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

三、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他认为社会是第一性,个人是第二性,社会有个人组成,是与个人截然不同的实在之物。社会不能简单的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是另一个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社会它一旦形成便产生一种新质。总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则总体特性也当然不为各部分特性之和。

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任何还原论的方式都不能提供对社会及其现象的理解,社会对具有空间上和发生原因上的超出个人的层次属性和社会对个人的一种决定作用。研究只有在对于整体社会研究具有意义时,才是必要的。

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试图以“整体主义” 的思维方式自然科学

为蓝本构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认为实证精神具有的客观主义的原则能够确保社会学的科学性质,认为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研究的经验基础及研究使用的方法。

韦伯站在“社会唯名论”的立场上认为:“个人及其行为是基本单位,是社会的原子,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者个人是社会行动的前提。”他认为社会不具有实在性,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是个体的派生物而非由实在意义,更甚者社会行为可以化为单独的个人层面去研究。

他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个人行为都是社会行为,只有行为者赋予其主观意义的个人行为才是社会行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过程可以被还原为个人间的交往行动,从而得到解释,因而社会学研究应当是个人层面的,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根本途径。

韦伯的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认为社会现象由人类行动构成,社会学要以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行为的意义作出解释性理解才能揭示社会过程的因果性。人的行动受自由意志的支配的主体其动机、意图等只有通过理解方法才能把握。

四、论证和解释策略上:

在论证和解释策略上,迪尔凯姆倾向于既是经验性(又具可比较性的科学研究,由此提出了两种解释社会事实的方式)因果关系分析和功能主义阐释。他认为原因是现象存在的理由,功能是现象存在的作用,但是两者间还有区别。有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却没了作用。所以研究者不能用现实存在的作用来说明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在具体论证时,一般来说是先研究原因后研究功能,因为前者有利于后者问题的解决。

他认为社会学的解释只是确立现象的因果关系即“把一个现象与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或者相反把一个原因与其所产生的有用结果联系起来,而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

作为一个科学的方法论体系,迪尔凯姆还提出了检验社会现象的准则。由于社会学的解释是要建立起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而对一种原因,社会学又要研究其功能,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迪尔凯姆认为这种关系只能通过比较法来证明。其比较法又可分为三个层次:㈠是历史比较法:主要是为了分析社会现象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结构变迁)

㈡是民族学比较:

㈢是社会内部的比较:

故此,迪尔凯姆的著作基本都遵循着这一逻辑路线。即先对研究对象下定义,然后逐一批驳以前的或现行的观点;最后再提出自己的真正社会学解释。

简而言之,迪尔凯姆方法论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应该把社会现象当作事物,根据社会现象产生的强制作用来认识社会现象。

同样的在论证、解释策略上,在具体理解社会行动的方法上韦伯也提出了一种有别于实证主义的分析路径,即理解社会行动要先体察他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进行“移情”理解,他认为人的活动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于行动的客观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确实用;但对于主观方面则只能通过理解来揭示。他还将这种理解分为直接观察性理解和说明性理解两种。除了以理解的方式说明它之外,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产生任何别的结果。在韦伯看来行为的主观意义存在于三种网络之中:

㈠具体个人行动的实际意向意义即“个人现象”。

㈡实际意向意义的平均或近似值,指“社会中的复杂现象

㈢经由科学形构而成的理念型,指“社会共同现象“。

而社会学所重视的是后两种意义的探讨。其大体逻辑思路在于先从主观选择出发,再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最后达成大家所能接受的

理解。

五、对“失范”的认识:

而迪尔凯姆早期著作(《社会分工论》)中,他还只是认为“失范

是对真正道德的否认”。随后,迪尔凯姆更为关心的是工业社会中社

会一致目标与文化价值的缺失,失范意味着对“社会整合模式的分解

与破坏”。“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

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迪尔凯姆认为,“因为有些贪得无厌

的欲望按照定义来说是难以满足的,而这种贪得无厌被看成一种病态

是不无道理的。既然没有什么东西限制这些欲望,这些欲望总是无限

地超出自己所拥有的手段,因此没有什么东西能使这些欲望平息下来。”这样,道德行为如果与个人私欲不相一致就会导致背离了正常

的道德秩序,这就是失范。

与迪尔凯姆不同, “理想类型”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

思想,它既是韦伯在社会科学认识论上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其社会

研究的基本的概念工具。纵观社会科学的发展史,韦伯对“理想类型”的论述和应用代表了现代社会科学对其概念认识上的一个新的高度。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可以为我们弄清现有的失范思想提供一个

基本的智力工具或原则。

他将“失范”视为终极道德标准的总体缺失。相反,社会学现有

的失范文献要么强调道德价值的背离,要么强调制度规范的崩溃。韦

伯在《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中所述的、作为终极道德价值的缺失的宗教失范,并非与失范毫不相关,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处

于边缘地位的。

韦伯将失范思想置于跨文化背景之中,它与非西方文明有着密切

关系。正如奥慧所看到的那样,宗教失范就是要以个体的怀疑和批判

替代对超验的观点的忠实。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中既强调了某些非西方宗教教义里失范的可能性,同时也通过东西方宗教的比较,阐明了西

方失范概念的特性,即西方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的总体缺失的困难性。并由此关注西方社会难以出现此种失范状况,是是对失范思想的进一

步补充,拓展了失范的理论范畴,在社会学的失范研究中极具理论意

义与理论价值。

目前,我国的社会学研究领域愈来愈广博,无论是研究人的行为还是社会结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良性协调地发展,只要立足这一基础,社会学就可以寻觅到自己独特的视角,与现实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法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事情,但是,无论是多么贴切,精巧的方法,都囊括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它们是不小心散落的珍珠,待有心人精挑细选,穿针引线,接连华丽。

实例分析:

1、网上交易

网上交易主要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上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进行

的商品、服务的交易活动,类似与显示世界当中的商店,差别是利用

电子商务的各种手段,达成从买到卖的过的虚拟交易过程。伴随着社

会经济越来越网络化,网络相互联结的本质特征越加凸显。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存在的社会事实,是一种通过某种方式成为多数人的共同的思想或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但它又不是一个单纯的不依赖于个体的独立社会事实。买卖交易行为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的有意志有意义的行为,它作为一种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其主观认为的意义为与他人的行为相关之行为,是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

所期待的他人行为为价值取向。

同时,网上交易体现了社会分工的发达,也促使了便捷交易的形成。失业者再就业,就业场所更加灵活,体现了不稳定性,大家并不连接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中,一定程度上,集体意识被削弱,但是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个人意识逐渐增强。若要以一个无形的“自然法则”依靠人民内心的自觉性显然不足以保护交易的进行,则国家基于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