推崇礼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并强调孝道作为家庭伦理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的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治理、教育制度等方面,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待人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它的核心理念是道和无为。
道家思想提倡人们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并强调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个体应该顺应自然,回归本真。
而庄子则从更多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道家思想,他强调个人的超脱和心灵的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学说的推崇和对政治的思考。
道家学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还深入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艺术、医学等。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三、佛教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国古代从外来传入的宗教思想,但它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渐渐与中国古代文化融合。
佛教思想强调苦、空、无我等概念,提倡人们通过修行追求解脱。
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后,与儒道两大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和文化艺术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考点梳理一、中国古代思想得演变1、春秋时期得思想家①老子得思想春秋晚期得老子,就是道家学派得创始人。
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她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得史官。
相传,孔子曾向她问礼。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得本原就是“道”。
她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她指出社会动荡得根源,在于人们得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得政治主张。
她希望回到小国寡民得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就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得。
②孔子得生平孔子就是春秋晚期鲁国人。
因不满统治者所为,她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与著述。
她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得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她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
孔子整理得《诗》《书》《礼》《易》《乐》与《春秋》,后称为“六经”。
她得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孔子出生没落贵族家庭。
苦研《礼》《乐》,在礼崩乐坏得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曾官至司寇,后去官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得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③孔子得思想孔子得思想核心就是“仁”。
她认为仁就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她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得行为符合礼得要求。
礼在孔子得思想中有重要地位。
她要恢复周礼得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得界线。
怎样协调礼与仁得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
她认为“过犹不及”,主张“与而不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就是对立因素得统一与与谐才形成完美得事物。
仁、礼、中庸思想就是孔子创立得儒家学说得核心内容。
④孔子得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得局面。
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
孔子开创私学,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她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得学生采取不同得教学方法。
⑤孔子得历史地位尽管孔子得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她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们把孔子得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得经典。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与鼓舞。
2、战国得百家争鸣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得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教育与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得出现创造了条件。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得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得重用。
②儒家思想得发展战国时期,孟子与荀子就是儒家学派得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她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她被认为就是孔子学说得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得天性就是善良得,恻隐。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作《荀子》。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就是恶得,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得行为,使人向善。
③道家思想战国时期得庄子,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得学说。
④法家思想法家学派得集大成者就是战国末期得韩非子。
她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得权威来震慑臣民。
法家把君主得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得历史发展趋势。
3、西汉儒家正统地位得确立①“无为而治”得统治思想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与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得思想,采取与民休息得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得休养生息,汉朝得经济实力逐渐恢复与增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得发展,积极有为得政治思想成为时代得需要。
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得发挥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主张。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她提出了“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就是万物得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与诸侯都要服从天子得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得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得主流。
4、魏晋隋唐得思想融合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得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得精神,有了新得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得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代,儒学得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5、两宋理学得兴起①理学思想得兴起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得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时期得程颢、程颐兄弟与南宋时期得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称名道先生,程颐,称伊川先生。
被称为“二程”。
②理学思想得内容天理就是宇宙万物得本原。
同时,“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就是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认为天理就就是作为道德规范得三纲五常,就是人性得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得“理”。
③理学得影响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得哲学,朱熹编著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得教科书。
朱熹得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④陆九渊得心学陆九渊就是南宋时期得理学家,号象山先生,江西金溪人。
陆九渊提出“心”就就是“理”得主张;强调“宇宙便就是吾心,吾心即就是真理”,她得学说被称为“心学”。
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6、明清思想得发展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得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得新局面。
①王阳明心学兴起得背景明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得原因就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得学说,成为心学得集大成者。
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②王阳明心学得主要内容王阳明早年对程朱理学得“格物致知”深信不疑。
她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思虑过度而致疾。
从此,她开始质疑朱熹理学。
并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
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她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得道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得学说。
她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得天理,就是人所固有得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去掉人欲,恢复良知得本性。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得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李贽得异端思想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同时,江南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得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得力量。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焚书》得名于李贽认为该书会遭到禁毁;《藏书》得意思就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就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
她认为就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得就是非为标准。
李贽挑战正统思想。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得私欲。
认为穿衣吃饭就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得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得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得要求。
④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得批判黄宗羲就是明清之际得进步思想家,浙江余姚人,著有《明夷待访录》等书。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就是天下之大害。
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得基本权利。
黄宗羲得思想有极其重要得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得推动作用。
⑤顾炎武经世致用得思想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得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得思想。
她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得现实问题。
她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得实用价值。
顾炎武以她崇实致用得学风与锲而不舍得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得先河。
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得王夫之就是湖南衡阳人,也就是一位进步思想家。
著有《读通鉴论》等。
⑥明末清初思想家得历史地位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得王夫之就是湖南衡阳人,也就是一位进步思想家。
著有《读通鉴论》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得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国古代得科学科学与技术1、先秦得天文学成就与司南2、汉代造纸术与数学3、北朝得农学4、唐代得雕版印刷术与火药5、宋代四大发明得完成6、元代得天文学与农学7、明代得医药学与农学三、中国古代得文学与艺术1、中国古代文学得发展①先秦得《诗经》与《楚辞》②汉朝得赋③唐朝得诗歌④宋代得词与话本⑤元代得曲⑥明清小说2、中国古代艺术得发展①文字与书法艺术②绘画艺术③戏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