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发表时间:2019-05-27T09:54:52.4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3期作者:朱萍萍
[导读] 低年级学生多采用朗读的方式,对语文学习十分有益,尤其是在阅读学习部分。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中心小学322109
低年级学生多采用朗读的方式,对语文学习十分有益,尤其是在阅读学习部分。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词句含义、思想主旨、情感内涵,还可以促进对语言形式的学习。从统编本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就可看出,朗读题目的比重有了大幅的增加,可见朗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提醒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调整,重视朗读教学方式。如何做到依据教材方针、加强朗读指导、获得高效成果呢?
一、指导学生比较,把握朗读基调
低年龄段的教材编排方式较为简单,教学时也通常是单篇教学模式,但如果朗读时只站在单篇视角,容易把握不全面朗读应有的感情,使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不同的课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特色和朗读基调,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读技巧,从而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1.在分角色朗读中比较。低年段朗读可以采用分角色扮演人物的方法,教师结合课文和文本人物的特点,将内容进行分工,组织大家进行朗读分享活动,一人读、他人听,听完后先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教师再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做到“读得准、读得好”。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到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可以结合诗歌特点,采用分工合作朗读的办法。这是一篇科普类型的小诗,由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简洁明快的节奏构成,适合朗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不同文体的课文,比较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区别,找出诗歌体裁的特点,把握住朗读的节奏。然后进行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朗读,总起段由一人负责,后面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的内容各作安排。指导学生读的时候注意词句的发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这种朗读和倾听同时进行的训练形式不仅有趣生动,还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自己与他人朗读的比较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增强朗读的自信心。
2.在理解性朗读中比较。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读好课文呢?理解文本是基础,学生首先要知道自己在读什么内容、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感情,才能读得正确。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先读熟、读懂文章,把握主要情节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流利地、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小公鸡与小鸭子》时,就可以进行人物分工朗读。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需要分角色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好好利用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角色是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感情,仿佛自己就是正在说话的小动物一样,读得生动又有趣。有的学生将小动物读得可爱,有的学生读出了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理解文本之后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其中,设身处地,对学生准确地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趣味性。
二、把握有效时机,凸显朗读情感
教师要找准朗读时机,创设条件和情境,辅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把握人物情感,代入到朗读过程中。
1.长文短“读”,突出高效性。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童话文体的特点是人物对话比较多,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内容,带领学生揣摩人物情感和态度,体会角色心情,然后将感情融入到朗读中,让朗读的过程更加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结合文本特点,分层教学。比如,在教学到《妈妈睡了》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音韵之美,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然后根据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问题,再流利地将自己的答案表达出来。这样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全文,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短文长“读”,突出层次性。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朗读最重要的是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短文“长”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对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细致指导。课后习题的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教师先让学生们落实每个词语的拼音,做到朗读时没有拼音错误。然后拓展词语,如“弯弯的小路”、“遥远的北京城”和“雄伟的天安门”等范例,带领学生感受偏正短语的韵味。采用师生对读的形式,教师问:“是怎样的小路?”学生回答:“是弯弯的小路。”记住短语之后,将短语带入句子里,教师做示范,带领学生练习,把握正确的节奏和感情。
三、紧扣文本内容,清晰朗读思路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结合具体课文特点,仔细研读文本,设计贴合文本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能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有清晰的朗读思路,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段的学生难以有持久的注意力,如果朗读形式一成不变,就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结合文本,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站在主要人物的立场上,进入情境中体味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朗读过程的有趣。通过这样直观生动的情境展现,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角色中,假设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融入感情朗读,不仅可以使感情把握得更准确,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总之,朗读内容不止限于课堂之上,课外、生活都有朗读的好素材和好平台。比如“亲子朗读”“课本剧”等等,这样的活动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反复巩固知识,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