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放射学介绍
中国介入放射学介绍
目录
介入放射学概述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展望 典型案例分享
01
CHAPTER
介入放射学概述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通过影像设备引导,使用导管、穿刺针等器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微创、精确、安全、高效,对患者的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
总结词
肝癌介入治疗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利用栓塞技术阻断肌瘤供血,使肌瘤萎缩坏死的方法。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插入肌瘤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阻断肌瘤的血液供应,使肌瘤逐渐萎缩坏死。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症状较轻、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留子宫等优点。
定义与特点
特点
定义
介入放射学的重要性
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通过影像设备的引导,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的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
优化治疗方案
介入放射学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介入放射学的微创特点,患者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
总结词
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是一种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技术,恢复血管通畅的方法。
详细描述
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插入病变血管,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技术,恢复血管通畅。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冠状动脉、颈动脉等血管狭窄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等优点。
创新技术研发
加强介入放射学相关技术的研发,如新型影像设备、诊疗器械、药物等,提高诊疗水平和安全性。
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介入放射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推动介入放射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介入放射学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恶性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包括: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动脉弧形推移、动脉不规则僵直和中断、血管湖和血管池、动静脉分流、静脉癌栓的表现、侧支供血。
2.介入治疗栓塞物质有:血凝块、吸收性明胶海绵、不锈钢圈、 Serbinenko 球囊、无水乙醇、微球、碘油、鱼甘油酸钠、蓝色组织胶、氧化纤维。
3.抗肿瘤抗生素主要有丝裂霉素 C、阿霉素、表柔比星。
4.良性病变血管造影表现:动静脉狭窄或者闭塞、动脉瘤、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血管畸形、动静脉瘘。
5.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适应症: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者转移性恶性肿瘤所导致的黄疸、良性狭窄,尤其是胆肠吻合处的狭窄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导致的败血症、黄疸病人手术前的胆道减压、作为其他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
禁忌症有: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脓毒血症及败血症、大量腹水、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漏、逆行胆道感染、胆汁分泌过多6.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主要有:穿刺针、导管、导丝、导管鞘、支架、其他。
影像监视设备有:直接 X 线透视、间接 X 线透视与 DSA、超声波检查仪、 CT、 MR。
7.食管成形术的并发症有: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导丝导管误入假道、食管破裂、支架阻塞、支架移位、反流。
8.按照治疗领域分类,介入放射学可分为: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按照方法分类:分为穿刺/引流术,灌注/栓塞术,成形术,其他。
9.栓塞剂按时间可分为:短期(48h 内),中期(48h~1 月),长期( 1 月以上)。
10.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应具有:可见性,可控性,跟踪性,灵便性,可塑型性。
11.肝癌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弱小肝癌(d 小于等于 1cm ),小肝癌(d1~3cm),中肝癌(d3~5cm),大肝癌( d 大于 5cm )12.血管扩张类药物:罂粟碱、前列腺素、妥拉唑啉;血管收缩类药物:肾上腺素、加压素、血管紧张素。
13.止血类药物:维生素 K3、 K1、氨甲苯酸、鱼精蛋白、酚磺乙胺、凝血酶;抗凝药物:肝素钠、华法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介入放射学
名词解释1、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可逐渐减轻、消失。
5、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6、首过效应:是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应。
7、层流现象:由于药物的比重通常比血液小,当药物进入血管后并不能很快和血液混合,特别在卧位时给药时,药物常在血柱的上层流动,优先进入向人体腹侧开口的血管或优先分布于靶器官的腹侧部分的现象。
8、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方法。
9、球囊血管形成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带导管的球囊置于血管狭窄处,打入造影剂使球囊充盈,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张成形的技术。
10、支架血管形成术:利用金属支撑器机械扩张血管壁的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用于血管狭窄和血管急性闭塞的治疗。
11、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技术,引入导丝、导管,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
12、经皮穿刺消融疗法: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原位灭活肿瘤,使其融解吸收,达到非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13、介入性(内科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器官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川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介入放射学概念
介入放射学概念
介入放射学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材料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比如X 线、超声、CT、磁共振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和器械插在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的学科,它也可以进行组织采集,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
由于介入放射学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许多过去需要外科手术才能治疗或手术都无法治疗的疾病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就能治疗,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
简介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剌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
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剌、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可以这样理解: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医学的引导下,为现代医学诊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
与传统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相比较,具有更直接有效、更简便微创。
血管介入放射学的主要内容_概述及解释说明
血管介入放射学的主要内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血管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将导管或器械引入血管系统,用X射线等影像学方法观察和处理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技术具有非创伤性、迅速、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技术特点,以及常见的血管介入放射学技术和设备。
同时,文章还会通过举例说明血管介入放射学在冠心病、肺动脉栓塞和肝癌等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文章将讨论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前景和挑战,并提出对血管介入放射学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血管介入放射学这一领域,并为读者提供对该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了解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医学技术,以便将其应用于更多的临床实践中。
此外,对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讨论,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关注该领域,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2.1 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血管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将柔软的导管或器械经皮穿刺插入血管系统,利用X线透视和造影剂进行实时成像,以诊断和治疗各种血管疾病。
该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用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诊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血管介入放射学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领域。
2.2 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和技术特点血管介入放射学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冠心病、肺动脉栓塞、腹部动脉瘤、脑卒中等。
与传统手术相比,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等优势。
常见的血管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血管支架置入、栓塞和栓塞材料植入等。
2.3 血管介入放射学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血管介入放射学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课件
MRI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身体内部结构的二维图像。优点是对于软组织 的显示效果较好,无辐射损伤。但MRI检查时间较长,且对体内金属植入物有禁 忌。
介入放射学与外科手术的比较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是通过导管等医疗器械,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 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介入放射学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效果显著。例如,通过介入技术可以将药物直接送至肿瘤 组织内,提高药物疗效。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是通过开刀的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外科手 术的优点是对于大型病变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创伤较大、恢 复时间较长。
介入放射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
介入放射学与CT、MRI等影像技术 的联合应用
在某些情况下,介入放射学可以通过联合使用CT或 MRI等影像技术,对疾病进行更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介入放射学引导下,利用CT图像对肿瘤进 行定位和穿刺活检。
介入放射学与超声技术的联合应用
超声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可以用于实时监测介入 治疗的过程。例如,在介入放射学引导下,利用超声 图像对肿瘤进行实时监测和定位。
06 介入放射学案例 分析
案例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
总结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 段,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开口处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 冠状动脉,恢复血流,达到治疗目的。
降低医疗成本
由于介入放射学通常采用微创的方法,患 者恢复时间较短,减少了住院时间和康复 周期。
相比传统手术,介入放射学的微创性质和 精准治疗降低了手术难度和医疗成本。
介入放射学的挑战
技术要求高
介入放射学需要医生具备较高 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或微创手术的方式,在体内引导放射学技术进行血管治疗的方法。
这项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可以通过准确的定位和实时成像,对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介入治疗,从而达到精确治疗和最小创伤的目的。
本文将从临床应用、技术原理、设备要求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进行探讨。
一、临床应用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广泛应用于多种血管病症的治疗,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恶性肿瘤以及多种复杂的先天性和后天性血管畸形等。
通过导管或微创手术的方式,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血管病变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例如,在冠心病中,血管内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在脑血管病中,血管内血栓溶解、动脉瘤栓塞和血管支架等技术有效地预防了脑卒中的发生。
二、技术原理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主要依靠X线摄影和导管技术进行。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将导管通过血管置入到病变血管内,再通过药物介导、物理介导或机械介导等方式,实现对病变血管的治疗。
其中,X线摄影技术是放射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摄影机和荧光屏的协同工作,将血管的形态和情况以实时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医生面前,确保准确的操作和治疗。
导管技术则是放射治疗的操作基础,医生可以通过导管对病变血管进行造影、止血、扩张等治疗操作。
三、设备要求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需要配备一系列专业的设备,包括X线摄影设备、导管和微创手术工具等。
X线摄影设备是技术的核心,其分为传统的透视式摄影设备和数字化摄影设备两种。
透视式摄影设备主要用于常规的X线摄影,而数字摄影设备则具有高分辨率、低剂量和实时成像等优势,更适用于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
导管和微创手术工具则是医生完成治疗的关键工具,医生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和对设备的精确掌控,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四、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血管治疗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介入放射学在血管外科的应用(12)
介入放射学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概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国外始于60年代,国内也在80年代普遍开展。
介入放射学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应用放射诊断学的器械,技术和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二、应用放射诊断学技术作为导向穿刺的手段,取得组织学(包括病理组织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资料,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手术探查和活检,但又不同于不用放射诊断技术导向的穿刺活检。
介入放射学能解决许多诊断和治疗上的难题,成为临床诊疗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
与血管造影有关的介入放射学又称治疗性血管造影(Therapeatic Angiography)是应用血管造影的插管技术,明确诊断后,可以进一步经导管作选择性血管内治疗。
目前主要在血管外科领域内应用的有血管内栓塞疗法,血管内成形术、经导管血管内溶栓、取栓和异物清除术和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等。
第一章血管内栓塞疗法第一节栓塞物质和栓塞技术将某种物质通过导管注入血管内并使之阻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称栓塞疗法。
栓塞疗法是介入性放射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已为临床普遍接受。
注入的物质称之为栓塞剂。
栓塞剂按其产生栓塞的时间效应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种,短效是指在48小时以内吸收,中效是48小时到1个月,长效为1个月以上。
在临床常用的栓塞剂包括自体凝血块、自体组织、明胶海绵、无水酒精、不锈钢圈、聚乙烯醇、磺油乳剂等。
一、自体凝血块和自体组织自体凝血块是最先应用的栓塞剂,方法易行。
只需将病人的新鲜血液置于无菌杯内凝固,然后切割成适当大小经导管注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菌、无抗原性、制备方便。
但缺点是:(1)自凝血块短期内即被吸收,阻塞的血管出现再通,一般有效期仅1—2天。
(2)注射时血块易碎裂。
(3)凝血机制障碍者不适用。
自体凝血块栓塞对于非肿瘤性出血,如溃疡出血、外伤性肾破裂能起到止血作用,但不适用于肿瘤与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二、明胶海绵明胶海绵安全、无毒、取材容易、使用方便,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栓塞剂之一。
医学影像学总结: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基本概念: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医学的基础上,在DSA、超声、CT、MRI等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经皮穿刺或体表自然孔道的途径,引入导管、导丝、球囊导管、支架、引流管等相关介入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微创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介入放射学包括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介入诊断学: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简单器材获得病理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学、细菌学和影像学资料的一系列诊断方法-介入治疗学: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通过导管等器材和药物对病变进行灌、堵、通、扩、引等的一系列治疗技术·Seldinger技术经皮直接穿刺血管,通过导丝将导管引入血管内-是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技术-常用穿刺部位(表浅、相对较粗)1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2股静脉、腘静脉·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分支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颈动脉、肾动脉、主髂动脉、下肢动脉、膝下动脉),急性动脉出血性疾病,静脉狭窄闭塞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症,颅内血管性疾病-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胆道梗阻,消化道管腔狭窄、梗阻,气管、支气管狭窄,脓肿与囊肿,椎间盘与锥体病变-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其他恶性肿瘤(肺癌、肾癌、胰腺癌、盆腔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第一节原发性肝癌的介入诊疗★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富血性)+胆管细胞癌(乏血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技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肝细胞癌)1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TAI)2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3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应用最广)-消融治疗(胆管细胞癌)1物理消融:射频消融(RFA)、微波、冷冻、激光2化学消融:无水乙醇、乙酸消融一、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主要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早期尽量切除)·化疗药物肝动脉灌注:肝组织浓度是其他器官的100-400倍;瘤区高于正常肝组织5-20倍(副作用小,效果更好)·碘油乳剂栓塞:趋向性沉积于肿瘤血管·微球栓塞:阻断肿瘤血供(一)TACE理论基础:血供(二)TACE适应证·Ⅱb期、Ⅲa期和Ⅲb期的部分病人·可以手术切除,但由于高龄、严重肝硬化的原因不愿手术的Ⅰb期和Ⅱa期病人·多发结节型肝癌·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闭塞,或完全闭塞但充分侧支形成·肝癌破裂出血(三)TACE禁忌证·门静脉主干完全闭塞,侧支形成少·合并活动性肝炎或者严重感染,无法同时治疗·严重肾功能障碍·恶液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四)TACE并发症及防治·化疗栓塞综合征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腹胀、发热——对症支持·术中胆心反射严重胸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死亡——阿托品·肝脓肿、胆汁瘤——经皮穿刺引流、抗生素(五)TACE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富血性肝癌效果更好·严重肝硬化患者,效果更差二、射频消融RFA·在超声或者CT引导下,向肝肿瘤内插入射频针。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放射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诊疗手段,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应用领域以及技术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介入放射学的定义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放射图像引导下进行的有创性医疗诊疗技术。
通过使用X射线、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结合导丝、导管等导向工具,医生可以在人体内进行一系列治疗和诊断操作。
介入放射学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操作创伤小、恢复快、准确性高等优势,因而在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1. 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是介入放射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它通过导管与血管相连,用以进行血管造影、血管扩张、血栓溶解等操作。
例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心脏导管术通过介入放射学技术,可以准确定位病变部位,进行支架植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达到恢复血流通畅的效果。
2. 肿瘤介入肿瘤介入是介入放射学在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
介入放射学通过经皮穿刺技术,将导丝或导管引入肿瘤组织内,用放射性药物或高能射频进行热疗、冷冻疗法等治疗手段。
这种疗法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3. 骨科介入骨科介入是介入放射学在骨科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介入放射学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骨折、关节炎等疾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比如,在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介入放射学技术可以通过椎弓根螺钉、椎体扩张器等器械的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从而恢复患者的正常骨骼结构。
三、介入放射学的技术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介入放射学也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和进展,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更多、更精准的诊治手段。
1. 影像引导技术进步随着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引导技术在介入放射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分辨率的影像引导系统可以使医生在患者体内准确地引导导丝、导管等器械,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介入放射学基础与方法
介入放射学基础与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放射学是一门研究放射线和射线对物质产生作用的学科领域。
在医学中,放射学被广泛应用于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为医生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在放射学的介入放射治疗领域,通过引导下放射导管和介入器械,直接进入体内靶区进行诊断、介入和治疗,从而实现无创或微创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介入放射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
一、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影像学技术为导向、通过导管和介入器械介入体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放射学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X射线透视或CT等影像学技术实时引导下,将导管或介入器械经皮肤插入到体内,直接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或诊断。
介入放射学可以精确定位病变部位,减少创伤和疼痛,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二、介入放射学的技术方法1. 血管造影术:血管造影术是一种通过介入导管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实时监测血管病变和血流情况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血管病变,指导介入治疗,如血管扩张、栓塞术等。
2. 动脉导管造影术:动脉导管造影术是以介入导管插入动脉内,通过注射造影剂显示血管结构和病变情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动脉性疾病的方法。
这种技术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非常重要。
3. 经皮穿刺治疗:经皮穿刺治疗是介入放射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皮肤穿刺插入介入器械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传统手术的创伤和恢复时间,治疗效果明显。
4. 放射频消融术:放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利用高频交变电场作用于组织产生热效应,实现组织的凝固和坏死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治疗肿瘤或肝脏等组织的疾病。
5. 经皮经胆道支架放置术:经皮经胆道支架放置术是一种通过经皮肝穿刺将胆道支架导入胆道内,帮助恢复胆道的通畅性和引流胆汁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胆道梗阻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介入放射学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诊断,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外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骨科疾病等。
对介入放射学的理解和认识
对介入放射学的理解和认识介入放射学是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影像技术的引导,对病变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
以下是对介入放射学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一、介入放射学的定义与历史介入放射学是指在影像医学的指导下,医生利用导管、穿刺针等器械,直接到达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介入放射学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
随着影像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肿瘤、血管、神经等多个领域。
二、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与价值精准治疗:介入放射学通过影像技术的引导,能够精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微创治疗:介入放射学采用微创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少。
疗效显著:介入放射学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肝癌、肺癌、血管狭窄等。
个体化治疗:介入放射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三、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肿瘤介入:通过导管将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肿瘤血管,阻断肿瘤供血,抑制肿瘤生长。
血管介入:用于治疗血管狭窄、动脉瘤等疾病,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恢复血管通畅。
神经介入:用于治疗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通过溶栓、取栓等技术恢复脑组织功能。
泌尿介入:用于治疗肾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通过碎石、扩张等技术改善泌尿系统功能。
妇产科介入:用于治疗子宫肌瘤、输卵管堵塞等疾病,通过栓塞、扩张等技术改善妇产科疾病症状。
四、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介入放射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介入放射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通过更加先进的影像技术和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介入放射学还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诊疗模式和治疗理念,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介入放射学是一门具有重要价值和广阔前景的学科。
通过深入理解和认识介入放射学,有助于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及前景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诊疗手段。
本文将探讨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并展望其前景。
一、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及背景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学诊疗技术,通过导管或引导仪器的方式将影像学引导下的治疗工具送入患者体内,进行有创性治疗或诊断。
这一技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放射学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部分。
二、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1. 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介入放射学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通过导管放置到患者的血管中,医生可以进行血管结扎、瓣膜置换、血管成形术以及血管内药物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避免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恢复期。
2. 癌症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在癌症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经皮肿瘤治疗(Percutaneous tumor therapy)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技术。
通过影像引导,在无需手术的情况下,将药物或热能直接送入肿瘤组织,进行灭活或破坏。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
3. 心血管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仍然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
介入放射学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介入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生活质量。
三、介入放射学的前景随着医学科技和设备的进步,介入放射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治疗借助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这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必要的治疗风险。
2. 结合其他技术未来,介入放射学可能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结合,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
这将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工具和辅助手段,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3. 更广泛的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和癌症治疗,介入放射学在其他领域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如神经介入治疗、骨科介入治疗等。
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目的要求1、掌握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技术(Seldinger技术的组成、步骤)2、了解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3、了解几种常用的介入技术和临床应用。
思考题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Seldinger技术的定义、组成及步骤)?第一节总论一、概念、技术、分类(一)概念范畴:微创医学起源时间及基础:20世纪70年代Seldinger技术*定义: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gy,IVR)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以影像设备为导向,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及其它技术对疾病进行治疗或诊断(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与生化材料)(二)技术介入放射学技术主要包括seldinger技术(seldinger’s technique)、造影术(angiograph)、栓塞术(embolization)、灌注术(infusion)、成形术(plasty)、支架技术(stent implantation)、穿刺引流术(puncture drainage)、穿刺活检术(puncture biopsy)、消融术(ablation)、取异物术(taking out foreign body)、碎石术(lithotripsy)、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mplantation)神经根阻滞术(nerve root block technique)等。
(三)分类按操作技术1.经皮穿刺/引流术。
2.经导管灌注/栓塞术。
3.成形术。
4.其他如下腔静脉滤器、异物取出、椎间盘旋切等。
按介入治疗途径1.血管介入技术(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gy)三大技术:(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2)经导管栓塞术(3)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术2.非血管介入技术(non-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gy)按专业分类1.心血管介入放射学2.神经介入放射学3.外周介入放射学二、设备与器材(一)影像监视设备主要导向设备:X线电视透视、超声、CT、MRI。
《介入放射学总论》课件
03
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肿瘤患者。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等介入器材对血管病变进行治疗的方法。
常见的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已成为许多 血管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01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指利用介入技术对非血管病
治疗。
内窥镜技术
内窥镜技术与介入放射学在某 些领域存在交叉,如支气管镜 、腹腔镜等。
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为介入放射学提 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如CT、 MRI、超声等。
核医学
核医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 与介入放射学有密切联系,如
放射性核素治疗等。
02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经皮穿刺技术
造影剂过敏反应
总结词
造影剂过敏反应是介入放射学中常见的 并发症,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皮疹等症 状。
VS
详细描述
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体质、造影 剂种类等因素有关。过敏症状包括呼吸困 难、皮疹、荨麻疹等。处理方法包括立即 停止使用造影剂、给予抗过敏药物、保持 呼吸道通畅等。
05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总论》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介入放射学简介 •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 介入放射学的并发症及处理 • 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通过影像技术 引导,对病变进行微创性诊断和 治疗的医学学科。
变进行治疗的方法。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内容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内容
放射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现象的一门科学。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疗技术,利用 X 射线、影像导向技术和微创技术,将放射性物质或器械经过血管或腔道进入人体内,进行诊断或治疗。
介入放射学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介入:利用导管经过血管将放射性物质或药物送到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或诊断。
血管介入可以治疗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血栓等疾病,同时也可以进行血管造影和血流动力学研究。
2. 肝脏介入:介入放射学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经皮肝穿刺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肝穿刺可以进行肝脏活检、脓肿引流等治疗,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可以进行肝癌栓塞、肝动脉栓塞等治疗。
3. 肺部介入:肺部介入主要应用于肺癌的治疗,可以进行经气道介入治疗、经皮肺穿刺等操作。
4. 骨骼介入:骨骼介入主要应用于骨肿瘤的治疗,可以进行经皮骨穿刺和经动脉介入治疗。
5. 神经介入:神经介入主要应用于脑血管病变和神经血管畸形的治疗,可以进行经颅内、经颈动脉介入治疗等操作。
总之,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微创、高效、安全的医疗技术,可以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1 -。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分类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向人体注入或口服放射性物质,利用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衰变特性,结合成像设备对放射性物质的分布和代谢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达到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的目的。
根据注射的放射性物质种类和观察的内容,可以将介入放射学分为血管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
血管介入放射学是通过将导管插入人体血管系统,将放射性物质直接送达病灶部位,以观察和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一种介入性放射学技术。
这种技术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肝癌、脑血管疾病等,通过在血管内置入支架、栓塞血管或给予肿瘤放射治疗等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
血管介入放射学可以明确诊断血管狭窄、血管畸形等疾病,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创伤小、恢复快、创伤性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技术。
核医学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放射性同位素显像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然后利用探测器在患者身上接收放射性信号,进而形成图像。
SPECT和PET则是利用计算机对放射性同位素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精确的图像信息。
核医学广泛应用于心脏病、肺部疾病、肾脏病、骨科疾病等领域,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分子影像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内特定分子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诊断疾病的影像学技术。
分子影像学常用的方法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PET和SPECT是通过在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再通过探测器接收放射性信号,形成图像。
MRS是通过利用磁共振技术来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特定的分子代谢物。
分子影像学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估疾病的进展,常用于肿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等领域。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通过向人体注射或口服放射性物质,结合成像设备观察和分析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一、介入放射学的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影像学为基础,通过导管或针头等设备直接进入人体内部进行治疗或诊断的技术。
它具有微创、准确、安全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二、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1.导管置入技术导管置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向人体内部插入导管,以达到治疗或诊断的目的。
在导管置入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大小,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损伤患者。
2.血管造影技术血管造影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通过向人体内部注射造影剂,使血管显影,从而观察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情况。
在血管造影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和注射方式,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经皮穿刺技术经皮穿刺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皮肤穿刺,将针头或导管插入到人体内部进行治疗。
在经皮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方式和设备,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损伤患者。
4.射频消融技术射频消融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导管向肿瘤等组织内部输送高频电流,使组织受到高温作用而坏死。
在射频消融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操作方式,并掌握正确的治疗时间和功率,以确保治疗效果。
5.介入性放射治疗技术介入性放射治疗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向肿瘤等组织内部放置放射源,使组织受到辐射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介入性放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放射源和操作方式,并掌握正确的剂量和时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三、介入放射学应用领域介入放射学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心血管病、肝胆疾病、肺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临床实践中,介入放射学已成为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四、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放射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介入放射学将更加微创、准确、安全,并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1. 介入放射学的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学影像学领域的专业技术,它结合了诊断学和治疗学的特点。
通过使用X射线、CT、MRI等成像技术,医生可以在进行诊断的利用导管和微创手术工具对患者进行治疗。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它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且低风险的治疗方式。
2. 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技术2.1 血管造影(Angiography)血管造影是介入放射学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对比剂注入患者体内,使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清晰地显示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设备的监视屏幕上。
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管病变的程度和类型,为治疗计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2.2 血管介入治疗(Vascular Intervention)血管介入治疗是介入放射学的另一个核心技术。
通过使用导管和微创手术工具,医生可以在进行造影的同时进行治疗,例如通过血管内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通过栓塞术来阻塞异常血管。
2.3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射频消融是一种介入放射学常用的治疗技术,主要用于肿瘤治疗。
它利用射频能量来破坏肿瘤细胞,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极引导到要治疗的部位,然后产生高温能量破坏异常细胞。
射频消融术可以在无需开刀的情况下,有效地治疗非手术切除的肿瘤。
2.4 经皮穿刺肝胆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经皮穿刺肝胆介入治疗是一种应用于肝胆疾病的介入放射学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皮肤穿刺进入肝内或胆道系统,然后用导管引导到狭窄或阻塞的部位。
医生可以在监控屏幕上实时观察到患者的内部结构,然后进行治疗,如病变部位的引流、造影和放置支架等。
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缓解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等疾病带来的痛苦。
3. 我对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的观点和理解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且低风险的治疗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放射学第一章血管介入技术血管内介入技术是应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先明确病变产位、性质、范围和程度之后,根据适应证,经插入血管内的导管进行栓塞、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和灌注药物等治疗。
第一节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栓塞术(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也称栓塞治疗(embolotherapy),是经动脉或静脉内导管将塞物有控制地注入到病变器官的供应血管内,使之发生闭塞,中断血供,以期达到控制出血、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患病器官功能之目的。
一、栓塞物栓塞物种类很多。
按性质可分为对机体无活作用的物质、自体物质和放射性微粒。
按使血管闭塞时间的长短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
按在身体内能否被吸收又分为可吸收和不可吸收两种(表6-1-1)。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栓塞物。
表6-1-1 栓塞物1.颗粒(1)自体物质:血块、肌肉、脂肪、硬膜(2)可吸收物质: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3)不吸收物质:聚乙烯醇、各种质地的小球2.液体(1)可吸收物质:无水乙醇(2)不吸收物质:IBCA、硅酮3.机械性栓子:螺圈、可脱球囊4.放射性微粒:载药微囊(球)5.电凝(一)自体血块是目前唯一的短期栓塞物,闭塞血管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由于体内纤溶作用,血栓阻塞血管后多在几小时就开始溶解。
血块的优点是取材方便,无抗原性,不需消毒,易经导管注入,多用于控制较小动脉出血,如胃肠道小动脉出血。
为了延长再通时间,血块内可加入亮氨酸。
(二)明胶海绵(gelfoam)系术止血剂,注入血管内造成继发性血栓形成。
闭塞血管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
明胶海绵可消毒,无抗原性,可按需要制成不同大小的颗粒或小条,易得,价廉,广泛应用于栓塞中、小血管,如栓塞肿瘤、血管性疾病和控制出血等。
氧化纤维素的作用类似于明胶海绵。
(三)聚乙烯醇商品名为ivalon,是合成材料,闭塞时间长,不被吸收。
干燥ivalon吸湿后膨胀,利用这一特性可闭塞较大血管;例如用于堵塞开放的动脉导管。
市售ivalon多为一定大小的颗粒。
ivalon的磨擦系数大,投送不如明胶海绵顺利。
(四)异丁基-2-氰丙烯酸盐(isobutyl-2-cyanoacrylate,IBCA)系组织粘合剂。
为液体,遇离子性物质,如血液和离子型造影剂后很快聚合固化,可长期闭塞血管。
常用于动静脉畸形、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等。
加入适量碘油、碘苯酯后延缓聚合时间,并使之不透X线。
与此同类制剂为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utyl-2-cyanoacrylate,NBCA),聚合时间较长,有利于技术操作,近来已逐渐替代IBCA用于临床。
(五)螺圈(coil)也称不锈钢圈、弹簧圈,为机械性栓子,可用于大、中小动脉,永久闭塞血管,对机体无活性作用(图6-1-1)。
第二节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经导管等器械扩张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这一疗法是60年代开始应用的,在80年代前主要采用球囊导管进行治疗,称为球囊血管成形术(balloon angioplasty)。
在80年代陆续出现了几种血管成形术的新技术,主要是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 angioplasty)。
粥样斑切除术(atherectomy)、血管内支撑器(endovascular stent)等。
PTA原来主要用于肢体血管,以后扩展至内动脉,如肾动脉、冠状动脉,并且由动脉发展至静脉,如扩张治疗腔静脉狭窄,以至治疗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一)适应证理想的适应证是中等大小或大血管局限、孤立性短段狭窄。
其次为多发、分散的短段狭窄和闭塞。
长段狭窄或闭塞、小血管病变、溃疡性狭窄或已有钙化的狭窄或闭塞病变不适宜于PTA治疗。
(二)操作技术在血管造影确定病变位、程度和侧支供血情况以及狭窄上下方的血压等血液动力学改变后,将造影导管调换成球囊导管(图6-1-3)。
将球囊置于狭窄区,用压力泵或手推稀释的造影剂充胀球囊。
充胀的球囊作用于狭窄的血管,使之发生扩张。
扩张结束后,要复查血管造影,了解血管扩张情况,同时再次测量原狭窄区上下方的血压差以确定扩张治疗的效果。
为了减少并发症和预防再狭窄,从术前一天开始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术中要用肝素抗凝,术后1~6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
(三)血管扩张的机理充胀的球囊压力造成了狭窄区血管壁内、中膜局限性撕裂。
血管壁特别是中膜过度伸展以及动脉粥样斑的断裂,从而导致血管壁张力减退和腔径的扩大。
(四)疗效 PTA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好。
髂、肾动脉的PTA成功率在90%以上,五年平均血管开放率在70%以上。
冠状动脉脉单支病变PTA成功率在90%以上。
影响疗效的因素中,除病变部位外,病变性质、病变的解剖与病理学特征、患者全身状况、设备情况以及术者经验等也是重要因素。
例如在肾动脉狭窄中,以纤维肌发育不良的疗效最好,扩张成功率在90%~95%,临床上高血压治愈和改善率达93%;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症;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疗效较差。
PTA比外科手术的优点在于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收效快,操作较简便,减少用费,门诊即可进行,一旦发生再狭窄可以重复PTA治疗。
(五)再狭窄问题 PTA虽然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扩张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平均发生率约为30%。
再狭窄多发生在PTA后数月至1年之内。
主要原因是球囊扩张部位内膜纤维细胞增生的结果。
扩张的机理表明,成形术是一种损伤血管壁成分的机械治疗方法,术后必然会引起一系列修复反应,这就成为再狭窄的病理学基础.因此球囊扩张的结局具有两重性。
内、中膜局限性撕裂造成了血管腔的扩大,血流灌注得以恢复;同时内、中膜撕裂也成为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再狭窄的原因。
再狭窄的其他原因是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和原有病变的进展。
为了减少再狭窄,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改进设备:已研制成新型成新型材料的球囊,可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②药物治疗:减少、预防和治疗PTA进程中和PTA后出现的血管痉挛、血小板粘附、血栓形成和内膜纤维细胞增生。
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肝素、硝苯吡啶(心痛定)硝酸甘油以及正在试用的前列腺环素、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等。
③新技术的应用:即下述几项血管成形术。
(六)并发症 PTA的并发症较少,有时可发生穿剌局部血肿、动脉壁撕裂孔、远侧端血管塞以及球囊破裂等。
二、激光血管成形术80年代初用于再通外周动脉,现已大量用于临床,取得了很有希望的疗效,激光能量消融粥样斑或血栓使血管再通的机理,主要在于热效应和化学解吸作用。
激光源有气体、固体和液体等物质。
激光血管成形术用得较多的是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和准分子(excimer)激光。
传输系统用多根石英纤维。
为减少血管发生穿孔,在石英端头加用金属帽、蓝宝石帽。
激光以连续或脉冲方式发射。
连续发射可造成组织的明显热损伤。
脉冲发射能量多,易消融病变组织,也无明显的热损伤。
故现多用脉冲波。
激光波长可采用紫外线(200~400mm)。
可见光(400~700mm)或红外线(700~1000nm)。
激光血管成形术可能有以下优点:①治疗血管慢性闭塞、弥漫病变、钙化病变优于球囊血管成形术,而且对球囊成形术后出现的急性血管闭合有效。
②热效应热抛光或封焊作用,在球囊扩张后接着应用,可使球囊扩张所造成的血管腔面由不规则变平滑,且封焊剥离的内膜,从而减少血小板粘附近和血栓形成。
③光热作用可改变血管壁的顺应性,降低动脉壁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减轻球囊扩张后所引起的血管壁弹性回缩,有利于血管的持久扩张。
因此,激光血管成形术现多与球囊血管成形术配合应用,称之为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laser-assisted balloon angioplasty)。
激光再通血管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三、动脉粥样斑切除术有些学者简称之为旋切法,主要适用于血管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也是一种机械治疗方法。
按照用于这一疗法的导管功能看,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种:①经皮切割,取出粥样物质,称之为atherectomy,意即切除术:②经皮破碎粥样斑,使之成为微粒,存留于血液循环中,有待于机体自然清除,称之为atheroablation,意即破碎术。
用于这一治疗的导管头端有一高速或低速旋转的削刀或磨球,当导管头端置于血管闭塞病变处,操纵体外导管尾端驱动装置,削刀或磨球旋转,切除或磨碎病变,使血管再通。
正在研制的导管很多,目前用于临床的有Kensey导管、Simpson导管、经腔抽吸导管(TEC)等。
旋切法除用于外周血管外,也开始用于肾动脉和冠状动脉。
外周血管的再通成功率在95%以上。
由于旋切法仍是机械性治疗手段,所以损伤血管壁后的修复反应还可造成再狭窄。
这一疗法也在发展中。
四、血管支撑器血管支撑器是采用特殊的合金,制成不同结构的圆筒形,支撑于血管狭窄病变处,使之保持血流通畅。
目前支撑器有三种:①热记忆合金支撑器(thermal memory alloy stent):由镍钛合金丝制成,称为Nitinol。
②自膨支撑器(self-expandable stent);用不锈钢合金丝编织成圆筒形,放入血管后,由于金属弹力而支撑于血管腔内。
③球囊膨支撑器(balloon-expandable stent):支撑器是圆筒网眼形,先在球囊之上,放入血管后充胀球囊,使支撑器张开支撑于血管腔内(图6-1-4)。
图6-1-4 球囊膨胀支撑器支撑器置与血管后,机体能耐受,无异物反应。
支撑器内表现由于纤维蛋白原覆盖,不久即可形成新生内膜,同支撑器两端处的正常血管内膜相接,从而保证血管的通畅。
支撑器主要同球囊血管成形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和旋切法等相配合应用。
在后几种技术扩张或再通病变血管后。
放置支撑器,可提高血管开放率,减少再狭窄。
此外,利用超声能量消除粥样斑、血栓等以再通血管也试用于临床,称之为超声血管成形术(ultrasonic angioplasty ,angiosonoplasty)。
一些新的血管影像技术,如血管镜、血管内超声和MRA对于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四节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一、血管收缩治疗经导管灌注加压素(vasopressin)是治疗胃肠出血的有效方法。
1.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灌注加压素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急性出血,使病情趋于平稳,然后择期手术。
方法是经股动脉插管,导管置于肠系膜上动脉内,以0.2~0.3单位/分的速度灌注加压素。
加压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收缩,可有效地降低门静脉血流量和门静脉压,加上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从而可以控制出血,其成功率为55%~95%。
2.胃粘膜弥漫性出血经胃左动脉插管灌注,有效率约80%~90% ,如胃左动脉插管困难,也可经腹腔动脉灌注。